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中平凡的人性之美

合集下载

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

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

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
《芳华》是冯小刚执导的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影片,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战争岁月中的爱恨情仇。

影片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各种复杂面貌。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影片中的人物人性进行分析,探讨他们各自的动机、行为和心理特征。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露西娅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爱情的执着。

她在面对困难时,不畏艰险,始终坚持自己在战争年代的情感选择,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诚和坚定。

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时,她也展现出了犹豫和无奈。

这种矛盾和复杂的情感在露西娅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陈学冬也是一个备受矛盾困扰的人物。

他一方面对露西娅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为她放弃一切,他又身不由己地被战争和艰难的生存状况所束缚,使得他的行动和选择也充满了无奈和矛盾。

陈学冬的人性表现了在极端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展现出了复杂的心理和行为。

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都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和人性。

一些人物表现出了对权力的欲望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有些则展现了对爱情的忠诚和坚定,有些则在战争的残酷中表现出了自私和冷漠。

这些人性的展现使得影片更加饱满和生动,也揭示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各种行为和选择。

在《芳华》中,冯小刚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人们在战争岁月中的各种面貌。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表现出了信念的坚定、激情的澎湃、欲望的蛮横和对爱情的忠诚,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影片中的人物也让人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在极端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和选择。

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

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

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摘要】电影《万箭穿心》通过平凡女性的生活写照展现了她们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女性主体意识在挫折中觉醒,她们通过自我救赎的过程逐渐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她们不再软弱和无助,而是勇敢地面对和成长。

电影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偏见,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万箭穿心》为观众带来了对平凡女性的新视角,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救赎是一种重要的探索。

电影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呼应,激励人们追寻自我,坚定信念。

【关键词】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自我救赎,挑战,成长,社会现实,反思,新视角,探索,思考,呼应。

1. 引言1.1 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电影《万箭穿心》以一个平凡女性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她在社会现实中的挣扎与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女主角逐渐觉醒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开始追寻自我救赎的道路。

这部电影深刻展现了女性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勇气和坚强,同时也带给观众对于平凡女性生活的新视角。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电影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随着故事的展开,女主角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内心的渴望,开始独立思考和行动,不再被外界所束缚。

她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迈向自我救赎的过程。

电影中展现了女主角在自我救赎的过程中,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的坚持和成长。

她不断突破自我,不畏艰难,最终实现了内心的自我救赎。

这个过程中,观众能够看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成长,感受到她们的力量和魅力。

通过观影,《万箭穿心》给观众带来了对平凡女性的新视角,让人们深刻思考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救赎在当下社会中的重要性。

电影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呼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凡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与自我救赎的精彩故事。

2. 正文2.1 平凡女性的生活写照在电影《万箭穿心》中,女主角所面临的生活场景和困境无疑是许多平凡女性的写照。

她们可能是普通上班族,可能是家庭主妇,也可能是单亲妈妈,生活中承担着各种责任和压力。

电影《远山的呼唤》鉴赏

电影《远山的呼唤》鉴赏

人性的真、善、美——电影《远山的呼唤》的鉴赏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在一个功利性很强的社会里,为了达到某些利益,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不和谐因素也在逐渐增加中,人与人相处缺少了真、善、美。

现代社会中,人性的真、善、美也逐渐被名利所掩盖,而《远山的呼唤》这部电影中却展现了一个别样的人性美,既有真又有善,更有美!这部电影真真切切的让观看者体会到了小山村里的那种除却功名、金钱与利益的纯粹的人情和爱情!人性的真、善、美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正如电影名“远山的呼唤”所展现的字面意思一样,呼唤的不仅仅是纯真的爱情,更要呼唤的是人性的真、善、美及美好的生活!关键词:真、善、美技术手法鉴赏寓意人生之路正文:一、人性的真、善、美:这部电影是一部讴歌小人物之间平实的生活及人性的真善美的展现的电影。

《远山的呼唤》一共有三个主要人物出场。

流浪亡命的男主人公田岛耕作,还有北海道牧场相依为命的风见民子母子。

主要讲述的就是田岛在一个暴风雨交加的夜晚来到民子的家躲雨并帮民子的牛接生,从此,田岛闯进了民子母子那原本冷清而寂寥的生活。

田岛耕作勤劳而善良,但因妻子偿还不起高利贷而自寻短见,面对债主的挑衅,田岛一气之下杀了债主后流亡他乡。

自从在民子的牧场干上了帮工,田岛耕作默默地承担着繁重的劳动,不仅和武志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而且还成了这个柔弱家庭的保护者,在长久的共同生活中,耕作和他们母子二人建立了真挚的感情。

这些就表现了平凡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人情的美丽,田岛虽然话不多,但是从他默默的帮助民子做繁重的活就可以充分看出田岛的人格是美丽的。

还可以从片中一处看出田岛的善良,那就是在面对武志要参加赛马大赛的苦苦请求下,明明知道他自己很有可能被警察发现,但是他仍然带武志去参加赛马大赛。

这就是田岛个人的人格魅力。

果然,耕作在赛马会上被警察认出,第二天就被逮捕并判有期徒刑二至四年。

在押送耕作的火车即将开动之前,民子与氓田出现在他面前。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善良品质与人性关怀展示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善良品质与人性关怀展示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善良品质与人性关怀展示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善良品质和人性关怀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这些作品不仅通过描绘善良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美好一面,同时也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呼唤人们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心。

首先,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些作品通过描绘善良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一面。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他在面对生活的苦难和家人的离世时,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善良的品质。

他不仅尽力保护自己的女儿,还帮助他人解决困难。

这样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

其次,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呼唤人们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心。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农村的描写,展示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不仅互相关心,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社区的发展做出了努力。

这种关怀和爱心的展示,让读者深思社会问题,并激发起他们对他人的关注和帮助。

此外,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些作品还通过对善良品质和人性关怀的探索,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女主角陈清扬通过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照顾,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关怀。

她不仅关心家人的健康和幸福,还帮助朋友解决困难。

这样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中的善良和温暖。

总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善良品质和人性关怀展示了人性的美好一面。

通过描绘善良的人物形象、关注社会问题以及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作品呼唤人们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心。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物质追求和利益驱使所困扰,而这些作品提醒了人们,善良品质和人性关怀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重要价值。

通过阅读和思考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怀他人,从而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中国当代电影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当代电影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当代电影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中国当代电影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电影文学中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本文将就中国当代电影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展开探讨,分析其变化原因以及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当代电影文学中传统女性形象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较低,被视为男权社会下的弱势群体。

因此,在早期中国电影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往往是传统、保守和被动。

她们通常是家庭中贤良淑德、勤劳贞洁、为家庭付出一切并默默忍受苦难的母亲、妻子和儿媳。

这种传统女性形象在许多经典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红高粱》这部改编自莫言小说的电影中,母亲九九扮演着一个典型传统母亲角色,她忠诚地守护着家庭并承受着各种痛苦。

另外,在《活着》这部改编自余华小说的电影中,妻子贾玲扮演的角色也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妻子形象,她为了家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第二章:中国当代电影文学中新时代女性形象的崛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中国当代电影文学中也出现了一批新时代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通常是独立、自信、聪明和勇敢。

她们追求事业成功,并且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都能兼顾。

在《小芳》这部电影中,小芳扮演着一个新时代女性的典型形象。

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与此同时,她也是一个贤惠、关爱家人并能够照顾好家庭生活的妻子和母亲。

第三章:中国当代电影文学中反传统女性形象除了新时代女性形象外,在中国当代电影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反传统女性形象。

这些角色通常是叛逆、自由、独立和追求自我实现的。

她们不再迎合社会的期望和传统观念,而是选择了一种与传统女性形象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芳华》这部电影中,女主角刘峰扮演了一个反传统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独立自主、追求自由和梦想的女性。

她选择了参军,与传统女性角色不同,她在军队中经历了一系列苦难和挑战,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第四章:中国当代电影文学中女性形象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当代电影文学中呈现出来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和反传统女性形象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活着》乱世逆流中的温情与坚韧

《活着》乱世逆流中的温情与坚韧

《活着》乱世逆流中的温情与坚韧电影《活着》是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该片以中国历史上的战乱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温情与坚韧。

电影开篇,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家庭。

他过着平凡而幸福的日子,与妻子小福子过着朴实的生活。

然而,战乱的到来打破了他们的平静。

家族的土地被分封,福贵失去了土地和财产。

生活的困境逼迫着他们不得不去城市寻找生计。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影片通过福贵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战乱年代人们的痛苦与困境。

在乱世中,人们的生活变得不可预测,每一天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福贵的家人相继离世,他也失去了亲人的陪伴。

然而,尽管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挫折,福贵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渴望和乐观。

他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一次次战胜困难,活下去。

温情是《活着》的另一个核心主题。

尽管在战乱年代,人们的生活艰辛而残酷,但电影中充满了关爱和温暖。

福贵对待妻子的疼爱和呵护,让人们看到了爱情的力量。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福贵也没有放弃对家庭的责任和关心。

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尽可能地保护和照顾着妻子。

这种温情不仅体现在夫妻之间,也体现在福贵对待女儿和孙子的关爱上。

他舍弃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女儿的婚姻和孙子的未来,默默地承受着痛苦和委屈。

电影中的一幕幕场景让我深受触动。

尤其是福贵和小福子在城市中的艰难生活,他们用尽各种办法为了生存。

他们从事各种苦力工作,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

然而,他们的努力和坚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种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描绘,让我感到无比心酸。

同时,福贵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乐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他不向命运低头,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这种精神让人深受鼓舞。

电影的镜头运用也非常出色。

张艺谋用细腻而真实的画面,将观众带入了乱世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之中。

他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将观众的情感引导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电影的音乐配乐,与画面相得益彰。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电影中的人性美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电影中的人性美

・162・电影是一种综合了摄影、幻灯放映技术及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还有建筑、雕塑等艺术手法的一门综合艺术,同时电影也是一定社会时代的产物,是对社会时代关系最原始可靠的印证,与社会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社会学家研究社会学的一个可靠基础。

在影片中,我们能够有调理地理出当时时代结构及时代发展的一些印迹。

如抗战时期的影片,从影片中我们能够找到抗战的轨迹及抗战时艰苦的历程,并且在抗战过程中我国人民顽强不屈、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永远被记录了下来,成为研究那个时代社会学最可靠的影像记录。

另外,一定时代及不同地方的影片又有着不同的民族习俗,这些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记载,这些都是历来社会学家最可靠的参考资料,除了这些民族时代的印证,还有影片具体情节中所展示出来的历史关系、人们间相处的关系,及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所呈现出的最原始的那种人性美,既是电影中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社会学的时代参考物。

历来学者对于影视的审美特征及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已经不少,但是对于影视的美学特征与社会学的联系,从社会学角度去欣赏评定影视作品,这样的研究还不多见。

此文就借助这个视角让人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更好地去理解、欣赏电影这种艺术,阐述电影艺术中的人性美,让人们对电影的美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影视作品的社会学作用电影作品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的产物,通过反映时代特点的一些故事情节,让人们通过影视情节能够像镜子一样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形态,反映当时时代的主要社会结构及社会现象,特别是能够展示一定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事件,将人类最本能的一些反映呈现给大众,让大众去探寻、领会人类最原始的人性美,并且通过影视作品让更多的人去更深刻地了解这些现象。

可以说电影这种艺术文化从某一方面讲也是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社会活动的一种可靠手段,有很大的社会学功能。

电影的这些社会学功能主要有教育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

从思想环境及情境模式能够很好地理解电影的这些社会功能,在思想环境的影响下人们才能够理解电影情节的内容,并将电影中的具体情节与自身的现实情境结合,在情境中间作用的影响下,电影融入了人们的思想环境,并最终成为思想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摘要]:人性美是人类永恒的美,也是文学作亘古不变的主题,描写人性美是《平凡的世界》的主要审美特点。

本文从平凡生活、苦难、爱情、人际关系四个层面分析了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向人们所展示出的人性美,剖析作者如何从不同层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人性美的要义,进而突出作品所映显出的“平凡即美”的审美主旨。

关键词:人性美平凡苦难爱情人际关系文学是人学,文学离不开人性。

别林斯基曾重写出:“艺术性就是创作,而创作必须描写具有善与恶的冲动、欢乐和痛苦的人。

①”文学作为人类精神长河里一叶引渡的舟筏,应该充分表现作为文学艺术畴的人性美,即应描写顺应、符合以至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的基本属性,如人的交往、理解、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中表现出的善良、同情、正义等善性的心理和情感。

一种人性美的真情再现,可以在重峦叠嶂的阻塞中把“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希望带给困顿人生,可以在樯倾楫摧的覆没中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信念注入破碎的心田,同样可以在体味幸福之时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之乐融入平凡生活。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于八十年代的作品,当时人们刚刚从荒谬的政治理性阴影和荒芜中走出,长期的精神窒息、文化饥渴和人性压抑所抑郁的巨大的心理情感能量迫切需要有一个宣泄、释放的通道。

《平凡的世界》正是这样的一叶引渡的舟筏,歌颂了不尽的人性美,灌溉了一个干渴的时代。

在作品中表现出普通人的人性美,表现出富有个性的人性情感和人类真情,显示了对人的个性、尊严和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由、理想的追求,显示了二十世纪文学界提倡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将文学的聚焦点定位在“人”这个核心上,使文学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等价值全面凸现出来。

一、描写普通劳动者的人性美《平凡的世界》共三卷,洋洋百余万言,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自然之情与平凡人性的''''神圣显现''''——评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自然之情与平凡人性的''''神圣显现''''——评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自然之情与平凡人性的''''神圣显现''''——评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顾春芳【摘要】本文从编导、音乐和表演等方面评析了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编导、音乐及表演值得重视的创造和突破。

编导充分把握了歌剧艺术的特性,从视听两个层面采用了适合于歌剧的独特视角和处理手法,突出了自然之情与平凡人性的神圣显现,突出了人物纯洁神圣的灵魂之美,实现了戏剧性和抒情性的统一。

演出立足于营造人物的心灵世界,注重歌剧结构的完整性、音乐的形象性、内在的抒情性,在突出地呈现俄罗斯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气质的同时,也自觉地呈现了中国艺术家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确立了中国歌剧演出艺术的一个新的美学高度。

【期刊名称】《中国文艺评论》【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5页(P112-116)【关键词】原创歌剧;人文精神;审美意象;美感的神圣性【作者】顾春芳【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2由唐建平作曲,万方编剧,王晓鹰导演,吕嘉指挥的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整和复排,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

这出改编自前苏联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的舞台作品,显示了中国当代歌剧艺术原创的活力和实力。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具备世界性意义的反法西斯题材的经典之作,先后有电影和话剧问世,尤其是同名电影,曾以独特的艺术视角,讴歌战争中的神圣爱情,表现崇高牺牲的悲美情怀,影响过几代人,在国人的记忆中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剧中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五位女兵的艺术形象,唤起过人们对于神圣战争[1]《神圣的战争》是上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的卫国歌曲。

的追忆以及对于战争中牺牲的青春生命的缅怀。

歌剧分为上下两幕,第一幕主要渲染“情的留恋”,第二幕主要表现“爱的牺牲”。

在音乐的主导和推进下,第一幕着重渲染了死亡到来之前,五位女兵对于昔日美好的生活和爱的追忆。

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

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

Xi Ju Yu Ying Shi·戏剧与影视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陈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摘要:《芳华》这部电影描写了文革时期一群年轻人的成长经历,在描写他们长大的过程中,展现了人性和时代的挣扎,从“伊甸园”文工团到“屠宰场”中越战场,善良的刘峰终究还是放下了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光环终究臣服于理性主义,但是善良的心没有消失;何小曼性格的懦弱让她的人生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但是她最终为尊严奋起反抗,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被欲望蒙蔽双眼的林丁丁,从天堂走向了地狱,她将婚姻贡献给了自己的欲望,最终上演了一场婚姻悲剧。

电影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让人动容,让人思考人性。

本文主要分析了《芳华》故事中三个主要代表性人物。

关键词:冯小刚电影《芳华》人性分析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163-03一、理想主义光环下的英雄悲剧刘峰是电影《芳华》的主人公,是这场往事的核心人物,在文工团里,他是一个模范,在那个如同伊甸园一样的文工团里,刘峰是大家的模范,是大家学习的对象,在屠宰场式的战场上,他用自己的行动征服了大家,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在那个时代,刘峰这种人的存在印证了平凡但伟大的时代价值取向。

刘峰的性格无疑是非常好的,他被文工团的其他人称做又一个雷锋,所以他有一个外号叫“雷又锋”,这也表明了人们对他的喜爱。

在文工团里,不管是谁需要帮忙,只要喊刘峰,他都会帮,不管这个忙是大还是小,“这个自知不重要的人,用无数不重要的事凑成重要”。

也因此,刘峰成为了文工团人们心中的当代雷锋。

也正是因为刘峰如此性格,造就了他后来的悲剧;也正是因为他如此的性格,他的悲剧才如此动人;也正是因为刘峰如此性格,才造就了理想主义光环下的英雄悲剧。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悲剧人物最重要的核心特点是“善良”,一个善良的人的悲剧遭遇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也更富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在当代电影创作中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在当代电影创作中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在当代电影创作中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

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优秀品质,对于当代电影创作来说,它不仅是一把丰富的创作工具,更是激励和内化艺术家创造力的源泉。

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电影创作中的表现进行探讨,以期展现其独特的价值。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人类的共同价值。

在当代电影创作中,这一特点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上。

例如,电影《红高粱》以平民阶层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为主题,通过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在视觉与情感层面上引起观众的共鸣。

这部电影以一个农村家庭的命运为蓝本,展现了传统文化中家庭、社群和乡土的传承与价值。

同样,《卧虎藏龙》将武士精神、侠义文化与爱情故事相结合,既展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侠客精神,又揭示了人情世故背后的复杂关系。

这些电影在表达人性关怀的同时也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奉行的“仁爱”价值观。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宇宙观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代电影创作中对这一观念的表达,既从环境和自然景观上,也从人物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上体现。

《卧虎藏龙》中的人物在追求武功的同时,也渴望与自然相融合,表现出中国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而电影《大鱼海棠》则通过奇幻的世界观和绚丽的画面,探索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哲学思考。

这些电影在形象的构建和场景的设计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传达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尊重。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心灵修养与道德追求。

在当代电影创作中,这一价值观表现为对个人道德判断和内心探索的展现。

例如,《非诚勿扰》以婚姻为主题,通过对两性关系中真诚与欺骗、真实与虚假之间的探索,揭示了人性的差异与挣扎,以及对婚姻、家庭和责任的思考。

同样,《卧虎藏龙》和《十二生肖》等电影所展现的剧情和人物形象,深层次地关注人物内心的道德选择和心灵的成长。

这些电影在主题和情节中突出道德观念和内心世界的呈现,传递出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思考和审视。

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

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

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芳华》是冯小刚执导的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温暖的电影作品。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深刻,展现了各种不同的人性面貌和情感体验,同时也反映出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

本文将就电影《芳华》中的人性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十分丰富多彩,每个人物都展现了不同的人性特点。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首先看到了主人公霞珠的坚毅与不屈。

她是一个性格坚强、敢爱敢恨的女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她勇敢地守护着自己的爱情和理想。

她的坚毅和不屈精神,体现了她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展现了她对爱情和梦想的坚守。

与此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有的是刻板印象,有的则是充满魅力和魄力。

这些丰富和多样化的人物形象,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人性世界。

影片中的人性也展现了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的理解和探索。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霞珠与何小萍之间的深厚友情,她们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共同面对着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真挚的友情,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真诚。

影片还展现了家庭对人性的影响和塑造。

在那个年代,家庭是人们情感的重要依托,有时也是人们命运的转折点。

电影中的角色在家庭中承受着痛苦和幸福,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家庭关系也反映了人性中的纯真和复杂。

影片中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善良和恶意、真诚和虚伪、忠诚和背叛等各种矛盾和冲突。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他们的选择和行为也受到了社会环境和个人成长的影响。

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他们的命运和情感经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有深度的人性世界。

影片中的人性还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和憧憬,他们也为之奋斗和付出。

在这一点上,影片中的角色形象体现了对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不懈追求,也展现了他们对爱情和梦想的坚守和执着。

影片中的人性,正是在这种向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也引发了观众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共鸣。

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

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

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摘要】电影《万箭穿心》是一部探讨平凡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与自我救赎的电影。

通过女主角的经历,展现了她在家庭和职场中的挣扎与成长。

在自我救赎的过程中,她重新认识到幸福与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勇敢面对困难并追求真正的内心满足。

这部电影引发了观众对社会议题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

通过对电影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平凡女性在实现自我救赎的过程中,如何重新定义幸福与成功,并在现代社会中发现自己的独立与自主。

电影《万箭穿心》对于平凡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自我救赎的启示。

【关键词】电影《万箭穿心》, 女性主体意识, 觉醒, 自我救赎, 幸福, 自我实现, 社会议题, 反思, 平凡女性主体意识, 现代社会, 启示1. 引言1.1 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电影《万箭穿心》通过一名普通女性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探讨了平凡女性在当下社会中的主体意识觉醒与自我救赎的主题。

这部电影以细腻真实的叙事风格,刻画了女性在家庭、职场、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和挑战,同时展现了主人公在经历磨难后逐渐觉醒、成长和改变的过程。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不仅体现在对自身角色和定位的重新认知,更包括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反思,以及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义和寻找。

通过主人公的自我救赎之路,观众得以反思当下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位和期待,以及女性如何在面对困境时发现内在力量并实现自我价值。

电影《万箭穿心》在平凡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与自我救赎的情感和心灵层面上,引发了观众对于幸福和自我实现的深刻思考,为当代女性的自我救赎提供了重要启示。

2. 正文2.1 电影背景介绍电影《万箭穿心》是一部在2009年上映的中国电影,由导演徐浩峰执导,由著名演员周迅、张涵予和梁静主演。

这部电影以一个普通女性的生活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平凡女人在面对生活困境和自我迷茫时,逐渐觉醒和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

2025届高考语文最新热点素材积累系列:电影《里斯本丸沉没》

2025届高考语文最新热点素材积累系列:电影《里斯本丸沉没》

2025高考语文最新热点素材积累系列: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一、电影上映,揭开尘封历史:2024年9月6日,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在中国大陆正式上映,将一段尘封82年的二战历史搬上大银幕。

该片讲述了1942年日军“ 里斯本丸”号运输船在舟山东极岛附近海域沉没,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奋力营救数百名英军战俘的感人故事。

影片上映后,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无数人为之动容,也引发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人性与救赎的深刻思考。

2.二战沉船,舟山渔民舍命救援:1942年10月1日,日军“里斯本丸”号运输船在东极岛海域被美军鱼雷击中。

船上载有1800多名英军战俘。

日军为防止战俘逃跑,将他们 锁”在船舱底层。

里斯本丸”号即将沉没之际,舟山渔民不顾个人安危,驾船前往“ 里斯本丸”号出事海域,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军炮火下,救起了384名落水战俘,展现了大爱无疆和舍己为人的人性光辉。

3.史海钩沉,八年寻访“ 真相”:“《里斯本丸沉没》并非一部单纯的“ 历史纪录片”,更是导演方励及其团队“ 八年寻访真相”的心血之作。

为了能够更完整地还原那段历史,他们走遍世界各地,寻访了大量的幸存者和目击证人、收集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此外,导演方励更是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带领团队在舟山东极岛附近海域寻找 里斯本丸”号沉船,并最终确定了沉船的位置和身份。

搜船和寻人,让沉默的历史,在今天,能够 说话”。

4.小人物、大情怀,家国情与国际视野:《里斯本丸沉没》展现了小人物的大情怀。

面对生命危难之际,舟山渔民没有丝毫犹豫和退缩,而是本能地选择了救人,这种善良和大爱,感人至深。

他们眼中没有国别,没有肤色的差异,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与现代社会普遍认可和推崇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谋而合。

而那些被救的英国士兵及其后代,则通过信件、书籍、采访、以及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等,将这段跨越国别、跨越种族的情谊,传承了下来。

5.铭记历史,呼唤和平: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是战争的悲剧,它不仅带走了800多条鲜活的生命,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痛苦和 创伤”,更对东极岛造成了难以磨灭的 历史伤痕”。

浅析许鞍华电影的平民美学

浅析许鞍华电影的平民美学

浅析许鞍华电影的平民美学作者:刘曼霖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4期《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是许鞍华在“后新浪潮”时代向现实主义回归的代表之作。

影片在真实记录的具体影像上消解了宏观背景,情感等软性因素更加突出,无论镜头技巧还是题材内容上的审美都更具有现实性、平民化色彩。

同时,在现实主义的表象之下又蕴藏着其一贯秉承的诗意氛围。

这种氛围不同于日本式诗意影片整体充斥的浪漫色彩或是如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写意,许鞍华所追寻的,是世俗生活中朴素的平民美学。

一、主题意蕴:平凡世俗生活中的人性与人情无论当今电影特技有多么高超,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都不能回避其所必须承载的内容与意义。

没有内容,只有技术堆砌的电影必然会被淘汰。

主题意蕴,即导演“为谁说话”,意图展现怎样的景象,也是电影的价值所在。

之所以界定许鞍华电影具备平民美学气质,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许鞍华电影表达的主题是关于平凡世俗生活中的人性与人情。

这两部电影表达了许鞍华电影语境中的“观世”情怀。

电影将视角对准香港社会的普通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记录着平凡生活中底层人物的悲欢际遇,提出了对物质社会流逝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传统情感维系的个人思考。

在这个意义上,许鞍华此种主题的影片可称之为“平民悲喜片”。

在电影中,无论还原生活的故事以怎样的方式开始或结束,总会有两种情感得以展现,或是悲,或是喜。

大多数生活电影看待生活要不是选择生活辛酸悲苦的角度,要不就是过于夸张的表现方式,真正能还原生活本真的,许鞍华算是为数不多的典型。

“《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现实洗尽铅华大音希声,饱含着作者对于现实的另一番心境和态度。

”[1]电影并不偏向于刻画“悲情城市”天水围的悲剧面,而是通过平实记录主角贵姐的普通生活来改变外界对天水围的刻板印象。

贵姐的生活是平淡的,每天搭轻轨去超市上班,摆榴莲、劈榴莲、包榴莲,下班,买菜,做饭,洗衣,和儿子在饭桌上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日复一日,琐碎而平淡。

贵姐的儿子张家安,放假在家的中学生,每日无事,或在家呆着,或出去跟同学一起玩,很平常的状态。

《平凡的世界》中蕴含的人性之美

《平凡的世界》中蕴含的人性之美

《平凡的世界》中蕴含的人性之美 孙少安、 孙少平是文章中的两个主人公, 同时也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青年劳 动者,一个立足乡土却始终为改变命运努力着,一个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 入城市生活。

从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社会普通人的奋斗经验 ,是作者所处年代的真实写照,也成了这一作品为我们所传递出的正能量。

书中为我们描绘出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处处带给我们温暖和感动。

其中以孙玉 厚一家的亲情故事 为线索,勤劳朴实的当家,乐于助人的儿女,揭示了亲情最美好的意义。

穿 插在亲情主线之间的友情和爱情, 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其精神内涵传承了中 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文学 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 《平凡的世界 》 是路遥呕心沥血之作, 全面地表现了当代中国城乡社会所经历的翻天覆地 的变化。

小说 以黄土高原上的普通人生活为主线, 把生活中的家族矛盾和国家的政治形势 联系在一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真实细腻的描写方式,使读者产生对人生、社 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小说共分为 3 部,以陕北一个小村庄里孙、金、田三家的 命运为主线, 以“文化大革命”之后的百废待兴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转折为时间线 索。

第一部主要写出身贫苦的农民子弟孙少平受到恋爱、 高考双失利的打击。

不 肯服输的他决定回乡生产,在田晓霞的帮助下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

相比之下, 少平的哥哥少安没有受过文化教育, 在家务农的孙少安与村支书田福堂的女儿相 恋,但是这段恋情终究还是不了了之。

而此时农村的生活又再度陷入混乱,田福 堂炸山修田的种种行为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

第二部的时代大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改革开放之风席卷华夏大地。

面 对三中全会所做出的政治决策, 村支书田福堂故步自封, 召开会议并号召大家共 同抵制。

而拥有进步思想的孙少安带领大家率先实施责任制, 用拉砖赚的钱建了1/7一个烧砖窑, 成了公社的冒尖户。

而守着陈腐思想的村支书被新时期的变革和儿 女的琐事弄得焦头烂额。

《中国好人》感想

《中国好人》感想

《中国好人》感想摘要:1.引言:简要介绍《中国好人》这部电影2.电影中的中国好人形象: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感人事迹3.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分析电影中所展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4.电影的表现手法:评价导演和演员的表现,以及影片的拍摄手法5.电影的现实意义:探讨电影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6.结尾:总结全文,表达自己对《中国好人》的喜爱和敬意正文:【引言】《中国好人》是一部展现我国普通人民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影片。

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群普通人的感人事迹,向我们传递了正能量,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电影中的中国好人形象】电影中的主人公们,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善良、正直、勇敢和担当,正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好人”形象。

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片中的张师傅,在面对生死关头时,毫不犹豫地舍身救人的事迹让人感动。

还有小王,他勤奋助人,将爱心传递给周围的人,成为了身边的好人榜样。

【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中国好人》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

在影片中,无论是主人公还是其他角色,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了一种崇高的道德风貌。

这种道德观念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上,更体现在人们对待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态度上。

电影通过这些普通人的事迹,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道理: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电影的表现手法】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使得影片更具可读性和观赏性。

首先,影片以真实、质朴的手法展现了好人好事,让观众感受到了身边的好人力量。

其次,导演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入微,使得每一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此外,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十分精湛,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电影的现实意义】《中国好人》这部电影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能忘记道德的力量。

李米的猜想影评

李米的猜想影评

李米的猜想影评1. 简介《李米的猜想》是一部于2020年上映的中国电影,由导演饶晓志执导,黄旭熙、廖凡、龚蓓苾等主演。

该电影改编自饶晓志同名小说,讲述了李米(黄旭熙饰)一个智商低于60的年轻男孩的故事。

这个电影不仅触动了观众的情感,而且也引起了社会对智障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2. 剧情概述电影《李米的猜想》以李米这个智商远低于正常人的男孩为中心展开。

李米是一个善良纯真、乐观向上的孩子。

虽然他智商不高,但却有着无限的想象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对自己充满了梦想,希望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由于智商低下,李米在生活中常常陷入尴尬和困境。

然而,他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快乐和美好。

他喜欢和朋友们一起玩耍,喜欢看电视剧和绘画,通过这些可以找到和他人相通的快乐。

在一次意外中,李米意外获得了一个题为《李米的猜想》的圆环。

这个圆环成为了他与大人们展开对话的媒介,他通过圆环和大人们探讨和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他提出了一些简单而又富有哲理的问题,让大人们暂停了匆忙的生活,开始倾听和思考。

随着故事的发展,李米的家庭经历了一些变化。

他的母亲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记忆,变得异常焦虑和害怕。

而李米却始终陪伴在她身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予母亲温暖和支持。

3. 影片亮点3.1 刻画真实生活《李米的猜想》通过细腻而真实的镜头展现了李米家庭生活的日常琐碎。

导演精心呈现了李米与母亲、朋友以及老师之间的平凡而温暖的互动。

这些细节将观众引入到李米的世界,让人们对智障人士的内心感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2 饱含人性的情感表达电影《李米的猜想》以李米为中心,展现了当代社会对智障人士的冷漠和排斥。

然而,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性之美。

人们开始观察并理解李米的内心世界,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在与智障人士相处时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情感表达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激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认知。

3.3 以幽默化轻松调剂压抑情景尽管电影主题沉重,但导演通过巧妙运用幽默元素将观众的情绪调节到一个轻松的状态。

《人生》的人物分析

《人生》的人物分析

《人生》的人物分析《人生》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李保田、吕丽萍主演的电影,于1984年上映。

影片围绕着一个家庭展开,主要讲述了苦难的农村生活中,人们所经历的磨难和挣扎,以及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本文将对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

王大平王大平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之一,是一个憨厚老实、深藏不露的农村青年。

他渴望摆脱贫穷,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又不愿放弃对家庭和亲人的责任和关爱。

他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人,但由于家庭的贫困和社会的种种限制,他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影片中,王大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和挣扎,包括患病、被拒绝参军、被迫和别人结婚等等,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他坚定地爱着自己的女友小芳,甚至在二人分居多年后依然念念不忘,坚信有一天二人能够团聚。

他也很关心家庭和亲人,照顾瘫痪的母亲、扶持妹妹读书、帮助妹夫脱贫等等,展现了他的人性和仁爱。

尽管他经历了很多的苦难和打击,但他从未气馁,他坚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

在影片的最后,他勇敢地扛着锄头,向着未来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也在心中发誓一定会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小芳小芳是王大平的女朋友,也是影片中的女主角之一。

她是一个坚强、勇敢又独立的女孩,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在面对父母的反对、王大平离开、自己的婚事等等问题时,她并没有退缩和妥协,而是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

小芳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她曾经在家庭的危难时刻,自愿到城里打工,赚钱救家。

她与王大平的爱情虽然经历了很多的考验和波折,但她依然深爱着他,思念着他。

她也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她在家庭中扮演着很多重要的角色,如照顾家庭、照料家庭和亲人、帮助妹妹上学等等,展现了她的勇气和坚韧。

小芳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人,也代表着电影中美好的生活和未来的希望。

尽管她也经历了很多的苦难和挣扎,但她依然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家人家人是王大平和小芳的亲人,是整个故事的背景和环境。

他们生活在一个贫穷而艰苦的环境中,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努力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电影中平凡的人性之美
关于《中国当代电影中平凡的人性之美》,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人性之美是电影表现的永恒的主题之一。

在当代的中国电影中,有一些电影,他们没有伟人英雄般的豪情壮举,没有波澜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华丽花哨的镜头语言,总是以平凡的视角,朴素的语言,温婉地讲述一个个仿佛发生在我们周遭的平凡故事。

表现了那些由于我们熟视而不能惊心的平凡故事,从而唤起了现代都市人心中日渐淡漠的伦理亲情。

该文通过梳理当代中国电影对平凡的人性之美的表现,希图探讨此类电影所蕴含的丰富的美学价值。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人性;人性美;平凡
电影作为电子时代的产物,并非诞生伊始就戴着艺术的光环。

其诞生之初,只是纪录和再现一些生活的片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影表现手段的日益丰富,电影才逐渐成为一种为全世界人们乐于接受的时间空间艺术。

同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作品,
只有让更多的人接受,才能完成艺术家的初衷,否则就只能停留在“文本”的阶段。

电影的接受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我国学贯中西的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常人在形式方面是‘不反省地’、‘无批评地’,这就是说他在欣赏时不了解、不注意一件艺术品之为艺术的特殊性。

他偏向于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境界与故事,生命的事迹,而不甚了解那创造表现的形式。

”宗白华先生所说的“常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广大的人民群众。

这里丝毫没有贬低“常人”的意思,他说:“常人的立场不就等于外行,它只是一种天真的,自然的,朴质的,健康的,并不一定浅薄的对于文艺欣赏的口味与态度。

”[1]所以,艺术作品要想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就要求其内容要贴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

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

它与艺术接受主体的“期待视界”有关。

所谓“期待视界”是指接受者自身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宗白华先生认为:接受者期待的是“艺术的真实”与“活泼强烈的生命表现”,“他所能把握、所能感受刺激引起兴奋的是那活泼的真实的丰富的生命的表现。

他们虚心地期待着接受着这‘感动’,以安慰自己的生命,充实自己的生命”,“他是笔直地穿过那艺术的形式……而虚怀地接受那里面的生命表现。

这生命的表现动摇他、刺激他,使他悲,使他喜,使他共鸣,使他陶醉。

这与他的生命有关,这是他的真实,
他的真理。

能满足这要求的艺术是好的艺术,不符合他这真理的艺术,就引起他的惊异而认为不满。

”[1]由此可见,只有那些体现着丰富、强烈的平凡人性之美的电影,才能令最广大的受众所接受、感动、共鸣、陶醉,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并在接受与欣赏影片的审美取向过程中,获得进一步的审美体验。

那么电影作为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艺术,能否在表现平凡的人性之美上找到自己的艺术定性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所谓平凡的人性之美就是以平民生活为切入口,描绘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家长里短、伦理亲情及凡人琐事,往往将夫妻情、母女情、亲子情、友情、恋情作为表现的重心。

镜头对准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去展现这些普通人身上所散发出的质朴的人性之美。

它以十分平凡的故事客观地展示给观众一段生活,一个参照物,观众从关注人物到关注自己,由体验到反思。

如霍建起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描写一个深山里的将要退休的老邮递员,在儿子接班的第一天,陪儿子共同走了一趟邮路的经历。

父亲由于经常进山送信,与家人聚少离多,儿子对他有着诸多的不满和不理解。

三天两夜的邮路上,儿子体会着父亲的艰辛。

父亲对大山的深情和对工作的热爱深深地感染着儿子,两代人的隔阂在相互理解中渐渐弥合。

故事简单而平淡,整个影片虽然没有紧张剧烈的外在冲突,但却在至情至性中演绎出了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亲情主题,体现出一种含蓄的张力和悠远的意境。

湘西大山的自然美和隽永蕴藉的
人性美交织在一起,濡染着人们的心灵。

与影片《那山?那人?那狗》相类似,同是表现父子亲情的电影《洗澡》,描写的是耽于世故的大明在感受并感动于父亲和弟弟之间朴实而又动人的父子情,以及“澡堂”生活的温情和睦之后,冷漠的内心开始被滋润,距离感逐渐消失,逐步与父亲由隔膜转向和谐与融洽,最终走进并融入了人类天性的人伦之爱和人间温厚的人情友爱之中的故事。

同样没有波澜起伏,跌宕曲折的情节设置,却在平和舒缓的节奏和恬淡温情的氛围中奏响了人性美的乐章。

在当下,表现平凡人伦理亲情的影片可谓是源源不断,蔚然成风。

且创作动机更趋明确和自觉,如表现母爱亲情的《漂亮妈妈》,表现姐妹情深的《绝对情感》,表现婚姻生活的《爱情麻辣烫》,表现婚外恋的《一声叹息》,另外,《过年》、《没事偷着乐》、《可可西里》、《我的父亲母亲》、《和你在一起》、《生活秀》、《我的兄弟姐妹》、《卡拉是条狗》等一大批影片也都在表现平凡人的伦理亲情方面有所建树。

取材上,这些电影关注的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中间有家庭妇女、普通女工、知识分子、个体户、甚至有社会的边缘人物等等,以小人物、大社会来概括它的题材走向也许更为贴切。

平常事、小人物决定了它所表现的美的形态具有特殊性,一般说来,它远离突兀的、壮阔的美,而多体现为细微的、平实的美。

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与对人待事似乎都不可能有大的英雄行为,难有闪光的行动,而不值得大颂特颂。

可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普通小人物身上所折射的光辉,却
能使我们悟出生活的哲理,散发着温馨的人性美。

电影《洗澡》中的人性美体现在老父亲对傻儿子无微不至的日常呵护上;《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人性美体现在山村姑娘招娣对下乡知青骆教师几十年矢志不渝的忠贞爱情上;《我的兄弟姐妹》中的人性美体现在失去双亲的四个兄弟姐妹间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上;《漂亮妈妈》中的人性美体现在孙丽英面对生活的困境而百折不挠的韧性精神上;《没事偷着乐》的人性美体现在盖房、结婚、娶妻、生子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上……,这些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为人们所熟视,熟得让人难以惊心,然而却是那般的实在和亲切。

这些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可信,观众对它最多最好的评价也是“真实”。

歌德也曾说过:“……真实而伟大的艺术,往往比美的艺术本身更真实、更伟大些。

”[1]在当下的许多影评中,人们喜欢用“原生态”、“原汁原味”去赞美这些反映现实伦理情结的电影,可见真实性是人们衡量这类电影艺术的基本指标。

同时这一标准在评价电影艺术的传统法则中占有极高的位置,这也与电影艺术的接受主体的构成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些作品把视野集中地投射到家庭这一相对独立的社会单位内,把家庭内部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父子、母子、兄妹、兄弟、夫妻及与邻里之间形成的伦理关系做几近解剖似的表现。

以真切动人的家庭亲情来张扬我们民族的伦理美德,营造和表述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家庭氛围和温馨情感,使家庭成为了特有的审美张力场,使那些日常琐
事释放出难以抵御的情感能量。

克莱夫?贝尔说:“艺术是对终极现实感的表述”,它能“把我们的灵魂的力量提升到这样的一种高度,远远超出了庸俗的平凡,并在我们的内心里面发现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抵抗力量”。

[1]当下的电影正是通过对平凡的人性美、人情美的昭示,呼唤人们在面对社会越来越多的机遇和越来越大的压力以及商品化消费话语发展到逐步主宰社会文化生活的今天,该如何去协调物质追求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我们必须用我们的热情来重新理解和认同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建构社会精神文明,使社会和生活充满人性、正义和善。

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2]电影艺术正是人类建构自我精神世界,创造完满生命存在的文化创造方式之一。

真正好的艺术能以一种人性的魅力,给人以心灵的抚慰,促使道德的重建和伦理的回归,从而对一个民族的精神趋向产生影响。

同时这些电影正是通过对丰富的人性之美的充分显示,满足了观赏者的生命需要,符合观众在审美中产生美感、愉悦感的心理基础,从而获得了艺术的生命力,这也许正是中国电影当前一个重要的进步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66-169页.
[2]转引自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第179页.
[3]克莱夫?贝尔.《艺术》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9页.
[4]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