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f610a2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9.png)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散文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小石潭记课文翻译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7df4609915f804d2b16c13b.png)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
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的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
北宋初年,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
宋真宗朝和宋仁宗初年,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派”,追求声律骈丽的形式主义思潮,席卷了当时文坛。
到石介诸人出来,才给延续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风以有力打击。
石介著《怪说》,猛烈抨击“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并在《上范思远书》中呼吁“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矢志“学为文,必本仁义”,宁死不作淫靡文章。
但石介的创作,成就并不大。
宋朝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一、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
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
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
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
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
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
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
明朝的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朝的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
【课外阅读】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课外阅读】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7e2dde3f76c66137ef06190b.png)
(4) 山水游记
•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对山水游记的 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此前南朝的山水游记多用 骈文书信体表现,而且是以表现声色之美为主。初盛唐的 亭阁山水记多用于刻石记功,缺乏作者的真情实感,真正 称得上山水游记的作品并不多。柳宗元山水游记多作于被 贬永州时期。他观察细微,描绘精确,而且字里行间寄托 了他遭贬被弃的悲愤。代表作是《永州八记》。一方面, 他用精确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形神兼备的景物图 画;另一方面,又通过主观感受的强烈介入和鲜明表现, 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把山水散文创作提高到了一 个新的水平,从而确立了山水散文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陆龟蒙
• 陆龟蒙(?——882),字鲁望,姑苏(今 江苏苏州)人。自称江湖散人、天随子、 甫里先生。有散文集《笠泽丛书》。他的 小品文涉猎广泛.取材新颖,笔锋犀利, 深刻精警。或托物寄讽,或引类譬喻,艺 术手法多样,对晚唐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统 治集团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其代表 作为《野庙碑》,辛辣讽刺了那些身居高 位,享受富贵却祸国殃民的封建官僚,极 尽嬉笑怒骂之能事。
• 如《封建论》论述帝王受命于人,而不在 于天,“郡县制”取代“封建制”乃“势” 之必然,批判了封建世袭制。《六逆论》 批判了为乱之本的维护旧等级秩序和任人 唯亲的思想,指出任人唯贤才是“择君置 臣之道、天下理乱之大本”。都表现出作 者目光犀利、逻辑严密的特点和锐利警快 的风格。这类文章往往直接从要害处入手, 就正反两方面提出质疑,使结论水到渠成。 同时以构思的峭奇引人入胜。
• 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李 翱、皇甫湜
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
• 1、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文道 合一,即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 道服务。 韩愈提出:“志乎古道” (《题欧阳生哀辞后》);柳宗元提出: “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 书》)。但两人所说的“道”,内涵并不 完全一致。韩愈以儒家道统自居,强调的 是正统的儒家孔孟之道,而柳宗元作为改 革家,强调的是“辅时及物之道”(《答 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古文运动——精选推荐
![古文运动——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adbb4f0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4.png)
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
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
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
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
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中国文学史----韩、柳剖析
![中国文学史----韩、柳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9fa7f8e2bd960591c6774c.png)
3、提出“气盛言宜’’说
关于如何写好古文,韩愈提出 “气盛言宜’’说,认为写好文章, 关键是要提高作家的道德修养和艺 术修养,认为只有加强作家的儒学 修养,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才能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更好地发挥文 章的社会功能。 P304
4、提出为文宜“自树立,不因
循”,贵在创新
韩愈提出“师其意不师其辞”。文章体式 上韩愈主张写“古文”,在具体写法上坚决反 对模仿因袭,指出“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 能乃剽贼”。倡导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而 志在创新,乃是韩愈古文理论超越前人的一大 关键。柳宗元提倡创新的力度虽不及韩愈,但 也一再反对“渔猎前作,戕贼文史”(《与友 人论为文书》),这正说明他与韩愈的主张是 一致的。 P304
苍白,较少感染力;至韩、柳而面目为之
一变,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
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异常鲜明的个性
特征。
P309
韩、柳散文创作作品简介(了解即可)
韩愈的论说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 道》、《原性》、《原人》等,被给予较 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大有功名教之文” ;另一类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 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 而且不少篇章还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 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 ,因而值得重视。
柳宗元也力主搏采众长而自铸伟词,
在写作时 “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 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 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对遣词造句 和文势的营造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并对 一些常用助字的性质和作用予以辨析, 严格语言文辞的使用标准,避免歧义。
P308
从技巧来看韩愈善于用变化多端的构 思方法组织文章,善于通过比喻、排比、 细节描写来丰富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唐代古文运动及韩愈柳宗元散文
![唐代古文运动及韩愈柳宗元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6315cc4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d.png)
唐代古文运动及韩愈柳宗元散文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一、古文运动的宗旨内容上--推尊儒学,排斥佛老,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
形式上--反对骈丽文风,提倡散体,由骈休发展成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
宗旨二、古文运动形成的基础古文运动形成的基础与文体发展、文风形成有关系。
古文是指古代的文体,韩愈时代,骈体文流行,他和他的同道把骈文称为“时文”,而把骈文形成以前的古代文体称之为“古文”。
那就是秦和汉代的单行散句,在体式上没有限制的文体。
三、韩柳的古文理论在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对有关古文理论作较系统而又实际的表述的,首先是韩愈,进一步阐述的是柳宗元。
韩柳在倡导的古文运动中,提出了一整套主题鲜明的古文理论,其中心是“文以明道”,具体表现两个层面:A.对追求艺术之美的文学的排斥。
B.对一些适用于更为宽泛的场合的场合的一般性文章作法的解说。
韩愈主张:●惟陈言之务去。
●修其辞以明其道。
●为文为人并重。
●作家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为文立言的根本。
柳宗元主张:文者以明道。
本之《书》以求其质。
本之《诗》以求其恒。
本之《礼》以求其宜。
本之《春秋》以求其断。
本之《易》以求其动。
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四、唐代古文运动的缺憾1、思想上给古文套上了无形的枷锁。
2、消极因素在于贬低以追求美为宗旨的文学的价值。
第二节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一、韩、柳思想、人格1、韩愈人品与文品2、柳宗元人格与文采二、韩柳散文成就韩柳先后创作八百多篇散文政治、书启、赠序、杂说、传记、祭文、墓志、寓言、游记、传奇等。
题材广泛文体繁多韩愈主要是政论、小品文、富有哲理思想深。
宣传道统和儒家思想、揭露矛盾、不平则鸣。
柳宗元主要是游记、政论、托物言志、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巧借形以论习,抨击政敌和现实。
三、韩柳散文人艺术特色韩、柳在散文创作上有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文学规范。
文字观念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路途。
2020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 韩愈与古文运动精练
![2020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 韩愈与古文运动精练](https://img.taocdn.com/s3/m/c790c9a6eefdc8d377ee324d.png)
韩愈与古文运动汉朝的时候,官府文告力求“典雅”,以致地方官吏也不能读懂。
六朝以骈文为正宗,这几百年间的上行下效,使得先秦诸子和司马迁的还以口语的自然气势为基础的散文一脉,几乎断绝。
六朝的杰出诗人们虽然曾经反对当时绮靡的诗体,然而并没有大张旗鼓。
初唐四杰也是反对六朝的“宫体诗”的,然而也没有发起一个恢复先秦诸子至司马迁的散文传统运动。
直到安史之乱后,才有韩愈起来大声疾呼,发起所谓“古文”运动。
此所谓“古文”,就是先秦诸子到司马迁的散文传统。
韩愈的“古文”运动的文体改革的观念,和他的“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的“尊儒”思想是相为表里的,也可以说是前者服从于后者,所以韩愈自己说:“愈之所以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这种思想上的局限性,使得韩愈的文体改革运动仅仅以模仿先秦诸子的散文为目标,而不能像先秦诸子和司马迁那样以接近人民口语为目标来创造新的散文。
史家称韩愈的运动为“古文”运动,实在倒是很确当的。
话虽这么说,我们仍然不能把韩愈的功绩估计得太低。
在韩愈之前,隋朝、初唐、盛唐时期,都有过“古文”的名家,可是他们没有像韩愈那样有意识地发起一个运动,因此,“文起八代之衰”的赞词也就不能不落在韩愈身上了。
我们还应当说,“古文”运动是作为反对形式主义的倾向而出现的。
安史之乱后,反现实主义的文学又渐渐抬头。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颓风而发的,并且力图重振汉魏“乐府”。
但是,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的努力,到第九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有后继无人的危险。
正当这时候,韩愈的“古文”运动却并未跟着韩愈、柳宗元的去世而消歇,而是渐渐地确立和稳固起来,它扭转了三百年来“文”“笔”的成见,把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
于是“古文运动”以及“古文”,在宋朝为欧阳修等所扩大而赢得普遍的承认。
到了明朝,“前七子”又拿来反对当时的“台阁体”——形式主义的宫廷文学。
从韩愈到李梦阳,“古文”运动都是有着反对阿谀粉饰、纤巧侬丽或雍容平易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文学的积极意义。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b8d4f9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3.png)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上学的时候,我们都背过古文。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写文章就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他们写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包括给皇帝提建议、提意见的上疏,也包括他们给别人文集写的序言等等。
这么说吧,古文就是古代文人表达思想的方式。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就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不过在这唐宋八大家里面,只有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的作家,剩下的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宋代作家。
所以其实宋代才是古文运动最兴盛、最成熟的时期。
北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是以韩愈拉开序幕的。
他提倡古文,是为了反对另一种文体,就是继承了六朝时期骈文风格的“时文”,因为是当时流行的文章,所以叫“时文”,骈文重形式。
古文讲究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对仗,追求辞藻华丽、声音和谐,还特别喜欢引经据典,更重内容。
韩愈认为古文这种写法才显得文章写得好,于是便开启了古文运动。
唐朝的王勃写的那篇著名的《滕王阁序》就是骈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这段话对仗工整、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然而,却不太知道都说了些什么。
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引的这几句话中,每句话都涉及古时候的典故,你必须很熟悉这些典故,才能真正读懂这几句话。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古文,开篇是这么写的:“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直接描写景物。
即便对古代典籍一无所知,也能明白他要说什么。
当然,每一种文体都可能有好文章。
就像《滕王阁序》一样,遇到才华横溢的王勃,骈文一样可以精彩纷呈、流传千古。
然而,当写作者并不是都像王勃那样有才华的时候,骈文追求华丽漂亮,就会显得过犹不及。
而写文章,当然内容更重要,如果都不知道你要什么,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追求形式大于内容,不仅耗费了写作者大量的精力,还让初唐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空洞无物,形式僵化的文章。
韩愈提倡古文就是要扭转这种趋势,希望文人们能够彻底抛开文章形式上的种种顾虑,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
第五章 韩愈、柳宗元及古文运动
![第五章 韩愈、柳宗元及古文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391edd4031126edb6f1a108d.png)
古文运动的内容
• 一是主张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 文道合一,即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文为道服务。
• 二是主张文体革新。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 1.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古文。 • 2.重视“文”的作用。 • 3. 强调作家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要提高
自己的修养。
• 三是提出不平则鸣的思想。
二、柳宗元的文学理论
• 与韩愈文学理论相近之处: • 1、文者以明道 • 2、批判骈文,推崇古文 与韩愈相异之处: • 1、重直露与重含蓄 • 韩愈比较偏重于散文中情感的直接表露,所谓
“不平则鸣”、“愁思之声要妙”等都是指作者 情感不加掩饰的宣泄,而柳宗元则比较偏重于情 感的含蓄表达方式。柳宗元的作品在力度、气势 上不如韩愈,但在隽永、含蓄、深沉上却超过了 韩愈。 • 2、重语言形式与重内涵 • 韩愈比较刻意于语言、形式上的革新与创造,为 了突现感情的力度,他常在语言技巧上下功夫, 而柳宗元相对地更重视内在涵意的表现。柳宗元 的文风偏于自然流畅、清新隽永。
柳宗元寓言的艺术成就:
• (1)结构短小,意在言外,极富哲理 意味。
• (2)善于体情察物,刻划细节。 • (3)能抓住平凡事物的特征,运用比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异同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0afa83e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b.png)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异同
(实用版)
目录
1.韩愈与柳宗元的共同点
2.韩愈与柳宗元的不同点
3.韩愈与柳宗元散文的艺术风格
正文
韩愈与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两位重要代表,他们的散文在风格和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同。
首先,韩愈与柳宗元在散文创作中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主张“文以贯道”,即用文学作品来阐述儒家思想,以振兴儒学,反对佛教和道教。
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散文都体现了强烈的儒家民族主义精神。
然而,韩愈与柳宗元在散文创作中的不同点也是明显的。
韩愈的散文更加直接、热烈,他以儒家正统自居,排斥佛教,倡导古道,强调事功。
而柳宗元的散文则相对更加理性、内敛,他虽然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但他对佛教的态度比较宽容,接受佛教的淡泊思想。
此外,柳宗元的散文在结构和修辞上更加严谨、精炼。
在艺术风格上,韩愈的散文以雄深雅健、气势磅礴见长,他的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而柳宗元的散文则以雄深雅健、含蓄婉约见长,他的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善于运用寓言和山水游记等表现手法,以展示深邃的思想内容。
总的来说,韩愈与柳宗元的散文在风格和内容上都有异同,他们都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但在对佛教的态度、散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不同。
第1页共1页。
第七章 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散文
![第七章 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06099a6bec0975f465e251.png)
“文以明道” 摆正了文与道之间的辩证关 系。他们的所谓“道”不仅指外在的伦常教 化、道德规范,也兼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 人格精神,用于文章上,则是指具体内容。 韩、柳从原则上解决了散文创作中的文道关 系问题,奠定了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础。
韩柳都强调作家本人的修养,即重视 作家的思想、人格、气质、品德等内 在精神力量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并 强调作家应有严肃的创作态度。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 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 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 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 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 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 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 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 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 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 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 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 其不然乎?
十二郎,即韩老成,本是韩 介的儿子,出嗣韩会为子。 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 抚养成长。韩愈和十二郎为 叔侄,情同兄弟,从小生活 在一 起,感情特别深厚。但 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 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 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 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 噩耗。十二郎的死,使他悲 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 忆。作者情不能已,写成此 文。
古文运动
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以韩愈、柳宗 元为代表的古文家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影响 广泛的散文革新活动,对散文的文体、文风和 文学语言诸方面都实行变革,后人称之“古文 运动”。 古文家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提倡质朴的秦 汉式散文,企图以此来复兴儒道,恢复散文宣 扬正统思想,以挽救唐王朝的衰亡;另一方面, 借助于古文来更好地表达个人意志及情感。古 文运动的文学史价值,也正在于后一点。
唐代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
![唐代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6172140242a8956aece43f.png)
唐代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唐代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唐代的骈文从萧颖士、梁肃、柳冕到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古文理论的政教目的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文体文风的改革高潮一方面固然缘于前述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的触发,另一方面也与文章发展的内部规律密切相关。
以骈文而论,它发端于先秦,形成于魏晋,至南北朝大盛,此后一直延续不衰。
作为一种美文学,骈文十分重视对偶、声律、用典和辞采,重视美感。
它的出现,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方向发展。
并且日益精致,日益华美,从散文的艺术特质说,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但是发展到后来,弊端也随之而生。
如对偶惟求其工,四六句型限制了内容的充分表达;用典惟求其繁,不少篇章晦涩难懂;一意追求华丽辞藻,内容空虚浮泛。
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骈文是唐代前期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大量的章、奏、表、启、书、记、论、说多用骈体写成,从贞观初至开元末的一百一十馀年间,如今可看到的策文全是骈体,无一例外。
不过,唐代骈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自初唐“四杰”始,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辞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骈文去赘典浮辞,走向平易流畅的过程,反映出文风正在不知不觉的变化之中,文风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散文领域中要求改革的愿望。
这种愿望,也表现在理论批评上。
从初唐以来,不断有人对骈体文风提出批评,如杨炯指斥龙朔文风是“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集序》),陈子昂也明确提出应继承“汉魏风骨”,反对“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的作品。
天宝中期以后,元结、李华、萧颖士和继之而起的独孤及、梁肃、柳冕、权德舆等人,或友朋游从,或师生相继,形成了若干个文人群落。
他们以复古宗经相号召,以古文创作为旨归,从文体的角度倡导改革。
萧颖士、李华都倡导宗经,因宗经而自然走向文学上的复古。
韩愈:古文运动
![韩愈:古文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ad00ca5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3.png)
韩愈:古文运动韩愈:古文运动引导语:中唐时期的文风虚浮、文章空洞,文人多不通事务,却热衷于名利。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以韩愈、柳宗元等人为首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的复兴,有赖于韩愈的出现。
而说到韩愈,则必须看到他的多面性。
一方面,韩愈具有积极维护封建专制和儒家“道统”的热情,而另一方面,韩愈又是一个个性很强、自我表现欲很强的人。
在他的怪怪奇奇、汪洋纵肆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他的不甘凡庸、喜好张扬外露的气质,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芍药歌》)这一类自我描述,更不是拘谨敛束的形象。
甚至,他以上追孟子、继承道统自命,也可以说是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表现。
所以,当韩愈投入古文复兴运动时,他的态度与前人实有很大的不同。
在以复兴儒学为核心宗旨的基本立场上,他确是继承了前人;但他的整个散文理论,特别在变革文风、推进创作方面,却增添了许多新的和更为合理的内容。
而古文运动获成功,不仅由于他的理论,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写出了许多富于个性、才力和创造性的佳作,从实践上重新奠定了散体文的文学地位。
同时,他大力提倡与呼吁文体改革,团结了一批撰写散体文的作家,使散体文创作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文学潮流。
《旧唐书·韩愈传》说:“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
”其中,独孤及对韩愈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因为大历十二年独孤及去世时,韩愈才十岁。
但梁肃对韩愈却有直接影响。
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中曾说到过梁肃对自己及朋友的提携,《唐摭言》还记载韩愈、李观、李绛、崔群在梁肃处游学,三年未得见面,而一见之下,梁肃大为称赏,于是十分推奖他们的文章。
这可能是后人杜撰的故事,但韩愈接受了梁肃的散文理论,则无可怀疑。
不过,韩愈的古文理论绝不是简单地抄袭或因循前人的见解,它的实际内容要丰富得多。
第一,韩愈主张写散文“宜师古圣贤人”(《答刘正夫》),但学习古文,并不因为“其句读不类于今”,而是“学古道则欲兼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也就是说,学古文根本上是为了学习“道”。
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5a7a1ce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9.png)
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柳英英【摘要】In the Mid-Tang dynasty,the style of writing was impractical and empty,and the writers knew little about their general affairs and interested merely in fame and money.Han Yu,Liu Zong-yuan and some other wise men advocated the ancient literature movement to change the situation.Han Yu's proposition that cry out against injustice and LiuZong-yuan's view that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is to elucidate the Tao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中唐时期的文风虚浮、文章空洞,文人多不通事务,却热衷于名利。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以韩愈、柳宗元等人为首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古文运动。
韩愈的"不平则鸣"主张和柳宗元的"文以明道"思想对后世文学和儒学复兴都有很大影响。
【期刊名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0)002【总页数】4页(P37-40)【关键词】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不平则鸣”;“文以明道”【作者】柳英英【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1一、古文运动兴起的原因唐代科举制度中最受瞩目的是注重文学的进士,这不仅因为个别皇帝对文学的偏爱,更是因为翰林学士政治地位的提高。
古文运动简史:古文运动的核心是什么?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柳宗元起到了什么作用?他的散文成就如。。。
![古文运动简史:古文运动的核心是什么?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柳宗元起到了什么作用?他的散文成就如。。。](https://img.taocdn.com/s3/m/bdc959f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78.png)
古文运动简史:古文运动的核心是什么?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柳宗元起到了什么作用?他的散文成就如。
“唐宋八大家”中的前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俩都是唐代人,而且两人都是中唐文坛上“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倡导的文学革新,其实就是散文复兴运动,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名词,历史上也称称“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之所以由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并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可,是由于唐代文学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的。
1. 首先,由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发展到唐代的必然结果。
2. 其次,这场“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唐德宗李适(kuò)贞元年间和唐宪宗时期的社会现实的文学反映。
3. 最后,就是以韩愈和柳宗元为代表的优秀散文家,他们以自身深厚的古文理论和作品对“古文运动”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古文运动”的发展史我国古代的散文,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到了魏晋,形成了一种骈俪文体,六朝时极为兴盛,在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
当时叫“今体”,也叫“俪辞”。
“骈文”的名称是从唐代柳宗元才开始叫起来的。
他在《乞巧文》中说这种文体是“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后来就简称“骈文”或“四六文”。
“骈”字的本义是指二马并驾。
汉代许慎的《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骈,驾二马也。
”“骈文”这个名称是很形象的,它要求:句子对偶,四言六言相间作对,音韵也必须协调,并且注意音响和节奏,富于音乐性。
这就大大提高和丰富了文学的艺术性能和技巧,曾经起过积极作用,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
但是骈文发展到后来,产生了极大的弊端,它的末流,无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堆砌华丽的辞藻,玩弄玄奥的典故,加多了音韵的限制,完全讲求形式,使这种文体萎靡和僵化,直接阻碍了散文的发展,所以对“骈体文”的改革势在必行,也到了不得不进行改革的时候了。
纵观我国古代的文学发展之路,其实早在南朝骈文鼎盛的时代,就有与之相对立的“复古”萌芽。
南朝梁朝的著名文学批评家、文艺理论家刘勰就已对骈文不满,在他所著的《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明道”的主张。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异同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8ebeeeaf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5.png)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异同
摘要:
1.韩愈与柳宗元的共同点
2.韩愈与柳宗元的不同点
3.韩愈与柳宗元散文的艺术风格
4.总结
正文:
韩愈与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两位代表性人物,他们的散文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尽管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有着共同的儒家思想背景,但在具体观点和散文创作方面,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首先,韩愈与柳宗元在散文创作中的共同点表现在:
1.都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倡导道统,强调儒家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
2.都重视散文的教化作用,主张通过散文宣传儒家思想,促进社会道德的提升。
3.在散文形式上,二者都力求创新,突破骈文的束缚,倡导古文运动,注重语言的表达和修辞。
然而,韩愈与柳宗元在散文创作中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点:
1.对于佛教的态度,韩愈坚决排斥,认为佛教有悖于儒家道统,对社会有害。
而柳宗元则相对宽容,他主张儒佛并存,认为佛教的某些教义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
2.在散文内容上,韩愈的散文更注重社会现实,关注国家政治,力图通过
散文改革政治,实现儒家的经世济民之志。
而柳宗元的散文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艺术风格上,韩愈与柳宗元的散文也有所不同:
1.韩愈的散文以雄健、犀利、直接见名,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语言尖锐,善于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揭示事物的本质。
2.柳宗元的散文则以雅健、深沉、严谨见长,他的文章结构严谨,修辞讲究,尤其擅长寓言和山水游记。
总的来说,韩愈与柳宗元在散文创作中,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第一节古文运动一、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1.政治改革与文体的革新。
安史之乱以后盛唐的气象已衰败,社会潜伏着各种政治矛盾和危机,德宗、宪宗时,社会出现所谓的中兴气象,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因此一部分具有忧患意识的文人官吏,从巩固唐王朝的统治,积极从事政治改革。
德宗贞元、宪宗元和时期象王叔文、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一大批人主张政治改革,同时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
恢复孔孟儒学的道统与文学的“文以明道”,就体现了这种政治改革和文学革新的基本倾向。
2.文学发展的自身原因。
骈文的产生本来是文学审美观念和文章艺术技巧的进步,也曾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但骈文的创作逐渐走向了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思想空虚,内容浮泛。
因此从南北朝时期就有人开始反对骈文,如梁朝的裴子野、北齐的颜之推。
至初唐以降不断有人提倡古文,陈子昂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天宝中期以后元结、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柳冕等相继而起,提倡儒学道统和文章复古。
这都为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韩、柳的理论和实践。
韩愈、柳宗元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而明确的理论主张,他们主张“文以明道”、道文并重;师古而不拘泥于古,贵在创新;重视道德修养与文章的关系。
而且他们以其丰富的创作,确立了“古文”的写作规范,开拓了“古文”的应用范围,丰富了“古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所以,韩、柳在理论上为古文运动指明了方向,在实践上为“古文”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对古文运动的崛起有领袖之功。
二、古文和唐代古文运动的概念“古文”是与骈文相对的散体文章。
“古文”概念的明确提出是盛唐的萧颖士和中唐的韩愈。
所谓“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唐人学习这种散文并创造性地运用了这种散文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唐代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领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
它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
“文以明道”是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
提倡古朴的文风,反对奢靡的文风,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师古的同时又强调创新,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反因袭,贵独创;强调作家的思想修养,主张文章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不平则鸣”。
这是一次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文学运动。
第二节韩愈的散文一、韩愈散文的分类和思想内容韩愈的散文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其文章大体上可分为论说文、记叙文、抒情文三大类。
1.论说文。
其论说文有哲学论文、政治论文、文学论文。
哲学论文主要是宣扬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等,体现了他的道统观念。
政论散文主要是针对社会的现实问题而作,如《原毁》、《师说》、《进学解》、《论佛骨表》、《讳辩》、《诤臣论》等,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思考。
文学论文主要是针对古文运动的理论和创作问题,所写的书、序之类的文章,如《答李翊书》、《答刘正夫书》、《送孟东野序》等,体现了他的文学思想。
2.记叙文。
其记叙文主要有传记文和碑志文,如《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这类作品叙事状物生动形象,也常杂以议论抒情,笔法灵活自如。
此外还有抒情文。
如《祭十二郎文》、《送李愿归盘谷序》等,也写得情真意切,极为生动感人。
二、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成就最卓著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众体兼擅,汲取了前代散文的艺术营养,又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
其作品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韩愈散文风格从总体上说体现了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的特点。
皇甫湜说他:“茹古涵今,无有端涯,浑浑灏灏,不可窥校。
”(《韩文公墓铭》)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韩文的风格来自他的人格和他的文学主张,人格的浩然正气使其文章理直气壮;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使其文章情感强烈。
此外,韩愈还有奇崛排奡和文从字顺的特点。
2.韩愈散文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说理、叙事、言情上,三者在不同文体中虽有偏用,却也常有交融。
其论说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气势宏伟,说理透辟,逻辑性很强,感情强烈。
其记叙文常常采用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又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张中丞传后叙》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其抒情文感情真挚,抒写委婉,如《祭十二郎文》把悼亡的悲情和生活琐事的描写融会在一起,写得凄婉动人,催人泪下。
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3.韩愈散文突出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语言艺术上。
韩愈十分重视语言艺术,这与他“文以明道”重道而不轻文观念有关,他曾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文从字顺”,语言的匠心独运才能达到明道的目的。
他的散文语言精练生动,准确鲜明,流畅而多变,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
韩愈的文章语汇丰富,既善于吸取古代的词语,又善于运用当代的语言,熔铸成古朴而新奇的语言。
他的许多精警新奇的语句至今流传,如“佶屈聱牙”、“蝇营狗苟”、“动辄得咎”、“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平则鸣”、“弱肉强食”、“痛定思痛”等等。
他的文章句法以自由多变的单行散句为主,也常常有意运用一些骈文的句法。
[作品讲读]一、韩愈《进学解》1.《进学解》作于元和八年(813 ),时韩愈任国子博士。
“解”是一种文体,明徐师曾《文体明辨》说:“解者,释也,因人有疑而解释之。
……其文以辩释疑惑、解剥纷难为主,与论、说、议、辩,盖相通焉。
”此文实际上是以“进学”为题,来抒写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朝廷用人不公的愤慨,也含蕴着对自己数黜遭际的愤愤不平。
2.本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写国子先生正面向学生劝学。
第二段写学生的辩驳。
第三段写先生的自我解嘲。
3.《进学解》的艺术特点:(1)文章在形式和旨意上都受到了西汉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的影响,文章把“答客难”与“解嘲”统一在一起,抒发了怀才不遇的牢骚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公的愤慨,而对“进学”的解说反倒成了一个引子。
所以文章的主旨是抒写牢骚和不平,体现了作者“不平则鸣”的创作原则。
但是文章并无特别激愤之词,而是在问答议论中流露出来的,体现了其构思和立意的巧妙和新颖,既有借鉴而又不落俗套。
(2)文章采用了设论辩难的形式,先由先生正面提出立论,即“进学”的问题,勉励学生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专心学业定会被录用,而不要担心有司的不明和不公。
庄重堂皇的说教,为学生的反驳而设的。
下一段自然转入学生的辩驳问难,先从四个方面叙述了先生学业精勤、劳心于儒、文章闳肆、为人完美,然后陡然一转,极写先生遭际的坎坷和生活的窘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以先扬后抑的手法,嘲讽了先生的追求,也否定了先生“进学”的立论。
最后是先生的作答,表达了安分自守、随遇而安的态度。
实际上这是作者的自我解嘲,其中自然隐含着对统治者的讥讽和不满。
文章以假托虚设的形式而展开,实际上是以议论和抒愤为中心,是一篇亦庄亦谐的妙文。
(3)文章的风格宏博恣肆,浑浩流转,确如皇甫湜所言:“茹古涵今,无有端涯,浑浑灏灏,不可窥校。
”(《韩文公墓铭》)。
在语言的形式和技巧上,汲取了赋体文学的营养,多用铺排、对偶、夸饰、张扬的手段,形成了骈散兼行、整饬而又流畅的特点。
字词精练准确,生动鲜明,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
因而文章的许多词语至今仍被我们所运用,如“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等等,都已成为成语,说明了其语言的生命力。
第三节柳宗元的散文一、柳宗元散文的分类和思想内容1.论说文。
其论说文主要有哲学和政论两类。
其哲学论文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和批判神学迷信的思想。
代表作品有《天说》、《天对》、《贞符》等。
其政论文多是针对历史与现实的问题而发,如其代表作《封建论》,论述了郡县制代替封建制的历史必然性。
其它如《桐叶封弟辩》、《六逆论》、《晋文公问守原议》等也是名篇。
2.寓言小品。
其寓言小品主要是批评和讽刺政治的腐朽和人情世态,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如《三诫》、《蝜蝂传》、《罴说》均为名篇。
3.山水游记。
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代表。
这些作品借描写山水景物,抒写自己的悲愤抑郁之情。
4.此外,柳宗元还有传记散文、抒情散文和杂文等,如《段太尉逸事状》、《种树郭橐驼传》等。
二、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1.柳宗元散文风格从总体上说体现了雄深雅健,精警犀利,简古峭拔的特点。
韩愈说他“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刘禹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林云铭说他“笔笔锋刃,无坚不摧”(《古文析义》)。
柳宗元的散文以其思想的深刻和感情的深沉,形成了其散文独有的艺术风格。
2.柳宗元的散文众体兼擅,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首先,柳宗元的散文立意深刻,构思新颖。
柳宗元本人是政治改革家,思想深刻而新颖,因此他的散文总体是体现了立意深刻,构思新颖的特点。
他的政论、传记、寓言、山水都能看到这一特点。
譬如他的寓言《三诫》等都是寓意深远、哲理性很强的作品,山水游记也都是构思精巧新颖的佳作。
其次,柳宗元的各体文章都有独到的艺术成就。
其论说文思想深刻,论证充分,分析透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其寓言大多构思精巧,语言简洁,形象完整,故事生动,笔锋犀利,寓意深长,耐人琢磨,具有深刻而精警的独特风格。
他的寓言创作使先秦寓言从哲学的依附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文体,为寓言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山水游记的艺术和审美成就最高。
他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代表,这些作品在美丽的自然景物描写中透入了作者的悲凉凄婉之情,体现了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采用动静声色等多种角度加以细腻工致的描绘,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
作品常常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添彩,作者也常常置身景中直接议论,借眼前景抒胸中气。
文章语言精练而秀美,琢磨而不留痕迹,句式参差错落极富变化。
因此柳宗元被后人誉为“游记之祖”。
[作品讲读]一、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1.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记组文《永州八记》的第四篇,组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所作。
本文是《永州八记》中写得最为精美的一篇,文章以区区二百字的篇幅,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并且2.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当然是在于独具匠心的写景,不仅绘声绘色,描写如画,而且贯注了作者的心境与情怀,可谓是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首先,本文的构思精巧而极有层次感,先交代寻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接着描绘了三个画面: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致;潭中游鱼戏水;潭西南溪水岸势。
然后写作者自己置身寂寥凄寒景中的心境,最后附记同游者。
全文构思以游踪为线索,以写景为重心,而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特写,其次,写景状物,体察入微,描写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