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篇四)

合集下载

《人民解 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雄师横渡江

《人民解 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雄师横渡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雄师横渡江“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 年 4 月 20 日晚,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渡长江,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渡江战役。

那是一个注定被铭刻在历史长河中的夜晚。

江面上,波涛汹涌,狂风呼啸,但这丝毫没有阻挡住人民解放军前进的步伐。

百万大军集结在长江北岸,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士气高昂,他们心中燃烧着解放全中国的炽热火焰。

在渡江的前夕,各级指挥员精心部署,战士们认真准备。

他们仔细检查着武器装备,确保每一支枪、每一门炮都处于最佳状态。

后勤保障人员也在紧张忙碌着,为战士们准备充足的粮食和弹药。

随着一声令下,渡江战役正式打响。

一时间,江面上千帆竞发,炮声隆隆。

先头部队的战士们乘坐着各式各样的船只,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向前。

他们有的驾驶着木船,有的操纵着冲锋舟,还有的乘坐着简易的竹筏。

江面上,炮弹爆炸掀起的水柱此起彼伏,子弹在夜空中划过一道道火光。

但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渡江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

有一位年轻的战士,在船只被敌人炮弹击中后,依然抱着木板坚持游向对岸;还有一位排长,在冲锋的过程中,身中数弹,但他依然高呼着“前进!前进!”直至壮烈牺牲。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经过激烈的战斗,人民解放军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长江防线。

敌人精心构筑的工事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土崩瓦解。

他们所谓的“固若金汤”的防线,在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面前不堪一击。

渡江成功后,人民解放军迅速向江南挺进。

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放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战士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护。

在解放的城市中,人民群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他们纷纷拿出自己家中的粮食和衣物,送给人民解放军。

孩子们围绕在战士们身边,唱着欢快的歌曲;老人们则眼中含着泪花,感谢人民解放军为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本文的语言特点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自学辅导二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 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 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标题
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导语
主体
东路军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渡江区域 安庆 时 间 兵 力 30万 渡过兵力 30万 20日夜 - 21日夜 21日17时 - 22日22时 21日17时 - 22日22时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 ?去掉 “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①句中“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 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 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
当堂练习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不含”是不包括,当时九江尚未解放,体现了本文语言 确凿无误的特点; “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 着自豪之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

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范文(9篇)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范文(9篇)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范文(9篇)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视频导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画面。

2.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就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画面,你们看得专心,毛泽东主席更是满怀豪情,当时就写了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篇二教学目的: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一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课文原文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课文原文

《新闻两则》课文原文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____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

《人民解 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英雄赞歌

《人民解 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英雄赞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英雄赞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役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无比的光辉,那便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役,是无数英雄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中国大地饱受战火的蹂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人民解放军,这支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的英勇之师,毅然决然地肩负起了历史的重任,向着长江天险发起了冲锋。

百万大军,那是怎样的一种磅礴气势!战士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的是贫苦农民出身,有的是工人阶级的子弟,有的是满怀报国之志的知识分子。

但在那一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人民的幸福,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在横渡长江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天险,江水湍急,波涛汹涌。

敌人在对岸设下了重重防线,碉堡林立,火力凶猛。

然而,这些都无法阻挡人民解放军的前进脚步。

先头部队的战士们,他们乘坐着简陋的船只,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行。

他们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畏惧,只有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

每前进一步,都可能面临着生死的考验,但他们毫不退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

有一位年轻的战士,他叫_____,年仅十八岁。

在战斗中,他所在的船只被敌人的炮弹击中,船身开始倾斜。

但他没有慌乱,而是迅速拿起武器,继续向对岸射击。

当战友们纷纷落水时,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江中,将受伤的战友一个个托起,奋力游向岸边。

最终,他因体力耗尽,倒在了岸边,但他的英勇事迹,却激励着每一位战士。

还有一位排长,_____。

他带领着全排战士,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下,率先登上了对岸。

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他沉着冷静,指挥战士们奋勇杀敌。

在激烈的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但他依然坚持战斗,直到最后一刻。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在这场战役中,每一位战士都是英雄。

他们有的在冲锋时壮烈牺牲,有的在坚守阵地时英勇就义,有的在救治伤员时不幸中弹。

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

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 神勇。(因为汤恩伯一直认为东面防线是 很巩固的)
5.最后两句连用“歼灭”“击 溃”“占领”“控制”“封 锁”“切断”等六个动词,有什么 作用?
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所向 披靡。
1课后浏览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加 深对消息结构的掌握 2写一则消息,报道当前社会或校 园中的发生的事件,并向报社投稿。 3.预习第2 课,给生字词注音、解 释并熟读课文。
:试理清这篇消息的六要素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从20日夜起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议,人民 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 渡完。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 的顺序写?
“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
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 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 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 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 说服力。
4.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 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 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 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 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 详议几笔: a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 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 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 首要条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4)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4)

1、新闻两则毛泽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两则新闻的时代背景及作者;2、识记并运用“锐不可当、业已……”等词;3、体会新闻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个总分。

过程与方法:4、初步了解并运用本课题教学模式进行学习。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中筛选要点。

情感与德育:6、引导学生感悟正义之师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培养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5教学方法:1、用查阅的方法学习新闻知识;2、用朗读的方法体会新闻的要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第一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1、字词过关2、作者及写作背景查阅资料书或上网查阅。

3、相关知识了解阅读教材P8“研讨与练习”二,并对照本文进行划分。

4、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以上内容在8月31日晚自习时告知学生)二、导入:在2008年暑假同学们最观注的是什么?(北京奥运会)我们想知道我国当时得了多少枚金牌时,就会看什么频道?(新闻频道)因为新闻频道报道着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当然金牌榜更是这些天的重大事件。

今天,我们来学两则半个世纪以前的新闻,虽然时过境迁,但仍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打开书——三、检查预习:昨天叫同学们预习了,请同学们完成:1、字词过关:2、相关知识:四、解题: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

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背景介绍:详见《教师教学用书》五、图解课文:1、按新闻结构图解: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不属结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4)(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4)(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掌握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是学习消息的体裁特点和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二、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一积累·联想”的顺序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使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消息这种文体。

理清课文结构,领会课文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步骤一、介绍文体。

二、课内预习。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提出预习要求:①从“预习提示”中了解这篇消息发表的历史背景。

②找出课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

③注意读准“预习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三、朗读课文。

朗读后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并正音正字:获(di2)港获(huo4)得锐不可当(dang1)当(ddng4)真要塞(sai4)阻塞(se4)堵塞(se4)歼(jian1)灭阡(qian1)陌纤(xian1)维溃(kui4)退匾(kui4)乏馈(kui4)赠四、理解·分析。

提问: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

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

“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提问: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是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①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③这几层意思为什么按现在这样的顺序来安排?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

讨论后明确:①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从“20日夜起”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为第1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21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2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3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篇一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内容呈现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那么新闻内容的句子。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0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消息写作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写作之课内微写作(部编版)

0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消息写作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写作之课内微写作(部编版)

(八上)1.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课文最后。

六要素人物:我三十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原因:国民党反动派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纷纷溃退经过: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结果:到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二】知识点讲解消息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显示宏大的气势。

写消息最重要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要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导语用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提纲挈领,牵引全文。

主体是对新闻事实展开叙述,使其具体而完整。

新闻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新闻的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三】名家类文我军解放郑州新华社郑州前线二十二日二十四时急电(毛泽东)我中原人民解放军于今日占领郑州。

守敌向北面逃窜,被我军包围于郑州以北黄河铁桥以南地区,正歼击中。

郑州为平汉、陇海两大铁路的交点,历来为军事重镇。

蒋介石因徐州告急,被迫将驻郑兵团孙元良部三个军(按:国民党军从十月起整编师均改称为军,整编旅均改称师)东调,郑州守兵薄弱,我军一到,拼命奔逃。

现郑州东面之中牟县、北面之黄河桥均被我军切断,逃敌将迅速被歼。

赏析:【四】优秀云仿作校园趣事某某班广播站9月3日电 9月3日,某某班某同学因下课贪食辣条引起不适而紧急去医务室。

不知何时,零食渐渐袭占了校园,同学们都在课下互相交流零食。

小明今天偷偷带了三个大辣片来到班级,因为他和小李越好了大辣片挑战。

因为他们提前约好了要挑战一下看谁吃辣最厉害。

随着周围同学的加油打气,比赛开始了,小明和小李在一声声被辣的丝丝声中,各吃完了第一个大辣片,不分胜负。

班长在旁边说了一句不要再吃了,会吃坏肚子的。

遭到了包括比赛两人的周围的人的无视。

紧接着打开了第二个大辣片,开始撕咬起来(吃辣片)。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628)《刘胡兰》课文原文1947年1月12日,天阴沉沉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国民党(dǎnɡ)反动派的军队包围了云周西村。

由于叛徒(pàntú)的出卖,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被捕(bǔ)了,被关在一座庙(miào)里。

敌人想收买刘胡兰,对她说:“告诉我,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说出一个,给你一百块银元。

”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敌人又威胁(wēixiã)她说:“不说就枪毙(bì)你!”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敌人把刘胡兰打得鲜血直流。

《人民解 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讲义

《人民解 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讲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讲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讲义》一、背景介绍1949 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被消灭。

但国民党政府依然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

在此背景下,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渡江战役。

二、文章内容解析(一)导语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简洁明了地交代了渡江战役的规模之大——百万大军,战线之长——一千余华里,以及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二)主体部分1、中路军渡江情况“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这里清晰地说明了中路军的渡江时间、突破地点以及渡江的人数,突出了其行动的迅速和高效。

2、西路军渡江情况“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详细介绍了西路军渡江的起始时间、地点,以及渡江的进展情况,让我们了解到西路军的顺利推进。

3、东路军渡江情况“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讲述了东路军与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并且计划得以顺利实现,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

(三)文章语言特点1、准确简洁文中关于各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等信息的表述,十分准确,没有任何模糊不清之处。

同时,语言简洁明了,用最精炼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信息。

2、气势磅礴通过“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等词汇,展现出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3、客观真实基于事实进行报道,不夸大不缩小,让读者能够真实地了解渡江战役的情况。

三、历史意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 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真实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新闻的特点 及时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1)②句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 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 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 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 复。
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 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 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 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江阴 江阴 芜湖 芜湖
安庆 安庆
九江 九江
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 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这几层意思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及各 路军进展情况安排。中路军和西路军所 遇到的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路军所 遇到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路、西路放 在一起先写,东路军后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共10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共10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共10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文中“此种情况”是指().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方面略写,后一个方面详写,这些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句话主要运用得表达方式是()1、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藐视敌军,赞扬我军.2、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详略得当,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3、记叙议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 概括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60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余部23日可渡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则(),也叫( )是一则(新闻),也叫(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四): 现代文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1)结合新闻文体知识体会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本文标题只有正题,简练而准确,它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战况,宣告解放战争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全面的崩溃.其中“百万”一词显示了我军强大的阵容,“横渡”一词则突出了我军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强大气势. 初读题目,就会感觉到迎面而来的一股胜利的豪情.2)通读全文你会发现在导语之前括号内的一句话,试分析它有什么作用括号内的文字叫电头,它交代了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体现了新闻材料的真实可信,也突出了新闻的时效性.但应注意,电头不属于导语部分.3)本篇新闻是怎样报道人们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盛况的导语部分包括(1—2)两句,它居全篇首位,概括地报道了人们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包括渡江人数、区域和战况.主题部分从第3句至文末,则具体的叙述了人们解放军渡江战斗的战况,对中、西、东三路大军分别进行报道,材料的组织安排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比如对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是因为此前对它有专电报道.西路军写得详细一些,表现出了我军势不可当的气势.东路军写得最详细,这是因为他们所遇敌情“较为顽强”,战斗激烈,又因为这是汤恩伯吹嘘的“很巩固”的防线,具体描述就更增讽刺的意味.还有,整个渡江战役的关键就在这里,这里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述更可以展现我军的胜利前景,更加鼓舞人心.4)本篇新闻背景材料的安排颇具匠心,阅读相关内容,找到背景材料,并加以体会.这篇新闻背景材料的安排很巧妙,在报道了中、西路军的战况后,作者把背景、事实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抓住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这样一个重要的背景事实,作了分析,深刻揭示了敌军溃退,我军锐不可当的原因.这样的巧妙的安排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更突出了新闻的战斗性.5)细细品味本篇新闻的语言特点.(1)简明、精练,具有概括性以导语为例,电头导语仅65个字,可它却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由等五个要素,由此可见本文语言的简明扼要,言简意赅.(2)用词生动、传神、准确,充分体现新闻的真实、可信、时效性强的特点.比如多次出现的“至发电时止”,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又如在表现我军英雄气概和强大气势时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词,表现敌人溃败无能时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等词,都生动且传神,并形成鲜明的对比.111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包括哪几句话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答案初二上册语文练习册东起江阴,西至九江,共八十五万余人,民工十余万(含救护队)求采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从那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题分几个层次怎样衔接在一起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八):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明了什么体现了什么说明中国的统一是不可逆转的,是大势所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无私支持,没有人民的支持,解放军就不可能实现渡江,硬件条件不具备,体现了国民党统治的腐朽,内部的斗争不休.导致了统治的破裂,国民党军队反战情绪高涨,要不人民军队是很难渡过长江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答案8、文中加点字“此处”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请同时写出具体地名.(4分)9、消息中的“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请将文中反映渡江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的句子写在下面.(4分) 10、这则消息写于22日22时,文章多处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讲究时效的特点,试将文中有关语句摘录在下面.(4分) 11、有同学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更好,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对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4分)8、东路各军,2分;南京江阴段,2分.(共4分.)9、“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或“南京拒绝和平”(2分);“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或“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2分).(共4分,意对即可.)10、文中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另外,“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共4处,每处1分.)11、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给分.每处2分,共4分.意对即可.例:用原标题体现了新闻用语的准确性和报道的真实性.至发电时止,西路35万大军已渡过2/3(并未全部渡完).而东路35万大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仍未全部渡完);用“横渡长江”表达效果好.“横”字形象地展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胜利渡江”只是告诉人们一种结果.如持反面意见,只要不重复题干上已有的意思,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均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是按照渡江的时间顺序人民解放百万大军人民解放百万大军阅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 险,直捣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 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 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 身受反动派压迫的人民,自然要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 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 性的发展变化。
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 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 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 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 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
社会背景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 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 反动军队的主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 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 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 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 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 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4月22日2时,解放 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长达五百公里的战 线上强渡长江。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 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1. 向学生简单介绍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 介绍长江在中国地理上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3.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探讨中的关键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和“横渡长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看有关解放战争和长江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解放战争和长江的了解。

3. 提问学生对于文章的疑问和期待。

第二章: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新闻报道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关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背景。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记录下关键信息和疑惑。

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词汇学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 培养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挑选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

2.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理解和词汇运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和理解重点词汇。

2. 学生通过造句或短文写作的方式,运用所学的词汇。

第四章:讨论与思考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 培养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教学内容: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教学活动: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结果。

第六章:写作技巧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范文(优秀5篇)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范文(优秀5篇)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范文(优秀5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一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目标2、3。

难点: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文体知识新闻: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来讲指消息;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征:1.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性:简明扼要。

消息——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时代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⑴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⑵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情意目标:
学习人民解放军顽强无畏的精神,认识渡江胜利的
历史意义。

教学建议课文主题
本文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思路结构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的新闻。

1.标题:"",简练、准确,概括了这则新闻内容的精华,反映了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
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

其中"百万"二字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横渡"二字则表现了我军攻势磅礴,锐不可当。

2.导语:导语部分是前两句。

第⑴句紧扣标题,写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⑵句是对第①句中"1000余华里"的补充说明。

"百万大军"表明人数之多,"1000余华里"交代范围之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描绘出我军所
向披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

导语把全篇最重要、最新的事实概括出来,使读者迅速了解全篇内容。

3.主体
这篇新闻的主体是指第⑶句至文末,具体叙述了渡
江战斗的战况。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⑶句):中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交代渡
江时突破的地点、渡江人数。

第二层(第⑷一⑽句):西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并加
以评论。

第三层(第⑾句至文末):东路军渡江进军的场面,
渡江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及战况。

写作特点
这则新闻报道了的盛况,对中、西、东三路大军的
报道,材料的组织详略得当。

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是因为此前对它有专电报道。

西路军写得详细一些,表
现出了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

东路军写得最
详细,这是因为东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西路军不相同,是?quot;较为顽强",因而战斗激烈;又因为这里是汤恩伯吹嘘"很巩固"的防线,具体描述更增添讽刺意味;还
因为整个横渡长江的战役的关键就在这里,详细具体的
描述更可以形象地展现我军渡江的胜利前景,更加鼓舞
人心。

1.用词准确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渡江战况,运用了不少军事术语,由于作者精心用词,读起来并未使人感到生疏和单调,
反而觉得很有气势。

如表现我军英雄气概和强大气势的"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

为揭示我军胜利、敌人失败的原因,文中用词形成对比,如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人是"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突出了我军士气高涨、所向无敌;揭露了敌人溃败无能的虚弱本质。

2.及时、准确、真实
"及时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

这一点在这则新闻中
体现得很充分,如电头中注明的时间及各路大军的渡江
时间等。

另外文中几次提到,"至发电时止",更突出了
新闻的及时性。

"准确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

上面谈及的"冲破"与"突破"是准确;第⑩句中的"歼灭及击溃"也是准确;第②句的"不含"一词更是表述准确。

"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

这则新闻写百万大军
渡江,结果中路三十万,西路三十五万,东路三十五万,正好百万,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西路、中路所遇
敌人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人抵抗"较为顽强",这
样报道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实,表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把握课文的气势
这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华社写的一条报道人民解
放军渡江战役概况的消息。

这条消息,在当时是震惊中
外的新闻,这在今天来说,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我
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渡江战役的壮观景象和威武气势。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该把握住这则消息的气势。

这气势,表现在消息的标题上,表现在消息的逻辑条理上,表现在消息的语言上,表现在消息作者的全局在胸、指挥若定上。

把握不住这?quot;势",就教不出这篇课文的"神"。

倘如此,那就真成了过去的消息了
文体知识教学建议
有关消息的体裁特点(新闻六要素、消息的结构),
在讲解时,要密切结合课文内容,避免做纯知识性的介绍,也不必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

还可以找来当天的报纸,选一条消息进行迁移性分析,以增加实践机会,巩
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难点: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
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⑴音像资料导入: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播放《风雨下钟山》或《开国大典》)
片断。

插播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烘
托气氛。

?(二)学习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思考下列问题。

??学生活动:
??⑴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边阅读,边筛
选信息。

??⑵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幻灯片一:
??一、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芜湖溃退泄气锐不可当区域荻港歼灭
??二、词语积累
??不含锐不可当业已控制溃退封锁要塞??⑶
再齐读课文,考虑问题:
??①这篇新闻只有一个自然段,但它包括了导语和
主体两部分。

哪些内容是导语,哪些内容是主体部分?导
语和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②导语部分都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①这篇新闻的开头两句是导语部分,从第3句开
始到文章结束是主体部分。

导语的特点一是导语是消息
开头的第一二句话或第一段;二是简明扼要地提示消息
的核心内容。

主体的特点是: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
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②导语概括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

电头
清楚地点明了时间,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
里的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人数:百万大军;行动:冲破敌阵;结果:横渡长江。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记叙
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背景中提到了)经过、结果,都做了准确的交待,使读者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很自然地领起了下文,一般来讲,消息中的导语部分都这样概括叙述。

??⑷思考、讨论: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每层的内容是什么?其中
哪-层写得详细?哪一层是重点,为什么?
??主体部分分为三层。

??一层("20日夜起"~"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的战斗情况:时间:20日夜起的24小时;人物:中路大军;进程: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等地区;战果:24小时渡过30万人。

??二层("21日下午5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
西路军战斗情况并评论敌败我胜的原因。

时间:21日下
午5时起;人物:西路军;地点:九江、安庆段;战果:
30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占领了贵池等地;展望:余
部23日可渡完,阵地正在向南扩展中。

??三层("汤恩泊认为"~结尾),写东路军的战斗情况。

时间:与西路军同时;人物:东路军;战果:所有
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大部渡过南岸;展望:23日可以渡完。

作者对西路军的报道比中路军详细,又比东路军简略。

这样安排材料,作者的用意是:因为从当日2时报
道中路军起至22时发稿时止,尚未对西路军进行过报道,所以对西路军的报导要比中路军详细一些,以使人们清
楚战况。

但从这篇消息本身来讲,此处不是报道的重点,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敌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敌
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作者重点要写东路军。

文章叙述的详略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而定的。

??⑸学生速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
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明确: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有:"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表现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有"纷纷溃退""毫无
斗志""甚为微弱"等。

??⑹齐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⑺学生归纳有关消息的知识。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请根据班级内近期发生的大事,写一则新闻(消
息)。

要符合消息的特点。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