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政策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作者:白江波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19年第04期[摘要]边疆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式。

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边疆治理的政策根据国家在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政权巩固和民族团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新时代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等边疆治理政策。

这些特殊的边疆治理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每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实际情况而创造性地提出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边疆治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边疆治理;政策;概述[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274(2019)04—0016—06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建立新中国后,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对边疆进行了相对应的治理,实施了一系列的边疆治理政策。

按此可以将我国边疆治理政策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时期等三个边疆治理阶段,这三个阶段主要是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任务和目标进行动态调整,形成了我国边疆治理的特殊政策,同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这些特殊的边疆治理政策为我国新时代边疆治理的稳步推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和指明了方向。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权巩固和民族团结的边疆治理政策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围绕政权巩固和建设以及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新中国的热爱等工作任务,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历史隔阂深、民族间歧视严重、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势力的存在,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建国初期如何进行国家治理,也包括了对边疆治理进行了纲领性论述。

治疆方略相关内容

治疆方略相关内容

治疆方略相关内容
治疆方略是指国家对新疆地区的治理政策和措施。

新疆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的边疆地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疆地区的重视和发展,治疆方略也备受关注。

治疆方略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社会稳定等方面。

政治稳定是治疆方略的首要任务,国家对新疆地区的治理要确保政治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是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国家致力于加大对新疆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民族团结是治疆方略的核心内容,国家倡导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

宗教和社会稳定是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防范和打击宗教极端势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治疆方略的实施对于新疆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新疆地区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生改善。

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治安管
控,打击了一批宗教极端势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安全。

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在未来,国家将继续实施好治疆方略,加大对新疆地区的支持和投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生改善。

同时,国家也将继续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治安管控,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地区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对边疆治理的认识

对边疆治理的认识

对边疆治理的认识一、引言边疆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于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变得更加迫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边疆治理的认识。

二、什么是边疆治理边疆治理是指政府对边境地区进行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并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行动。

它包括了政策制定、法律实施、资源配置、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

三、为什么需要进行边疆治理1. 国家安全:边疆地区往往是国家安全的薄弱环节,如果不加强管理就容易受到外部势力的侵扰。

2. 经济发展:许多边境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缘位置,如果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就能够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点。

3. 社会稳定: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和农村贫困地区容易出现社会不稳定因素,需要政府进行有效治理。

四、边疆治理的挑战1. 地理环境:边疆地区往往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如高原、沙漠等,这会给治理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

2. 文化差异:边疆地区往往有着多种文化和民族,这会给治理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3. 安全问题:边疆地区容易受到外部势力的侵扰和恐怖袭击等安全威胁。

五、如何进行边疆治理1. 加强政策制定: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2. 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合理配置当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 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政府应该加强对当地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稳定。

4. 加强文化交流:政府应该加强与当地民族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六、成功案例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在边疆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政府加强了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 西藏自治区:西藏在边疆治理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政府加强了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七、结论边疆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多方面措施配合,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交流。

边疆政策措施

边疆政策措施

边疆政策措施引言边疆地区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发展,政府制定了相关的边疆政策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边疆政策措施,包括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经济发展经济是边疆地区发展的基础,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来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中,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优惠税收政策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前来边疆地区发展,政府给予边疆地区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些优惠政策包括减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使得企业和个人在边疆地区的经济活动更具有竞争力。

2. 产业扶持政策政府通过提供贷款、补贴和其他扶持措施来促进边疆地区的重点产业发展。

例如,在农牧业方面,政府可以提供农业机械装备、种子、农药等扶持;在矿产资源方面,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等。

3. 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加强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政府加大了对边疆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

包括修建公路、铁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修建电力、水利等公共设施,提高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

民生保障为了改善边疆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边疆地区民生。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保障政府加大对边疆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学校建设水平,加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同时,政府还鼓励优秀的教育人才到边疆地区工作,提高边疆地区教育质量。

2. 医疗保障政府加大对边疆地区医疗事业的投入,建设和完善医疗设施,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保障。

政府还通过向边疆地区派遣医疗队、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等方式,解决边疆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3. 住房保障政府通过建设公租房、提供住房补贴等方式,解决边疆地区居民的住房问题。

政府还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支持,鼓励投资者和企业参与边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

文化交流为了促进边疆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和交融,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历届领导集体边疆治理政策的梳理

历届领导集体边疆治理政策的梳理

历届领导集体边疆治理政策的梳理【摘要】本文将对历届领导集体边疆治理政策进行梳理,分析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当前时期的边疆治理政策。

清朝时期主要拓展边疆,巩固国土;中华民国时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边境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注重提升边疆发展和改善民生;当前时期着眼于推动边疆经济繁荣和民族团结。

未来发展趋势将加强边疆安全维护,建设和谐边疆。

结论部分将探讨历届边疆治理政策的演变与延续,以及边疆治理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最后还将探讨未来边疆治理政策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整篇文章将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展望,全面分析边疆治理政策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边疆治理政策、历届领导集体、国土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界稳定、经济繁荣、民生改善、安全维护、发展方向、作用和影响、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历届领导集体边疆治理政策的梳理历届领导集体边疆治理政策的梳理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策方针之一,涉及到国家边疆地区的管理、发展和稳定。

各个历史时期的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制定了不同的边疆治理政策,以适应国家的需要和发展方向。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清朝时期通过拓展边疆、加强军事防御,巩固国土,确保边疆的稳定和安全。

中华民国时期则主要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境的稳定,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力量,保障国家的领土完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边疆治理政策更加注重提升边疆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改善民生,促进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

当前时期,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民族团结,为全国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和支持。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边疆安全维护,建设和谐边疆,实现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互利共赢。

通过对历届领导集体边疆治理政策的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边疆治理政策的演变与延续,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 正文2.1 拓展边疆、巩固国土:清朝时期的边疆治理政策清朝时期,边疆治理政策主要包括拓展边疆和巩固国土两大方面。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
1.开边界并重整疆域:隋唐时期,经历过割据之后,中央权力迅速重新集中,政府采取开边界的广式,重新整合边疆的疆域。

2.实施节度制度:节度使出身各省,担任节度,负责治理与边疆的接壤,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3.建立军事系统:秦朝尤为着重,就建筑军事防线,以防外敌入侵,封山篱笆,建军事基地,使大汉境内国防设施日益完善。

4.实行军进制:明清时期,曾采用过军进制,充当连环闭关的作用,外省军队被驻守在边疆进行维稳。

5.加强皇政建制:实行皇政,间接派遣将领受命,协助节度使统统治理边疆,又将中央军队屯驻或軍政专职,维护国家或边疆安全。

6.派遣使节等出使边疆:使节等专门出使边疆,依照派遣的程序与旨意,对重要的节度使进行监督指导等。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
1.政权重心固定:经历多年的起伏,中央政权的重心总是固定在北方,如明清以汉族政权为中心,稳定朝统,维持中华统一家国的社会关系。

2.注重行政制度:实行进驻、巡查、复议制,保证乡域间的社会秩序,在行政官厅大致上形成文职官军共同组成行政制度。

3.注重军事抵抗:总揽国家全局的政府把握住各方面的发展,加强军事抵抗,调派兵马整备护卫边疆,准备抗击外来敌人。

4.注重文化弘扬:大力弘扬汉文化,在边疆教育、宗教、经济等方面都融入了中国文化,营造边疆文化氛围,把中华文化传播到边疆。

5.注重外联考察:中央政府重视外联考察,着力实施边疆外交策略,派遣使节通过考察及政治友好外交,促成宝贵的边疆外交技术。

6.积极传播:以“八错”形式实行穷折外联政策,以提升边地对北方文化的共鸣,使受政府管制、从东方到西方的文化传播得到有效推进。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边疆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区域,也是多民族共居的地带。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挑战和困境。

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寻找有效的路径选择和解决方案。

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不仅可以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还可以为我国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进行深入研究,为提升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较少、请输入内容等。

的内容如下: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体系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这些困境不仅影响着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也关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深入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对于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促进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为促进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民族团结和谐作出贡献。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能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边疆民族地区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2.1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分析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诸多困境。

边疆民族地区的多元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差异较大,容易导致民族矛盾和社会不稳定。

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历史隔阂和文化认同问题,民族团结和谐的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边疆治理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积极应对着动荡变化的国际局势和国内边疆地区的治理需求。

边疆治理政策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我国政府对边疆地区的高度重视和不断创新的治理理念,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边疆治理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边疆地区的治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内地与边疆地区在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区之间的交通、通讯等条件也比较落后,这些都给边疆地区的治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新中国在边疆治理政策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 加强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组建了一系列边疆行政管理机构,建立了完善的边疆行政管理体系。

2. 改善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中国也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程,包括修建公路、铁路、电力设施等,改善了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3. 推进民族团结和融合。

新中国也积极进行了民族团结和融合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以上措施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边疆治理政策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的边疆治理政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边疆治理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边疆地区治理政策更加注重了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积极推动边疆地区参与国家发展大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大对边疆地区开放政策的支持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对边疆地区的开放政策,积极扶持和引导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也鼓励内地企业到边疆地区投资兴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3. 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逐步加大。

为了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国家逐步加大了对边疆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加大了对边疆地区的财政支持和项目投资,为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双月刊(总第179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白江波(西藏大学,西藏拉萨850000)[摘要]边疆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式。

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边疆治理的政策根据国家在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政权巩固和民族团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新时代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等边疆治理政策。

这些特殊的边疆治理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每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实际情况而创造性地提出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边疆治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边疆治理;政策;概述[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274(2019)04—0016—06 [作者简介]白江波,男,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

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建立新中国后,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对边疆进行了相对应的治理,实施了一系列的边疆治理政策。

按此可以将我国边疆治理政策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时期等三个边疆治理阶段,这三个阶段主要是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任务和目标进行动态调整,形成了我国边疆治理的特殊政策,同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这些特殊的边疆治理政策为我国新时代边疆治理的稳步推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和指明了方向。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权巩固和民族团结的边疆治理政策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围绕政权巩固和建设以及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新中国的热爱等工作任务,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历史隔阂深、民族间歧视严重、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势力的存在,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建国初期如何进行国家治理,也包括了对边疆治理进行了纲领性论述。

历届领导集体边疆治理政策的梳理

历届领导集体边疆治理政策的梳理

历届领导集体边疆治理政策的梳理历届领导集体都很重视边疆问题,边疆问题总是和国家主权、国家的基本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边疆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文梳理了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从建国以来对边疆治理政策和实践的研究。

标签:边疆治理边疆政策边疆问题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所处的时代背景1.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背景由于边疆地区常常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此时的边疆地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严重的影响了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这样严酷的形式下,我国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提出了“开发边疆、保卫边疆”的战略口号。

新中国成立之后,英国政府承认了新生的中国;作为同是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苏联,对于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绩支持的同时,心中也有着疑虑。

至于美国,则拒绝承认新生的中国政府,并派出第七舰队驶向台湾海峡,致使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分割的状态。

之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与其他周边国家的领土争议也日渐频繁。

2.改革开放时期的国内国际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要求整个工作的重心都要转移到发展生产力上来。

边疆地区则存在发展滞后,计划经济体制任然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党和国家提出了要进一步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

3.第三代领导集体所处时期的国内国际背景党的十四大的召开,要求抓住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提出了西部地区的发展问题,:“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东部地区,也离不开中、西部地区包括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

西部民族地区的多种丰富资源和某些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加快中、西部包括民族地区的开发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

”[1]党和政府积极主动的改善与周边邻国的关系,睦邻政策的实行,与周边国家的国土问题得到了协商解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新中国成立以来,边疆治理一直是中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边疆是国家的前沿地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对于我国跨越广泛的边疆地区,政府一直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

1. 经济政策早期新中国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大力发展生产为核心的政策,实行大规模的投资,引进技术,建设工业基地。

同时,对于极其贫困的地区实行扶贫救灾政策,建设农村公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当前,我国在新疆、西藏等地实行的稳定边疆、促进区域发展等政策也都重视经济建设,优先发展能源、交通运输等特色经济和地方优势产业。

2. 民族政策实施宽松的语言政策,提倡易辞通话,给予各民族基本权利和自主管理的机会,保护他们的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和习俗。

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践行“多民族统一”理念。

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文化相对落后,但政府一直在实行支持政策,优先发展当地资源和特色工业,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

3. 社会政策实行分配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利益。

同时重视乡村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封闭落后地区交通不便、医疗设施不覆盖等问题,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为了对稳定住房市场实现管控,近些年来,我国的保障房等针对性政策也逐渐扩展到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

总之,我国近年来对边疆治理政策实行了一系列扶持和改革,如今边疆地区经济将国家和地区不断整合,逐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文化、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少数民族教育和学习交流不断加强,大大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边疆区域的稳定。

中国边疆管理措施总结汇报

中国边疆管理措施总结汇报

中国边疆管理措施总结汇报中国边疆地区是我国国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的总结汇报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围绕中国边疆管理措施进行总结,主要包括边境线管控、民族团结、开放合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四个方面。

一、边境线管控是中国边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拥有众多邻国,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中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边界线的管控。

首先,通过修建边境线设施,如围墙、隔离带等,有效防止了非法人员的入侵和走私活动的发生。

其次,建立健全的边境线巡逻体系,确保边境线的安全。

此外,还加强了边境线的技术防范手段,包括使用无人机、监控摄像头、电子围栏等先进技术工具,提高边界线管控的效果。

二、民族团结是中国边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群体。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各族人民的团结。

首先,加强民族教育和文化传承,推动各族人民的共同认同和交流。

其次,保障各民族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此外,加强各族人民的交流和交往,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增强边疆地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三、开放合作是中国边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边疆地区地处世界重要的合作节点,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重要基地。

为了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开放合作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次,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促进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边疆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四、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边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边疆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为了保护边疆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

其次,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边疆地区的环境质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下面将对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概述进行简要介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边疆治理政策主要集中在巩固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土地改革、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发展经济等,以提高边疆地区的民生水平,增强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边疆地区的经济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

这一时期,我国中央政府提出“以军控边,以护边稳边,以农稳控边”的口号,通过加强边防军事建设、改善边疆地区人民生活条件等手段,进一步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边疆治理政策开始转向以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加大对边疆地区经济的扶持和对外开放程度,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加大对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保护与建设力度,提高边疆地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进一步演变,突出了“三个重点”。

政府加大对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通过改善交通、通信和生活条件,提高边疆地区的发展水平。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法治建设,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和维护社会稳定,提高边疆地区的治理效果和法治水平。

政府加大对边疆地区社会民生的投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保护,改善边疆地区民众的教育、健康等生活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经历了从国家安全为核心到经济发展为核心的转变,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法治建设再到社会民生保护的全面发展。

这些政策的落实和实施,不仅使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得以维护,也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边疆治理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边疆治理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边疆治理吕文利摘要: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也为之一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政策的成败得失,应成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题中应有之义。

40年来,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边疆治理政策也不断调整。

本文主要从两个维度出发谈中国的边疆治理政策:一是从经济发展与安全稳定的关系出发,谈中央如何很好地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二是从“西北”与“东南”的地缘格局出发,谈“西北”与“东南”的关系问题,目前在各方面规划上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在国家安全上是安西北以利东南。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周年边疆治理作者简介:吕文利,198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武汉大学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邮编:100101。

引言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也为之一变。

“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i®边疆学(第十二辑)的关键一招。

”①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政策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应成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遗憾的是,大规模、全方位总结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文章和著作还不是很多,尤其是在边疆治理方面,论著更是不多。

实际上,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治理边疆方略,不断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一套边疆治理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始终是我国政府的重要政策之一。

由于我国边疆地区的特殊性,边疆治理政策一直是我国政府重点关注和支持的领域。

本文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简要概述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边疆治理政策主要是以恢复、巩固和发展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

特别是在1950年代,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边疆治理政策主要是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支持力度,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边疆地区特点的政策和措施。

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21世纪初至今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不断完善和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政府加大对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了边疆地区的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3. 加强边疆地区安全防护力度。

我国政府通过加强边疆地区的边防建设、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执法力度,维护了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

我国政府还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支持,提升了边疆地区的整体治理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我国政府一直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了国家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

在未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将继续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更好地推动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始终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世界格局的变迁和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边疆治理政策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分析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演变和重要内容,以期更好地了解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发展和变化。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边疆治理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治理政策主要是以解放战争和国共内战为背景,我国的边疆面临着战争后的混乱和动荡局面。

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当时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少数民族的自治政策、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等。

在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采取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政策,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协作。

这些政策为我国边疆稳定和治理建立了基础,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边疆治理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边疆治理政策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和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边疆地区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政府在边疆治理政策上更加注重了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在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上,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多元文化融合和发展。

政府也加大了对边疆地区的投资力度,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边疆地区的开放程度也大大提升,政府鼓励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对外开放。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当前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现状和未来展望当前,我国的边疆治理政策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中,政府更加注重了对边疆地区的支持和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繁荣。

政府也加大了对边疆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了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边疆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边疆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边疆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近年来,边疆地区治理现代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进边疆地区的发展,有效加强边境地区的治理,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一、加强政策支持
1. 制定和完善边疆地区发展政策,为边境地区特殊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2. 加大财政投入,优先保障边疆地区发展项目的资金需求。

3. 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进入边疆地区。

二、推动产业升级
1. 加强边疆地区产业定位和发展规划,积极发展适应当地资源环境的优势产业。

2. 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3.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提升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1. 扩大边疆地区交通网络建设投资,提高边境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

2. 加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边疆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3. 加强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边境地区居民的生活条件。

四、加强社会管理
1. 深化边疆地区治安防控体制改革,提升边境地区的治安维稳水平。

2. 加强边疆地区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3.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边疆地区人才储备水平。

五、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1. 深化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促进边境地区的开放发展。

2.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推动边境地区的跨境合作和边境贸易。

以上是我们边疆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调整,确保边疆地区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要。

秦汉时期边疆政策与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

秦汉时期边疆政策与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

秦汉时期边疆政策与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国力强盛、统一中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边疆政策对于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学术界,一直对于秦汉时期边疆政策的研究也比较深入。

本文将就秦汉时期边疆政策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展开论述。

一、边疆政策的背景与特点在秦朝建立之前,中国的边疆地区大多是各种游牧民族的居住地,这些民族与中原文明有着较少的接触,社会形态相对落后。

然而,随着秦始皇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开始了一系列的边疆政策,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秦朝边疆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将游牧民族转化为边疆农民。

他们通过设立军屯和农屯等方式,将游牧民族安置在中国的边疆地区,进行耕种和养殖。

这种政策不仅为中央提供了丰富的军粮和物资,也有助于降低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促进了中原文明与边疆地区的交流与融合。

二、社会变迁的影响与重要性秦汉时期的边疆政策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的发展边疆政策实行之后,原本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开始接触农业和手工业。

他们从事农耕、农田水利和手工制造等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边疆地区的生活方式,也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社会结构的变动在边疆政策的推动下,边疆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

原本由游牧民族组成的社会逐渐演变为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

农民的产业兴旺带动了商业和交通的发展,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繁荣。

3.文化交流与融合边疆政策也推动了中原文明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通过安置游牧民族,中原文明逐渐传入边疆地区,边疆地区的文化也逐渐融合了中原的元素。

当时的丝绸之路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总而言之,秦汉时期的边疆政策对于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政策不仅带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改变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走过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推行边疆开放政策和边疆经济发展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边疆治理政策主要包括边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安全和边境开放等多个方面。

边疆经济发展是新中国边疆治理政策的核心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基础薄弱的边疆地区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挑战。

为了促进边疆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优惠政策、资金支持、公共设施建设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边疆地区开始逐渐开放,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进驻,边疆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加推动了边疆地区与国际交流合作,为边疆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民族团结政策是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为了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中国政府实施了多项民族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权益,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政府还积极倡导"团结一家亲"的理念,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民族融合与共同进步。

边疆安全政策是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土辽阔,边疆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和民族问题而容易受到安全威胁。

为此,中国政府加强了边境巡逻、边防建设、军事力量部署等方面的措施,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

中国还与周边国家加强边境合作与交流,共同维护边疆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边境开放政策是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另一重要方向。

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和交流合作。

在边境地区建立了许多对外开放城市和经济合作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跨国企业进驻。

中国政府还推出一系列便利贸易和人员往来的政策,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边界治理政策主要包括边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境安全和边境开放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疆地区的社会救助一.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及现状: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政策和法律的规定,向那些因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原因导致基本物质生活陷入困境、自己无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提供各种形式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

目前在我国存在的社会救助的项目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

①社会救助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依法对特定的社会救助对象按规定向他们提供的社会援助。

中国的社会救济分为定期定量救济和临时救济两种。

享受定期定量救济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人:城镇中无法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严重残疾人和未成年的孤儿和部分农村五保对象;符合救济条件的精简退职老职工;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需要特别给予救济的人员。

扶贫是指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旨在使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摆脱贫困的社会援助。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中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城镇中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救助问题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城镇中的失业和下岗人员以及城镇中的困难家庭给予了特殊的救助,规定了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标准;另一方面,以2003年"孙志刚"案件②为契机,国务院废止了多年来施行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审查办法》,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对于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从抓、堵的管理模式转变了社会救助方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救助农村和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成为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了合作化,农民的生、老、病、死都依靠集体经济组织来给予保障。

其中包括"五保户"制度。

城市居民基本上被安排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的生活虽然有比较好的保障,但是总体生活水平并不高。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社会各界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农村。

这些改革努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中大多数政策措施目前还在实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有2.5亿人。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

1985年,为了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确定了以人均年收入200元为贫困线。

当时,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25亿人。

经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述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万人。

1991年,考虑到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的变化,为了更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将贫困线提高到300元,按这样的口径统计,当时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6000万人。

到1993年制定"八七"扶贫攻关计划时,又再次将贫困线提高到400元。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8065万人。

在整个计划实施期间,扶贫攻关成效卓著,1996年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6000万人,到1998年又减少到5000万人,到1999年底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多万人。

对此,国际社会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伟大的脱贫运动"。

二、当前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总体进展较快,取得突出成效,但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面临着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现行的社会救助政策虽已基本完备,但与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一部社会救助基本法律,难以对社会救助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和调整。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于1999年公布施行,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工作发展的需要;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工作目前主要依据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不同程度存在着效力层次偏低、适用范围较窄、实施机制薄弱等问题。

在核批社会救助对象时,由于《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有限制条件,民政部门无法及时查询救助申请家庭财产等经济状况信息,再加上资格条件不够完备、审核审批程序不够严密、个别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造成一些地区出现社会救助对象认定不准确以及“关系保”、“人情保”等问题。

(二)制度发展不够平衡。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虽已初步建立,但仍有一些困难群众和特殊情况难以纳入救助范围,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

一些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而生活必需性支出较大的“支出型”贫困家庭难以获得救助;户籍不在本地的常住人口偶遇困难,也面临着在居住地难以享受救助的问题。

临时救助等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城市救灾需要努力推进。

就救助水平和服务能力而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三)救助供给仍然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当前的救助水平、救助内容和救助方式等与党和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与困难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

相当数量的地区没有实现农村五保“按标施保”,中央财政税费改革补助资金中的五保补助资金在有些地区没有得到有效使用;一些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困境儿童的保障政策尚未落实;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重病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迫切需要的日常照料、心理咨询、护理康复等方面的服务还比较欠缺;因安置供养机构不足,一些查找不到户籍或监护人的流浪乞讨智障人员、精神病患者长期滞留在救助管理机构,挤占了有限的救助资源。

(四)制度衔接有待加强。

近年来,国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出台的政策比较多,涉及养老、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扶贫等多个方面。

虽然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扶贫办等部门出台了一些制度衔接政策,但从总体上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形成衔接配套、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整体推进的民生保障格局。

同时,在制度执行中,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程度不高,协作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

(五)基层能力较为薄弱。

近年来,社会救助对象不断增加,救助内容不断拓展,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的建立,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主要依靠县及县以下基层民政工作人员,但当前基层普遍存在工作力量薄弱、工作经费短缺、工作条件落后、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制约了社会救助工作健康发展。

③三、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各阶层的分化日益严重,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也已经接近警戒线,社会上出现了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社会弱势群体"。

要充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就必须要从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出发,通过动员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投入社会救助工程,来解决社会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各种基本生活需要,尤其是改变他们的基本人权状况。

根据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一是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要继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帮助群众解决突发性、暂时性困难;完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特别要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

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农村低保补助资金,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

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保障五保供养对象权益。

要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加大移民扶贫力度。

集中力量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

二是完善教育救助制度。

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今年将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国家将继续增加农村教育公用经费,提高保障水平。

适当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继续落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

在试点的基础上,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进一步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三是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2008年,全国所有县(市、区)都要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研究探索医疗救助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有效形式。

继续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并加强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资助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户、贫困户家庭成员和其他贫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医疗救助。

四是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

2008年年底前,所有市、县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东部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要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今年中央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资金68亿元,比去年增加17亿元,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增加这方面投入。

还要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管理,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五是进一步加强救灾减灾工作。

据统计,我国一般年份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千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重灾之年,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要把救灾减灾工作摆到社会应急建设的重要位置,常抓不懈。

2008年初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对灾区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给群众生活带来很大困难。

要抓紧灾后恢复和重建,同时要从这次特大自然灾害中总结经验教训。

加强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六是完善落实优抚政策。

要落实有关政策规定,统筹解决退役军人的实际困难。

健全抚恤补助、生活待遇自然增长机制。

按照政府补助和个人负担相结合、政策照顾和大病救助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体现优待优惠的优抚医疗保障制度。

推进退役军人安置改革,多方面帮助退役士兵实现就业。

七是支持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要完善和落实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积极培育发展社会慈善类民间组织,探索建立慈善组织行业自律机制和评估机制,促进慈善组织提高社会公信力。

要推动社会捐助活动大众化、经常化、规范化。

大力培养公众慈善意识,在全社会树立团结互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平等友爱的社会风尚。

最后,还要在社会救助领域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社会工作职业岗位开发,积极应用社会工作方法,提升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专业化和人性化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