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准确背诵课文;

(2)归纳出“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

(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

(2)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3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

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难点:

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4教学过程4.1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

有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一)解题

《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

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评价:嗯,好。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

思考:同时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群]

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2、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群]

明确:(衔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怨恨[板书]

活动3[活动]文本赏析

1、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个]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思考:这两句诗能够看出昭君怎样的怨恨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组相互讨论。[个]

明确:

颔联:该联对仗十分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初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后又独自葬在那荒凉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

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

颈联:在品析该联情感之前,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叙述一下[个]

(生)当初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初,传说元帝后来因此杀了很多画工。

(师)根据同学说的,我们回顾昭君一生,一个倾世佳人入宫却美不得宠,后来只能远离汉宫,最终身死异国,如何不叫人怨恨呢?[板书]

思考: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表面上看,确是毛延寿导致其不幸,但其实则是君王造成的。若不是君王广招秀女,数量众多只能按图召幸,昭君怎会远离故土?所以颔联上句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

思考:有人说,颈联中的“空”字用得极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人已逝,即使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但转念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仍执意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能说明什么?

说明她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2、衔接:昭君之怨,昭君之恨,如此绵长,可它只能借由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穿越千载,萦绕在耳了。

思考:那么对于这首诗的诗句,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问?可老师仍有一个疑问,我们看下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首联描绘了飞动变幻的群山万壑奔赴荆门的景象,“赴”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川山谷,而那里是昭君生长的地方。

之前我们说全诗围绕诗眼“怨恨”倾述昭君之事,可首联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那么为何要写?另外,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说得好,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另外,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昭君本身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群山万壑之景用在此处是较为和谐的。

活动4[活动]主题探究

1、衔接:现在请一位同学起来诵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再次感受昭君的千古之怨时思考

2、思考:《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我们就请王家皓同学起来诵读)明确:作者其实在这里运用了借古抒怀的手法,要想知道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