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R的染色体步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依赖酶切连接的PCR

这类方法首先对基因组DNA酶切之后,然后让酶切产物自我成环或在酶切产物末端加上相应的接头。以已知序列上的特异引物或接头上的锚定引物,扩增已知序列的上下游侧翼序列。

1.1 反向PCR

反向PCR(inversPCR,IPCR)是Triglia等提出的扩增已知序列上游和下游未知序列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对已知序列进行分析,选择已知序列中没有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酶切基因组DNA后,酶切片段环化自连,然后利用已知序列设计的反向引物,扩增已知序列两侧的未知序列,原理如图1。因此,这种方法包含以下3个步骤:(1)基因组DNA 酶切;(2)线性酶切产物环化;(3)已知序列处设计的反向引物扩增目标片段。在PCR 扩增之前,也可以根据已知序列用合适的内切酶将环化的DNA切割成线性DNA,这样更利于PCR反应的进行。

图1:反向PCR原理图

最初,IPCR用于扩增基因组DNA的侧翼未知序列,后来利用T4聚合酶补平双链cDNA 末端后再环化,可以有效扩增已知cDNA的侧翼未知序列。然而,IPCR存在技术缺点:(1)环化过程难以控制,基因组DNA酶切后,不同的酶切片段连接成线性串联体,致使非特异性扩增;(2)基因组DNA酶切位点随机分布,可能产生过长的酶切片段导致PCR扩增效率下降,成功率降低。Benkel等在此基础上对IPCR的反应体系改进,可以扩增长达40Kb的片段。Kohda等在对基因组DNA酶切之后,环化连接过程中,酶切位点之间加上一段桥连片段,有效扩增侧翼片段,这种方法称为桥连反向PCR(BI-PCR)。BI-PCR扩增的特异性更高,操作更加简便。最近,Tsaftaris等利用改进的滚环复制反向PCR从植物基因组DNA中成功分离出3Kb的启动子序列。以IPCR为代表的连接成环PCR策略是首次利用PCR技术进行的染色体步移技术。以此为基础,对基因组DNA酶切,在酶切末端加上接头或通过相应的方法在酶切末端加上已知序列,获得目标序列的PCR扩增的染色体步移技术大量涌现。

1.2 载体PCR

载体PCR(single specific primePCR,SSP-PCR)是通过把基因组DNA酶切之后,连接到质

粒载体(如SpBluescript KS)上,并用依据已知序列设计的特异引物和载体上的通用引物特异扩增目标片段的一种PCR染色体步移技术。

图2:载体PCR原理图

Shyamala等利用此技术扩增出了小鼠组氨酸转运操作子的侧翼序列。Shimada等利用改进的SSP-PCR分离了矮牵牛的P450基因的cDNA序列,并用扩增到的cDNA片段筛选出了矮牵牛的P450基因。SSP-PCR方法的原理很简单,非特异片段虽然能够连接到质粒载体中,但非特异片段没有特异引物的结合位点,因此不能有效扩增。但是,构建含有插入片段的质粒载体的过程比较复杂,并且操作步骤也较繁琐;当所构建文库的目标序列的拷贝数比较少时,SSP-PCR技术扩增的特异性并不高,扩增产物需要再鉴定。因此该方法应用不是很广泛。

1.3接头PCR

接头PCR(cassett PCR)是通过对基因组DNA酶切消化之后,在未知序列酶切末端加上相应的接头,利用位于接头及已知序列处的引物扩增目标序列。这类方法一般操作步骤为:(1)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基因组DNA;(2)用DNA连接酶在酶切DNA末端加上相应的接头;(3)特异引物与接头引物组合扩增目标片段。接头DNA的5’端去磷酸化可有效防止接头的自连,并在与酶切产物连接处制造一个缺刻,抑制接头引物的非特异性扩增。

图3:接头PCR原理图

PCR过程中,退火后酶切产物3’端的接头DNA就会脱落,特异引物先引导DNA合成;随后以其为模板合成目标片段。但是在研究复杂基因组的物种时,接头PCR会产生大量的非特异性扩增,众多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对接头DNA及体系进行优化,开发了一系列改进的接头PCR。

1.3.1锅柄PCR

锅柄PCR(panhandle PCR,P-PCR)由Jones等首次提出,因PCR过程中模板会形成类似锅柄状的茎环结构而得名。P-PCR的一般流程为:(1)酶切基因组DNA,在5′端产生

粘性末端;(2)单链DNA接头的5′端与酶切DNA粘性末端配对连接,连接产物纯化回收;(3)变性退火之后,单链模板上的接头与已知序列配对成双链,形成一个形似“锅柄”状的茎环结构;(4)利用特异引物与接头引物组合扩增目标片段。

图4:锅柄PCR原理图

P-PCR的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形成“锅柄”状的茎环结构。因此接头链的5′端要与酶切末端配对连接,3′端要与部分已知序列反向互补。P-PCR出现之后,有很多研究

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改良,提出很多类似的染色体步移方法。

1.3.2 抑制PCR

Siebert等参照P-PCR,设计了一种反向互补的平末端接头,接头DNA的一端可以连接

在任何具有平末端酶切产物的两端,名为抑制PCR(suppression PCR)。基因组DNA酶切加上接头,PCR过程中含有目标片段的连接产物能够利用特异引物与接头引物进行扩增;不含目标片段的连接产物退火之后便形成“锅柄状”的茎环结构,使得接头引物不能结合,从而

抑制了非特异产物的扩增。因此,这种方法又称为LMS-PCR(Ligation mediated

suppression PCR)。并且,在接头DNA处设计两对接头引物,第一次PCR反应之后,还可以进行第二次的半巢式PCR提高扩增产物的特异性。

图5:抑制PCR原理图

这种DNA步移方法可快速获得cDNA克隆游的启动子及调控因子,鉴定基因的外显子和内含子的边界区域,以及分离序列标签位点的上下游序列。

1.3.3 步降PCR

Zhang等通过对接头DNA的改造,开发出了步降PCR(stepdown PCR,SD-PCR)。SD-PCR

最大的改进之处在于使用的DNA接头的两条链长度不同,两条链配对之后产生的一个粘性末端可与酶切后的DNA片段连接;短的接头DNA单链5′端加上一个磷酸基团(PO4),3′端加上一个氨基(NH2)。连接时短链的5′端可以与酶切DNA的3′端连接,由于短接头3′端的氨基存在使得短接头不能被补平。SD-PCR的要点是在PCR循环过程中,退火温度逐渐从72℃降低到68℃;第一轮反应只有特异引物能够引导PCR反应进行,扩增的产物作为模板用以定向扩增目的片段。SD-PCR在控制非特异扩增方面有4条途径:(1)短接

头末端的磷酸基团(PO4)和氨基(NH2);(2)PCR反应的热启动,可以降低非特异性扩

增;(3)SD-PCR循环的退火温度逐步降低,增加目标产物的产量;(4)连接反应是在两种酶的最佳酶切条件下进行,有效防止接头自连降低非特异性扩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