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三·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前为课文篇名,后为作者)
1 《楚辞章句序》王逸
2 《典论·论文》曹丕
3 《诗品序》钟嵘
4 《答李翊书》韩愈
5 《沧浪诗话》严羽
6 《人境庐诗草自序》黄遵宪
7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王夫之8 《雪涛阁集序》袁宏道
9 《闲情偶寄》李渔10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
二.名词解释
1.唐代文论家司空图提出“韵味说”,是以食品的滋味来代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他借用醋和盐作比喻,烧菜做饭,总要用到盐和醋,我们在品尝咸味或酸味时,追求的是在咸酸之外的美味。此时,我们看不到具体的盐或醋,它们早已溶化于食物之中了。由此司空图引申到诗歌艺术创造之味,就是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艺术形象中,创造“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真正有审美意蕴的诗歌,不能仅仅停留在诗歌语句的表层。它所描述的情景,创造的意蕴,应该让欣赏者感到贴近而不肤浅(“近而不浮”),深远而含蓄不尽(“远而不尽”),可以有无尽的言外之意让人不断品味(“韵外之致”)。
2.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论述了文学创作中构思想象活动特点,即“心”与“物”的关系,神与物的交融问题。这一观点指出构思想象活动不是虚空的,而是有根源、有依托,这就是“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个“物”就是构思想象活动中的客观外物与艺术想象的结合,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形象思维。
3.思无邪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对《诗经》三百篇作品的总的评价。“无邪”可理解为“归于正”,即有中正平和、合乎礼义之意。《诗经》的作品,思想内容非常广泛,有对政治和统治者的讽刺、批评、赞美;有表现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有对战争、徭役的诅咒;也有其他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反映。同时《诗
经》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也是十分丰富的,如欢乐、悲哀、幸福、痛苦、期待、失望等等。所有这一切,孔子均以“思无邪”予以概括,并加以正面的肯定。这说明,孔子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尺度比较宽泛。
三.论述题
1.作者是司马迁。出于课文《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是司马迁著名的文论主张发愤著书说。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如下三个要点:(1)“此人皆意有所郁积,不得通其道也”
在司马迁看来,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都曾遭遇太多的不幸与挫折、压抑与排挤。他们内心积聚了太多的郁愤与不满,却无处申告,因此转而著书立说,将自己的思想倾诉于文字之中,以求抒怀。
司马迁自己的遭遇,也同这些先贤类似。他因李陵事件下狱,受到了残酷的宫刑,使他在人格上蒙受奇耻大辱。这使他对封建统治者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为“发愤著书”说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认为,虽然在现实社会遭遇压制与不幸,但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是不会沉沦下去的。他们往往目光远大,志存高远,将希望寄托于未来。暴露旧的黑暗,正是为了表达对于光明未来的向往。这是封建时代进步文人坚持理想精神的体现。历史上那些坚持著述的先贤亦无不如此。
(3)“欲遂其志之思也”
一定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是这些身处逆境的作者(包括司马迁)坚持写作的强大动力,也是他们坚韧的自信心的强烈表现。
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司马迁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就是著名的“发愤著书”说。
发愤著书说的意义如下:
(1)司马迁强调的“发愤”,实质上是提倡文学必须具有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性。传统儒家文学观强调“中庸之道”,“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这是一种主张与现实妥协,回避矛盾的调和之论。发愤著书说提倡文学写作应揭露矛盾,批判现实,勇敢抗争,因而具有进步的、积极的意义。
(2)司马迁强调发愤著书,并不是仅仅抒发个人之愤。他把情感的表现同个人与社会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联系起来,从而扩大了情感表现的社会意义,带有了批判性质。他所称引的许多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司马迁写作《史记》时,这种倾向就更为明显了。
(3)发愤著书说在文学批评史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文论家都十分重视继承这一思想。唐代韩愈有“不平则鸣”之说。宋代欧阳修有诗“穷而后工”之说。明代李贽也有“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之论。
由此看来,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的一个优良的传统。
2.(1)出于《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作者是唐代的陈子昂。
(2)是对南北朝时期齐梁文风的批判,陈子昂主要从两个角度批评齐梁文风。
1、齐梁文风积弊之深:“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到晋宋时代即已失传,更不要说南北朝后几个朝代了。
2、齐梁文风结症所在:“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显然,齐梁文风的最重要弊病在于脱离现实,文风奢靡,形式主义严重。
(3)前一个小问题:陈子昂提出的革新主张
1、提倡“兴寄”。兴寄是指文学作品要有深刻的现实内容,纠正齐梁文风的弊端,首先要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考虑,拨乱反正。
2、强调“风骨”。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即健康的内容和生动有力的语言形式的结合。这种爽朗刚健的风格,质朴有力的语言特色,是纠正齐梁靡靡之音的有力武器。
3、“兴寄”、“风骨”都是前代文论家多次运用的文学批评概念,放到唐代,必须有新的历史内容。陈子昂提出的时代要求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是陈子昂对“风骨”、“兴寄”的审美内涵的具体阐述,也是他提出的唐代革新文风的具体要求。
(3)后一个小问题:陈子昂革新主张的意义有以下两点:
1、革新主张简明扼要,针对性十分强。这是建立在对初唐文坛存在的弊病的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正因为如此,其作用就十分明显,对迅速扭转当时文坛风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以复古为革新。陈子昂的革新主张,是结合了几百年来文学发展史的情况提出的,其核心部分是追汉魏,反齐梁,以文学史上优秀的传统为旗帜,同初唐文坛的不良文风作斗争。陈子昂的理论,横扫了初唐的不良文风,“天下翕然,质文一变”,为唐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后,建安风骨成为历代进步文人同形形色色的不良文风作斗争的重要理论武器。可见陈子昂文学理论的深远影响。
3.(1)出于《书汤海秋诗集后》。作者是近代文论家龚自珍。
(2)龚自珍提出了“完”的论诗主张。
龚自珍“完”的诗论主张就是要求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也就是提倡在文学作品中鲜明地表现作者的个性,把作者的真实情感完完整整地表现在作品中,反对把“他人之言以为己言”,做到“无论识与不识”,只要一读作品,就能看到作者的独特个性。
龚自珍理论的意义,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他在近代社会激烈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竭力主张表现个性,正是处在萌芽状态中的民主主义思想在文艺理论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