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诗歌;(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2)理解诗人以古迹为载体,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3. 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阐述《咏怀古迹》诗歌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语句;(3)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以古迹为载体,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5.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鉴赏;(3)提醒学生关注课外阅读,拓宽文化视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咏怀古迹》诗歌;2. 完成课后练习,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1。
朗读(1)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教师范读。
(3)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
语速。
感情。
2。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四、赏析诗歌1。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板书)3。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人物和文物的故事背景。
2.学习并默写《咏怀古迹》全文。
3.能够区分汉赋、楚辞、古诗三种文体。
4.能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主旨、格律和情感。
5.通过朗诵古诗,提高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古诗的主旨、情感和格律。
2.学习并默写全文。
3.朗读古诗,提高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区分汉赋、楚辞、古诗三种文体。
2.整合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与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背景介绍首先介绍咏怀古迹的背景,告诉学生这篇诗歌是写在何时何地,描绘了什么文物或名胜古迹,以及它与历史故事的关系。
2.学生调查让学生分组,在课前调查一下每位学生家乡的名胜古迹或者文物,当做导入的素材。
3.观察题教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是哪个名胜古迹或者文物。
2. 阅读理解1.课文朗读在观察图片之后,进入正式的课文朗读阶段。
2.课文讲解讲解作者的出生地、生平、作品发展史,并说明此篇诗歌写于何时何地,分析其构思和结构。
3.教师讲解文体首先,介绍汉赋和楚辞的特点和区别。
然后,阐述古诗的特点和典型代表。
3. 默写和测试1.默写《咏怀古迹》全文让学生哼唱,默写,分段背诵,快速默写几个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检查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2.测试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把滚瓜烂熟的《咏怀古迹》写下来。
同时给出10个句子来自《咏怀古迹》,让学生填空。
4. 分析理解1.古文阅读先让学生分组理解每个词汇,识别词汇的意思。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句子的主旨、情感和格律。
2.教师解释语言解释古文中比较难懂的词汇,并解释其使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
5. 朗诵和感受1.引导学生朗诵首先练习朗读技巧,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朗读《咏怀古迹》。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诵过程中逐渐进入情感的世界。
2.分享感受让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理解古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古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语由昭君出塞由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历史题材的咏古诗导入。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一.自读《咏怀古迹》(其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
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理解诗歌内容中寻求答案。
二.解读诗歌:《咏怀古迹》(其三)(ppt展示)1、这首诗题目是《咏怀古迹》,首联(起句)是否扣题来写了呢?开头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何作用?2、接下来由明妃村引出对王昭君悲剧命运的描写。
颔联写了王昭君的怎样的命运?颈联揭示了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通过关键词语、意象来分析、体会。
3、尾联如何理解?提示:调整语序——琵琶千载作胡语,曲中分明论怨恨。
(琵琶之声传千古,曲中分明在诉说着怨恨之情。
)这两句重点在说昭君的怨恨。
4、讨论:昭君在汉宫只是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她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如果说昭君的遭遇是个悲剧,那么这个悲剧到底是由谁一手造成的呢?(学生讨论、发言。
)5、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提示:借古抒怀:两人之间的命运相似处。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咏怀古迹》的诗意和主题;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刻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咏怀古迹》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2. 学生用书:《杜甫诗选》;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咏怀古迹”,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2)教师示范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
3. 诗句解析:(1)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诗句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咏怀古迹》与其他古代诗人的古迹咏赞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等,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咏史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探究咏史诗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与《咏怀古迹》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分步探讨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及鉴赏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感受作者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情怀。
重点难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交流感悟媒体使用: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送别诗、咏秋诗.......〔板书,并请学生略作回忆〕的鉴赏,总结了诗歌鉴赏的一些技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咏怀古迹?板书题目〕问1:什么是咏史怀古诗?〔学生答复后教师总结〕【可结合课件】读史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发的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
问2:初中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期望学生能够答出本课拓展引申要用的杜牧?赤壁?或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二、初读感知问题引领:读这首诗明确这首诗咏叹的对象是谁?自主探究请学生单读,指出优缺点。
成果展示:请学生答复咏叹对象:明妃〔请学生回忆有关避讳知识〕或王昭君三、再读体会步骤一、导引问题: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假设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可结合课件】这是王昭君墓碑上的文字给予昭君的评价,那么杜甫笔下写的是昭君的什么内容?请从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学生小组讨论答复:怨恨。
〔并复习关键词把握诗意的方法〕步骤二、齐读体会。
学生小组讨论理清诗意。
问题引领:诗中写的是昭君的什么怨恨?结合诗句答复。
〔旨在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四、精读讨论问题引领:写王昭君“怨恨〞有何用意?〔即作者咏怀内容〕【方法】步骤一、迁移引申,获得启发。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初中学过的咏史诗从中获得启发〕【可结合课件】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必修三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咏史怀古》部分,主要学习《咏怀古迹》一诗。
该诗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荆轲、屈原、贾谊等历史人物的古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全文解析,背景介绍,生僻字词释义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咏怀古迹》的全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习并运用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诗的结构和韵律,学习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屈原等历史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咏史怀古的兴趣。
2. 诗词解析:a. 请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b. 对诗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c. 分析诗的结构,讲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
3. 例题讲解:a. 以诗中的某一典故为例,讲解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
b.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敬仰之情。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写一首诗。
b. 同桌之间互相修改,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诗词《咏怀古迹》2. 诗的结构:起、承、转、合3. 咏史怀古写作手法:典故、寓意、情感4. 诗人生平简介:杜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以长江为题材,写一首诗。
2. 答案示例:长江千里水悠悠,英雄辈出逐潮流。
江水奔腾诉往事,千古兴衰尽风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并且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2、填空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习研讨1、学习《望岳》1)情境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4)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探究赏析《望岳》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
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学习《春望》1)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一等奖3 篇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经历并明确其共性2、掌握咏史诗的基本特征与鉴赏方法3、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品读感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探讨诗歌内涵2、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特征与鉴赏方法,最后以课堂实战巩固所学知识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人蕴涵于诗歌中的深沉情感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美感鉴赏二、教学策略设计本教学设计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从新知识的预习、知识的问题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设计等处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注重课堂的连贯性,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并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咏史诗特征,运用咏史诗知识赏析具体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片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2、多媒体展示王昭君与杜甫的图片3、学生表达自己对四大美女个人或整体的看法,着重明确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4、思考杜甫诗中以王昭君为人物的用意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二)知人论世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他小组适当补充2、教师强调重点知识的积累1、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余小组适当补充3、知识的归纳整合。
学生积累知识,为诗歌分析奠定基础(三)《咏怀古迹》诗题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2、教师补充完善,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知识3、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分享积累知识,明确组诗体例4、学生了解《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组诗体例,并培养学生积累知识,分享知识的习惯(四)文本把握1、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纠正诵读断句、读音等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3、与学生一起串讲诗歌,达到文白互换的效果4、预留时间,要求背诵(1)学生诵读诗歌,个别诵读、集体诵读,把握断句以及个别字音(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教学设计课时授课时间:2016年月日第周本学期总第 14课时内容与过程作业设计高考资源网附赠材料教师教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让学生看到自己情绪失控,让学生轻易就突破了自己的底线。
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可以直观地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犯类似错误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因生气而在讲话时提高嗓门讲话时咬牙切齿。
脸憋得通红。
●双手环抱胸前,目视天花板,或许还在不耐烦地跺脚。
●摆出吹胡子瞪眼的表情·朝学生大喊:“够了!去办公室等我!”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相信你对这些行为一定并不陌生也许某些行为在各自的同事中就能见到。
但你也许会问,这有什么大不了呢?学生偶尔会招人生气,会挑战教师的耐心,当然有时难免会突破教师的底线一这就是问题所在!教师的底线绝对不可以让学生摸透。
课程在上课之前,请先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你曾因为学生而生气吗?你是否曾因为“中了学生的计”而感到不爽?你是否曾经让学生看出来他们的举动已经让你愤怒到失去理智?(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至少一两次类似的经历。
)当学生发觉已经探到了你的底线,他会做什么?请围绕下面几个主题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
作为教师,经常出现的重大错误就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能够影响教师的情绪。
教师如果表现出不满,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得逞了。
他们会认为自己成功地控制了教师的情绪。
●可以让学生看出你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失望,但要分清,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失望和让自己的情绪受他们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为学生的行为负责是完全正当的,并且要坚持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所做所为尽到自己的责任,但不能任由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受控制接下来,请仔细想想,你在自己的课堂上应该如何以冷静专业的态度来应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如何避免感情用事。
简单举几个例子示例:课堂上有学生不断弄出声响。
教师已经多次提醒该学生,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
面对这种情形,应该如何应对?示例:某堂课上,学生正在独立完成各自的练习,有一个学生却在座位上无所事事,此时应如何应对?示例: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嬉笑,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注意,这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此时应如何应对?示例:有一个学生满面愁容地走进教室,看得出他在外面被别的学生欺负了,作为发现这个迹象的教师,应该如何应对?示例:课堂上有学生和教师顶嘴,并且措辞十分不当。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
(2)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3)掌握诗的基本句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咏怀古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典故和意象。
2. 诗人表达的情感。
3. 诗的基本句式和韵律。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3. 诗的韵律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咏怀古迹》。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典故和意象。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2)教师分析诗的句式和韵律,讲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受,交流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咏怀古迹》。
(2)课后练习:分析诗中的典故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古迹的古诗,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古迹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咏怀古迹》为灵感,创作一首描写古迹的诗歌,可以是现代诗也可以是古体诗,以此锻炼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咏怀古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咏怀古迹》,了解诗文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咏怀古迹》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背诵与默写(1)学生齐读诗文,巩固记忆。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背诵或默写诗文。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
(2)写一篇关于《咏怀古迹》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咏怀古迹》杜甫意象:古迹、荒草、落日、秋风修辞手法:对偶、拟人、比喻表现手法:咏史抒怀、借景抒情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的内容和技巧。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总结和改正。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杜甫《咏怀古迹》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教学设计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师生共同把握诗歌内涵,了解诗歌类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美感鉴赏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四大美女王昭君杜甫——知人论世预习要求:学生了解王昭君、杜甫各自人生经历;谈论自己对王昭君人生的情感体悟;后引入杜甫的体悟《咏怀古迹》,激发学生了解兴趣。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学生预习基础上的分享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字词把握2.朗读、背诵四、文本感知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找出点明昭君情感的词语。
明确:"怨恨" “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
2、具体感知文本(问题形式+小组探究)教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以小组探讨的方式进行①、开篇不写昭君,不写昭君之怨,却描绘了一幅图画,这是怎样的一副画面?作者用意何在?②、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你觉得呢?③、颔联对仗工整,诗人是如何做到的?④、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⑤、昭君的确很不幸,她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⑥、“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五、合作探究(由问题一引入问题二)1、问题:题为咏怀,可诗歌通篇只写昭君,似乎并无作者个人情怀,是不是诗歌本身与标题不符?明确:借古咏怀——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咏怀古迹》,该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绘了诗人游历荆楚古迹的所见所感。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并理解《咏怀古迹》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
2. 领悟诗人通过对古迹的描绘,抒发对历史沧桑、英雄人物的感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咏怀古迹》的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古迹抒发的情感,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荆楚古迹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咏怀古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怀古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意象,并阐述其意义。
7. 课堂拓展:让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咏史古迹的诗歌,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 意象:江流、山色、古迹、英雄。
3. 情感:怀古、感慨、赞美、忧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咏怀古迹》中的意象,结合历史背景,阐述诗人的感慨。
答案:诗人通过对江流、山色、古迹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怀古之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2. 课后阅读:阅读杜甫的《登高》,分析其与《咏怀古迹》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咏怀古迹》,使学生了解了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后反思,应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同时,可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并理解《咏怀古迹》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的诗句。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咏怀古迹》的诗意和诗意。
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咏怀古迹》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古迹?为什么要咏怀?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美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和意象,深入剖析诗文内涵。
5.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咏怀古迹》,写一篇赏析文章。
8. 课后反思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欣赏其他关于古迹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人对古迹的咏怀之情。
2. 实地考察:若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迹,让学生亲身感受古迹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辅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修三5-2《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
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四、质疑再探:
同学们'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又生成了哪些新的问题?
小结
纵观全诗诗人借昭君的“怨恨”,寄寓思乡之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感慨。
亦通过本诗主旨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弄清了鉴赏咏史诗的方法,即:弄清
的踪迹都生发了怎样的感慨昵?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文题)
二、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提出问题。
I、预设问题:
①本诗的诗限是什么,如何理解诗眼的内容和情感?。
②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③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下面请同学们舟声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瑕空归夜月魂。”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嫁异邦,身死异国,远葬他乡,月魂空归,表达了对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那千古琵琶声,都是怨恨所谱写的:怨一埋没汉宫,恨一远离家国。
②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诗人写王昭君有何用意?)
读完这首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探究,将预习时相关问题的探究结果圈点批画在诗文中。
三、解疑合探
根据要求进行
1、小组内交流自保结果,由组长负责达成共识:将探究的成果形成文字,
展示点评的。
2、问题参考答案:
①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如何理解诗眼句的内容和情感?
“干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位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汉家王朝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杜甫,一位历史上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歌及其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深植及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之父”。
本教案就是要以咏怀古迹的视角,去学习、去领略杜甫的伟大,去理解他思想的深刻,从而增强学生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一、历史背景杜甫活跃于唐朝,他出生于贫苦家庭,在家风穷苦、日子漫长,他从小接受父亲封介和少师范文兰的教育,他处处遭受种种不公,使他深深受到压抑和创伤,这也是杜甫让他们自觉反抗世俗暗流的原因。
在他的一生里,杜甫经受了种种屈辱,曾参与过七次考试,都未获名次,也曾受封贬,沦落至乡里,而他的作品也常常抨击官宦,揭露社会弊病。
由于他的思想独立,没有为官体制所约束,他不仅深受朝廷封杀,也受到相关社会包括新文化运动在内的许多人士的攻击。
二、诗歌创作杜甫将自己的压抑和悲怆充分地表现在了他的诗歌里,他的诗歌体现了他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和社会观点,他的作品由浅入深,不仅能够表达他的情感,更能够表达他的思想,在古典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诗歌抒发了他的慨叹、愤慨和苦恼,反映了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萌发,以及被压抑的低阶人物们无奈的悲怆,把古典文学作品从仅仅表描了宰相、大臣和宫廷等高级人物的官场生活拓展到了低阶社会,从而构成特有的叙事与艺术,使他的作品具有历史价值。
三、咏怀古迹为了在咏怀古迹视角中领略杜甫的伟大,充分理解他的思想深刻,我们可以学习他的著名诗歌《江畔独步寻花》,该诗借题发挥,以“独行”为诗的主题,表达了杜甫对社会的怨念。
该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是,“把握自己的命运,走自己的路”,诗中的非正式语言,以及鲜明的语调,加强了他对社会的反抗和苦恼,而不断转变的叙事视角,贴切地反映出当时社会中被压抑的下层人民的痛楚与愤慨,这也是杜甫诗歌中经常被指出的一个特点。
四、教学实践(一)通过阅读与分析《江畔独步寻花》,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二)欣赏该诗歌的文学性,了解杜甫诗歌的表达手法,及其特点;让学生们通过群体讨论和活动,增强对诗歌表达的理解;(三)比较与分析杜甫以及其他文学家的诗歌,让学生们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增强他们对文学和作品创作的认识;五、实现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是借助杜甫的诗歌,充分发挥咏怀古迹的视角,让学生们了解杜甫的思想,理解古代文学的深刻内涵,以提高学生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及鉴赏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准确背诵课文;(2)归纳出“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2)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2学情分析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
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3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难点: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4教学过程4.1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有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一)解题《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
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
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
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评价:嗯,好。
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思考:同时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群]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2、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群]明确:(衔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
)怨恨[板书]活动3[活动]文本赏析1、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个]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思考:这两句诗能够看出昭君怎样的怨恨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组相互讨论。
[个]明确:颔联:该联对仗十分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初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后又独自葬在那荒凉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颈联:在品析该联情感之前,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叙述一下[个](生)当初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
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
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初,传说元帝后来因此杀了很多画工。
(师)根据同学说的,我们回顾昭君一生,一个倾世佳人入宫却美不得宠,后来只能远离汉宫,最终身死异国,如何不叫人怨恨呢?[板书]思考: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寿造成的吗?明确:表面上看,确是毛延寿导致其不幸,但其实则是君王造成的。
若不是君王广招秀女,数量众多只能按图召幸,昭君怎会远离故土?所以颔联上句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
思考:有人说,颈联中的“空”字用得极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人已逝,即使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但转念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仍执意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能说明什么?说明她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2、衔接:昭君之怨,昭君之恨,如此绵长,可它只能借由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穿越千载,萦绕在耳了。
思考:那么对于这首诗的诗句,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问?可老师仍有一个疑问,我们看下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首联描绘了飞动变幻的群山万壑奔赴荆门的景象,“赴”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川山谷,而那里是昭君生长的地方。
之前我们说全诗围绕诗眼“怨恨”倾述昭君之事,可首联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那么为何要写?另外,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说得好,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另外,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昭君本身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群山万壑之景用在此处是较为和谐的。
活动4[活动]主题探究1、衔接:现在请一位同学起来诵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再次感受昭君的千古之怨时思考2、思考:《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我们就请王家皓同学起来诵读)明确:作者其实在这里运用了借古抒怀的手法,要想知道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我们就需要联系诗人生平经历,知人论世。
联系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才华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无门,困顿十年,有才不得重用。
(这与貌美天下无双的昭君美不得宠有所相似。
)安史之乱爆发,流亡颠沛又为敌所俘。
后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他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远离故土)。
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带,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得归(昭君的结局不也正是如此吗)。
昭君诗人美不得宠才不得用远离汉宫无辜遭贬/远离朝廷身死异国漂泊在外[板书]通过对照,我们发现杜甫写昭君其实是写自己,因而有人说:“悲昭君以自悲也[板书]”。
作者悲叹感慨自己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同时又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的深切怀乡之感。
活动5[练习]方法指导1、最后,再次齐读课文,边读边回顾品读诗歌的过程,待会我们一同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步骤一:弄清史实(我们首先链接昭君出塞的故事)了解所描写的古人、往事的内容意义步骤二:联系背景明确诗人为何要写这段往事或这个古人(以昭君自比)步骤三:体悟情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故乡难归)作者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借古人、往事表达了什么主旨关键:找准连接点2、学以致用——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贾谊自况。
选取了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讽文帝实刺唐帝,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共鸣感叹。
活动6[测试]牛刀小试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
2、这是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怀古诗之一,它主要传达怎样的主旨?(连接点—今昔对比)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活动7[作业]总结及作业请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300左右的抒情小散文。
咏怀古迹(其三)课时设计课堂实录咏怀古迹(其三)1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有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一)解题《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
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
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
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评价:嗯,好。
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思考:同时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群]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2、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群]明确:(衔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
)怨恨[板书]活动3[活动]文本赏析1、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个]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思考:这两句诗能够看出昭君怎样的怨恨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组相互讨论。
[个]明确:颔联:该联对仗十分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初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后又独自葬在那荒凉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颈联:在品析该联情感之前,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叙述一下[个](生)当初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
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
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初,传说元帝后来因此杀了很多画工。
(师)根据同学说的,我们回顾昭君一生,一个倾世佳人入宫却美不得宠,后来只能远离汉宫,最终身死异国,如何不叫人怨恨呢?[板书]思考: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寿造成的吗?明确:表面上看,确是毛延寿导致其不幸,但其实则是君王造成的。
若不是君王广招秀女,数量众多只能按图召幸,昭君怎会远离故土?所以颔联上句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