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派和海派的形成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独特的地域性流派,它们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文化传承。
京派始于北京,是文人雅士的流派,而海派则源于上海,强调商业和现代性。
下面将对京派和海派进行比较。
一、文化背景京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期间的文化氛围。
北宋时期,文人雅士集结在瓮城之中,相互切磋,文化繁荣。
京派厚重深沉,强调艺术的“性静神浮”,注重艺术学习和自然景观的提炼。
海派则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上海当时复杂的商业和交通环境的产物。
海派注重实用和现代性,融合了不同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艺术风格京派通常被认为是古典的、优雅的,追求内涵和精神上的宁静。
京派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线條清爽、笔力雄浑,形态多样的艺术风格,如花鸟画、山水画等,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而海派则更加注重功能性,海派的艺术风格独特,集合了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在艺术表现上加重现代性的特点,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美学。
三、文化传承京派的文化传承最为重要的是家族相传,父子、师徒、亲友之间和文化名门相传,京派师徒制度相传至今。
而海派则以机构化的传承方式更多,如学院和艺术团体,比如上海美术学院等。
京派的传承模式有利于保持文化的纯正性,培养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海派则更注重教育和学术的规范化,推动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
四、社会影响作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首都,北京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京派作为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受国家重视。
是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引领和文化背景的凝聚,在教育、文化、艺术、哲学和政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海派则因其独特的商业和现代性特点,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象征之一。
综上所述,京派和海派虽然在文化背景、艺术风格、文化传承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各自拥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
了解、传承和发展这两种文化流派,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1)海派与京派论争的过程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论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拉开了京海派之战的序幕。
沈从文很显然把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视为应该遵循的规范,而反对海派作家的浮躁喧哗,“作家的态度”应该“一切规规矩矩”,“着手写作时”,应该“不大在乎读者的毁誉,做得好并不自满骄人,做差了又仍然照着本分继续做下去”。
海派理论家杜衡(苏汶)在1933年12月上海的《现代》杂志上撰写《文人在上海》一文反驳沈从文。
他承认了上海商品经济对文学作品的渗透和影响,并且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作用是有原因的,商品经济中文人生活的不稳定性影响到文化心态的不稳定,杜衡还强调上海文化受工业文明影响所产生的先锋性,“那我相信,机械文化的迅速传布,是不久就会把这种气息带到最讨*厌它的人们所居留的地方去的,正像海派的评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正统的评剧一样”。
杜衡的回击中有一些悲哀的成分,将京派摆在了以强凌弱的位置上,但是悲中流露出一种自信。
(2)历史内涵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妄图以京派风格将海派文人“规范化”,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个流派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受到构成某个流派的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
京派海派这两种文化的产生与他们的文化母体——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密不可分的,割裂文学流派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就犹如缘木求鱼。
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方现代文化。
然而,在19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同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而选择了自由主义,但他们还是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异。
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现代商业经济中心的上海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它们最终影响并决定了1930年代京派和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差异性。
(3)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①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第十二章 京派与海派
3、施蛰存:心理分析的能手
《梅雨之夕》:未完成的都市传奇。 通过小公务员和一少女的奇遇,写都市普通人渴望在 日常恒定的烦琐生活之外遇到奇迹的复杂心理。希望//失望。 我,公司职员,繁重劳动。步行。文监师路。公交。少 女。观察。送。幼时邻居少年恋人。苏州,对;姓刘,错。 忽然觉得妻站在柜台里用嫉妒的目光看着我。到地方,先生 谢谢请回吧。望着远了远了。人力车。撑伞、家里有那少 女。晚饭吃得很少。 整篇均为一种潜意识的流动,一种心理分析。
小说:
1、独特的湘西世界:
《萧萧》1930:描写边地乡村人淳朴而愚昧、韧性而 惰性、向往美好而发展停滞的生活,表达对“原始”和 “现代”双重的看法。 原始:淳朴而愚昧、韧性而惰性、向往美好而发展停 滞。 现代:自由而放纵、堕落。 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矛盾态度。
《边城》:
1934年,最有代表性作品。 极写湘西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同 时为这些美好事物随时光而流逝感到深深的悲悼和叹惜。 《边城》是一条美丽的感情的河流。《边城》是一座为 了悲悼美好事物的流逝而建立的美丽的坟墓。在这条河流 上,在这座边城里,有几个人物在活动。 翠翠、天保、傩送。
1、刘呐鸥:按照巴黎写上海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女性充分自由和 精神物质化的上海。
五月份的一个晴朗的下午,H,跑马场,一个二三 十岁左右、不知姓名的女人,五号马,兑奖。散步。吃 冰激凌。看电影。遇T。介绍。舞场。你不知道现代的爱 是在汽车的风里干的吗?我还没有与一个绅士在一起三 个小时以上呢,今天破例了。再见!哦?
《上海的狐步舞》:天堂性与地狱性兼具的上海。
鲜明对比,上层社会的荒淫、堕落、无耻,下层社会的 艰辛、苦命、挣扎。“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电影蒙太奇手法交错写了9个场面: a、枪杀(从上海西部林肯路写起);b、乱伦狂舞(官 僚阔老刘有德先生的别墅小洋房里,1932年新式马路新式小 轿里);c、苦役、残死(某建筑工地上);d、荒淫、享乐 (华东大饭店);e、街头娼妓(一个建筑物的阴影里,下等 妓院);f、被迫为娼(一个肮脏的小胡同里);g、饭店淫 乐(华懋饭店);h、拉车夫的辛酸(十二月的深夜);i、 失恋者的上海感慨(结束于黎明前的黄浦江畔)。
左翼京派海派三足鼎立的原因及具体分析
左翼京派海派三足鼎立的原因及具体分析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这三种文学作一合论,会有助于在一个文学共同体内认识它们的对峙和互相穿透性.左翼文学是现代政治社会的产物,可由此寻觅百年来一切斗争的人们的精神解放、精神困境及其拯救的历程.京派的背景是"北平"文化社会,反映乡村中国在现代化冲击下保持自重并不断发生反观现代人性缺失的深长忧虑.海派自然来自于现代商业社会,表达新市民遭受物质文明正反两方面压迫的情景.而在表达民族国家理想、人民意识、社会批判精神方面,三种文学形态是贯通的.在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复杂纠葛中,它们所获现代品格的重要方面是手执先锋性和大众性两端,既占
据现代文明植根之地,又留心不被本土封建保守主义所腐蚀。
京派与海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风格独特有着很大差别的
文学流派,1933年至1934年,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有关“京派”与“海派”的论争,到后来,“京派”与“海派”的外延、内涵有所变化,它们分别成为以作家居住地为划分一句的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的代名词。
京派与海派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形成比较。
京海之争的原因
京海之争的原因
1934年前后发生的京派、海派之争,是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最重要的文学论争之一。
22世纪37年代的“京海之争”是一场在当时颇受关注的文学论争,在这场论争中南北文学之间的潜在对立被公开化,提出了具有地域文学色彩的“京派”“海派”概念。
京派:主要指30年代活跃在北方文坛的一个文学流派。
作家们主要活跃在京津一带,以及北方其他大城市。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从文、废名、俞平伯、凌淑华等,以及后起之秀林徽犬、萧乾、芦焚、汪曾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等。
海派文学特质:商业化、市俗化、现代性。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取代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特别是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都市漩流”的海派文化形态。
物质性、消费性、娱乐性、文化先锋探索。
二者之所以有争论,主要是由于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引发的。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表面看来这是两种地域文化。
“京派”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大陆文化,吸收和保留传统文化比较多些;“海派”则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带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比较多。
他们是历史上中国南北文化的一种现代延伸。
从文学角度看,它们都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形成的。
“京派”追求的是纯文学,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一定“距离”,却与人生密切相关。
他们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卞之琳、汪曾祺等。
它的产生主要来自学院派,因当时北平(京)有清华、北大、辅仁、燕京等著名大学。
他们不追求新锐,但思想绝非封闭和保守,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步伐放得比较缓和。
我们可以看到:它一方面表现出平民性,有的自称“乡下人”,有的如林徽因等又出身高贵,有留学英美的背景,却统统关心民生,在大学合流了。
另一方面是民族性,代表了“五四”以后由积极面向世界又回到重视民族改造本身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理。
重造现代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成为其崇高目标。
如果说“京派”是乡村中国的文人文学,那么“海派”则是现代都市的文学。
“海派”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繁荣的产物,表现的是都市日常生活,其作品是一部活的都市生活审美史和都市习俗的民间变迁史。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文艺,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所以“海派新锐都市文学”既有穆时英、施蛰存的新感觉派小说,戴望舒、梁宗岱的象征主义诗歌与诗论,还有张爱玲、苏青的“市民传奇”小说。
甚至连当年的左翼畅销文学,如蒋光慈、丁玲、茅盾等作品,也染有某种海派性。
穆时英、苏青可都是长期生活在上海的宁波人哦。
对于“海派”的研究等于在书写自己的人生的记忆,“就如同踏上了一次返乡的路途”。
因为我(吴福辉)出生于上海,后来又生活在北京,所以对两地的地域文化都有切身的体验,特别是上海的童年生活印象很深。
京派与海派论争名词解释
京派与海派论争名词解释
京派与海派是中国文化领域的两个流派,指的是在中国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领域中,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风格和传统。
京派指的是北京风格,主要源自于北方地区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受到京剧、评剧等京剧戏曲艺术的影响。
京派注重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发扬,注重修养和礼仪,在艺术表现中更加强调舞台呈现、表演技巧,注重剧本的故事情节和扮相的精致。
海派指的是上海风格,主要源自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受到沪剧、豫剧等地方戏曲艺术的影响。
海派注重新潮与时尚,融合了民间文化与外来文化,追求个性化与时代感,在艺术表现中更加强调演员的表现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舞台设计的美观和艺术感。
京派与海派论争主要体现在各个艺术领域中的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上,京派注重传统与技巧,海派强调创新与表现力。
两派之间的论争既是地域与文化差异的体现,也是对于艺术发展方向的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
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
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周仁政内容提要 20世纪京派文学的主体形态是审美乌托邦,感性自娱和精神狂欢的文学景观是海派文学的基本形态。
20世纪40年代,以冯至和穆旦为代表,在“新诗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放逐情感的智性化写作,使京派文学实践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美乌托邦旨趣转向观照战争年代人类非理性的生命律动。
海派文学以张爱玲、钱钟书为代表,“公寓文化”和“书斋文化”的建构丰富了海派文学的文化内涵。
狂欢化成为一种普遍的都市生活景观和个体化的叙事策略。
一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和流派的研究纳入文化视野十分重要,这有利于对“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的走向以思潮、流派为脉络作更深入、系统的多元化考察。
按照许多研究者的看法,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可以视为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的“三足鼎立”。
但对这一格局的解析不能仅仅依循传统文学史的思路,而应作出文化学意义上的深入探究。
就文化特征上看,左翼文学的社会理性主义、京派文学的审美理想主义和海派文学的现代非理性主义,决定着三种不同的文学流向。
文学是文化的现实。
今天看来,“五四”以后的30年中,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化既表现为理性主义文学思潮中现实主义(以左翼文学为代表)与审美主义(以京派为代表)的重大差异,也表现在二者与非理性主义(现代主义)的海派文学共有的区别上。
其中,左翼文学的社会理性主义既具有启蒙传统又禀承中国固有文化命脉,作为现代主流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文化表征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京派文学的审美理想主义则代表着一部分具有现代文化独立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通过反省“五四”后文学的政治化道路,依托现代大学体制和独立的艺术实践,在审美乌托邦的意义上完善了现代文学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文化建构。
以非理性主义为文化命脉的海派现代主义文学显然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先锋派”,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和文化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传人”,实现了从传统市民文学向现代都市文学的历史性转型。
京派海派的名词解释
京派海派的名词解释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两个概念,用来描述不同地区或群体在某一方面的特点。
虽然这两个概念中有些模糊性,但它们依然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独特的名词。
本文将从历史、地域特征、文化表现等方面来解释京派和海派的含义。
一、历史渊源京派和海派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
京派起源于北京,由于北京长期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京派艺术在古代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京派的代表形式是京剧,自清代兴起以来,京剧成为了传统戏曲的代表,也成为了京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海派起源于江南地区,以上海作为中心,因其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和商业繁盛而逐渐形成。
海派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二、地域特征京派和海派在地域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
京派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以北京为代表。
北方地域气候干燥,这使得京剧演员的嗓音更具穿透力,表演时声音会更加高亢有力。
京剧的表演注重力量感和气势,舞台动作刚猛有力。
相比之下,海派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代表。
由于南方气候湿润,海派戏曲演员的嗓音更加柔和细腻,表演时声音多呈现出一种低沉的情感。
海派的表演注重细腻和柔和,舞台动作更加流畅自如。
三、文化表现京派和海派在文化表现上也有显著的差异。
京派艺术深受古代文化和宫廷乐章的影响,它注重的是正统的表演风格和场面的壮观。
京剧舞台上常见的演出形式有大旦、小生、老生和丑角等。
京剧音乐强调曲调的高亢和韵律的变化,舞台形式注重整齐划一,动作严谨。
相比之下,海派艺术较为主张创新和个性化,注重现代性和包容性。
海派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各异,有评弹、沪剧、琴书等。
海派音乐强调曲调的柔和和旋律的流畅,舞台形式灵活多样,动作流畅自然。
总结起来,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京派以北京为代表,注重表演力量感和气势;海派以上海为代表,注重表演细腻和柔和。
京派和海派在传统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风格和舞台形态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瑰宝。
现代中国的双城记——浅谈京派与海派文学
( 三) 文学特点
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 与此 同时京 派文学也主要赞颂纯朴 、 原 始 的人 性美 、人情 美 ;扬抒情 写意小说 的长处 ,熔 写实 、 记 “ 梦” 、 象征 于一炉 ; 平和 、 淡 远、 隽永 的风格 ; 简约 、 古朴 、 活泼 、 明净的语言 。他们 的思想 是讲 求” 纯正 的文学趣 味” 所体现 出 的文学 本体观 , 以” 和谐 ” 、 ” 节制 ” 、 ” 恰 当” 为 基本原 则 的审美 意识 。 ( 三) 主要成员 其 成员 主要 有沈从文 、 废名 、 朱 光潜 、 林 徽 因、 凌叔 华 、 何 其芳 、 芦焚 、 萧乾 、 汪曾祺 、 老舍等 。沈从文是京派作 家的第一 人。 使小 说诗化 、 散文化 , 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京 派 作家基本 由三部分人组成 : 一是 2 O 年代末语丝社 分化 留下 的偏重讲性灵、 趣味的作家。 二是新月社留下的或与《 新月》 月 刊关 系较 密切的一部分作家 。三是清华 、 北大 、 燕京 等大学的 师生 , 包括一些 当时开始崭露头角 的青年作家 。 ( 四) 艺术特色 京 派小 说大都疏 离政治 , 与政治斗争保持 一定 的距离 , 但 看重人生 , 关注平 民性 , 追求静 穆的艺术 境界 。 1 、 着力 描写淳朴 、 原始 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 如沈从文所描 写 的湘西世界人 物 , 都那么淳厚 、 真挚 、 热情 、 善 良、 守信用 、 重 情义 , 自己生活水平很低却那么慷慨好客 , 粗 犷到带点 野蛮却 又 透露 出诚 实可爱 , 显示 出一种原始古朴 的人性美 、 人情 美 。 京派作 家注重人性美 、 人 隋美 , 还表 现在他们喜欢用儿 童的视 角来写成人 的世界 。 这既说 明他们对美好童年 的深情眷恋 , 也 反映 了他们对未来人类社会 、 人性完美的无限 向往 。 2 、 京派小说 把东方情 调的诗情 画意融合在乡风 民俗 的从 容隽逸 的描述 中 ,形成 了一种洋溢着古 典式 的和谐和浪漫性 的超越 的人 间写实情致 。 这种乡土抒情小说 , 结构 上以舒卷 自 如代替严谨拘束 , 情节上以故事的疏淡代替 因果 的坐实 , 它把 小说 的传统特征 的一部分让位 给诗 和散 文的因素 ,因而削减 了小说的史诗力度, 却增添了小说的抒情神韵。 3 、 语言上 , 形 成了简约 、 古朴 、 活泼 、 明净 的语 言特色 。既 能吸收欧美文学语言的长处 , 又能吸收古典文学语言 的营养 , 出色地 运用 自己的民族语言。 二、 海派
_京派_海派_的源流探悉
我 们 援 引 鲁 迅 的 《上 海 文 艺 之 一 瞥 》中 的 著 名 论 断 即 上 海 的文人多是一些“才子+流氓”, 这篇文章大抵勾勒了三十年代 上海文艺的某种当时性状, 这篇文章很大部分直指向盘踞在 上海多年的鸳鸯蝴蝶派, 但鸳鸯蝴蝶派缺乏理论常识, 一味以 趣味主义的直觉来消解他们提出的崇高的文学设想, 面对论 争, 他们不堪一击。
这 场 论 争 最 后 似 乎 就 终 结 在 鲁 迅 1934 年 2 月 发 表 的 《“京派”与“海派”》[3], 引全文如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章 京派与海派
二、京派
“京派”:指三十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 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萧乾、废名、朱光潜、凌叔华、 李健吾、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 创作阵地:《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 《骆驼草》、《文学月刊》和《水星》等等。 共性: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从容节制 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穆时英
(1912~1940),浙江慈溪县人, 1929年开始写小说,作品有短篇小 说集《南北极》、《公墓》和《白金 的女体塑像》。1939年为汪精卫伪 政权主办文艺报纸,1940年遭国民党特工人员 暗杀。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 代表小说《上海的狐步舞》
儿子凑在母亲的耳朵旁说,有许多话一定要跳着 华尔兹才能说的,你是顶好的舞伴,可是蓉珠, 我爱着你呢。觉得在轻轻地吻着鬓角,母亲躲在 儿子的怀里,低低的笑。 一个冒充法国绅士的比利时珠宝商凑在电影明星 殷芙蓉的耳朵旁说,你嘴上的笑是会使天下的女 子嫉妒的,可是我爱你呢。觉得轻轻地在吻着鬓 角,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忽然看见手指上多了 一个钻戒。 珠宝商凑在刘颜容珠的耳朵旁,悄悄地说,你嘴 上的笑是会使天下的女子嫉妒的,可是我爱你呢。 觉得轻轻地在吻着鬓角,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 小德凑在殷芙蓉的耳朵旁,悄悄地说:“有许多 话一定要跳着华尔兹才能说得,你是顶好的舞伴, 可是芙蓉,我爱着你呢。觉得在轻轻地吻着鬓角, 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
第十章 “京派”与“海派”
一、“京派”与“海派”概念的 由来
沈从文与上海作家的论争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批评上海的作家 缺乏尊严感。 《论海派》:“海派”“妨碍新文学健康发 展”。 苏汶(杜衡)《文人在上海》:上海气是现 代的都市气 鲁迅《“京派”与“海派”》:京派是官的 帮忙,海派是商的帮闲。
再谈话剧的“海派”和“京派”
。
,
,
; 二 剧 泉 和 的 话 派 谈 海 再
ó ō,,,,
矛 一一一一 ,今 夸 ,
特别 是 话 剧 界 的 同 志 们对
它 表示 了 极 大 的关 注 的刊 物 作 了 转 载
,
,
有 有 的报
。
当今 的 中 国文坛 是小说的 时代 然 而在 八 二 年 以 前 新 时 期文 坛 却是 戏 剧 的 时 代 那时候 戏剧 由于 它
,
《
》
,
迅速 发 展
,
出 现 了 新 的剧
,
目 新 的 方法 以 至 新 的 观
九 年 是新 时 期 戏剧 获得 大丰 收 的 一 年 从 数 量 上讲 几 乎 每 一 个 月都有 一个反 响 强 烈 的 剧 目 出 现 陈 白尘 的
。
,
,
,
念
才J 户J 声 吸 ` , ` 了 了 , ` ,
` J
, ,
。
,
期 戏剧 的 特 点是 : 上海 虽 然也 出现 了 《 于 无声 处 》 这 样 一
次 纯 学术 的 讨论
, ,
,
。
这三 个阶
展 来一 次 抛 砖 引 玉 的 讨
然而
“
”
。
终 于 大家都 没
。 , ,
一 九七 七年 当其他文学 样 式 还在 酝酿着 它 们 新 的
有 发 出什 么 声 息 如 今 三年过 去 了 笔 者为 什 么
还要 重 提
’t
”
历 史进 程 的时 候 戏 剧 就 以 它 的 剧 目 《 枫叶 红 了 的 时候 》 和 《 曙光 》 打 响 了 它 进入 新 时 期戏剧 时代 的 第一 声 号炮
京派和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
京派和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一 现代文学文体建设时期的流派文学是历史文化的一种生命形态,每个时期都有它每个时期作为一种生命的发育阶段和关注的焦点。
从1917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它首先关心的是文学革命,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经过十年左右的激昂奋发的开辟性的工作,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前期,它开始更多地注意自己已经是新文学的自身,关注自己的文体建设。
今天要讲的京派和海派(主要指上海现代派),在很大程度上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建设的流派。
所谓京派和海派,都没有成立一个稳固的社团,它们的流派特征主要表现在文体特征,以及在以文会友过程中因趣味相投而形成的群体意识上,京派的成员主要是五四时期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语丝社和现代评论社滞留在北京的部分成员,比如周作人、俞平伯、废名(冯文炳)、杨振声、凌叔华、沈从文,以及一批后起之秀如林徽因、萧乾、芦焚(师陀)、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以及理论批评家朱光潜、梁宗岱、李健吾(刘西渭)。
鲁迅在1929年7月《致章廷谦(川岛)》的信中已敏锐地感觉到这种流派的分化重组:青岛大学已开。
文科主任杨振声,此君近来似已联络周启明(周作人)之流矣。
陈源(西滢)亦已往青岛大学、还有肖景深、沈从文、易家钺之流云。
①305京派和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 ①鲁迅:《致章廷谦(川岛)》(1929年7月21日),《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78页。
沈从文作为流派中人,在20世纪40年代这样回忆道:然而在北方,在所谓死沉沉的大城里,却慢慢生长了一群有实力有生气的作家。
曹禺、芦焚、卞之琳、萧乾、林徽因、何其芳、李广田……是这个时期中陆续为人所熟习的,而熟习的不仅是姓名,却熟习他们用个谦虚态度产生的优秀作品!……提及这个扶育工作时,《大公报》对文艺副刊的理想;朱光潜、闻一多、郑振铎、叶公超、朱自清诸先生主持大学文学系的态度,巴金、章靳以主持大型刊物的态度,共同作成的贡献是不可忘的。
海派与京派
海派与京派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海派,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在全中国兴起,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和上海均有很大的发展,其早期骨干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虽在北大成军,但其文化能量莫不起源于上海。
京沪两地在新文化运动的头十年大致平分秋色。
1920年代初的北京,除了文研会,以北大教授为核心形成另外两个著名文学社团。
1924年11月创刊的《语丝》,以鲁迅为主将,集合了周作人、顾颉刚、钱玄同、刘半农等。
另一派是以英美派为代表的胡适集团,由徐志摩、蒋延黻、梁实秋等创办的《现代评论》以自由主义为标榜。
林语堂是一个例外,他没有参加《现代评论》,而加入了《语丝》。
后来《现代评论》的骨干又组织了新月派。
1926年张作霖入京,实行文化高压,大学教授纷纷南下,北京文化界陷入凋零,上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的大本营。
随后伴随着“左联”以及“孤岛文学”的兴起,上海文学界出现了持续繁荣。
上海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主体,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西方欧美地区的各国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属于上海的独特文化。
京派与海派资料
沈从文由上海北上与杨振声合编天津《大 公报·小公园》文艺副刊为起点,后不断聚 合、强化、扩充而使北平文坛由沉寂走向 热闹。
一、关于“京派”和“海派”:
其形成本身就是对上海文坛海派风气 的反拨,不迎俗趋时,不翻新冒进,不偏, 不倚,始终苛守纯正、和谐的美学原则, 保持一种矜持、高蹈的学人风范和文人风 度。
三、“新感觉派”作家:
⑶ 重感觉、轻理性的外在描写,碎片式的光色展示。 “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
动摇中——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灯光,合光亮的酒 杯,红绿的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 发焰的眼光。中央一片光滑的地板反映着四周的椅 桌合人们的错杂的光景,使人觉得,好像入了魔宫 一样,心神都在一种魔力的势力下。”
了青春
只见她 笑脸迎 谁知她内心苦闷 夜生活 都为了 衣食住行
晓色朦胧 转眼醒 大家归去
酒不醉人人自醉
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
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
换一换 新天地 别有一个新
晓色朦胧 转眼醒 大家归去
环境
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
回味着 夜生活 如梦初醒
换一换 新天地 别有一个新环境
——严家炎《新感觉派主要作家》
三、“新感觉派”作家:
⑵《公墓》(1933.6)——灯红酒绿的都
市风景 包括《公墓》《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上海的狐步舞》 等等。
三、“新感觉派”作家:
充满着爵士乐的节奏、狐步舞的体态和夜 总会的疯狂,充满着在喧嚣热闹场中的人生 孤独感、寂寞感和失落感。
“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三、“新感觉派”作家:
《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
京派与海派
第 五 讲 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2.京派的阵营
是与语丝社有关的讲究文学趣味的作 家,如周作人、废名、俞平伯等;
第 五 讲 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左:俞平伯;中:废名;右:周作人
是与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有关的作家, 如胡适、沈从文、梁实秋、凌叔华、孙 大雨、梁宗岱等;
第 五 讲 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翠翠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 的爱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2.《边城》的艺术特点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 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 城》则是沈从文供奉着理 想的“希腊小庙”,是沈 从文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 品。
《 边 城 》 剧 照 沈 从 文 家 乡 凤 凰
第 五 讲 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这理想生活就是生活 第 的牧歌和牧歌式的生活, 五 是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 讲 曲的人生形式,也是人 生形式的极致,是“神 沈 性”的表现。但这不仅 从 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 文 情故事,也是一个爱情 与 悲剧。 京 (完) 派
第 五 讲 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1.沈从文小说的两大题材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 为“都市”和“湘西”两大题 材,并形成了“冷与暖”两种 截然不同的色调。 都市题材是沈从文以“乡下 人”的身份对现实的直面,重 点是道德批判。 湘西题材则是他在成为了都 市人之后对过去的缅怀,重点 是理想歌颂。
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政治的中心, 这些作家又大多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大多拥 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 大多趋于保守,较少沾染社会上的商业气息 和党派作风,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 创作心态,也郁积着浓厚的怀旧情绪。 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 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 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 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 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在内心 里就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
从京海两派合流谈起
从京海两派合流谈起偶尔读到鲁迅的《“京派”与“海派”》,看到有⼀个字好像错了,“没海”应为“沿海”,上⽹⼀查,很多都是以讹传讹,但从⼀篇学术论⽂,是丁帆发在2012年第1期的《东吴学术》上的,确定为“沿海”。
⽹上多数是“没海”,可能是出版时就看错了,没⼈能改过来,因为是权威也没有敢改,书上⼀直是这样写的。
⽹上有⼀个看出有些不对,就与上⾯的“在京”对应,改成了“在海”。
我是⼀看就看出应该是“沿海”的,即使“没海”也应该是“沉没”的海,就有些不对了。
京派指北京,实际是北⽅的守旧势⼒;⽽海派指上海,是受西⽅影响的新派⼒量。
鲁迅早就看透了两派之争是⽆稽之谈,京派是官家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最终⼆者归⼀,也是理所当然。
最先我找到的却是《“京派”和“海派”》,可能原来是⼀个题⽬,后来为了区分就⽤了不同的字眼,“与”是1934年1⽉30⽇写的,“和”是过了⼀年后1935年4⽉14⽇写的,还引⽤了带有“沿海”的上篇⽂字。
⼀直想买套鲁迅的全集,有⼀套是两本杂⽂集,⼀本⼩说集,⼀本散⽂和诗集,说全集也只是勉强,因为还有译著。
⽽带匣的四⼤本也不是全集,只是把主要的译著和书信包括在内。
权衡⼀下,那套是不到40块,这套和《汉书》《后汉书》《群书治要》差不多价,都是原价将近50的再减去优惠券,46块来钱。
《汉书》有些味,没有注释,只有翻译不⼤好,但这是最便宜的了。
以⾄后三本还拿不定主意,可能还是要买这个版本的,可能是线装书局的盗版,印刷没问题,就是油墨有问题。
医学是中华的传统⽂化,中医是国粹,我也想研究⼀番,但却是看不了,更别说研究了。
现在有了《黄帝内经》和《汤头歌诀》,还有⼀本⼩本的《伤寒论》。
今天⼤厚本的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彩图版《神农本草经》,都有中药的插图和功效,处⽅也不少,也不可能按⽅抓药⾃⼰熬。
看看⽽已,看不懂不要紧,只要有这本书,偶尔想起来看⼀下,知道这本书什么样就够了。
坐拥书城的感觉不错,但总觉得还有更多的书要买,光想着没有买到的书,不⼤想看已有的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京派和海派的形成
现在分别说到京派和海派,我们都会联想到一系列不同的事物,有如被周立波标榜着的咖啡,和他所谓的赵本山吃着的大葱;或者同种事物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比如同样是旗袍,也明确的分着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
这两个名词,早已脱离其最初形成时的语境,成为伴随着它们各自所代表的地域的两种亚文化,进入现代人的生活,同时也打破了地域,无处不在,无处不能看到它们互相的碰撞、斗争、交流与融合。
那么它们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追本溯源,我们还是先从它们最开始出现的文学界说起。
“京派”,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京派”作家代表有废名、沈从文、朱光潜、林徽因等,称为“京派”是因为他们当时多在京津两地活动,发表的文章都在京津刊物,又具有较为统一的艺术风格。
而“海派”最开始有多种含义:活跃于上海一带的一群画家的画作和风格;京剧在上海的表现风格;主要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文学流派等等都称为“海派”。
京派和海派文学就有着鲜明的差异和斗争,京派文学追求自然和人性的美,有着淳朴、平和、隽永的语言风格;而海派则首先提出“都市男女”,着力描写五光十色的繁荣都市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具有世俗性与商业性。
那么为什么在这两地的作家群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所有的艺术和文化都离不开它们所生长的土地,北京和上海,我们需要认识这两块特质的土壤。
简单的从上海说起,上海自从开埠以来,一直是与外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同时有进驻了各国租界,商业发达,西方文化强势的影响,使上海很快成为了一个西方文化在中国的窗口和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现代化和都市化在这里生根发芽。
于是快节奏的生活、商业气息、灵活多变、中西结合、都市人的病态心理……这些也很自然的进入了艺术表现,成为海派风格的特征。
而相对于上海的开放,京津一带却在内陆,未能接触到这样的“西风”吹拂,又是一贯的政治中心,风格自然不同。
鲁迅有段对京派和海派的分析:“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
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虽然尖刻绝对了点,但引用于此,还是能说明些问题的。
总的来说,还是艺术源于生活,离不开地域与时代,人的性格也是如此,“海派”和“京派”的形成,是特定时代中在不同地域上孕育出来的文化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