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合集下载

第五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分析

第五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分析
中国民族学概论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分析
第一节 宏观视野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141)
一、文化的概念与结构分析 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a,英文写作culture,其本意指人类为使土地肥沃、 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后来引申为文字、科学和美 术的修养。 1.中国对文化的定义:“以文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本意,与“武 功”相对。 2.西方对文化的定义: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据民 族志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以恶搞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 它能力和习惯。人类各种社会之间文化的条件是、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20世纪30年代在《文化论》一书发展了泰勒 的文化定义,他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 惯、及价值而言的,这个改练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
一、生态结构:多元的生态文化圈和生态经济文化类型 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是多样性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 成和生存的基本条件。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不能忽 略这一基础。 从新石器时代起,我国多民族文化中,就形成了以下主要 生态文化区 : (1)北方和西北游牧兼事渔猎文化区。 (2)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文化区。 (3)长江下游水田农业文化区。 (4)南方山地耕猎文化区 (5)康藏高原农作与畜牧文化区。 (6)西北自河西走廊至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佩蒂边缘的绿 洲人工灌溉农业文化区。 (7)西南山地火耕旱地农作兼事狩猎的文化区。 (8)海南岛黎族和台湾岛高山族的岛屿文化区。
(二)多种类型的封建领主制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少数民族中约400万人口的地区不 同程度地保存着封建农奴制这一封建社会早期的社会经济制度及 其残余。 比较完整保存的有西藏的 藏族封建农奴制、云南西双 版纳傣族封建农奴制以及新疆墨玉县和部分蒙古族牧区的封建牧 奴制。云南的阿昌族、拉祜族、贵州的布依族,西藏的门巴族等, 皆保留着封建农奴制的残余。

苗族文化传统文化

苗族文化传统文化

苗族文化传统文化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苗族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

他们生活在山区,因此他们的文化中蕴含着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

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自然相关的祭祀活动和节日,比如“吃新节”、“尝新节”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和祈求丰收。

苗族的传统文化也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舞蹈和音乐,每年的苗年节上,人们会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跳起独具特色的苗族舞蹈,唱起悠扬动听的苗族歌曲。

这些民俗风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也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苗族的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

比如他们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举行“姑娘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同时也是年轻人们相亲结婚的好时机。

此外,苗族还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他们崇拜自然神灵,认为万物有灵,因此在生活中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贯穿始终。

总的来说,苗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苗族的传统文化,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结构类型

传统文化结构类型

传统文化结构类型在探讨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和沿袭的各种文化现象、观念和价值体系的总和。

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的特点,是这个民族的独特精神与文化遗产。

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结构类型,下面将对其中几种常见的类型进行探讨。

一、宗教文化结构类型宗教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人们的信仰和精神追求,也是一种社会和道德秩序的规范。

在不同的宗教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结构类型。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儒家、道家和佛家是三大主要宗教文化流派。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以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道家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和追求自然之道,以无为而治和返璞归真的观念为主;佛家强调超脱尘世的修行和解脱,以四谛、八正道和涅槃等教义为核心。

这些不同的宗教文化结构类型在传统文化中相互交融、影响和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家族文化结构类型家族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族结构类型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上,中国的家族文化主要以家长制为核心,强调家族的血脉传承和家族价值观念的传递。

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家规家训,家族成员之间有着明确的地位和责任分工,以维系家族的团结和稳定。

而在其他地域和文化中,家族文化的结构类型则有所不同,例如日本的宗族制度强调对家族祖先的崇拜和轮回传承,西方的家族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自我实现。

不同的家族文化结构类型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三、民间传说文化结构类型民间传说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民间传说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结构类型。

有的是以神话和神灵为主题,通过对神话人物和事迹的描述来传达民族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有的是以传说故事和传统传唱的方式传递历史和道德的教育;还有的是以寓言和讽刺的形式来批判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北方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

这些文化和历史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1. 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如马头琴、踏歌、长调唱等。

蒙古族的传统服装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特征,如袍、褐等。

2. 满族文化满族是中国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包含了音乐、舞蹈、戏剧、织锦等多个方面。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梨园戏”,是满族的传统戏曲形式。

此外,满族民间乐器如芦笙、三弦和管笛等也是十分受欢迎的。

3. 藏族文化藏族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内容涵盖宗教、历史、文学、美术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能代表藏族文化的是唐卡画和佛教文化。

此外,藏族的服饰也十分具有特色,如贡嘎藏袍、噶丹赞普服等。

二、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1. 辽金元时期的三大民族政权在北方历史上的辽金元时期,辽、金、元三大民族政权相继在华北地区建立,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造就了璀璨的成就。

据史料记载,辽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辽代实行的“排华政策”导致了较大的民族矛盾。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北方政权。

元代则废除了世袭制度和科举制度,引进了蒙古的部落制度,也使得元代的政治制度具有了强烈的异族特色。

2. 清代族群融合在清朝建立后,为了稳定边疆不断壮大国势,清朝采取了民族融合的政策,即旨在将汉族和少数民族均纳入清朝官方体系中,促进各民族的融和。

在此期间,清朝逐渐强化中央集权,同时也付出了很多代价,例如战争和内讧等。

三、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不断地消失和丧失。

因此,对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拥有丰富独特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积淀了数千年的历史,融合了民族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卓越的文化传承。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丰富中国文化多样性,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少数民族是指在中国境内共同居住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认同、特殊文化传承、语言习惯、风俗特点等被国家认定并实行自治的民族群体。

各个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如藏族的唐卡画、苗族的花灯节、壮族的山歌等,这些都是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元。

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体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中国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藏族的唐卡画是一种宗教艺术形式,将佛教教义与优美的绘画相结合,表达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情感。

苗族的花灯节是苗族人民传统的节日,以色彩丰富、寓意吉祥的花灯为特色,反映了苗族人民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壮族的山歌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音乐形式,歌词宛如民间故事,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生活和爱情的真挚感受。

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推动国家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珍视。

人类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独占人类文化的全部。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珍视。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少数民族是我国的宝贵资源,他们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智慧。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推动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56民族传统版

56民族传统版

56民族传统版
简介
这篇文档旨在介绍中国的56个民族传统文化。

概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方面。

汉族传统文化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

汉族传统文化包括了汉字的发展和使用、京剧、书法、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例如,藏族有独特的唐卡绘画、舞蹈和藏传文化;壮族有壮锦、壮歌等;维吾尔族有民族音乐和舞蹈;彝族有特色饮食和篝火舞等。

民族传统节日
除了汉族的传统节日外,每个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

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朝鲜族的妈祖节、侗族的苗年节等。

传统乐器和音乐
中国的民族音乐以及各个民族独特的乐器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例如,二胡、琵琶、琴、锣鼓等。

结论
中国的56个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反
映了各民族的历史和风俗惯,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
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王德修,(2009)。

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探究。

地理学刊,64(003),121-127。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建构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境内,具有独特历史渊源和文化特点的少数民族所创造和传承的优秀文化遗产。

它们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民间艺术、音乐舞蹈、戏曲表演、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节庆习俗等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地区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样繁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渊源悠久。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这些文化形式和文化精神,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 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艺术领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

例如藏族唐卡绘画、蒙古族长调、侗族牵歌、彝族跳花灯等,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魅力。

3. 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宗教信仰、民间传说、民间歌谣、传统技艺、民族服饰、传统建筑等多种文化元素。

这些文化元素的综合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民族风情,展现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4. 民风民俗浓厚。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节庆习俗、民间婚丧嫁娶、习惯传统等方面,显示出了浓厚的民风民俗。

民族节庆如藏族的藏历新年、哈尼族的过年节、朝鲜族的大壮节等,每逢节日,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欣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特色文化的自觉认同和自信心态。

在当今社会,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他们所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就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进行探讨。

一、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少数民族多元的文化形式,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蒙古族的长调歌舞、藏族的唐卡画、壮族的侗族歌舞、苗族的绣花、布依族的银饰、彝族的古乐等,都是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

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习俗、民间传统等方面也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藏族的藏传佛教,蒙古族的萨满教,壮族的风马旦、彝族的阿依朵,这些都是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及民俗文化。

而藏文、蒙文、壮文、彝文等文字更是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

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字代表着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延续。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丰富而多样,更是包含了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这些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千年,凝聚着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为当代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文化自信的建构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他们民族的根和魂,是他们文化的瑰宝。

在当代社会,要注重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断激发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民俗习俗的保护与传承,鼓励少数民族人民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音乐舞蹈的表演等方式,增强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要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文化延伸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1. 引言1.1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财富,承载着民族历史、民族风俗和民族情感。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血脉传承的载体,更是少数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自信的源泉。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民俗风情、独特的传统习俗、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等,展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能够增强自身文化认同感,提升自我价值感,拓展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深度。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实现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力量,对于丰富中国文化形态、促进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传承和发展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化自信建构的背景文化自信建构的背景源自于文化自信的概念兴起和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和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和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建构文化自信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

少数民族作为多样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挑战和失传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必须建立起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精神。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文化自信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树立自信的文化态度,坚守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才能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国家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建构文化自信已成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2. 正文2.1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包括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久远等方面。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继承变得尤为重要。

而在中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之国,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值得珍视与传承。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继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成为了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入手,探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的话题。

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少数民族是中国的宝贵财富,拥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在各个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比如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的唐卡画、哈尼族的梯田文化等等,这些传统文化无论是在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服饰饮食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和体现。

而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多元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承模式。

这些传承模式包括口头传承、书面传承、艺术形式传承等多种方式。

并在这些传承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传承者们对于文化传统的重视与执着。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某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更应该被看做是整个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值得被传承和继承。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

在当前全球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通过文化自信来展现自己的文化魅力和软实力。

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国 5,000多年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自信的建构和扩展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

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无法替代的文化价值。

要构建文化自信,就必须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宣扬中国文化,增强国际影响力,形成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豪。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文化多元性的维护和促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

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

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

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

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

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

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

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

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

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

2、教育传承
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支持民族地区开展本民 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了解,促进各民族的共同 发展。
3、产业发展
通过产业发展,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例如,发展特色 旅游业、推广民族手工艺品等,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传统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历史传承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传承 下来的体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许多传统体育项目都蕴含着古代文化、 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涵,如藏族的马术、傣族的龙舟比赛等。这些传 统体育项目不仅展示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还为中国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资源。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 和意义。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 和发展。
感谢观看
总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 特点,还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 文化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内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少数民 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多元价值。本次 演示将从历史传承、社会交流、身体健康和旅游发展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
三、身体健康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还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许多 传统体育项目注重身体协调性、平衡性和灵敏度的训练,如苗族的跳花节、彝族 的摔跤等。这些项目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增强身体的耐力和灵敏度。 此外,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还可以调节身心,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 平。

事业单位教师资格中国少数民族习俗(部分)—思维导图

事业单位教师资格中国少数民族习俗(部分)—思维导图

事业单位教师资格中国少数民族习俗(部分)—思维导图服饰
壮族
乐器蜂鼓、天琴、马骨胡
三月三歌节--刘三姐
节日及习俗壮族
五彩糯米饭
服饰
傣族
乐器葫芦丝、巴乌
泼水节
节日及习俗
孔雀舞
服饰
藏族
乐器根卡、扎木聂、牛角胡、骨笛、鹰笛
雪顿节(藏戏节)
节日及习俗青稞酒、酥油茶
格萨尔王、唐卡
服饰
回族
乐器
泥哇呜(埙)、口琴子、口弦、咪咪子、箫箫子、角笛
古尔邦节(牺牲节--阿匐)、开斋节
节日及习俗
(清真寺、伊斯兰教、安拉、穆斯林)
馓子
服饰
少数民族习俗
蒙古族
乐器马头琴、火不思、铜钦、刚洞、牛皮鼓、朝尔、胡琴
那达慕大会
节日及习俗马奶酒、手抓羊肉
蒙古长调、嘎达梅林
服饰
维吾尔族
乐器都它尔、弹布尔、艾捷克、手鼓、铃鼓
古尔邦节(牺牲节--阿匐)、开斋节
(清真寺、伊斯兰教、安拉、穆斯林)
节日及习俗

阿凡提的故事
服饰
满族
乐器铁簧、八角鼓、龙笛、梵贝、海螺、蠡
背灯祭(万历妈妈)
节日及习俗
萨其马、满汉全席、双烤
服饰
朝鲜族
伽耶琴、细筚篥、铃鼓、长鼓、玄琴(格门高)
乐器
牙筝、奚琴、铃鼓、草高
老人节
节日及习俗泡菜、打糕
《阿里郎》民谣。

传统文化结构类型

传统文化结构类型

传统文化结构类型传统文化结构类型传统文化是指一种历史悠久、经过长期演变的文化形态,它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可以分为多个结构类型,下面将会详细介绍。

一、思想信仰结构思想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结构之一。

它包括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都具有很高的地位。

二、语言文字结构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结构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汉字就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文字系统,它不仅可以表达意义,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艺术美学结构艺术美学是人类审美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美学元素,如音乐、舞蹈、戏曲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社会制度结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运行的重要规则和制度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制度包括了家族制度、官僚制度、礼仪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科学技术结构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结构之一。

中国古代在农业、医学、数学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如《黄帝内经》、《九章算术》等都是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代表。

六、民俗风情结构民俗风情是人类生活中最为丰富多彩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如春节、清明节等节日习俗,还有各种地方特色饮食和服饰等等。

七、历史人物结构历史人物是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如孔子、孟子、鲁迅等等,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传统文化结构类型包括思想信仰结构、语言文字结构、艺术美学结构、社会制度结构、科学技术结构、民俗风情结构和历史人物结构。

这些结构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的传统聚落形态呈现出浓郁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侗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从侗族传统聚落的布局形态、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侗族传统聚落布局形态侗族传统聚落的布局形态以山水为依托,根据地势和气候条件,选取大山、小山、平地等场所建立。

侗族聚落的布局方式主要有五种:(一)“公共空间+分散式”布局:这种布局的依托点是公共空间,如山顶、山谷等,周围散落着各户的住宅和生产农田。

这种布局方式注重公共设计,突出了群体的整体性和集中统一性。

(二)“排排式”布局:按照行政干部的职能、族群、服从性等因素,布置在陆地上,相对独立、不互联。

这种布局形态注重隐蔽性和私密性,户与户之间基本都不互联,建筑也比较独立,强调个体之间的独立性,但不利于集体生活和协作。

(三)“集聚式”布局: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将多个纵向的建筑群聚在一起,像一个大院子一样。

依靠这种布局方式,获得了便于协同合作、易于互相帮助、方便使用共享资源的优势,有利于共同安排制定集体经济活动计划。

(四)“环球式”布局:这种布局形态把聚落建在一座低山上,因环山而成的唯一通道作为入口,形成环绕山围式的结构,便于生产和日常活动区域内的联系,同时保存了聚落的独特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

(五)“混合式”布局:这种布局形式是将多种不同的聚落布局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衔接共同进行活动,既强调了独立性、隐私性,又发扬了共同协作的优势。

二、侗族传统建筑风格侗族的传统建筑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建筑结构沿袭符合民族的传统理念和风貌。

侗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屋顶形式、建筑细部装饰等方面。

(一)建筑结构:侗族的传统建筑采用木质结构和石材结构的结合,极少出现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结构。

依靠这种建筑结构,侗族住宅能够有效耐受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

(二)建筑材料:侗族的传统建筑材料以木料、竹子、黄泥和石材等为主,这些材料都是本地垄断生产的,因此价格合理,供应稳定,能够较低地满足住宅的建造需要。

苗族贯首衣的结构研究

苗族贯首衣的结构研究

苗族贯首衣的结构研究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苗族的服饰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贯首衣则是苗族服饰中的一种独特的装饰品。

本文将对苗族贯首衣的结构进行研究。

贯首衣是苗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得名于其独特的贯穿式设计。

它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上衣、裙子和贯首带。

上衣是整个贯首衣的主体部分,通常由亮丽的颜色和精美的刺绣装饰而成。

裙子则是下半身的装饰,常常与上衣颜色相呼应,使整套贯首衣看起来更加协调。

而贯首带则是将上衣和裙子连接在一起的关键部件,它由苗族妇女自己编织而成,采用红色或黑色的丝线,以及金属制的钮扣。

贯首衣的结构设计非常独特。

首先,它的上衣和裙子都采用了“对襟”式的设计,即前后两片衣片对称开合,便于穿脱。

而贯首带则是将上衣和裙子连接在一起的部分,通过系扣的方式使整套贯首衣紧密贴合在身体上。

此外,贯首带上还常常装饰有各种各样的珠子、铜铃等,使贯首衣更具艺术感。

苗族贯首衣的结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有着实用的功能。

首先,贯首带的设计使得贯首衣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调整,适合不同身材的人穿着。

其次,贯首带的系扣设计方便了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不易松脱,同时也方便了穿脱。

此外,贯首带上的装饰物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贯首衣的结构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的贯首衣往往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设计,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同时,贯首衣也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经常在各种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被穿着,展示了苗族人民的自豪感和文化传承。

总之,苗族贯首衣是苗族传统服饰中一种独特的装饰品,其结构独特且富有实用性。

通过对其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和服饰传统,并将其传承下去。

同时,现代的贯首衣设计也在不断创新,使苗族文化和服饰更加与时俱进。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1. 引言1.1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智慧和民俗风情,是少数民族的精神财富。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特殊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艺术表现,有助于增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维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化自信建构的背景文化自信建构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起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通过扬长避短、吸收借鉴,不断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繁荣繁荣发展的过程。

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自信建构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自信建构已成为各国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家和民族需要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特色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保持独特性和立足之地。

尤其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文化自信建构更是至关重要的。

少数民族作为国家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文化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与文化记忆,是实现文化多元共融的重要基础。

在全球化的当代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族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展现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文化自信建构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文化自信建构,少数民族可以更好地发展和传承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和发展。

2. 正文2.1 少数民族优积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优积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建构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

作者: 祁庆富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29页
主题词: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结构;侩同
摘要:一个民族所共同接受并遵多的价值观,集中地代表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价值体系。

本文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族认同的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外在化的价值观,民族传承物-价值观的物质载体,以及文化传承的象征符合体系等四方面论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杨建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的分类国内外对文化结构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结构的讨论,众说纷纭。

我国民族学界有代表性的著作对民族文化结构的分类,由早期一般主张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二分法,发展为主张民族文化分为3个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三分法,进而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划分为基础结构(包括生态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价值结构,又根据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把民族传统文化分为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科技知识工艺文化、信仰崇尚文化、节日文化6个门类。

对少数民族文化结构众多的分类,反映出少数民族文化结构的复杂性。

实际上精神文化总是要体现、依托、主导着物质文化,而物质文化总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各种文化因素确实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就文化诸因素的形态、功能、作用、性质来说,又不完全一样,而且确实是可以区分的。

把民族文化的诸因素仅仅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过于简单,实际上很多文化因素的内容是综合的。

如宗教这个文化因素,如果仅从信仰和有神论角度,可以把它看做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即精神文化。

但实际上,宗教并不简单地只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既包括了人们的认识、信仰方面的问题,也包括了活动场所、制度规范、人员构成、各种仪式等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再如语言这个文化因素,一般将其归入精神文化,这种划分也显得牵强,因为语言并非一般精神文化,它以语音显示其存在,又是一种社会交流工具和符号系统,并无一般精神文化的阶级属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也不应将其完全和仅仅归属于精神文化范围。

至于有的学者将少数民族文化诸因素分为基础结构和价值结构两部分,虽有可取之处,但在很大程度上又会把产生文化这种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的某些因素,如社会经济形态、自然生态环境等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因素混同起来,使一部分明显属于非文化性质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因素,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哪怕是用文化的“基础结构”、“生态结构”、“经济结构”的概念,也有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即文化产生的基础与文化本身相混之嫌,使读者分不清产生人类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反映这种基础的、由人创造出的文化因素之间本质的差别和因果关系。

文化因素和文化因素之间也并非都在一个层次,某部分文化因素可能对另一部分的文化因素有较大影响,如思想意识、价值标准等对许多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都起重大作用。

此外,如一个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对其它文化部分,一个民族文化中的主导文化对民族文化中的其它部分等,也都会发生很强烈的影响。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基础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但是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实际内容看,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同小异,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的某些因素基本相似,或者传统文化之间交错吸收,显示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许多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基本相同,物质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相似,再加上许多民族在历史上交往频繁、关系密切,从而使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间呈现出以地域、生产水平为基础的相似性。

根据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的物质生产条件、生产水平、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生计方式的特点,少数民族大体上可以分为3种经济类型 (这3种类型的分法,主要借用了林耀华先生主编的《民族学通论(修订本)》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类型的分类):以居住在东北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区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处的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为代表的采集渔猎经济类型;以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到准噶尔盆地西缘,南到青海草原、甘南草原、藏北草原及横断山脉中段广大地区的蒙古族、藏族等为代表的畜牧经济类型;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围,雅鲁藏布江流域,澜沧江、怒江流域,云贵高原一带的农耕经济类型等3种经济类型。

在这3种经济类型中,每一种类型特别是在农耕经济类型中,实际上又存在着许多差异不小的各种亚类型。

但一般而言,都可划分在这3种经济类型之中。

而每一个生活于某种经济类型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都有较强的相似性。

以这3种经济类型为基础产生出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说,也就可以分为3种传统文化类型:以采集渔猎为基础的山林文化类型;以畜牧经济为基础的草原文化类型;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定居文化类型。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3种传统文化类型入手,我们又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

一提到“物质文化”,人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表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的创造和文化信息。

在这些器物中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意识和心理信息,因此它们虽然是物质、是器物,但又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处于第一种经济类型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存环境一般都是森林茂密,河流纵横,天气严寒,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日照充分,基本不适宜于耕种。

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他们的物质文化,表现在生产方面,主要是使用各种狩猎渔捞的工具;表现在衣、食、住、行方面,主要是加工渔、猎物之肉为其主要的食品,用渔猎物之皮,加工成各种衣物被褥饰品等;其屋室,主要是利用木材、动物的皮毛加工成地上和半地下的窝棚、木屋;他们以养殖的马匹、驯鹿以及爬犁等作为主要的运输工具。

此外,近代以来他们还从外地购进枪支和其它高级日用品,但一般来说,这并不直接反映这些少数民族传统物质文化的水平和特点。

处于第二种经济类型的少数民族,一般生活于各种草原地带。

我国的草原地带多与荒漠沙漠相间、相邻,地势高寒,干旱少雨,温差大,生态环境脆弱,灾害较多。

这一经济类型的少数民族以游牧或半游牧为主,在生产方面,主要使用放牧、繁殖、宰杀牲畜以及整治草原的工具;在生活方面,食肉、饮酪、衣皮、穹庐、毡帐、骑马、驾牛车是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物质生活方式。

处于第三种经济类型的少数民族,虽然都属于农耕类型,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却很大。

就生产方面来说,从刀耕火种到使用铁制犁具,从烧荒漫种到深耕细作,从靠天耕作到水地耕作,从只能种植薯黍到种植五谷棉茶,种类繁多,差距甚大。

就衣、食、住、行来说,那更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但就总的情况而言,主要以农作物为食,以棉麻制品为衣,住所形制虽差异甚大,但总的是以固定居室为主,交通则用各种牲畜、肩扛背背和各种车辆。

这种类型的物质文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都从事一定程度的渔猎和畜牧作为副业以及有一定技术的手工业。

因此就其生产工具来说,也都兼有渔猎和畜牧的工具和技能,还拥有较之前两种类型进步的手工业工具和技能。

特别是各种类型、各种发展程度的城镇的出现,是这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精神文化,不同的民族,惊人地相似。

各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各少数民族的意识形态,如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哲学观以及表现意识形态的各种文学艺术、绘画创作等等。

不论在哪种经济类型的少数民族中,精神文化总体上是相似的。

就世界观来说,一般表现为万物有灵、尊天崇神、祖先崇拜;就道德观念说,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好友重义、崇拜血缘;就价值观人生观来说,重诚崇信、重义轻利、重农牧轻商贩、重勇武轻贫弱、乐天知足、重传统轻变革,重集体轻个人等。

此外,还有形式繁多、内容丰富而且有很强教化功能和传承功能的说、唱、演、舞的表演和绘画、雕刻、塑造等艺术。

制度文化,社会秩序的反映。

在制度文化方面,不管哪种经济类型的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家庭、亲属、法律等制度。

这种制度多以习惯的形式存在,以习惯的势力和群体舆论为保障,并且通过老年人及各种说唱等形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这些制度的基本作用,就在于保护各民族的生存环境、社会安定、生产有序、团结自强,抵御外侵。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同时也是各族统治者控制劳动者,维持其统治的手段。

各民族的制度文化虽然表现不同,内容各异,名目繁多,但其作用基本相同。

以社会制度来说,渔猎、畜牧型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氏族、部落制度,而农耕型少数民族的社会制度,则多以村寨、庄园制度为主。

行为文化,体现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群体行为。

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明显的区别,精神文化主要直接表现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支配着每一个民族成员的行为,但这是一种隐性的精神的支配;行为文化的表现则主要是显性的,即文化体现在一个民族的群体行为之中,这种行为不仅是群体的,而且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如语言、文字、婚丧嫁娶、节庆民俗、宗教等等。

虽然文学艺术论著等也属文化行为,但这些行为毕竟是在某种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个体行为,而不是民族群体的、有一定规范的行为,所以笔者认为文学、艺术、论著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因素,不属于行为文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但是,整体文化中的文化因素可能有许多特性:从一个角度看,一个文化因素可能属于精神文化,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可能是行为文化。

但从文化结构的角度分析其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仍可依其主要特性将其列入一定的文化结构中。

如宗教,从一个角度看,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属精神文化,很多著作也都将宗教列入精神文化。

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诸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就可看到,它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行为文化。

就宗教这一文化现象来说,宗教主要有3种文化因素组成,一部分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因素,包括有神论的观点、神鬼系统、宗教典籍等;一部分是物质文化的因素,如寺院建筑、宗教器具等;一部分是制度文化因素,包括清规戒律、仪式规范等;第4部分则是各种宗教职业者及教众的宗教活动。

在这4部分文化因素中,第4部分文化因素是使宗教这一文化现象得以发生作用的主要文化因素,是将宗教其它3部分文化因素整合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纽带,因此从整体上说,宗教应属行为文化。

再如科学技术,从一个方面看,它是实用的,与物质文化有密切联系;从另一个方面看,它又是思维的直接结果,许多人认为它是精神文化。

但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它不是局限于或主要局限于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预测,而是一种可以而且必须由实践来验证、来充实、来提高、来实现的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与语言一样,它本身也没有一般精神文化所具有的一些根本属性如阶级性,它是民族改造、适应自然的经验结晶,也是民族改造、适应自然的行为工具。

不能帮助人们适应和改造自然的科技,就不是科技。

因此,从总体上看,科学技术也应属于行为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汉族的传统文化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是千百年来的文化沉积,是该民族为了自身的生存,适应和改造自然界和社会的伟大创造,是一个民族在生存、发展中创造出来的伟大的精神财富,因此,就传统文化的内容来说,它具有民族性、全民性,是全民族的灵魂。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汉族的传统文化一样,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下的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部分,是一种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