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ppt课件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03d93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0d.png)
神经系统通过调节神 经递质的释放,影响 激素的分泌。
03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的组成
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包括皮肤、黏膜等天然屏障,以 及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免 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系统
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涉及T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 和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分子。
免疫细胞的分类与功能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活化
淋巴细胞在接受到抗原刺激后,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活化, 并分化为效应细胞或记忆细胞。
效应功能
效应细胞发挥杀伤、溶解或分泌细胞因子等功能,清除病原体或 抗原。
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
01
02
03
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 质等方式,影响免疫细胞 的活化和功能。
激素调节
激素通过与免疫细胞上的 受体结合,调节免疫细胞 的活化和功能。
神经内分泌腺与激素
神经内分泌腺是能够分泌激素的器官 ,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
激素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化学物质 ,通过血液传输至靶器官,发挥调节 作用。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 节机制是通过神经系 统和激素的相互作用 实现的。
激素通过与靶器官的 受体结合,影响器官 的功能和代谢。
Hale Waihona Puke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与代谢性疾病
总结词
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对代谢性疾病具有治疗意义。
详细描述
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可以改善代谢性疾病的症状和预后。例 如,一些药物可以通过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而另一些药物则可以通 过抑制脂肪的吸收来减轻脂肪肝的程度。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与肿瘤
总结词
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可以改善肿瘤的症状和预后。例如,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激 素的分泌来减缓肿瘤的生长,而另一些药物则可以通过刺激免疫系统的活性来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清 除能力。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ppt课件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69aa072b160b4e767fcf85.png)
• 表现为呼吸加强,心 跳加快,消化处于抑 制状态
• 在安静时候发挥作用 副交感神经兴奋,交 感神经就抑制
• 表现心跳降低,消化 加强,
• 有助于集中精神抵御 外在侵犯,压力,提
高注意力
• 有利于机体保持体力, 能量贮存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29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神经关系
• 两者相互拮抗, • 若两者失调,就会产生胃疼,焦虑,头疼
• 后根和前根会汇合,形成脊神经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9
脊髓的功能
• 【传导功能】 脊髓是感觉和运动神经冲动传导的重要通路,
其结构基础即脊髓内的上、下行纤维束。除头、 面部外,全身的深、浅感觉和大部分内脏感觉冲 动,都经脊髓白质的上行纤维束才能传到脑。由 脑发出的冲动,也要通过脊髓白质的下行纤维束 才能调节躯干、四肢骨骼肌以及部分内脏的活动。 如果脊髓白质损伤,将导致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运 动和感觉的功能障碍。
• 大脑特定的功能与其所在的区域有关。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26
3、周围神经系统
• 指中枢神经意外的神经结构,根据周围神 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连接位置不同, 可以分成三个部位:
• 自主神经系统 :脑与脊髓相连,分布在内 脏,心血管和腺体
• 脑神经:与脑部相连,共12对,分布于头 面部
• 脊神经:一脊髓相连,共31对,分布于躯 干和四肢
22
大脑皮层的功能
• 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大脑皮层有哪些功 能?
• 杏仁体——情绪 • 海马——记忆 • 额叶——语言 • 顶叶——阅读理解 • 枕叶——视觉 • 颞叶——听觉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23
胼胝体
胼胝体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 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 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联合纤维。
• 在安静时候发挥作用 副交感神经兴奋,交 感神经就抑制
• 表现心跳降低,消化 加强,
• 有助于集中精神抵御 外在侵犯,压力,提
高注意力
• 有利于机体保持体力, 能量贮存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29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神经关系
• 两者相互拮抗, • 若两者失调,就会产生胃疼,焦虑,头疼
• 后根和前根会汇合,形成脊神经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9
脊髓的功能
• 【传导功能】 脊髓是感觉和运动神经冲动传导的重要通路,
其结构基础即脊髓内的上、下行纤维束。除头、 面部外,全身的深、浅感觉和大部分内脏感觉冲 动,都经脊髓白质的上行纤维束才能传到脑。由 脑发出的冲动,也要通过脊髓白质的下行纤维束 才能调节躯干、四肢骨骼肌以及部分内脏的活动。 如果脊髓白质损伤,将导致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运 动和感觉的功能障碍。
• 大脑特定的功能与其所在的区域有关。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26
3、周围神经系统
• 指中枢神经意外的神经结构,根据周围神 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连接位置不同, 可以分成三个部位:
• 自主神经系统 :脑与脊髓相连,分布在内 脏,心血管和腺体
• 脑神经:与脑部相连,共12对,分布于头 面部
• 脊神经:一脊髓相连,共31对,分布于躯 干和四肢
22
大脑皮层的功能
• 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大脑皮层有哪些功 能?
• 杏仁体——情绪 • 海马——记忆 • 额叶——语言 • 顶叶——阅读理解 • 枕叶——视觉 • 颞叶——听觉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23
胼胝体
胼胝体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 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 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联合纤维。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52f07e0c7f1922791788e8c5.png)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这种相互作用的功能联系是通过神经、 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共有的化学信息 分子与受体实现的。即免疫系统不仅具有多 种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 并对来自神经内分泌组织的相应配体发生反 应,而受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免疫器官组 织还能合成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而影响中枢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反应减弱或增强,这取决于激素的种类、剂量 和时间。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大多数激素起免疫抑制作用,如ACTH、生 长抑素(SS)、雄激素、前列腺素等,都属于 免疫抑制类内分泌激素,具体表现为抑制吞噬
功能、降低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减少抗体生 成等。
有部分激素,如甲状腺素、生长激素、P 物质、-内啡肽(-END)、催产素和催乳素 (PRL)等可增强免疫反应,属于免疫增强类神 经激素,具体表现为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使 抗体产生增多,并可活化巨噬细胞,使吞噬功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传统观点认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调节着动物和人体的机能活动。近2O年来,由 于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在生物体 内还存在着第三个大的调节系统--免疫系统。 已经证实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 双向信息传递机制,即免疫系统不仅受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调控,而且还能反馈调节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某些功能。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Besedovsky首次提出体内存在神经-内分 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NEIN)的假说。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 学的发展,已逐步揭示出许多神经内分泌的介 质、激素和免疫系统的淋巴因子、单核因子以 及三个系统的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存在及其理 化生物学特性,使三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 制得到阐明。
这种相互作用的功能联系是通过神经、 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共有的化学信息 分子与受体实现的。即免疫系统不仅具有多 种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 并对来自神经内分泌组织的相应配体发生反 应,而受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免疫器官组 织还能合成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而影响中枢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反应减弱或增强,这取决于激素的种类、剂量 和时间。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大多数激素起免疫抑制作用,如ACTH、生 长抑素(SS)、雄激素、前列腺素等,都属于 免疫抑制类内分泌激素,具体表现为抑制吞噬
功能、降低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减少抗体生 成等。
有部分激素,如甲状腺素、生长激素、P 物质、-内啡肽(-END)、催产素和催乳素 (PRL)等可增强免疫反应,属于免疫增强类神 经激素,具体表现为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使 抗体产生增多,并可活化巨噬细胞,使吞噬功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传统观点认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调节着动物和人体的机能活动。近2O年来,由 于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在生物体 内还存在着第三个大的调节系统--免疫系统。 已经证实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 双向信息传递机制,即免疫系统不仅受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调控,而且还能反馈调节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某些功能。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Besedovsky首次提出体内存在神经-内分 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NEIN)的假说。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 学的发展,已逐步揭示出许多神经内分泌的介 质、激素和免疫系统的淋巴因子、单核因子以 及三个系统的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存在及其理 化生物学特性,使三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 制得到阐明。
神经生物学第七章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神经生物学第七章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e76088416fc700abb68fcd6.png)
▪ 经过40多年的努力,垂体分泌的所有经典激素均在下丘 脑中找到了其特异性的调节激素,完善了垂体激素经典 调控的概念。
下丘脑调节因子的化学性质和主要作用
(3) 下 丘 脑 调 节 性 多 肽 发 挥作用的途径
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
下丘脑的促垂体区核团神 经元轴突投射到正中隆 起,将下丘脑调节肽释 放入第一级毛细血管网 (下丘脑-垂体门脉系 统),到第二级毛细血 管网转运到腺垂体,调 节后者的分泌活动。
神经垂体主要贮存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 (oxytocin, OXT)
下丘脑的内分泌区主要集 中在正中隆起、弓状核、 视交叉上核、腹内侧核和 室周核等基底部的“促垂 体 区”(hypophysiotropic area),以及视上核、室旁 核等核团
海马、杏仁核破坏:免疫功能增强:淋巴细胞绝对 数、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反应性和NK细胞活 性增加
3、应激与免疫 ➢应激的类型:过冷、过热、中毒、感染、
创伤、外科手术、发热、缺氧、疼痛、过 劳、恐惧等
➢一般情况下,应激可激活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轴的作用,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升 高,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二)、神经递质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1、儿茶酚胺 情绪激动、恐惧使机体儿茶酚胺升高或外给儿茶酚胺:
数量
4、组胺 抑制单核细胞产生IL-1、IFN-、IL-2 抑制巨噬细胞产生补体
三)、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神经肽(neuropeptide):一类生物活性肽。 1、内源性阿片肽:-内啡肽(endophin)、亮啡
肽、甲啡肽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较复杂:不能定论。 低浓度-内啡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高浓度抑制
▪ TRH成为第一个被分离纯化并被阐明结构与功能 的下丘脑激素,它为3肽,因此也是迄今为止所 知的最小的活性肽之一。
下丘脑调节因子的化学性质和主要作用
(3) 下 丘 脑 调 节 性 多 肽 发 挥作用的途径
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
下丘脑的促垂体区核团神 经元轴突投射到正中隆 起,将下丘脑调节肽释 放入第一级毛细血管网 (下丘脑-垂体门脉系 统),到第二级毛细血 管网转运到腺垂体,调 节后者的分泌活动。
神经垂体主要贮存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 (oxytocin, OXT)
下丘脑的内分泌区主要集 中在正中隆起、弓状核、 视交叉上核、腹内侧核和 室周核等基底部的“促垂 体 区”(hypophysiotropic area),以及视上核、室旁 核等核团
海马、杏仁核破坏:免疫功能增强:淋巴细胞绝对 数、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反应性和NK细胞活 性增加
3、应激与免疫 ➢应激的类型:过冷、过热、中毒、感染、
创伤、外科手术、发热、缺氧、疼痛、过 劳、恐惧等
➢一般情况下,应激可激活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轴的作用,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升 高,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二)、神经递质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1、儿茶酚胺 情绪激动、恐惧使机体儿茶酚胺升高或外给儿茶酚胺:
数量
4、组胺 抑制单核细胞产生IL-1、IFN-、IL-2 抑制巨噬细胞产生补体
三)、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神经肽(neuropeptide):一类生物活性肽。 1、内源性阿片肽:-内啡肽(endophin)、亮啡
肽、甲啡肽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较复杂:不能定论。 低浓度-内啡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高浓度抑制
▪ TRH成为第一个被分离纯化并被阐明结构与功能 的下丘脑激素,它为3肽,因此也是迄今为止所 知的最小的活性肽之一。
第二讲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ppt课件
![第二讲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1cdd1206137ee06eef918ad.png)
1.HPA轴中的ACTH和GC均可抑制胸腺的功能,即抑制胸腺细胞的增殖和胸腺激素、细胞因子的释放〔图16-3〕。
3.胸腺含CRH受体,并可合成CRH,而CRH对胸腺的 功能有刺激作用。
三、下丘脑-垂体-性腺-胸腺环路 该环路的调理作用特点是: 1.在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中,下丘脑GnRH 促进腺垂体释放LH/FSH,二者引起性腺分泌雄激素、 雌激素及孕激素。 2.性激素对胸腺的功能有较强的抑制性作用,如细胞 数目减少,细胞免疫功能妨碍等。〔图16-4〕。 3.胸腺上皮也可合成GnRH,卵巢中有胸腺素原存在。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理
长期以来免疫系统都被以为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我调理 系统,免疫系统内存在完好而精细的调理机制,各种复杂 的免疫应对反响均在免疫系统内部发生、开展、衰退。但 近年来采用放射自显影、放射受体分析法证明免疫细胞上 有很多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的受体,包括类固醇受体、
儿茶酚胺受体、组胺受体、阿片受体、胰岛素受体、胰高 血糖素受体、血管活性肠肽受体、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生 长激素受体、生长抑素受体、催乳素受体、P物质受体等。
该环路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 与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构成的环路〔HPA-M。 /Mφ环路〕。详细调理机制是: 1.下丘脑CRH 促进腺垂体释放ACTH,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释 放糖皮质激素〔GC〕, 使血中GC浓度升高;继 之ACTH和GC可分别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减 少IL-l的生成和释放〔图 16-2〕。
可以以为大多数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的受体 都可以在免疫细胞上找到,几乎一切的免疫细 胞上都存在不同的神经肽、神经递质和激素的 受体。与此同时也发现很多内分泌激素和神经 递质都具有免疫调理的功能〔表16-1〕。而且, 神经内分泌系统经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由 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细胞因子,并借此调理免 疫系统的功能。
3.胸腺含CRH受体,并可合成CRH,而CRH对胸腺的 功能有刺激作用。
三、下丘脑-垂体-性腺-胸腺环路 该环路的调理作用特点是: 1.在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中,下丘脑GnRH 促进腺垂体释放LH/FSH,二者引起性腺分泌雄激素、 雌激素及孕激素。 2.性激素对胸腺的功能有较强的抑制性作用,如细胞 数目减少,细胞免疫功能妨碍等。〔图16-4〕。 3.胸腺上皮也可合成GnRH,卵巢中有胸腺素原存在。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理
长期以来免疫系统都被以为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我调理 系统,免疫系统内存在完好而精细的调理机制,各种复杂 的免疫应对反响均在免疫系统内部发生、开展、衰退。但 近年来采用放射自显影、放射受体分析法证明免疫细胞上 有很多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的受体,包括类固醇受体、
儿茶酚胺受体、组胺受体、阿片受体、胰岛素受体、胰高 血糖素受体、血管活性肠肽受体、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生 长激素受体、生长抑素受体、催乳素受体、P物质受体等。
该环路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 与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构成的环路〔HPA-M。 /Mφ环路〕。详细调理机制是: 1.下丘脑CRH 促进腺垂体释放ACTH,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释 放糖皮质激素〔GC〕, 使血中GC浓度升高;继 之ACTH和GC可分别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减 少IL-l的生成和释放〔图 16-2〕。
可以以为大多数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的受体 都可以在免疫细胞上找到,几乎一切的免疫细 胞上都存在不同的神经肽、神经递质和激素的 受体。与此同时也发现很多内分泌激素和神经 递质都具有免疫调理的功能〔表16-1〕。而且, 神经内分泌系统经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由 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细胞因子,并借此调理免 疫系统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13bbdfd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9.png)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最严重疾病之一, 癌症发生是多原因作用、多基因参加、经多 阶段才能最终生成复杂生物学现象。当代医 学认为癌症发生与个体生物学特征和社会心 理原因相关,心理社会原因与癌症发生和转 归相关性研究是近年来关注热点。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第31页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癌症患者都有长久情 志异常,而当代心理神经免疫学认为心理行为 原因与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关。情志 原因所造成细胞免疫功效缺点以及由此造成神 经内分泌改变是癌症发生主要机制。研究揭示 激素和细胞因子在肿瘤细胞生长和分化过程中 作用,激素存在微环境改变可使肿瘤细胞转化 为浸润性很强细胞。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第4页
(一) 三系统间相互作用物质基础
1、受体
免疫、神经及内分泌细胞表面存在细 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类物质 受体,这类受体存在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 疫作用网络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第5页
(1)免疫细胞表面受体
当前已经必定免疫细胞能够结合各种不一 样激素、神经递质及神经肽,即免疫细胞上存 在有对应受体,而且不一样免疫细胞上神经递 质及内分泌激素受体都不但相同。
第26页
在体外,用垂体激素作用于胸腺上皮细 胞上垂体激素受体可增加胸腺激素释放。应 激后血中糖皮质激素长久过分增加可引发胸 腺双阳性细胞凋亡与胸腺萎缩。胸腺激素作 用含有多向性,胸腺激素增加自发性行为, 提升荷瘤鼠对应激耐受。胸腺激素调整灵长 类、啮齿类动物垂体ACTH和内啡肽释放, ACTH和内啡肽影响应激和行为。
③ 淋巴细胞经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起免疫监视作用。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第19页
2 免疫源性物质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免疫系统对内分泌系统影响,主要是 细胞因子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作用。 已证实IL-6、IL-1、TNF-和IFN-均能刺 激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引发ACTH和可松生 成增多。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第31页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癌症患者都有长久情 志异常,而当代心理神经免疫学认为心理行为 原因与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关。情志 原因所造成细胞免疫功效缺点以及由此造成神 经内分泌改变是癌症发生主要机制。研究揭示 激素和细胞因子在肿瘤细胞生长和分化过程中 作用,激素存在微环境改变可使肿瘤细胞转化 为浸润性很强细胞。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第4页
(一) 三系统间相互作用物质基础
1、受体
免疫、神经及内分泌细胞表面存在细 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类物质 受体,这类受体存在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 疫作用网络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第5页
(1)免疫细胞表面受体
当前已经必定免疫细胞能够结合各种不一 样激素、神经递质及神经肽,即免疫细胞上存 在有对应受体,而且不一样免疫细胞上神经递 质及内分泌激素受体都不但相同。
第26页
在体外,用垂体激素作用于胸腺上皮细 胞上垂体激素受体可增加胸腺激素释放。应 激后血中糖皮质激素长久过分增加可引发胸 腺双阳性细胞凋亡与胸腺萎缩。胸腺激素作 用含有多向性,胸腺激素增加自发性行为, 提升荷瘤鼠对应激耐受。胸腺激素调整灵长 类、啮齿类动物垂体ACTH和内啡肽释放, ACTH和内啡肽影响应激和行为。
③ 淋巴细胞经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起免疫监视作用。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第19页
2 免疫源性物质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免疫系统对内分泌系统影响,主要是 细胞因子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作用。 已证实IL-6、IL-1、TNF-和IFN-均能刺 激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引发ACTH和可松生 成增多。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PPT课件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bbb04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9.png)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 经系统,负责感知、整合和 传输信息,控制身体的自主 运动和反应。
由一系列内分泌腺体和内分 泌细胞组成,分泌激素等化 学信号分子,调节机体的代 谢、生长和生殖等生理过程 。
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 疫分子组成,负责识别和清 除外来病原体、毒素等抗原 物质,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 。
甲状腺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作 用,缺乏甲状腺激素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免疫细胞与神经细胞相互作用
01
免疫细胞可以与神经细胞直接接触,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
放,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炎症反应与神经内分泌反应
02
炎症反应可以引发神经内分泌反应,导致机体应激和激素水平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ppt课件
目 录
•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概述 • 神经内分泌系统 • 免疫系统 •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在疾病中的作用
01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概 述
定义与组成
定义
1. 神经系统
2. 内分泌系统
3. 免疫系统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是一个 复杂的网络系统,由神经系 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三个部分组成,它们通过各 种信号分子和细胞之间的相 互作用,共同调节机体的生 理功能和应激反应。
总结词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参与 血糖的调节和胰岛素的分泌。
详细描述
糖尿病的发生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失调有关。例 如,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可能导致肾上腺素等激素 的过量分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血糖的调节。此外, 一些炎症因子也可能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糖尿病 的发展。
神经调节
第二讲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完整)
![第二讲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8d6ece05a8114431b90dd887.png)
神经免疫学的研究将这两大系统联系起来。已 有许多实验证明,受到抗原刺激时,免疫细胞释放 神经肽和激素类物质,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
(-)合成和释放神经肽和激素
现已证明这些由免疫细胞分泌的神经肽和激素其 结构和功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完全相同, 氨基酸测序表明,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 ACTH和β- EP与腺垂体产生的ACTH和β- EP完全 相同, 这种由淋巴细胞产生的ACTH能直接作用 于肾上腺皮质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故有 人称之为“淋巴-肾上腺轴”,此外,免疫细胞分 泌的其他肽类(如 GH、GnRH) 的氨基酸序列与 神经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也相同,为表示免疫系统 产生的神经肽和激素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神 经肽和激素的区别,有人将免疫系统产生的神经肽 和激素称为免疫反应性激素(immunoreactive hormone)。至今已证实由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 反应性激素有20余种(表16-2)。
2.活化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生成和释放IL-l增多, 则IL-1作用于下丘脑,促进CRH释放,进而促进 腺垂体释放ACTH,继而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GC。 3.ACTH和GC可分别抑制IL-1的进一步生成和 释放。 4.ACTH的前体POMC裂解释放的α-MSH可 在中枢水平对抗IL-l刺激CRH分泌的效应。
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大多数的激素起免疫抑制作用(如ACTH、肾 上腺皮质激素、SS、雄激素、胰岛素、前列腺素 等),只有少数激素(如甲状腺素、生长激素、 OT和PRL等)可增强免疫应答反应,而雌激素 这两种作用均存在。
1.垂体激素 切除垂体可导致淋巴器官萎缩和 进行性全身免疫功能的破坏,包括影响抗体产生、 淋巴细胞数目减少、机体对皮肤移植排斥反应, 以及体外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均减弱。根据垂体 激素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 类为免疫增强类激素包括GH、PRL、TSH、βEP等,它们能够促进淋巴细胞增生和抗体形成; 二类为免疫抑制类激素,包括 ACTH、GnRH、 SS、β- EP等,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
(-)合成和释放神经肽和激素
现已证明这些由免疫细胞分泌的神经肽和激素其 结构和功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完全相同, 氨基酸测序表明,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 ACTH和β- EP与腺垂体产生的ACTH和β- EP完全 相同, 这种由淋巴细胞产生的ACTH能直接作用 于肾上腺皮质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故有 人称之为“淋巴-肾上腺轴”,此外,免疫细胞分 泌的其他肽类(如 GH、GnRH) 的氨基酸序列与 神经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也相同,为表示免疫系统 产生的神经肽和激素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神 经肽和激素的区别,有人将免疫系统产生的神经肽 和激素称为免疫反应性激素(immunoreactive hormone)。至今已证实由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 反应性激素有20余种(表16-2)。
2.活化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生成和释放IL-l增多, 则IL-1作用于下丘脑,促进CRH释放,进而促进 腺垂体释放ACTH,继而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GC。 3.ACTH和GC可分别抑制IL-1的进一步生成和 释放。 4.ACTH的前体POMC裂解释放的α-MSH可 在中枢水平对抗IL-l刺激CRH分泌的效应。
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大多数的激素起免疫抑制作用(如ACTH、肾 上腺皮质激素、SS、雄激素、胰岛素、前列腺素 等),只有少数激素(如甲状腺素、生长激素、 OT和PRL等)可增强免疫应答反应,而雌激素 这两种作用均存在。
1.垂体激素 切除垂体可导致淋巴器官萎缩和 进行性全身免疫功能的破坏,包括影响抗体产生、 淋巴细胞数目减少、机体对皮肤移植排斥反应, 以及体外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均减弱。根据垂体 激素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 类为免疫增强类激素包括GH、PRL、TSH、βEP等,它们能够促进淋巴细胞增生和抗体形成; 二类为免疫抑制类激素,包括 ACTH、GnRH、 SS、β- EP等,
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bcc382174431b90d6c85c7da.png)
第四章 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之间关系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神经、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神经、内分 神经 泌系统对于免疫系统的调节是通过物质和精神 两方面因素实现的。物质主要包括神经纤维、 两方面因素实现的。物质主要包括神经纤维、 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等方面; 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等方面;精神主要包 括情绪、行为等方面。 括情绪、行为等方面。 神经、 第一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的物质基础 一 免疫组织和器官上的神经支配 免疫组织和器官上具有神经分布, 免疫组织和器官上具有神经分布,其主要来源为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纤维。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伴 随血管穿过被膜进入淋巴组织和器官。骨髓、 随血管穿过被膜进入淋巴组织和器官。骨髓、 胸腺、脾脏、淋巴结和淋巴管等处的机能作用 胸腺、脾脏、
二 免疫细胞上的受体分布
几乎所有免疫细胞上都分布着数量不等的神经递质受 体和内分泌激素受体,此外, 体和内分泌激素受体,此外,淋巴细胞上还具有胰岛 素受体、卵泡刺激素受体、生长素受体等几乎所有的 素受体、卵泡刺激素受体、 激素受体和神经肽受体。 激素受体和神经肽受体。这些受体通过相应配体对于 免疫细胞功能具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免疫细胞功能具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此外神经 递质、神经肽和激素等可借、 递质、神经肽和激素等可借、旁分泌和自分泌途径调 节免疫应答,其中胰岛素、生长激素、 节免疫应答,其中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及 雌激素具有促进免疫应答的作用,而糖皮质激素前列 雌激素具有促进免疫应答的作用, 腺素、儿茶酚胺有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 腺素、儿茶酚节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间的联系和特点 神经、
三大系统均通过神经递质、 三大系统均通过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及其受 体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及其交叉方面的调节。 体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及其交叉方面的调节。由于 三大系统共享一定数量的信息分子和受体, 三大系统共享一定数量的信息分子和受体,因此即 有各自独立的作用, 有各自独立的作用,又有相互间重叠的二重或三重 相互作用范围, 相互作用范围,从而形成多重双向交流的复杂的神 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 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
二 免疫细胞上的受体分布
几乎所有免疫细胞上都分布着数量不等的神经递质受 体和内分泌激素受体,此外, 体和内分泌激素受体,此外,淋巴细胞上还具有胰岛 素受体、卵泡刺激素受体、生长素受体等几乎所有的 素受体、卵泡刺激素受体、 激素受体和神经肽受体。 激素受体和神经肽受体。这些受体通过相应配体对于 免疫细胞功能具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免疫细胞功能具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此外神经 递质、神经肽和激素等可借、 递质、神经肽和激素等可借、旁分泌和自分泌途径调 节免疫应答,其中胰岛素、生长激素、 节免疫应答,其中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及 雌激素具有促进免疫应答的作用,而糖皮质激素前列 雌激素具有促进免疫应答的作用, 腺素、儿茶酚胺有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 腺素、儿茶酚节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间的联系和特点 神经、
三大系统均通过神经递质、 三大系统均通过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及其受 体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及其交叉方面的调节。 体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及其交叉方面的调节。由于 三大系统共享一定数量的信息分子和受体, 三大系统共享一定数量的信息分子和受体,因此即 有各自独立的作用, 有各自独立的作用,又有相互间重叠的二重或三重 相互作用范围, 相互作用范围,从而形成多重双向交流的复杂的神 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 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培训课件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4f889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a.png)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15
③大脑皮层:
Renoux等提出大脑皮层能够调节免疫 反应,并且具有左右差异。
大面积损坏小鼠左侧的大脑皮层可导 致T 细胞数目和反应性下降,NK 细胞活性 下降,而对B细胞和巨噬细胞没有影响。
右侧大脑皮层通过调节左侧大脑皮层 的传出信号,似乎起到相反的作用。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4
(一) 三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
1、受体
免疫、神经及内分泌细胞表面存在细 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类物质 的受体,这类受体的存在构成了神经内分 泌免疫作用网络重要的物质基础。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目前已经肯定免疫细胞可以结合多种不同 的激素、神经递质及神经肽,即免疫细胞上存 在有相应的受体,而且不同免疫细胞上的神经 递质及内分泌激素的受体都不仅相同。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32
异常的情志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引 起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 转移与治疗。有关情志导致疾病发生的假设, 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情志因 素影响免疫功能的基础。应激信息在脑部通过 复杂的神经通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与 自主神经反应,改变机体的生理状况,以保持 个体稳态的平衡。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13
(2) 中枢神经损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①下丘脑: 前下丘脑损坏可导致有核脾细胞和胸腺细
胞减少,降低刀豆球蛋白A (Con A)的促T细胞 增殖反应和NK细胞活性,还抑制迟发性皮肤高 敏反应(DTH)。
损坏下丘脑中部导致T、B淋巴细胞减少。 后部下丘脑损坏导致T辅助细胞/T抑制细 胞比例的下降,还能促进肿瘤生长。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23
最新神经内分泌免疫[PPT课件]PPT课件
![最新神经内分泌免疫[PPT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e006e65a8102d277a22f59.png)
②人工合成了大量促垂体激素的类似物。 ③神经肽及激素受体基因相继被克隆;提出了神经-内
分泌-免疫网络概念。 推进了对神经内分泌整合乃至基本生命现象的认识。
• 体内某些特化的神经细胞能分泌一些生物活 性物质,经血液循环或通过局部扩散调节其 他器官的功能。这些生物活性物质为神经激 素(neurohormone) 。
迷走神经支配: 胰岛B细胞 双重神经支配:胃肠激素的细胞
肾上腺髓质
• 肾上腺髓质是特 化了的交感神经 节,接受交感神 经节前纤维的支 配 ,通过分泌肾 上腺素、去甲肾 上腺素等神经激 素调节着机体的 生理活动。
临床应用:
人工合成的LHRH(luteinizing hormone leasing hormone)类似物已多达数千种,其中的所谓 Super-LHRH可以在患不孕症的妇女诱发排卵。
① 变化敏感,基础值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成人 8:00AM 为10~20μg /dl 4:00PM 为 5~10μg /dl
② 幅度大,达基础值数倍 ③分泌量与应激强度呈一定的平行关系 ④血浆皮质醇半衰期为80~120min ,刺激去除后
需数小时恢复至基础水平。
3.应激时HPA轴功能亢进的生理、临床意义
神经内分泌细胞 (neuroendocrine cell)
①高度特化、具明显腺体细胞特征的神经元。 ②合成和分泌神经激素。 ③神经激素沿着轴突传递,在某些特化区域释放
入血,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扩大了机体的调节功能。
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支配:甲状腺腺泡 肾上腺髓质 肾近球小体 胰岛A细胞
应激反应共同特征
②分泌减少的激素和因子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组织激素:前列腺素、血栓素、激肽 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 胰岛素 睾酮
分泌-免疫网络概念。 推进了对神经内分泌整合乃至基本生命现象的认识。
• 体内某些特化的神经细胞能分泌一些生物活 性物质,经血液循环或通过局部扩散调节其 他器官的功能。这些生物活性物质为神经激 素(neurohormone) 。
迷走神经支配: 胰岛B细胞 双重神经支配:胃肠激素的细胞
肾上腺髓质
• 肾上腺髓质是特 化了的交感神经 节,接受交感神 经节前纤维的支 配 ,通过分泌肾 上腺素、去甲肾 上腺素等神经激 素调节着机体的 生理活动。
临床应用:
人工合成的LHRH(luteinizing hormone leasing hormone)类似物已多达数千种,其中的所谓 Super-LHRH可以在患不孕症的妇女诱发排卵。
① 变化敏感,基础值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成人 8:00AM 为10~20μg /dl 4:00PM 为 5~10μg /dl
② 幅度大,达基础值数倍 ③分泌量与应激强度呈一定的平行关系 ④血浆皮质醇半衰期为80~120min ,刺激去除后
需数小时恢复至基础水平。
3.应激时HPA轴功能亢进的生理、临床意义
神经内分泌细胞 (neuroendocrine cell)
①高度特化、具明显腺体细胞特征的神经元。 ②合成和分泌神经激素。 ③神经激素沿着轴突传递,在某些特化区域释放
入血,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扩大了机体的调节功能。
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支配:甲状腺腺泡 肾上腺髓质 肾近球小体 胰岛A细胞
应激反应共同特征
②分泌减少的激素和因子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组织激素:前列腺素、血栓素、激肽 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 胰岛素 睾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胞减少,降低刀豆球蛋白A (Con A)的促T细胞 增殖反应和NK细胞活性,还抑制迟发性皮肤高 敏反应(DTH)。
损坏下丘脑中部导致T、B淋巴细胞减少。 后部下丘脑损坏导致T辅助细胞/T抑制细 胞比例的下降,还能促进肿瘤生长。
14
②边缘前脑结构: 损坏边缘前脑结构也影响免疫功能。
损坏背侧海马或杏仁复合体可导致脾细胞 和胸腺细胞数量一过性增加及对ConA 的T 细胞增殖反应增强。
化学性损坏外侧隔区后,NK 细胞活性 增强,抗体生成反应下降,脾脏巨噬细胞 分泌TNF-减弱,T 细胞对ConA 的淋巴细 胞增殖反应增强。
15
③大脑皮层: Renoux等提出大脑皮层能够调节免疫
反应,并且具有左右差异。 大面积损坏小鼠左侧的大脑皮层可导
致T 细胞数目和反应性下降,NK 细胞活性 下降,而对B细胞和巨噬细胞没有影响。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三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 1、受体
免疫、神经及内分泌细胞表面存在细 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类物质 的受体,这类受体的存在构成了神经内分 泌免疫作用网络重要的物质基础。
5
(1)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 目前已经肯定免疫细胞可以结合多种不同
的激素、神经递质及神经肽,即免疫细胞上存 在有相应的受体,而且不同免疫细胞上的神经 递质及内分泌激素的受体都不仅相同。 (2)内分泌组织中细胞因子受体
Besedovsky首次提出体内存在神经-内分 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NEIN)的假说。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 学的发展,已逐步揭示出许多神经内分泌的介 质、激素和免疫系统的淋巴因子、单核因子以 及三个系统的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存在及其理 化生物学特性,使三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 制得到阐明。
9
(2)神经内分泌系统中的细胞因子 内分泌系统中正常情况下就存在一些细
胞因子,而且经诱导后还可以产生许多细胞 因子。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白介素和干扰素 等细胞因子。脊髓的神经末梢中可以检测到 IFN-样免疫活性物质。
10
(二) 激素、神经递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 内分泌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激素可以导致免疫
反应减弱或增强,这取决于激素的种类、剂量 和时间。
11
大多数激素起免疫抑制作用,如ACTH、生 长抑素(SS)、雄激素、前列腺素等,都属于 免疫抑制类内分泌激素,具体表现为抑制吞噬 功能、降低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减少抗体生 成等。
有部分激素,如甲状腺素、生长激素、P 物质、-内啡肽(-END)、催产素和催乳素 (PRL)等可增强免疫反应,属于免疫增强类神 经激素,具体表现为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使 抗体产生增多,并可活化巨噬细胞,使吞噬功 能增强。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和疾病
硕士研究生系统病理生理学教材
1
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传统观点认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调节着动物和人体的机能活动。近2O年来,由 于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在生物体 内还存在着第三个大的调节系统--免疫系统。 已经证实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 双向信息传递机制,即免疫系统不仅受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调控,而且还能反馈调节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某些功能。
12
2 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条件性免疫反应
研究发现,动物体内免疫反应可形成 条件反射,这是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免疫 系统的有力证据之一。条件反射可以延长 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小鼠的寿命。另外,条 件反射也可导致免疫增强效应。
13
(2) 中枢神经损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①下丘脑: 前下丘脑损坏可导致有核脾细胞和胸腺细
2
这种相互作用的功能联系是通过神经、 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共有的化学信息 分子与受体实现的。即免疫系统不仅具有多 种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 并对来自神经内分泌组织的相应配体发生反 应,而受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免疫器官组 织还能合成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而影响中枢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3
8
此外,免疫系统可直接分泌神经-内分 泌肽类激素,如:ACTH、TSH,、GH、LH、 CRH、P物质等。现已证明,这些神经内分泌 激素的结构和功能与神经内分泌细胞所产生 的完全相同。它们是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 系统之间双向作用的介质。这些物质可以通 过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参与免疫、神经内 分泌调节。
右侧大脑皮层通过调节左侧大脑皮层 的传出信号,似乎起到相反的作用。
16
④脑干: 损坏延髓尾侧网状结构和尾侧脑桥,可
抑制DTH。 损坏吻内侧网状结构和中缝核则可增强
DTH。损毁网状结构还可伴随胸腺的退化。 电损坏蓝斑后,大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
免疫反应均降低。 特异地损坏臂旁核,可导致胸腺细胞增
殖反应减弱。
17
(3)神经递质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按化学结构的不同将神经递质分为4类,
即氨基酸类、单胺类、乙酰胆碱类和神经肽 类。它们通过突触联系,调节钙离子通道和 第二信使的信号开闭,进而对局部区域其它 类神经末梢和免疫细胞发挥作用。各类神经 递质通过还可以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相 应受体,调节免疫效应。
18
7
近年研究表明,支配中枢和外周器官的 神经中含有多种肽能神经纤维分泌:P物质 (SP)、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 肽(CGRP)、神经肽Y(NPY)、亮脑啡肽(L-ENK)、 生长抑素(SS)、去甲肾上腺素(NE)、缩胆囊 素(CCK)、乙酰胆碱(Ach)、神经降压素(NT)、 甲硫氨酸脑啡肽(M-ENK)等活性物质。这充分 表明,免疫组织和器官受到交感神经、副交 感神经和肽能神经纤维的支配,体现出神经 系统对免疫系统的直接影响。
无论是正常的内分泌组织还是源于内分泌 组织的肿瘤细胞上均有细胞因子受体存在。
6
(3)神经系统中细胞因子受体 已证实,无论在基础状态下还是诱导后,
脑组织中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蛋白或相应 的mRNA。
2 配体
(1)免疫器官中的神经内分泌介质 众所周知,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受神经支
配,这些神经纤维伴随血管穿过被膜而进入淋 巴组织,其性质为交感或副交感神经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