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中国地图
三国时期州郡地图全图

三国时期州郡地图全图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三国鼎立的雏型。
1、曹魏疆域: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
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
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
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2、蜀汉疆域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
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
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
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
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
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3、东吴疆域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
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
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
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63]:荆州、扬州、交州。
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
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扩展资料:三国时期县、郡、州的由来:1、县的含义分为三个阶段。
县鄙之县:西周时的“县”指的是国都之外的郊区,与“鄙”同义。
县邑之县:春秋中后期,楚国最早出现了作为行政单位但长官世袭的县,与邑(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同义。
郡县之县:由于《史记》的记载,人们通常认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设置的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东)是最早的建制县。
三国时期地图(优质参照)

3)长江水域好象偏窄了。黄河亦然。
王莽始建国三年(11 年),发生第二次大徙。“河决魏郡(治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 故遂不堵塞”。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六十年,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 年) “王景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始形成东汉大河,也 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
八、魏设有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丸校尉、东夷校尉,监护北边内附诸族,即 在治所旁加注表示。
九、吴于若干幅员辽阔的郡分设都尉领县而仍隶于郡,以东、西、南、北部为名,即在 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十、西域长史府治所用州治符号,其所辖各国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戊已校尉治 所高昌城及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王国首府用郡治符号,其他诸国首府用县治符号。
关于济水的流向,据《水经》的记载,两汉三国时,自成皋县(今河南汜水西)北从黄 河分出,东流经荥阳县(今荥阳县)北,过荥泽,经阳武县(今原阳县)南,封丘县(今封 丘县西南)北,平丘县(今封丘县东)南,济阳县(今兰考县东北)北,冤句(今山东菏泽 县西南)、定陶(今定陶县西北)县南,至乘氏县(今巨野县西南)向东北流注入巨野泽。
四、三国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又有王国、公国、侯国、 伯国、子国、男国相当于县。图中与郡相当的王国以注记相区别,治所符号相同;与县相当 的王、公、侯、伯、子、男国用县治符号,注记不分。
五、《三国志》无志,魏蜀吴境内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参谢钟 英《三国疆域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画出。
十一、已废或后置郡县尽可能画出,用聚邑级符号表示,注出“郡”、“县”字样。 十二、水系泽薮除采用《三国志》记载外,一概以《水经》为据。
三国时期年份地图(最全),图文说明

190年讨伐董卓JtT上・洛阳山融IN卅刘垢刘及士燮长沙孔M• »«Sr Iit十八路谓候189年9月/横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E,(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 \ 尼为献帝・I 190年1月I曹操号刊下十八路诸侯起兵反菜卓.三・,五・九・■卅■丈礼・•河內■太守壬BL∙ 条守界9iMM.M.VΛM■八■■卅■上∙HI∙ 丸卅・山阳左W4U8∙Jt■左守扎・•iT∣三■■牛力】4H*∙•"備11・・■■・耳・• fi∣M∙. *au>不unit・ t*l≡∙:It・•广并尢W• I*三・•・•H 五・• ±<A^M≡∙ I十七・• 19MM M.«+r«・飲朋・史■卜冃・• JtΨMa⅜∙.群雄割据t州T■刘虜冀州•绍张畅判内• 一• »»IM卅190年2月交**≠Λ帝迁都长安• •191 q Vb繼卓兵退长安,十八路盟军解Bt191ψ5月•曾操领兗州.191年巧月.袁绍呑并弗板势力•FTlCJ R tzom董卓Z 死冀州• 袁绍张畅列内一一_戶"■ It m•)哙曹操 洛阳/ ∙ Λ一1一JN卅I :192年4月 横卓在K 安被吕布杀死•・ 192年6月•蒂卓部下竽俺、 郭汜等攻下长安,R 布出送 武关. 192年12月•曹操收降音州• 交*192年1月界桥之At 奠定袁绍河北优势。
襄阳之战.刘衣部下«HIa 箭射死孙坚•192年7月・H 布投卑盘术.» 逐厉.先応投靠产■袁绍・U L : L7*∖ ・5月・袁绍金高干领并州. 6月・H 布离袁绍严聲张扬. 10月'公孙瑞破⅛W Λ⅛J^⅛^"193年辽东马洛阳刘 IM卅长沙焉燮5»9络』 It 卅7 ?Ut t一 ∙ M 盹出操翼州•&绍 曹操围徐州1月・克术北攻皆操败透九江• 1月・袁术杀扬州剌史l⅛温,据193*16 月育操父亲BWtf 徐州被杀・ 曹操WRffltfc 州・19 詆I;2月・刘备救徐K,曹操粮尽退兵.4月.龙州张邀叛曹迎R布.12月.徐谏矯逝.刘侖领徐州・1月.马畴长平关败于李催・7月・刘嫦卒.刘埠继领益州・张鲁汉中自立・8月・R布曹操大战于濮阳.β 慄大败. 10月・扬州剌史194年三让徐州------- * 张畅河内•冀州•=袁绍孔融长沙交*195年6月.李俺、郭汜相攻.»tt 戸i?f大战大破R布. f 7月.张济迁帝洛阳.被杨冷劫走・刘备收ffl∏⅜・让其驻小沛.12月.孙筆说眼袁术领兵渡江讨江东•曹操攻下婕丘.复收兗州.5月.袁绍破北⅛AH州.8M, .WT杨木叛・与霸陵t⅛帝.9月.刘豫命竿融夺取加帝・12月.匏丘之战牡鈔大散于袁绍・退守易占次=Z=帝出长安•構州•M刘辟长沙交*E 口巳,t≡ 口m∙j⅜.ffi张杨河内196年迁都许昌俺卅196年 3月.孙策攻下曲阿.刘縣透ft 柔 5月,刘备在淮阴⅛n*术∙ Z 交*6月,R 命找取徐州,刘务投 靠吕布.驻小沛. 公孙长沙2月.豫州刘辟为酉操所灭• 9fl∙ B 布击敢刘第∙ AettW解下.刘备冋驻小沛•8月.孙策収会KL 广陵等郡附7月.献帝到达洛阳・ 8月,曾慄迁帝许吕.孙饭叛袁术・ 孙策.10月.WW∙Λiβ杨奉.杨車奔哀术。
三国时期地图

精心整理三国时期全图司州兖州、豫州、扬州青州、徐州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
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
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十二、水系泽薮除采用《三国志》记载外,一概以《水经》为据。
十三、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公元236-262年(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为准,画出诸部鲜卑及西北诸部以及境内着名山川和庭帐城邑等;附盛乐附近插图一幅。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1)希望有纯古代图,现代地名以只标注主要参考点和主要河流6)能否以图标明各州郡的疆界以便观看。
7)图可分专业业余两种,专业地图多标一些地名,和经纬坐标。
水域的主要问题。
1)凉洲汉立时曾有西海,按记载应该有比今天更大的湖泊存在。
2)荆一带云梦泽应尚有遗迹,洞廷的面积也远比今日为大。
余里”,始形成东汉大河,也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
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
距海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东汉以后河水含沙量又相对有所减弱。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这条大河稳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
因此,魏、晋、南北朝各史多不志河渠,《隋书·地理志》也没有黄河经行的记载。
三国各时期群雄割据地图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魏、蜀、吴三国鼎立,互相争夺地盘和资源,形成了长期的战争和政治动 荡。
各国政治制度不同,魏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蜀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吴 国则实行地方分权制度。
各国内部政治派系复杂,有士族、豪门、军队等不同势力,互相争斗,影 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曹操的统一北方
曹操在群雄割据的早期,通过一系列 的政治和军事手段,逐渐统一了北方 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曹魏政权。
曹操的统一北方,为后续三国鼎立局 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曹魏 在后续的战争中保持了有利的地位。
刘备的建立蜀汉
刘备在群雄割据的时期,通过与各地豪门贵族的联合以及自身的英勇善战,最终在三国时期的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有重 要影响。平原地区土地肥沃,适合种 植粮食作物;而山地和丘陵地区则适 合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贸易流通
地理环境决定了贸易路线和流通方式 。例如,长江和大运河成为东吴和蜀 国之间的重要水上贸易通道,而陆路 则相对较少使用。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官渡之战时期的地图
总结词
官渡之战时期,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争夺中原地区。
详细描述
官渡之战时期,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争夺中原地区。曹操占据了冀、青、兖、徐四州,而袁绍则控制了冀、青、 兖、徐、豫五州。双方在官渡地区展开激战,最终曹操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谋略击败了袁绍,夺取了中原地区 的控制权。
赤壁之战时期的地图
04
三国时期的地理环境对政治的 影响
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
战争策略
三国时期的地理环境,如山脉、河流和湖泊,为军事战略提 供了天然屏障或进攻路线。例如,长江天堑使得魏国难以直 接进攻东吴,而蜀国的山地地形则提供了防御优势。
七年级历史三国地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三国地图知识点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历史时期,本文将介绍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关于三国地图的相关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
一、三国时期的地图三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相当复杂的时期,由于各个势力的地域范围和政权更替,地图也随之变化。
以下是三国时期地图的部分重要地区。
北方地区:主要是中原地区,都城汉中(西安),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并州(今山西省),豫州(今河南省)南方地区:包括江南地区和南中地区,都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零陵(今湖南省永州市),荆州(今湖北省荆州市)西南地区:主要是巴蜀地区和南中地区,都城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东北地区:主要是辽东半岛地区,都城龙城(今辽宁省丹东市)二、关于三国时期的地域变迁1.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发动了对于荆州和南中地区的战争,击败了当地的统治者刘表。
刘表死后,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则趁乱夺取荆州。
2. 214年,刘备击败了孙权的部将黄祖,占领了江陵,逐渐控制了三江口的地区。
3. 219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称帝,建立了魏国并废黜刘备的吴国帝号,使得吴国与魏国结下敌对关系。
4. 222年,刘备去世,其子刘禅袭位,自立为蜀汉皇帝,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之间的战争和统治由于地域和资源的差异,三国之间不停地发生战争。
以下是历史上的主要战争:赤壁之战(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联合对抗曹操的东吴北伐,最后在赤壁打败曹操的军队。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与袁绍为争夺中原地区发生的战争,最终曹操获胜。
夷陵之战(222年):吴国与蜀汉之间的战争,吴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三国地图知识的重要性了解三国时期地图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
深入了解地域差异和资源分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五、总结以上便是七年级历史课程中三国地图知识点的简介。
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历史时期,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关注、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了解我们的祖先们的智慧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