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形态的电影及其美学观念模板
电影美术设计论文
![电影美术设计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d8584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9.png)
电影美术设计论文电影的美术设计是电影最基本的表达手段,是一种无声的电影语言,它可以展现电影本身的背景,同时它又能展现影片的造型,甚至为影片奠定基调。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美术设计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电影美术设计论文篇1浅谈当代电影美术设计摘要:当代艺术流变产生出一种新的影像艺术――新媒体艺术。
这种当代艺术载体的融入,多元混合的视觉表达,观念造型的直接叙事,以及前卫性的表现形式为当代电影的探索发展提供了诸多形态和语言上的借鉴,启发当代常规电影美术创作的美学思考和语言表达。
其审美思维包含了文化、差异、置换、神话、分极等思维,它们为电影创作尤其是银屏造型设计带来了无限创造潜能和审美视野,也创造了造型审美,情趣审美和叙事抒情于一体的银屏新景象。
关键词:当代艺术流变;新媒体艺术;当代电影美术设计;电影美学一、当代艺术流变当代艺术形态在实现各自独立的语言和社会任务时,也在信息时代互相渗透影响和发生变化。
当代艺术流变的结果是产生出一种新的影像艺术:它是以追寻自由价值的当代艺术、叙事性的影像艺术和高科技数字影像技术整合起来形成的一种当代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新传媒时代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传统和现代艺术媒介的界限,整合了造型艺术、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网络艺术等所有现代艺术形式,是一种跨学科、多媒介的综合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雏形以活动影响为特征的录像艺术和电影实验短片两种类型为主。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表现手法更趋多样化,很多艺术家将无意识流的表演和各种非意识流的观念通过电影胶片重新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景观,并将其特意选择在一个相对有联系的空间中放映,形成空间化信息,设法开发人的潜能,产生出传统电影和电视无法达到的表现力和体验力。
这种新媒体艺术流变虽以电影影像的表现形式为开端和基础,但在很多方面又超越了常规电影。
这种当代艺术载体的融入,多元混合的视觉表达,观念造型的直接叙事,以及前卫性的表现形式为当代电影的探索发展提供了诸多形态和语言上的借鉴,也启发了当代常规电影美术创作的美学思考和语言表达。
王家卫电影中的存在主义美学呈现
![王家卫电影中的存在主义美学呈现](https://img.taocdn.com/s3/m/22756f8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8.png)
基本内容
王家卫的电影音乐不仅服务于情节和人物塑造,更是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和情 感表达。无论是因果聆听、语意聆听还是缩减聆听,在他的电影音乐中都得到了 巧妙的运用。这使得他的电影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也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 视听享受。
基本内容
通过对王家卫的电影音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电影艺术,以 及他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运用方式。这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电影音乐的重要性,以 及其在电影艺术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因果聆听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常常用于营造出一种情绪或氛围。观众可以通 过听到的声音推断出其产生的原因或来源,进一步理解电影的情节和人物的情绪。 例如,在《一代宗师》中,悠扬的笛声与打斗场面的结合,让观众更能感受到人 物内心的悲痛和挣扎。
基本内容
语意聆听则用来解释和传递信息。在王家卫的电影中,音乐不仅仅是单纯的 配乐,而是成为了一种语言,与电影的情节和人物的行为相互配合,增强了对白 的表现力。例如,《花样年华》中的配乐,通过悠扬的旋律和优美的和弦,更加 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
三、镜头的运用与象征性场景的 设置
三、镜头的运用与象征性场景的设置
王家卫的电影中,镜头的运用和象征性场景的设置也是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 影像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常常运用晃动镜头、推拉镜头和旋转镜头等非常规 拍摄技巧,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他还会设置一些具有象征性的场 景,如暗淡的灯光、潮湿的街道和密闭的空间等,来表达角色内心的孤独、迷茫 和疏离感。这些象征性场景的设置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使观众能 够深刻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情感。
基本内容
缩减聆听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也有所体现。他会根据场景的需求,将不必要的 噪音去除,集中聆听自己想要的声音,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电影的情 节和人物的情感。例如,《2046》中的配乐,去除了繁杂的环境音,使得主角的 情感表达更加突出。
当代电影浅析
![当代电影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c63a14a300a6c30c229fb3.png)
当代电影浅析因该范围庞大,所以选取当代电影中的中国电影进行简单分析解读。
电影实践和电影理论,从历史上看,总是相伴而行,同步发展的。
实践为理论提供研究对象和议论的题目;理论的思维,又为实践开辟新途径、新目标。
电影理论不是救治电影创作的万应药方,但却可以帮助开拓创作视野,启发艺术的思路。
世界电影历史上,那些具有先锋意义的电影作品,与其说主要是为了创作,不如说更着眼于理论思考而进行科学的试验。
所以,在我看来,既不要把电影理论的作用估计过高,也不要不屑一顾。
理论之于创作毕竟是有用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鉴别,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确认哪些是对的,于自己的创作有益;哪些是不对的,无助于创作,从而决定取舍,而不为时尚流行性所驱使和左右。
在当代,世界的和中国的电影创作,都在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丰富形态发展;电影艺术的构思和表现、类型、样式、风格和流派,比以往任何一个电影时代都更加光灿斑驳,异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
与之相适应,电影理论也在朝着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人们不再满足于和停留在对于电影艺术的笼统的、一般性的理论把握之上,而是在努力从电影的各个方位、多种角度和层次研究它,从而提出诸如电影社会学、电影政治学、电影文化学、电影伦理学、电影心理学等等这些除老的电影学科———譬如电影美学、电影艺术学、电影语言学———之外的新学科。
可喜的是中国电影艺术科学的学科建设也在起步。
要准确描绘当下中国电影的现状,就不能一叶障目,忽视了世纪之交以来的“主旋律”创作。
我们不能否认下面这样的事实:“主旋律”观念的提出,与之相应的长沙会议以及会上确立的“三性统一”,以及继后的多部精心制作的影片,如《苍天在上》、《生死抉择》等,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在电影界竖立起了标杆,并且组成了中国影坛夺人耳目的一片风景。
电影为社会主义服务被明确强调,电影人被要求以健康的社会责任观进行创作,相应设立的国家级奖项营建着“主旋律”电影的强势状态,行政部门所加大的力度体现到了组织上、舆论上和经济上,而与电影遥相呼应的“主旋律电视剧”的大规模生产,更是在视听艺术的大范围内起到了壮其声势的作用。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8f01e12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c.png)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电影艺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
而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在观影时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美感,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时间和空间是电影表达复杂情感和真实感的重要方面。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有着更加精细的处理,通过画面的组合和质感的表达,使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时空的转换和变化。
比如,美国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通过镜头和音效的处理,将原本空旷的海洋和孤独的船只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让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海洋的广阔和人的渺小,加深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情感和人物的表达电影艺术能够影响人的情感和心理,因此,情感和人物的表达也是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之一。
电影通过人物造型、对白和行为等多种方式,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比如,中国电影《芳华》通过讲述一群在军营中度过芳华岁月的女孩,表现了她们在困难、挑战和磨难中依然坚守初心和信仰的故事,观众在观影中体味到了人物的情感和信念。
三、主题和意义的表达电影作为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讲故事,更是通过讲故事来表达主题和意义。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能够通过深入的主题和意义表达来带给观众令人动容的情感和思考。
比如,法国电影《大都会》在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沟通困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性和人民冷漠的控诉,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反思。
四、色彩和构图的表达电影中的色彩和构图也是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之一,通过色彩的搭配和构图的设计,电影能够传达更加精彩的视觉效果。
比如,韩国电影《寄生虫》通过灰暗的色调和镜头的构造,表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刻画了一个现代社会的冷酷与无情。
总之,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是丰富多彩的,它能够通过多种角度的呈现,让观众在身体上、心理上和思想上产生共鸣。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电影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电影艺术的真正魅力。
《2024年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的多向度探索》范文
![《2024年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的多向度探索》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fc2f7c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d.png)
《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的多向度探索》篇一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与时俱进,逐渐成为反映社会风貌、传达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
新主流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界的新兴力量,其“青春态”美学在多向度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旨在深入探索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的多元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新主流电影的崛起新主流电影是指具有较高观赏性、较强娱乐性、广泛社会影响力和良好市场前景的电影作品。
在众多题材中,青春题材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新主流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电影以青春为主题,关注年轻人的成长、情感、梦想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关怀。
三、“青春态”美学的多元特征1. 视觉美学: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在视觉上追求高质感、时尚感,画面构图精美,色彩运用恰到好处。
通过唯美的画面,展现青春的活力和美好。
2. 叙事结构:在叙事上,新主流电影注重情节的紧凑性和逻辑性,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塑造,展现青春的成长和蜕变。
3. 音乐元素:音乐是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中的音乐往往与画面、情节相得益彰,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共鸣。
4. 主题内涵: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关注年轻人的成长、情感、梦想等主题,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体验,引发观众的共鸣。
四、多向度探索1. 文化内涵: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不仅关注青年的现实生活,还挖掘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内涵。
通过跨文化的视角,展现青春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2. 社会价值:新主流电影通过关注青年的成长和情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这些电影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具有强烈的社会价值。
3. 艺术创新:新主流电影在艺术上追求创新和突破,通过新的拍摄手法、剪辑方式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同时,这些电影也鼓励青年导演和演员的创新精神,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4. 国际视野:新主流电影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不断努力,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将中国的青春故事传递给世界。
时代·个体·本土当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新时代转型及其审美表达
![时代·个体·本土当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新时代转型及其审美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221bbe8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2.png)
60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样态,是反映农村生活变迁、引领农村社会走向、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农村题材电影的概念与范畴一般是指“从农村电影创作的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出发,具体以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社会发展变迁的基本现状为背景,以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转型以及农民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命运轨迹的嬗变为主要表现对象”[1]的电影。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底的统计数据,中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其中乡村总人口达56401万①,如此庞大的人口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方向与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在这一语境下,呈现农村生活面貌、反映中国乡村伦理及其情感结构的农村题材电影,亦映射一个国家的时代风貌和社会走向,因而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转型期,都迫切需要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来回应这一时代变迁的主题。
自从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也成为电影创作的主要内容,我国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及其表现样态发生显著变化。
尽管其数量和质量上仍有待提升,但是思想主题的表达和文本内容的呈现较之前的创作更为丰富,从外部现实到个体内心,从时代走向到文化传承,深入反映当下农村面貌的方方面面,突破以往叙事主题的单一,进入一种多元融合的创作阶段。
一、新时代转型: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脉络与未来空间农村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样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本民族社会、文化、历史的本土风格与美学独特性,始终映射着中国乡土社会的风云变化。
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反映农村生活的农村题材电影可谓是占据一方天地。
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电影紧跟改革的步伐,描写人民对于新生活的渴望,倡导人们要“走出去”,《牧马人》(谢晋,1982)、《人生》(吴天明,1984)、《黄土地》(陈凯歌,1984)等精品佳作在国内外备受赞誉。
影视美学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
![影视美学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361236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3.png)
第二节 电影叙事学
一、结构主义叙事学 普洛普 列维·斯特劳斯 格雷马斯 热拉尔·热奈特
1.普罗普《俄国童话形态学》 对于故事的分析应以故事的结构为着眼点,尤其
是应当以功能作为民间故事的基本单位。
三十一种功能:如主人公出发探险、与妖魔搏斗、 取得胜利、最后赢得幸福等等。
七种角色:(1)反面人物(侵犯者);(2)为 主人公提供某件东西者;(3)助手;(4)公主 (被追求的人)及其父亲;(5)送信人;(6)英 雄;(7)假英雄。
8
与此同时,现代电影理论比起经典电影理论来, 也更加富于学术性与体系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以电影符号学为代表的现代理论促成了电影学这 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不仅使电影理论与电影创 作区分开来,而且使电影理论与电影评论区分开 来,使电影学最终成为拥有同其他人文学科同等 地位的一门独立学科。
9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研究方法来看 ,传统经典电影理论主要运用传统文艺理论的方法, 侧重于对电影艺术自身的本体研究。而从电影符号学 开始的现代电影理论,从一开始就注意运用语言学、 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 研究成果,注重对电影文化进行跨学科研究,不再像 以前传统经典理论重视对电影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 而是侧重于将人文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电影学 领域之中。
10
2.电影第一符号学的三大研究领域: (1)确定电影的符号学特性 (2)划分电影符码的类别 (3)分析电影作品(影片本文)的叙事结构
(1)确定电影的符号学特性
电影符号学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电影究竟是不是 一种语言”?在这个问题上曾经有三种主要看法:让 ·米特里认为,电影不等同于语言,因为电影影像没 有能指、所指的区别,影像不只是符号,电影的诗意 才是米特里美学体系的最高层次,他的美学观被称为 蒙太奇派与长镜头派的综合。温别尔托·艾柯则从美 学走向信息科学,他提出用“符码”(CODE)这一术语 来代替“语言”,他主张对电影影像进行三层分节( 图像、符号和义素)。麦茨得出的结论是,电影不是 普通语言学意义上的一种语言。或者换个说法,他认 为电影语言是一种无语言结构的语言。
《2024年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的多向度探索》范文
![《2024年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的多向度探索》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0b9fee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e.png)
《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的多向度探索》篇一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展现出多样化的美学特征。
新主流电影,以其独特的方式描绘了现代社会的风貌,特别是在青春题材上,表现出了强烈的“青春态”美学。
本文旨在多向度地探索这一美学现象,从主题内容、表现形式、视觉效果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
二、主题内容的深度挖掘新主流电影的“青春态”美学在主题内容上有着深刻的挖掘。
电影以青春为主题,关注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和成长历程。
在题材选择上,新主流电影善于捕捉社会热点,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年轻人的内心世界。
同时,电影在情节设置上更加注重真实性和共鸣感,使观众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情感共鸣。
三、表现形式的创新与突破新主流电影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诸多创新与突破。
在叙事结构上,电影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非线性叙事、多角度叙事等,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元。
在角色塑造上,电影注重人物的立体化、多元化,使角色更加真实、鲜活。
此外,电影还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特效、音效等,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
四、视觉效果的美学追求新主流电影在视觉效果上有着独特的美学追求。
电影通过精美的画面、细腻的色彩运用和光影处理,营造出一种唯美、浪漫的视觉氛围。
同时,电影还善于运用镜头语言,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展现出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年轻人的青春活力。
此外,电影在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使整个影片更加贴近现实,更具观赏性。
五、青春态美学的社会价值新主流电影的“青春态”美学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首先,它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展示个性的平台。
其次,通过电影的传播,青春态美学激发了年轻人的活力,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追求梦想。
最后,新主流电影的青春态美学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六、结论新主流电影的“青春态”美学是多向度的探索与实践。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解析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ef79f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b.png)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解析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解析当代电影艺术在审美特征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本文将对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和解析。
首先,当代电影艺术在情节和表现手法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其次,当代电影艺术注重对情感和意义的深度挖掘。
最后,当代电影艺术在影像语言和技术运用上有着重要的突破和创新。
一、多样化的情节和表现手法当代电影艺术以其多样化的情节和表现手法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与过去相比,当代电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更倾向于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混合、闪回、闪现等手法来打破经典的叙事规则。
这种表现手法能够给观众带来新的观影体验,使电影更具有艺术性和实验性。
此外,当代电影艺术还注重对细节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它通过镜头语言、视觉符号、音效等手段来展现人物情感和心理状态。
观众通过这些细节的描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二、深度挖掘情感和意义当代电影艺术追求对情感和意义的深度挖掘,通过对人性、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等主题的探索,展现出电影艺术的深度和内涵。
当代电影艺术家注重通过电影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对生活的理解,使电影作品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当代电影艺术中,心理与情感成为了重要的创作题材。
它们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绘和心理冲突的呈现,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加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当代电影艺术还借助于对社会问题的触发和思考,使观众对社会现实产生思考和关注。
三、影像语言和技术运用的突破和创新当代电影艺术在影像语言和技术运用方面也有着突破和创新。
一方面,当代电影通过高级视觉特效、3D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电影的观赏性和冲击力。
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使电影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导演的创意和想象力,营造出更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当代电影在影像语言的运用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例如,通过运用特殊的镜头构图、色彩处理以及音乐配合等手段,使电影的画面更加富有诗意和表现力。
《2024年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的多向度探索》范文
![《2024年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的多向度探索》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fe4d8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4.png)
《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的多向度探索》篇一一、引言在电影艺术的丰富多彩的舞台上,新主流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文化价值和观众认可度逐渐崭露头角。
而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便是其以“青春态”美学为主导的创作潮流。
这种电影美学不仅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也成为了电影艺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多向度地探索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的内涵、特征及其在电影创作中的实践。
二、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的内涵新主流电影的“青春态”美学,主要体现在对青春生活的真实描绘、对青年心理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青春价值的积极倡导。
这种美学追求的是真实、自然、富有活力的青春形象,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画面表现,展现青年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三、“青春态”美学的特征1. 真实性与共鸣性: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通过对青年生活的深入挖掘,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2. 多元性与包容性:“青春态”美学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多元性,不仅包括对爱情、友情、成长的描绘,还包括对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的反思。
同时,它还具有包容性,能够容纳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青年人的情感和体验。
3. 情感性与艺术性:通过对青年情感的细腻描绘,使电影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同时,“青春态”美学还注重电影的艺术性,追求画面的美感、音效的和谐以及剧情的紧凑。
四、“青春态”美学在电影创作中的实践1. 题材选择:新主流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多以当代青年的生活、成长、情感为主题,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挖掘,展现青年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2. 人物塑造: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对青年心理的深刻洞察,塑造出真实、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
同时,通过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刻画,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 艺术表现:在艺术表现上,“青春态”美学追求画面的美感、音效的和谐以及剧情的紧凑。
通过运用现代的电影技术手段,使电影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五、结论新主流电影“青春态”美学是当代电影艺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它以真实、自然、富有活力的青春形象,展现了青年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电影美学漫论
![电影美学漫论](https://img.taocdn.com/s3/m/7d28f019fad6195f312ba6e1.png)
1、渲染气氛
音乐能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包括环境气氛,时代气氛,地方色彩或民族特点等等,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1)渲染环境气氛
例如影片《城南旧事》,整部影片表现了一种惆怅惜别之情,导演吴贻弓称之为“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音乐根据影片这一总的基调,选用了二三十年代著名文人、音乐家李叔同填词的学堂歌曲《送别》,作为这部影片音乐的主旋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这哀婉、悠长的音乐,恰如其分、别具风格地渲染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一影片总的情绪基调。这部由著名电影作曲家吕其明作曲的影片,荣获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前苏联著名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说:“不论哪一种乐队中,长号都是发音强的乐器,巴松管是发音弱的乐器。但是假如把巴松管放在离麦克风很近的地方,而把长号放在离麦克风20米的地方,结果以巴松管的强有力的音响为背景,长号的微弱的音响勉强可以听到。这是音乐会中的音乐所想象不到的。换句话说,这里提供了一种逆转配器法的宽广的世界。”[②]日本当代著名音乐评论家秋山邦晴,把这种只有电影音乐才具有的特殊现象称之为“微音器(麦克风)艺术的电影音乐”。[③]
从有声电影问世到30年代中期,在这将近10年的时间里,电影音乐的作曲者追求“完美”的形式,他们不是根据电影的特性,而是按照戏剧来谱写电影音乐。采用著名歌剧作曲家瓦格纳、普契尼、威尔第等人的歌剧结构形式,给影片的主要人物每人谱写一个音乐主题,包括主角、配角、好人、坏人。这样,音乐不仅事先把好人、坏人点明了,而且观众可以凭借音乐判断“要谈恋爱了”、“要打仗了”、“要出现恐怖场面了”等等。这样的音乐往往泄露天机、破坏悬念。
影视美学论文
![影视美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d458ee9102de2bd96058873.png)
影视美学论文题目:电影是怎样炼成的——视觉滞留的艺术学院:化学学院专业:化学生物学姓名:肖溪学号:10507221关键词:电影、美学、蒙太奇、视觉滞留、《一夜风流》、《罗马假日》、《日瓦戈医生》电影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首先是新技术的发明,然后才导致新艺术的发现。
科学的现代综合化与整体化思潮,表明当代人类的思维已由原来的细分化单向发展转变为向细分化与综合化相渗透、相融合的整体综合化加速发展。
继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之后,皮耶茨等人于70年代提出了全息思维理论,不但揭示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综合化走势,并进而指出“文化中的一切东西都是相互关联,纵横绞结的。
每一点东西都反映在其余的一切东西之中”这愈加表明人类思维和现代科学的整体综合化的发展,对当代人类文化和艺术思维的整体综合趋向和电影电视整体综合美学的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事实证明,自电影诞生以来,各国电影艺术家与理论家所创造的诸如传统主义、表现主义、纪实主义乃至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理论话语,不但为当代影视这种整体化的交叉综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足的材料,使之具有无所不可综合交叉的可能性,并且从60年代起,已经在世界电影创作实践与理论探讨中由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呈现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整体综合趋向。
尽管人们为当今电影市场的不景气和从未有过的困境而忧心忡忡,但同时又不能不惊叹电影在短暂的百年之间,神奇地跨越了其他古老艺术用了多少世纪才取得的历史进程,并携其姊妹媒体电视的手,涌入世界生活的每一角落。
为寻求并把握电影电视发展的规律,以建树有益于当代影视生存、发展、繁荣的理论策略及美学观念,有越来越多的影视工作者,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今天的影视艺术“越来越综合化,同时也越来越个性化”,自觉把握着当代电影电视的整体综合美学新走势。
电影,也称映画。
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
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
当代电影画面的构图与审美 构图审美
![当代电影画面的构图与审美 构图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81f21dd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6a.png)
和视觉语言上不断探究、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
第1页共5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来实现凝聚于艺术形式这一承载方式中人
构图就是对进入画面的各视觉元素根据视觉美感的方式进行有效排
为营造的某种意境,擅长使用构图语汇到达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列与组合。这是一个选择、思维和组织的过程,是从无序到有序的影视画
有宽广感。影片《红高粱》,全景系列景别画面的构图处理风格大都是在 到达视觉上的愉悦感并传达出创作意图。
地平线上方,增加画面构图的深度(第三空间)的关系,有深远感。
四、电影画面构图的美学特征
三、电影画面构图的要求
构图作为电影画面创作的手法,是一种即兴性、个人化、艺术性相结
电影构图观念是一个宏观意识问题、一个整体结构设计问题,要在运 合的创作,没有具体的和一成不变的模式。 (一)时限性
大肆渲染“红灯笼〞这一意象 ,从庭院布置、家居摆设到一排排灯笼的 面创作过程,就是要在每一个镜头画面中表达一种画面布局,一种画面结
对称性构图,使光影、构图的配置与表现功能的关联性起到了特有的成效, 构。由于电影作品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的不同,创的立意和关注点
隐喻了封建社会的古板顽固对人性的扭曲和桎梏。严谨而有序的构图使整 不同,所制造的构图形式与构图手法也不尽相同。电影画面的创作,就是
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运用内蕴深远的“极简主义〞构图,通过 线牵引。我们知道电影画面的几何中心就是画面对边交叉点和画面两条对
对简约、纯粹空间的追求来实现纯净抽象的形式。 极简主义景观在理论 角线交叉点。在构图中,点具有集中、吸引视线的视觉感。几何中心位于
特征上具有冗杂性、适应性、开放性的特点。 “黄土地〞作为影片的主 电影画面 ZY 位置能使视线集中,画面产生对称、均衡、庄重、形式感。
当代电影美术先锋设计及其审美形态
![当代电影美术先锋设计及其审美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55744b43cf84b9d528ea7a70.png)
( 下转 第 1 9页 ) 9
美 学认 知 上所 表 现 的 是 一 种 具 有 独 异 的 以及 颠 覆 性 的价 值 体 系 。其 所 蕴 含 的反 叛 精 神 以及 多元 的平 衡 哲 理 表 述 . 后 最 在 电 影 中阐述 . 现 的手 法 可 以是 多元 以及 共 生 的 . 表 当代 电 影 美 术 先 锋 设 计 具 有 兼 容 的美 学基 础 我 们 所 认 知 的 当代
1 变形式 的 电影 美学——解 构主 义 的美学 应用
在上个世 纪 7 O年代前 , 解构主义 主要 应用在哲学 中和 文学批评 的领域之中 , 随后在设计 界的应用 , 人们才开始 重 视该 理论 , 并应用在具体 的实践之 中, 现今解构主义被作 为 新 的设 计美 学而 越来越 多地 受 到设计 师 以及 艺术 家 的青 睐。而解构 主义 的思想具体渗透在先锋电影 的美术设计上 , 则是艺术另类的手法转化为新造 型的创 作欲望从容地融 人 影片的叙事 以及 电影 的主题之 中, 达出一种 具有 异变意义 传 的新型的 、 先锋 的电影美 学价值观 。逆反 的表现形式具有新 的审美意识 , 用新 的眼光来看待当代艺术 , 以及撼 动当代艺 术的审美 方式;把无秩序作为秩序来进行确定性 的消解 , 让 电影美术的设计找到新的手段来逆 向地解决传统 电影 中过 于理性甚至呆板 的处理现实情境 的方法 ,最大 限度地挖掘 出电影美术中设计感觉 的最大表现 。 在英 、 美两国合拍的 电影《 丁山》 诺 之中就运用过一些结 构手段 。电影是一部讲述在不 同环境中人如何相爱的一部浪 漫爱情喜剧 , 剧中 , 在 男主人公威 尔有一场漫步在 波多贝罗 大街上的场景 , 一段懒洋洋的旋律伴 随着 男主角 , 阳光明媚 , 细雨绵绵 , 雪花纷飞 的街道场景在一个 空间中 , 四个季节不 断地变化 , 人的心情也 随之转变 , 非常有创新 的意识 , 现在这 种表现手法时常被用在广告语 MV中。当代 电影设计之所以 会允许用 解构 主义的哲学思想作为对 《 诺丁山》 的解说 , 这正 是说明 , 当代电影的寓意 以及语义 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其可 能性 以及必 然性 是来 源于当代 电影创作 者对于人 自身 的处 境所进行揭示的创新结果之 中。 我们对这个结果应 用哲学表 述则称为“ 异化 ” , 在文学之 中的表达则变为“ 荒诞 ” , 但是在 电 影美学设计 中的表现则可以叫做“ 解构” 。 当然我们可 以理解 为解构 主义 的设 计手法就是要 构建 出一种异构 , 这是新 的规则 , 它对传统 的电影美术在完 整的 典 型性 的价值上进行 了一种消解的 阐述, 统电影美术的 对传 本 质也 做出新的阐释 。中国的传统 文化和西方文化相 比是 迥异 的, 这正决定 了中西两方在 电影 艺术 的造 型美 术创作之 中存着 巨大 的差异性 。这些差异所带来的并不 总是分歧 , 它 也 给电影美术 的设计 师带来 了非 常广阔的创作空 间和中西 合璧 的艺术 格调 ,为先锋 电影艺术 的世界带来 了一种 具有 更 为包涵意 义的先锋美学思想 。 获 得 20 0 6年金 马最佳 美术设计 奖 的影 片《 宴》 夜 的先 锋 电影美术 的设计 中,中西文化混杂元素应用 比较典 型 , 曾 有媒体 评价该电影的美术风格是 “ 一块沾 了些西 式沙拉酱 的陈年腊 肉” 但是美术师 叶锦 添则 对该 电影 的艺 术风格进 , 行 了新 的定位 , 四六开” “ 东西 方文化 。该 电影 的美术设计贯 以融合 了古典和前卫 , 同时还兼顾 了东西方 的文化 , 并打造 出非常绚烂的银幕先锋造 型 ,最大限度地丰 富了当代 中国 的电影作 品的造 型视觉表现 。 夜宴》 《 中设计 了 占地为 1 . 2万 平 方米的宫殿 内景 ,应用莎士 比亚时代 的风格并 结合 了中 国古代宫廷 的风格 , 为莎翁的悲剧主题做 出映衬 , 并在背景 的效果处理上非常的阴郁 。皇宫 中高耸 的楼宇 、 巨大的柱子 让观看 的人 , 感觉 到不 同文化 的冲击 , 西方 的教 堂感 , 方 东 的景 园感与东方歌舞 的造 型完全地融人进 电影剧情 中。新 锐 的电影美术设计让 观众 自西方现代感 中品味 出东方特 色 的雍容 , 再从东方 的意境领 略西方 的时 尚气质 , 这样 的手 法
当代形态的电影及其美学观念模板
![当代形态的电影及其美学观念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0687c92b307e87100f69624.png)
【数据库】语言文学艺术史地类(1997年)【文献号】2110【原文出处】文艺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606【原刊页号】96-102【分类号】J8【分类名】电影、电视艺术研究【作者】潘秀通【复印期号】199701【标题】当代形态的电影及其美学观念【正文】启锚于卢米埃尔时代的电影,在短暂的百年之间,神奇般地跨越了其他古老的艺术曾用多少世纪才完成的历史进程,随时代的钟声正悄然驰入当代的里程。
电影呼唤理论界廓清迷乱星云,从它的历史轨迹中洞见它的当代形态,以建树有利于当代电影发展与繁荣的美学观念。
本体与本质伊哈尔•哈桑在其《后现代转折》一书中强调,历史发展是既连续不断又具间断性的。
洞悉电影的当代形态,繁荣当代电影,并不意味着过去的美学思想对今天影响的终止,相反,传统依然在发展,同一的模式正经历着巨变。
当今,“反综合艺术论”者激烈反对“电影是综合艺术”,摆脱叙述与叙事语言,倡导所谓“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时空系统”“才是本体”、“美学正是(也只能是)建立在媒材的基础上的”立论[①], 实则割断了电影历史,肢解了电影的本体。
“电影在其短暂的历史进程中,为了赢得自身的解放多么顽强的斗争过,表现出多么出色的吸收和容纳能力”,“狼吞虎咽地摄取了一切可取之物”[②]。
没有这种摄取和综合,不会有电影的诞生,更不会有电影的成熟和发展。
巴赞指出,电影的历史就是决定各门艺术发展的独特因素和已经发展的各门艺术对电影产生的影响的汇合。
电影是动态造型艺术。
由“活动照片”形成的影像,是电影静态画面的延续化和动态化,外部物质存在的连续复现,亦是电影本体和电影语言0 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
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叙述”与“叙事”同影像相伴相生。
感光材料制造商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以叙述者的身份,通过一部17米长影片的活动画面,描摹和叙述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主体的运动形态以及简单的事件。
而梅里爱“由于利用舞台剧的方法,由于有系统地将一些舞台剧拍成了电影”,从而革新了电影,使电影从“一个再现的工具”成为“一种表现的手段”,增强了叙事乃至叙述“故事”的功能。
第一章 电影的基本美学形态分析
![第一章 电影的基本美学形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c1d89684868762caaed5d2.png)
• 5、戏曲片:也称舞台纪录片,运用电影艺术手 段,忠实的记录在舞台上演出的歌舞、戏剧、曲 艺、杂技等。
• 第四节 科教片
• 一、含义: • 以传播科学知识和推广技术经验为基本目的的, 范围宽广的电影类别。 • 二、功能: • 普及科学知识 《宇宙与人》《科技之光》 • 推广技术经验 《人的胚胎养育》 • 传播工艺方法 《景泰蓝制作》 • 配合课堂教学
• 《勇敢的心》 • 梅尔吉布森 • 爱德华 威廉· 华莱士 美伦 罗拔布斯 • 史顿灵战役 • 攻克约克郡 • 霍却克战役 • 游击战 • 就义 • 第6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最佳摄影、 最佳音乐、最佳化装五 项大奖
• (2)以写事件为主的影片 • 这类影片更着重叙述重大战争、战役或军事行动 的发生发展过程,阐明它们的政治性质或军事特 点,形象化的讲述其中体现出的军事思想、战略 战术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 《南征北战》毛泽东思想:要歼灭有生之敌,不 要纠缠一城一地的得失。 • 《四渡赤水》长征 避实就虚 声东击西 • 国外战争片追求巨大的战争场面或紧张的战争气 氛,追求由大场面、快节奏所带来的审美快感和 官能刺激。
• 三、类型
• 1、动画片: • 又称卡通片,它以绘画为表现手段,运用逐格拍摄的 方法,把绘制的人物动作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 而形成的活动影像。 • 2、木偶片 • 先根据剧本设计出各种木偶造型,然后制成不同的木偶, 可以分为关节木偶、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 • 《神笔马良》《孔雀公主》《阿凡提》 • 3、剪纸片 • 是在民间剪纸艺术和皮影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以 平面雕镂给人物动物造型,用绘制的纸天片及贴在玻璃 板上的前后景构成环境空间,拍摄时将纸偶放在玻璃板 上,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把分解动作逐一拍摄下来。 • 《济公斗蟋蟀》 《斗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语言文学艺术史地类(1997年)【文献号】2110【原文出处】文艺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606【原刊页号】96-102【分类号】J8【分类名】电影、电视艺术研究【作者】潘秀通【复印期号】199701【标题】当代形态的电影及其美学观念【正文】启锚于卢米埃尔时代的电影,在短暂的百年之间,神奇般地跨越了其他古老的艺术曾用多少世纪才完成的历史进程,随时代的钟声正悄然驰入当代的里程。
电影呼唤理论界廓清迷乱星云,从它的历史轨迹中洞见它的当代形态,以建树有利于当代电影发展与繁荣的美学观念。
一本体与本质伊哈尔·哈桑在其《后现代转折》一书中强调,历史发展是既连续不断又具间断性的。
洞悉电影的当代形态,繁荣当代电影,并不意味着过去的美学思想对今天影响的终止,相反,传统依然在发展,同一的模式正经历着巨变。
当今,“反综合艺术论”者激烈反对“电影是综合艺术”,摆脱叙述与叙事语言,倡导所谓“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时空系统”“才是本体”、“美学正是(也只能是)建立在媒材的基础上的”立论[①],实则割断了电影历史,肢解了电影的本体。
“电影在其短暂的历史进程中,为了赢得自身的解放多么顽强的斗争过,表现出多么出色的吸收和容纳能力”,“狼吞虎咽地摄取了一切可取之物”[②]。
没有这种摄取和综合,不会有电影的诞生,更不会有电影的成熟和发展。
巴赞指出,电影的历史就是决定各门艺术发展的独特因素和已经发展的各门艺术对电影产生的影响的汇合。
电影是动态造型艺术。
由“活动照片”形成的影像,是电影静态画面的延续化和动态化,外部物质存在的连续复现,亦是电影本体和电影语言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
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叙述”与“叙事”同影像相伴相生。
感光材料制造商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以叙述者的身份,通过一部17米长影片的活动画面,描摹和叙述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主体的运动形态以及简单的事件。
而梅里爱“由于利用舞台剧的方法,由于有系统地将一些舞台剧拍成了电影”,从而革新了电影,使电影从“一个再现的工具”成为“一种表现的手段”,增强了叙事乃至叙述“故事”的功能。
而电影所“叙”之“事”,既影像所复现的物质运动形成的客观现实及事件,也就成为影片“本体”的又一重要构成元素。
影片的造型性与叙事性相依共存。
由于电影综合了戏剧、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的诸元素。
从而促进了电影言语加速向电影“语言”转化,使影片开始具有创造性“写作”(Signe)的意义,成为电影早期的初始“文本”。
这也是马尔丹赞誉“梅里爱有权获得第七艺术创始人的称号”的道理。
20世纪初叶,格里菲斯以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吸收了各派或各个导演点滴分散的发明,加以融会贯通,组成一个系统”[③],把卢米埃尔的纪实主义、梅里爱的戏剧美学和鲍特的艺术融合,新因素和综合的智慧,扩展了电影的艺术职能,从而在短暂的时间跨度中创造了相对复杂的叙事,创造了足以与任何伟大的叙事艺术相媲美的戏剧性叙事电影的本文形态,形成自身特定的本文结构法则。
“电影成熟期的特点则是对综合的需求”,并且“成熟到足以营造自已的有机结构,从而创造出自己的表现形式”[④]。
视角和时空的解放,是电影与其他艺术分离的首要特征。
马尔丹说,电影作为艺术而出现是从导演们想到在同一场面中挪动摄影机那一天开始的。
从普洛米奥1896年于威尼斯贡陀拉船上拍摄两岸景物为发端的移动摄影的运用,到格里菲斯“把蒙太奇作为电影的一种创作元素”,以“技术来抓住并控制观众情绪”,调动观众的参与性,这一切所构成的影像时空运动及其画面语言,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画面的空间关系及其与电影观众之间的关系,引起画面造型的空前变化,创造出电影自身独有的相对时空运动形态和影像话语体系。
这使电影不只拥有“化静为动”与“返动为静”的魔力,并且获得“历时性”与“共时性”时空结构形态,既可叙述历时态事件过程,又能展现共时态空间的存在与运动,并使不同时空的相异元素并置,产生非同寻常的意指关联,从而拓展了电影艺术本文的时间与空间、再现与表现、叙事与表意的无限广阔的界域和不可穷尽的潜能。
1927年,伴随《爵士歌王》,声音成为又一基本构成元素。
从此,一个异于以往任何时代任何艺术的视听交叉、声画融合、时空复合的电影美学新时代出现了,电影成为“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和贴近自身手段”的伟大“世俗神话”,成为“超越现存程式和违逆传统艺术标准的一类艺术”[⑤],因而被誉为电影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即“有声电影革命”。
电影文本所以异于其他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文本,就在于电影本文以声画动态呈现的符码的能指,隐匿并复合了一切叙事与非叙事符码的能指。
我们所以认为“反综合艺术论”及其所谓“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声画系统”及其“时空系统”“才是本体”的观点,是一种片面而静止的观点,就在于:其一,它从根本上忽略了中国先哲早已认识到的“物合而成”的朴素唯物主义真理;忽略了电影诞生以来倘若没有对科学技术与其他艺术元素的吸收和融合,怎么有可能从当年只是游艺场中的小玩艺儿,发展到如今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和世界性艺术的百年历史进程;其二,它忽略了“综合”乃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之一,既然电影艺术创作与理论思维中的综合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又怎么可能会像稚童玩积木那样地“机械相加”呢?同时,它也从根本上忽略了电影的运动,忽视了电影是“动态造型”艺术,这就根本否定了由于声画系统及其时空系统而产生的叙事、心理叙事及其形成的话语也是构成电影本体与电影本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正如美国影视理论家尼克·布朗所说:“叙事层面当然关系到影像表现内容”[⑥]。
电影运动一刻也脱离不开空间与时间。
空间是电影运动的广延性,即电影运动占有位置、体积和规模的性质,而时间是电影运动的延续性,即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更替和前后联系或因果联系的表现。
“在银幕世界中,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空间是动势化的空间,二者紧密交织融合一体,编织成电影和电影艺术的生命线。
”如果真的承认“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声画系统”及其“时空系统”,也就必须承认电影空间与电影时间这种相依互补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必须承认电影声画结构与叙事结构、声画语言与叙事语言、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相依共存的关系。
抽掉电影的“叙事结构”与“叙事语言”,实质是阉割了电影本体中的“时间”运动及其价值,并且割裂了电影的“时空系统”。
电影乃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文学、表演、导演、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诸多艺术元素之大成,通过摄影与剪辑的手段,把叙事性的时间艺术同造型性的空间艺术熔于一炉的视听结合、时空复合的动态造型艺术。
当代电影也无外用光波、声波所形成的声画与时空系统叙事。
电影语言也正是由叙事语言与声画语言的完美统一而构成。
80年代,“空间思维论”曾极力主张“摆脱情节和时间线性发展的束缚”,完全“从空间入手结构影片的总体框架”,淡化以至消解电影的叙事语言与叙事结构,亦是单纯追求“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声画系统”,实则均不外早年先锋派“纯电影”主张的再版。
倘若以此指导当今电影创作,只能误导当代电影消解其全面而完整地认识与把握世界的功能与价值。
二现代性与传统性近些年来,某些理论的倡导与某些影片的涌现,力图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愈要“创新”便愈要“反传统”,愈应淡化情节与人物,乃至消解故事,这实则为当代电影制造了盲点与误区。
无庸讳言,传统电影叙事性话语的确立,对电影的艺术定位、语言发展及稳态结构与理想式对话交流方式的建立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对传统叙事话语的自我复印与相互复制而出现模式化、雷同化,实则与艺术自身发展与美的创造规律相悖,异化为桎梏与阻碍电影发展的消极因素。
正是响应“在艺术中我们不满足于重复与复制传统的形式”的时代呼唤,“形形色色的新潮流”电影高举反叛旗帜,在反规范、反“合法性”的历程中,力图构建新型电影的反叙事话语,完成电影史上现代电影的“第二次革命”。
“现代性以各种各样的先锋派运动形式开展起来”[⑦]。
20世纪初叶,形形色色的“主义”为突破传统性叙事模式的尝试此伏彼起。
其中抽象电影、达达派电影已非法国所特有,乃是国际先锋派的组成部分。
至于一、二十年代的法国印象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及德国表现主义,则作为具有先锋风格的本土电影而崭露头角。
印象主义文本注重于个人的情感与心理,关注的不是外在动作而是内心动作,将传统叙事演变为内心深处的心理叙事,充分表现角色的意识活动,从而打破叙事连续性。
超现实主义则公开反对传统叙事,力图消解事件的因果关系,使之犹若梦境那样扑朔迷离,捉摸不定。
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与《黄金时代》中反常规的叙事,正是为了表达“一切传统的规则和形式并非一成不变”的逻辑,构建非理性的电影话语。
“现代性依靠的是反叛所有标准的东西的经验”[⑧]。
倘如说先锋派在历时性纵向轴线上明显地沿着表现主义的轨迹反叛传统叙事规范,那么40年代的意大利现实主义则循着纪实主义的轨道反叙事,在粗糙现实与日常生活领域的再现中,松弛叙事关系,采用生活片断式的情节结构和无情节叙述,并赋予一个与好莱坞电影叙述的封闭性相违逆的开口式结尾,至于《偷自行车的人》甚至允许无因果动机的偶然性细节存在,而罗西里尼的《游击队》则以破碎式插曲性本文,表现同盟国占领期间发生于意大利的五桩生活轶事,拒不提供事件的全面真相,令人无法获得事件的前因后果,仿佛现实的整体并不可知。
五六十年代的新浪潮作为一个群体话语则集“反叙事”之大成,从表现主义与纪实主义的交叉点出发,“在一系列散漫的和突发的事件流程中将汇集无数真实的景象、几分幽默感和生活真谛”[⑨],成为超现实主义之后“电影观众看到的最令人困惑、最不连续的叙事”文本[⑩]。
这些影片缺乏目标明确的主人公,人物行动出于“一种未知的原因”,事件因果链极为松散。
然而,正是这种逆悖常理的散片化与非连续性叙事,由于打破连贯流畅的经典叙事程式而形成的创新,有利于突现内在躁动不安的主观现实,表达出主人公悬浮于游戏与生活、狂躁与死亡、冒险与亨乐之间的命运,在现实与幻想交界处游移不定的心绪,反映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城市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种表层事件外部连续性的明显中断,反而确立了更深刻的内在连续性与完整性,显示出新电影思维的独特规律。
现代电影因此具有“思考电影”的鲜明特征。
现代电影的反叙事,从逆向拓展了电影本体构成要素之一的叙事的领域。
“反叙事”或“反电影”,乃是“反叛”传统电影,消解经典叙事模式,构建新电影及新的叙事话语,即非连续性叙事与心理叙事话语,而不是取消叙事,否定故事。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在精心研究了现代电影之后指出:“有人声称现代电影取消或‘淡化’叙事,这是一个明显的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