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专题一 (1)剖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剖析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剖析

1、察举对象主要是官府的属吏和 地方学校的学生。 2、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能 直言极谏者)”、“秀才(才能 优秀者)”、“孝廉(孝敬廉洁 者)”、“明经(通晓经义 者)”。 3、对被举荐的人员,朝廷有时也 要进行考试。 考试分两种方式进 行,一是对策;二是射策。
比如,董仲舒,就在在汉武帝即位那 年(公元前140年)察举的百余名贤 良方正之一,以古今治道对策被录用。 “天人三策称圣意 ,董生一举天下 知。”
(一)夏、商、周时期(“世卿世 禄制”和“举贤才”) “世卿世禄制”,即奴隶主贵族凭 借血统关系,子孙世代做官,国君 不能随意任免。
“举贤才” 商汤举伊尹。
武丁举傅说。
(二)春秋战国时期 实行客卿制,即将相重臣往往从 下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他 们有一技之长,能够解决君主或 其他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们就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才 干。
隋文帝
“分科举人”
开设进士科
隋炀帝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1、生源和考试手续: (1)生源:“生徒”和“乡贡”。 (2)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考 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学校试或乡试(地 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书、判、 身、言) 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 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科目主要是秀才、 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6科 3、考试方法: 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
中国古代教育史之教育制度(二)
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的重要因素之二 —重农抑商的经济制度: 决定了中国古代教育 排斥什么
体现在价值观上: 重本抑末
体现在教育内容上: 重道轻艺
体现在政治上: 重政治轻生产
体现在社会习俗上: 重士轻农工商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二) 家庭教育
《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 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 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 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 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
四 西周教育的特点
学在官府
1 表现: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指学 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有文字记录的法制 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 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具 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 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教育机构与行政 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二 学校的萌芽
1 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时期:米廪、庠(xiáng)。“养国老于上庠,
养庶老于下庠。”
4 夏朝:序。以射造士。“序者,射也,射以观德,有 先后之次焉。”
5 商朝:瞽宗、学。“殷曰学,学者,觉也,觉民者, 所以反其质,故曰学。”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节 原始社会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
一 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起源 (一) 思考 :
1 教育是如何起源,动物世界有教育现象吗? 2 教育与学校的关系是什么样?
(二)原始社会生活与教育的基本情况 1 原始社会的生活: 2 教育基本情况:
• 伏羲氏之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2 原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 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 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 尧其导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
(三)特点 1 性质上:没有阶级性 2 目的上: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 手段上:口耳相传 4 途径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没有专门人员、机构 5内容上: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辨析题 3. 简答题 4. 分析论述题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 )。

(2008年)A.都学B.乡学C.国学D.官学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西周教育制度的掌握情况。

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

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中国教育史2.“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地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

(2010年)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教育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在其所著的《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从生物学的角度认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提出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在其所著《原始部落及其最简单形式的教育》一书中,对“生物起源说”进行批判,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产生的基础,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苏联的教育研究者对前两种教育起源说进行批判,他们依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著作,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提出了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中国教育史3.西周时期贵族家庭的儿童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在其最初阶段更为注重( )。

(2012年)A.学习计数和练习写字B.训练基本的生活技能C.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D.养成端正的道德品行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西周教育制度的熟悉程度。

西周时期,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进行学校教育。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和特点:古代教育起源于家庭和社会,注重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方式以讲授和默写为主。

2.先秦时期教育:先秦时期的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灌输,兴起了辅助教育的家塾和师徒制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士人。

3.秦汉时期教育:秦始皇实行过焚书坑儒等措施,但汉代恢复了儒学的地位,建立了国子监和郡学,推行师生契约制,培养了大批的文人和官员。

4.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教育几近瘫痪,但在佛教的影响下兴起了僧官学,培养了一批佛学专才。

同时,士人开始注重私塾教育,培养了一批文化人。

5.唐宋时期教育:唐代开设了国子监、州学和私塾,并出现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培养了大批的进士和官员。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教育制度,并兴起了书院教育,培养了一批文化名人。

二、近代教育1.明清时期教育:明清时期兴起了私塾教育的黄粱梦,但国子监仍然是最高学府,科举考试仍然是最重要的选拔机制。

2.中国近代教育的嬗变: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面临外来的列强侵略和思想文化的冲击,清末的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戊戌变法都试图教育,建立现代教育体制。

3.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出了新的学习观念和教育理念,主张民主、科学、自由的教育。

5.当代教育与发展:开放以后,中国教育出现了一系列与发展的新动向,包括选拔制度的、课程、教育投入的提高等。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的分析,包括古代教育和近代教育两个大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中还有相应的细分内容,例如各个朝代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等等。

复习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等进行记忆和梳理,以帮助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难点解析

《中国教育史》难点解析

《中国教育史》难点解析1.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1)孔子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范围,促进学术文化下移;(2)孔子极端重视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3)孔子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与世袭制完全对立的教育用人原则——“学而优则仕”;(4)孔子重视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5)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6)孔子创立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的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7)孔子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的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

2.1922年学制改革的指导思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给各地方留有伸缩余地。

3. 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内容及其影响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

他批判了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宗旨,根据资产阶级的需要,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蔡元培认为在当时强邻交迫、军阀横行的情况下,必须实行军国民教育,使人民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自卫能力。

(2)要使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富强,又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并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实利主义教育也是当务之急。

(3)为了防止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可能造成的强欺弱、智欺愚、富欺贫的后果,又必须通过公民道德教育,使国民具有新的道德;同时,还要通过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促进公民道德的形成。

教育学-中国教育史-重点分析

教育学-中国教育史-重点分析

知识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目标:1.掌握孔子在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德育、为师等方面的思想2.分析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简介孔子(又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的拓荒者。

孔子对我国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由他的弟子汇编而成)一书中。

一、论教育作用1.《论语》语录:关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一、论教育作用2.孔子认识到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庶”:即充足的劳动力;二是“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因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三是“教”: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安分守纪一、论教育作用关于教育在个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著名论断。

这一理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生就比平民聪明、高贵、优越的思想,成为人人都可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二、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阶层,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有教无类”与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教育等级制有本质的区别,是一种划时代的进步。

三、论教育目的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成为推动当时人们积极学习的巨大力量。

同时,也是对奴隶制世袭制的巨大冲击,有利于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

“学而优则仕”还是科举制的理论来源,二者有密切联系。

中国教育史 第1章(含绪论、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国教育史 第1章(含绪论、中国教育的起源)

五、基本教材
《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版),王炳照等,北京 师大出版社,2008年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第一章 中国教育的起源
第一节 教育活动的起源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起源 第三节 诸子私学的兴起
第一节 教育活动的起源 一、教育起源于猿人阶段
云南元谋遗址
北京周口店遗址
中国古代教育史
先秦时期 两汉时期 魏晋至隋唐时期 两宋明清时期
中国近代教育史
洋务时期:近代教育的起步 维新时期:近代教育的基础 新政时期:近代教育的建立 民国初期:近代教育的变革
中国现代教育史
国民政府教 育
(国民党)
根据地教育 (共产党)
教育宗旨或教育方针 教育制度
教育实验与实践 教育思想或思潮
大艺--礼、乐、射、御
书数---基础文化课
●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汉书•食货志》)
●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史籀篇》者,周时史 官教学童书也。(《汉书•艺文志》)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 赢不足、旁要
“掌学士之版”,教国子小舞
礼官之属
中士
小 胥 8人
“掌学士之徵令”
礼官之属
下士
大司徒 1人
掌施十二教,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民政官员之首

乡大夫 每乡1人 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
乡官之首


乡 师 4人
各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
民政官员之属
下大夫
州 长 每州1人 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
州之首长
中大夫
党 正 每党1人 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案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案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案主讲: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专题1:先秦的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理解学习教育史的意义;了解三代时期学校教育的基本状况;掌握六艺课程体系形成的原因、内容及相应的功能;掌握孔子关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学重点难点:三代时期的六艺课程体系及其原因、功能;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和过程: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史?1、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事实: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2、我们又可以从历史当中获得什么?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意义1:教育史为解释今天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提供了完整的图像。

杜威:“没有协调和连贯,事件就不是事件,而仅仅只是偶发。

假如过去有任何意义,则必须和现在做协调。

颠倒过来也是真的:(那就是)现在必须和过去相联接。

”教育史是收集教育领域的记忆,没有它我们就无法获得当代教育问题的完整图像。

教育史是一种实践的过去,通过这样一个第三空间,为理解和解释今天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思想资源。

意义2:教育史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智慧资源。

教育史将帮助我们觉察教育改变的可能性和复杂性,并意识到将过去的学说和实践扭转到现在的情境中是困难的。

教育史是个人记忆的延伸,一种教育者们能共同分享的延伸,使成为专业领域的记忆。

就教育史发生的作用而言,它能规范和指导改革者的活动。

古为今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总括为:学史明智。

三代时期的学校教育一、夏朝时期的学校及其教育1、国学:“序”教育内容1:军事教育《孟子·腾文公上》记载:“序者,射也”《尚书·甘誓》有“御非其马之正”主要包括射箭和驾驭马车之术。

教育内容2:养老敬老的道德教化《礼记·王制》中说,“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2、乡学:校《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乡里有教,夏曰校”孟子认为校这类学校的目的是教人“明人伦” ,朱熹认为“校,以教民为义”,由此推断校主要是教人知道基本的做人的伦理道德观。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中国教育史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始于先秦时期,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了解中国教育史,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介绍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知识点。

1.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官学和私学两种。

官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教育机构,私学则是由人们自行创办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教育机构。

官学和私学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如官学注重经典阅读和文言文写作,而私学则注重实用技能的传授。

2. 秦汉时期的教育变革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取消私塾、统一教科书和文字,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等。

这些措施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教育改革,实行师生制度以及科举制度。

3. 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

它始于唐朝,发展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

科举制度基于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具有挑选人才的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现代教育的发展在近代中国,出现了西式学校,大力推广现代教育。

最早是清朝时期的各种洋务活动,其后中国政府也开始大力兴办教育。

1898年,光绪帝下诏指示创办“官立学堂”,这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前身。

1912年成立了北京大学等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

5. 新中国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首先是中小学的普及,随后是职业教育的开展和高等学校网络的建设。

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使其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史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底蕴丰厚、变革不息的历史。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中国教育史,从中吸取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来自的起源(一)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
1.原始人群:集体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语言 和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就有必要和可能教育后代 怎样制造和使用工具,怎样同自然作斗争,开始了原始状 态的教育,在劳动和实践中培养后代。 2.母系氏族公社: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形成了“聚 落”,在“聚落”中心有一个公共活动的大房子。这种大 房子就成为对氏族成员和后代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 3.父系氏族公社:随着氏族公社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 了少数最早脱离生产劳动、掌握一定知识的文化人或知识 分子。
四、小知识
• 商朝有三位对教育颇有心得的思想者:
伊尹 不仅重视对君王的教育,而且注重对民众的教育,代表了 中国最早的民本主义思想。 傅说 明确提出“德”的概念。 箕子 “神道设教”,重视对人才的品德修养。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发展背景: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时期 经济上实行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制 政治上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度 思想意识上由重鬼神变为重人事 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 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二)学校的发展与演变 1.五帝时代(约公元前2700年):“成均” 被认为是五帝之大学。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 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以及决定的 场所。
2.虞舜时代:“庠”,兼有养老、藏 米之所,并且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养老 的场所逐渐成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 识的学校。氏族社会末期,已有最初的等 级,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老的场所 也就有不同,遂形成所谓“上庠”、“下 庠”、“米廪”等学校。
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
二、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
(一)西周的教育制度:政教合一,官师一体。 (二)西周的教育内容: 核心: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 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 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 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 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中国教育史剖析

中国教育史剖析

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

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

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历史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力行,中庸,内省,改过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

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荀子的思想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他把儒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最早提倡尊师他认为教师具备的四个条件1要有尊严和威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要能循序渐进,颂说不凌不乱;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

中国教育史专题

中国教育史专题

┏━大学:太学
┏━中央━┣━特殊学校:鸿都门学(文艺专科学校)

┗━小学:四姓小学(贵族学校)
汉代官学━┫
┏━学(郡设)

┏━┫

┃ ┗━校(道邑设)
┗━地方━┫ ┏━庠(乡设)
(小学)┗━┫
┗━序(聚设)
2、汉代太学概况
学生;教授;课程;教学(师法、家法);考试。
(四)古代官学制度的完备:唐代
3、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
(1)书院的组织管理。专职管理人员少、分工较细、职责明确。 (2)教学、研究、藏书与议政多功能的合一。——丰富的藏
书、众多的名家、独立的研究、以育才济世为己任。
(3)自修、问难和论辩会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讲演论辩:指升堂讲说与学派讲会(会讲)。东林书院每月一次小
讲会,每年两次大讲会 。明代学者吕柟:“不同乃所以讲学。”
育偏重伦理道德;诵经式致知方式,等等。
第二章 古代学制篇
一、古代文教政策
1、变迁 (1)秦以前
三代(“奴隶”制时代):“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学在四夷”。介绍儒、法、道、墨等数家。 秦代(“封建”制初立):“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2)两汉-南北朝:“封建”文教政策确立与发展
汉代: “兴儒倡学,官私并荣” 魏晋南北朝:文化教育的自发性
(二)唐代的科举制
1、考生及报考步骤
考生来源:一是官学毕业生,称为生徒;二是一般读书人,称为乡贡, 又称为“常贡”,是主要来源。
报考步骤:乡试(仲冬,农历11月)——省试(次春,农历3月。中央 官学毕业生徒与乡贡)——吏部试(省试及第者即参试授官)。
2、考试科目与方法
(1)考试科目:常科(即按时、按定制举行的考试科目,如秀才、

中国教育史考点剖析

中国教育史考点剖析

一、填空题1、孔子的“六艺”是(诗、书、礼、乐、易、春秋)2、“因材施教”是(孔子)在教学上提出的重要观点。

3、(洪都门学)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4、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时兴时废,使学术和教育中心转移到了(私学)5、韩愈的师道观主要体现(《师说》)一文中。

6、北宋三次兴学的重点是兴办(学校)7、王守仁从“心学”出发,主张的学习观是(“学以去其昏蔽”)8、元代首创的地方基层教育机构是(阴阳学)9、清代阮元创办的代表性书院是(诂经精舍和学海堂)10、洋务派的教育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1、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政变)时期12、蔡元培主张大学的办学方针应该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13、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吃人本质14、大力倡导和兴办职业教育的中国近代教育家是(黄炎培)15、杨贤江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新教育大纲》)16、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不外是帖经、口试、墨义、策问、(诗赋)四种17、明清科举常科只有____八股文___一科,考试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18、明清时期,在民间比较经常和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_社学,蒙学的教师一般称社师19、魏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观点是______师夷长技以制夷____ 。

20、中国官方主持的留学活动开始于1872 年,派往国是___美国_。

21、“因材施教”的提法源出于_____朱熹 _____(宋代人物)。

22、《中庸》关于学习的五步骤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3、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颜之推__写的__《颜氏家训》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24、抗大的校训是____团结、紧张、严肃、活泼___ 。

25、陶行知开展乡村教育实验过程中创办的两所著名的学校是南京晓庄学校和山海工学团。

26、杨贤江的两部主要教育著作是__《教育史ABC》__和__《新教育大纲》27、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A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解析

A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解析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在研究生学科分类中,“门”是学 科
的最高级别,用两位码表示。
中 国 教 育 史
绪论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 ·史学→专题史(专门史) ·教育科学→教育通史
二、《中国教育史》的内容
·教材:“教育制度”、“教育思想”
三、《中国教育史》的价值
·工具价值:古为今用 ·学科价值:去伪存真

学习、研究中国教育史的目的是要古为今用,为了今天的现 实需要。司马迁说:“述往事,思来者。”《周易· 系辞下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教育
起源于劳动。

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
时间
原始人群 (BC200 万年-5万 年前)
代表人物
A有巢氏 B燧人氏
史实
A有巢氏已出,食果始为粮,构木为巢室, 袭叶为衣裳 B燧人氏已出,世事相迷茫,钻木始取火, 衣食无所妨,结绳纪其事,年代难考 详 A伏羲氏以立,人质自异常蛇身而牛首,继 世无文章,制字为书锲,画卦为阴阳, 男女教嫁娶,俪皮为礼将,养牲供庖 食、蓄马猪牛羊 B水神共工,火神祝融,补天 C神农尝百草 D华夏(炎黄)——山西,河南,关中;东 夷(蚩尤)——山东;苗蛮;西戎


4、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方向
主要侧重于学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 究,同时,注重义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学校发展与定位研 究,区域教育规划研究等。如关于义务教育管理与资源配置 的研究,关于高等学校定位研究,对学校管理与规划的研究。 5、教育政治学方向 教育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及其运动 发展规律的学科,着重探讨教育与政治的区别和联系及二者 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在国内的研究一般包括:教育与政 治的基本关系、教育与政治主体及其行为的各种关系、教育 民主化、教育的国际化与国际政治的关系等。 6、教育法学方向 教育法学是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 究对象的法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如何用法律规定一 切教育中权利与义务问题,主要集中在研究教育法的制定、 实施与完善。

《中国教育史》剖析

《中国教育史》剖析

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流传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 据文件记录,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作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作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2、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3、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4、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术。

5、“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场面。

6、“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能够受教育” ,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能够归纳为“ 有教无类” 。

7、中国历史上记录最早的少儿识字课本是《史籀篇》8、孔子所以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

9、在阐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孔子10 、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 、“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若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今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

11、“六艺”详细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①礼乐。

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宽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

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12、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 )奋发:以实现仁道为理想,走仁的道路,时辰以仁为道道德为的准则。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能够夺志” “士志于道,而耻粗衣劣食者,未足与议也。

中国教育史难点问题及解答精华版

中国教育史难点问题及解答精华版

中国教育史难点问题分析问题1:西周“学在官府”是与私学相对立的,那么是不是可以把“学在官府”理解为官学呢?“学在官府”作为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确实有着学校由政府主办这一层含义。

但是,其范围要比后世所说的官学要广泛得多。

“学在官府”的“学”,从其本义来说,并不指学校,而是指学术、典籍等。

由于学术、典籍等都为朝廷及各级政府所把持,因此普通百姓根本无权享受教育,民间无学术,更无学校教育。

此外,“学在官府”还体现在官师不分上,即官吏既是行政官员,又是学校的教师,而后世的官学,只是属于官方主办的学校,教师虽然也可能有一定的官品,但多数是专职教官,不见得兼任其他行政职务。

问题2:六艺是什么?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的“六艺”,到汉代以后,人们也把经孔子整理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称为“六艺”,有人把西周时的“六艺”称为“旧六艺”,而把孔子的“六艺”称为“新六艺”。

问题3: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废,但是“稷下学宫”难道不是官学吗?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稷下学宫”确实是齐国官方举办的,“稷下”是齐国都城西南的稷门附近的地方,齐国在这里建立起学宫,吸引天下学者来这里定居,所以“稷下学宫”更像一个大宾馆。

官方建稷下学宫的直接目的是养士,利用他们为齐国的国政出谋献策,并不是要办学。

而这些学者除了有事时应付官方咨询和参与议政外,平时则自行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朝廷不加干预,有的学者本来就是带着弟子随从而来的,等于把他的私学搬到了稷下学宫里。

所以,“稷下学宫”应该说是私学集合体,只是场地和条件是官方提供的。

中国教育史剖析

中国教育史剖析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一、儿童公育(原始社会)古代儿童公育思想是以儿童公有为前提,由原始族群或氏族成员共同承担,幼儿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成人对幼儿的教养无亲疏之别。

成均和庠成均是部落联盟时期乐师演奏和实施音乐教育的场所。

“米廪,有虞氏之庠也”-粮食仓库。

P4(特点)二、古代慈幼P28即爱护幼儿。

先秦的民本思想、儒家的仁德忠孝思想以及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中国古代慈幼制度发展演变的思想基础。

中国最早的宫廷慈幼机构是西周王宫内和各诸侯国的宫廷内设置的婴幼儿养育机构——孺子室。

古代建立的社会慈幼机构在北宋时期。

三、胎教理论胎教:指通过对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孕妇自我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能良好地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

“中国是世界胎教学说的策源地”。

1.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最早在西周时期)P9是孕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饮食方面:做到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

视听方面:“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

”举止行为方面:要做到“立而不跛,坐而不差”;情绪涵养方面:要做到“笑而不喧,虽怒不骂。

”2.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P25(一)汉代胎教学说的形成内容和方法主要有五个方面1、教妇感胎重点在“教”,即在意识形态、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运用奴隶主贵族和封建道德伦理规范去管束孕妇,教育孕妇恪守统治阶级的政治伦理德行,并以此去感化和影响胎儿,使其具有善性。

这就是胎教的“教”的含义。

汉代胎教的教首先要求正礼端庄。

其次,胎教的“教”提倡孕妇进行以“诗歌”“乐教”为主要内容的美育,以陶冶平和中静的心情。

2、养胎和保胎重视食物的摄取:坚持正而不邪、饥饱适中、节嗜欲、忌食有毒食物在养胎、保胎方面,汉代学者强调孕妇必须认真做好下面三件工作:注意卫生保健、劳逸以节3、选择良好的环境妊娠期的妇女应选择优良的环境,要求环境优美、居处简静、视听正美、退避寒暑,注意安全。

4、重视精神因素的影响5、慎始正本古代优生思想,强调择母,不择父。

在迷信盛行的时代,抛弃“天命观”,强调人事的选择,强调怀胎前的正本工作。

中国教育简史剖析

中国教育简史剖析

一、评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答: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

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联,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

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

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

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

照董仲舒的看法,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

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

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

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私学出现
所谓私学,指的是私家学派和私人讲学。 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私家学派往往是由私 人讲学而形成的。每个学派往往都是由一 著名大师讲学而形成的以他的学说为中心 的学派。 一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 学术能够下移到民间——“文化下移”。
3、私学教育特点
①私学相对与官学来说是自由讲学。 ②教育的对象扩大了。正如孔子所说 “有教无类”。 ③在教育理论上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这 时的教育家们分别对教育的作用、学制体系、 德育体系、教育教学原则等各方面进行了探 讨,使教育实践得以在理论上深入了一步。
二、西周教育的标志——“六艺”教育
1、时间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所发 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 使之更加发展与充实。
2、内容
①礼乐
礼的内容: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五礼:“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
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
民。”(《周礼· 春官》)
(一)从原始形态的教育到学校的萌芽 在原始社会中,教育主要是在劳动和生 活过程中传授劳动经验和生活的经验,没 有专门的教育人员和专门的教育场所。
• 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 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
• 伏羲氏“教民渔畋”
• 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用火熟食
捕鱼
神农教稼图
到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较前一时 期发展了,出现了阶级和私有财产,这时 学校教育开始萌芽。特权阶级为了使自己 的子弟接受教育,创办了学校,这时的学 校只能算学校的雏形,而且受教育者不再 是氏族全体成员的子弟,而只是少数特权 子弟。
中国教育史专题
专题一 先秦时期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管理博士研究生班 吕琢 2014.2.9
专题一 先秦时期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西周教育的标志——“六艺”教育 三、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四、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 五、世界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所大学——稷下学宫
一、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乡学——“校”
●“夏曰校”,“校者,教也。”(《孟子· 滕文 公
上》) ●“乡里有教,夏曰校。”(《史记· 儒林传》 “校”原义为木囚,即以木材为栅栏。作为养马 训 马的地方,后来利用这宽广的场所来进行军事训练,
而成为习武的场所。”
(3)夏代教育的目的 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擅战的武士。 (4)夏代教育的内容 ①军事教育——习箭 “夏后氏以射造士。”(《文献通考· 学校考》) ②宗教教育——敬天尊祖 “夏道尊命,事鬼神而远之。”(《礼记· 表记》 ③道德教育——明人伦 古代学校的共同任务“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 滕文公上》)
2、商代的学校
(1)商代学校设置:大学、小学、瞽宗
“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 乐 为瞽宗。”(《礼记· 王制》)
瞽宗之礼乐
(2)商代学校教育内容
①思想政治教育——“奉先思孝”
“教”左边即“孝”字, 象征“子曲伏于父”,右边表 示手持木棒的教育者,表示手 执棍棒。这说明当时是在棍棒 体罚的威胁下,教下一代尽 “孝”。
②军事教育——射御 ③礼乐教育——“以乐造士” “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丁酉”是干支纪年中的日期,“丁酉卜” 就是丁酉这一天占卜,召集多个国家的子弟到殷 都来学习“戒”。 ●据考证,这里的“戒”有两种含义:“一是 持戈而警戒,一是持戈而舞蹈”。以“戒”为教 育教养内容,包含习武和习乐的两个方面。 ④书数教育
(三)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1、官学无学不害。” (《左传· 昭公十八年》) ②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黄绍基:“周室东迁,王纲解纽,学校庠序废坠无闻。” (《中国教育史》) ③动乱阶段,战争频繁 “《子矜》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毛诗· 郑风· 子矜》) “国乱,人废学业。”(《左传· 昭公十七年》)
三、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名丘, 字仲尼,生于鲁国的陬邑,后迁居曲阜。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各有记载,
后来汇编成《论语》一书。
孔子像
孔子讲学图
曲阜孔子六艺城
官学与私学之比较
官学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土地国有 奴隶主贵族 私学 土地私有 新兴地主阶级
办学机关
组织机构 教育对象 教师 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
国家政权机关
政教合一 贵族子弟 官师合一 受一种教育思想支配 “六艺”
私家
政教分设 向平民开放 官师分离 思想自由 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 想、新的知识、技能
3、西周的学校
(1)西周学校设置 ●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乡(地方学校 ) ●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辟雍
泮宫
(2)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六艺” (3)西周学校教育特征:学在官府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政。 ●客观原因: ①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②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③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 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二)先秦时代的学校
1、夏代的学校 (1)王都所在地学校——“序” ● “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古今图书 集成· 学校部》) ● “序者,射也。”(孟子· 滕文公上》) “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也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 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 ,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 子弟的场所。
乐的内容:诗歌、音乐、舞蹈。
乐(陶埙 陶号角)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射御
③书数
书,指的是文字
数,指的是算法

3、特点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 修养;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 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