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一、教案概述二、第一章:先秦哲学1.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先秦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墨子、墨家的墨家思想韩非子、李斯的法家思想先秦哲学的融合与发展三、第二章:汉唐哲学2.1 教学目标掌握汉唐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佛教、道教在汉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理解汉唐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贡献2.2 教学内容汉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董仲舒、公孙龙的儒家思想魏晋玄学与道教的关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韩愈、柳宗元的儒学复兴运动汉唐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四、第三章:宋明理学3.1 教学目标掌握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与代表人物了解心学、鹅湖之会等宋明理学的重要事件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宋明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周敦颐、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苏轼、苏辙的豪放派理学朱熹的格致之学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五、第四章:清代哲学4.1 教学目标掌握清代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清代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发展理解清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4.2 教学内容清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黄宗羲、顾炎武的儒学复兴运动戴震、钱谦益的考据学派颜元、李塨的实学思想清代道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清代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六、第五章:近现代哲学5.1 教学目标掌握近现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近现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5.2 教学内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谭嗣同、章太炎的民主革命思想陈独秀、鲁迅的新文化运动胡适、陈寅恪的新儒家思想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七、第六章:当代哲学6.1 教学目标掌握当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当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当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当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八、第七章: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与影响掌握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7.2 教学内容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融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哲学家的国际影响力九、第八章:中国哲学的方法与精神9.1 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理解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互动哲学在个人成长与决策中的作用10.1 教学目标加深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研究热情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展望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先秦哲学难点解析: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多元性以及各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论语》教案: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内涵

《论语》教案: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内涵

《论语》教案: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内涵。

1.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内涵(2)认识《论语》并理解其重要性(3)掌握《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及其蕴含的意义(4)培养学生的正向价值观,提高其人生哲学2.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论语》的概述及其思想核心《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门下弟子所记录。

其哲学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综合性的理念体系,对人的道德修养、日常处世、家庭、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都有很深刻的启示。

(2)修身:成就自己的内心和品格“修身”是“修齐治平”中的第一步,因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是建立在其心智和行为之上的。

本部分内容将介绍《论语》中有关“修身”的经典语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道德,怎样成就自己的内心和品质。

(3)齐家:平衡家庭生活和社会上的角色“齐家”是指平衡家庭生活和社会上的角色,在家庭中要和睦相处,为自己、为父母、为夫妻、为子女、为亲友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本部分内容将介绍《论语》中有关“齐家”的经典语录,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教无类”,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家庭,怎样平衡家庭生活和社会上的角色。

(4)治国:探讨公共事业的方向和方式“治国”是指探索良好的治理方式,为国家带来和谐和发展。

本部分内容将介绍《论语》中有关“治国”的经典语录,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公共事业,怎样探讨公共事业的方向和方式。

(5)平天下:实现世界的公平和和平“平天下”是指实现世界的公平和和平,让所有人在公正、自由、平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本部分内容将介绍《论语》中有关“平天下”的经典语录,如“民无信不立”“诲人不倦”的语录,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世界和平,怎样实现世界和平。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2章两汉经学.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2章两汉经学.


成儒学的新形态——经学。儒家经典被尊奉、表彰,在儒学经学化过程 中,不同学派为获得正统地位,相互论争,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之争。董仲舒作为西汉一大儒,他将先秦儒家天命论与阴阳术数理论相
杂糅,提出君主之道与上天意志相感通的天人感应论,使儒学经学化神

学化。西汉中期以后,谶纬神学流行,东汉王充对虚妄的谶纬神学给以 批判,也是对董仲舒以来的儒家经学神学化的一大折拨。
章节
二、两汉经学
课时
6

了解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原因和目的,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形成的过程及起因。把握儒学在汉代地位的转变,即由

先秦时期与诸子平等的学术地位转变为独尊的官方学术和统治思 想。明晰随着儒学的独尊,儒家六经的被表彰,有了儒学经学化

的过程,由此也就产生了两汉时期的主要哲学形态——经学。清 楚经学内部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及这两种经学学派的各自
相关 教材:《中国哲学史》,第 125—170 页。 内容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第 113—127 页。 素材 《中国哲学智慧》,第 61—73 页。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授课思路: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历史变革后,中国哲学进
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两汉时期。儒与道的相争中,儒学独尊,形
教 学 后 记

特点。掌握西汉今文经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及东汉时期王充的 理性哲学思想。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汉初的黄老之治及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政治目的及理论自身的支撑因素。了解儒学由先秦至汉 代地位的显著变化,及儒学形态的逐渐转变,把握经学内部今文 经学和古文经学的论争要点及各自的优劣之处。掌握汉代经学大 儒董仲舒的哲学观念及东汉王充的理性哲学。 突出方法:历史演进中的分析法。如从分析历史背景着眼,追溯 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源,探析由汉初的黄老之学到后来儒学独尊的 原因,阐述儒学由先秦时的子学上升为经学的历史演变。分析儒 学经学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学内部的纷争;以及东汉时期王 充理性哲学形成的理论背景等。

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的教案

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的教案

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的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 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演变;2. 掌握主要的中国古代哲学学派及其代表人物;3. 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分类;2.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人物;3.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人物;4. 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人物;5. 名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人物;6. 其他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学派及其代表人物;7. 中国古代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导入:通过引入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分类,激发学生对该课题的兴趣;2. 知识讲解:分别讲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名家思想以及其他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学派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人物;3.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中国古代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展开深入交流;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强调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作业,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分类,以及各个哲学学派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人物,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了解;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探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 组织学习法:布置相关阅读作业,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采用以下方法:1. 学生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其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2. 课堂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3. 作业评分:评价学生对相关阅读作业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

六、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1. 课件:用于展示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分类,以及各个哲学学派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人物等信息;2. 教材:提供详细的中国古代哲学内容和案例分析;3. 扩展阅读材料:用于拓宽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了解。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课程名称:哲学概论课程学时:36学时(每周2学时,共18周)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及其传统问题,掌握一定的哲学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周: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学时)-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哲学的特点和方法-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周:古希腊哲学(2学时)-古希腊哲学的起源与特点-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及其贡献-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第三周:中国古代哲学(2学时)-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与原则-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与原则-墨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第四周:近代哲学(2学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思想-康德的哲学体系及影响-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五周:现代哲学(2学时)-实用主义与存在主义的思想-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第六周:西方现代哲学(2学时)-分析哲学的基本原理-康德与亚里士多德的比较-尼采的超越与绝对意志第七周:东方现代哲学(2学时)-朱熹与汤用彤的思想比较-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解与评价-东方哲学对当代世界的启示第八周:哲学与科学(2学时)-科学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哲学与科学的互动关系-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的应用第九周:哲学与宗教(2学时)-哲学对宗教的思考与解释-宗教对哲学的影响与启示-哲学与宗教的对立和融合第十周:哲学与伦理学(2学时)-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与区别-伦理学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第十一周:哲学与政治学(2学时)-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哲学与政治学的关系与区别-政治哲学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第十二周:哲学与艺术(2学时)-哲学对艺术的审美和价值观-艺术对哲学的启示与影响-哲学与艺术的创新与互动第十三周:哲学与教育(2学时)-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哲学对教育的思考与解释-哲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第十四周:哲学与社会学(2学时)-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哲学对社会学的启示与批判-哲学与社会学的互动关系第十五周:哲学与心理学(2学时)-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哲学对心理学的思考与解释-心理学对哲学的启示与影响第十六周:哲学与逻辑学(2学时)-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哲学对逻辑学的启示与争议-逻辑学在哲学中的应用和意义第十七周:哲学与科技(2学时)-哲学对科技的思考与评价-科技对哲学的影响和挑战-哲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与导向第十八周:哲学的实践与发展(2学时)-哲学思维与方法的实践应用-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个人对哲学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1 哲学起始课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1 哲学起始课 教学设计

美好生活的向导2017.9.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3)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2、能力目标:(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三、【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开始学习必修4模块——《生活与哲学》。

这个模块的名称,叫做《生活与哲学》,说说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三个模块有何不一样?生:有五个字。

生:生活在前面。

师: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都是可以参与进去的生活,或者说都属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个领域,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哲学生活。

生活中有哲学吗?生:有。

生:没有。

师: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

大家知道这句话吗,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坐井观天教案:让学生用心体会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

坐井观天教案:让学生用心体会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

《坐井观天教案:让学生用心体会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引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自然有着极具代表性的“坐井观天”思想。

这一哲学思想虽然已经形成了很久,但它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本文将探讨如何让学生用心体会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

一、简述坐井观天的含义“坐井观天”一词最早出自《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写道,有一只名叫知鱼的鱼,她深居于一口井中,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口井。

她看到的天空只是井口上面的那点小天空。

有一天,另一只名叫盼鱼的鱼从大海中游到了这口井边。

知鱼向盼鱼询问:“大海究竟有多大?”盼鱼回答:“大海大得无边无际,比井口上面看到的天空还要大得多。

”知鱼并不相信盼鱼的话,她认为自己所能看到的天空就是天空的全部,大海是不存在的。

这个故事就是“坐井观天”的象征,它告诉我们,许多人失去了探求真理和广阔视野的机会,他们仿佛是生活在自己的“井”里,无法看到更广袤的天空。

二、使用坐井观天教案的目的使用坐井观天教案能够达到许多目的。

它可以让学生明白个人经验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因为自己的经验有限而拒绝相信其他人的观点,这使我们错过了很多可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的经验。

它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逻辑的正确性。

一些观点可能经不起推敲,学生应该学会审视及辨识这些不合理的观点。

使用坐井观天教案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越是能够真正理解和认知这种哲学思想的人,就越有可能更接受外界的挑战,比如外部的各种文化和观念。

三、使用坐井观天教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辅助学生去理解这种哲学思想。

老师可以找一些学生拥有经验不同的案例来作为教学材料,比如一些国际游览经历、一些历史故事或者是关于一些文化差异的i信息。

老师可以将这些情况教给学生,并采用一些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答案的方法来探究学生对这些故事的真正看法,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并扩宽自己的看法与经历。

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这种理念。

带课程思政目标的《哲学与人生》全本教案

带课程思政目标的《哲学与人生》全本教案

带课程思政目标的《哲学与人生》全本教案第一章:哲学与人生的关系1.1 理解哲学的含义与作用1.2 探索人生哲学的意义和价值1.3 分析哲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2.1 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2.2 探讨道家思想的宇宙观与人生观2.3 学习佛家思想对人生痛苦的解答2.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章:西方哲学的演变3.1 掌握古希腊哲学的基本思想3.2 了解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3.3 分析西方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提升全球视野。

第四章: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4.1 探索人生意义的多种可能性4.2 分析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因素4.3 讨论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与途径4.4 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1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5.2 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5.3 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5.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第六章:道德哲学与人生伦理6.1 探讨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6.2 学习人生伦理的原则与标准6.3 分析道德行为与道德判断6.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素养,提升道德判断力。

第七章:美学与人生境界7.1 理解美学的内涵与作用7.2 探索人生境界的提升与美学的关系7.3 分析艺术作品对人生的影响7.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能力,提升人生境界。

第八章:信仰与人生意义8.1 探讨信仰的含义与类型8.2 学习信仰对个人人生的影响8.3 分析无神论与有神论对人生的影响8.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信仰问题的理解和尊重,增强思想道德修养。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5章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5章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教学
难点

突破
方法
教学难点:佛教哲学作为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儒、道之间存有理论上的冲突、矛盾,但在冲突矛盾中也有融合之处。而某些相通的理论基础、社会原因及思维方式等也是促使其融合、会通的原因。
突破方法:对比分析法。如对比分析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四大佛教宗派的理论侧重点,及它们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影响。
设问:
天台宗的止观说与一心三观论。
唯识宗如何看待认识的主体和对象的关系?
唯识宗的八识说。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与六相圆融说
华严宗怎样看待本质和现象及现象和现象的关系?
禅宗思想中的中国化成分?
慧能学说及其禅学革命的意义?
讲解要点:
1、隋唐佛教概况
2、天台宗的哲学思想
(1)圆融三谛
(2)定慧双修
(3)一念三千
章节
五、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课时
12




了解佛教在经过多年的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在隋唐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其组织系统、理论体系和实践形式等都有新的创造,形成了许多中国化佛教的思想体系和佛教宗派,如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禅宗、华严宗宗等,在众多佛教宗派中,对中国哲学影响比较深远的主要有法相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掌握这四大佛教宗派的形成发展及主要学说。以此对隋唐时期佛教的理论成就有清晰的认识。
相关
内容
素材
教材:《中国哲学史》,第209—231页。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第175—192页。
《中国哲学智慧》,第96—119页。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授课思路:长达及百年的南北分裂在隋唐时期终于结束,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又重新得到统一。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佛教也得到空前发展。中国僧人在对佛教的经典和教义进行总结、评判、选择的基础上,在佛教的组织系统、理论体系和实践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创造,先后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佛教在这一时期呈现百花争鸣的局面。在众多的佛教宗派中,对中国哲学影响比较深远的主要有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四大宗派。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3 时代精神的精华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3 时代精神的精华 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基于北京市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以活动型学科课程为特色,关注教学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性,注重教学资源时代性和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入手搭建学习支架,实施情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习者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协商讨论式和交流互动式学习,采用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的模式,实现“生生协作,师生协作”,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本课引领学生认识了解马克思主义。

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精神关系的思考,使学生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观察从一般的经验层面上升到比较深刻的哲学层面。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历程和基本特征,培养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培养学生有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从知识和经验上看,作为在校学生,高二学生通过历史课对于真正的哲学促进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和能力上看,高二学生能够面对结构化情境问题,用开放而敏锐的眼光,辨识和分析不同信息和观点,并对相关信息和推理进行检验和评价。

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但经验尚浅,知识不足,思维还未完全成熟,无法辩证地理性分析和认识实际情境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和技术准备】多媒体、实物(道具)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一)课标要求知识目标:1、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2、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一、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案例法: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第二章:儒家哲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三、第三章:道家哲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四、第四章:佛教哲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让学生掌握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案例法:介绍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五、第五章:宋明理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哲学教案-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哲学教案-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目标:1、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永恒发展的分析理解,懂得发展具有普遍性;通过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分析,准确把握发展的实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自己归纳、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

3、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等方面的归纳分析,增强自己的发展意识,进而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意义。

复习导入:古时,荆人欲夜袭宋国,先派人在白天测量了雍水的水位,夜间雍水暴涨,但荆人仍在夜间徒步过河。

结果却溺死千余人,夜袭计划失败。

讲授新课:思考:荆人夜袭,本是个好主意,为何失败了呢?荆人处事方法有何问题?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构成的,所以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的普遍性就从三个层次加以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发展的◇课堂探究:(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2)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课堂探究:(1)回顾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你能否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2)20世纪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对你有什么启示?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总之,无数事实表明,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正是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才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

(二)、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含义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唯物辩证法是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实质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就要在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比较中突出发展这个概念的实质。

运动、变化、发展这三个哲学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看出,运动、变化就其范围来说要比发展广泛,而发展就其程度来说要比运动、变化深刻。

哲学教案-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教案-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指导社会变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辩证全面地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武装自己,推进社会进步。

讲授新课(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在社会转型时期,体现尤其明显。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机器人,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

其中“人对人而言是豺狼”反映的就是资本主义早期经济发展中人们过度重视人的经济关系的时代反映。

董仲舒的哲学建构,正是儒者反映时代心灵的特殊写照,因为汉帝国建立之后,君权的绝对性已经使得所有的儒学理想非透过君王的教化不足以落实,因此思考如何使君王行仁政的方法成为了儒家价值之得以落实的关键要点,董仲舒一方面绝对化君权为君王是天之子故称天子,另方面则立即藉由天对天子的制约权而约束天子,藉由天神对天子的赏罚谴告之说以恐吓君王不得行暴政,从而约束君权,可为苦心孤诣唯天可知。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期。

社会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部分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部分奴隶成为农民;部分奴隶主贵族经济政治实力日趋衰落。

各学派对上述变化,有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P16恩格斯的名言说明了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概述1.1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2 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1.3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第二章:儒家哲学2.1 儒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2 孔子与《论语》的核心思想2.3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对比2.4 儒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三章:道家哲学3.1 道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3.2 老子的《道德经》与道家思想3.3 庄子的《庄子》与道家哲学的深度探讨3.4 道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四章:佛教哲学4.1 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哲学的融合4.2 佛教哲学的基本教义与思想体系4.3 禅宗与佛教哲学的特殊表现形式4.4 佛教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五章:宋明理学5.1 宋明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5.2 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对比5.3 周敦颐、程颢、程颐的思想贡献5.4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影响第六章:玄学与魏晋哲学6.1 玄学的起源与特点6.2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家6.3 玄学与儒道思想的交融6.4 玄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第七章:隋唐佛教哲学7.1 佛教在隋唐时期的繁荣7.2 佛教哲学的主要学派与思想7.3 玄奘与唯识学的发展7.4 佛教哲学对文化的影响第八章:宋代理学8.1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8.2 周敦颐与理学的基础8.3 程颢、程颐与理学的成熟8.4 理学对后世的教育与社会影响第九章:明代心学9.1 心学的兴起与王阳明9.2 心学的主要思想与理论9.3 王阳明的心学实践与影响9.4 心学对后世哲学的影响第十章:清代哲学10.1 清代哲学的背景与特点10.2 清代的主要哲学家与思想10.3 清代儒学的演变与发展10.4 清代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第十一章:近现代哲学变革11.1 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的响应11.2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哲学思想11.3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哲学11.4 近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挑战与融合第十二章:民国哲学与新文化运动12.1 民国时期的哲学发展背景12.2 西方哲学的传入与影响12.3 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思想12.4 民国哲学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贡献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哲学与毛泽东思想13.1 社会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核心内容13.3 社会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13.4 毛泽东思想对后世的政治与社会影响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哲学思考14.1 改革开放与哲学的新发展14.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讨论14.3 儒家伦理的现代复兴与批判14.4 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十五章:当代中国哲学的展望15.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哲学对话15.2 新儒家、新道家等新型哲学流派的兴起15.3 科技发展与哲学的新议题15.4 当代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哲学以及宋明理学等。

大学二年级哲学教案中国哲学史与思想方法

大学二年级哲学教案中国哲学史与思想方法

大学二年级哲学教案中国哲学史与思想方法大学二年级哲学教案:中国哲学史与思想方法导论在大学二年级学习阶段,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对哲学思想有了基础的认识。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和思想方法,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哲学领域的理解和思辨能力。

一、教学目标1. 探索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理解主要哲学家及其思想的演变与影响;2. 分析比较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和联系,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对哲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起源与发展1.1 古代哲学的定义与特征1.2 易学与道家的思想体系1.3 儒家思想及其与其他学派的比较1.4 周易与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1.5 思想方法的特点与应用第二章:中国中古哲学的发展2.1 道教思想与五方天师道2.2 理学与宋明理学的思想传统2.3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儒学思想2.4 南宋哲学家朱熹的思想贡献2.5 朱子学与杨学的理论与影响第三章:中国近代哲学的兴起与演进3.1 理学与宋明思想的衰退3.2 中国近代哲学的背景与思潮3.3 王阳明心学与新儒家思想3.4 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变法思想3.5 中国现代哲学的振兴与发展第四章:思想方法与哲学思维4.1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比与融合4.2 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式4.3 阐释学与概念的理解与运用4.4 逻辑推理与论证的方法与实践4.5 哲学思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教学方法3.1 课堂讨论与互动: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3.2 分组研讨与报告: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研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通过小组报告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3 视听材料与多媒体展示:利用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中国哲学史重要人物和思想流派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4 阅读与写作: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哲学著作和文献,通过写作作业和论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024版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2024版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一、教案名称:2024版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第一章:哲学的内涵与功能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内涵,理解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2)让学生掌握哲学的功能,包括:认识功能、反思功能、指导功能、批判功能。

2. 教学内容(1)哲学的内涵: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2)哲学的功能:认识功能、反思功能、指导功能、批判功能。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内涵与功能。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哲学的功能。

4.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讲解:讲解哲学的内涵与功能。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哲学的功能。

二、教案名称:2024版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第二章: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哲学的起源,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2)让学生掌握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2. 教学内容(1)哲学的起源: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起源。

(2)哲学的发展: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现代哲学。

(3)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实证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等。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2)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不同哲学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4.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发展的原因。

(2)讲解:讲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3)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不同哲学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三、教案名称:2024版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第三章:哲学的基本问题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哲学问题的核心。

(2)让学生掌握哲学问题的研究方法。

2. 教学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本质、认识与真理、价值与道德。

(2)哲学问题的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实证研究法。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研究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哲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中国哲学史教案

中国哲学史教案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一导论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讲的“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实际的哲学运动,另一层则是指哲学史家们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实际的哲学运动进行研究、反思与概括,而对这一运动所作的自己的叙述与书写。

前一层含义上的“中国哲学史”是不可能重复的,后一层含义上的“中国哲学史”是不断重写的。

我们这门“中国哲学史”课程,正是在后一层含义上讲的,即是将我们对中国历史上的实际的哲学运动所作的自己的叙述与书写,向同学们进行介绍和说明。

我们介绍和说明的内容,涉及中国哲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着重讲授从先秦到近代的中国哲学历史的基本线索、主要人物及其基本思想。

为了对我们这门课程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我们首先讲导论。

在导论中,我们着重从方法论上谈三个问题:一是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二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三是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第一节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出现,是近百年的事。

在19世纪时,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使用汉字的“哲学”二字表述源于古代希腊的西方哲学学说(philosophy)。

中国晚清的外交家兼学者黄遵宪,将这一词由日本介绍到中国来。

进入20世纪后,中国学术界逐渐接受并开始用“哲学”一词表述中外古今的哲学学说,从而开始出现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建立了“中国哲学”学科,开启了“中国哲学史”这门学问和这门课程。

但是,“哲学”一词晚近才在中国出现,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自己的哲学发生发展的实际进程,也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反思和研究自己哲学历史的传统,应当说,中国很早就产生了自己的哲学,并形成了反思和研究自己哲学的传统。

“中国哲学”这门学科,“中国哲学史”这门学问和这门课程,在形成中无疑受到了西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史研究的影响,但并不是用西方哲学史的框架对中国思想历史加以主观裁割而臆造出来的,而是有着自己实际的研究对象和自己悠久的研究传统。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先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作一探讨。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8章明清实学.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8章明清实学.

章节八、明清实学课时9教学目的了解明清之际的巨变,产生了一批大哲,形成了明清实学这一哲学思潮。

明清实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即中国封建社会在明代更趋没落,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积重难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生长,新兴市民工商业者队伍发展起来,明清实学正是这种社会关系变革的反映。

把握明清实学是强调务实、注重实用的哲学智慧,它反思程朱理学,批判佛道和阳明心学,是反思的哲学、批判的哲学。

掌握李贽的反道学思想、戴震对理学的批判改造、王夫之的气学等。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教学重点:李贽的反道学思想、天赋平等观、童心说;戴震对“理”、“欲”、“情”、“知”的论说及意义;王夫之的“气”论及其“理气观”、“道器观”;王夫之关于“尊生”、“主动”的看法;王夫之的人性论和理欲观。

突出方法:个案特点突出介绍。

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虽有共同关注的话题,但又各有侧重。

李贽主要是对道学的批判,突出其启蒙意义;戴震努力挣脱理学的思想框架,由虚返实,指出天理不是一理,天地人物之道的运行中有其总体与部分的生生之调理、秩序,有不同类与事物的理。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难点:把握明清之际的大哲学家们继承和超越前辈的思想。

戴震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及其知识主义倾向、超越知识层的思想。

突破方法:对比分析法。

如明清之际思想家的学养、思想框架离不开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亦与理学有关。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好的把握明清之际的大哲学家们提出了什么超越前辈的新思想。

相关内容素材教材:《中国哲学史》,第319—358页。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第268—334页。

《中国哲学智慧》,第186—225页。

教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学过程授课思路:清代明而兴,在汉族知识分子中激起极大的震荡,且中原文化昌盛之域积贫积弱。

而学术思想尚虚玄而不务实学、实行是当时中原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

明清实学反思程朱理学,批判佛道和阳明心学。

设问:如何理解王夫之的“诚者实有”的本体论及思想史意义?“理势合一”历史观的合理性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王夫之的“能所观”与“知行观”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绪论哲学与中国哲学学是关于世界、人生的最根本看法西方文化对“哲学”的认识以及西方哲学发展的简单历程古希腊从自然哲学到苏格拉底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以自然哲学为主,苏格拉底之后哲学把伦理问题(如正义的讨论《理想国》)当作哲学研究的对象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苏格拉底什么是正义的定义柏拉图的“灵魂转向”学科柏拉图设计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课程,除了体育和音乐这两门初等课程之外,必须学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等5门课程,按照这个次序将灵魂从可见世界逐步引向哲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统治人才,促成他们的灵魂转向。

中世纪古希腊的哲学思辨成果(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成果)被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哲学为信仰服务。

尽管如此,通过基督教的形式还是保存了西方理性思辨的传统。

如上帝是按照数学的规则创造世界的。

这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探索都很有意义。

近代以认识论为主的哲学随着近代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对自然科学的概括、人如何能够认识自然进而认识整个世界成为近代哲学的伟大报复和狂想(妄想)。

自古希腊以来,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家一直幻想建立一种认识自然和人类的绝对有效的方法,但是知道今天,这种唯一的方法也没有找到,并且放弃了这种努力。

笛卡尔的探索我思故我在力图排除一切的不确定,排除经验性的不确定,建立适合一切领域的确定知识唯理论的认识路线培根的实验科学为源头的经验论路线认为思辨是空虚的,感觉是唯一真是的存在存在就是被感知闭上眼睛悬崖存在不存在康德三大批判对真善美领域的划分知性与理性的划分及矛盾上帝是联系二者的枢纽从主客对待到主体间性主客对待之下,主体是静止的、理性的,主体没有情感,没有非理性,向镜子一样对课题进行反映和认识一下集中势力开始打破这种静止的主客关系叔本华你才的意志主义存在注意的源头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提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逻辑原子主义的探索及其困难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主体间探讨人的生存境遇,人是他人的关系,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重大转向哲学抛弃了笼罩一些的僭妄让儿子“科学”“分家独立”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哲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曾经包含科学,探讨人能不能准确认识自然,如何准确认识自然,在这个过程中确立的客观规律为最高权威的理念(真理第一)这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精神收获之一随着自然科学自身认识以及方法的成熟,哲学已经不能涵盖这个领域,转而把“人本身”当作认识的对象,成为真正的“智慧”之学无论它的对象是什么哲学的和一个核心特点就是方向性的、最根本的认识,具体的认识属于各门具体科学和学科的任务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从其发端及直切主体间性的问题礼乐文明与孔子的伦理哲学历史智慧与老子的“君人南面术”——黄老冷酷的工具理性、庄子温情的存在哲学、泥沙俱下的自然哲学、神秘玄奥的道教哲学庄子、孟子的人生境界论注重事件、关系的自然哲学二分与中和周易的传统阴阳、五行的方向性思维工具名家、墨经的空间、结构思维倾向天人合一与主客融通中国的自然哲学讨论中国有自然哲学中国哲学还没有把自然当作一个独立的认识对象对自然的认识没有形成一套严守同一律、排中律的方法体系讨论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西方自然哲学以及认识论哲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科学精神毋庸置疑的价值与不足第二讲文明突破与孔子、老子的哲学分脉孔子哲学轴心时代与哲学突破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以及伊朗的各种文明形态都是在这种原始母体上产生的。

它们几乎同时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文明突破,打破了旧有的传统及文明框架,对之进行重新整合,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这就是所谓的“轴心时代”,或“哲学突破”所持的观点。

这一看法首先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0~200年的精神过程中,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意义极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印度产生了《奥义书》、佛陀,探究了从怀疑主义、唯物主义到诡辩派、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

伊朗产生了琐罗亚斯德教,巴勒斯坦、以色利出现了先知运动,希腊世界贤哲如云,荷马、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以及许多悲剧作者如群星丽天。

“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着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9页。

)在这一时期,文化进行了重新整合,进行着伟大的创造,斯时所产生的文明成果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形成了直至近代的文明的基本框架,同时是每一次文化跃进的支点和坚实的基地。

直至近代,“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4页。

)六十年代,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发挥了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哲学突破”的观点。

“哲学突破”即是对构成人类处境的宇宙之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其所达到的层次是前所未有的。

帕森斯认为,希腊突破了神话中的神及其英雄任意宰制世界的传统,对自然的秩序及其规范的和经验的意义产生了明确的哲学概括,哲学思辩的解释世界的方式代替了神话的解释。

“整个西方文明中,理性认知的文化基础由此奠立,哲学、科学以及神学都跳不出它的笼罩”。

(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在以色列,产生了上帝为创造主的观念,《旧约》及摩西的故事广为流传,出现了先知运动。

上帝观念贯穿到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之中,与基督教中的希腊因素相结合,构成了西方文明的主要基础。

印度产生了以业报与转世观念为中心的宗教哲学。

在中国,以保留传统的几部经书为基础,经过系统化之后,在宇宙秩序、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几个方面都发展出一套完整而别具一格的看法。

“轴心时代”或“哲学突破”基本上反映了人类文明跃进过程的实际特点,大致符合历史实际,这种概括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同。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和事件,它在开启后世文明先河的同时以扬弃的形式包含了前此的文明因子,“哲学突破”以前的历史实际也影响着不同文明类型的发展路径及自身特点。

“哲学突破”是一种延续性与突破性相结合的历史事件,“古代文化的某些因素进入轴心时期,并成为新的开端的组成部分,只有这些因素才得以保存下来。

”因此,要研究“轴心时代”或“哲学突破”时期的相关问题,不能对前此的历史弃之不顾。

而中国的哲学突破又是相比而言较为温和的一种。

二礼乐文明与孔子的贵族精神孔子(551-479)鲁国贵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度沉寂,目前在慢热中孔子继承了三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明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是一套包括规范性与非规范性制度的综合,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是人的基本属性的体现,是当时的一种贵族精神三人的社会属性与历史意识的奠定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本体论1 社会是人存在的基本前提,此前提相当于笛卡尔的“思”2 对社会基本关系的概括:五伦纵向关系为主横向关系不容忽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二)个体修养目标与方法1 圣人、君子的目标极高明而道中庸2外在规范与内在自觉礼与仁3忠恕之道的修养方法(三)先王圣人观与历史观念1标准来自历史、实践而不是天启,中国根深蒂固的现实主义与实践理性主义2在现实中寻求超越人与神人与祖先神界也是集体的3宗法传统、先王观念与历史意识4历史退化论伦理与现实的辨证中国文化主体特点的奠定儒学对中华民族文化面貌形成与维系的影响儒学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是祸福相倚、割舍不断。

首先,它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仁义忠孝等儒家主张逐经过了一段激烈的冲突时期,佛教也逐渐认可了这些价值观。

著名的“目莲救母”就是佛教文化容纳儒家孝亲观的体现。

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合一成为学界认可的观念,在这种合一中,儒学吸收的是佛教、道教(包括道家)的哲学与养生方面的内容,释道二教则主要吸收了儒家的价值观,在相当程度上,儒家价值观为三教所共同遵守,儒家也就因此而成为中华文化主流价值观的代表。

同时,以礼仪为代表的行为规范系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结构与行为方式。

如果说华夏族是三代文化熏陶的结果的话,儒学就是此后的中华民族性格的主要因素了。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之所以得名为汉族,与汉代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汉朝正是儒学深入人心的开始。

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且把儒学作为选官、任官的标准,成为各级教育的主要内容,历代统治者沿袭了这一政策。

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更进一步加强了儒学的地位,童子自识字开始学习的就是儒家的内容,一生的荣辱仕进儒学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知识分子是古代社会的精英,他们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民族的文化面貌。

经过这种长期的浸淫,使儒学深入到民族心理深层,决定了民族心理的基本面貌。

其次,儒学在江山易代、统治民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延续、维系了民族的文化面貌。

世界上有许多文化高度发达的民族、地区,经过几前年的沧桑,文化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有的甚至与原来的文化形态已经大相径庭,看不出什么联系了。

如埃及经过波斯、罗马、阿拉伯、突厥等国家和民族的,现在属于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文明,上古埃及文明已经断绝。

其他文明古国如巴比伦、希腊、印度,莫不如此。

印度曾经是佛教的发祥地,到了十九世纪,佛教竟然在此绝迹,需要通过斯里兰卡再度传入。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罽宾(阿富汗)是大乘佛教的中心,中土高僧多来自罽宾,许多中国人到这里求法。

但是现在的阿富汗已经彻底伊斯兰化,就连仅存的石头大佛也被塔利班炸毁。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却从却一直延续下来。

从夏商周三代经春秋战国到秦汉,文化一脉相承,统治民族是华夏族。

西晋末年,中原汉族政权走向瓦解,最后鲜卑族统治了黄河流域,这是华夏文化所面临的第一次挑战。

但是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传统文化重新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儒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少数民族入住中原首先面临着两个突出的问题,其一是自身的稳定,其二是如何统治人数比他们多得多的汉族。

历史证明,少数民族政权要稳定,必须坚定、迅速地转向绝对君主专制制度,也就是说要由贵族分权制度转向汉族所采用的中央集权,否则那些贵族王公就成为政权崩溃的分离因素。

所以,少数民族皇帝(或者部落联盟首领)就要致力于削弱氏族王公的权力。

要完成这一过程,他们自身没有经验,必须要借助汉族知识分子。

入主中原的先辈族、契丹、女真、蒙古、满洲无不经历了这样一个借助汉族势力消除部族王公权力的过程。

而且许多北方南下的少数民族学多都没有文字,要在复杂的政权之间进行合纵连横的政治斗争,书信的传递、政治谋略的学习都需要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