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B内容要点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414f91471fe910ef02df816.png)
3、防治政策法规及各类标准分类梳理——工矿用地方向:
➢ 《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环保部公告[2014]第78号) ➢ 《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技术规定(试行)》(环保部公告[2017]第78号) ➢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环保部公告 [2017] 第72号)
1、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
➢ 1、铵态氮肥“深施技术”的土壤学原理: ➢ 盐水土壤具有层次分异的特点,氧化层的氧化还原电位较高,碳素以硝态氮为主,如果将氮肥表施在氧化层就会产生硝化
作用,转化为硝态氮,随水渗入还原层,在嫌气条件下产生反硝化作用,导致氮素以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氮气的形式从 土壤中逸出。 ➢ 2、土壤活性酸、潜性酸的区别和联系: ➢ 先有活性酸,再转化为潜性酸。酸性强弱决定于潜性酸,主要是Al3+,活性酸是潜性酸的表现。 ➢ 3、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 ①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 A:养分较完全;B:促进养分有效化;C:提高土壤保肥性;D:提高土壤缓冲性;E:促进团粒结构形成 ➢ ②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 A:络合重金属离子,减轻重金属污染 ➢ B:减轻农药残毒,腐殖酸可溶解 ➢ C:全球碳平衡的重要碳库
➢ ④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合成腐殖质,固氮微生物固定N给植物,释放矿物中的矿质营养
➢ 6、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 ①影响根系发育和吸收能力,根系生长发育要求的氧气来自土壤,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与二氧化碳含量互为消长,氧气越少, 土壤中产生还原性气体对植物根系产生毒害
➢ ②影响种子萌发。缺氧时,影响种子酶活性,影响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分解,同时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对种子产生毒害
➢ ③影响养分情况。氧气充足,有机质分解快,氨化过程快,有利于硝化过程的进行
土壤学背诵概念
![土壤学背诵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e207607581b6bd97f19eadc.png)
土壤学1.土壤: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3.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4.矿物:矿物是天然存在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5.岩石:岩石是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
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6.原生矿物:原生矿物是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
如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长石。
7.次生矿物:次生矿石是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如方解石、高岭石。
8.岩浆岩: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分布很广的有花岗岩和玄武岩。
9.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地表早期形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实、胶结硬化而形成的岩石。
10.变质岩:变质岩是原来存在的岩石在新的地壳变动或岩浆活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下,使岩石的矿物重新结晶,重新排列,改变其结构、构造和化学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
11.地质内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升降运动、地壳的褶皱和断裂运动,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等。
12.地质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削平大山和高原,并且将破坏他们所产生的物质,搬到低的地方堆积起来,以消弭地球表面高低崎岖的地形。
外力作用主要是通过流水、冰川、风和洋流等作用进行的。
13.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地球表面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14.物理风化:岩石发生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只造成岩石结构、构造的改变,一般不引起化学成分的变化的过程称为物理风化。
15.化学风化: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称化学风化。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f577d5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1.png)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土壤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固体部分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我将对土壤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土壤的定义及主要组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作用下形成的,含有有机质、无机质、水分、气体和生物体等成分的固体地球表层。
2.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岩、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其中,母岩决定土壤的物质组成;气候影响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生物通过根系和分解有机物质等活动促进土壤形成;地形和时间影响土壤的堆积和发育速度。
3.土壤发生的过程:土壤发生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三个方面。
物理作用包括冲刷、风化、膨胀、收缩和淋溶等;化学作用主要包括氧化、水解、交换、溶解和沉淀等;生物作用包括植物的根系作用、土壤动物的活动和微生物的作用等。
4.土壤发育因素的评价指标:(1)土壤剖面的形态及土壤的层次性,即土壤剖面的土层结构与层次及土壤特征。
(2)土壤化学性质,如有机质、可交换性离子、土壤酸碱度等。
(3)土壤物理性质,如容重、质地、结构、持水性等。
5.土壤分类与命名:土壤分类是将土壤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与命名。
常见的土壤分类体系有国际土壤分类法(ISCS)和中国土壤分类法(CCS)。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的粒径分布和比例。
质地的主要组分有砂、粉砂、粘土等。
2.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有团聚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
容重是反映土壤致密程度和通气性的重要指标。
4.土壤孔隙度:指土壤中未被固体颗粒填充的空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孔隙度是影响土壤保水能力和透气性的重要因素。
5.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残体、分泌物以及微生物产生的物质组成的。
有机质对土壤的肥力、结构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6.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指土壤中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含量。
土壤学考研必考知识点整理
![土壤学考研必考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4d9941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2.png)
土壤学重点知识整理1.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2.土壤的特点:(1)土壤肥力是土壤最基本的特征(2)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3)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
(4)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5)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质地形、母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3.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广义的土壤肥力:指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空气和热的能力。
狭义的土壤肥力:土壤的养分4.土壤肥力生态相对性: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5.表生矿物(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如方解石、高岭石、岩盐、石膏、碳酸盐矿物、铁铝的氢氧化物和黏土矿物等。
6.母质(成土母质):矿物、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通过成土过程可发育成土壤。
分为定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7.定积母质(残积物/残积母质):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8.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向下挖掘直至母质层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这段垂直切面的深度一般在2m 以内。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https://img.taocdn.com/s3/m/98b1da8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7.png)
⼟壤学复习重点要义绪论⼀、⼟壤及重要性⼟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具有肥⼒特征的、能够⽣长绿⾊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A、⼟壤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壤是农业⽣产的基本⽣产资料⼟壤为植物⽣长提供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壤是农业⽣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B、⼟壤在⽣态环境中的重要性C、⼟壤是最珍贵的⾃然资源资源数量的有限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质量的可变性⼆、⼟壤基本组成三、⼟壤肥⼒与⼟壤⽣产⼒⼟壤肥⼒:⼟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长发育所必需的⽔分、养分、空⽓和热量的能⼒。
营养条件:养分,⽔分环境条件:热,⽓,⽔四⼤肥⼒因素:⽔、肥、⽓、热。
⾃然肥⼒:指⼟壤在⾃然(因素⽓候、⽣物、母质、地形、时间)综合作⽤下所发展起来的肥⼒。
⼈⼯肥⼒:指⼈类在⾃然⼟壤的基础上,通过耕作,熟化过程⽽发展起来的肥⼒。
有效肥⼒:在当季⽣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经济效益的肥⼒部分。
潜在肥⼒:在当季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部分。
⼟壤⽣产⼒:即⼟壤能⽣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
⼟壤⽣产⼒与⼟壤肥⼒的区别是:⼟壤⽣产⼒是由⼟壤本⾝的肥⼒属性和发挥肥⼒作⽤的外部条件(包括⾃然环境条件、⼈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所共同决定的。
第⼀章⼟壤矿物质⼟粒形成⼟壤母质的矿物和岩⽯矿物岩⽯的风化作⽤与⼟壤母质⼟壤矿物质⼟粒的组成与特性⼀、主要的成⼟矿物和岩⽯原⽣矿物:来⾃⽕成岩或变质岩次⽣矿物:原⽣矿物、⽕⼭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过化学或⽣物作⽤转变主要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的风化作⽤与⼟壤母质风化作⽤:指地壳最表层的岩⽯在空⽓、⽔、温度和⽣物活动的影响下,发⽣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物理风化(⼤多属于热⼒学风化)风化作⽤化学风化(溶解、⽔化、⽔解、氧化)⽣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物化学作⽤)⼟壤母质:裸露的岩⽯经风化作⽤⽽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壤的母体。
残积物(⼭地丘陵顶部较⾼部位)坡积物(重⼒⾬⽔冲刷,坡脚、⾕地)洪积物(洪⽔引发,沿⼭麓成带状分布)河流冲积物(成层性,成带性,成分复杂)湖积物(湖⽔泛滥,湖周围)我国主要成⼟母质海积物(海边海相积物,海岸上升、江流⼊海)风积物(风搬运;沙质、黄⼟)黄⼟状沉积物(第四世纪时期黄⼟经冰⽔、洪⽔搬运)冰渍物(冰川夹杂物质搬运沉积)⼟粒按成分可分为:矿质⼟粒、有机质⼟粒⼟粒按粒级可分为:⽯粒、砂粒、粉粒、粘粒机械组成:⼟壤中各粒级矿物质⼟粒所占的百分质量分数叫矿物质⼟粒的机械组成。
土壤学重点归纳
![土壤学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a6ddd0e3186bceb18e8bb84.png)
Importance for AkiPart1名词解释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
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土壤圈:覆盖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潜性酸:土壤胶体表面上的H+的解吸及吸附的H+、Al3+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土水势:土壤水的能态与标准状态下的纯水的能态的差值。
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括孔隙)的干重。
土壤退化: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土壤养分: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固体土粒(除去孔隙的土粒实体)的干重。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组成分类。
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永久电荷: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的同晶替代产生的电荷,电荷类型和数量不随介质pH的影响。
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也称最大吸湿量。
凋萎系数: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含水量,一般为吸湿系数的1.5倍。
粘化作用: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他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腐殖质:未分解和半分解动物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3b4dcca2161479171128e6.png)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 ( 土壤固相 ) 、土壤水分 ( 土壤液相 ) 、和土壤空气 ( 土壤气相 ) 三相四类物质组成。
2、土壤肥力 : 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 : 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4、成土因素 :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的矿物组成1、矿物 : 矿物是天然产生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 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按矿物的结晶状态 , 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 :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 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物理风化 : 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 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 , 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5、化学风化 : 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 , 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 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产生新的物质。
6、生物风化 :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7、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8、同晶替代 :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高岭组 :1:1型粘土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很强的氢键 , 不易膨胀。
基层内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 , 其电荷数量少。
颗粒较粗、总表面积相对较小 , 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较弱。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f744ac05022aaea998f0fe5.png)
环境土壤学重点第一章:1.土壤的重要性;①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②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③是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2.土壤的概念;是位于地球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层次,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肥力(四大肥力指标:水、肥、气、热)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能力。
4.土壤净化力;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第二章:1.岩石(按成因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及这三种岩石的特点);岩浆岩:地下深处的高温熔融岩,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地壳上先期存在的原始物质,经过侵蚀、搬运、沉积和石化等作用形成的岩石特点:层理、波痕、化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2.成岩作用;①压实作用②胶结作用③重结晶作用第三章:1.岩石的风化作用(三种风化)(物理和化学风化的区别);物理风化是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产生的破坏作用,其结果岩石破碎变小,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
生物风化:指岩石由生物活动引起的岩石破坏作用,表现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形式。
物理风化使岩石由大到小,化学性质不变;化学风化使岩石成分发生改变,形成新矿物2.风化的因素(1、2、3)环境条件:气候、地形岩石性质:岩石的矿物晶格构造、矿物成分、岩石的结构与构造、节理状况主要矿物和岩石的风化特征3.土壤形成因素:(1、2、3、4、5、6具体如何影响的);成土母质: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气候:决定着成图过程中的水热条件地形:母质物质的重新分配及水热条件的差异生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bc6957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4.png)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由岩石经历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一种自然体系,是支持植物生长和提供养分的重要介质。
了解土壤学的重点知识对于农业、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土壤学的关键概念、土壤成分、土壤分类以及土壤生物活动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一、土壤学的关键概念1.土壤的定义与作用: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有机质、水、空气以及微生物等组成的自然体系。
它起到了保持水分、供养植物、调节气候、滋养生物等重要作用。
2.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受到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岩石逐渐分解并转化为土壤。
3.土壤剖面与土层: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到岩石层的垂直土壤截面。
土壤剖面通常包括有机质贯穿的O层、混合有机质与矿物质的A层、矿质富集的B层、与岩石母质相接触的C层以及岩石层。
二、土壤成分与性质1.土壤固体颗粒:土壤固体颗粒主要包括砂、粉砂、粉砂、黏土等不同粒径的颗粒。
这些颗粒大小不同,影响土壤的透水性、保水性以及呼吸性等性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主要由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残骸以及分解产物组成,具有保持水分、改进土壤结构、提供养分和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等重要作用。
3.土壤水分与空气: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存在于颗粒间隙和孔隙中,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空气则是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的重要供氧来源。
4.土壤pH值与养分:土壤的酸碱性可以通过pH值来表征,不同pH值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都有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对植物生长起到关键作用。
三、土壤分类1.土壤纲和亚纲:土壤学家根据土壤剖面发育特征和遗传因素,将土壤分为不同级别的纲和亚纲,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2.土壤属和亚属:在土壤纲和亚纲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一些发育特征,进一步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属和亚属。
3.土壤单元和土壤系:土壤单元是在地理空间上划定的一块土壤单元,而土壤系是一系列相对一致的土壤单元的集合。
土壤学b与水土保持原理参考书
![土壤学b与水土保持原理参考书](https://img.taocdn.com/s3/m/f5947d8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9.png)
土壤学b与水土保持原理参考书摘要:I.引言- 简要介绍土壤学和水土保持原理的概念II.土壤学的基本概念- 定义土壤学- 土壤的组成和分类- 土壤的功能和作用III.水土保持原理- 定义水土保持原理- 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影响- 水土保持的方法和措施IV.土壤学与水土保持原理的关系- 土壤学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原理对土壤学的启示V.结论- 总结土壤学和水土保持原理的重要性- 展望土壤学和水土保持原理的未来发展正文:引言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的组成、性质、功能和利用的学科,涉及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水土保持原理则是研究如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的科学。
本文将简要介绍土壤学和水土保持原理的概念,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包括:1.定义土壤学: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组成、性质、形成、分布、利用和改良的学科。
2.土壤的组成和分类: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组成,按其组成和性质可分为壤土、砂土和黏土等不同类型。
3.土壤的功能和作用:土壤具有保持水分、供给植物养分、净化环境、固定碳等重要作用。
水土保持原理水土保持原理是研究如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的科学。
其基本概念包括:1.定义水土保持原理:水土保持原理是研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预防和治理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2.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影响: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如地形、土壤、降雨等)和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破坏植被等),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经济损失等方面。
3.水土保持的方法和措施:水土保持的方法和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如梯田、护坡等)、林业措施(如植树造林、封禁沙漠等)、农业措施(如合理施肥、轮作等)等。
土壤学与水土保持原理的关系土壤学和水土保持原理密切相关,土壤学为水土保持原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具体来说:1.土壤学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土壤的组成、性质、功能等,可以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工程设计和实施。
827土壤学b与水土保持原理参考书
![827土壤学b与水土保持原理参考书](https://img.taocdn.com/s3/m/41394e3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6.png)
827土壤学b与水土保持原理参考书1. 《土壤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il Science), [美] 约翰·贾马利诺(John D. Hamalian)著这本书是一本针对土壤学基础知识的入门教材。
它将讲解土壤的形态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将涉及土壤的发育与分类、土壤环境的管理以及土壤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相关内容。
对于了解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土壤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参考。
2. 《土壤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Soil Science), [美] 埃文斯(D.K.Evans)著这本书是一本较为综合的土壤学教材,包含了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学和土壤肥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对土壤发育、土壤分类、土壤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书结构清晰,文字简明,适合初学者阅读,是一本很好的入门参考书。
3. 《土壤物理学与土壤水分管理》(Soil Physics and Soil Water Management),[美] J.D.萨尔内尔(J.D. Salinger)著这本书主要涵盖了土壤物理学和土壤水分管理的知识。
包括土壤颗粒组成与分布、土壤孔隙度与土壤结构、土壤水的运动与管理等内容。
此书内容详实,理论与实践结合,适合需要深入了解土壤物理学的读者参考。
4. 《土壤化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Soil Chemistry),[美]华兹斯顿(G.W. Hopkins)编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土壤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包括土壤中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交换等内容。
对于研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循环和土壤肥力的维持等方面非常有帮助。
此书内容科学详实,适合学习土壤化学基础知识的读者。
5. 《土壤生态学》(Soil Ecology),佩林(Evan Pailing)著此书主要介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讨了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植物和土壤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等内容。
土壤学b与水土保持原理
![土壤学b与水土保持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32d7f2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c.png)
土壤学b与水土保持原理
土壤学与水土保持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促进,相互影响。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土壤形成和土壤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土壤是水土保持的基础,土壤的性质和水土保持密切相关,因为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决定着水分流、土壤侵蚀、植物生长等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水土保持原理主要是对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水土资源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水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所有生物都需要水才能生存,但是过度的人类活动会使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破坏等问题。
水土保持原理认为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治理。
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保持绿色覆盖、实施合理耕作、合理施肥等措施,以减轻土壤流失和侵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采用防洪、抗震、抗风等建筑设计措施,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
总之,土壤学与水土保持原理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有效的管理土壤和水资源,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保护生态环境。
土壤学b与水土保持原理参考书
![土壤学b与水土保持原理参考书](https://img.taocdn.com/s3/m/e79cfd6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4.png)
土壤学b与水土保持原理参考书(原创实用版)目录1.土壤学的定义与分支2.水土保持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3.土壤学与水土保持学的区别与联系4.土壤学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5.参考书目正文1.土壤学的定义与分支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形成、性质、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它旨在探究土壤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土壤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分支:土壤物理学(研究土壤温度、土壤水、土壤呼吸等)、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学。
2.水土保持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研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发展趋势以及防治措施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并采取工程措施、林业措施等手段来防治水土流失。
此外,水土保持学还涉及水土保持规划,即针对一个流域或区域,制定出一套保水保土的具体方案。
3.土壤学与水土保持学的区别与联系土壤学和水土保持学在研究内容和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土壤学主要关注土壤本身的性质和功能,而水土保持学则更注重研究水土流失现象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来防治。
尽管如此,两者在很多方面仍有密切的联系。
比如,在土壤学研究中,了解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对于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水土保持学在研究过程中,也需要借助土壤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评价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效果。
4.土壤学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土壤学在水土保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土流失的发生机制,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例如,在土壤物理学方面,研究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合理安排灌溉制度和选择合适的保水剂;在土壤化学方面,研究土壤酸碱度和养分含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土壤改良和植物营养调控的重要依据;在土壤微生物学方面,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水土流失。
5.参考书目《土壤学与水土保持学》: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土壤学和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是土壤学和水土保持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土壤学b与水土保持原理参考书
![土壤学b与水土保持原理参考书](https://img.taocdn.com/s3/m/e7c14a2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6a.png)
土壤学b与水土保持原理参考书摘要:I.引言- 简要介绍土壤学和水土保持原理的概念II.土壤学的基本概念- 定义土壤学并阐述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介绍土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和土壤微生物学III.水土保持原理- 解释水土保持原理的概念- 说明水土保持原理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介绍水土保持原理的主要方法,包括工程措施、林业措施和规划措施IV.土壤学与水土保持原理的关系- 讨论土壤学如何为水土保持原理提供理论基础- 分析水土保持原理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V.结论- 总结土壤学和水土保持原理的关系- 强调水土保持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正文:引言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的学科,涉及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水土保持原理则是通过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利用土壤资源。
本文将简要介绍土壤学的基本概念,探讨水土保持原理的内涵,并分析土壤学与水土保持原理之间的关系。
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的学科,涉及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岩石碎屑、生物残体、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物质。
土壤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地球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土壤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土壤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演变过程,为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水土保持原理的基本概念水土保持原理是指通过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利用土壤资源。
水土保持原理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土壤流失,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原理的主要方法包括工程措施、林业措施和规划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建设梯田、梯地、护坡、沟道等,以改变地表水文条件,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
林业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封禁沙漠化地区、恢复植被等,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固定土壤,减缓水流侵蚀。
土壤学重点——精选推荐
![土壤学重点——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5626f97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72.png)
⼟壤学重点绪论(4):⼟壤、⼟壤肥⼒、⼟壤⽣产⼒、⼟壤圈⼟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能够⽣长绿⾊植物的,具有疏松多孔结构的表层。
⼟壤肥⼒:⼟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热的能⼒;⼟壤供应植物⽣长所必需的养料的能⼒⼟壤⽣产⼒:由⼟壤本⾝⼟壤的肥⼒属性和发挥肥⼒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壤圈:是地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处于地球⼤⽓圈、⽔圈、⽣物圈和岩⽯圈的交接界⾯,是最活跃、最富有⽣命⼒的圈层。
第1章(1):粘⼟(次⽣)矿物粘⼟(次⽣)矿物:是由原⽣矿物分解转化⽽成的矿物。
第2章(4):腐殖质、腐殖物质、矿质化作⽤、腐殖化作⽤腐殖质:已死的⽣物体在⼟壤中经微⽣物分解⽽形成的有机物质。
腐殖物质:⼟壤和沉积物等中,除有机体中已知的各类有机化合物(⾮腐殖物质)以外的各种淡棕⾊⾄暗褐⾊的天然⾼分⼦化合物的总称。
它由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等三类物质组成。
矿质化作⽤:有机残体中的各类有机化合物在⼟壤微⽣物酶的作⽤下发⽣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氧化碳、⽔和能量,同时释放出含氮、磷、硫的植物可以⽤的矿质营养元素。
腐殖化作⽤:动物、植物、微⽣物残体在微⽣物作⽤下,通过⽣化和化学作⽤⽽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第3章(1):⼟壤酶⼟壤酶:是⼟壤⽣态系统代谢的⼀类重要动⼒,⼟壤中所进⾏的⽣物学和化学过程都要在酶的催化下才能完成。
第4章(7):⼟壤机械组成、质地类别、⼟壤结构性、⼟壤结构体、⼟壤孔性、⼟壤容重、团粒结构⼟壤机械组成:是指⼟壤中各粒级所占的⽐例,⼜称颗粒组成。
⼟壤机械组成是⼟壤最基本,最重要的性状之⼀。
质地类别:⼀般分为砂⼟,⼟壤和黏⼟三类。
P73⼟壤结构性:是指⼟壤中单粒和复粒的类型、数量、⼤⼩、形状、性质,以及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的综合特性,良好的⼟壤结构是形成⼟壤肥⼒的基础。
⼟壤结构体:指⼟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形成的具有⼀定形状和⼤⼩的⼟团货⼟块。
⼟壤孔隙性质:指⼟壤中孔隙的总量及⼤⼩孔隙分布⼟壤容重:⽥间⾃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体的质量团粒结构:系指⼟壤中单粒或复粒经过多级黏结团聚⽽形成的、内部疏松多孔、近似球体、⾃⼩⽶粒⾄蚕⾖粒般⼤⼩的⼟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土壤学B》重要知识点
第0章绪论
1) 概念: 土壤,土壤质量,土壤养分,土壤肥力,温室效应
2) 土壤的生态功能有哪些?
3) 土壤的三相
4) 土壤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层及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4) 全球变化中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第1章土壤矿物质
1)概念:当量粒径,当量孔径,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
2)矿质土粒的国际制分级与性质
3)国际制土壤质地的分类
4)不同土壤质地的生产性状
5)质地剖面评价的意义
6)土壤孔隙的类型及对植物生长的意义
7)影响土壤孔隙状况的因素
8)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类型
9)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2章土壤有机质
1)概念:广义和狭义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
2)土壤有机质的主要元素、化合物组成及C/N
3)腐殖物质的分组方法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土壤有机质的库及主要性质
6)土壤有机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7)植物残体的组成及分解速率的差异
8)好气分解与嫌气(厌氧)分解产物的差异
9)C/N比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10)了解土壤有机质与全球碳循环的关系
第3章土壤生物
1)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土壤微生物的特点
2)真菌在有机物质降解方面的作用
3)菌根的类型与作用
4)根际与根际效应
5)土壤动物的类型和对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
6)土壤生物数量的表示方法
第4章土壤化学过程
1)概念: 土壤胶体,同晶代换,2:1型粘土矿物,CEC, 盐基饱和度,Soil pH,潜在
酸, 交换酸度,土壤缓冲性,
2)土壤胶体的大小范围
3)常见阳离子对胶体的凝聚力(理解)
4)土壤胶体状态与土壤结构的关系
5)层状硅酸盐的基本结构
6)同晶代换的意义
7)高岭石与蒙脱石的性质对比
8)离子交换的规律
9)离子交换能力的理解
10)CEC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1)交换性离子有效度
12)土壤pH与营养元素有效性
13)旱地土壤与水田土壤Eh的区别
第5章土壤水
1)概念:吸湿水,吸湿系数,萎蔫系数,膜状水,毛管水,田间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土壤有效水量,相对含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土
壤水分特征曲线,饱和流,“冻后聚墒”,
2)土壤中各种水类型有效性的比较
3)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及各自优缺点
4)总土水势的计算公式
5)土壤水分能量概念的意义
6)土壤无效水,田间持水量的土水势数值,-15巴和 -0.3巴
7)蒸发条件与影响因素
8)SPAC中的水流的方向
9)农田水分平衡公式
10)主要灌溉方式的土壤水分布特点
11)土壤保水的主要措施
第6章土壤养分
1)概念:土壤速效N,土壤氮损失,矿化作用,固持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土壤有效P
2)土壤N的主要形态
3)土壤NH
4和NO
3
的特点
4)土壤主要N转化过程的意义
5)我国主要土壤类型P分布的特点
6)不同类型土壤中P的固定机制
7)土壤钾的形态及有效性
8)微量元素的主要形态,影响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第7章土壤空气与热量
1)概念:土壤空气对流,土壤空气扩散,土壤通气性,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
2)土壤空气组成的特点
3)土壤空气运动的原因
4)土壤热量的来源
5)土壤热量的平衡公式
6)土壤温度的日变化特点
第8章中国土壤资源
1)概念:土壤地带性分布,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2)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气候、植被特点
第9章土壤学与专业问题
1)理解土壤整体性质的关联性
2)城市土壤的特点
3)城市土壤对园林绿化的影响如何?
4)联系专业问题,分析土壤学知识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
第10章岩石矿物风化
1 概念岩石、矿物、母质、风化作用2岩石的主要类型和性质3 岩石矿物风化产物主要是什么?
4成土母质把哪些性质“遗传”给土壤
第11章成土过程
1 概念成土因素、土壤剖面
2 成土因素的相互作用
3 基本成土过程有哪些?
4 成土因素、基本成土过程与土壤地带性分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