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的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述评论文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述评摘要:晚清洋务时期,清政府为追求富强,花费巨额资本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然而,由于种种的原因而惨遭失败,本文将对这场现代化尝试失败的原因再次进行论述,并客观的对其进行评价。
关键词:洋务运动;失败;中体西用;原因;评价中图分类号:k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69-02晚清已降,西势渐强,经太平天国之乱,两次鸦片战争之败的清政府已然觉醒,在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领导下,以“自救”为目的,开展了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先后兴办了一批军用、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看作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点,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崛起,最后在甲午战争的惨败下而宣告破产,究其个中原因,总结如下,以供商榷。
一、“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落后性改革的成败决定于其自身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采用了不成熟的指导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体西用”。
追溯其来源,最早可在冯桂芬的《较邠庐抗议》中见到,他提到:“如果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冯主张用西学为手段来维护封建统治的这个“体”的思想,是有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制民的双层任务。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主张采用西方的先进科技,对外战胜帝国主义列强,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其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然而这一主张,又被洋务派所袭来,“中体西用”至此便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洋务派的倡导者李鸿章又将其进行重新阐述,说道:“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是“郅治保邦固丕其”之“本”,应固守不变。
其后因“为病方亟,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方即在是也。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之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此意旨在告诉世人,中国若要自强,就要学习西方的制器之法。
同时,他还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是胜于“夷邦”,学习时要以中国现有的政体为本,将西方制器之法嫁接到中国现有的政体之上,其为辅助作用。
论近代中国各阶层救亡运动失败的几点原因
论近代中国各阶层救亡运动失败的几点原因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从未间断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
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药学等领域取得过许多辉煌的成就。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更是间接的促使了西方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在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的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其中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丞相权利逐渐收归皇帝,不断巩固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
但同样的,也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到了宋明,朱熹重兴儒学之后,中国的思想体系便更加丧失了活力。
同时加上固步自封的天朝上国思想,是的封建社会的中国更加封闭和落后。
终于在明清时期由世界领先地位渐渐的被西方世界赶超。
而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空前的生存挑战。
终于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
面对西方世界的坚船利炮,在古老的中国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中,人们不断的上下求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清廷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维新运动。
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而这失败的原因,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1、都没能解决最为根本的土地问题对于正处于长期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土地是民众基本生活的保障线。
小农经济的的主题地位和农耕文明的思想决定了农民数量的庞大农民间隐藏的巨大力量。
然而在近代中国各阶级的革命运动中,并没有意识到利用这种力量。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具有一定的空想性,与社会实际不符,同时统治者没能坚持,所以基本没怎么实施。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由于统治者的无力,所以也基本没怎么实施。
论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失败原因的总结与反思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国内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使得19世纪的中国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改变这一窘状,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发起了一场洋务运动,然而这次轰轰烈烈的运动并未给中国带来富强,反而以失败告终。
本文就这一运动简要概述其兴衰过程,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并以此为鉴,希望能对新中国的发展提出一些正确的方向。
关键字:洋务运动兴衰过程历史作用失败原因启示现代化进程是19世纪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复的话告诉我们,不仅在生物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只有快速适应世界不可阻挡的现代化进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才能不为世界所淘汰,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
洋务派区别于一些守旧派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却并未变更清末腐朽的封建制度,使得引进的先进的技术并无能得到真正的发挥,最终以北洋军阀的全军覆没而失败告终。
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想,这正是研究历史的目的所在,分析历史的成与败,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为现代服务,避免历史的悲剧在今天再次上演。
一、洋务运动兴衰的大体经过一般认为,洋务运动兴起于1861年清政府于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结束于1895年公车上书前夕。
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和目的,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主要以“自强”为目的,兴办了大量军工企业,例如,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筹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同年,李鸿章创立了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了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福州船政局。
第二年,崇厚有建立了天津机器局。
在后期,洋务运动以“求富”为目标,创立了大量民用企业,例如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剖析
程 度 的 发 展 ,并 与 西 方 列 强 建 立 了 一 定 程 度 的 利 益
念 。对 于 西 方 社 会 的 文 明 生 活 状 态 ,洋 务 派 和 民 族
关 系 。在 同 治 时 期 ,奕 沂 、曾 国 藩 、李 鸿 章 、左 宗 棠 、 张之洞等各省督抚也积极支持洋务运动以维护自
资 产 阶 级 呈 现 出 整 体 的 批 判 性 姿 态 。从这 个 角 度
在 上 述 过 程 中 ,结 合 教 学 内 容 为 学 生 设 计 相 应 的 问 题 ,让 学 生 带 着 问 题 开 展 主 题 探 究 活 动 ,主 动 搜 集 相 关 资 料 ,实 现 学 生 从 “被 动 学 习 ”到 “主 动 学 习 ”的 转 变 ,强 化 其 对 历 史 学 习 的 自 主 性 和 积 极 性 。
城 ”作 为 着 手 点 ,以 此 进 行 主 题 活 动 情 境 的 构 建 : “汉 初 和 景 帝 末 年 的 经 济 局 势 发 展 有 什 么 不 同 的 地 方?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些建议给我国文 化的发展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汉武帝的政权存 在 隐 患 吗 ? 如 果 有 ,请 将 其 列 出 来 ,并 说 明 理 由 。” 通 过 问 题 引 发 学 生 的 思 考 ,让 学 生 围 绕 问 题 展 开 主 题 探 究 ,从 而 提 高 学 习 质 量 。
中 法 战 争 中 ,福 州 船 政 局 马 尾 船 厂 的 所 有 战 舰 均 被
派 ”也 掀 起 了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运 动 ,但 因 为 旧 中
击沉。标 志 着 洋 务 运 动 主 导 的 东 南 沿 海 防 务 工 作
国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的 性 质 以 失 败 告 终 。在旧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论述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论述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无法坐视在洋务运动中权力旁落,对锐意进取的洋务派的打压实际上也极大的挫伤了洋务派的积极性,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在谨慎行事与设法进取中寻找平衡,难免只能迈出小步。
也是洋务运动收效甚微的一个原因。
江南制造厂中也蕴含了李鸿章的私心,带有十分明显的封建派系的烙卸,成为对抗其他洋务派集团的工具,洋务派内部的互相分裂和抑制的狭隘目的局限了自强以立足于世界的眼光,李鸿章对江南制造局的遥控,只重枪炮的生产,使制造厂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更不必说比肩他国。
只是封建政府的一个附庸,一个生产部门,服务于政府依赖于政府庇护,更受制于政府,也受到封建官场恶习的影响,后期的经营混乱,管理无方,任人唯亲,人员冗杂,领取干薪,徇私舞弊,扯皮推诿等现象难以避免,工厂效益低下,无生机可言,走向衰落。
这样的工厂,缺乏竞争力,抵抗不了西方企业在华的强大竞争力,而其受官府支持垄断经营的模式,也限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仅仅停留在仿制的层面上,满足政府对新式武器的需求,但对技术追求的偏执,导致这家军工企业陷入了高成本的误区。
江南制造总局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西方先进武器的制造技术,但其推出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的延迟,并且仿制品与真品之间也存在着性能的差距,可见其技术的落后。
而且以轮船为例,由于基础工业发展的落后,进口原料的成本相较于进口成品更甚。
在管理方面,洋务运动主要在地方展开,缺乏统一规划,大量的国家资源也消耗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中封建官僚制度的另一个严重恶果,是经营管理腐败 , 生产效率低下, 生产成本高昂,大部分经费用于支付薪水和工食。
江南制造总局每年的支出中,薪水、工食、修建、办公等费约占全部经费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以封建官僚主义的经营管理方法管理近代化企业,其后果是使这些企业被它窒息,受其腐蚀而相继失败。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一、概述在19世纪中叶的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各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中国进行的是洋务运动,而日本则开展了明治维新。
这两场运动都是两国在面临外来侵略、国内矛盾激化以及传统社会制度面临严重挑战的背景下,试图通过改革来寻求国家振兴的道路。
尽管两者在时间上相近,背景相似,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中国的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地将日本带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进行深入的比较,探讨两者在领导力量、改革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旨在揭示洋务运动失败和明治维新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将分析两个国家在面对外来压力和内部挑战时,如何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的改革道路,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
这对于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的两国历史都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
清朝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天平天国的打击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
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诞生背景,一场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与此同时,日本也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十九世纪中叶的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
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明治维新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的研究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多数人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一次改革运动。
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
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革,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是一次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那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呢?———————————————————————————————————————参考文章:1、作者:梁小民题目:《洋务运动失败的真实原因》出处:保钓同盟洋务运动的推动者没有也不想去触动传统思想。
其实何止他们不去触动封建思想,连他们本人也是传统思想的信徒。
那时保守派与洋务派的分歧不在根本的思想认识上,而在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与做法上。
例如,对于铁路的不同态度。
当然,与保守派相比,洋务派还算进步的。
他们毕竟睁开了半只眼睛,主张“师夷之长”。
尽管这种“长”完全是技术性的。
但是,洋务派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传统文化。
这才是洋务运动失败,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极为缓慢的根本原因。
———————————————————————————————————————2、作者:蒋国化题目:《洋务运动评价,兼论洋务运动算不算失败》出处:川教社历史课程网目前看来,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主要有三种基本观点。
一、基本否定。
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范文澜、胡绳和刘大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首先我们简单论述一下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及目的。
洋务运动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分不开的。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还有洋务派的整个活动都包含着自强御辱的意图,比如曾国藩办洋务的目的有两个:“剿发逆”和“勤远略”,并且曾国藩不止一次表明“明清内奸,暗御外辱”[1]的思想。
同曾国藩一样,李鸿章办洋务是把自强御辱放在第一位的。
左宗棠在他最初涉及办洋务的书信里,也表明了和曾国藩、李鸿章相同的意图,例如1865年(同治四年)他在致总理衙门的“书”中说:“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此项人断不可不罗致,此项钱断不可不打算,转瞬换约,须预为绸缪也。
”[2]洋务运动在诸多方面都有发展,首先就是军事,这其中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厂,还建设了近代海军,并且还逐渐建设近代化的炮台,船坞和港口,并且还办了不少的学校来培养有关方面的人才;第二便是民用企业,在交通运输、矿业、冶炼业、和一般工业都有涉及;第三是电报和邮政,电报业是洋务运动中成效最显著的行业之一,洋务派创办电报之成功,使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电报的企图一直未能得逞,其保护中国主权之功,不可忽视,再一个就是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最后是教育,主要有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和传播科技知识。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中国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没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情,没有了秋风扫落叶的霸气,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粉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在列强的纷纷侵略下,腐朽的大清帝国艰难的前进着。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特别是目睹了骁勇无比的蒙古骑兵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不堪一击,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西方军事装备和科学技术的长处。
这样,清朝统治上层阶级的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洋务派”,和坚决反对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顽固派。
斗争的结果是洋务派占了上风,引出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口号是“自强”,这一阶段洋务派以发展军事工业为主,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目的在于加强国防,提高军队战斗力。
后期的口号是“求富”,这一阶段洋务派注重发展民用工业。
前期的军事工业本身需耗费大量的财力,又因为管理不当,出现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故洋务派又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以为发展军事工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原料,以民用工业来养军事工业。
同时洋务派认识到西方人在中国垄断市场,牟取了巨额利润,办民用工业也是为了能够“分洋商之利”。
洋务思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法贵变通”论;二是“求强”论;三是“求富”论;四是“中体西用”论,即在坚持现行的封建专制制度与封建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改革运动。
不管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特别是采用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形式的民用工业带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其他一些企业也无法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持续30年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论近代中国各阶层救亡运动失败的几点原因
论近代中国各阶层救亡运动失败的几点原因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从未间断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
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药学等领域取得过许多辉煌的成就。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更是间接的促使了西方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在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的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其中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丞相权利逐渐收归皇帝,不断巩固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
但同样的,也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到了宋明,朱熹重兴儒学之后,中国的思想体系便更加丧失了活力。
同时加上固步自封的天朝上国思想,是的封建社会的中国更加封闭和落后。
终于在明清时期由世界领先地位渐渐的被西方世界赶超。
而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空前的生存挑战。
终于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
面对西方世界的坚船利炮,在古老的中国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中,人们不断的上下求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清廷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维新运动。
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而这失败的原因,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1、都没能解决最为根本的土地问题对于正处于长期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土地是民众基本生活的保障线。
小农经济的的主题地位和农耕文明的思想决定了农民数量的庞大农民间隐藏的巨大力量。
然而在近代中国各阶级的革命运动中,并没有意识到利用这种力量。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具有一定的空想性,与社会实际不符,同时统治者没能坚持,所以基本没怎么实施。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由于统治者的无力,所以也基本没怎么实施。
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含参考答案5篇)
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含参考答案5篇)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过程。
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探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出路,掀起了生生不息、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
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1:清末对国家的三次探索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三次活动都失败说明只靠地主阶级进行的近代化不能取得成功,必须改变制度才行,由资产阶级领导。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兴起的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阶级属性和运动性质决定了他们只能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以“自强”,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双重的迫切需要以及自身阶级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向西方学习仅限于“师夷长技”的物质技术层面,不可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
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只有求得国家独立,才能从容地建设近代化;洋务运动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才能成功。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只有革命,只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争得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建设近代化。
戊戌维新运动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只是昙花一现,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清末新政的失败,从客观上来看,清政府的经济改革在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也制造出了大量的反对力量。
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带来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清政府的死敌——革命党实力的壮大;另一方面,清政府的各项改革措施都是需要钱的,财政困乏的清政府就将这笔花销加到了广大人民的身上,结果加剧了清政府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统治危机加剧。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从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上说洋务运动最终是失败的。
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
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但是朝廷中大部分顽固派和各种有名望的守旧派抬出了“礼义廉耻”、“天道人心”和“用夏变夷”等封建教条,全面地反对学习“西学”,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攻击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是“败坏人心”,是“用夷变夏”;甚至攻击侈谈洋务者是“祸国殃民”,是“洪水猛兽”。
他们指责洋务派自造船炮是“虚耗国帑”和“便于浮冒”;特别反对推行耕织机器,认为“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
他们反对洋务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筹设银行,便利商民等措施,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
论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先说根本原因,那就是它只是地主阶级的一次改良运动,它的领导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皇室和官僚,它只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前期口号”师夷长技以以制夷”,(自强)后期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它单纯的想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制度。
它的开展并不可能触动根本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因为它的领导者的目的是巩固清朝的统治!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所以注定会失败!接下来是主要原因,也是主观原因,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从洋务运动的一开始就坚决百般阻挠,加上慈僖并不是真心同意改革,只是迫与国内外的局势。
再加上当中的一些官员中饱私囊!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再是客观原因,外国侵略者不可能希望中国得到真正的富强,所以导致他们在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中,进行敲诈,贪污,技术保密,导致企业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和壮大!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内外交困,弱国无外交,加上经济的落后,资经短缺,技术落后。
1861年,洋务运动兴起!可是在这之前,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两场战争的结果都是清朝惨败,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签定,使得清朝的主权严重沦丧,实际上,这时候的清朝,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外国侵略者的牵制的,它政策的制定,经济的发展,在各个领域它都受到外国的影响和阻挠,它兴起的时间正好距太平天国爆发有整整十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清朝还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都无法全心投入到洋务运动中.在这一时期,英国,法国,美国,都完成或者快要完成工业革命,也就是工业化,转而要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就是帝国逐一阶段,帝国主义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这样一来,外国侵略者都把目光投向了地大物博但是国力落后的中国,他们是不会允许中国自强和变富的.这样一来又牵扯到领导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们```在中央,是以奕言斤为代表,在地方,是以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他们的背后最大的支持者其实就是外国人,特别是奕言斤 ,慈禧也正是最忌惮他这一点,所以表面上同意他来主持洋务运动!我上面说了,外国侵略者是不会真心想让中国富强的,所以外国人支持他们,也是为了找一个"代言人",更好的帮助他们掠取利益,所以洋务运动的结果,可想而知,洋务运动的推动者没有也不想去触动传统思想。
论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论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甲午战争之后,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派欲以先进的生产方式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注定要失败的。
第二,洋务派所建立的近代工业,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势力的压迫,使洋务运动举步维艰,最后导致破产。
第三,企业中近代的生产力与腐朽的封建管理方式不相适应,使之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当年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就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派其实是地主阶级希望用新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封建社会并不适应这样的先进的生产方式。
所以当一系列矛盾产生之后,洋务运动的失败就成为了必然。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而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并趁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所以洋务运动的宗旨就没有摆正,失败也是必然。
洋务运动是清廷在内外交困之际所采取的一种自保性质的改革。
当时,外有列强环伺,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在这种情况下,清廷的一部分当权官僚决定首先把“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镇压下去,而后再设法抵御被认为是“肢体之患”的外国侵略。
为此,他们开始实行所谓的“自强新政”,主要内容就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一方面企图通过与西方搞好关系,以争取军事支援,另一方面也想通过此举实现中国的工业化,最终达到“自强”的目的。
这些想法当然是不错的,可是,一开始,洋务运动就在体制和技术之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按照张之洞的说法,洋务运动之学习西方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即坚持大清帝国的整个体制和意识形态不变,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学习他们船坚炮利的一面。
岂不知,“体”和“用”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可分离的。
正如严复所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浅论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浅论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及教训内容摘要: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和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并且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
关键词: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意义教训影响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满清末年,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
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在改革派大臣李鸿章、张之洞的推动下实行改革。
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下了“四个不能变”:即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
这“四个不能变”把改革牢牢限定在经济领域,不能在政治领域越雷池一步,损害当权者任何既得利益。
于是中国只能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也就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首先兴办的是军用企业。
1890年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企业。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个:1865年,曾国潘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局;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长。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了20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摘要】洋务运动是以购买西方新式武器、船舰,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发端,进而发展到初创近代民用工业的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其内容十分庞杂,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以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统治,但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对洋务运动的失败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正文】历史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又深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洋务运动是晚清封建统治集团在中国已经陷入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借西法以自强的运动。
按照晚清统治集团的意愿,它作为殖民主义列强的对立物出现的,并曾做出了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又被殖民主义列强所摧折。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腐朽、无能的封建统治集团固然咎无可辞,然而日益恶化的国际环境以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洋务运动开展的时代背景一个国家,无论是经济、文化建设还是军备竞赛,这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洋务运动时期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的时期。
而洋务运动却在这个时期开展起来,没有一个的环境,所以最终走向失败。
晚清统治集团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并时起时落、曲折绵延地坚持30余年,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国际环境中所具有的一些因素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列强来华的目的是侵略和掠夺。
它们不会也不可能帮助中国实现独立和富强。
因此,它们与中国兴起的洋务运动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尽管它们对反动、腐朽的清王朝有拉拢、利用的一面,但是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国际环境在总体上日益恶化,阻碍乃至破坏着这一企图自强与求福的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列强就又开始了制造事端、扩大侵略的罪恶过程,使中外暂时得以缓和的关系不时产生摩擦以至对立,平缓的国际环境不断发生震颤。
在沿海地区,它们不断制造事件,阴谋蚕食更多的领土,特别是70年代后随着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这种事件愈演愈烈。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不过洋务运动最后还是失败了,下面小编就整理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必定会走上失败. 洋务运动爆发的原因国内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的失败原因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两个运动对中国的历史及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便是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虽然最后这两个运动都以失败告终,但是这确实对中国的近代史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运动才使得后人有借鉴的依据从而使我们的国家能过更加平稳快速的发展。
说到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的失败当让要从他们的兴起开始。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从未间断并且延续至今的国家。
但在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也就是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期,而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这使得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
而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彻底成为了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在此种情况下,尽管只有少数人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了,但是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人们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洋务运动由此而生,但是其实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兴办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兴办近代企业,其二是建立新式海陆军,其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派不仅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还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这些虽然对中国早起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的这些做法却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虽然洋务运动历时30年但最后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有三点。
其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正如在上文所说,这些洋务派都是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并非为了使中国朝着自强富有的方向发展。
举个例子来说,他们一方面要发展近代企业而另一方面却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一方面要培养洋务人才可是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科举制度。
所以说这些人本身就是个矛盾体。
其二,洋务运动对外国有着过度的依赖性。
我们都知道在洋务运动之前,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而洋务派官员却又依赖外国兴办学校及企业,这无异于是在与外国同流合污。
最后一点就是洋务企业的管理有腐朽性。
虽然在表面上洋务派创办的一系列的企业有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是在管理方面却是仍旧失忆封建衙门的方式运行。
而在这其中又存在着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营私舞弊、贪污受贿。
真正的人才却要去听什么都不懂的衙门老爷的吩咐,于是造成了无法维持运行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但不能成为中国摆脱贫弱寻求出路的一个契机,也在最后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在19世纪90年代后,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舒服。
而在甲午战争惨败后又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在此时,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的前列。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变法维新的思潮。
在这里必须一提的是戊戌变法的领导
者: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这些人被称为“维新派”,他们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把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
但是在历经103天后,戊戌变法宣告失败,虽然这场变法极其短暂,但却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添下了浓重的色彩。
戊戌变法不仅是一次爱国运动更是一场思想的启蒙运动,维新派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开创了新局面,而且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新主张。
但是维新运动最终失败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维新派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还有就是他本身的局限性,其一,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一味的认为只有依靠皇帝才可以实行维新;其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虽然维新派批判了俄国侵华的事实,但却幻想依靠英、日实现同盟;其三,惧怕人民群众,这一点表现在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正是因为没有人民的力量坐后盾,才使得在最后失败。
这些维新派的人没有意识到真正力量的源泉是人民群众。
虽然在历史上,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都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两次运动无疑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历史起到了不可估计的促进作用,也为后来的种种运动及革命起到了借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