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及练习题
虽有嘉肴《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四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虽(即使)有嘉肴,弗(不)食,不知其(代词,它的)旨(需词作形容词,味美)■ • • •也: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妬好处)也。
是故(所以)学然(这• • • • • •样)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这样以后)能自反(自我反思)• • • •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名• • • •词,学习)也。
《兑命》曰“学(动词,同“敦S教导)学半",其(副词,表推测,• ■大槪,或许)此(这个)之(代词,代指道理)谓乎!■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2.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3.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了之后这样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这样才知道自己有困惑4.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5.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6.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大道之行也大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也,天下为(动词,是)公.选贤(指品徳• • •髙尚)与(同“举”推举)能(指才干出众),讲信(诚信)修(培养)睦(和睦)。
故♦• • • • •(因此,所以)人不独亲其亲(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9 9 9为亲,第二个“亲”名词,指父母),不独子其子(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名• • •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使老(形容词做名词,老年人)有所终,壮(形容词做名词,壮年人)有所用,幼(形容词做需词,幼童)有所长,矜• • •(同“鳏”老而无妻人寡(老而无夫人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 • • • •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皆有所养,男有分(职分,职守),女有归(女子出嫁儿• •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岀于身也,不必为(介词,为了)己。
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
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
“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部编版《《礼记》二则》PPT优秀课件
总结《礼记》二则的写作特点, 如语言风格、论证方法等。
关键词句解析与翻译
关键词句
挑选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解析,如 名言警句、重要概念等。
词句翻译
对关键词句进行现代汉语翻译,帮助 学生理解其含义。
思想内涵及启示意义
思想内涵
深入剖析《礼记》二则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如儒家思想、道 德教育等。
启示意义
性格特征分析与评价
孔子
孔子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博学、谦逊、仁爱和坚定。他善于倾听他人意见,注 重自我反省,对待学生循循善诱,展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曾子
曾子的性格特征则体现为孝顺、谨慎、自省和勤奋。他时刻铭记父母的教诲,严 于律己,不断追求自我提升,成为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
人物关系梳理与解读
孔子与曾子的师徒关系
结合现代社会实际,阐述《礼记》二则对当代人的启示意义 ,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
03 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
CHAPTER
主要人物形象描绘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礼记》中被描绘为一位博学多才、注重礼仪 、倡导仁爱的智者形象。
曾子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在文中以孝行著称,被描绘为一位恪守孝道、注重内 省、追求自我完善的贤者形象。
象。
行为描写
作者通过描绘孔子和曾子的行为举 止,如孔子的授课场景、曾子的孝 行等,进一步凸显了他们的性格特 征和人物形象。
环境烘托
作者还通过描绘时代背景、社会环 境等因素,为孔子和曾子的形象塑 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烘托。
04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CHAPTER
修辞手法运用及效果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 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等。
《礼记》二则 知识点超全笔记 练习题含答案版
《礼记》二则笔记一、虽有嘉肴(一)文学常识《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的一段。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二)单字译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美味的肉食不味美最好的道理好处所以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困惑自我反思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我勉励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同“敩”,教导表示推测《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一字多义“学”同“敩”,教导其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学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四)通假字:学学半:通"敩"(xiao)",教导。
(五)课文背诵本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六)课文问题1.《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
二、大道之行也(一)单字译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施行是公共的推举培养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礼记二则》是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讲述了礼仪和人生哲理。
以下为课文原文:《礼记二则》虞世南所谓非礼,即以道德为己任,倡导仁爱,推崇正义,摒弃邪恶,扬善抑恶,培养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以方达人格的完善。
尤其要懂得社交方面的礼仪,这是坚定人格,提高人格境界的必备条件。
所谓小义,是个人在家庭中应该遵循的守则。
比如孝敬父母,敬奉兄长,尊重长辈,关心亲戚,帮助贫困的人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够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凝聚家庭的力量,有利于家庭的发展和个人心理健康。
知识点礼仪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守礼尚义的行为准则。
它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社会约定和规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精神内涵。
礼仪具有表达情感、发扬人格、增强信誉的作用,提高社会和个人的文明程度。
道德道德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遵循的一种道德原则。
它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是人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品质和价值观。
亲情亲情是指亲戚间或有生命的个体间相互关联、联系和照顾的心理状态。
它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情感基础,不仅在个人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的表现。
它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了解礼仪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3.促进学生对亲情和人格的理解和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了解亲情和人格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礼仪”和“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礼记二则》的原文,并辅助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朝代】先秦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解析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赏析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未来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的美好心愿,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解析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3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二)读出节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半。”其/此之谓乎!
(三)读出韵味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内容理解
1.齐读课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教学相长也”。 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内容理解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虽有嘉肴”?
(1)类比论证。用“佳肴”类比“至道”,用 “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 引出下文的论述,使说理通俗易懂。
3、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道理论证, 证明论点“教学相长”,使说理更有说服力。
小结:作者是怎样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提示:请你用“首先”“然后”“最后”理清本文的 论述思路。 作者首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 重要性。然后论述教与学的关系,指出“学”与“教” 的作用,进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以《兑命》 “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2 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3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4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做一个爱
学习,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一)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yáo
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ɡ也。 故曰:教jiāo学相长zhǎnɡ也。《兑yuè命》曰:“学 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一、仲尼燕居原文《礼记·曲礼上》中有记载,一天,孔子的弟子宰予问道:“仲尼燕居,何论?”孔子回答说:“吾得享于庄周之学,抱一之道,得养浩然之气。
”宰予继续问道:“仲尼之德何如?”孔子回答说:“仲尼之德,山川其德也。
”翻译孔子的弟子宰予问孔子:“仲尼(孔子的字)在闲居生活中具体做了哪些事情?”孔子回答说:“我在生活中融入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坚持了一种正直的道德准则,并且深刻培养了崇高的自律精神。
”宰予继续追问:“那么,仲尼是怎样一个人的?”孔子回答说:“仲尼的品德,就好像山川的伟大一样。
”二、子夏问行原文《礼记·学记上》中有记载,子夏问道:“行与之谐乎?”孔子回答说:“不谐。
”子夏追问:“回与之谐乎?”孔子继续回答说:“不谐。
”子夏再度追问:“德与之谐乎?”孔子仍然回答说:“不谐。
”子夏最后追问:“仲尼之德,其可谐乎?”孔子回答说:“可以。
所以远人而不逢也。
”翻译子夏问孔子:“行为与仁德是否一致?”孔子回答说:“不完全一致。
”子夏继续追问:“言辞与仁德是否一致?”孔子继续回答说:“也不完全一致。
”子夏再次追问:“那么,仁德与道德是否一致?”孔子依然回答说:“不完全一致。
”子夏最后追问:“仲尼(孔子的字)的品德,与仁德是否一致?”孔子回答说:“可以。
这就是为什么他可以与众人保持距离而不迎合他人的意见。
”以上内容是对《礼记》中两则经典原文及其翻译的简要介绍。
通过这些对话和回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原文注释及翻译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一、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
二、课文翻译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四、问题归纳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五、课文主题《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课堂笔记礼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和协调,是一种对于对方的尊重和照顾的表现。
本课主题为“礼记二则”,以两篇《仪礼》中的文章为主题,学习礼仪和尊重的重要性以及礼仪和礼貌在社交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一部分:《仪礼·丧服》《仪礼·丧服》是一篇有关悲哀情感下的礼仪规范。
文章首先形容了各种丧服的穿着形式,清楚地划分出在不同情况下如何穿着合适的服装以及规范的礼仪。
接着是对于主人家不应该展示的悲哀,这个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礼仪规范在悲哀情感中非常重要。
最后,文章指出了在悲痛情感中如何通过礼仪规范来表达它,在礼仪的帮助下,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产生一种舒适和慰藉。
第二部分:《仪礼·曲礼》《仪礼·曲礼》是一篇探讨礼仪和社交规范的文章,重点强调对于不同社交场合中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一主题。
文章以独门独户中的礼仪为入口,突出社交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在细节方面如何表现出礼仪的规范。
严格遵守礼仪规范并不仅仅是一个人需要遵守的规范,它同样为他人带来更高质量的体验。
个人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礼仪规范仍然非常有意义。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的日常礼仪,还是在社交场合中的细节规范,或许也包括各行各业不同职业的专业礼仪规范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礼仪规范,都是为了人们相互尊重和孝顺。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这些礼仪规范,尊重规范并落实到行为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技巧和较好的责任感。
最后,从古至今,礼仪的缺失或违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矛盾和问题的起因之一。
因此,学习和遵守礼仪规范不仅是一种道德标准,也是养成健康积极价值观的必经之路。
除了传统的礼仪规范,现代社会也有着新的社交规范和礼仪。
例如在网络社交中,我们需要礼貌地回复信息,不泄露他人隐私,不诋毁他人等等。
在职场中,还有着职场礼仪和商务礼仪,如如何面对客户、如何处理餐桌礼仪等等。
这些规范的遵循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更加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人际关系。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及答案
1 《礼记》二则1.1.填空。
填空。
《虽有嘉肴》选自《《虽有嘉肴》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又名《《礼记》又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是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著的汇编。
论著的汇编。
《学记》是《________________》》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专著。
的专著。
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文字言简意赅,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的关系。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教然后知困.()(4)选贤与.能()(5)矜.、寡、孤、独()(6)女有归.()(7)谋闭而不兴.()3.3.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人不知而.不愠A.A.是故谋闭而是故谋闭而.不兴不兴B. B. 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C.C.鸣之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能通其意D. D. D.故外户而故外户而.不闭4.4.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A.不知其旨不知其旨.也B. B.虽有嘉肴虽有嘉肴..C.C.教然后知困教然后知困.D. D.讲信修讲信修.睦5.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完整课件
这叫作
全文的总结语。
精读课文
第一层: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理 清
(第1.2句)
文 第二层: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章
(第3.4句) 状元成才路
结
状元成才路
构 第三层: 总结语, 大同社会的局面
(第5.6句)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 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通假字
1.选贤与能 (通“举”, 选拔) 2.矜、寡、孤、独、废状元成疾才路 者皆有所养 (通“鳏”, 指状元成老才路 而无妻的人)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 宽而长的路)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 归宿 今义: 回来)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作乱 今义: 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词类活用
1.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 以为……亲, 以为……子) 2.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形容词作名词, 老年人, 壮年人)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 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课文解读
是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 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 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
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 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 造成铺排效果, 增 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22《礼记二则》拓展阅读
22《礼记》二则好句积累《礼记》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比较阅读与徐甥师川(节选)黄庭坚师川外甥奉议:别来无一日不奉思。
春气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前承视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已事,方见故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注】○1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2奉思:思念。
○3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
○4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念。
○5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
【参考译文】师川外甥奉议:自从分别以来,没有一天不在想念你。
春天来了,暖暖融融,料想你在侍奉双亲的余暇,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不久前你告知我:自然当用十年苦功,修身养性,探求学问。
我每每对此赞赏不已,(你)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就足以追赶上古人的境界了。
然而求学还是有最关键的门径的,读书需要一字一句地仔细琢磨,自己去求索,才能体会到古人的用心所在,这样才不会白白用功;要想进一步深入门道,就得全然抛开学习之外的各种贪念,(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读书时先把住室打扫干净,焚点兰香,使精神不分散,就会对书本所述心领神会。
少年志高气旺、好胜争强,时常这么做,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就可收到加倍的效果。
外甥你生性聪颖,一定能领会其中的道理,所以我详细周全地说了这么多。
【阅读思考】《虽有嘉肴》和本文都谈到了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虽有嘉肴》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本人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专心致志。
古代文化常识五经“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与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五经”,“五经”是古代儒教经典,也是南宋以后儒家的基本书目,是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
。
是故学
,教
。
知不足,然后
;知困,然后
。故曰:“
”。
《兑命》曰:“
”。其
?
1、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 展示)
2、疏通文意。(学习小组形式 展示)
疏通文意之—— 理解以下词语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 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虽有嘉肴: 即使;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不知其旨也: 甘美。
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也: 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 教然后知 困: 不通,理解不了 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 四、一词多义
学学半—— 教
学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不知其旨也—— 它的
•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师生讨论)
梳理脉络悟美感
文章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引 出这个话题的?学习有什么作用? 作者引用了哪部著作来论证这个道 理?(用原句回答)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 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 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 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 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 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 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积累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22.《礼记》二则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字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礼记二则》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内容包括了古代礼仪、道德、家教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就《礼记二则》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仪礼仪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规范,包括了宴会、祭祀、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礼记二则》中对于这些礼仪规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包括了各种场合的礼仪要求、参与者的角色和行为规范等。
这些规范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礼仪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道德风尚。
第二,人伦道德《礼记二则》中对于人伦道德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人伦道德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包括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各种关系。
在古代社会,人伦道德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规范,人们需要遵守各种规范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礼记二则》中对于这些道德规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了君臣之间的忠诚、父子之间的孝顺、兄弟之间的和睦等。
教育家风教育和家风在古代社会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务,古代儒家经典中也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礼记二则》中对于教育和家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规范。
在古代社会,家风被视为影响一个人终身行为和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礼记二则》中对于家风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要求。
教育也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务,古代社会的教育制度也受到了重视。
《礼记二则》中对于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有详细的描述。
第四,政治道德政治道德是指政治人物和官员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古代中国,政治道德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务,古代经典中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礼记二则》中对于政治人物和官员的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了清廉、廉洁、忠诚等方面的规范。
这些规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政治道德的重视,也为后世政治人物和官员树立了典范。
第五,社会伦理《礼记二则》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了礼仪、人伦道德、教育家风、政治道德、社会伦理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这些规范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礼仪和道德的重视,也为后世社会成员树立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礼记二则》对于古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不可忽视,也为后世社会成员提供了宝贵的道德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一.文常。
本篇选自《礼记·学记》,《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派,西汉学家戴圣编写。
二.解词。
1.【虽】即使。
2.【嘉】好,美。
3.【肴】用鱼肉做的食物。
4.【弗】不。
5.【旨】味美。
6.【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最好。
7.【善】好处。
8.【是故】所以,因此。
9.【困】困惑。
10.【自反】自我反思。
11.【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12.【故】所以。
13.【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14.【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学,同“敩”,教导。
15.【其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吧。
其,表推测。
三.本文道理。
①实践出真知;②教学相长。
三.本文启示。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就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与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四.为什么引用《兑命》中的话。
《兑命》中的话是文章的佐证,进一步论证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五.理解性默写。
1.由菜品肴类比学习知识的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指出学与教之后才能明白不足的句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道了不足和困之后,才能够反省和自强,从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的句子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整片文章的结论:教学相长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文常。
本篇选自《礼记·礼运》。
二.解词。
1.【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意。
2.【行】施行。
3.【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正的。
为,是。
4.【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格高尚、有才干的人。
贤,指品格高尚。
能,指才干出众。
与,同“举”推举。
5.【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6.【故】因此,所以。
7.【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第二个“亲”指父母。
8.【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
第二个“子”指子女。
9.【有所终】能够善终。
10.【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11.【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
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者,……的人。
12.【分(fèn)】职分,职守。
13.【归】女子出嫁。
1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货,憎恨把它扔到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恶,憎恨。
1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16.【谋闭而不兴】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17.【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
18.【作】兴起。
19.【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20.【大同】理想社会。
三.大同理想社会包括那些方面?
①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古今意义。
1.故曰:教学
..相长也
古:教和学今:老师把知识和技能传给学生
2.不独子其子.
古:子女今:儿子
3.男有分,女有归.
古:女子出嫁今:回来,返回,归还
4.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财货今:货物或商品
5.盗窃乱贼.则而不作
古:害人今:小偷,偷东西的人
四.理解性默写。
1.大道的内涵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表示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的句子: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总领句(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总括全文的句子: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