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不确定现象(一)_西师大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不确定现象第1课时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不确定现象第1课时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第1课时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四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

我们将通过硬币抛掷游戏来引入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并学习如何用概率来描述不确定事件的可能发生情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学会用概率来描述事件的可能发生情况,并能够运用这个概念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和概率的运用。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概率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硬币抛掷游戏,我准备了20枚硬币作为教具,每个学生也会发到一枚硬币作为学具。

五、教学过程我会向学生们介绍硬币抛掷游戏的规则,并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抛掷,观察和记录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发现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否相等,并解释这个现象。

接着,我会让学生们尝试用概率来描述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并引导他们理解概率的意义。

我会通过一些例题来让学生们运用概率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不确定现象2. 概率3. 硬币抛掷游戏4. 可能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有20枚硬币,他连续抛掷了5次,请你计算一下,小明抛掷出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答案:小明抛掷出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不确定现象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运用概率来描述事件的可能发生情况。

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有一些学生对概率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以后的练习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用其他的物品来进行不确定现象的实验,比如掷骰子、抽签等,以此来加深他们对不确定现象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在教学内容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硬币抛掷游戏的引入和实践情景的构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第一课时)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第一课时)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第一课时)西师大版教学目标•能够正确理解不确定事件的概念。

•能够正确运用“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的概念。

•能够通过实际探究,认识不确定现象所具有的规律性。

教学重难点•不确定事件的概念•“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的概念及其应用•如何通过实际探究认识不确定现象的规律性教学准备•用玻璃球、掷硬币等物品,进行实际探究•连线实验表格模板(可在黑板上展示)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入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能确定的事件,例如掷骰子、抽奖等,你们知道这些现象叫做什么吗?•提示学生思考,等待回答。

•引入不确定事件的概念:这些不能确定结果的事件,我们称之为不确定事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不确定事件。

2. 教学重点•请志愿者上台,将一颗玻璃球放在黑板上,进行实际探究。

•提问:这颗玻璃球能不能滚下来?是一定会滚下来的,还是有可能不会滚下来?•引出“可能发生”的概念并加以解释。

•按照同样的方式,引出“不可能发生”的概念并加以解释。

•针对每个概念,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概念的内容。

3. 教学难点•请老师抛掷一颗硬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硬币的正反面朝上的情况,并请学生回答掷硬币“头”朝上和“尾”朝上的概率一样大吗?为什么?•引出“掷硬币实际探究”活动。

要求学生二人一组,各自掷一次硬币,用连线实验表格记录和可视化数据。

并提问学生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总结。

4. 活动设计•让学生继续进行掷硬币实际探究,记录下每次的掷硬币数据,并在黑板上进行图示展示。

•引导学生尝试总结掷硬币现象的规律性及数学语言,例如概率。

课后作业•写一篇总结掷硬币实验中发现的规律性及数学语言的小论文。

•画出至少5个不确定事件的图示及其可能性。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际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认识不确定现象的规律性,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力。

•在组织掷硬币实验环节,学生表现兴奋,但在记录数据上略有困难,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数据记录的方法和技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八单元 不确定现象 第1课时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八单元 不确定现象 第1课时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
第1课时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2.能够描述、分类不确定现象,并总结规律;
3.能够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各类不确定现象的分类;
2.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教学难点
1.各类不确定现象的分类;
2.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白板、彩笔;
3.提前准备好需要的实物。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引出本课重点内容——不确定现象,并进行概念解释。

2.讲解不确定现象的分类,结合实物进行说明。

2. 讲授新课
1.讲解随机事件概念,以及基本概率公式的应用,并进行范例演练
2.播放 PPT,带领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实物,并说出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
3. 巩固练习
1.分组进行竞赛,现场测算问题 A、B、C 三种不确定事件概率大小,并将作答结果展示在班级榜单上。

课后作业
1.分小组,收集身边的不确定事件,并用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分类;
2.针对本次课程进行巩固复习,开展同步练习。

总结
本课时主要教授学生掌握数学中的不确定现象和概率计算方法,并用实例进行讲解。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控制和运用概率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不确定现象》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不确定现象》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1.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2.掌握用可能性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方法;3.能够通过图形化的方式组织、分析可能性事件;4.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合作、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不确定现象的定义与特点;2.不同可能性事件的概率描述方法;3.用图形化的方式组织与分析可能性事件。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组织以下活动:1.自由谈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论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不确定事件,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观察小实验:通过一个小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事件的发生概率,并记录下自己的推理过程。

3.2 拓展活动拓展活动分为两个部分:3.2.1 概率的定义与概念1.概率的定义:教师通过一个小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2.概率的概念:教师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可能性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2.2 可能性事件的图形化描述1.Venn 图的绘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对不同可能性事件进行分类,并使用 Venn 图进行图形化描述。

2.条形图的统计:教师将学生分成多组,每组描述一个不同的可能性事件,并使用条形图进行统计与比较。

3.3 总结活动1.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将自己的结果与其他组进行对比,总结出组内与组间出现的不确定性。

2.总结回顾:教师通过问答、班级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作品评价:对学生的 Venn 图、条形图等作品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深度与综合能力。

2.学生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3.学生反馈:通过问卷、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与反馈,并据此为后续的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西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八不确定现象》教案

西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八不确定现象》教案

西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八不确定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学习,来达到如下目标:1.了解什么是不确定现象,能够给出一些常见的不确定现象的例子。

2.引导学生认识“概率”的概念,理解概率的意义。

3.学习和掌握口算思路,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认识不确定现象,熟悉各种不确定现象的常见例子。

2.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概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3.让学生掌握口算思路,提高口算速度及准确度。

2. 教学难点1.了解什么是不确定现象。

2.理解概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让学生口头交流,了解一些他们知道的不确定现象,例如:掷骰子、抽卡牌等。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交流,引出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并适当给予解释。

2.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概率?概率对我们有哪些帮助?”–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思考,引出概率概念的重要性及其帮助的方面,例如减少风险、更好地掌握大事发生的概率等。

2. 认识不确定现象1.引导学生看以下两个例子:–“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多少?”–“抽一张扑克牌,点数是 A 的概率是多少?”2.让学生思考以上两个例子属于哪一类现象,可以总结出不确定现象的概念。

3. 学习概率概念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概率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掷一枚硬币 100 次,记录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得出正反两面出现的次数大致相等的结论。

2.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概率是一种描述“可能性”的方式。

3.让学生理解概率的意义,例如“概率为 1/2 表示这个事件有一半的可能性发生。

”4. 学习口算方法1.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口算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口算。

2.例如:先用“整十法”找到比被减数小且为 10 的倍数的减数,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进退位的计算。

四、教学效果评估1.让学生进行练习,例如:如果有两个硬币,分别掷了 100 次,正反两面出现的次数是否都大致相等?2.教师可以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口算练习和技巧的重要性,并通过练习综合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口算速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主题为“不确定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西师大版的教材。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章节是第四单元的8.1节,主要内容是关于不确定现象的。

我们会通过实例来认识不确定现象,并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概率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不确定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学会使用概率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不确定现象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确定现象的概念,以及学会使用概率知识进行分析。

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概率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实物道具、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实际情景,如抛硬币、抽奖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情景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

2. 讲解概念:我会通过示例和讲解,向学生介绍不确定现象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概念。

3.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概率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不确定现象相关问题。

4. 随堂练习: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6.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进行练习和巩固。

六、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一个你经历过的不确定现象,并解释为什么它是一个不确定现象。

答案:略2. 如果你抛一枚硬币,计算出现正面的概率。

答案:抛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是1/2。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会进行课后反思,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和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不确定现象的含义。

2.学生能够区分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

3.学生能够用文字描述、图形表示、数值比较等方式展示不确定现象。

4.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分析,理解概率的概念。

5.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概率方法进行估计,并且对结果进行验证。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不确定现象概念2.区分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3.用不同方式表示不确定现象4.运用概率原理进行估计5.对估计结果进行验证三、教学难点1.用不同方式表示不确定现象2.运用概率原理进行估计四、教学方法1.案例探究法2.演示引导法3.实验教学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老师出示两面硬币,让学生回答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引出概率概念及经典概率。

2. 案例研究以掷骰子为例,引出不同的概率。

然后让学生讨论,如果掷出来的点数是偶数,那么掷出的点数是2的概率是多少。

引出条件概率。

让学生进行不同掷骰子问题的讨论。

3. 实验教学让学生实际进行硬币、骰子等问题的游戏,并通过游戏来理解概率概念。

然后引出概率的估计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方式进行估计。

4. 概率计算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表达不确定现象,然后引出概率计算方法。

让学生进行简单计算,并且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

5. 相关练习老师出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进行巩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探究、实验教学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具备了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区分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的能力,运用不同方式表达不确定现象的能力,以及概率计算方法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一些概念仍存在一定疑惑,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重点强化,并且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概念。

第8单元第1课时 不确定现象(教案)|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8单元第1课时 不确定现象(教案)|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8单元第1课时不确定现象(教案)|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能够了解不确定现象含义,掌握不确定现象的例子,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应用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和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不确定现象含义,掌握不确定现象的例子以及应用不确定现象的相关方法;2.教学难点:不确定现象的引导性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新课老师通过简单的调查,询问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不确定现象,引入本节课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

2. 概念讲解1.引例:老师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向学生简单介绍什么是不确定现象;2.概念解释:老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探究不确定现象的定义及其特点;3.概念强化:老师在讲解中通过示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理解。

3. 不确定现象的例子老师展示关于不确定现象的例子,并向学生提出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不确定现象的表现形式。

4. 真实场景讨论通过讨论,老师引导学生了解或发现不确定现象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和应用情况。

5. 课堂练习老师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练习和运用不确定现象的相关方法。

6. 总结讲评1.知识回顾:回顾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帮助下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2.知识延伸: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并对不确定现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层次解析;3.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1.对于优生:老师可以通过指导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拓展和应用,提升其思维能力;2.对于薄弱生: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难易度,适当降低难度,在概念的讲解上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3.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改变上课的方式、做出奖励措施等手段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教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不确定现象 ︳西师大版(2014秋) (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不确定现象 ︳西师大版(2014秋) (1)

不确定现象古蔺二小王晓琴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不确定现象》。

教学目标: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和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5、了解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两个纸盒(内装8个黄球的一个、内装8个白球的一个)、每个小组的统计表及全班汇总统计表、硬币等。

教法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宝贝,,它就在我的手里,你们先猜猜它在我的哪只手里呢?生猜(你猜、你猜、、、、、、)同意左手的举手、同意右手的举手意见不一致了,现在让我们来揭晓它究竟在哪只手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不确定现象。

游戏一:抛硬币(例1)1、示范游戏(出示一枚硬币)请大家看,这里有一枚硬币,我们一般把写有数字的一面定为正面(板书:正面),把有花的一面定为反面(板书:反面)。

老师现在要用它来抛一抛,抛之前我想请你们先猜猜,硬币落到桌上后是正面朝上呢,还是反面朝上?(生猜)究竟哪面会朝上呢?大家认真看:先在手里摇一摇,再轻轻的放在桌上。

(师示范抛硬币)哪一面朝上?(X面,用”正”统计)。

你猜对了吗?再来一次。

想玩这个游戏吗?(想)请坐好听要求。

2、介绍游戏规则四人小组一块玩,每人抛两次,抛之前其余同学先猜一猜硬币落到桌上后将会哪面朝上?看看你是不是每次都能猜对。

小组长像老师这样做好记录,明白了吗?请小组长拿出硬币,开始游戏!3.交流、小结你们是不是每次都猜对了?(不是)为什么你有时能猜对,有时又猜错呢?(因为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反面朝上。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不确定现象(一)_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不确定现象(一)_西师大版()

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教材分析不确定现象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的知识作准备。

对于不确定现象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体验,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如抛硬币、转转盘、掷骰子、青蛙跳水、套圈等活动,都是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不确定现象的游戏和事例。

因此,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能准确地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则是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关键则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本单元共编排了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进一步在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的结果。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进一步在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

(重点)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的结果。

(难点)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 重点、难点首先,要充分发挥主题情景图的作用,创设情景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如上课时,教师可故意神秘地说:“同学们,我们班马上要转来一位新同学,猜一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通过学生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需要。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课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提出问题,探究不确定现象,使学生懂得了解和认识不确定现象的性质、特点、及应对措施【教学重点】1.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和探究来了解和认识不确定现象的性质和特点2.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3.学生能够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学会控制和预测不确定现象【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2.如何让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和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3.如何让学生掌握如何控制和预测不确定现象【教学方法】1.示范法2.诱导法3.讨论法4.分组活动5.实验法【教学过程】一. 教师引入1.教师为学生展示一组让学生无法确定结果的实验或现象,例如:抛硬币,拉绳子,选择哪条路线等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二. 相关知识讲解1.教师通过讲解举例的方式,介绍不确定现象的性质和特点2.教师讲解例子时,用生活中常见、易于理解的情境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三. 分组探究1.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实践活动等方式,令学生获取实践经验,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进行探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信息,例如:观察、测量、尝试、比较等四. 分享总结1.小组内成员相互分享刚才得出的结果和感受2.整个班级共同讨论如何解决不确定现象的问题,并总结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五. 待办事项1.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形成总结性的文字2.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控制、预测不确定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评价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认识是否深入,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3.评价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分享总结的能力是否达到教学要求【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探究不确定现象,使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性质、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多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及时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为今后更好的教学提供了指导意见。

8.1不确定现象(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8.1不确定现象(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8.1 不确定现象(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我今天要教的是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不确定现象》。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本质,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不确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上课,我准备了PPT和一些实际例子。

板书设计上,我会把不确定现象的定义和规律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随时查阅。

作业设计上,我准备了几个关于不确定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尝试把不确定现象的教学拓展到其他学科,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个概念。

这就是我今天的教学计划,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今天的课,真正理解不确定现象,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必须确保学生不仅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概念,而且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本次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

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界定是另一项需要我细致考虑的工作。

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本质是一个挑战,因为它涉及到抽象的思维方式。

而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教学的重点。

我需要设计一些实用的例子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

板书设计上,我将把不确定现象的定义和规律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随时查阅。

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有条理地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是我教学计划中的另一个重点。

我准备了几个关于不确定现象的练习题,这些题目不仅能够巩固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课后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些练习题,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不确定现象的理解。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是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会认真思考今天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

我还会探索如何将不确定现象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视野。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八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四年级小学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八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四年级小学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可能”来描出。
(2)(课件出示)说一说。
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现象是确定现象?
活动内容:1、集体交流。
2、用语言描述一些事件的结果。
活动规则:1、认真倾听。+2分
2、语言流畅,有条理。+2分
(3)试一试。
完成教材第97页“试- -试”连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7页“课堂活动”第1题。
(1)、猜测:手中有无硬币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例2情境图。
猜测硬币落到地上出现的结果。(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背面朝上。)
活动内容:1、实验验证并汇报。
2、用语言描述一些事件的结果。
活动规则:1、小组完成好。+2分
2、语言通顺流畅。+2分
每一小组抛6次硬币,各小组组长记录小组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抛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
二、探究我能行
1、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活动内容:1、分组交流。
2、用语言描述一些事件的结果。
活动规则:1、小组认真。+2分
2、语言流畅,有条理。+2分
小结: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不可以预知的,具有不确定性,用“可能”来描述。如:可能是....也可能是....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含学习环节的名称、时间)
活动内容及活动规则
(围绕学习目标达成的活动设计,含教师设问、活动的任务、活动规则等)
设计意图
(目标指向、重难点突破等)
导入:情境引入:(预设5分钟)
活动一:探究(一)(预设6分钟)
活动二:探究(二)(预设9分钟)
活动三:探究(三)(预设7分钟)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一.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结合生活情境,初步体验和明白生活中的一些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2.进程与方法:能用〝一定〞〝不能够〞〝能够〞等词语描画事情发作的能够性,并能列出复杂的随机现象中一切能够发作的结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培育猜想、剖析、判别、推理以及处置效果的才干。

二.教学重点难点:1. 能正确判别生活中确实定和不确定现象。

2. 对事情一切能够发作的结果停止罗列。

三.教学预备:课件,8枚1元硬币,两根毛线绳子四.课时布置:1课时五.教学进程:1. 情境导入:出示幻灯片第2张:同窗们,你们抽过奖吗?大局部同窗们都抽过奖,请同窗们说一说他们对抽奖的看法。

抽奖的时分,我们有能够抽失掉,有能够抽不到,这两种结果都是有能够的,我们是不能确定的。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是无法确定的,所以人们常用〝能够〞这个词来描画,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研讨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教员板书:不确定现象〕2. 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第2张:请同窗们细心看图并读一读图中的内容,再举手说一说图中的信息。

图中有4名同窗,要停止演讲竞赛,教员用抽签的方法决议这4名同窗的演讲顺序,在没有抽签之前请他们猜谁会抽到第1个。

请同窗们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出示幻灯片第4张:图中有4名同窗抽签,每名同窗都有能够抽到第1个停止演讲,事情发作的结果不能事前确定。

图中谁抽到第1个演讲不能事前确定,说明这种现象是不确定现象。

出示幻灯片第5张:抛硬币同窗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一同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

教员拿出8枚硬币,把全班分红4个小组,每个小组2枚硬币。

我们把有字的面确定为正面,无字的面为反面。

请各小组的同窗相互配合,每个小组抛10次,细心观察并记载好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游戏完毕后,统计各小组抛硬币落地状况。

并请同窗们说一说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出示幻灯片第6张:统计各小组抛硬币状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八单元:第1课时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八单元:第1课时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八单元:第1课时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不确定现象,使用的是西师大版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教材是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关于不确定现象的认知。

这一课时包括了教材第106页的例1、例2以及第107页的“做一做”和“练一练”。

学生们将通过这些例题和练习,了解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学会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不确定现象。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概念,掌握用可能性来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方法。

而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与数学的可能性知识相联系,运用可能性知识对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导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的图片和实例,如抛硬币、抽奖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确定现象,什么是确定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我会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并通过例1、例2让学生了解如何用可能性来描述不确定现象。

3.课堂练习:我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做一做”和“练一练”中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不确定现象的概念2.可能性的表示方法3.可能性的大小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2.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

(5题)3.应用题:小明抛硬币5次,请计算小明得到正面的可能性。

(2题)作业答案:1.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2.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3.应用题:每题5分,共10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和可能性的表示方法,并观察学生们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应用不确定现象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精心挑选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不确定现象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不确定现象  |西师大版

《不确定现象》教学内容: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验和明确生活中的一些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对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列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硬币、乒乓球、盒子、记录条。

教学流程:谈话激趣:同学们,上课前先考大家一个特别难的问题,知道这节课上什么课吗?(数学课)真聪明!看来咱们班的同学都是非常聪明的孩子啊!说句实话,你喜欢上数学课吗?嗯,老师听着很高兴。

但如果说我要把今天这节数学课上成一堂游戏课,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来完成学习任务,你们喜欢吗?(喜欢)那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上课……一:师生游戏,导入新课。

(石头、剪子、布游戏)(师生玩“石头、剪子、布”游戏后,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玩?(指名上台)师:你们猜想一下,谁会赢?(“可能老师赢、可能同学赢”)师生玩游戏。

师小结:在这个游戏中,老师一定会赢吗?同学一定会赢吗?只有这两种可能吗?(还有平局)看来,在这个游戏中存在着不确定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不确定现象(板书课题)二、充分感知,分步体会(一)抽签决定演讲顺序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个班上,他们在干什么?谁能告诉我?(他们在玩抽签决定演讲顺序的游戏)师:那孩子们,你们猜一下,谁会抽到第一个那?师:思考一下,说给同桌听。

(说)师:抽生回答。

(说:可能是,也可能是)师:连起来可以怎么说那?(可能是,可能是,可能是,也可能是)师:也就是说谁抽到第一个都不确定。

(可能,也可能)师:那我们把这类偶然发生的结果不确定的事件称之为“不确定现象”。

(二)抛硬币游戏师:同学们,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啊?(抛硬币游戏)师:同学们,假设我们把有数字的一面作为正面,有花的一面作为反面,那你们猜一猜如果把它向上抛落在地上,向上的会是哪一面啦?(引导: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师:老师也为每组准备了硬币,我们也来玩一玩,看看硬币落下后到底是什么情况。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八 不确定现象》一等奖创新教案_1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八 不确定现象》一等奖创新教案_1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八不确定现象》一等奖创新教案“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初步感受和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不确定现象有了一定的生活感知,但是还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学具准备:硬币、乒乓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

师:孩子们,喜欢玩游戏吗?师: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玩游戏。

玩什么呢?(大屏幕显示:“石头”、“剪刀”、“布”)在我们玩之前,孩子们猜一猜,谁会赢?生猜。

师:那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可说好哟,一局定输赢。

准备好了吗?“石头、剪刀、布!”师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师:赢了的孩子举手。

师:输了的孩子举手。

师:咦,怎么有的孩子两次都没举手呀?师:孩子们,这个游戏好不好玩呀?(好玩)在玩之前能确定谁赢吗?有几种结果?生:不能确定。

可能我们赢,也可能刘老师赢,还可能是平局(如果提到“可能”,师:这个词语用得好“可能”。

)师:在生活中有些事情结果无法确定,这在数学上叫做“不确定现象”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不确定现象的秘密。

二、探究新知。

游戏一:抛硬币1、教师示范师(出示一枚硬币):孩子们看,这是什么(硬币) 我们约定有数字的一面为正面,有花的一面为反面(大屏幕显示)。

老师现在要用它来抛一抛,抛之前我想请一个孩子先猜猜(教师板书:猜想),硬币落到桌上后是正面朝上呢,还是反面朝上(生猜)究竟哪面会朝上呢大家认真看:先把硬币在手里摇一摇,再轻轻的放在桌上(师示范抛硬币)。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第一课时)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第一课时)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第一课时)西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第一课时)西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的重要性。

在这篇教案中,我将以第一人称,以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为主题,详细阐述这些要素。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不确定现象这一概念。

具体章节为第七章“不确定现象”,主要包括随机事件的定义、可能性的计算以及如何利用树状图来分析不确定现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学会利用树状图分析不确定现象,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学会利用树状图分析不确定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抽奖结果是否确定?引出不确定现象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不确定现象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树状图分析:教授如何利用树状图来分析不确定现象,引导学生动手绘制树状图,并加以讲解。

4. 实践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树状图分析实际问题,如:抛硬币、抽签等,并让学生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随机事件可能性树状图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笔绘制一个关于不确定现象的树状图,并写一篇短文,阐述你是如何利用树状图来分析不确定现象的。

答案: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析抛硬币的结果。

学生可以绘制一个树状图,分支表示正面和反面,然后写一篇短文,阐述他是如何利用树状图来分析抛硬币结果的。

2. 教材练习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际例题的讲解,使学生理解了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并学会了利用树状图来分析不确定现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2014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2014秋)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与数学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能使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学准备:硬币7枚、盒子两个、黄色乒乓球6个、白色乒乓球6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元旦节快到了,(李小西)(何轻林)(王林聪)(张佳欣)这4个同学将在元旦庆祝会上参加演讲比赛,在演讲前需要抽签来决定演讲的顺序,请同学们猜一猜谁会抽到第1个呢?(展示课件1)(学生自由猜测)揭示课题:究竟谁会抽到第一个,不能确定。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不确定现象。

(板书课题)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二:抛硬币。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硬币,我们约定写有一元这一面为正面,有图案菊花这一面为反面。

现在老师准备抛硬币,请同学们猜一猜,我抛上去掉下来之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同学们猜之后,老师就抛)抛2次之后,老师说:那抛8次、10次甚至更多的次数又会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来抛一抛。

师:请先看活动要求:(幻灯呈现)4个人一个小组,小组内分工要明确,一个人抛硬币、两个人观察硬币落下之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另外一个人负责记录。

每抛一次就记录一次。

在正反面表格内打勾。

抛完10次之后分别统计出硬币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总次数。

(小组活动)师:基本上各个小组10次都抛完了,现在请各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活动的情况。

(小组汇报:我们这一组一共抛了好多次,出现正面的是好多次出现反面的是好多次)边汇报边统计。

师:观察统计情况你发现了什么?(生答:抛硬币时,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

抛的次数越多,出现正反面的次数就越接近)刚才谁抽到第1个演讲不能事先确定;硬币落地后是哪一面向上也不能事先确定。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2014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2014秋)

不确定现象教案龙凤桥小学周玉红教学内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2-104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验和明确生活中的一些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对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列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硬币。

设计思路:整堂课用猜想的游戏将学生引入课堂,学生抽签决定自己那组是几号箱里的礼物,将学生的兴趣一步步牵进课堂,再出示几号盒子里的球,进行教学确定现象,“一定,不可能,最后,每组揭谜底,全班揭谜底进行评价,和将谜底带回家进行拓展延伸,把问题带出课堂。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课间活动:猜姓名的来历。

(猜老师名字的来历)1.教师:孩子们,猜想到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没有?有谁猜想到这节课可能是我给大家上课呢?”生:可能是我,可能是何老师想记住我吗?猜猜我的名字的来历设计意图:通过猜名字的活动,拉近师生的距离,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2、研究不确定现象。

师:还想猜吗?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猜,你们又猜一猜,会抽到男生还是女生呢?学生猜测:可能是男生,也可能是女生。

师:一定会抽到男生?一定会抽到女生吗?生;不一定,不能确定,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

就是我们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的“可能性”问题。

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些事情先不能确定它的结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不确定现象。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研究不确定现象。

(教学例1)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抽签的游戏规则吗?抽签是什么意思?你在哪里见过?(生汇报:比如抓阄)师:下面老师带来了一些礼物准备发给大家,每组派一名代表抽签,抽到几号,就得那个盒子里的礼物礼物。

我告诉你们,有一个箱里的礼物特别漂亮,哪组表现得最好,那一箱礼物就送给他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教材分析不确定现象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的知识作准备。

对于不确定现象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体验,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如抛硬币、转转盘、掷骰子、青蛙跳水、套圈等活动,都是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不确定现象的游戏和事例。

因此,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能准确地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则是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关键则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本单元共编排了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进一步在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的结果。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进一步在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

(重点)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的结果。

(难点)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 重点、难点首先,要充分发挥主题情景图的作用,创设情景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如上课时,教师可故意神秘地说:“同学们,我们班马上要转来一位新同学,猜一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通过学生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需要。

这时老师再做适当的归纳,得出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

从而引出课题:可能性。

其次,例1、例2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则是确定的。

因此,例1、例2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

如教学例1时可让学生先猜抽签顺序,然后再亲自抽签,验证刚才的猜想,最后用可能是、也可能是来准确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然后再亲自抛一抛,验证刚才的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准确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3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后再进行分类。

如小虎和小猫所摸到的彩球是确定的,用“一定”“不可能”进行描述。

小猪所模的彩球是不确定的,用“可能”“也可能”进行描述。

在该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表达。

例4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举出这个不确定事件的3种可能的结果。

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教学。

8.1 不确定现象(一)⏹教学内容教科书96页例1、例2、例3相关的课堂活动及练习。

不确定现象。

⏹教学提示本节内容学习条形统计图,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认识条形统计图,在认识的过程中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抽签、抛硬币、摸彩球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时不确定的,并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和学生交流:同学们,谁能说一下明天的天气情况。

预设:下雨、阴天、晴天……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引出不确定现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存在与周围世界中,从而有利于学生体会可能性的应用价值。

(二)探究新知1、探究不确定现象(1)教学例1四个同学参加元旦文艺汇演,利用抽签的方法确定出场顺序,谁会抽到第1个呢?学生猜测。

师和学生交流:这是一道关于可能性的问题。

谁抽到1号,谁就第1个演讲。

但是全班同学抽到1号都有可能性,但是到底谁能抽到1号,不确定。

全班有4个同学参加演出,这4个同学只有1个人能抽到1号。

在抽签之前,不能确定谁一定能抽到1号,谁都可能抽到第1个。

只有抽签之后才能确定谁第1个出场。

可能是小明抽到第1,也可能小芳抽到第1。

板书:可能……也可能……师:这个现象是不确定现象。

(2)教学例2师和学生交流:大家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抛硬币之前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学生猜测。

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活动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得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

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在数学上,我们把像抽签、抛硬币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板书:结果不止一种不确定设计意图: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我用学生常见的事例和常玩的游戏进行新课教学,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觉得真实和亲切,也便于接受。

在数学的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样学科间的渗透,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间的溶合。

2、探究确定现象出示例3,摸彩球。

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红球,另一个全是白球。

学生可分组摸球后,记录摸球后的结果。

师和学生交流:当盒子里全是红球时,小虎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呢?预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是红球,都是红球……师和学生交流:当盒子里全是白球时,小猫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呢?预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是白球,都是白球……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一定”这个词来说。

小虎摸到的一定是红球,小猫摸到的不可能是红球。

这些现象是确定现象。

板书:确定现象师质疑:这样放球可能从盒子里摸出黄球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不可能,不会……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不可能”这个词来说。

(板书:不可能)师和学生交流:(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黄球)当盒子里全是黄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又怎样呢?预设: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摸球结果。

教师小结:像这样结果只有一种,我们就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现象。

设计意图:第一次小组合作“抽签”游戏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里初步感知“可能性”。

第二次师生互动“摸球”游戏,再次让学生在愉悦中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自然而然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个数学用语。

(三)巩固新知课本第97页课堂活动1、2题。

设计意图:这些有趣的游戏,它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在玩之前是不能确定的,属于数学上的“不确定现象”。

也正是因为结果的不确定,人们才可以反复玩,在可能出现的结果中去感受无穷的乐趣。

(四)达标反馈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填空。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3、人用右手写字。

()4、地球上没有空气。

()5、人跑得比马快。

()6、母鸡下蛋。

()7、我的年龄比爸爸小。

()8、明天会下雨。

()9、小王抛10次2分钱硬币,一定都是反面朝上。

()10、100个白球中放一个黄球,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黄球。

()答案:1、一定 2、一定 3、可能 4、不可能 5、不可能 6、可能7、不可能8、可能 9、可能 10、可能(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说一下吧!预设1:我们知道了不确定现象的描述方法。

预设2:我们知道了“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个词语来描述事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深化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六)布置作业判断对错1、太阳不可能从西方升起。

()2、冬天哈尔滨会下雪。

()3、从装有5个白珠子和4个红珠子的盒子里,一定摸不到黑珠子。

()4、地球一定绕着太阳转。

()5、月亮可能从东边升起。

()6、我这次考了90分,下次一定会考100分。

()7、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

()8、一个盒子里有10个黑球和5个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能摸到黑球。

()9、一个口袋有10个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能摸到红球。

()()10、李强有3 张5 元和7张10元钱,任意摸出一张,摸到的一定是5 元的。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板书设计不确定现象可能……也可能……结果不止一种不确定一定确定现象⏹教学反思一、体现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我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

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

虽然老师没有更多的讲解,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都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平时学生喜欢的抽签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魔盒的活动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之后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摸球,进一步巩固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

三、注意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有用的数学是的要求,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我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让学生进行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