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二十八古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修辞是为了表情达意,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对语言进行的综合的艺术加工。
自古至今,汉语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的。
有些修辞方式古今皆用,差别不大,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但也有些修辞方式古籍中常用,而现代汉语则很少使用。
所以,学习古汉语时,要识别这些修辞,准确理解它们所表示的“言外之意”。
古汉语修辞,着重介绍古代常用而今天不常用或用法有别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本体,喻体,喻词三者都出现的为名喻。
隐喻只出现喻体,是借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均不出现,所以叫“借喻”。
比喻手法在古汉语很常见。
宋代陈骙在《文则》中把其分为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实际上,古汉语中有两种基本比喻形式,即“直喻”“隐喻”。
其他八种皆可归如此两种中。
1、直喻:直接点明,用“如、犹、若”表示。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木槿花)。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以齐王,犹反手也。
2、隐喻:不直接点明,没有任何标记,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①用外部特征来比喻。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喻白而细腻的皮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龙、虹喻长桥、复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一苇喻小舟)②用内在本质作比喻。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
(骨肉喻亲人)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雌雄喻强弱)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股肱喻大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
“水火”喻危险。
备(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水火:喻互不相容③用动作方式及状态作比喻。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比喻生命垂危)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喻处境危急),燕巢于飞幕之上。
(喻地位不稳)。
二、映衬用两种事物相互衬托,加强语气。
1、用含义相同的事物相互衬托来强调要表达的思想。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古代汉语修辞学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
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载有作者的原稿:初云又到 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 始定为“绿”。一个“绿”字使之成为千古绝唱。
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修辞表达。古代汉语有多种多样 的修辞方式,如譬喻、称代、用典、委婉、双关、夸 饰、并提、共用、互文等。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 淮》)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 琶行》)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5.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小结
第二种:本体在前,喻体在后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 家》)
3.博喻: 是用多种事物来比喻某一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
各个方面,它可以是明喻、隐喻的多种使用。 A、用多种比喻来比喻一种事物的各个方面。
手如柔荑(tí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齿如瓠 qí (hù )犀,螓(qí 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 卫风 硕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 行》)
另外,使用“请”、“幸”、“谨”、“敬”、 “惠”、“辱”等表敬副词和“窃”、“忝”、 “猥”、“伏”等表谦副词也是古人委婉修辞的常见 方式。
古汉语修辞(通论28)
28
并提的基本内容是“类聚”,即把语义类别相同的 类项聚集一处。可用公式表示:
Aa + Bb —— AB + ab
其字母读音相同,表示存在语义联系;字母书写规 格相同,表示语义类别相同。可示意如下:“耳聪 目明”—— “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 传》),“发耳皇目”——“发皇耳目”(枚乘
养与成就的因果关系。
(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沈璧。 (范仲淹《岳阳楼记》)“金”指月光,“璧”指月。 以上皆借喻例
17
古人还讲究所谓“博喻”,就是一口气用很多比
喻来说明同一事物。例如:
(1)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
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之一)百步洪,亦名徐州洪,在徐州铜山东南泗
楼》)暗用范蠡功成隐遁五湖 (6)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暗用
《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初游说诸侯不得志貂裘破败
事。
9
有些暗用,不仅隐去出处,而且把典故经过了调
整,把前人的词句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必符
合原文原意,或略语取意,或略意取语。这可称 为“化用”。例如: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
13
隐喻不用“譬喻”等字眼,却常用“为”、
“即”、“则”、“是”等词,看似直接表述,
但都要把它当成譬喻来看待,才能真正理解本意。 例如: (1)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 (《左传·文公元年》)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史记·鸿门宴》) (3)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 物为铜。(贾谊《鵩鸟赋》)
酒》)化用《庄子· 齐物论》“大辩不言”和《外物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的修辞一、有关修辞的几个概念1、修辞、修辞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研究这种语言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修辞学。
它是语言科学的一个分支。
”2、修辞方式又称为修辞手段、修辞格、语格、辞格、辞式等。
指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那些语句结构格式。
二、古汉语修辞方式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古、今常用的,比如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
一般来讲,现代汉语中讲了的修辞方式,其在古汉语中又没有什么特别的,就不需再讲了。
本节“古代汉语的修辞”,主要讲现代汉语中少见的、或对阅读古书很有帮助的几种修辞方式。
教材讲了八种,即稽古、引经、代称,例置、隐喻、迂回、委婉、夸饰。
(见教材1370页)我们拟增讲三种:引用(附:用典)、并提、互文。
最后讲一讲修辞方式的配合使用。
(一)引用与稽古、引经以及用典1、引用(或称援引)口头流传的话语(不见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歌谣等)指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历史故事、书面的文字入文。
引言引事引文↓↓↓明引(指出人名)明引(指出人名)明引(指出书名)暗引(×)暗引(×)暗引(×)可见,指出了具体的人名或书名的引用叫明引;没有指出具体的人名或书名的引用叫暗引。
引文:前人的文章,首先是经文例一:《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例二:《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例三:南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
”按:《战国策·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
”★特殊的引用:(1)出新(或称化用)引用前人成句(前人用过的现成文句),不论是明引,还是暗引,一般是原文照录,不加改动。
古代汉语修辞
修辞“修辞”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原义指加强文教,即加强礼乐教化,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有联繫,但还不是一码事。
唐孔颖达解释说:“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
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修辞”一词作为修辞概念被使用是晚近的事情。
修辞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修辞格。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共列举了三十八种修辞格,张弓在《中国修辞学》中列举了六十七种修辞格,这说明汉语的修辞格是很丰富的。
下面介绍十种在古汉语中常见的辞格。
一、起兴先言他物、藉以引起所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
所托之物多为草木鸟兽、雨雪风霜、日月星辰之类。
这种方式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常见,例如: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⑤鬱鬱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左思《咏史八首》起兴的作用主要是烘托陪衬,便于借物抒情或联想。
所托之物与所咏之物的内容有些联繫比较紧密,如例①、②、⑤;有些联繫则比较鬆散,若即若离,貌离神合,即所谓“托物发端”,如例③、④。
二、比喻用一种事物去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或称“譬喻”,俗称打比方。
比喻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
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但各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
根据本体和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情况,比喻一般细分爲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如果喻体有多个,则又有“博喻”一说。
(一)明喻也称作“直喻、明比”等,就是明显的比喻。
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古汉语中常用的喻词有“如、若、犹、似、类、譬若”等。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3
2 引事 所谓引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或古人
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看法,又叫“稽 古”。
4
3 引言 所谓引言,是指引用并非出自书
本,而是流传于民间的名言、格言、 俗语、谚语、歌谣等等,以便增强 文章的表现力、说服力。例如: 《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四、并提
例 句 加“皆”减去一项 语法关系 结 论
衣冠整洁 √
裘马轻肥 ×
√
一套 非并提
× 二套 并提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 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 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并提。 也叫合叙、分承。
16
并提-举例1
观鸟兽之毛羽。
《论衡·自然》 观鸟之羽、兽之毛。
饮食君之酒肉。
凰栖老碧梧枝。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 景帝纪》)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 魏豹传》)
“脭”指肥肉,“醲”指酒。肉可以说 “肥”,而不说“厚”(现代汉语可以 说);酒可以说“厚”,而不说“肥”。 这个句子是并提式,应理解为“脭肥浓厚”。
◎较喻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对喻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 留侯世家》)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饯别诗》) ◎博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 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①修辞效果 新颖别致 强调突出 平仄合辙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未尝不心游目想。(萧统《文选序》)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
双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6、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如:
野于饮食。(《墨子· 非乐上》)
二、古汉语常见修辞方式 1、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 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①修辞效果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古代汉语修辞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修辞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通过言辞技巧来达到修饰、强调或增色句子表达的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技巧繁多,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等,它们为古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思想深度和艺术美感。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修辞中常见的几种技巧进行阐释和探讨。
一、比喻比喻是古代汉语修辞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它通过建立两个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用一个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一个抽象或陌生的事物,达到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观点的目的。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比之为思梦人”,作者用“思梦人”来形容黛玉,将黛玉的内心世界与梦境相比较,以表达她的情感纠结和迷离的心境。
二、夸张夸张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它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描绘,产生夸张的效果,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
古代经典《西游记》中的“开口就是必杀咒”就是一个典型的夸张表达。
作者通过这个夸张的描写,突出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对仗对仗是古代汉语修辞中一个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相同或相似的词语、语句在语义、语法、语音上形成呼应或平衡的效果。
对仗在诗歌和辞章中尤其常见,它能够增强文章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诗经中的《月出》一诗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这里的“皎”和“僚”、“出”和“光”形成了对仗关系,使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而韵律感极强。
四、反问反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
古代文学名篇《滕王阁序》中的“人谁无过?”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问表达。
通过这个反问,作者邓石如表达了批评时弊的观点,同时也给读者以深思。
五、设问设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设想和提出问题来引导读者的思考和表达作者的观点。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一个经典的设问表达。
诗中的“举朝犹胜半夜月”的设问,既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和感叹。
以上只是古代汉语修辞中常见的几种技巧,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描绘、转喻等等,它们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的格式(古汉语通论)我们在读古书时,会碰到一些难懂之处,其中多数是词汇和语法问题,但也有不少是修辞问题。
古汉语的修辞艺术是丰富多彩的,对它的分类各家不大一致,比较繁复,其范围涉及到文字、音韵、词汇、语法、文体、篇章结构和风格等各个方面,须专门研究。
下面,只讲述几种对提高古书阅读能力有较大帮助的修辞格.一、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本身的名称,而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借代可以使语言表达避免平庸呆板,具体生动,突出事物特点,有时还能表现含蓄委婉之意。
其主要方式有:(一)以人名、职业、地名代替本体。
如: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②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诗经。
大雅.板》)③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而至。
(白行简《李娃传》)④(鲁肃)问备曰:“豫州..今欲何往?”(《赤壁之战》)⑤平原..。
(《世说新语·自新》)..不在,正见清河⑥翰林..文章二百年。
(欧阳修《赠王介甫》) ..风月三千首,吏部⑦座铭漆园..归去来。
(陆游《春晚用对酒韵》) ..养生主,屏列柴桑例①以“杜康”代酒。
杜康,传说其为周朝人,善造酒。
例②以“刍荛”代砍柴割草的山野之人。
例③以“大宛”代良马。
大宛,西域古国名,出产好马。
例④以“豫州..”代刘备,因为刘备做过豫州刺史。
例⑤以“平原”代陆机,他曾在平原做过内史,以“清河”代陆云,他曾在清河做过内史。
例⑥“翰林”、“吏部”都是官职,前代李白,后代韩愈。
例⑦以“漆园”代庄子,庄子曾为漆园吏;以“柴桑”代陶渊明,他是浔阳柴桑人。
(二)以事物的特征代替事物如: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②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
(《战国策.楚策》)③纨绔..多误身。
(杜甫《赠韦左丞》)..不饿死,儒冠④虽古竹帛..所昼,何以过子卿?(《漠书·苏武传》) ..所载,丹青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⑥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
通论古汉语的修辞
4)外交辞令 ——礼貌语言并不一定全是委婉语,但委婉 6
• 互文 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
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 句有意识的分成两个(极少的也有三个)形 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 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 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
通论(二十八)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1
• 引经 东汉以后,有割裂拼凑的倾向
王勃《滕王阁序》: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杨意”指“杨得意”, “钟期”指“钟子期”
古汉语的修辞 2
丘迟《与陈伯之书》: “朱鲔喋血於友于, 张绣剚刃於爱子。”
——《尚书·君陈》:“惟孝友 于
兄弟。”
古汉语的修辞 3
• 委婉 1)避粗俗 《汉书·玄成传》:“即阳为病狂,
卧 便利。”
2)避忌讳 讳言病:“采薪之忧”、“有所郄
古汉语的修辞 4
讳言死:“山陵崩”、“晏驾”、 “填沟壑”
讳言天子逃亡:“天子蒙尘于外” 讳言母亲改嫁:“舅夺母志” 讳言离散:“圆果”、“竖笠”
古汉语的修辞 5
古汉语的修辞 9
——一般是一、三相承,二、四相承 《后汉书·华佗传》:“耳目聪明。” 《水经注》:“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也有一、四相承,二、三相承 《汉书·魏豹传》:“齐、楚遗项它、田
巴将兵随市救魏。”
古汉语的修辞 10
《汉书·高帝纪》:“掾、主吏萧何、曹 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 帅沛子弟,恐不听。’”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9
三 、代称(借代)(换名) ( 一 )代称 ,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名称 ,而借 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 。被代的对 象叫“本体 ”,用来代称的叫“借体 ”。如:“老夫 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犬); 右擎苍(鹰) 。 ”(苏 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犬 ”、“鹰 ”是本体 , “黄 ”、“苍 ”是借体。 ( 二) 代称分类: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按本体同喻体 的关系 ,分为“旁借 ”和“对代 ”两类: • 1. 旁借: 本体和喻体是主干事物同伴随事物关系, 是用伴随事物代主干事物 。它的方式有4种:( 1) 以 特征 、标记代;(2) 以处所或所属代;( 3) 以创作 者或产地代;(4) 以质料或工具代 。如:
1. 明引(引言) ,即指明作者 、或篇名 , 引用原文或原 话 。如:
(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论 语 ·季氏》
(2) 谚曰:“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 3) 孔子云:“何陋之有? ” 《陋室铭》
4
2. 暗引(引文) : 即不指明引文出处 , 只引原 文或把原文改动 ,与本文融合一起表述 。如: ( 1)“ 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 。”《岳阳楼》 ( 《易 ·复》“先王以至日闭关 ,商旅不行 。” (2)“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 ( 《论语 ·子罕》“子在川上 , 曰:‘逝者如 斯夫! 不舍昼夜 。’”) (3)“其末也 ,庄周以荒唐之辞鸣 。”韩愈 《送孟东野序》( 《庄子 ·天下篇》 说庄子学 说是一种“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 。”)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八)修辞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八)修辞展开全文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
在这一节通论里,我们只选那些比较重要的,有助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修辞手段来谈谈,目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修辞手段,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我们打算谈八个方面:(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委婉;(八)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这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稽古有明有暗。
以上都是明的稽古。
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於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同上)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
(孔融荐祢衡表)扬雄《解嘲》的例子,我们在文选中已经注释过了。
至於孔融《荐祢衡表》一例,那是引用《孟子》和《尚书》中的故事。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於天下。
”《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
古代汉语--修辞
【罄竹難書】
《旧唐书·李密传》:密作书移郡县,数隋炀帝十
罪,且曰:“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决東海之波, 流惡難盡。”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三:“沦陷区的同胞在抗战 中所表现的奇迹,真是所谓罄竹难书。” 《吕氏春秋·明理》:“盡荆越之竹猶不能書。” 《汉书·公孙贺传》载,贺捕京师大侠朱安世以赎
古代汉语的修辞
修辞是调整、修饰词语,使之传情达意更加确 切恰当,充分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手段。(语 言技巧) 古代汉语的修辞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方 式,例如譬喻、夸饰、排比等,现代汉语都还 使用,其性质和作用古今大致相同,不难辨析 和理解。 本节所要介绍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太常见或与 现代汉语大不相同,但又直接关系到提高古书 阅读能力的比较重要的修辞方式。 用——读(P237) 特殊的修辞表达方式/语法修辞/音韵修辞(P238)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
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 序》)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
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汉 书·苏武传)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 体者也。(贾谊《治安策》)
(二)分承(并提、合叙):在遣词造句中, 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文字只用一 个短语或句子来表达。其形式为:相同的成 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 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 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 (宋玉《风赋》) 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 帅沛子弟,恐不听。”(《汉书· 高帝纪》) 夫种、范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 韩信 卢绾列传》)
(诸葛亮《出师表》)
例2: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陶渊明《五柳
谈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
谈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我们知道,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它不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国古代的语言中也是非常普及的,这里所要谈的就是我国古代语言中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引用、叠音、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互文,等这里着重介绍引用和叠音这两种修辞方式一、引用所谓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文章中,适应题旨情境,巧妙地夹插确凿的史实先例,古圣先贤名人巨匠的言论以及家喻户晓的典故、成语、格言、歌谣、谚语、俗语、歇后语等,以此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效地证明观点抒发感情。
“引用”作为汉语传统的修辞手法,适用于诗歌、骈赋、戏剧、小说、散文、政论等各种文体,可以说理叙事,可以抒情状物。
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文化作品《诗经》,其中已经有“人亦有言”、“先民有言”的字样。
先秦两汉,在言谈中引用《诗经》成为跻身高层社交场合的立身之本。
只要与当时的环境协调,与本人的身份合宜,所引诗句能够“言志”,就可以不管原诗真意。
《左传》中就有诸侯之间朝聘盟会时“赋诗言志”的记载;孔子也曾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当时“引用”之风甚盛,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今天,阅读文言文,如果缺乏必要的引用修辞知识,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引用修辞手法对我们阅读、鉴赏古籍,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以及现实社会的经济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引用所作的实践努力是选用在人们头脑中有长期影响的语言意识,即文化积淀,利用其与表达者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的相同、相反及相通之处,唤起交际双方情感的共鸣,从而使论证更有力,说理更透彻,抒情更充沛。
其修辞效果显著,功能丰富多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言简意赅形象贴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以简驭繁,收到言简意赅贴切形象的表达效果,这是引用最显著的修辞特征。
引用的典故、故事、俗语、谚语、格言以及圣哲的语录等,是人类长期生活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些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准则;而且,它们具有简练生动的表达方式,是语言的精华。
古汉语的修辞
• 了解并提式的句子一般应着重从文意方面 分析句子的搭配关系。 •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 耳目聪明。(《后汉书· 华佗传》) • 以文害义: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 列侯。《汉书· 景帝纪》。《史记》的记载
互文(互文见义、Biblioteka 见)•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 “互文”。互见、互文见义。 •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公入而赋”、“姜 出而赋”。服虔注:“入言公,出言姜, 明俱出入,互相见。” • 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古诗为焦 仲卿妻作》)
• 暗引:《赤壁赋》的“逝者如斯”引自 《论语· 子罕》 • 也有的引文是把原作略加改动,或只取一 句话中最主要的几个字。 • 辛弃疾《贺新郎· 赋滕王阁》:“王郎健笔 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
代称
•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 修辞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 称号,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 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
• 6、以官代人 •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世说新语· 任 诞》) •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欧 阳修《赠王介甫》)
• 7、专名用作通名 • 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 昌龄《从军行》) • 8、割裂式的代称
倒置(倒文)
• “倒置”不同于文言语法中所说的“倒装”。 倒装是有条件的,今人所谓“倒装”,对 于古人来说原说是正常的句式。 •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左传· 昭公十九年》) • 《战国策· 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
• 或有孤臣危涕,孼子坠心。(江淹《恨 赋》) • 《孟子· 尽心上》“独孤臣孼子,其操心也 危。” •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 池庙碑》)
通论二十八古汉语修辞..
相传阳侯是古代陵阳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 国的诸侯,溺水而死,成
之焉薄。 《哀郢》 为波神。这里以代波浪。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蚕丛是传说中古蜀国
李白《送人入蜀》
的祖先,这里借指蜀地。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相传杜康是古代造酒专
曹操《短歌行》 家,后来以“杜康”代酒。
20
返回本章目录
请判断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一种修辞方 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买骏马、鞍鞯、辔头、长
《木兰诗》
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沁园春·雪》
不以外物得失、自己境遇 而欢喜或悲观。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8
返回本章目录
第二节 藏 词
秦庭。”(车盖,是车上的圆伞,这里用来代指 车)
16
代称-以原料代物品
许子以釜甑爨(zèngcuàn ),
铁是犁的原料,就以
以铁耕乎?
“铁”代称犁。
《孟子·滕文公上》
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 网之上。
《文心雕龙·情采》
鱼网是造纸的原料, 就以“鱼网”代称纸。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 丹青。 《正气歌》
丹砂和青雘是两种可作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本章目录
第三节 代 称
13
返回本章目录
代称-定义
【代称】
事物本来都有自己的名称,但有时为
了修辞上的需要,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
临时借用与某事物有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
这种修辞方法叫代称,也叫借代。
代称不同于比喻。比喻是说“甲象乙”,
实际上甲不是乙,不等于乙。代称是直接
代替,即以另一名称代替某事物的本来的
王昌龄《出塞》
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关隘。
巴山楚水凄凉地。
巴楚山水。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 来到船上。
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烟雾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返回本章目录
互文-复句中互文
受任于败军之际,
受任、奉命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危难之间。
先秦两汉文章用典只是修辞手段,没有成为文体 特点。魏晋以后用典成为骈体文文体特点之一。
读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不能单凭字面去理解。 只有弄清典故的出处和使用意义,才能弄懂作者要表达 的意思。
返回本章目录
明用-1
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即把 典故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 大,变为泛指,让人一看就知 道是用典。
返回本章目录
明用-2
帐饮东都, 送客金谷。
江淹《别赋》
东都,长安城门名,汉代疏 广、疏受辞官归乡,达官贵人在 东都门外为他们送别。金谷,即 金谷涧,晋代征西将军祭酒王诩 回长安,石崇等在金谷涧为王饯 行。东都、金谷都泛指送别之处。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典出陶渊明《饮酒》“采菊东
篱下”,这里泛指种菊花的园地。
《诗经·葛生》
放勋乃徂落。
《孟子·万章上》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赵策》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史记·始皇本纪》
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尚谁立哉? 《汉书·灌夫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
越数岁,而先生亦捐馆。
廖廷相《切韵考外篇跋》
24
返回本章目录
委婉-避不吉(生病)
李清照《醉花阴》
返回本章目录
暗用-1
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从字 面上一点儿也看不出来,而是 暗含在典故之中,不让人感到 是在用典。有的迂曲难懂。
返回本章目录
暗用-2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 取笔作诗,殊无 分香卖履之意。
《金石录后序》
据陆机《吊魏武帝文序》, 曹操遗嘱 :“余香(香料)可 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 (众妾)无所为(无事作), 可学作组履卖也。”
秦牧《土地》
煤炭,汾﹏酒﹏ ,老﹏ 醋﹏ ,却在人民的生 活里广泛散发着热力和芳﹏ 香﹏ 。
吴伯箫《难老泉》
返回本章目录
第八节 用 典
返回本章目录
用典-定义
【用典】 诗文里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就是用典,也叫
稽古。是援引前人的事迹或诗文中的词句以表情达意的 修辞方法,属于引用的一种。
用典既能增强论据,深化含意,丰富文章内容, 又可使文章含蓄、委婉、典雅、精炼。
《诗经·氓》 11 返回本章目录
藏词-歇后
原
文
出处及所藏词语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惟孝友于兄弟。
陶潜《庚子岁从都还》
《尚书·君陈》
彼寻常之汙渎兮,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岂能容吞舟之鱼?
丘迟《与陈伯之书》 《吊屈原赋》
惵(dié)惵周余,竟沉沦于 周余黎民,
涂炭。《晋书·六十四论赞》 靡有孑遗。《诗经·云汉》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 送辛渐》
冰心,陆机《汉高祖功臣 颂》有“心怀若冰”之句。南 朝宋鲍照《白头吟》:“直如 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两个 典故表示为官廉洁。
返回本章目录
正用-1
取典故的原来意义 入诗文,典故的含义与 作者所在表达的思想完 全一致。
返回本章目录
正用-2
求田问舍,怕应羞 见刘郎才气。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买骏马、鞍鞯、辔头、长
《木兰诗》
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沁园春·雪》
不以外物得失、自己境遇 而欢喜或悲观。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8
返回本章目录
第二节 藏 词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19
返回本章目录
代称-以人名代事物
伯乐所பைடு நூலகம்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 侍郎董允。
忠纯。
《出师表》
返回本章目录
合叙-今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是促 进艺术发展和科﹏ 学﹏ 进﹏ ﹏步的方针。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水库和运﹏ 河﹏ 象闪亮的镜子和一﹏ ﹏条﹏条 衣 ﹏ ﹏带一样布满山谷和﹏原﹏野。
▪ 1、唐杜牧《阿房宫赋》:“朝歌夜弦,为秦宫 人。”
▪ 2、《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食无 鱼。”
▪ 3、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 游泳。”
▪ 4、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会吴质书》:”愿言之 怀,良不可任。“(《诗经》”愿言思子,中心养 养。“)
▪ 5、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 南阳。“
藏词-藏头
原
文
出处及所藏词语
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应璩《答韩文宪书》
《论语·为政》
痛心拔脑,有如孔怀。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陆机《与长沙顾母书》
《诗经·唐棣》
故能降来仪之瑞。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后汉书·左雄传》
《尚书·益稷》
君欲老夫旦旦耶?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聊斋志异·薛慰娘》
返回本章目录
倒置-原因
1.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 ||
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萧统《文选序》
|– – | 2.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江淹《别赋》
3.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 |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
《醉翁亭记》
为平仄 为押韵 为对仗
返回本章目录
倒置-举例
原
文
正常语序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 怒于室,色于市。
相传阳侯是古代陵阳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 国的诸侯,溺水而死,成
之焉薄。 《哀郢》 为波神。这里以代波浪。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蚕丛是传说中古蜀国
李白《送人入蜀》
的祖先,这里借指蜀地。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相传杜康是古代造酒专
曹操《短歌行》 家,后来以“杜康”代酒。
20
返回本章目录
请判断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一种修辞方 法
《水龙吟·登建康 赏心亭》
21
第四节 委 婉
22
返回本章目录
委婉-定义
【委婉】
古人说话、行文中,或因有所顾
忌,或出于谦恭,或出于礼仪、外交
的需要,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故意
把话说得含蓄、婉转,这种修辞方法
叫做委婉,也叫婉转、婉曲、婉辞。
我们应透过表面言辞了解说话人的“言
外之意”。
23
返回本章目录
委婉-避不吉(死)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饮食君之酒肉。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繁启蕃长于春夏,
繁启于春,蕃长于夏,
畜积收藏于秋冬。
《荀子·天论》
畜积于秋,收藏于冬。
返回本章目录
合叙-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隙也。
《战国策·赵策》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得造朝。
《孟子·公孙丑下》
复使圣躬违和,万国所悬。
《魏书·彭城王传》
25
返回本章目录
委婉-避冒犯
委婉词语
言外之意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皇帝年轻。
太子方富于年。 《七发》
太子年少。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对后主宠信宦官 感到痛心和遗憾。
篆刻:徐家植
9
返回本章目录
藏词-定义
【藏词】 古人引用典籍时,有意把语句割裂
开来,隐藏表示本意的部分,而用它前 面或后面的词语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 叫做藏词,也叫割裂。
恰当地运用藏词,可以使文章幽默 诙谐。但有时影响了语言的完整性。
藏词发展到后来,藏头逐渐被淘汰
了,歇后却发展成为一种辞格。
10
返回本章目录
2
2、古人的修辞活动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 蛴,齿如瓠犀。(《诗经·卫 风·硕人》)
”
3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 唐白居易《琵琶行》
▪ 2、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 ▪ 3、烈宗知其抗直,而恶闻逆耳。《晋书》 ▪ 1(互文)2(代称)3(藏词)
第一节 互 文
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