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及记录范文
社会心理学对个体行为改变影响的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对个体行为改变影响的案例分析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与多种社会因素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类行为是受到个体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影响的复杂交互作用结果。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案例,探讨社会心理学在个体行为改变中的影响和应用。
案例一:遵守交通规则的改变交通规则作为维护交通秩序的基础,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某些地区,人们往往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交通事故频发。
在建设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社会心理学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引导个体改变行为。
以中国城市南京为例,过去人们在马路上违法行驶、随意穿行,交通拥堵和事故频发。
南京市政府决定通过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改变市民的交通意识并遵守交通规则。
首先,通过媒体和广告向市民宣传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讲解违法行为的危害。
接着,政府组织了一系列交通安全知识培训,向市民传授正确的交通礼仪和安全意识。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对违规驾驶者进行处罚。
通过这些社会心理学的干预措施,南京市的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市民的交通意识得到提高,违法行为明显减少。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引导,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从而激发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积极性。
案例二:环保行为的改变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行为的改变成为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激励和塑造行为的方式来促进个体的环保行为改变。
以美国加州的一个小镇为例,该镇的居民在垃圾分类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当地政府决定采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改变居民的行为。
首先,政府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垃圾分类知识。
接着,政府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例如,当居民完成垃圾分类任务时,可以获得积分,用来兑换礼品或参加社区活动。
通过这些社会心理学的干预措施,加州小镇的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明显改善。
政府的激励机制使得居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保护环境有积极的影响,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参与度。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目录一、案例背景介绍 (2)二、案例选择及分析目的 (2)1. 案例选取原则与过程 (3)2. 分析目的与意义 (5)3. 预期分析成果 (6)三、案例分析——以某社区为例 (7)1. 社区概况及背景介绍 (8)2.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区现象分析 (9)3. 社区内个体行为与社会心理因素探讨 (11)4. 社区人际关系网络研究 (11)5. 社区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2)6. 社区内群体行为分析 (14)四、案例分析——以某组织为例 (15)1. 组织概况及背景介绍 (17)2. 组织内部社会心理学现象分析 (17)3. 组织成员行为动机研究 (19)4. 组织内部沟通互动研究 (21)5. 组织领导力与团队协作影响因素分析 (21)6. 组织文化建设与社会心理学关系探讨 (23)五、案例分析总结与启示 (25)1. 案例分析结果概述 (26)2. 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27)3. 实践启示与建议 (2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29)一、案例背景介绍本案例涉及一名名为小明的青年,他性格内向、社交能力较差,常常感到自卑和孤独。
在学校和工作中,小明经常遭遇同伴的排挤和嘲笑,导致他越来越孤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明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他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个案例展示了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心理学是如何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或情境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本案例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案例选择及分析目的选择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案例:我们将挑选那些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案例,以确保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揭示人们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行为和反应,以及影响这些行为和反应的因素。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和意义。
案例名称:公共场所的帮助行为背景:在大都市中,人们经常面临各种困境和危险,例如迷路、遭受犯罪威胁等。
而在公共场所,人们的帮助行为是否会发生,并且是否受到特定的因素影响,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
案例描述: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实验,招募了一批参与者参与其中。
实验首先在一座购物中心内,安排一个演员扮演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表情痛苦地躺在地上,呼喊帮助。
然后观察参与者的行为和反应。
结果与分析: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参与者的帮助行为受到了多个因素的影响。
1. 群体大小:当只有一个人呼喊帮助时,参与者更有可能提供援助。
但是,当呼喊帮助的人增多时,参与者的帮助行为则减少。
这是因为个体在面对众多呼喊帮助的人时,往往会产生"漂白效应",即认为其他人会提供帮助,自己的援助不起作用。
2. 责任心:参与者的个人责任感也影响着其提供帮助的行为。
当参与者认为自己对呼喊帮助的人有责任时,更有可能提供援助。
这表明个体的责任感会激发其帮助行为。
3. 观察者的影响:在实验中,其他观察者的行为也会影响参与者的帮助行为。
当周围的观察者没有提供援助时,参与者也更倾向于不提供帮助。
这是因为人们往往会参考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这个现象被称为"信息性社会影响"。
结论:这个案例揭示了人们在公共场所的帮助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群体大小、个人责任感和观察者的影响等。
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们的行为决策过程,为提倡互助、共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启示。
案例分析使我们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种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情感,并找到解决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途径。
法律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选取一起发生在某中学的校园欺凌事件,通过分析事件中涉及的个体心理和行为,探讨法律社会心理学在校园欺凌问题中的应用。
(一)事件概述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李某,因家境贫寒,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
某日,李某在放学途中,被同年级的王某、张某等五人围攻。
王某等人以李某家境贫寒为由,对其进行辱骂、殴打,并抢走了李某身上的钱财。
此次欺凌事件持续了约20分钟,直至路人路过并报警,李某才得以脱身。
(二)事件后果1. 李某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出现了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
2. 李某学习成绩下滑,逐渐失去自信,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
3. 王某等五人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拘留,并受到学校处分。
二、案例分析(一)个体心理分析1. 李某:李某性格内向,家境贫寒,导致其在校园中缺乏安全感,容易成为欺凌对象。
在遭受欺凌时,李某的求助行为不足,未能及时得到帮助,导致身心受到伤害。
2. 王某等人:王某等五人可能存在以下心理问题:(1)攻击性:王某等人可能存在攻击性人格,容易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攻击行为。
(2)从众心理:王某等人在欺凌李某时,可能受到同伴的影响,认为欺凌行为是“正常”的。
(3)自我保护:王某等人可能认为欺凌行为可以保护自己在校园中的地位。
(二)社会心理分析1. 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如攀比、欺凌等,可能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2.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溺爱或忽视,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引发校园欺凌。
3. 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度不足,导致校园欺凌事件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三、法律社会心理学应用(一)法律层面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打击力度,明确法律责任。
2. 严格执法: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严厉打击,让违法者付出代价。
3. 加强司法救助: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二)社会层面1. 提高社会认知:加强社会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心理学作业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作业案例分析第一篇:社会心理学作业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案例。
(字数3000字左右)案例一: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对历届世博会典型形象设计进行分析。
(可选取标志、展馆及其它设施:如会徽、吉祥物、奖牌、举办城市、中国馆、会场馆等)案例二:FAA西雅图办事处大楼和洛杉矶大楼的设计在设计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西雅图办事处大楼的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设计人员让在这个大楼工作的人扮演了主要决策者的角色。
设计小组的成员罗伯特·索默曾这样描述了该项设计的程序:在设计师萨姆〃斯隆协调的设计方案中,大楼的员工可以自己选择办公室的家具,规划办公室内部的装修。
这种做法与联邦政府一贯的作风大相径庭——以往总是由相关的官员来决定这类事情。
因为FAA的洛杉矶分部大概也要在这个时间搬进新办公楼,负责这两个建筑的高层机构——美国通用服务管理局于是同意了斯隆的方案,决定让员工参与西雅图大楼的设计,而洛杉矶大楼的设计则完全沿袭传统的做法,以便对两者进行比较。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项不同的设计。
一项是西雅图办公大楼的设计,主要由用户进行决策;另一向是洛杉矶大楼的设计,由设计师按照传统的办法完成。
而用户更喜欢哪一项设计呢?当然是西雅图的办公楼。
哪一项设计得了奖呢?自然是洛杉矶的办公楼。
原因何在?下面是索默对设计结果的描述:这两栋新的办公楼投入使用几个月后,我们曾作过一次满意度的调查。
结果发现,西雅图办公楼的员工对建筑设计的评价高于洛杉矶办公楼的员工。
尽管如此,洛杉矶的FAA办公楼仍荣获了美国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多个奖项,而西雅图的FAA办公楼却一个奖也未拿到。
美国建筑师协会的一位评委解释说,西雅图办公楼没有获奖是由于它的居家风格以及松散的室内设计,而这正是大楼员工最为满意的地方,这就反映出设计师和用户在喜好上的差异。
FAA西雅图办事处的主管承认说,很多来访者对联邦机构采取这样的设计都感到惊讶。
法律社会心理学案件(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法律与心理学交叉领域的学科,旨在探讨法律现象背后的心理因素。
在司法实践中,法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案件的分析、审理以及预防犯罪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一起故意伤害案件为例,从法律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案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二、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市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被害人甲与被告人乙因邻里纠纷发生口角,乙持刀将甲刺伤,导致甲重伤二级。
案件发生后,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将乙抓获归案。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辩护律师提出乙系受情绪影响,不具有故意伤害的主观恶意,请求从轻处罚。
三、案件分析1.案件中的心理因素(1)情绪影响:在案件中,乙因邻里纠纷与甲发生口角,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持刀将甲刺伤。
这表明情绪在案件发生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绪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过度的情绪激动可能导致个体失去理智,做出违法的行为。
(2)认知偏差:乙在案件发生前,对甲持有敌意,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他在与甲发生口角时无法理性地处理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偏差会影响个体的判断和决策,进而导致不良后果。
2.案件中的法律问题(1)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乙持刀将甲刺伤,致其重伤二级,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2)从轻处罚的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情节较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本案中,乙在犯罪过程中,受情绪影响,不具有故意伤害的主观恶意,属于从轻处罚的情节。
四、法律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建议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人们在面对纠纷时能够理性处理,避免因情绪激动而做出违法行为。
2.关注犯罪心理预防:在司法实践中,要关注犯罪心理预防,对具有潜在犯罪心理的个体进行心理干预,降低犯罪发生率。
3.完善心理测评体系: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引入心理测评体系,对被告人进行心理评估,为司法判决提供科学依据。
法律社会心理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在我国屡见不鲜,给受害者带来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校园霸凌事件,我国法律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对相关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校园霸凌事件为例,探讨法律社会心理学在处理此类事件中的应用。
二、案例描述2019年,某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霸凌事件。
受害者小明(化名)因身材矮小、学习成绩较差,经常遭到同学小刚(化名)等人的欺负。
起初,小明只是遭受言语侮辱和身体攻击,后来,霸凌者竟然将小明的照片上传到网络,对其进行了恶意嘲讽和侮辱。
这起事件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案例分析1. 法律层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预防学生欺凌行为的制度,对欺凌行为进行预防和制止。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在本案中,霸凌者小刚等人侵犯了小明的名誉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社会心理学层面(1)霸凌者的心理分析①攻击性心理:小刚等霸凌者可能存在攻击性心理,他们通过欺凌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如获得关注、发泄情绪等。
②自卑心理:部分霸凌者可能因为自身原因(如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产生自卑心理,通过欺凌他人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③从众心理:在校园环境中,部分霸凌者可能受到不良群体的影响,盲目从众,参与欺凌行为。
(2)受害者的心理分析①恐惧心理:小明在遭受霸凌后,可能产生恐惧心理,担心再次受到攻击。
②自卑心理:小明可能因为霸凌事件而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如他人。
③无助心理:在遭受霸凌时,小明可能感到无助,不知道如何应对。
3. 预防与干预措施(1)加强法律教育: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让学生了解霸凌行为的危害性,提高法律意识。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提高心理素质。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揭示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分析,探讨社会心理学在解释和理解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案例一:“同理心的力量”在1997年,一场名为“同理心的力量”的社会心理实验在纽约地铁站进行。
实验者假装摔倒在地,观察周围乘客的反应。
结果显示,当实验者表现出痛苦和需要帮助的迹象时,绝大部分乘客会主动伸出援手。
这一实验展示了同理心在社会互动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使人们产生关怀和帮助他人的愿望,还能促进社区和睦和合作。
案例二:“大众焦虑”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广告和媒体的影响日益显著。
研究发现,消费者通常会受到所谓“大众焦虑”的影响。
这种焦虑是指人们因为担心自己不符合主流价值观或社会标准而感到不安和不满足的情绪。
举个例子,当某个品牌的广告宣传出现大量具有完美身材的模特时,许多消费者会受到外貌焦虑的影响,进而购买与美容相关的产品。
这一现象提示我们,社会心理因素在人们的购买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案例三:自我确认理论自我确认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们渴望被他人接受和赞同。
一个经典的实验例子是“蓝眼睛和棕眼睛”的案例。
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小镇上,一位教师告诉学生蓝眼睛的孩子比棕眼睛的孩子更聪明、更优秀。
结果,蓝眼睛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积极行为和学习成绩的提升,而棕眼睛的学生则退步了。
这个实验揭示了自我确认理论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他人的评价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案例四: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经常参与各种群体活动。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与其个人特质和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其中一个经典案例,研究者将一群志愿者分成犯人和监狱警卫两组进行模拟监狱环境下的实验。
社会心理学实践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实践案例分析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通过对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互动和影响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的社会心理学实践案例,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
案例一:群体性决策与集体智慧以"蜂鸟"项目为例,探讨群体决策如何利用集体智慧来达成最佳结果。
"蜂鸟"项目是一个开源软件开发项目,在该项目中,各种类型的开发者通过网络协作完成工作,并共同贡献代码。
该案例可以引出以下讨论点: - 群体性决策是否能够产生比个人决策更好的结果? - 集体智慧如何发挥作用? - 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提高群体性决策的效果?案例二:符合规范化与从众行为以斯坦福监狱实验为例,探讨符合规范化和从众行为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项由斯坦福大学进行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目的是研究在虚拟监狱环境中个体行为的变化。
该案例可以引出以下讨论点: - 个体在符合规范化和从众行为中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 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 - 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引导和改变人们的行为?案例三:群体认同与偏见以蓝眼族群实验为例,探讨群体认同和偏见如何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蓝眼族群实验是一项由美国教育家简·埃利奇于1968年进行的社会心理学实验,通过将学生分成蓝眼族和棕眼族,观察他们之间产生的偏见和歧视。
该案例可以引出以下讨论点: - 群体认同如何形成?它对个体是否有重要影响? - 偏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或消除偏见? - 了解这些现象对我们构建更包容和平等的社会有何帮助?总结本文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探讨了社会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群体性决策、符合规范化与从众行为、群体认同与偏见等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了解这些原理和应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人类行为,在社会中创造更积极和平衡的互动关系。
社会工作 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者
一、案例背景1、基本情况:案主为9岁男孩,读小学二年级,单亲家庭,思想、语言比同龄孩子成熟,品行顽劣,经常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学习成绩属中等,父亲曾经带其做过智力测试,智力正常,喜欢玩电脑游戏、手工制作。
2、家庭情况:父亲53年出生,为回城知青,96年与小自己22岁的浙江女子结婚,婚后由于年龄、兴趣爱好的差异于99年离婚,离婚后母亲回浙江再婚,父亲带着案主单独生活,离婚后父母保持较友好关系,节假日,案主有时会到母亲那里过一段时间。
父亲现为一大型中日合资企业副总经理,2003年查出患有鼻炎癌。
爷爷奶奶已经过世,案主有两个姑姑,但住的都较远,案主去她们家的次数不多,居父亲讲,姑姑们都很爱案主。
由于父亲忙于工作,从案主读学前小班开始(3岁),早上送案主去学校,下午放学时父亲委托一位大妈妈把案主接到她们家,并在那里吃晚饭、洗澡、写作业,一直到晚上父亲下班回来把案主接回家。
3、学校老师对其评价:据父亲讲,从学前班开始,老师就认为案主很顽皮,外面的集体活动,为了其他学生的安全和管理,老师会把案主留下,不让其参加集体活动。
现在的班级,由于太顽皮,老师专门做了一本针对案主的意见薄,班里同学随时发现案主的顽劣的行为,并报告老师记在上面,案主非常聪明,平时不爱学习,经常逃课,只在考试前几天复习,但考试成绩挺好,案主数学、手工、语文课学的很好,英语教差。
暑托班老师普遍反映案主有暴力倾向,与其他小朋友打架,扰乱课堂纪律,严重影响暑脱班的正常进行。
4、大妈妈对案主评价:大妈妈认为案主很聪明,平时从学校回来后就看电视,让他写作也不会去写,一直看到吃晚饭,若不看电视就自己玩,很少写作业,临近考试大妈妈叮嘱案主要考试了,要抓紧复习,这时候才会看看书,考试成绩挺好。
在大妈妈家里,所有人也是顺着他,否则他会发脾气,用大妈妈的话说是“你要顺着他的毛长,否则会闹”在这位大妈妈带他之前已有三位大妈妈带过他,都因为他太顽皮,别人不愿带他。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精选7篇)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精选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精选7篇)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力的增强,学生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减弱,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值得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案例一:本案例引用了注意的理论观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事物。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止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抑制多余的活动。
本案例中,总统竞选期间,林肯虽然不如道格拉斯有钱有势,但他说的话就大多数的选民把注意力都关注到林肯那边,并且他知道大多数选民是贫穷,都有一种同情弱者的心理,林肯采取这种适当的竞选策略为他的成功竞选奠定了浓厚了民意基础。
案例二:问题解决中的思维(P99)案例三:本案例引用了压力应对的理论观点。
压力应对一般有两种取向的应对策略,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另一种以情绪为导向。
还有其他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
改变对事物的态度、看法,换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压力会变得少一些。
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取了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然后“心安理得“的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痛。
人们不也常采用“阿Q”精神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获取“心理平衡”吗?无可否认,它们确实也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不妨采用这种应付方式,以免走向极端。
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正反两种意义,只要起到暂缓心理压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实际意义,即"合理化"的酸葡萄效应。
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此,事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案例四:遗传因素对能力的影响(P173)案例五:本案例引用了人格特征的理论观点。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
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乌合之众在社会心理学中,乌合之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一群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集体行为和思维模式,而不是独立的个体行为。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乌合之众的行为常常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乌合之众的案例非常丰富。
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默顿的实验。
默顿的实验是一项关于人群心理的实验,其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正在参与一项关于语言识别的实验。
然而,实际上,他们是被要求遵循其他参与者的错误答案。
实验结果显示,即使参与者知道他们的回答是错误的,他们仍然选择与群体保持一致。
这表明个体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
乌合之众现象的另一个案例是拥挤恐慌。
当人群聚集在一个封闭或有限的空间中时,拥挤恐慌往往会发生。
在2003年的东京长崎站惨剧中,23人死亡和超过600人受伤,就是拥挤恐慌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会失去理智,盲目地跟随他人的行动,导致了人们的踩踏和伤亡。
乌合之众的案例还体现在集体决策上。
斯蒂文斯的实验是一个经典案例。
实验中的参与者被分成两组,一组是"共和党人",一组是"民主党人"。
然后,他们被要求在两个问题上进行决策,结果显示,每个群体的成员倾向于支持他们所属的政党,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判断做决策。
这说明,乌合之众的影响会改变个体的决策过程,使其更容易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
乌合之众现象对于我们理解人群行为和思维模式非常重要。
它揭示了个体在群体中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倾向,更容易受到群体影响。
这种现象不仅在乌合之众的行为中存在,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行为中。
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乌合之众的影响,并学会在群体思维的压力下保持独立思考。
对于个人而言,理解乌合之众现象对于提高自身决策的质量和减少盲目从众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群体思维中保持独立性。
此外,对于组织和社会来说,也需要重视乌合之众现象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 案例分析
(三)激励性诱因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量攻击是因预期到有积极的后果而促成的。
这时触发攻击的推动力是所预期的奖赏而不是给别人以痛苦。
百人斩指1937年11月底至12月10日,在上海向南京进攻途中直至南京大屠杀前夕,两名日本军官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毅少尉以谁先杀满100个中国人为胜的竞赛。
最后向井敏明以斩杀106人,胜过斩杀105人的野田毅。
(二)社会交换论:助人的成本与报酬问题:在战争中,为什么在生死关头要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基本假设:只有当报酬超过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
基本思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代表者:福阿格根(三)移情—利他主义假设:助人的纯粹动机1、假设的核心:当我们对另一个人发生移情,会试图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无论我们会得到什么。
2、纯粹的利他主义什么时候发生?公交车上,上来一个怀孕或怀抱小孩的乘客,让座的是男士多还是女士多?问题:假如你骑着自行车,经过一个街角时,自行车的前轮掉进一个下水孔中,自己被摔出好远,自己顿时晕眩了。
然后,你发现自己摔断了腿和手,不能起身,也不能打电话。
你可以选择:在乡镇的主干道上,还是在大城市繁忙的街道上。
如何解释?小镇居民内化了的价值观,而非当时的周遭环境。
当时环境才是关键,而非内化的价值观。
社会环境:乡村与城市旁观者效应含义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产生原因责任分散:他人在场会产生“责任扩散”;影响个人对情境的解释:其他人的无动于衷会对我们产生暗示;(二)谢里夫的从众实验游动错觉。
首先告诉被试黑暗环境下的光点在运动,然后让大家判断一个光点运动的距离。
随后谢里夫再让一位实验助手以肯定性的口吻指出距离判断的尺度。
结果:发现经过几次实验之后,被试的距离判断越来越接近于实验助手所作出的距离判断。
这一错判现象的社会心理学依据是:所有被试由于处在一种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因而,被试只好慢慢地遵从他人的判断。
心理案例分析5篇
心理案例分析5篇第一篇:心理案例分析心理案例分析一、案例介绍李某,女,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偏差,智商属正常水平。
该生自小深受父母的百般宠爱,生活无忧无虑,天真活泼,人见人爱。
小学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特别优秀。
但是在她小学三年级那年,整日争吵的父母终于离异,她被判给了父亲。
父母离异的半年,母亲还能隔三差五地来看她,问寒问暖。
但后来,母亲嫁去广州,从此,她几乎与母亲失去联系。
而此时的父亲忙于做生意、应酬,极少回家,缺乏对孩子的关爱。
不久,父亲再婚了,婚后,继母又为她添了小弟弟。
在家里,小弟弟就像是个小太阳,全家人围着他团团转。
从此,她就变得沉默寡言,终日抑郁不欢,疑心较重,不愿参加公益性活动,人际关系较差,同时,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二、案例分析1、该生突然间失去了父母的关心、疼爱,瞬间由小公主变成灰姑娘,这种角色转换使她幼小的心灵一下子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反差,精神支柱骤然崩塌,油然而生失落感、迷惘感,使她痛不欲生。
由于长期不能摆脱这种天生的恋父恋母的情结,总是生活在失去父爱母爱的孤独无助之阴影中,象一只迷途的羔羊,她变得性格消沉失意,不知所措。
2、家人的责备,老师的不理解,同学的嘲笑,导致她总觉得别人看不起她,没有人同情,没有人理解。
内向、脆弱的她又不善于向别人倾诉以排遣心中的愤懑,于是,采取逃避攻击的‚“驼鸟”主义,把自己禁锢起来,不与人交往。
凡事故意漠不关心,做出一付瞧不起人的样子,显得气势凌人,其实,内心很虚弱,很怕被别人刺伤。
由于平时喜欢独来独往,因而越发与别人格格不入,人际关系极为紧张,使她陷入孤独、寂寞之中。
3、由于看到疼爱自己的母亲为了幸福而出走,从此对她不闻不问;自己信任的父亲也为了自己的幸福重组家庭,弃之而不顾;看到继母过分地疼爱自己的亲生骨肉,对她呼来喝去……父母的所作所为,使她感到他们的自私,感受到了自私对她的伤害,并使她产生了世间处处充满自私的错觉,甚而误入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误区。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绪论案例案例一: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1879年,一个名叫诺尔曼·特里普诺的美国心理学家第一次就常识性社会心理学的假设进行了实验。
让10-12岁的孩子单独或成对地卷钓鱼线(但不告诉他们真实的意图)。
结果发现,许多孩子在两个人一起卷时的确卷的更快。
创立了社会心理学的粗略模式:模拟现实世界情形的实验,要将研究者的真正目的掩盖起来并对变量进行存在与不存在时造成的对比研究,这一方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模式,且社会助长一直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案例二:克劳兹的故事克劳兹是纽约某一贫民区长大的孩子,刚刚过了他20岁的生日。
他的父母在他十岁时离婚了,父亲因为吸毒和抢劫被判入狱,母亲也抛弃了他。
克劳兹从小就和一群小流氓混在一起,偷窃,抢劫、吸毒,什么事都干过。
去年的12月25 日圣诞夜,他趁着一个小商店店主全家过圣诞节的机会,从小商店后面的窗户里爬进去,偷了一大包东西出来。
在他刚刚觉得大功告成时候,正在附近巡夜的警察皮特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皮特喝令克劳兹站在原地,但克劳兹并没有理会皮特,而是撒腿就跑。
皮特鸣枪示警,这时克劳兹也拔出自己携带的手枪,向皮特射击,并打伤了皮特,克劳兹因此得以逃脱。
一年后克劳兹在抢动银行时候被警察抓捕归案,他因为一系列的罪行被判终身监禁。
对于这件事不同的理论会怎样解释克劳兹的攻击性呢。
在生物理论看来,攻击是一种本能,尤其是与人类的染色体特异性或激素水平的变化或大脑受伤等等。
而学习理论则会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此外,理性决策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对克劳兹的行为都会赋予不同的解释。
案例三:你会选择哪扇门——你的判断概率有多高?假设你正在参加一个游戏,你可以选择三扇不同的门:在其中一扇门的背后是一辆轿车,而另两个门后面是山羊。
你选择了一号门,然后主持人说我们来看一下另两个门后面到底是什么,主持人打开了三号门,后面是山羊。
然后他问你:“你是否会选择二号门?”这个时候你会改变主意,转而选择二号门吗?在你继续阅读之前,请你先做出你的选择。
社 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心理学的现象无处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探究社会心理学的奥秘。
案例一:从众心理在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红灯亮起,但当有几个人不顾红灯径直过马路时,随后的其他人也往往会跟着一起闯红灯。
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在起作用。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
在上述案例中,那些原本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待绿灯的人,看到其他人闯红灯,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大家都这么做,应该不会有问题”或者“如果我不跟着走,会显得很另类”。
从众心理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某些情况下,从众可以帮助我们迅速适应社会环境,节省思考和决策的时间。
例如,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该选择哪家餐厅吃饭时,看到大多数人都走进了某一家餐厅,我们可能会跟着去,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选择的风险。
然而,过度的从众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比如在上述闯红灯的例子中,这种从众行为不仅违反了交通规则,还可能给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案例二:旁观者效应在一个安静的小区里,一位老人突然在路边摔倒,然而,路过的行人却没有一个人立即上前帮助。
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的数量越多,个体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小。
这是因为当有众多旁观者在场时,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会去帮忙,从而降低了自己采取行动的责任感。
在这个案例中,每个路过的行人可能都在观察其他人的反应,当大家都没有行动时,个体就更容易选择观望。
此外,人们也可能担心自己的帮助行为会被误解或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减少旁观者效应的影响,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当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要过分依赖他人,要勇敢地采取行动。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鼓励人们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
案例三:刻板印象在一家公司的招聘过程中,招聘人员看到一位女性求职者的简历,就先入为主地认为她可能在某些需要体力和耐力的工作岗位上表现不佳,而没有给她进一步面试的机会。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范文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范文案例背景在公共场合,人们经常会面临不同的社会互动场景,其中心理学变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案例为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案例描述在一个大型购物中心的电梯前,一名女性身穿休闲服装,手上拿着几个购物袋,看起来很疲惫。
当电梯门打开时,已有一些人在等待上电梯。
然而,在电梯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选择犹豫不决,不敢先进去,导致电梯门再次关闭。
女性看到这一情况后,带着一丝无奈和苦笑,继续等待下一班电梯。
社会心理学解析社会规范对行为的影响在这个案例中,人们在面对选择进入电梯的问题上,很多人都遵循了一种社会规范,即不愿意挤进一个已经很拥挤的空间。
这种规范被称为个人空间规范,人们在公共场合不愿意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因此在电梯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许多人选择主动退让。
社会影响与集体行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当有人选择不进入电梯而导致电梯门关闭时,其他人很容易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选择不进入电梯。
由于大家都遵循着个人空间规范,空间资源无法有效利用,造成了群体行为的不协调。
社会责任感与行为决策在这个案例中,人们也面临一个道德困境,即是否主动为他人让出进入电梯的机会。
这与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
有些人可能考虑到女性的情况,愿意为其让出空间,但大部分人不愿意主动表达这个行为,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行为过于主动而被他人质疑或评价。
结论与启示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人际互动中,社会心理学的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规范、社会影响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等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决策。
对于个体来说,我们应该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否能够在适当的时机主动为他人让出空间。
对于群体来说,我们应该建立一种互助和协作的氛围,避免因为社会影响而导致资源浪费。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观察并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学因素的影响,同时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及记录精编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及记录精编首先我根据心理问题研究中的调查法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提问,很进一步研究,分析,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及记录范文案例:一个寒冷的半夜,警察正在街上巡逻,忽然发现一个青年从一个商店出来,这是个辍学的少年,名叫拉里。
商店里丢失了大笔的钱,警察于是尾随拉里,并勒令拉里举手,这时拉里转身用枪打伤了警察。
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哪些角度来分析呢?1、从动机理论解释动机理论强调关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动机。
从拉里袭警来看,他有这个需要,也有这个动机。
作为辍学青年,深夜闯入商店盗窃,本身就是生存的需要和动机,而自由也是这样,如果被警察抓住,就会失去自由,那么就无法让他满足对自由的需要,因此会让他产生一种紧迫感,感觉自己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动机,他完全有理由开枪射击警察。
2、从学习理论来解释人们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所决定的。
辍学青年这个身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成长的环境不同于很多正常的学生。
或许从小就看很多暴力的节目,或处在在一个不和谐的生长环境中,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让他学习的不是和平地处理事情,而是“以暴易暴”。
在被警察发现后,根据他以前习得的经验,听从对方或许会让自己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于是就偏向于相信自己的经验,用暴力来保护自己。
或者是因为某些残忍的罪犯的案子的报道,使得社会对其产生广泛的关注,而人们普遍的谴责情绪在拉里的心理会产生一种崇拜,因此极有可能去模仿罪犯的杀人行为,而媒体的报道正是强化了这种倾向。
3、认知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依赖于其如何感知社会环境。
这里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感知以前的社会环境。
即是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长大,比如冷漠,比如暴力,从而使他的行为更倾向于固定在一个非常态的模式中,他遇到一些事情可能会以一种极端的保护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当然也包括了伤害别人。
第二,感知现有的环境。
法律社会心理学案件(2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在我国某市的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霸凌事件。
受害者小明(化名),一名14岁的初中生,因家境贫寒、性格内向,长期遭受同班同学张华(化名)及其团伙的欺凌。
这些欺凌行为包括辱骂、殴打、抢夺财物等,严重侵犯了小明的合法权益。
在忍受了长时间的欺凌后,小明终于鼓起勇气向学校反映情况,但学校对此事处理不当,未能有效制止霸凌行为。
无奈之下,小明及其家长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张华及其团伙的法律责任。
二、案件分析1. 法律分析(1)张华及其团伙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和盗窃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和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学校在履行教育管理职责过程中存在失职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行为。
本案中,学校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校园霸凌行为,导致小明遭受严重伤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社会心理学分析(1)欺凌者的心理特征。
张华及其团伙的成员多为性格内向、缺乏同理心的学生。
他们在家庭中可能受到忽视或虐待,导致心理扭曲,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得满足感和控制感。
(2)受害者的心理特征。
小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长期生活在恐惧和压抑中。
他可能存在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校园霸凌的社会因素。
校园霸凌现象在我国较为普遍,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等因素有关。
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风气浮躁等都可能诱发校园霸凌。
三、案件处理1.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张华及其团伙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和盗窃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同时,学校因失职行为,被判决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 心理干预针对小明及其团伙成员的心理问题,法院建议他们接受心理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及记录范文
案例:一个寒冷的半夜,警察正在街上巡逻,忽然发现一个青年从一个商店出来,这是个辍学的少年,名叫拉里。
商店里丢失了大笔的钱,警察于是尾随拉里,并勒令拉里举手,这时拉里转身用枪打伤了警察。
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哪些角度来分析呢?
1、从动机理论解释
动机理论强调关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动机。
从拉里袭警来看,他有这个需要,也有这个
动机。
作为辍学青年,深夜闯入商店盗窃,本身就是生存的需要和动机,而自由也是这样,如果被警察抓住,就会失去自由,那么就无法让他满足对自由的需要,因此会让他产生一种紧迫感,感觉自己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动机,他完全有理由开枪射击警察。
2、从学习理论来解释
人们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所决定的。
辍学青年这个身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成长的环境不同于很多正常的学生。
或许从小就看很多暴力的节目,或处在在一个不和谐的生长环境中,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让他学习的不是和平地处理事情,而是“以暴易暴”。
在被警察发现后,根据他以前习得的经验,听从对方或许会让自己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于是就偏向于相信自己的经验,用暴力来保护自己。
或者是因为某些残忍的罪犯的案子的报道,使得社会对其产生广泛的关
注,而人们普遍的谴责情绪在拉里的心理会产生一种崇拜,因此极有可能去模仿罪犯的杀人行为,而媒体的报道正是强化了这种倾向。
3、认知理论
强调人们的行为依赖于其如何感知社会环境。
这里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感知以前的社会环境。
即是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环
境中长大,比如冷漠,比如暴力,从而使他的行为更倾向于固定在一个非常态的模式中,他遇到一些事情可能会以一种极端的保护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当然也包括了伤害别人。
第二,感知现有的环境。
在认知理论中也提到关注现有的感知,强调个人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的重要性。
当时身处黑夜,人物仅仅有自身和警察,是与白天街上人群熙熙攘攘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般人都会感受到紧迫。
此时他的认知就和白天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情景一样。
这时他的行为也比较倾向于采用和白天不一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主动袭击警察。
4、决策理论
个体对不同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评价,然后选择最符合逻辑最合理的行为。
当时的情况下,拉里的心中必定做了一番权衡,如果束手就擒,那么肯定会被投入监狱;如果侥幸逃脱则可以获得自由,即使失败也还是会被关进监狱。
这样的话选择后者机会更多一些,在分析了不同做法的成本及结果后,袭击警察就成了拉里最优的选择,即使在正常人看也会比较有道理。
当然这只是在当时这种突然情况下,
一瞬间人脑中所考虑到的,抛开了社会的道德和法律约束,仅仅对于当时的行为所作出的决策。
5、社会文化理论
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从案例中大概可推断出
这起案子发生在西方社会,而强调个人主义的传统会让拉里更多的考虑自己的行为而不会去顾及社会上其他人的影响,因此在做出自己的决定时是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的。
至于射杀警察,我有一个额外的猜测,西方媒体对于杀人犯特别是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会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有些媒体甚至会神秘化和美化这些罪犯,比如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死神”、“公路终结者”等,这在无形之中会强化他们在某些心理非常态的人心中的神圣形象,比如拉里这样的辍学青年。
而这往往会引起社会上广泛的模仿行为,这里和学习理论又有了一些相似点。
同时曾经有人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社会不稳定时期,比如经济危机或政治危机时,社会会对政府产生极大的抵触情绪,而这种抵触就会具体的表现在对待国家公职人员身上,比如政府官员、警察等等,因此,在分析和理解拉里的行为时,当时社会上产生的一些变化,比如一些思潮的传播或是重大事件的发生,均会对既定的社会文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些也应当纳入考虑范围。
6、进化理论
许多人类的倾向和偏好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人是从远古进化而来,和一些动物相比,
有着一些相似的生理心理基础但又高于它们。
“困兽犹斗”,当野兽在陷入困境时尚且会争斗以博得一线生机,而拉里在遇到警察即将抓捕他时,原始的求生欲望占了上风,此时他的思维过程和动物相比也许有着很多的相似,因此会采取铤而走险的做法。
另外,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现代人和原始人相比其实有着相同的思维阶段和方法,仅仅是假设不同。
也就是说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现在人所采取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其实和原始人是一样的。
原始人因为生存,时时刻刻都要面对来自野兽和恶劣天气的威胁,因此会表现出极大的倾略性和攻击性,而现代人遗传了这一点。
拉里对警察的攻击就是说明。
最后,在进化理论中提到“面临的有些最重要问题是社会性的”。
对于辍学青年这一类特定人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给他们造成的影响或许会在他们的脑中形成特定的文化和思维,这或许也能称之为“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进化”。
那么当他的心智成熟到那个阶段,这些特定内容便会进化到哪个阶段,相应的就会采取适合那一阶段的措施。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及记录范文
一年级的李明懒出了名,作业总拖拖拉拉、偷工减料,每次劳动就想方设法偷懒,不愿动弹。
老师就拿他没办法,批评、体罚全没用,急得老师忍不住直皱眉头:他还能变勤快吗?
[分析]
小学生的懒惰主要是由于家庭的培养方式不当,父母怕孩子年幼做不好事情,总主动为孩子承担一切杂务,结果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兴趣,而且会对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自己却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形成的惰性还会扩展到其他方面。
还有的学生懒惰是因为其他负性心理的影响,如畏难、依赖等。
[方法]
1.帮助学生认清惰性的危害。
惰性不但给父母增加负担,给周围的人带来危害,削弱自己的斗志,而且会最终落得平庸、失败的下场。
2.在学校情境中规定学生劳动的时间,养成整理环境的习惯。
决不迁就学生对劳动的消极抵抗,不把劳动作为惩罚,否则会使学生厌恶劳动。
3.与家长沟通。
教师、家长都积极地让学生学习、劳动,鼓励学生动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及记录范文
1、问:我可以给你做咨询如果你愿意的话
答:患者表示愿意接收。
解析:这就表明其发自内心的想要解决当下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
首先我根据心理问题研究中的调查法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提问,很进一步研究,分析,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2、问:害怕别人吐痰是么?
答:嗯,当着我面,特别是在我身边。
解析:直接切入主题,提出困扰患者的问题。
可以在短时间正面了解患者心理问题的根源,和愤怒点。
了解了患者心理问题的起因,并深入提问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
同时我决定采用精神分析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3、问:在你的身边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答:理解为他厌恶我针对我
解析:了解患者感触,将自己设身其中,想象患者当时的感受,可以增进与患者的沟通。
只有用内心去感受患者所想才能设身其中的为患者照相也才能够真正走进患者心中,使其接受我们的观点和治疗。
4、问:你觉得在侮辱你针对你,很生气么当时的感觉?
答:就是这样的感觉
解析:运用人本主义疗法通过关注、同情、理解等技术与患者初步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
只有增进了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才能进一步了解患者所想,以及症结之所在。
这也是心理咨询的原则之一。
5、问:这样的事情多久发生一次?
答:最近还没有,之前非常频繁。
问:是同一个人么
答:不是,只要有人这样都是这种感觉。
解析:从患者的话语中了解到,患者的这种思想并不是因为一个特定的人而引发的,可能是由于某件事或某一特定的人曾经问患者造成的心理阴影。
因此我将采取引导、放松、纠正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6、问:你觉得他们确实是在针对你么?还是你知道是你自己的想法?
答:肯定是针对我的不然一条路上那么多人好多都是这样啊
问:恩你认为是针对你的,他吐到了什么地方?是你的脚旁边么?
答:地上啊!并且像是故意的!
解析:综合以上问答发现患者的心理症结主要是认为在他身边吐痰,往往是针对于其个人的侮辱。
而且是不特定人群的吐痰。
我决定采用假设、类比的方法解决患者的这种心理症结。
用假设法使其将注意力初步转移,不讲问题纠结于一点上。
并且从一个更容易理解的问题上找到突破口。
7、问:那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要想好问答我。
如果他像吐你为什么不吐到你的鞋上或者你身上?
答:他即使是有这意思也不是傻子吧,吐我身上不是明摆着吗?
问:你的意思是说如果吐到了你的身上会给他招麻烦,所以吐你旁边,你也不敢说什么,对么?
答:对
解析:提出两种假设情况,一种是如果吐在“你”身上会是什么样。
为什么没有吐在“你”身上。
并得到患者的认同。
当患者初步认同了我的观点的时候也就是说我的初步疏导已经成功了,我将采取认识行为疗法进一步对患者进行疏导和治疗。
8、问:一般是男性还是女性?
答:就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