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人落第诗诸葛忆兵内容提要科举考试是宋代绝大多数文人必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宋人落第诗

诸葛忆兵

内容提要:科举考试是宋代绝大多数文人必须经历和体验的一个生活阶段,因此,与科举考试相关的诸多生活形态便成为宋诗描写和表现的一大主题。宋人落第诗或有落第者自抒胸臆,或是他人安慰劝解,诗歌渲染上一层悲苦气氛,富有艺术感染力,是种种写科举题材诗歌中最为出色的。宋人落第诗最常见的劝慰方式是以山水风景、春日风光等自然景色相慰藉,劝慰落第者览景遣情,排解愁绪。由此形成宋人落第诗的一种风貌:融情于景,蕴藉隽永。宋人落第诗大都择要叙说,点到为止,不发长篇议论,故多数落第诗篇幅短小。由此形成宋人落第诗的又一风貌:短小精悍,语意深长。宋人落第诗的风格,以凄怨和悲愤两种情调为主。总之,宋人落第诗摆脱了“议论、才学、文字”的窠臼,面目清新,含蓄淡约,其诗风类似唐诗。

关键词:落第诗劝慰蕴藉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北宋文学演变与科举制度”(项目批准号:07JA751001)

科举考试是宋代绝大多数文人必须经历和体验的一个生活阶段,因此,与科举考试相关的诸多生活形态便成为宋诗描写和表现的一大主题。就考生角度而言:考场命题诗歌,题目和创作时间固定,内容空洞,宋代没有一首考场佳作流传;送人赴考诗歌,或称颂其才华出众,或预祝其金榜题名、前途无量,或鼓励其发奋学习,内容单一,写作手段程式化,亦乏善可陈;贺人登第诗歌,应酬意味最浓,庆贺考生高中和朝廷得才是这类诗歌的大概内容;惟独与落第关联的诗歌创作情感真挚,是种种写科举题材诗歌中最为出色的,审美价值最高,所谓“愁苦之言易好”。落第诗或有落第者自抒胸臆,或是他人安慰劝解。诗歌渲染上一层悲苦气氛,富有艺术感染力。由于题材的特殊性,使这一类诗歌在宋诗中别具特色,耐人寻味。

一,闻君俱下第,三榜作遗贤①

宋代科举考试录取名额,相对唐代而言,已经有了相当大幅度的增加,其增加的额度甚至高达十几倍之多。据学者统计,两宋进士一科,大约录取人数在十一万左右。然而,与庞大的参加考试之举子数量相比,录取率依然非常低,每科进士考试录取率大约在百分之三左右。换言之,科举考试落第,是宋代绝大多数文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宋代文坛和政坛一代领袖人物欧阳修,就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北宋大诗人梅尧臣,最终也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是通过恩荫入仕,晚年才得到一个“赐同进士出身”特恩;南宋大诗人陆游同样多次考试落第,以恩荫入仕,37岁方得“赐进士出身”;“苏门六君子”之一李廌,以文章知名,却始终没有通

过科举考试,一直被挡在仕途之外。像北宋名相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为第一),或像苏轼兄弟一举中第、一考成名,如此事例在宋代极其罕见,属凤毛麟角。如李廌之类一直名落孙山、始终没有入仕的人群数量更为庞大。

①此文中小标题,皆宋人落第诗集句。

“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实现的惟一方式是出仕为官。隋唐以来,尤其是到了宋代,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或改变仕途轨迹是多数士人的必由人生之路。科举考试落第,甚至是一次又一次地落第,给参试者带来巨大的人生挫折感,使其在现实生活中逐渐陷入困境,对参试者的心理打击或伤害同样非常严重。“未第贫儒感慨多”(释守端《北斗藏身因缘偈》),他们失望、痛苦、凄怨、悲愤,如此悲苦愤懑的情绪往往在诗歌中得到情不自禁的淋漓抒发。南宋著名作家刘过亦终身未通过科举考试,其《下第》②诗云:荡荡天门叫不应,起寻归路叹南行。新亭未必非周凯,宣室终须召贾生。振海潮声春汹涌,插天剑气夜峥嵘。伤心故国三千里,才是余杭第一程。

刘过(1154—1206),字改之,自号龙洲道人。生平与辛弃疾交往密切,是“辛派词人”中之佼佼者。刘过才气过人,睥睨古今,“酒酣耳热,出语豪纵,自谓晋、宋间人物。”(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多次科举考试落第,现实政治的黑暗,使刘过的个性转向狂放。刘过自言:“若见故乡吾父老,道长安、市上狂如旧。”(《贺新郎》)表明自己的狂态毕生不改。这首诗悲愤中略显狂放之态。开篇“荡荡天门叫不应,起寻归路叹南行”二句,悲苦愤慨之情即不可遏制,因过度失望而带来的深度痛苦,就在这“叫天天不应”的狂言中得以释放。“新亭”二句自我安慰,劝慰自己仍然有效力朝廷的机会,这样的安慰和期望是刘过一再参加科举考试的动力。“振海”二句,感情陡转,从海潮汹涌、剑气峥嵘的险怪描绘中,能够感受到诗人磊落不平的内心世界。结尾“伤心”二句,转而凄苦,感情变得异样复杂。回归故乡,愧对家人;回程漫漫,颠簸辛苦;回味落第,伤心无限。种种感慨,一时涌上心头。刘过也在词中倾诉落第的悲苦情绪,《沁园春》云:“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大宋神仙刘秀才。”只能以狂放来掩饰内心巨大的痛苦了。

友人写诗劝慰落第时的刘过,诗风同样跌宕起伏,豪迈狂放。李大方《改之下第赋赠》云:

刘郎气豪酒豪诗更豪,乃肯折节作赋遗恨无纤毫。诗雄赋老不入世俗眼,仰空大叫索酒歌离骚。刘郎新诗今莫敌,挑战梅社无遗力。果然桃杏一山开,龙马行天晓无迹。锦标重夺更一年,却来走马春风前。撑肠文字五千卷,吟哦得意扬休鞭。世间荣辱俱游戏,莫为功名销壮志。我辈胡颜自古然,刘蕡况是公家事。银杯锦被骕骦裘,呼童唤酒鏖穷愁。自怜却被

微官缚,不及相从上酒楼。

李大方,字允蹈,李廌孙。诗歌特别推崇刘过豪气过人,饮酒作诗皆狂放自任,不受世俗拘束。据此出发,劝慰刘过“世间荣辱俱游戏,莫为功名销壮志。”甚至后悔自己被“微官”所束缚,不能追随刘过酣畅淋漓地痛饮酒楼之上,不能过潇洒自在的随意生活。这首诗流畅奔放,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刘过狂士的形象,其劝慰的角度亦有新意,诗风与李白接近。

再回头阅读李大方之祖李廌的落第诗。其《某顷元祜三年春,礼部不第,蒙东坡先生送之以诗,黄鲁直诸公皆有和诗。今年秋复下第,将归耕颍川,辄次前韵,上呈编史内翰先生,及乞诸公一篇,以荣林泉,不胜幸甚》云:

半生虚老太平日,一日不知人不识。鬓毛斑斑黑无几,渐与布衣为一色。平时功名众所料,数奇辜负师友责。世为长物穷且忍,静看诸公树勋德。欲持牛衣归颍川,结庐抱耒箕隗前。祗将残龄学农圃,试问瀛洲紫府仙。

李廌(1059—1109),字方叔,号济南。深得苏轼赏识,为苏门弟子中之佼佼者。李廌元祜年间应试,知贡举者为苏轼,然李廌依然无缘科举功名,宋人笔记中关于此事有大量的大同小异的记载。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

东坡素知李廌方叔。方叔赴省试,东坡知举,得一卷子,大喜,手批数十字,且语黄鲁直曰:“是必吾李廌也。”及拆号,则章持致平,而廌乃见黜。故东坡、山谷皆有诗在集中。初,廌试罢归,语人曰:“苏公知举,吾之文必不在三名后。”及后黜,廌有乳母年七十,大哭曰:“吾儿遇苏内翰知举不及第,它日尚奚望?”遂闭门睡,至夕不出。发壁视之,自缢死矣。廌果终身不第以死,亦可哀也。

②《全宋诗》第318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本文所引宋诗,皆出自该版本《全宋诗》,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李廌落第,竟酿成“七十乳母自缢”的人间惨剧,伤如之何?痛如之何?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十九引《王直方诗话》:

李方叔为坡公客,坡公知贡举而方叔下第,有诗云:“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目还迷日五色。”山谷和之云:“今年持橐佐春官,遂失此人难塞责。”盖是时山谷亦在贡院中也。

从李廌这首诗诗题得知,李廌元祜年间数度落第,朝廷诸公都有诗相送,苏轼、黄庭坚等皆当时文坛领袖人物。李廌落第,甚至成为轰动当时的科场和文坛事件。李廌所作诗歌,则以凄怨悲苦情调为主。与刘过不同,刘过将落第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社会,转向狂放;李廌无法将落第的原因推给外部社会,只能自苦自怨。“半生虚老”的叹息,“鬓毛斑斑”的凄苦,“辜负师友”的自责,长期“穷忍”的困顿,“牛衣”归去的落寞,“残龄学农”的无奈,交织在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