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导学案”导学课堂生命灵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导学案”导学课堂生命灵动

如东县新光初中阮早晨

随着“导学案导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的全面推广,老师们都深深体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是“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也深深体会到“导学案”导学模式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角地位,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达到会学的目的,让课堂充满生机、让课堂有活力、让课堂生命灵动。

导学案是将传统观点中“教”的活动转化为“学”的活动,它是教师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将设计的若干个活动串联而成。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引擎,是呈现给学生学习的平台,同时又是学生活动历程与结果的记录。一个活动就是一堂课的细胞,老师、学生、资源、环境等组成了课堂教学的骨架,学生围绕活动的生成、解决、发展而展开的一切有效的交流,同时在交流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导学案导学模式的几点感悟,以抛砖引玉。

案例一:“导学案”导学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

回顾“液体内部的压强”活动的片段: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压强是一个固体对另一个固体的压强。那么,液体对固体有没有压强?还是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下。”我戴好大号的乳胶手套,并展示给学生(强调手指与手套间一定要有空隙使其间充满空气),而后将带手套的手放入水桶中,故作吃惊地说:“哦!我感觉到了水里的……当我把手向水的深处放时感觉不一样;我在水里放一把直尺,当我把手放在水下30cm处,并在这一平面四处运动时感觉不一样……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戴了乳胶手套在在水里感觉到了什么?

新课教学①:要求学生按照我的做法去做,并用自己的感受完成以下问题:

1、你把戴手套的手放入水中时你感觉到了什么?

2、当你把手从水面伸入水的底部时你感觉到了什么?

3、当你把手伸入水下30cm左右时,手在这一平面四处运动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学生A:我感觉到手套紧紧贴在手上,是水里的压强压在手上。

学生B:当我把手伸入水中深处时,我手上的压强越来越明显,手套与手背贴得更加紧。

学生C:当我把手放在水里下同一深度运动时,手上的压力没有变化。

新课教学②:了解同一深度盐水与清水内部的压强。我把1kg的食盐倒入一桶清水并搅匀;另一桶装一样多的清水。接着,我把两把尺子分别垂直放在两个桶中。学生按我的做法把清水、盐水配好,并把尺子放入水中,再次进行实验。

新课教学③:我启发学生:戴手套虽可以感知液体的压强,但也有明显的缺陷——无法量化测量。用类比法讲解微小压强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运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微小压强计的薄橡皮膜相当于我们实验中的乳胶手套;探头与U形管之间的橡皮管内的空气相当于手套与手之间的空气;U形管内的液柱就像我们的手传给大脑感觉器官的反应。

教材内容没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液体内部有压强,没有学生亲身体验的课堂教学是本节课难点形成的重要原因。

通过这一案例,我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老师把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设计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与其把知识结论告诉学生,不如设计活动让学生探索中获得;与其将技能要点告诉学生,不如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当然,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参与活动的盲目性,解决和指导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学生活动规范而有效地进行,让学生在“导学案导学”的课堂中亲身体验,学得快乐。

案例二:“导学案”导学课堂,让学生个性发展

回顾一次导学案导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正在积极地合作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我惊讶地看到一位平时不大喜欢主动发言的学生和本组的其他成员争辩得面红耳赤。活动结束时,我就特地请他们那一组来展示,发现他们用弹簧测力计拉住木块不动,而去拉动下面垫着的长木板。该学生解释说,如果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运动,而且弹簧测力计是运动的,示数也不易读准;如果拉动长木板,不管长木板怎样运动,弹簧测力计和木块

相对地面始终是静止的,容易读准示数。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变更,但我马上毫不吝啬地大加赞赏了一翻,全班同学听明白后也以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在以后的课堂活动中,这位学生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并且能主动地帮助其他同学解答疑问,自己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当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时,才能自主地深入思考、相互合作,提出理性的假设,无所顾虑地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大胆果断地自主决策和实践,也只有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案例三:“导学案”导学课堂,让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善于将教材中直接呈现的简单问题,即客观性问题设置成需要学生在比较、综合、解释、评价等思维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超越课本中现成的答案,进入科学探究的层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即将简单问题“变形”成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在浮力知识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难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我是这样展开的: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科学家阿基米德吗?谁能说说有关这位科学家与浮力的故事?

生:略。

师:是的,阿基米德认为,正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将水排开了,他才受到了浮力。因此,阿基米德就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假如你是阿基米德,你会研究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液体的哪一个科学量的关系?

生:因为浮力是一种力,所以我选择研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的关系。

师:你的想法很好,那么要研究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我们首先要知道两个力分别多大,那我们怎么知道这两个力多大呢?(学生在前一节已经学习了称重法测浮力)

生:浮力的大小可用称重法测出。

师:那怎么知道排开液体的重力呢?

生:可以用量筒先测出一定量水的体积,再将物体浸入量筒的水中,计算出量筒读数的增加值,再根据这部分体积计算出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

师: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来知道排开的水的体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