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管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同等学历《工商管理》历年考试名词解释(适用于第一、二、三版考试大纲)

同等学历《工商管理》历年考试名词解释(适用于第一、二、三版考试大纲)

适用于第三版考试大纲名词解释:1、管理幅度:指管理者能直接有效地协调下属的人数。

2、企业核心:指在企业重要性竞争的经营活动中,能够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好的能力。

3、市场定位:指企业为了使自己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获得稳定的销路,要从各方面为产品培养一定的特色,树立一定的市场形象,以求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偏爱。

4、年金:指在某一确定的时间里,每期都有一笔相等金额的收付款项,它实际上是一组相等的现金流序列。

年金付款时间的先后,可分为先付年金和后付年金、延期年金和永续年金。

5、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

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

6、并购战略:合并是指同等企业之间的重新组合,新建立的企业常常使用新的名称;收购是指收购者吸纳了被收购者的业务。

7、大市场营销:是菲力普·科特勒提出的营销策略,就是要运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打破国际或国内市场上的贸易壁垒,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开辟道路。

大市场营销除包括一般市场营销组合(4P)外,还包括另外两个P:权力和公共关系。

8、净现值:是投资项目投入使用后的净现金流量,按资本成本或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折算为现值,减去初始投资以后的余额。

9、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的无意识的体系化、类型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

10、垂直整合战略:扩展了原来同产业的竞争范围。

后向于资源的供应者;前向于最终产品中的终端使用者。

11、充分需求:指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目前需求水平和时间等于预期的需求水平和时间的一咱需求状况。

这是企业最理想的一种需求状况。

12、内部报酬率:又称内含报酬率,是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

内部报酬率实际上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该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

13、动机:是指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行为,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机制。

14、战略目标:指企业在其战略管理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管理绩效的目标,包括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总体规模、竞争能力、技术能力、市场份额、收入和盈利增长率、投资回收率以及企业形象等。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专业名词解释整理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专业名词解释整理

战略管理第一章传略管理理论企业使命:企业使命是企业管理者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

利益群体:内部的利益群体指的是企业的董事会、股东、管理人员和职工。

企业外部的利益群体是指顾客、供应者、竞争者、政府机构和一般公众等。

战略目标:是指企业在其战略管理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管理绩效的目标。

长期目标:长期目标的计划期一般为五年。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战略管理的过程:是指战略的how、who和when,即战略如何分析、构思和制定,战略涉及谁,以及在什么时候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具体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形成、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四个环节。

经营范围: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领域,又称为企业的定域。

资源配置:是指企业过去和目前资源和技能配置的水平和模式。

竞争优势:是指企业通过其资源配置的模式与经营范围的决策,在市场上所形成的与其竞争对手不同的竞争地位。

协同作用:是指企业从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的决策中所能寻求到的各种共同努力的效果。

总体战略:又称公司战略。

在大中型企业里,特别是多种经营的企业里,总体战略是企业战略中最高层次的战略。

第二章企业战略态势分析——外部环境分析产业:是指一组生产的产品非常相似、可以互相替代的企业的集合。

进入壁垒:是指要进入一个产业需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第三章企业内部环境与资源均衡分析核心能力:就是企业在具有重要竞争意义的经营活动中能够比其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能力。

和性能力的产生是企业中各个不同部分有效合作的结果。

价值链: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第四章企业业务层竞争战略红海战略:已存在的行业;已知的市场空间;游戏规则已确立;竞争激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去的、老化的战略。

蓝海战略:未出现的行业;尚未开发的市场空间;没有游戏规则;没有竞争,海阔凭鱼跃;新时代、有活力的战略。

同等学力工商综合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下)

同等学力工商综合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下)

同等学力工商综合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下)同等学力工商综合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下)模式重塑在企业整体意义上,根据变革所展现的新的发展机会和方向以及成功的模式,重新确定企业的经营观念、战略目标和经营战略,并据此确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方式方法,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目标变量指用来测定控制对象(工作和人)工作成果的指标。

内在影响建立在内在行权力基础上,主要着眼于以领导的良好素质和行为吸引、感化被,通过激发内在动力,对职工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

他不带有任何强制、压服性因素,而已潜移默化、自然渐进的方式发生作用。

受到内在影响得职工多以积极、主动、自觉的态度接受领导。

权变权变观点认为不存在一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使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管理过程中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权变观点强调的是在变化的情况下寻求合理的方法。

他所强调的基本点,已是变化,及一切要从变化了的情况出发,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和把握问题。

二是管理体系和方法的灵活运用,既讲求原则性,又讲求灵活性。

权力指个人所具有的并施加于别人的控制力。

人力资源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

人力资源计划一个组织科学的预测、分析自己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所需的人才,并使组织和个体得到长期利益。

人员配置有关职员的安排、配合、选拔、培养和考核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组织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职能。

社会人假设指以追求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时距判定法适用于评价主管人员的职位的方法。

其前提是任何一个职位和职务的重要程度都可以用该职务斟酌解决问题的时间多少来衡量。

具体做法是分析某个职位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作必须消耗的最长时间,一般来说,某个职位所需消耗的时间越长,则说明但覆盖职务付出的时间越多,该职务的重要程度越高。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名词解释汇总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1、心理能量:是促使人2、正式组织:是两个或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采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的加以协调的行为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

或力的系统。

3、非正式组织:所谓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的体系化、类型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4、管理: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

5、组织内部平衡:指由单独个体行为到集体化协作行为的环节,与贡献的平衡,即组织提供个人的可用来满足个人需求、影响个体与组织整体之间的平衡。

组织内部平衡个人动机的诱因必须等于或大于个人对组织诱因与贡献的平衡。

6、企业:是在一定财产关系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

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独立经济组织。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7、所有权:是指对主体8、产权:是一个社会所行为关系。

拥有财富这一特定事实给予社会性的认可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和保护。

,是由人们对物的使用权所引起的相互认可9、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10、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理性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序,每当它们出现时,即可按照固定程序进行处理,而不需要再特意去处理它们。

通常又将“程序化决策“结构良好”的决策。

11、非程序化决策:是针对那些新颖、无结构问题,这类决策又可的程序和规律可以依据,需要单独作出处理。

以称之为“结构不良”的决策。

这类决策没12、个人价值系统:个人价值系统是个人的思想、价值观、道德标13、组织结构:是指组织14、管理幅度:受认识和15、制度规范:是组织管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情报处理能力的制约,管理者的有效协调理过程中借以约束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确准、行为准则等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体人数有一个客观的限度,我们称之为管理幅定办事方法,规定工作程序的各种章程、条则、规程、程序、标准、办法等的总称。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笔记整理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笔记整理

一、名词解释1、企业使命——是企业管理者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

它反映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和企业力图为自己树立的形象,揭示本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目标上的差异,界定企业的主要产品和服务范围,以及企业试图满足的顾客基本需要。

企业使命包括企业目的、企业定位、企业理念、公众形象、利益群体五个部分。

2、企业目标——是在企业目的的总框架中,为企业和职工提供的具体方向,有自己的完成时间。

包括战略目标、长期目标、年度目标三个层次。

3、战略目标——是企业在其战略管理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管理绩效的目标。

4、企业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5、经营范围——经营范围是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领域,又称为企业的定域。

6、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指企业过去和目前资源和技能配置的水平和模式。

资源配置的好坏会极大地影响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程度,因此资源配置又称为企业的特殊能力。

7、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构成要素之一,是指企业通过其资源配置的模式和经营范围的决策,在市场上所形成的与其竞争对手不同的竞争地位。

8、协同作用——是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指企业从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的决策中所能寻求到的各种共同努力的结果。

9、总体战略——又称公司战略,是企业战略中最高层次的战略。

根据企业的目标,选择企业可以竞争的领域,合理配置企业竞争所必须的资源,使各项经营业务相互支持、相互协调。

经营范围和资源配置是总体战略的主要构成要素。

10、单位战略——又称经营战略。

是战略经营单位、事业部或子公司的战略。

在企业总体战略的制约下,指导和管理具体经营单位的计划和行动,为企业的整体目标服务。

资源配置和竞争优势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1、职能部门战略——又称职能层战略。

是企业内主要职能部门的短期战略计划,可以使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本职能部门的责任和要求,有效运用各方面的经营职能,保证实现企业目标。

同等学力-财务管理题库及答案

同等学力-财务管理题库及答案

财务管理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MA 1 年金一定时期内每期相等金额的收付款项。

折旧.利息.租金.保险费等均表现为年金的形式。

年金按付款方工,可分为普通年金或后付年金.即付年金或先付年金.延期年金和永续年金。

MA 2 证券组合的风险报酬投资者因承提不可分散风险而要求的,超过时间价值的那部分额外报酬,可用下列公式计算:R P=ßp(D m—R f), R P为证券组合的风险报酬率。

MA 3 β系数(财务管理P51)不可分散风险的程度,通常用β系数来计量。

β系数有多种计算方法,实际计算过程十分复杂,但幸运的是β系数一般不需投资者自己计算,而由一些投资服务机构定期计算并公布.作为整体的证券市场的β系数为1。

如果某种股票的风险情况与整个证券市场的风险情况一致,则这种股票的β系数也等于1;如果某种股票的β系数大于1,说明其风险大于整个市场的风险;如果某种股票的β系数小于1,说明其风险小于整个市场的风险.其计算公式是:βp=E xiβi 式中,βp————---证券组合的β系数;xi———-—--—-—证券组合中的第i种股票所占的比重;βi-----—--第i种股票的β系数;n—--—--证券组合中股票的数量。

MA 4 风险性决策决策者对未来的情况不能完全确定,但它们出现的可能性—--——-概率的具体分布是已知的或可以估计的,这种情况下的决策称为风险性决策。

MA 5 利润指数获利指数又称利润指数(profitability index,缩写为PI),是投资项目未来报酬的总现值与初始投资额的现值之比。

MA 6 国际财务管理MA 7 混合成本(〈考试大纲〉P690)有些成本虽然也是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不成同比例变动,不能简单地归入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这类成本成为混合成本.MA 8 经营风险(〈考试大纲〉P694)经营杠杆系数的大小反映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

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名词解释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名词解释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教育任务和发展战略制定的,由国家或政党明文规定并颁布实施的准则,它是制定教育政策和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4、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对教育机构与组织的性质、功能、任务、组成、管理体制、学制体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进行的规定。

5、全面发展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本质特征。

6、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工作的理论依据。

7、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和发展趋势,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本质性的和发展趋势的总和。

8、教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水平,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9、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反映教育及其发展规律的最普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指导原则,它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10、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帮助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自觉地调节教育过程,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就是根据教育发展史,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以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来思考21世纪的教育问题。

同等学力申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手册-模块四【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手册-模块四【圣才出品】

模块四高级管理学专题1 管理总论【大纲要求】(1)掌握管理的内涵,了解管理的应用范围。

(2)掌握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的概念,了解管理的特性。

(3)掌握管理的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的构成因素,以及管理活动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4)掌握明茨伯格关于管理者的角色理论,并掌握管理者应具备的三种技能。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管理的基本概念★★★★1.管理的含义(见表1-1)表1-1 管理的含义2.管理的应用范围(了解)(1)管理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①组织是管理的载体。

组织是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组成的集体,管理即组织的管理,管理学是研究组织的管理过程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②任何组织都有其目标、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问题,提高组织效率是组织管理的共性问题。

③盈利是所有组织在管理中都应考虑的问题,管理理论是在盈利组织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组织中的非盈利性组织根据组织成效表现为经济利益还是社会利益的差异,可分为盈利组织和非盈利组织,非盈利性组织在法律上是指能适当获利以维持生存但不能向其成员分发资产或收益的组织。

其特点包括:①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追求利润最大化。

②主要提供公共商品或服务。

③顾客的影响比较小,缺乏及时促进的力量。

④主要收入来自政府拨款、捐赠资本和各种捐赠组合收益。

⑤组织成员的行为难以考查,缺乏令人满意的、定量和综合的绩效衡量指标。

⑥其财政支持者往往通过托管委员会来进行管理。

3.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特性(见表1-2)表1-2 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特性【例·简答题】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的关系是什么?[2010年真题]答:(1)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的含义①管理的效率是指管理活动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如果对于给定的输入能够获得更多的输出,或者对于较少的输入可以获得同样的输出,都意味着管理效率的提高。

因为管理者拥有的输入资源是稀缺的,所以必须关心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即要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追求效率意味着使资源成本最小化。

②管理的效果是指管理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即效果反映的是管理活动的结果。

同等学力申硕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三波来袭

同等学力申硕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三波来袭

同等学力申硕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三波来袭(摘自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中,同等学力工商综合是热门报考科目。

虽然说同等学力申硕比起其他考研考试难度低一些,但是并不是说随随便便就能轻松过关的哦。

同等学力工商综合科目里面,难度较大的要属管理学,因为其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特别是名词解释部分。

但是可以先熟悉2016年同等学力工商综合考试大纲考生可以通过少量多次的方法去进行记忆。

下面是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申硕辅导老师整理出来的同等学力申硕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三),希望考生在空余时间可以多看几遍,以便加深记忆。

管理的效果:指对组织预定目标的实现。

效率涉及活动的方式,效果涉及活动的结果。

管理的效率:是指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对于给定的输入,如果能获得更多的输出,就说明有高的效率;对于较少的输入,能获得同样的输出,也说明是有高的效率。

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

计划: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做的规划和安排。

间接控制:由作业人员的上级管理者通过直接改变或下令调整作业人员计划的方式实施的控制。

奖酬:外在性激励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评价鉴定职工的工作表现及其成果,并给与相应的报酬和奖励,来达到激励职工积极性的目的。

经济人假设:指以完全追求私人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矩阵制:矩阵制结构由横纵两个管理系列组成,一个是职能部门系列,另一个是为完成某一临时人物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纵横两个系列交叉,即构成矩阵。

矩阵制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双道命令系统,小组成员既要服从小组负责人的智慧,又要受原所在部门的领导,突破了一个职工只受一个直接上级领导的传统管理原则。

控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偏离时予以调整和修正的过程。

领导:是一种职能活动,亦指一定的地位集团。

领导方式:领导者在运用权力实施影响的过程中采取的行为方式。

领导权力:领导者有目的地影响下属心理与行为的能力。

领导者素质:领导者的品质、性格、学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特征的总和。

同等学力战略管理名词解释

同等学力战略管理名词解释

战略管理——名词解释1、企业使命【03】—-是企业管理者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

2、企业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3、战略目标【14】—-企业在其战略管理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管理绩效的目标.4、协同作用【05】——指企业从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的决策中所能寻求到的各种共同努力的效果。

5、竞争优势——是指企业通过其资源配置的模式与经营范围的决策,在市场上所形成的与其竞争对手不同的竞争地位.6、经营单位战略—-是战略经营单位、事业部或子公司的战略。

7、能力——将众多资源组合在一起,来实现企业特定的任务和活动的才能.8、潜在进入者——指产业外随时可能进入某个产业而成为竞争者的企业。

9、进入壁垒——指要进入一个产业需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10、核心能力【01、11】—-企业在具有重要竞争意义的经营活动中能够比其他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能力。

11、价值链-—企业每项生产经营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那么,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12、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常用方法.13、平衡计分卡【16】--找出超越传统以财务量度为主的绩效评价模式,以使组织的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

应从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学习与成长、内部经营流程、客户、财务。

14、低成本战略-—企业在价值链上最低限度的降低成本,使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从而使企业和顾客受益于这种低成本战略。

15、差异化战略—-指企业通过向顾客提供行业内其它企业无法提供的、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以独具一格的特色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提供独特的产品获优势)16、集中化战略【08】—-是指企业集中力量为某一特定的细分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或重点经营某种产品的特定部分、特定市场而建立的竞争优势战略.(集中力量提供产品和服务给某一细分市场,建立竞争优势)17、蓝海战略——通过寻找无人竞争的,全新的市场空间和全新商机,以及开发新的思维来创造新的改变。

同等学力管理学原理大纲知识整理

同等学力管理学原理大纲知识整理

第1章管理的历史发展1. 管理学定义:(1)广义:管理学是人类所有集体化、社会化行为中积累起来的一般的人文学科。

(2)狭义:管理学指20世纪以来主要通过近代自然科学分析方法调查、试验、研究、提炼、归纳形成的理论和知识。

它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

2.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1)古典管理理论:早期管理思想:管理实践始于大规模集体活动的需要,始于政治控制的需要,始于战争,始于宗教,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管理发展奠定了基础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奠定了认识基础交换逻辑奠定了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制度背景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工业革命及工厂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提出了需要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泰罗(1856-1915)最根本贡献是采用利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手段的近代分析科学方法泰罗制的要点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适合并愿意努力工作)要是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合理的工作定额、差别计件工资制)双方合作(工人和雇主),共同致力于提供生产率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日常事务授权部下负责)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1841-1925)提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引导一个组织趋向一个目标,有六种经营活动技术活动(生产)商业活动(交换)财务活动(资金的筹集、控制和使用)安全活动(财务和人身安全)会计活动(记账、算账、成本核算和统计等)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是一种具有一般性的,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组织的一般职能,由五大要素或职能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一般管理理论的14条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对等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员工报酬集权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结合作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官僚制、科层制):马克斯韦伯(1864-1920)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核心理论包含三个方面权威的基础:实质在于科学确定的法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官僚制的主要特征:在劳动分工基础上,规定每个岗位的权利和责任,把这些权利和责任作为明确规范而制度化按照不同职位权利的大小,确定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形成有序的等级系统,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明确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该职位对人应有能力的要求,根据技术资格挑选组织成员管理人员根据法律制度赋予的权利处于拥有权利的地位,原则上所有人都服从制度规定,不是服从某个人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每个管理人员只负责特定的工作,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需的权力,权力要受到严格的限制,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规定管理者的职务是他的职业,他有固定报酬,有按才干晋升的机会,应忠于职守而不是某个人官僚制的优越性:个人与权力相分离,具有更优越的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稳定性体现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适合工业革命以来大型企业组织需要(2)近代管理理论: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原理:巴纳德(1886-1961)被誉为近代管理理论奠基人,西蒙、马奇、赛尔特发展形成组织管理流派组织论的管理理论:以组织为基础分析和说明管理的职能和过程理论结构:个人假设-协作行为和协作系统理论-组织理论-管理理论,更侧重于说明管理的基础和管理的原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理论:正式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有意识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包含是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非正式组织:是个人相互接触中无意识的带有体系化、类型化特征的多种心理因素的体系两种组织互为条件、互为制约、互为促进,组织是两者的统一组织平衡理论:组织平衡是组织与管理之间的联结环节组织内部个人和整体之间的平衡:关键为组织成员所作贡献与从组织获得的各种诱因之间的比较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键为组织目标的选择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两种过程组织动态平衡:管理人员的职能理论:管理人员最根本的职能是协调、实现组织三方面的平衡,有三方面的基本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努力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另外还要有领会组织的整体及其有关的整个形势,把握管理过程的艺术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梅奥(1880-1949)与罗特利斯伯格进行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工人劳动过程的影响工人是社会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和物质收入的经济人,还有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的感情需要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要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行为科学:20世纪60年代后,更多的被称为组织行为学,主要涉及对个人需要、行为的研究,团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激励方式研究和领导行为研究等方面(3)当代管理理论:二战后,既有历史流派也有新的思想和主张,孔茨概况为管理理论的丛林主要流派:管理过程流派: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物,开山鼻祖是法约尔,当代著名代表人物是孔茨,对管理职能概括为: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含激励)、控制管理科学流派:指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张,侧重分析和说明管理中科学、理性的成分和可数量化的侧面,起始是泰罗的科学管理运动组织管理流派:通过揭示组织形成、生产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探讨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的流派,致力于组织过程的研究,侧重于管理人员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奠基人是巴纳德,发展人为西蒙(决策问题研究)、马奇、赛尔特行为科学流派: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的流派,梅奥-马斯洛(需求五层次论)、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利克特(领导方式理论)经验管理流派:以大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重视案例分析,代表有德鲁克、戴尔其他学说和流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企业文化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重视为全体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注重强化员工对本企业的向心力,注重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3. 管理历史演进的规律和线索:(1)发展线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大的阶段性变化的最终力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发端于技术变化,然后是劳动生产方式改变,再后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化,然后是结构制度层面的变化,最后是意识形态,文化层面的变化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科学管理泰罗制-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组织管理理论、企业制度方面、管理过程研究-企业与外部环境相关问题-文化层面问题(2)发展趋势:科学化、理性化线索(泰罗)人道主义线索(梅奥、巴纳德)管理过程线索(法约尔、孔茨)实证分析线索(3)管理涉及的层次和方面:方面: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技术(技术要素)、经济(节约)、政治(集团之间)、文化(意识、观念)层次:高层管理(决策、制度问题)、中层管理(承上启下)、基层管理(具体效率问题)第2章组织管理原理1. 个体假设:管理学是关于人类集体化协作行为的协调的科学。

名词解释-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

名词解释-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

教育管理学第一章绪论1.管理---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程序,组织和领导他人去有效工作,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人们在教育领域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部分。

3.经验管理---经验管理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凭借个人或某一团体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实施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

从古代的教学活动到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人们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基本上属于一种经验管理的模式。

4.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及问题的学科。

5.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就是以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代表的管理学说。

6.行为科学---行为科学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探讨人的行为问题。

第二章教育管理体制1.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2.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分为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

3.中央集权制---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中央集权体制表现为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中央制定的教育法律、政策、规划和指令为己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明显表现为一种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4.地方分权制---地方分权制指国家的教育事权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执掌,以地方自主管理为主的制度。

在这样一种制度下,中央和地方有各自的职责范围,维持着一种相对独立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这是一种平行的管理体制。

5.校长负责制---即校长对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全面责任。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对外代表学校。

第三章教育政策与法规1.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依据、纲领和准则,是执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

同等学力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同等学力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社经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

是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其实质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或生产资料的分配。

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

2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

它反映每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率,大致能客观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力生产率的高低。

一般来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非农业大于1。

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

3财政政策手段是指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

包括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或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和紧缩型两种。

4参与约束也称个人理性约束,是对代理人行为提出的一种理性假设,指出代理人接受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划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的利益动机。

5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它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组权利,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这种权利的有效性取决于牵制性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为之付出的代价,可依赖于法律、契约和政府强制,也可依赖于伦理道德规范。

6产权规则是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

7产权制度是指由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8产业是指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一系列企业。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一般分工形成的产业,广义则指在一般分工基础上由特殊分工形成的产业。

9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依据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形式,将国民经济划分为顺次发展的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或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按产业中投入资源的密集程度,可化为劳动、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10充分就业是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综合: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综合: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综合: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有关,其改善只能预防和消除职工的不满,不能直接起到激励作用的因素。

部门化组织内经常有多个团体,每一个团体有一个管理者,由其全权负责,统一协调团体内的所有工作,这个团体叫做部门。

大型组织通常采用横向多维式部门结构,首先由及个人或职务组成一个小团体,而这个团体又归属于另外一个更大的部门,如此不断递进,便形成组织层次,这个过程就是部门化。

成熟也可叫饱和,即企业在目标市场领域内达到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营项目是去发展潜力,需要考虑重新调整主营方向或经营战略的状况。

程序化事前制定行动方案,以便在某些事件发生时及时处理,这就是程序化。

动机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行为,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机制。

反馈指系统的输出信息反馈到输入端,与输入信息进行比较,并利用二者的偏差进行控制的过程。

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之分。

非正式沟通通过正式组织途径以外的信息沟通程序。

非正式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无意识地体系化、类型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分工为实现预定目标和履行社会责任,组织必须将一系列的工作任务分配给特定的个人或部门完成。

这一过程就是分工。

分公司母公司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在法律上和经济上均无独立性,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即利用强化物抑制不良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来运用管理手段。

个人惯性个人在长期组织生活中形成的固定观念、准则和思维方法、工作习惯等。

个体行为是集体协作活动或组织生活中个体的基本方面,个体的基本特征,也是组织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关系到企业的存在状态。

个体行为是从组织管理角度必须把握的对象。

个体学习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和通过行为的结果,可以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

这或者是通过直接的实践,或者是通过他人经验的提示,或者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

个体的学习对于维护和促进协作关系系统整体发展有重要意义。

工作分析对某特定工作做出明确规定,并确定完成这一工作需要有什么样的行为的过程,主要优良大部分组成: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

同等学力管理学名词解释

同等学力管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1.心理能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

2.正式组织【12、17】—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

3.非正式组织【99、13】——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无意识地体系化、类型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

(两个人无意识的体系化和类型化心理因素的系统)4.组织内部平衡——是指由单独个体行为到集体化协作行为的环节,个体与组织整体之间的平衡。

4.1.直线职能制【07】——是一种以直线制结构为基础,在厂长(经理)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厂长(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4.2.直线制——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又称军队式结构。

其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不设专门的职能机构,自上而下形同直线。

4.3.事业部制——分权制结构,在直线职能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形式。

“集中决策,分散经营”,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按产品、地区、顾客等标志将企业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分别组成事业部。

各事业部在经营管理方面拥有较大自主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可根据经营需要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

4.4.矩阵制——由横纵两个管理系列组成,一个是职能部门系列,另一个是为了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横纵两个系列交叉,构成矩阵。

5.管理【08】——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

6.企业——是在一定财产关系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独立经济组织。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7.所有权——是指对主体拥有财富这一特定事实给予社会性的认可和保护。

8.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力,是由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一种行为关系。

9.私营企业:指个人企业和在个人企业基础上形成的合伙公司、两合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形态。

同等学力管理学简答论述

同等学力管理学简答论述

第一章管理学(4-9章为重点)(注:字为历年真题,字为重点章节)第一章管理的历史发展1、官僚制的优越性:(1)个人与权力相分离;(2)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精神的体现;(3)适合工业革命以来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2、官僚制的特征(1)在劳动分工基础上,规定每个岗位的权利和责任,把这些权利和责任作为明确规范而制度化。

(2)按照不同职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形成有序的等级系统,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

(3)明确规定职位权力特性以及该职位对人应有能力的要求,根据技术资格挑选组织成员。

(4)管理人员根据法律制度赋予的权利处于拥有权利的地位,原则上所有人都服从制度规定,不是服从与某个人。

(5)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每个管理人员只负责特定的工作;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利;权利要受到严格的限制,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规定。

(6)管理者的职务是他的职业,他有固定报酬,有按才干晋升的机会,应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某个人。

3、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线索:(06年简答)(1)科学化、理性化线索;(2)人道主义线索;(3)管理过程线索;(4)实证分析线索。

4、管理理论的流派:(1)管理过程流派:致力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侧重管理工作实务,代表人物-法约尔、孔茨。

(2)管理科学流派: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法解决问题,代表人物-泰罗(科学管理运动)。

(3)组织管理流派:通过揭示组织形成、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探讨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的流派,致力于组织过程的研究,奠基人-巴纳德。

(4)行为科学流派:从心理学、社会角度研究个体需求、行为,团体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的流派,代表人-梅奥。

(5)经验管理流派。

(6)其他学说和主张。

第二章组织管理原理1、简述个人在组织中学习的特点:(14年简答)(1)个人的学习过程是在行动过程中的学习,即在实践中学。

(2)个体的学习最初往往是一种模仿过程,即学习的模仿性质。

(3)具有稳定化、定型化的倾向。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硕士复习提纲(管理学原理)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硕士复习提纲(管理学原理)

/
学流派 特(领导方式)
2
经验管 理流派
德鲁克、戴尔
传统的 看法
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管理人假设
(
)
个体 假设
巴纳德:个体是有生物的、动物的、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个体。
基本问 题
管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学习,研究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心理力量,对人的理性能力给出判断 和假设,研究社会性的交往和学习过程。行为、需求、理性能力、学习过程,过程管理学
性分析能力,也要通晓人性,重视人际关系协调。
管理学原理
第1页

管理过 法约尔、孔茨。对管理职能的概括是:计划职能、组织职能、人员配备职能、领导职能

程流派 (含激励)、控制职能。

历 史
当代 管理
管理科 学流派
泰罗
发 展
理论 主要
组织管 理流派
巴纳德、西蒙、马奇、赛尔特
2 流派 行为科 马斯洛(需求五层次论)、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利克
心理 能量
定义 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
表1:组织整体力量的形成
A
C (1)个人潜在心理能量的表面化
B
D (2)个人能量围绕组织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性
管理 企业中
组 体系 个人相
织 给予 互之间
管 个人 的影响
理 原
的影 和作用
理 在情况A下,管理中激励系统和领导工作作用于个人,使得个人潜在能量在较高程度上成为组织可利用的力
父) 泰罗最根本的贡献,是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利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
古典 管理 理论
手段的近代分析科学方法。解决工业化初期企业发展中劳动生产率问题,为工业化初期的 企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同等学力-管理科学与工程知识点整理

(参考资料)同等学力-管理科学与工程知识点整理

应用统计学1、品质标志表明事物的性质或属性特征的,如性别、颜色、产品等级、生产厂家等,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数量标志说明事物数量特性的,如温度、产量、年龄等,可以用数值表示。

2、按照数据的某种标志分组,把全部数据在各组中的分配状况称为频率分布,分配在各组内的数据个数称为频数。

各组频数与全部频数之和的比值称为该组的频率。

将分组标志、各组频数及频率列成表格便形成了频数频率分布表。

3、饼形图适用于分组个数比较少的情况,并且多用于描述和表现各成分或某一成分占全部的百分比。

各成分的总和应当是100%。

4、组距分组法(频率直方图):求极差,即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确定分组个数k,计算组距h(样本容量50以下,分组个数5-6、50-100,6-10、100-250,7-12、250以上,10-20);确定各组距界限,确定分点;列出各组频数,计算频率,制作频数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

各组距都是相等的。

5、条形图和柱状图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用来对各项信息进行比较的图形。

但是,如果数据是对同一事物在若干时间点或者段上的度量,一般采取柱状图,即横坐标表示时间。

如果数据不是按照时间排列,而且各项信息的标识过长,最好采取条形图。

并列条形图或者柱状图便于对两组以上的并列数据进行比较。

6、茎叶图是将数组中的数按位数进行比较。

将每个数据分为茎和叶两部分茎为十位上的数字,叶为个位上的数字;将最小茎和最大茎之间的数按大小次序排成一列,写在左(右)侧;将各个数据的叶按大小次序写在其茎右(左)侧。

茎叶图也是一种条形图,它直观地显示了数据所在的范围以及数据的总体水平。

7、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众数可以不止一个。

中位数是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用Me表示,若数据偶数个,则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平均数(或均值) 平均指标是指同质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加权平均数,数据乘权重或频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心理能量—就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得需求与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得心理力量。

2、正式组织【12、17】—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得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得行为或力得系统。

3、非正式组织【99、13】——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无意识地体系化、类型化了得多种心理因素得系统。

(两个人无意识得体系化与类型化心理因素得系统)
4、组织内部平衡——就是指由单独个体行为到集体化协作行为得环节,个体与组织整体之间得平衡。

4、1、直线职能制【07】——就是一种以直线制结构为基础,在厂长(经理)领导下设置相应得职能部门,实行厂长(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得组织结构形式。

4、2、直线制——就是一种最简单得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又称军队式结构。

其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不设专门得职能机构,自上而下形同直线。

4、3、事业部制——分权制结构,在直线职能制基础上演变而来得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形式。

“集中决策,分散经营”,集中决策指导下得分散经营,按产品、地区、顾客等标志将企业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得经营单位,分别组成事业部。

各事业部在经营管理方面拥有较大自主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可根据经营需要设置相应得职能部门。

4、4、矩阵制——由横纵两个管理系列组成,一个就是职能部门系列,另一个就是为了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得项目小组系列,横纵两个系列交叉,构成矩阵。

5、管理【08】——就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得有意识得协调行为。

6、企业——就是在一定财产关系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得经济行为主体,就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得独立经济组织。

企业就是市场经济活动得主体。

7、所有权——就是指对主体拥有财富这一特定事实给予社会性得认可与保护。

8、产权——就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得选择一种经济品得使用得权力,就是由人们对物得使用所引起得相互认可得一种行为关系。

9、私营企业:指个人企业与在个人企业基础上形成得合伙公司、两合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形态。

10、个人企业——就是企业最原始得状态,不具备法人资格,投资者拥有全部经营权,并承担全部经营责任。

11、合伙企业——就是最原始得公司形态,出资者对公司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历史上合伙
公司往往就是家族成员得联合形态,其中有家族纽带起维系作用。

12、两合公司——就是指由一个以上无限责任股东与一个以上有限责任股东共同出资组成得公司。

其中无限责任所有者掌握公司得控制权。

13、有限责任公司——就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得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负责人得企业法人。

14、股份有限公司——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得企业法人。

15、程序化决策——就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与例行得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得固定程序,每当她们出现时,即可按照程序进行处理,而不需要再特意处理它们。

通常又将程序化决策称为结构良好决策。

16、非程序化决策——就是针对那些新颖、无结构得问题所做得决策,这类决策又可以称为结构不良决策。

这类决策没有固定得程序与规律可以依据,需要单独做出处理。

17、个人价值系统——就是个人得思想、价值观、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所构成得相对稳定得思维体系。

18、计划——就是事先对未来应采取得行动所作得规划与安排。

19、控制——就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偏离时予以调整与修正得过程。

20、计划与控制系统——就是为组织中各层次、各种类得计划与控制行为提供基本程序与规范,调整计划与控制过程,对计划与控制工作作出基本安排与设计得系统。

21、组织结构【16】——就是指组织内部分工协作得基本形式或框架。

22、管理幅度【11】——受认识与情报处理能力得制约,管理者得有效协调人数有一个客观得限度,称之为管理幅度。

23、业务规范【10】——就是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那些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办法得事物所制定得作业处理规定。

24、制度规范——就是组织管理过程中借以约束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办事方法,规定工作程序得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标准、办法等得总与。

25、制度化管理——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组织集体协作行为得管理方式。

26、职务轮换【00】——就是让管理人员依次分别担任同一层次得不同管理职务,或不同层次相应职务,全面培养管理人员能力得方法。

27、动机【14】——在需要基础上产生得,引起与维持着人得行为,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
得心理机制。

28、激励【02】——就是指人类活动得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与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得作用。

29、正强化【00、10】——又称积极强化,即利用强化物刺激行为主体,来保持与增强某种积极行为重新出现得频率。

30、负强化【04】——又称消极强化,即利用强化物抑制不良行为重复出现得可能性来运用得管理手段。

31、领导【03、09】——就是较为直接、具体得管理工作,就是管理者运用权利与影响力指导影响下属按照企业目标努力工作得过程。

32、沟通——就是指为了设定得目标、凭借一定得符号载体,在个人与群体间传达思想、交流情感与互通信息得过程。

33、正式渠道沟通【06】——就是通过组织正式结构或层级系统运行、由组织内部明确得规章制度所规定得渠道进行得信息传递与交流。

包括上行沟通、下行沟通、横向沟通、斜向沟通。

34、斜向沟通——指在正式组织中不同级别又无隶属关系得组织、部门与个人之间得信息交流。

35、非正式沟通——就是不按组织结构中正式得沟通系统传达消息而让消息在组织结构中任意流动。

36、组织文化——以组织基本目标与价值观为核心形成得,包括成员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内得一整套观念与行为方式,就就是组织文化。

37、价值观念——企业及全体员工一致赞同得关于客观事物对于企业就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得共同认识或瞧法。

它体现了一个企业得基本概念与信仰,反映了企业内部衡量事务物重要程度及就是非优劣得根本标准,因而就是组织文化得核心与基石。

38、体系惯性【05】——就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整体意义上形成得固定、僵化得体系与程序。

39、个人惯性——指个人在长期组织生活中形成得固定得观念、准则与思维方法、工作习惯等。

40、权变观点——权变观点认为,不存在一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适用得管理体系与方法,管理过程中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

41、中庸之道——既不就是不偏不倚,也不就是调与、妥协,而就是能动得利用矛盾与冲
突,调动两方面得力量,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协调,促进企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