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地层简表
川内地层层序
川内地层层序娄山关组湘黔交界处的中寒武统一下奥陶统地层。
为均一性极强的厚层白云岩,可分性极差。
蒸发相白云岩,生物化石稀少,沉积时代归属不清。
层型贵州金沙岩孔中文名娄山关组地层名称:LoushanguanFm 地层单位编码:06-52-0308 地层地质年代:∈2—O1层型:选层型贵州金沙岩孔寒武系娄山关组实测剖面。
贵州地质局一?八队,1976,1∶20万遵义幅区调报告。
特征:为一套灰、浅灰色薄层—块状微—细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角砾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团块.下与陡坡寺组(或石冷水组、平井组或比条组)、上与桐梓组均为整合接触。
分布:黔、滇、川、陕、湘、鄂。
备注:本组又曾称为娄山关灰岩、娄山关群。
同物异名:同物异名耿家店组、耗子沱组、雾渡河组、新坪组、二道水组、洗象池组(群)、三游洞组、耗子沱群、三游洞群、铜仁白云岩、追屯组。
宝塔组广泛发育于中、上扬子地区的宝塔组是中奥陶顶部地层,代号O2b。
由李四光(1924)在长江三峡建立。
层型剖面在湖北省宜昌县乡镇北普溪河桥南端。
为一套灰色厚层泥质龟裂纹灰岩。
富含头足类化石。
中文名宝塔组外文名 baotaformationg 地层分区扬子区时代奥陶代号O2b命名李四光宝塔组:原称“宝塔石灰岩”。
中奥陶世大湾阶。
因含形似宝塔的巨大直壳的头足类震旦角石而得名。
分布于中国鄂西及四川一带。
为厚层灰白及灰褐色龟裂纹石灰岩,瘤状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
产中国震旦角石,厚约20—25米。
与下伏庙坡组呈整合接触。
上部为浅灰色,中下部位紫红色含白云质泥质灰岩,中上部龟裂纹构造发育。
含大量头足类Orthoceras sp.(直角石),腕足类Othis (正形贝),介形类化石.龙马溪组编辑龙马溪组原称“龙马溪页岩”,后曾称“龙马溪群”。
原代表下志留统,后经厘定和限制,认为应属下志留统下部。
最初命名地点在湖北秭归县新滩龙马溪,故名。
中文名龙马溪组原称龙马溪页岩地理位置华中和川、鄂、贵、湘等省厚度 488米龙马溪组下部为黑色笔石页岩,上部为蓝灰色、黄绿色泥质或粉砂质页岩,含少量笔石(如雕刻雕笔石带、赛氏单笔石带的笔石群),与下伏观音桥组呈整合接触。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
第二章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生态地理位臵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三峡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臵。
二、地质概况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
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
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臵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2.2)。
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
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
这些不同的地质条件加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整个库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三叠系须家河组的页岩夹煤层;巴东组泥灰岩、砂岩夹泥岩;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蚀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泥化。
三峡库区森林立地类型划分
三峡库 区处于中亚热带 , 山地地貌类型组合多样 , 导致 水 热条件重新组合 , 产生 多种 土壤类 型。成 土母 质 主要是侏 罗 系紫色砂质 岩 、 泥岩和右灰岩 , 成土过程主要 是富铝化 黄化 作 用。库区的土壤类 型主要有 紫色土、 石灰 土 、 壤、 黄 山地黄 棕
温等 。
1 )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项 目(0702 3906 ) 国家 “ 47 14 ,0086 ; 十一 五” 科技支撑项 目(0 6 A 0 A 34 ; 2 0 B D 3 1 )国家林业局“4 ” 目(06 4 0 98 项 2 —- O
2 ) 6。
是要强调分类 能力求 反映立地 的 自 然属 陛。 分类主导因子与林 木生长发 育高度相关性 原则 : 立地 类 型的划分不同于一般 的 自然属性分 类 , 必须依据立 地主导 因 子与林 木生长发 育的高度相关性 , 立地是基 层分类 的 中心 环
第3 9卷 第 1 2期
21 0 1年 1 2月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 . 9 No 1 13 . 2
De c.201 1
J URNAL OF NORT AS O S RY O HE T F RE T UNI RS T VE I Y
三峡 库 区森 林 立 地 类 型 划分
南方亚热带立地 区域 ( , Ⅶ) 包括 四川盆地周 山立地 区的 四川 盆地北缘 山地立地亚 区 ( 0 、 3 B) 四川盆地立 地 区的盆东 平行
岭谷立地亚 区( 1 ) 3 D 和川黔湘鄂 山地丘陵立地 区的川黔湘鄂 山地丘陵西部立地亚 区( 2 、 黔湘鄂 山地丘 陵东部 立地 3 A) 川 亚 区(2 。 3 B)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作者:————————————————————————————————日期:第二章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生态地理位置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三峡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
二、地质概况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
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
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置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
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
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作者:————————————————————————————————日期:2第二章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生态地理位置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三峡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
二、地质概况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3 / 50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
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
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置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2.2)。
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
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yuanzi16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巨型工程。
它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通航、供水、灌溉、水产和旅游以及发展库区经济等综合效益。
三峡工程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如何,对于工程的安全稳定、正常运行和经济合理,对于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发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根据公开发表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概略论述关于长江三峡工程的主要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供读者了解和研究参考。
一、长江三峡地区地壳稳定性长江三峡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内部的一个由出露的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构成的稳定地块。
其区域地壳稳定性良好。
尤其是在我国华南地区,这种地块对于筑坝建库,确实是一种得天独厚、不可多得的优越的环境地质条件。
在我国华北地台的古老基底上筑坝甚多,如大伙房、潘家口、岗南、下静游等坝址,筑坝建库以来一直都很安全稳定。
加拿大斯堪的纳维亚库坝,建在古老基底上,也很安全稳定。
在长江三峡地区古老地块周围,虽有一些弱活动性断裂,但是其近期的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都比较微弱。
巴东至宜昌剖面的地震和重磁探测成果表明,这一带未反应出有陡梯度的深大断裂存在。
在茅坪和秭归两处,分别进行的800米和500米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定以及深孔电视和孔隙水压力测定成果,也进一步证明长江三峡地区属于稳定地块区。
二、长江三峡工程坝区环境地质三斗坪坝址是一个符合长江三峡工程整体要求的大坝坝址。
坝区面积为18.7平方公里。
坝基岩体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岩体。
专家论证报告指出,三斗坪坝址“基岩完整,力学强度高,透水性弱,工程地质条件优越,适宜修建混凝土高坝”。
岩体结构研究是研究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基础。
有关专家在三斗坪坝基和船闸岩体结构研究中,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出露岩体结构面参数的实测,采用计算计网络模拟技术,分别建立了岩体结构面产状、间距、迹长概率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坝基和船闸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进行了评价。
三峡库区消落带分析
三、消落带土壤侵蚀分布特点及强度 土壤侵蚀分布特点
1.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带土壤侵蚀严重,土壤侵蚀面积分布较大, 而库湾消落带受波浪影响较小,土壤侵蚀程度较轻,分布面积 少。
2.消落带土壤侵蚀程度受水位停留时间的影响,在低水位线 (145~150m)附近土壤侵蚀最为强烈。
按照土质库岸发生塌岸的变形破坏特征,可将库岸崩塌类型 概括为坍塌后退型、冲刷浪坎型和塌陷型3种主要类型
冲刷浪坎型:在水流冲刷、浪蚀等作用下,小范围的岸坡土体自水边
处产生较小的破坏,随着水位及波浪的下移又会对下级水边土体产生类 似的破坏,最终表现为阶梯斜坡状。
坍塌后退型:在水流冲刷、侧蚀作用下,坡脚先掏蚀成凹槽状,并
根据国家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的平均土壤侵 蚀强度介于8000t·km-2·a-1~15000t·km-2·a-1之间时即属于极强度水土流失, 而消落带裸地经4次降雨后每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已达到13527t,可见,消落 带裸地土壤侵蚀等级属于极强度或者剧烈,消落带裸地的水土流失已经相当严重。
4、水库水位涨落
三峡水库水位变化使消落带坡体内的地下水位发生升降变化,产生静水压力和 动水压力,增加消落带土体荷载,湿化、软化消落带土体,容易发生崩塌、滑 坡等重力侵蚀。此外,由于库水周期性反复升降,使消落带生境发生质变,原 有陆地生态系统消失,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岩土体直接出露地表,而水库消落 带的成陆期与库区夏半年的光热雨资源集中期基本同步,使其更易遭受降雨侵 蚀和径流冲刷的危害。
在岸坡重力、地下水外渗及自身组成的裂缝等结构面的组合作用下,发 生条带状或窝状的座落、倾倒型的垂直移动。
长江三峡地区层状分析
第二章地形面分析第一节夷平面分析1.夷平面的含义.1国外学者的论述据德国学者盖勒特的资料,德国人李希霍芬于1886年在《考察指南》中,就把外表雕塑上通过磨蚀作用而形成的山脉称为磨蚀山脉霍地躯。
德文“地躯”一词是一种“多多少少不受地质构造制约的而是经过外力过程所造成的刻蚀状态”。
之后,美国学者戴维斯于1889年提出了“准平原”一词。
他未给出其定义,只是反复强调“一个几乎夷平的地面”〔’5].在1894年,德国学者A.彭克在其《地表形态学》一书中提出了上部剥蚀水准面的概念。
他认为地球上最高的山顶面才是真正的上部剥蚀水准面。
1919 年,A.彭克正式提出“山顶面”的概念.在A.彭克过世一年后,其子W.彭克(1924)发表《地貌分析》一书中,提出了“山坡梯地”的概念,并将准平原划分为“始准平原”和“终极准平原”.始准平原始坡面发育的原始地面,是上升前受长期剥蚀形成的起伏微缓的准平原:终极准平原是山坡梯地演变的最终形式,是由残丘、岛山、基坡、谷底平原组成的起伏极小的准平原。
1948年,K.K.马尔科夫在《地貌学基本问题》中把地貌水准面分成海蚀一堆积水准面、剥蚀水准面、雪线水准面和上部剥蚀水准面四种类型.他把中亚山地的剥蚀面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均夷阶段和夷平隆起阶段.前者形成的地形面叫原地面,后者形成的叫异地面。
1956年,H.B.杜米特拉什科建议把“夷平面”和“均夷面”区别开来,认为夷平面因形成于陆台区构造宁静状态条件下故有同一的年龄,而均夷面因形成于地槽区突变式迅速上升条件下而有不同的年龄。
1957年,JuliusBudel提出了“双层水平面”.他指出在热带尤其是干湿交替的萨瓦纳和季风区,风化与剥蚀以近于相同的速率同时进行,于是形成了下部的风化基面和与之平行的上部冲刷面。
1960年,德国地理学会主席J.F.Gellert[’.]提出T“夷平面,,概念.他认为“夷平面系指平地或较平坦的地形,它以一种截断面的形式,伸过构造上被褶皱或受过其他变动的地层复合体,也就是较老的地质构造”。
三峡库区地层岩性
界 新 生 界 系 第 四 系 白 垩 系 统 全新 统 更新 统 下统 石门组 蓬莱镇组 中 生 界 上统 侏 罗 系 中统 遂宁组 上沙溪庙 组 下沙溪庙 组 中统 侏 罗 系 下统 香 溪 群 千佛崖组 地层名称
区域地层岩性表
岩组 代号 Qh Qp K1s J3p J3c J2s J2x 厚度 (m) 1-10 岩 性 简 述 粉质粘土、粘性土、 碎石土、砾石层 10-30 粘土夹砾石,底部为 新滩砾岩 37275 268339 紫红色厚层块状砾岩
三 叠 系
中统
第一 段 第三 段 第二 段 第一 段
T2b1 T2j3 T2j2 T2j1 T1dy
51403 133213 256376 71174 476799 57130 131 24142 175310 0-7 0-33 0-63 0-38 8-58
嘉 陵 江 组
下统
大冶组
吴家坪组 上统 龙潭组 二 叠 系 上 古 生 界 石 炭 系 泥 盆 系 下统 茅口组 栖霞组 梁山组 中统 黄龙组 写经寺组 黄家磴组 云台观组
娄山关组 (原三游洞 ∈3O1L 中上 组) 统 覃家庙组 ∈2-3q 石龙洞组 天河板组 下统 ∈1s ∈1t
寒 武 系
159195
石牌组
∈1s
134198
砂岩夹灰岩 黑色炭质页岩夹粉) 上统 震 旦 系 中统 灯影组 陡山沱组 南沱组 下统 莲沱组 前 震 旦 系 崆岭 群 Z1l Z2 Z2d Z1n 1981380 55124 20159 0-65 488685
P2l P1m P1Q P1l C2h D3x D3h D2yn
上统 中统
砂岩 纱帽组 下 古 生 界 志 留 系 中下 统 罗惹坪组 上段 罗惹坪组 下段 新滩组 龙马溪组 中上 统 奥 陶 系 下统 宝塔组 庙坡组 牯牛潭组 大湾组 红花园组 南津关组 下 古 生 界 S1-2s S1Lr2 S1Lr1 S1x O3S1l O2-3b O2-3m 02g 01d 01h 01n 212624 159630 98397 180579 118178 534900 紫红色粉砂质泥岩、 细砂岩夹页岩 黄绿色、灰绿色页岩 夹泥岩、粉砂岩 黄绿色泥岩、钙质泥 岩、粉砂质泥岩为主 页岩硅质岩 灰绿色页岩夹石英砂 岩 泥灰岩、龟裂灰岩 32-58 黄绿色页岩夹泥灰岩 中厚层状灰岩与瘤状 灰岩互层 泥质条带灰岩 灰岩夹生物碎屑 深灰色厚层块状白云 质灰岩 灰、浅灰色厚层白云 质灰岩,含燧石结核 厚层白云岩、白云质 灰岩、泥质条带灰岩 浅灰、深灰色中厚层 状、块状白云质灰 岩、泥质条带灰岩 深灰色薄层泥质条带 灰岩 灰绿、黄绿色页岩、
三峡地质构造简介
陡山沱期(6.8亿-6.3亿年前)是Rodinia 超大陆裂离的重要地质时期,是多细胞 生物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和磷质 聚集时期,也是化学、气候和环境变化 的剧烈时期,构造上发育层内正断层, 并形成液化岩脉、液化角砾岩、脉化变 形构造等磷质震积岩(王约等,2009)。
水井河组黑色炭质页岩
沿家河组 (震旦-寒武) 中厚层状灰岩
进入新生代直至现代,除了部分断裂继 续活动(古近纪晚期可能还发生过褶皱) 之外,主要表现为间歇性、不均匀的构 造抬升,导致奉节至巴东的长江三峡地 区成为新构造运动的隆升中心。
仙女山断裂走向北北西,南起湖北省五峰县的 渔阳关,北至秭归县长江南岸的风吹垭,全长 约80余km。总体产状240~255°∠50~70°, 由南向北大致分为三段。南段:桥沟断裂;中 段:都镇湾断裂;北段:仙女山断裂(狭义)。 断裂带中,单条断裂的尾端均有向北东偏转的 趋势,这些断裂大致呈斜列式排布。断裂破碎 带宽度一般20余m,有的地段由多条断裂组成, 其总宽度可达1km。
SHRIMP U-Pb锆石定年表明,其中片麻 岩的年龄为2947-2903Ma,已变质沉积 岩中存在年龄为3275Ma的碎屑锆石。 柳小明等(2005)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 合等离子体质谱U-Pb原位定年方法在三 峡地区震旦纪莲沱组砂岩和南沱组冰碛 岩中发现了U-Pb谐和年龄为33193508Ma的碎屑锆石。
仙女山断裂自中生代晚期以来经历了多次活动。 断裂带中既有反映早期韧性剪切变形的糜棱岩及片理 化带,又有张性角砾岩形成的透镜体、挤压破碎带和 最晚期的断层泥叶理带(王瑞江,1995)。 虽然其运动的力学性质曾多次发生变化,但均以剪切 平移为主,早期曾发生过左旋剪切运动;晚期可能以 右旋剪切为主,是一条水平错距大于垂直错距的断层。 断裂在地貌上表现明显,以负地形为主,主要为直线 型的河谷或沟谷,沿断裂带常形成高差100~200m的 陡峻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
三峡地区地质的形成
三峡地区地质的形成大自然力量的神奇伟大,在中国这片神州大地上历经多年的地质演变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三峡是大自然留下的一幅秀丽的丹青画卷,那么这幅秀丽的画卷是如何绘画出来的呢?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的出现,相应的就出现了海洋和陆地,这时,在地球表面保存了大量的地质记录,,于是有了地球的地质年代。
国际地质学界根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发展的阶段,把相应的地质年代划分为六个阶段:即远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而我们的长江三峡地质的演变历史也就是从元古代开始。
在距今八亿年前的元古代时期,由于几次大的构造运动的发生,在我国东部出现了具有原始稳定地核的大片古陆,如华北古陆,淮阳古陆等。
于此同时,在南方辽阔的海洋中,亦出现了“扬子古陆”于是,三峡地区就在这种南海北陆的原始景观中,随着“扬子古陆”第一次露出海面。
其后,南方也发生了一次较强的晋宁运动,晋宁运动发生的褶皱,变质,使大量酸性岩浆侵入到陆相碎岩层中,形成了侵入岩。
这不仅使长江流域的地壳基本固结,为后来的地质构造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还为我们今天建造巨型三峡大坝提供了优良的坝基条件。
在距今6亿年左右的古生代早期,经历了最古老的大冰期——震旦记冰期后,地球上发生了普遍的海侵,扬子古陆又重新沦为浅海,成为所谓的“上扬子海”,三峡地区亦随着扬子古陆而沉入上扬子海中。
直到4亿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纪末期,加里东构造运动使三峡地区的大部分随“上扬子古陆”再次露出海面,而其他部分继续浸泡在海水之中。
到了古生代二叠纪时期,又一次以大规模海水浸泡为特征的“海西运动”再次将这片上扬子古陆变为内海“上扬子黔桂海”。
整个三峡地区在早二叠纪时期已是再次随上扬子古陆全部沉入海中。
三峡地区在古生代前后两次沉入海底,在距今约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的“印支运动”使海槽全部褶皱隆起,同时使华南地盘上升,海水退出,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局面。
三峡库区巴东组地层的发育特征及其空间变化规律
三峡库区巴东组地层的发育特征及其空间变化规律
,可以参考如下提示
`三峡库区巴东组地层,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源自长江三峡库区。
`
三峡库区巴东组地层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是长江三峡库区南部非常重要
的一个地层。
它是繁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被广泛应用于乡村地形和植被结构分析,地貌分解,水文统计和构造模拟等方面。
巴东组地层以中厚层,灰褐色/黑色沉积岩为主,古生物和裂痕的发育特征表
明它的古地貌变化比较剧烈,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空间变化趋势。
早期研究表明,它的下覆记录包括岩石层、旋回层、沉积条带、隐没盆和断裂层。
而后期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巴东组地层的发育特征并不仅仅受到地貌演化和冰川变迁的影响,还有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应力因素和沉积环境变化等也共同影响着它的空间发育规律。
此外,巴东组地层还特别有助于研究区域内早期构造、古地貌和环境演化史,
它是记录区域地质演化历史的重要古地质标志。
由于受到不同地质因素的共同影响,它的空间变化趋势很复杂,通过高精度的古地貌和地质调查,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三峡库区的地质演化情况。
总之,三峡库区巴东组地层的发育特征繁多,不仅受到地貌演化和冰川变迁的
影响,也受到构造运动、地应力因素和沉积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空间变化趋势复杂,对研究该区域的构造、古地貌和环境演化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峡库区概况
三峡库区概况三峡工程库区作为一个现代地理概念,系指按照位于宜昌县中堡岛的三峡大坝蓄水175米方案,因水位升高而受淹没影响的有关行政区域。
根据测算,受三峡工程淹没直接影响的区域共计22个县、市、区,即湖北省宜昌市所属的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属的巴东县;重庆万州区所辖的天城区、龙宝区、五桥区;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忠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涪陵市和武隆县,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重庆市市区、江津市。
以上22个行政区域就是三峡库区的地理范围。
自然地理山多坡陡、沟壑纵横三峡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以东、江汉平原以西,大巴山脉以南,鄂西武陵山脉以北的山区地带,地形十分复杂。
奉节以东为渝鄂边境山地,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耕地较少,土质很差,生产生存条件恶劣。
奉节以西属四川盆地边缘的渝东低山丘陵区,自然地理状况虽比奉节以东为好,但仍是山地起伏绵延,相当部分耕地处于25°左右的斜坡上,土质较差。
整个库区,河谷平坝地仅占总面积的4.3%,丘陵占21.7%,山地占74%。
雨量充沛,热量丰富三峡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处在南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年平均降雨量1100~1200mm,年平均日照在1500小时左右。
海拔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7~19℃,无霜期300~340天,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
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库区,有最古老的变质岩系、结晶岩基底和冰碛岩,保存有自太古代到新生代完整的地层、古生物剖面、以及揭示地球变革的所有运动史资源。
自5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到10多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早期,即大陆漂移高峰期,对应全球性地震、火山活动,造成三峡江谷两岸大面积、大体积崩滑事件和大面积喀斯特(岩溶)塌陷大量发生,滑坡、坍方、泥石流等地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尤其是奉节、巫山、巴东等县沿库岸地质破碎,给移民搬迁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奉节县城搬迁中因地质问题,三易其址,目前新搬迁的县城仍有54处滑坡需要治理。
三峡库区气候以及植被状况
奉节 32.3 17.4
其森林覆盖率在库区的川东部分 丰都 23.7
已由解放初期的20%以上降到 石柱
9—11%左右,而库区的鄂西段
23.3
在25%以上,略好于川东。
万县 20
12.95 巫山 24.6 10.97 巫溪 24 10.2 忠县 22.2
11.70 10.5 11.6
返回
库区灾害性气候
• 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而造成生态上失调,灾害频繁,如水灾、旱灾、滑坡、泥石流, 水土流失加剧。据统计,巫溪县1953年—1957年发生暴雨、洪涝灾害48次,平均每年 6.8次;而到1958年—1982年期间发生暴雨、洪涝灾害557次,年平均22.3次,比1957 年增加2.3倍;
下一页
•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是最常见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种。 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 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 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
植被的分布
• 阔叶林:三峡库区内的16个县,所处地理环境优越,土壤和水热条件均较好,属于偏 湿性常绿阔叶林适生地,特别是面临长江的低山部分,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因此天 然的常绿阔叶林逐步被农业植被所取代
桢
巴
楠
东
栎
猴
刺
樟
叶
栎
下一页
植被的分布
• 针叶林:在三峡库区内为较普遍和重要的一种植被类型。各种针叶林树种对生态环境 要求各异,在长江河谷100多米处到2000米左右的山地上,分布着不同属、种的针叶林 群落。其中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柏木、华山松、巴山松、巴山冷杉、铁杉等
楠 竹
白 夹 竹
三峡地质构造简介
相 见 三 峡
三峡地质实习
地质构造介绍
邹和平 2010.7.2.
大地构造位置上, 三峡地区位于扬 子地块鄂西—渝 东断褶带,处于 大巴山弧形构造 带与八面山弧形 构造带的接合部。
黄陵地区秭归-兴山一带的崆岭杂岩高级变质地 体分布着扬子地块已知最古老的岩石和陆壳基 底物质。 该变质地体主体由闪长-英云闪长-奥长花岗-花 岗闪长(dioritic -tonalitic- trondhjemiticgranodioritic 简称 DTTG )质片麻岩和花岗质 片麻岩组成,其次为变沉积岩和斜长角闪岩及 少量基性麻粒岩等组成。
脉岩的侵入年龄: 花岗闪长斑岩的 813 Ma, 辉绿岩770 Ma; 石英脉772 Ma。 反映黄陵花岗岩 及其中的脉岩形 成于新元古代。
莲沱期石英砂岩和流纹质晶屑玻屑 凝灰岩,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老的 变质岩石和结晶岩石构成的基底之 上——盖层开始形成。 南沱期 (约7.5亿-6.8亿年前)“雪 球事件”——形成冰碛岩。
SHRIMP U-Pb锆石定年表明,其中片麻 岩的年龄为2947-2903Ma,已变质沉积 岩中存在年龄为3275Ma的碎屑锆石。 柳小明等(2005)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 合等离子体质谱U-Pb原位定年方法在三 峡地区震旦纪莲沱组砂岩和南沱组冰碛 岩中发现了U-Pb谐和年龄为33193508Ma的碎屑锆石。
黄陵花岗岩基侵入于崆岭杂岩之中。
其中有兰陵溪、太平溪等8 个岩体。 Rb-Sr等时线年龄和锆石U-Pb一致曲 线年龄结果表明:黄陵花岗岩主体 太平溪英云闪长岩岩套和黄陵庙花 岗闪长岩岩套的侵位年龄分别为 (833±29)Ma和(819±7)Ma,大老 岭石英二长花岗岩岩套为 (786±54)Ma;
陡山沱期(6.8亿-6.3亿年前)是Rodinia 超大陆裂离的重要地质时期,是多细胞 生物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和磷质 聚集时期,也是化学、气候和环境变化 的剧烈时期,构造上发育层内正断层, 并形成液化岩脉、液化角砾岩、脉化变 形构造等磷质震积岩(王约等,2009)。
三峡地区地层简表
石牌组
∈1shp
205-291
深灰色薄层灰岩夹鲕状灰泥岩及条带状灰泥岩、页岩
水井坨组
∈1sh
88-114
黑色薄层含炭质结晶灰岩夹与薄层炭质页岩互层,底部黑色锅底状灰岩
上
元
古
界
震
旦
系
上 统
灯影组
Z2dn
61-245
灰白色厚层白云岩夹灰黑色薄层条带状结晶灰岩
中 统
云台观组
D2y
34-81
灰白色厚层石英砂岩,黄绿色页岩夹鲕状赤铁矿
下
古
生
界
志
留
系
中 统
纱帽群
S2sh
91-181.7
灰绿色中厚层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夹结晶灰岩透镜体
下 统
罗惹坪群
S1lr
660
灰绿色中厚层粉砂岩,灰绿色粉砂质页岩;浅灰色薄层石英细砂岩,灰绿色粘土质粉砂岩、页岩
龙马溪群
S1l
1342
灰绿色粉砂质页岩夹粘土质粉砂岩
奥
陶
系
上 统
五峰组
O3w
7
黑色炭质页岩,含炭粘土质硅质岩
中 统
宝塔组
O2b
19
紫红色中厚层灰泥岩、黄绿色中厚层瘤状灰泥岩夹页岩岩
下 统
牯牛潭组
O1g
41-63
深灰色页岩、紫红色瘤状生物屑灰泥岩夹薄层灰泥岩
红花园组
O1h
17-28
深灰色厚层灰岩、粗晶生物碎屑灰岩
大冶组
T1dy
860.8
顶部夹鲕状灰岩;上段:浅灰色薄层灰泥岩、薄层泥灰岩互层;下段:浅灰色薄层灰泥岩夹黄绿色页岩。
三峡地区地质的形成
三峡地区地质的形成大自然力量的神奇伟大,在中国这片神州大地上历经多年的地质演变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三峡是大自然留下的一幅秀丽的丹青画卷,那么这幅秀丽的画卷是如何绘画出来的呢?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的出现,相应的就出现了海洋和陆地,这时,在地球表面保存了大量的地质记录,,于是有了地球的地质年代。
国际地质学界根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发展的阶段,把相应的地质年代划分为六个阶段:即远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而我们的长江三峡地质的演变历史也就是从元古代开始。
在距今八亿年前的元古代时期,由于几次大的构造运动的发生,在我国东部出现了具有原始稳定地核的大片古陆,如华北古陆,淮阳古陆等。
于此同时,在南方辽阔的海洋中,亦出现了“扬子古陆”于是,三峡地区就在这种南海北陆的原始景观中,随着“扬子古陆”第一次露出海面。
其后,南方也发生了一次较强的晋宁运动,晋宁运动发生的褶皱,变质,使大量酸性岩浆侵入到陆相碎岩层中,形成了侵入岩。
这不仅使长江流域的地壳基本固结,为后来的地质构造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还为我们今天建造巨型三峡大坝提供了优良的坝基条件。
在距今6亿年左右的古生代早期,经历了最古老的大冰期——震旦记冰期后,地球上发生了普遍的海侵,扬子古陆又重新沦为浅海,成为所谓的“上扬子海”,三峡地区亦随着扬子古陆而沉入上扬子海中。
直到4亿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纪末期,加里东构造运动使三峡地区的大部分随“上扬子古陆”再次露出海面,而其他部分继续浸泡在海水之中。
到了古生代二叠纪时期,又一次以大规模海水浸泡为特征的“海西运动”再次将这片上扬子古陆变为内海“上扬子黔桂海”。
整个三峡地区在早二叠纪时期已是再次随上扬子古陆全部沉入海中。
三峡地区在古生代前后两次沉入海底,在距今约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的“印支运动”使海槽全部褶皱隆起,同时使华南地盘上升,海水退出,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局面。
地层年代表
古
生
界
Pz1
志留系S
上志留统或志留系上统S3
中志留统或志留系中统S2
下志留统或志留系下统S1
奥陶系O
上奥陶统或奥陶系上统O3
中奥陶统或奥陶系中统O2
下奥陶统或奥陶系下统O1
寒武系∈
上寒武统或寒武系上统∈3
中寒武统或寒武系中统∈2
下寒武统或寒武系下统∈1
元
古
界
Pt
上元古界Pt3
震旦系Z
上震旦统或震旦系上统Z2
三叠系T
上三叠统或三叠系上统T3
中三叠统或三叠系中统T2
下三叠统或三叠系下统T1
古
生
界
Pz
上
古
生
界
Pz2
二叠系P
上二叠统或二叠系上统P2
下二叠统或二叠系下统P1
石炭系C
上石炭统或石炭系上统C3
中石炭统或石炭系中统C2
下石炭统或石炭系下统C1
泥盆系D
上泥盆统或泥盆系上统D3
中泥盆统或泥盆系中统D2
下泥盆统或泥盆系下统D1
界
系
统
新
生
界
Kz
第四系Q
全新统Q4或Qh
更新统Qp
上更新统Q3
中更新统Q2
下更新统Q1
第
三
系
R
上第三系N
上新统N2
中新统N1
下第三系E
渐新统E3
始新统E2
古新统E1
中
生
界
Mz
白垩系K
上白垩统或白垩系上统K2
下白垩统或白垩系下统K1
侏罗系J
上侏罗统或侏罗系上统J3
中侏罗统或侏罗下统Z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42
灰绿色粉砂质页岩夹粘土质粉砂岩
奥
陶
系
上 统
五峰组
O3w
7
黑色炭质页岩,含炭粘土质硅质岩
中 统
宝塔组
O2b
19
紫红色中厚层灰泥岩、黄绿色中厚层瘤状灰泥岩夹页岩岩
下 统
牯牛潭组
O1g
41-63
深灰色页岩、紫红色瘤状生物屑灰泥岩夹薄层灰泥岩
红花园组
O1h
17-28
深灰色厚层灰岩、粗晶生物碎屑灰岩
陡山沱组
Z2d
300
灰黑色薄-中厚层白云岩夹页岩,顶部为黑色薄层硅质岩
下 统
南沱组
Z1n
120
灰绿色含砾冰碛泥岩,底部灰绿色冰碛砾岩
莲沱组
Z1l
247
灰绿、紫红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底部褐黄色粘土质泥岩
中
元
古
界
崆
岭
群
庙湾组
Ptmw
864
灰绿色巨厚层斜长角闪岩
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村组
Ptx
600
灰色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及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
中 统
云台观组
D2y
34-81
灰白色厚层石英砂岩,黄绿色页岩夹鲕状赤铁矿
下
古
生
界
志
留
系
中 统
纱帽群
S2sh
91-181.7
灰绿色中厚层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夹结晶灰岩透镜体
下 统
罗惹坪群
S1lr
660
灰绿色中厚层粉砂岩,灰绿色粉砂质页岩;浅灰色薄层石英细砂岩,灰绿色粘土质粉砂岩、页岩
龙马溪群
大冶组
T1dy
860.8
顶部夹鲕状灰岩;上段:浅灰色薄层灰泥岩、薄层泥灰岩互层;下段:浅灰色薄层灰泥岩夹黄绿色页岩。
上
古
生
界
二
叠
系
上 统
吴家坪组
P2wj
80-278
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生物屑灰岩,顶部夹含生物屑硅质岩,下部炭质页岩夹煤层。
下 统
阳新组
P1y
245
深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生物屑灰岩,中上部夹薄层硅质岩,底部黑色含沥青质灰岩。
马鞍组
P1m
0-8
灰白色石英质砂岩,黑色页岩夹煤层
石
炭
系
中 统
黄龙组
C2hl
30-67
浅灰色厚层细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生物屑灰岩夹石英细砂岩。
和州组
C2h
21.9
灰黑色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夹深灰色含生物颗粒灰泥岩
泥
盆
系
上 统
写经寺组
D3x
25-34
浅灰色中厚层石英砂岩,灰黄色泥岩,中厚层生物屑灰泥岩,顶部鲕状赤铁矿层页岩互层夹铁矿
中 统
巴东组
T2b
745
上段:灰绿色薄层泥灰岩、浅灰色薄层灰泥岩;下段:紫红色厚层粉砂质泥岩夹钙质粉砂岩、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含铜粉砂岩。
下 统
嘉陵江组
T1j
768
上段:灰色角砾状含粘土质白云岩,溶崩角砾岩;中段:灰色中厚微晶灰岩,薄-微薄层灰岩,角砾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下段:含粘土质生物屑灰岩,白云质粒灰泥岩,底部:薄层细晶白云岩。
1066
上部紫红色粉砂岩、粘土岩夹少量薄层灰绿色细砂岩,下部灰绿色石英砂岩粉砂岩、紫红色泥岩,底部含砾砂岩。
下 统
桐竹园组
Jt
379.7
灰绿色泥砾长石石英岩砂岩,中厚层粘土质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煤层,底部砾岩或含砾石英砂岩。
三
迭
系
上 统
沙镇溪组
T3s
122.3
灰黄色薄-中厚层石英砂岩,含粘土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煤层。
桐梓组
O1t
94-186
灰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夹灰绿色页岩、白云岩,底部竹叶状灰岩
寒
武
系
上 统
三游洞群
∈3sy
582.3
灰色厚层白云岩夹硅质白云岩,含遂石结核白云岩
中 统
覃家庙群
∈2q
132-211
灰色中厚层砾 白云岩、含燧石条带
下 统
石龙洞组
∈1sh
60-106
灰色中厚层微晶白云岩
天河板组
∈1t
88
三 峡 地 区地 层 简 表
界
系
统
组
地层
代号
厚度(m)
岩 性 特 征
新
生
界
第
四
系
全新统
Qh
0-11
上部粉质粘土,下部为砾石层。
更新统
Qp
10-30
粘土夹砾石,底部为新滩砾岩。
中
生
界
白垩
系
下 统
石门组
K1s
1400
为紫红色砾岩夹少量含砾砂岩;含砾粗砂岩、灰绿色含砾细砂岩、粉砂岩。
侏
罗
系
中 统
聂家山组
Jn
灰色薄层条带状泥灰岩、白云质泥灰岩,夹豆状灰岩及粉砂质页岩
石牌组
∈1shp
205-291
深灰色薄层灰岩夹鲕状灰泥岩及条带状灰泥岩、页岩
水井坨组
∈1sh
88-114
黑色薄层含炭质结晶灰岩夹与薄层炭质页岩互层,底部黑色锅底状灰岩
上
元
古
界
震
旦
系
上 统
灯影组
Z2dn
61-245
灰白色厚层白云岩夹灰黑色薄层条带状结晶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