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43aa8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7.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考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高考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学会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相关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为例,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15分钟)1. 介绍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3. 教学环节二: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诗歌人物形象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和心得。
4. 教学环节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和心得。
5.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人物形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入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案例。
2. 诗歌案例:提供具有不同特点的诗歌人物形象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
高中语文《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
![高中语文《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52e2ddfab069dc50220166.png)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教案教学要求通过对诗歌形象的鉴赏的复习与专题训练,使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审题与答题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想1.鉴赏诗歌形象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形象(包括人、物、景)的特点,体会诗歌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鉴赏的题目要求有针对性的答题,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类的答题模式。
3.加强训练指导,学生训练与教师讲评相结合,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形象审题与答题方法与技巧。
4.拟用五个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什么是诗歌的形象?1.内容:(1)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2)形象(意象)(3)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4)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2.鉴赏之高考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ec908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7.png)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通过诗歌描绘的具体事物和景物,以及通过这些事物和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主题。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2. 如何欣赏诗歌中的形象。
3.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四、教学准备1. 诗歌素材: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教学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优美的诗歌朗诵,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和作用:介绍诗歌形象是指诗人通过诗歌描绘的具体事物和景物,以及通过这些事物和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解释诗歌形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3. 欣赏诗歌中的形象:选取一首诗歌,让学生仔细阅读并感受其中的形象。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具体事物和景物,并思考这些事物和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选取一首诗歌,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主题。
5. 总结和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以评估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形象欣赏的理解和感受,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朗诵的方式进一步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和情感。
高三语文教诗歌鉴赏之形象学案
![高三语文教诗歌鉴赏之形象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ba6a1183c4bb4cf7ecd132.png)
高三语文教学案:诗歌鉴赏之形象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具体考查内容;2、掌握诗歌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一、考点诠释诗歌的形象,包括四个方面。
(一)人物形象一是指诗歌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陌上桑》中的秦罗敷,《李凭箜篌引》中的李凭;二是指诗歌中诗人摄取的历史人物等,如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年少英雄周瑜。
三是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登高》中“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傲岸不羁、蔑视权贵的李白等。
(二)物象中国古典诗歌有一类诗叫“咏物诗”,即托“物”言志,其所托之物就是“物象”。
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三)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常指借景抒情诗中的的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
景象常常寄托诗人的情感或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二、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意象?借此抒发怎样的情怀?4、试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
高三语文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50469854431b90d6c85c7b6.png)
《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形象的含义;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3、诗歌形象鉴赏练习。
【教学重点】1.找出诗词写了什么形象;2.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诗歌形象的含义和分类⑴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人物、事物或画面。
形象可以是抒情主体即人物形象,包括①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②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也包含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和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理解此含义时应注意:准确地把握形象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
例如,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远影”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友人直到“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和留恋。
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离愁别绪、伤别情怀等等。
二、技巧点拨:(一)景物形象(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1、景象。
诗中的景象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等。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因此我们可遵循“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的思路进行分析鉴赏。
①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②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什么的意境?(2)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分析步骤】:1.找出诗人描写景色的有关诗句,抓住主要景物。
2.概括景色营造的氛围。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cf3e6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f.png)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诗歌形象的美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定义和分类。
2. 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3. 诗歌形象在表达诗人心境和诗歌主题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形象的分类和分析方法。
2. 难点:如何通过诗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主题。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形象的定义和分类。
3. 案例分析:分析几首诗歌中的形象,如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4. 方法指导:教授如何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主题。
5. 实践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诗歌形象的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形象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4.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反馈,评估学生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用于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2. 教学PPT: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形象的分析方法和实例。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书籍和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d2dc4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3.png)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诗歌鉴赏》第二章《诗歌的形象》。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自然景观的描绘》,第二节《人物形象的勾勒》,第三节《诗人情感的抒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中自然景观、人物形象、情感抒发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然景观描绘、人物形象勾勒、情感抒发。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和人物图片,让学生尝试用诗歌描绘,激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形象鉴赏。
3. 讲解:详细讲解自然景观描绘、人物形象勾勒、情感抒发的手法和技巧。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进行课堂讨论。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情感抒发。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首诗歌的形象,进行课堂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自然景观描绘2. 人物形象勾勒3. 情感抒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诗歌中的形象,写出你的感受和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从自然景观、人物形象、情感抒发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诗歌作品,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组织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25085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5.png)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景、事等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点。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形象来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感知和创造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理解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情感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感知和创造诗歌。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特点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形象的感悟和创作经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诗歌材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一首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形象。
1.2 学生分享对诗歌形象的初步认识。
2. 讲解诗歌形象2.1 教师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特点和分析方法。
2.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形象。
3. 案例分析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3.2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分享对诗歌形象的感悟。
4. 诗歌创作练习4.1 教师布置诗歌创作任务,要求运用形象思维。
4.2 学生现场创作,分享作品,互相评价。
5. 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形象的重要性。
5.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5.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2. 诗歌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对诗歌形象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3. 诗歌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环节运用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创作的诗歌是否具有形象鲜明、情感丰富的特点。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诗人或文学评论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2.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体验诗歌形象的美感。
《鉴赏诗歌形象》教学设计范文
![《鉴赏诗歌形象》教学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28dcf6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a.png)
《鉴赏诗歌形象》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次教学,要求学生能够:1.从形象的角度来鉴赏诗歌,理解诗人用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意图;2.学习并掌握常见的诗歌形象,包括比喻、拟人、象征等;3.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对诗歌作品的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以诗歌形象为核心内容,同时融入注重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教学。
教学具体内容如下:1.先介绍诗歌形象的概念。
形象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感受的。
可以从外貌、性格、行为、音响、色彩等方面来进行描写。
2.介绍几种常见形象的类型:(1)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征。
例:“春风像刀削,雨点儿似金针。
”(2)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以便突出其性质和特征。
例如:“大地在悄悄地呼吸,云彩在悠闲地漂流。
”(3)象征:是用具象的事物去代表抽象的意义,经常使用的象征包括季节、颜色、音响、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等。
例如:“雪花飘飘,象征着冬天的美丽和诗情画意。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针对目标进行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展开,如“玫瑰花”去讲述比喻的概念,或是以自然现象作为展开,讲述象征的概念等等;2.结合诗歌,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实际运用讲解比喻、拟人和象征这三种形象的应用;3. 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形象的理解和联想;4.讲解与实践并重,在讲解的同时,配以具体的例子和语言表述,学生很容易就能感知到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传递;5.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在讲解结束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行产生一首含有形象的诗歌,可以选取与小组搭档,共同创作,进一步融会贯通诗歌形象。
四、评价方法课程评价方法分两个方面:课堂的口头评价和课后写作的书面评价。
口头评价主要包括教师提问和互动环节中,以及小组讨论和表述中对同学提意见和改进建议。
书面评价则是通过学生的诗歌作品,结合教师的评分考核,了解学生对于诗歌形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范本全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范本全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47dcd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7.png)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范本全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教材第三章《诗歌的鉴赏》中“诗歌形象”的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形象的定义与分类;2. 如何分析诗歌中的形象;3. 诗歌形象的作用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掌握诗歌形象的分类及特点;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并能运用到实际鉴赏中;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诗歌形象具体化,使其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点:诗歌形象的分类、分析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自然景物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形象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形象的重要性。
3. 知识讲解:a. 诗歌形象的定义与分类;b. 如何分析诗歌中的形象;c. 诗歌形象的作用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以一首经典诗歌为例,详细讲解如何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诗歌中的形象,并进行交流讨论。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形象的定义与分类2. 诗歌形象的分析方法3. 诗歌形象的作用4. 经典诗歌案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中的形象,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示例: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其中的形象及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形象的分析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诗歌,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同时,可以开展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诗歌形象具体化,使其易于理解和掌握。
2. 例题讲解:以一首经典诗歌为例,详细讲解如何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c7a42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6.png)
《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内容为第四章“诗歌鉴赏”中的第一节“形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中形象的表现手法,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形象的含义及作用;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中形象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准确地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并对其进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自然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形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诗歌中形象的含义、作用及表现手法。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举例分析,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3. 实践:分析一首诗歌中的形象,进行鉴赏。
详细过程:教师给出例诗,学生分析,教师点评并指导。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诗歌中的形象,巩固所学。
详细过程:学生独立分析,教师巡回指导,共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鉴赏之形象》2. 主要内容:形象的含义与作用形象的表现手法诗歌鉴赏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下面这首诗歌中的形象,并对其进行鉴赏。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略2. 作业要求:请用不少于200字的篇幅,详细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并对其进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形象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拓展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下节课分享;推荐阅读:推荐一些关于诗歌鉴赏的书籍,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形象的含义及作用”;2. 教学难点中的“如何准确地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并对其进行鉴赏”;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即分析一首诗歌中的形象进行鉴赏;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下面这首诗歌中的形象,并对其进行鉴赏”。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86873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7.png)
一、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二、教材版本:人教版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重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进行诗歌鉴赏。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诗歌,思考其中的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诗歌,注意其中的人物形象。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4. 教师讲解: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讲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5. 练习巩固:让学生分析课后练习的诗歌,运用所学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
七、课后作业:1. 阅读课后推荐的诗歌,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一首具有鲜明人物形象的诗歌。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诗歌创作: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看其是否能够运用人物形象表现手法。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十、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概述2. 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3. 诗歌鉴赏实例分析4. 课后练习5. 诗歌创作实践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了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创作: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运用所学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引入经典诗歌案例,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高考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f0f230a2161479171128f4.png)
高三研讨课鉴赏古典诗词中的形象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手法2、能够透过诗歌人物形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手法2、能够透过诗歌人物形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教学难点:形成对诗歌形象化鉴赏的意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真正读懂诗歌) 教学工具:黑板 多媒体 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诗歌的语言本身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比如,想念不直接说,却要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来表达,可见中国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塑造各式各样的形象来隐藏他们的感情,所以,破解诗歌中的形象往往也是解读诗歌主旨的关键,也就成为了诗歌鉴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歌的形象世界,进而走进诗人的真实内心世界。
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PPT 幻灯片人物形象包括作者和他人,景物形象在高中我们常称之为意象,这些景物形象经常交织成一个富有感情的画面空间,我们叫它意境。
这节课我们集中时间来赏析诗歌形象中人物形象。
诗歌篇幅大多非常短小,大家想一下,作者在这么有限的诗歌篇幅中塑造形象的目的是什么?传达思想感情。
所以,诗歌形象的鉴赏是由形象分析到主旨的过程。
3、PPT 幻灯片①今天我们主要集中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个见到心上人来了很慌张,害羞地逃走,同时又非常想看看心上人的样子,所以还故作聪明地假装嗅青梅,一系列动词,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害羞的闺阁女子,也表现了李清照早年少女情怀中对爱情的追求。
由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人物形象的鉴赏要抓住人物的动作。
《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90a67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a.png)
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的形象是如何产生的
2.能够准确理解诗歌中的形象含义
3.学会使用适当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形象
4.能够运用形象描写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 解释形象的概念
首先讲解形象的概念,定义形象是指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写,使人们产生直观、深刻的印象和体验。
3. 介绍形象的种类
介绍形象的种类,包括景物、人物、动物、植物等等。
4. 举例分析形象的特点和功效
通过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分析形象描写的特点和功效,如万物皆有声、荣华富贵如浮云、红颜薄命等,以及这些形象所传达的深刻思考与感受。
5. 让学生归纳总结
让学生将上述概念、种类、特点、功效,以及学习到的经典诗歌进行整合,自行总结形象的作用与魅力。
6. 练习运用
1.让学生阅读一段诗歌,描述其中的形象含义,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2.让学生进行小组创作,要求在诗歌中运用适当形象进行描写。
7. 结语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预告下节课的主要内容。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2)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b55ac98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15.png)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诗歌的形象》,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歌中的自然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歌形象的表现手法;学会通过诗歌形象感悟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形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歌形象的表现手法及诗人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景物。
(2)提问:画家是如何运用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2. 例题讲解(1)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诗中的自然景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讲解诗歌形象的表现手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形象。
(2)讨论诗歌形象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4. 讲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1)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2)以王维的《鸟鸣涧》为例,分析诗中的事物形象。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自然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2. 诗歌形象的表现手法3. 诗歌形象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杜甫的《春望》中的形象。
(2)谈谈你对诗歌形象与诗人情感关系的理解。
2. 答案:(1)春望中的形象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2)诗歌形象与诗人情感关系密切,形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通过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唐诗三百首》,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歌形象分析教案
![诗歌形象分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5d7bd2360cba1aa811da36.png)
“诗歌欣赏之形象分析”教案贾凤英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2、归纳诗歌形象的分类;3、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三、教学方法:以课文和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形象的程序和要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备考。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考点与考纲阐释学生回顾:以往所做的练习中,古诗欣赏的设题有哪些?教师归纳并板书:考什么:1、形象、语言、技巧、感情(看法、态度)2、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
(二)真题展示(如何考)及答题规范组织(如何应考)1、鉴赏景物形象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江引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关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问题:曲的后三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用意?解题过程及答题规范:第一步,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句诗中有诗中啼雁、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
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
渲染出一种浓浓的秋意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2、鉴赏事物形象例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问题:诗中的云是个怎样的形象?诗人借这个形象表达怎样的主旨?解题过程及答题规范:第一步,找到诗人描绘“云”的词语。
是从两方面入手的:平时“千形万象“映水藏山”;可是,在“无限旱苗枯欲尽”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
它不是诗人歌颂的对象,而是批判的对象。
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诗作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诗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看似要干一番事业,而实际上却只顾空谈、不问苍生的当权者的憎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第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复习目标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2、归纳诗歌形象的分类;3、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教学设想:每块“诗歌例析”都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外作业”于课后完成,“实战演练”课前完成当堂展示并由学生评析老师再指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复习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一、明考点(见考试说明)二、形象的含义和分类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
它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三、对诗中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步骤(一)切入点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3、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诗歌例析: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明)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
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二)答案组织步骤(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什么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形象的特征)(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形象的意义)(三)实战演练出塞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4分)参考答案:(步骤1)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切入点),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
(2分)(步骤2)诗歌通过衣着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步骤3)通过这样的形象描写,赞美了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2分。
能从外貌、环境和行动三方面选两点进行分析即可)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⑴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
请简要说明。
(4分)⑵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⑴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1分)、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1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1分)、勇敢(1分)的采莲姑娘。
⑵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切入点)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切入点)勾画人物形象(2分)。
③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切入点)(2分,如写“动作描写”给1分)。
(四)课外作业: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鹧鸪天①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
②玉瀣(xiè):美酒。
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注]③新声:新的乐曲.④关山:山川关隘。
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参考答案)(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2)陈诗突出对环境的恶劣的描写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3、分析下诗的人物形象。
(咏他人——咏自己)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
②俭:通“险”,怪异。
时世:当代。
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步骤1)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
(步骤2)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步骤3)诗人借她表达了因怀才不遇、寄人篱下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五、写景诗歌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步骤(一)意象类切入点1、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
2、概括意象特点。
3、提示作者情感。
诗歌例析:1、(2003年春招北京卷)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参考答案:(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例2、乌夜啼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这两首诗的前两句都描写了日暮乱鸦图,结合全诗分析一下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参考答案:李诗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
“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李诗用乌鸦喧嚣、烦乱的叫声渲染氛围,用乌鸦的归反衬人的不归,引起思妇的烦乱和相思。
)岑诗由听觉引起。
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
“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在对比中抒发作者昔盛今衰的感慨。
答案组织步骤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多指意境或氛围特点)。
2、描绘诗中画面(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3、剖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二)意境类切入点诗歌例析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组织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实战演练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步骤1),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步骤2),进而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步骤3)。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步骤1)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
(步骤2)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在万籁俱寂的夜深,秋露轻盈无迹,打湿庭中桂花。
(步骤3)全诗营造寂静、空灵、清美的意境,将思乡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动人,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四)课外作业:1、【2011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