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与“他者”

合集下载

_他者_眼光下的自我言说_近年来国内有关西方文学中的_中国形象_研究分析

_他者_眼光下的自我言说_近年来国内有关西方文学中的_中国形象_研究分析

“他者”眼光下的自我言说———近年来国内有关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分析杨秀媚(福建莆田学院中文系,福建 莆田 351100) 摘 要: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形象学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并受到广泛重视。

我国学者借鉴西方的形象学理论研究西方文学作品里的“中国形象”,在理论和方法论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研究成果令人关注。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寻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特色,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关键词:形象学;中国形象;他者;西方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 (2006)03-0084-04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

近年来形象学的发展充分利用多学科交汇的特点,借鉴人文、社会科学中新观点新方法,特别是接受美学、符号学和哲学上的想象理论,研究侧重点和方法不断改革,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法国学者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中提出当代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在文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一国认识的总和。

”[1]他认为“一切形象都源于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形象既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

”[2]。

当代形象学对创造出形象文化的研究十分重视,研究重点转向想象的创造者。

法国学者保尔・利科将想象理论归纳为“在客体方面,是在场和缺席轴;在主体方面,是迷恋意识和批判意识轴。

”[3]并以此运用于形象学研究。

萨义德《东方主义》开辟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使不同国家开始关注自身在西方“现代性规划”中被表述的命运,为形象学研究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随着孟华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出版及相关论著的翻译介绍,我国比较文学学者们借鉴西方的形象学研究理论,并进一步在理论和方法论上探寻,特别是运用形象学理论研究西方“中国形象”,已经成为我国形象学研究的热点,实际研究成果的数目和深度都引人注目。

“他者”在注视中变异——论比较文学中的“形象”

“他者”在注视中变异——论比较文学中的“形象”
“注 视 者 (自我 )”,是 形 象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范 畴 。审视 异 国形象 是注 视 者借 助 “他 者 ”“进行 着 自我 审视 和反 思 ”、发 现 自我 和认 识 自我 的过 程 , 那 么 ,注视 者在 建 构异 国 (他 者 )形 象 时 就 不 能不 受到 注视 者 与 “他 者 ”相 遇 时 的先 见 、身 份 、时 间 等 因素 的影 响 ,这 些 因素 构 成 了 注 视 者 创 建 “他 者 ”形 象 的基 础 ,决 定 着 “他 者 ”形 象 的生 成 方式 和呈 现形 态 。因此 ,注 视 者 的 “注 视 ”不 是 简 单 的 复制 和感 知 ,“注视 ”中饱 含 创 造 、想 象 和表 现 ,而 且 ,这 个 注视 者 可 能 是 个 体 (作 家 )、也 可 能是 半 集体 (思 想流 派 、文学 团体 )、也可 能 是集 体 (一个 民族 、一 个 国家 )。这 里 以 美 国 当代 华 人 作 家 哈 金 的长篇 小说 《等 待 》为 例 。《等 待 》叙 述 了 这样 一 个 故 事 :在 2O世 纪 60年 代 的中 国 ,一个 名 叫孔 林 的军 医 由于父 母 包 办 娶 了 一个 面色 苍 老 、裹 着 小脚 的农 村姑 娘刘 淑 玉为 妻 ,小 脚 妻没 有文 化 ,但 是 贤惠 、善 良、温 顺 ,任 劳任 怨 地 伺 候 着 婆 婆 。实 际上 ,1902年 ,我 国清 末 新 政 就 宣 布 废 除 缠 足 恶 习 ,小脚 女 人 在 60年 代 的 中 国农 村 复 现 ,显 然 是 荒诞 离 奇 的 。华 裔 美 国 作 家 哈 金 ,从 “注 视 者 自 我 ”对 中 国传 统 女 人 的 认 识 观 念 出 发 ,创 造 和 重 新建 构 了一 个 “中 国女 人 ”— — “他 者 ”— —美 国 人 心 目中的“中国女 人 ”。这 里 ,注 视者 哈金 个 体 的想 象 也反 映或 者迎 合 了他所 生 活 的美 国社会 对 “他 者 ”的想 象 ,这 可 能是 哈金 在 美 国受 到追 捧 的 原 因之 一 ,于是 ,《等 待 》1999年 获 得 美 国 国家 图 书奖 ,2000年 获 得 福 克 纳 笔 会 奖 。可 以说 ,脸 色 苍 白、善 良无知的裹足女人是美 国社会对 中国传 统 女人 的社 会集 体想 象 物 。

主体语境中的他者形象研究

主体语境中的他者形象研究

主体语境中的他者形象研究
“他者”来源于西方哲学,指的是与“自我”相对的概念。

后被引入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形象学和心理学等多种领域,成为后现代文学批评中保护弱势群体,追求社会自由、平等和公平的理论武器。

“套中人”别里科夫就是契诃夫塑造的一个他者形象。

在主体语境中,他是主体价值评判下可笑的他者;是主体外貌对比下丑陋的他者;是主体行为对比下畸形的他者;是主体思想对比下偏激而保守的他者;更是主体交往对比下疏离的他者。

他时时刻刻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不想让别人打扰他,却又无时不刻地跳出套子,辖制他人。

他自身的性格因素和行为方式不仅让他主动地成为了他者,也让他在主体的疏离和孤立中被动地成为了他者。

本文共有五个章节。

第一章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概述目前学界对“套中人”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简要阐述他者理论的哲学渊源和理论内涵。

第二章通过别里科夫与主体外貌、行为方式、思想和交往状态等内外各方面的对比,来分析别里科夫他者身份的显像特征。

第三章从历史、宗教、政治等外部因素和别里科夫自身的性格缺陷等内部因素分析造成他者身份的根源。

第四章主要探讨他者身份的认同问题和减少他者出场的策略。

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这篇论文,笔者希望主体关注他者的生存状态,尊重他者的价值选择;也希望他者打破封闭,完善自我,与主体共建和谐。

第五章形象学

第五章形象学

四、研究内容
1、作家(注视者)研究
包括异国信息的来源(亲历还是阅读); 创作时的心理情感因素(是亲还是仇); 形象与真实的关系(是美化还是丑化)。
社会总体想象物
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是 双极性(认同性与相异性)的阐释。”(巴柔) 在异国形象创造过程中,作者隶属的群体或社会的想 象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起重要作用。作品(或 作者)对总体想象物或认同强调,或背离超越。 研究社会总体想象物 ,目的是让异国形象得以存在的 社会群体基础显现出来,进而就要求对每部作品 都具体考察作者的语境及创作方法,探讨其中哪 些是个性化的表现,哪些是源自集体描述的东西。
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 伪,中心问题不是它与异国事实是否相 符,而是研究这类异国形象是“怎样被 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这不仅 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 的认识也具批判性,他者不仅是一种形 象,而且也是一种“镜象”,可以观照 自我。
后殖民主义理论
是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 所造成的各种后果,描述一种殖民主义时代以 后的全球状态的话语。其要点是从原殖民地文 化出发,反思过去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形 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解构文化殖民主义和文 化霸权主义。 它在精神上与形象学有许多相通之处。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二者的张力
社会想象物总是建立在整合功能和颠覆功能 之间的张力上的,即建立在意识形态和乌托 邦两极间的张力上,文学中的异质形象都处 于想象实践的这两极之间,在其中,可体现 出相异性的多样化表达。 通过异国形象的塑造,既体现出作家对社会 集体想象物的一种整合性,也体现出对社会 集体想象物的一种颠覆性。
赛珍珠的《大地》背离社会总体想象物,塑造了崭新的中 国人形象

“他者”凝视形象学视阈下的《逆风》研究

“他者”凝视形象学视阈下的《逆风》研究

2021年1月Jan. 2021《齐齐哈#$学学&》('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 Soc Sci )“他者”凝视:形象学视阈下的《逆风》研究夏西遥(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西方语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西班牙当代作家安赫莱斯•卡索的小说《逆风》塑造了一系列以桑为代表的非洲女性形象,因其对移民问题和非洲女性生存现状的关照而引起了批评界的关注。

结合形象学相关理论,研究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 非洲形象,尤其是异国人物形象,以及作者借由他者形象的构建对国族身份的自我言说,可以更好地理解造成这种他者凝视的深层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关键词:安赫莱斯•卡索;《逆风》;形象学;非洲形象 中图分类号: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 2021 )01-0105-04Analysis of Against the Wind from the Imagology PerspectiveXIA Xi -yao( School of estern Languages , hongqing anfang Translators ollege of SIS , hongqing 401120, hina )Abstract :ontemporary Spanish writer Angeles Caso creates a series of African female miages in 巾st 旳e Wind , for examplethe protagonist Sao. She is dra n to the atten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 for her concern over the issue of i igr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 ­tion of African women. Analyze the miage of Africa, especially the miages of Africans , as well as the self-miage coined by the authorthrough the miage of the Other in this work, mainly using the theory of imagology, may help to understand better its origins and histori ­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ngeles aso ;; i agology ; frican i agen安赫莱斯•卡索是获得过多个西班牙文学类奖项的当 代作家”她的作品中对女性,尤其是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边缘女性,表现出了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因此也塑造出了一系列 各具特色的丰满女性形象”遗憾的是,相比于其他与她同时 期的西班牙战后第三代女性作家,安赫莱斯•卡索并没有得 到文学批评界应有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只有获得过“行星小说奖”的《逆风》被研究较多,而对这部作品的现有研究 也主要集中在移民、性别暴力等议题上,对于书中占大量篇幅的非洲形象的塑造鲜有提及”因此本文将以作者对“非洲 形象”的构建为切入点,分析作者对包括主人公桑在内的非洲女性和男性形象以及对整个非洲肖像的刻画,探讨背后的 意识形态问题”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下面的一个尚年轻且广受热议 的门类”根据孟华教授的定义,形象学研究的是“一国文学 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 ”11因此,形象学关注的是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 异族”,21181而不是研究形象本身的真伪”在本书中,作者讲述了来自非洲佛得角的女主人公桑在经历坎坷的童年后历尽艰辛移民欧洲寻找新生活,却不料命运多舛,相继遭遇 失业、家暴、失子等不幸,但最终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 热情寻回自我,同时也收获了与数位女性的珍贵友谊的故事”安赫莱斯•卡索作为一个欧洲人,由于地理空间的遥远,她对非洲的认识只能是借助电影、图片、别人的讲述等有 限的信息想象出来的,因此,作者笔下的非洲并不是作为客 观事实存在的“非洲”,而是基于作者头脑中对非洲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这种作为“他者”的非洲形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但同时,这种形象虽是由作者一手创造的,却“绝 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通过作家本人所属社会 和群体的想象描绘出来的”,作家在其中的作用不过是充当 了一个媒介,这种对异国形象的想象被法国学者称为“社会集体想象物””2187在人们潜意识中充斥的各种集体描述制 约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一般说来,一个形象与社会总体想象物间的距离越大,就越有独创性;反之,则被视为集体想象在某种程度上的’复制’或’再生产’” ”1185而书中呈现出的收稿日期:2020-09-22作者简介:夏西遥(1990-),女,助教,文学硕士。

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从形象学视角解读《蝴蝶君》

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从形象学视角解读《蝴蝶君》
后 所 隐 藏 的 虚 构性 和 殖 民主 义 意识 。 关键 词 : 自我 ; 他者 ; 互 动 性 中 图分 类 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 : A
黄哲伦的《 蝴蝶君》 是以对著名歌剧《 蝴蝶夫人》 进行 东西方文化的倒置而创作的。国内评论家主要从后殖民主 义和解构主义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 认为东方主义的思维 模式是“ 加利马尔丧失 自我、 走向毁灭的祸根” , ¨ 黄哲伦 “ 有力地颠覆了长久以来西方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东方主 义” , 但很少有学者从形象学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因 此, 本文试图运用形象学的理论, 通过分析戏剧中伽里玛和 宋丽玲的互动关系来探讨黄哲伦笔下的东方形象。 形象学是2 0世纪中叶在 比较文学领域兴起的一门学 科, 它主要研究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 但其实质并不在于 研究异国形象的真伪。所以, 狄泽林克作为当代 比较文学 形象学的代表人物认为, “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首要追求是, 认识不 同形 象的各种 表现 形式 以及它 们 的生成 和影 响” 。 在形象学中, 作为建构者的自 我和作为被建构者的 他者形成互动关系, 相互影响。他者和自我是相对的概念, 他者的形象是 自我依据社会总体想象物描写和塑造出来 的。二者的互动性正如形象学大师巴柔所言“ 我注视他者, 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出我这个注视、 言说者、 书写者的某 种形象” , l 4 J 形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张力关系。 在《 蝴蝶君》 中, 我们可以找到自我与他者的对应人物。戏剧中典型的 代表异族形象的个体他者, 即来 自 东方的京剧演员宋丽玲。 而戏剧中的“ 我” 来自西方的伽里玛则代表了自我势利, 成 为戏剧中异国他者的形塑者。自 我按照主观臆想去塑造他 者形象 , 宋丽玲便成为美丽、 谦卑、 顺从、 等待被支配的东方 女子形象。同时, 他者的形象就像一面镜子, 照出他者, 也 照出自己。也就是说, 创造者 自我的民族形象隐藏在异国 民族形象背后。戏剧中伽里玛最终在法庭上在他者影像中 看到了自 我的形象, 认清 自我, 回归自我的历程 , 揭示出了 东方他者形象产生的文化背景。

形象学与“他者”

形象学与“他者”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 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 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法) 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 传统形象学 形象的真实与否 形象与“他者” 的差距 当代形象学 作家主体的研究 他是如何塑造 “他者”形象的 再现式想象 休谟 创造性想象 萨特
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法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传统形象学形象的真实与否形象与他者的差距?当代形象学作家主体的研究他是如何塑造他者形象的?再现式想象休谟?创造性想象萨特2
形象学与“他者”

试讲人:河南大学 陈学芬
一、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2.文本内部研究


(1)词汇 洋鬼子 套话 铅版 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 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 鹰 钩鼻、老毛子。 (2)等级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 者—人物—被描述文化 (3)故事情节 形象是一个“故事”
三、形象学研究的特点


1.实证性 国际文学关系研究 事实联系 旅游者 游记 终极目标:通过对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探讨“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 间的关系、文化关系 异国形象的渊源及流变的探讨
2.研究、跨学科 形象学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揭示 一个作家,更在于揭示一种文化 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 原则和惯例。 社会集体想像物:全社会对一个 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二、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1.外部研究 2.内部研究

1.外部研究



作家创作的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即形 象是如何社会化的。 作家研究:A.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 B.作 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 C.异国形 象是真实的再现还是美化或丑化?《中国变色 龙》 文学社会学研究 跨学科

是以文学作品分析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是以文学作品分析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是以文学作品分析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以文学作品分析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话题。

注视者和他者是形象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注视者通常是叙述者或故事的主角,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和描述他者。

注视者的观点和态度会影响读者对于他者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他者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谈和行为来影响注视者对他们的看法。

通过注视者和他者之间的关系,作家可以传达不同的主题和意义。

他们可以通过注视者的眼睛来揭示社会和人性的缺陷,也可以通过他者的存在来探索个体的成长与认同。

注视者和他者之间的互动可以展示出权力、身份、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问题。

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角色分析:研究注视者和他者的个性特点、动机和情感状态。

通过他们的行为和对话,推断他们对于彼此的观点和态度。

2. 视角分析:探讨注视者的视角如何影响他对他者的理解和解读。

考虑注视者眼中的他者形象是否受到偏见、刻板印象或主观解读的影响。

3. 语言和符号分析:观察作家通过语言和符号来构建注视者和他者的形象。

注意作家如何通过对话、描写和象征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意义。

总之,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呈现的社会和心理动态。

通过深入研究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揭示作家的意图、作品的主题以及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与“他者”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形象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由来已久,比如研究一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自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的差异在于,它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

所以,它的研究领域不再居限于国别文学的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联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研究。

而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就在于它的跨越性,所以形象学很早就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它几乎是与比较文学这个学科同时发型的。

在19世纪,法国首创了比较文学研究,同时也开创了以事实联系基础的影响研究。

但是,学者们在进行影响研究的时候,逐渐发现影响有时是很难确指的。

一个作家的创作与他所阅读和接受的外国文学之间并不总是能够用事实来阐明。

在实证方法渐趋呆滞的情况下,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伽列明确提出了形象学的研究原则,他指出,在研究事实的联系时不应拘泥于考证,而应当注重研究“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这样,他实际J把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外国形象问题置于事实联系研究的中心。

他虽然没有吲确提出“形象学”这个词,但已提出了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其后,他的学生基亚又把这一主张进一步归结为: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显然,两位学者都充分意识到了“异国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民族对异国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了异国文化在本国介绍、传播、影响、诠释的情况。

正是为了给当时已趋呆滞的实证方法注入活力,同时也为了使传统的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更具可操作性,他们才大力倡导、开拓形象研究这一层面。

正如基亚所说:“影响问题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相似之处只是偶然的,人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准确地把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某个形象或某些形象的流传情况描绘出来。

”在总结前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当代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莫哈更明确地界定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形象学剖析

形象学剖析
《霹雳娇娃》中的查理的天使阿历克斯 芒迪
木兰(Mulan) 《花木兰》(Mulan)中的花木兰 《明日帝国》(Tomorrow Never Dies)中的邦德女郎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日本女性形 象
凌叔华《异国》《千代子》等
西方文学中的日本形象
蝴蝶夫人
• 美国人路德郎把这个故事写成 小说《蝴蝶夫人》,男主人公 是个极端自私的海军中尉平克 尔顿,女主人公还是一个痴情 的日本歌妓,巧巧桑。美国人 抛弃了巧巧桑,三年后他的妻 子来向巧巧桑要孩子。巧巧桑 顺从地把儿子送给这位夫人, 然后就自杀了。
• 《菊与刀》鲁斯·本尼迪克特(18871948),人类学家,1946年由美国政府委 托的日本研究项目的结晶,49年被译为日 文。书中分析了日本国民性及日本未来的 发展,尤其是后者,几乎一一全部得到印 证,如“日本会成为东方贸易的主角”, “将超过中国”,“和平的日本将在世界 各国中获得有声誉的地位”,“他们还将 注视,军国主义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否也在 失败。如果没有失败,日本将再次燃气自 己的好战热情并显示其对战争如何能做出 贡献”。鲁斯认为“菊”是日本皇室的家 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这两个意 象反映出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爱美又黜武, 尚礼又好斗,喜新又顽固,服从而不驯。 日本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忠、义务与耻, 日本人非常重视“观我”,即社会对“我” 的评价,这使这个民族在谨小慎微的同时, 变得忧郁厌倦。
19世纪的西方,则从热爱中国到仇 视中国。
“它不再被视作典范却成为批评的 对象,它不再是受人崇敬的理想国 度,而是遭到藐视和嘲笑。”
“那些尖顶的帽子,闪光的袍子, 雨伞,中国男人的辫子和小胡子, 以及中国女人脸上厚厚的白粉都成 了挖苦的对象,是活跃化装舞会的 绝好假面和道具”。

第一编第四章 形象学

第一编第四章 形象学

5、形象学在国际学界的扩展
• D· H· 巴柔《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角度:文学形象》 (1981)、《文化形象:从比较文学到文化人类 学》(1983) • M· S· 费歇《关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产生,民族形 象-比较文学史的研究对象》(1981) • 菲利普· D· 贝德勒《美国文学与越南经验》 • 欧文· 奥尔德里奇《龙与鹰——美国启蒙运动中的 中国形象》 • 米尔顿《19世纪下半叶英国意识中的法国形象》 • C.F.霍夫曼《浪漫主义的非洲人》 • 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 • 顾彬《关于“异”的研究》
第一节 形象学的历史
• 比较文学形象学起源于法国,脱胎于影响研究。 • 早在1896年,路易-保尔·贝茨就指出,比较文学 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相互观 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 理解和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 20 世纪初,巴尔登斯伯格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 和英国人》,也为形象学研究提供了研究操作的 范例。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形象”的性质与特征 • 关于“形象”的理解,法国学派的定义各有 不同,侧重不一。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 第一,形象是“真相”和“幻象”的混合物, 具有言说自我和言说他者的双重意义。狄泽 林克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 着自我形象的形成。” • 第二,形象是制作者关于社会想象和社会实 践的象征性言说,确指性、实在性成分少, 反思性、理想性成分多。
• 如研究吉卜林笔下的印度,康拉德笔下的刚果, 罗伯· 格里耶和加缪笔下的非洲等,都不能忽略当 时殖民主义侵略、发现新大陆、探险猎奇等文化 语境。
• 中国古代作家对异域的想象,也与中华帝国的 “世界中心”观念息息相关。
• 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离开东土大唐踏上 西天取经旅程。大唐版图内人神鬼各司其职,秩 序井然;唐王得天之助,尊佛敬神,治理国家。 而唐僧师徒所历经的远疆僻地以及乌鸡国、车迟 国、西凉女国等处,皆皆妖怪横行,纲纪废弛。 经唐僧师徒奋力除妖灭怪,方得天朗气清。

第6讲形象学

第6讲形象学


六、形象学的外部社会研究

3、异国形象类型总结
体现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二者的张力上。 也即通过异国形象的塑造,既体现出作家 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整合性,也体现 出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颠覆性。
晚清小说对卢梭的描写 《血痕花》 《卢梭魂》 《狮子吼》 《孽海花》 ………… 张力 “革命老祖” “儒者” (乌托邦) (意识形态)
七、形象学的文本内部研究

3、故事情节 形象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 情节:中国女人疯狂爱上欧洲男子 象征:中国人受到优秀的西方文明的诱惑


课外阅读


(法)巴柔:《从比较文学到文化人类学》 乐黛云:《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 孟 华:《比较文学形象学》
研究任务:是探索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过 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和深层文 化意蕴。 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一种文化在言说“他 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


三、当代形象学研究的转变

传统形象学重视研究形象的真实与否,换 言之,形象与“他者”的差距。
当代形象学更强调对作家主体的研究,研 究他是如何塑造“他者”形象的。即从 “他者”转移到了作家的“自我”,通过 “他者”形象的塑造或描绘,反观塑造者 的“自我”形象。
“他者”的形象就是“我”的形 象
《红楼梦》:西洋真国才女,通晓四书五经,
六、形象学的外部社会研究

主要研究作品中的“他者”形象与社会集 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
所谓社会集体想象物,是指全社会对一个 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

六、形象学的外部社会研究

1、意识形态
按本社会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 出的异国形象,即作品中的“他者”形象 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是一致的。意识形 态体现为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整合功 能。 对他者的态度是“不屑”、“憎恶”。

形象学视野下的“他者”言说——解读陈河小说《沙捞越战事》

形象学视野下的“他者”言说——解读陈河小说《沙捞越战事》

形象学视野下的“他者”言说——解读陈河小说《沙捞越战
事》
高志栋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5)006
【摘要】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异国形象”,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文作家在书写“异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视角.陈河作为海外华文作家的优秀代表,其小说《沙捞越战事》站在“他者”的角度,以历史记忆的独特方式对“异国形象”进行了全新阐释,对投射中国新一代移民的身份坐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高志栋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台湾经验与张贵兴的南洋再现——兼及陈河《沙捞越战事》
2.他者的想象力——评陈河小说《沙捞越战事》《米罗山营地》
3.人性、兽性和族性的战争:读陈河的
《沙捞越战事》4.在"他者"中建构"自我"r——解读陈河《红白黑》中华人自塑形象5.落为"他者"的故国——形象学视域下《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形象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形象学

形象学

一、形象学的定位形象学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

但就文学作品中对异国的描述已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西方文学中早期的流浪汉文学、游记等,中国五四时期较多的一些翻译作品等,都可以让人有一种关于“异乡”的概念。

作为一门学科,形象学首先要替自己定位。

“形象学首先就令文学史家们生疑。

异国形象属于对一种文化或一个社会的想象,它在各方面都超出了文学本来意义上的范畴,而成为人类学或史学的研究对象。

”这令得形象学既不讨好于文学纯粹学主义者,也不讨好于民族主义者。

但即使形象学面对的是如此多学科交汇的复杂局面,它依旧还是成为了人们研究时所不可避免的话题,跨学科性不仅是形象学研究的困难之处,也成为了形象学研究的特点之一。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研究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社会与文学”的联系,“文学至少是社会的表现,因为通过文学,可以破译出一个社会在他者那里产生的幻像。

”这是比较文学中形象学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理论源泉。

文学记录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最坦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大多受外界影响刺激,所以大部分维护形象学的学者们不愿意人们仅仅将形象学理解成单纯的“社会学”和“民族心理学”,就连文学中有关异国的描述也仅仅是作为形象学考察的一个方面。

而挖掘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他者“形象”和这种形象如何被制造出来,又是如何生存的,又能够揭示出文学最“根本”的问题。

二、“形象”的问题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异国相对于主体而言应该属于他者范畴,即不同于主体的排他性质。

巴柔在文章中这样定义形象,在与“他者”进行的有意识的区别后,对异域的自觉感知具象为文字,“形象即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

”形象是对一种文化或者社会的想像,它有时候反映在作品中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同时也可以是充满文学性的“乌托邦”,可归根到底它都可以纳入社会集体想象物的范畴,这里的社会集体想象物同时具备相同性和相异性。

“他者”的困境与“自我”的突围—

“他者”的困境与“自我”的突围—

2022年11月第38卷㊀第6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Nov.,2022Vol.38㊀No.6收稿日期:2022-06-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语料库的‘西游记“西班牙语译本研究 (18YJC740064)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宓田,女,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翻译与跨文化研究㊂引用格式:宓田. 他者 的困境与 自我 的突围 形象学视域下‘西游记“女妖形象的西译研究[J].外国语文,2022(6):122-128. 他者 的困境与 自我 的突围形象学视域下‘西游记“女妖形象的西译研究宓田(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㊀300071)摘㊀要:本文基于自制的‘西游记“中文-西班牙语平行语料库(CCVAO ),通过研究西语译本中对女妖名称和称谓㊁言行举止以及外貌描绘的翻译,我们发现译本所呈现出的女妖形象在社会规制的压制与自由意志的表达这两者搭建的坐标轴系统中与原作中的形象定位发生了偏离㊂这些女性艺术形象经过译者的加工塑造,从作者笔下的 他者 转变成了带有译者 自我 投射的 创造性想像物 ㊂研究这一创造性加工的动因以及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译本背后不同文化和思想形态的差异性,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参照㊂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形象;西班牙语;翻译;语料库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2)06-0122-070㊀引言形象学研究最初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之一,发轫于20世纪的法国,学者让-玛丽㊃卡雷(Jean-Marie Carré)将形象学定义为 各民族间的㊁各种游记㊁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莫哈,2001:19),为形象学奠定了基础㊂此后,国内外学者们纷纷对形象学展开了探讨㊂狄泽林克(Deserinck,2009:153)认为形象学主要研究的是 文学作品㊁文学史及文学评论中有关民族亦及国家的 他者形象 和 自我形象 ㊂巴柔(Pageaux,2001a:121)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中提到: 所有形象都源自一种自我意识(不管这种意识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它是对一个与他者相比的我,一个与彼此相处的此在的意识㊂ 2001年,国内学者孟华主编了‘比较文学形象学“一书,为国内学者较为全面地引介了国外有关形象学的重要论述㊂尽管自形象学设立以来,也有学者将其冠以 民族主义 和 不科学的跨学科性 之名,但形象学不仅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因其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性,而被逐渐引入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之中㊂2015年,由卢克㊃范㊃多尔斯勒(Luc Van Doorslaer)㊁彼得㊃福林(Peter Flynn)和叶普㊃列尔森(Joep Leerssen)主编的‘翻译研究与形象学“一书汇编了16篇论文,以形象学为主要研究视角,探讨了翻译与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的构建等问题㊂国内学者如谭载喜对翻译与国家形象的建构问题进行了分析,王运鸿㊁闫晓珊㊁蓝红军等对翻译形象学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个例的分析实践㊂形象指 群体象征系统 或 群体标记 ,它既可以指政治形态上的国家或民族形象,亦可以指一些较小的次属文化群体形象㊂ (狄泽林克,2007:153)女性作为文化群体之一,其形象研究引起了学者们越㊃221㊃㊀宓田㊀ 他者 的困境与 自我 的突围 形象学视域下‘西游记“女妖形象的西译研究㊀来越多的关注㊂他们主要从外国翻译小说㊁中国历代小说及其英语各翻译版本,来探讨女性形象的历史变迁㊁建构方式以及跨文化再塑等问题㊂孔慧怡以晚清翻译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译者通过对人物性格和人物外形的改写,按照译入语文化规范塑造异域女性形象㊂学者朱全福以 四大奇书 为考察对象,研究了女性形象的阶段性历史变化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㊂他认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女性角色只是 作者演绎故事的工具和表达小说意图的传声筒 ,而相较之下,‘西游记“中的女性角色主体意识增强,虽然依旧只起到了陪衬的作用,但她们的形象已相对丰满㊂在西语世界中,‘西游记“最早的西班牙语单行本是在1945年由英语转译而成的,后来还出现了‘西游记“的全译本㊁节译本㊁改编本和漫画本等版本㊂其中,西鲁埃拉出版社(Siruela)于1992年推出了‘西游记:猴王的冒险“(Viaje al Oeste:las aventuras del Rey Mono,以下简称西本)㊂该本的译者为恩里克㊃P.加顿(Enrique P.Gatón)和伊梅尔达㊃黄㊃王(Imelda Huang-Wang)㊂该译本收录在 时代之书 系列丛书之中,是西语世界中最早的㊁由中文直接翻译成西语的全译本㊂本文基于自制的‘西游记“中文-西班牙语平行语料库(CCVAO),提取西本中对女性角色的翻译描述,并以女性角色中的女妖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西本译者是如何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转化与再创造,并呈现给目标语读者的㊂‘西游记“中的这些女妖,兼有人和神的属性,她们一方面囿于凡尘,受到封建男权社会的舆论监管,另一方面又能力超群,游离于俗世之外,敢于表达情感和欲望,向封建男权提出挑战㊂正如法国女性主义学者西蒙娜㊃德㊃波伏娃(Beauvoir,2011:24)所述, 女人的悲剧,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总是作为本质确立自我的主体的基本要求与将她构成非本质的处境的要求 ㊂在翻译文本中,对于这些女性角色在社会规制的压制(构成非本质的环境压力)和自由意志的表达(确立自我主体的需求)搭建的坐标轴系统中的定位,不仅可以探寻到译者对这些女性形象的理解,还可以窥得译者受译入语文化㊁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对原文中女性形象进行跨文化再塑,从而反观其 自我形象 ㊂1㊀‘西游记“中女性的 从礼 与 逾矩在‘西游记“中,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鲁迅,2008:171)㊂人物角色千奇百怪,各路神仙精怪辗转登场,共同构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多维时空㊂其中的女性人物虽算不上数量众多,但她们在唐僧师徒取经之路的途中所扮演的角色各异,或不吝指点迷津,为其出谋划策并鼎力相助,或施才逞凶,谋取圣僧以求真元,抑或只是匆匆打个照面;她们个性不一,有的神通广大,有的柔弱多姿,有的奸猾狡诈,也有的温婉多情㊂有学者将这些女性角色分为三类,即凡间女子㊁女神及女妖㊂凡间女子主要有殷温娇㊁百花羞㊁女儿国女王㊁金圣娘娘等人㊂作者在描绘凡间女子时,有简单一笔带过的无名无姓者,也有粗线条勾勒几笔的次要角色,对唐僧之母殷温娇与女儿国女王着墨较多㊂殷温娇贵为宰相之女,奉夫为纲,自觉遵行封建男权社会的准则,自身则处于附庸的从属地位,使其自我意识陷到女性集体无意识之中,成为当时社会舆论场中 节妇烈女 的典范㊂‘西游记“中的女神大多神通广大且地位尊崇,主要包括观音菩萨㊁毗蓝婆菩萨㊁王母娘娘㊁骊山老母㊁嫦娥等众,其中以观音菩萨的出场率最高㊂观音自‘西游记平话“起就被融入其叙事中,直到百回‘西游记“实现了 观音信仰的彻底中国化 (屈丽蕊,2020:121)㊂作者在着力刻画其大慈大悲的女神形象的同时,也不忘勾勒她的脾性,为其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使观音形象更为饱满,也更加亲近㊂作者笔下的各路女妖大多都身怀绝技,其中与唐僧师徒有正面交锋的女妖包括白骨精㊁蝎子精㊁铁扇仙㊁玉面公主㊁杏仙㊁金鼻白毛鼠等妖精㊂蝎子精在佛前听讲,被如来一推,来一计倒马毒桩,令如来也疼㊃321㊃㊀外国语文2022年第6期㊀痛不已;铁扇仙勤于修道,能够三扇得雨,造福一方百姓㊂她们大都花容月貌, 端端正正美人姿,月里嫦娥还喜恰 ,却也凶狠狡诈,胆大妄为㊂白骨精三次幻形,令师徒离心;白面狐狸幻化的美后,竟要用小儿心肝做药引;金鼻白毛老鼠精三天之内连吃了六个和尚㊂她们勇于直抒自己的爱欲,大呼 我和你耍风月去来 ,便强行把唐僧掳去㊂她们大多都追求修道成仙,但终因女妖的身份和另辟旁门的手段,而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㊂唯一的例外就是铁扇公主,她 凶比月婆容貌 ,却是个得道的女仙,受人供奉之后,为人消灾解难㊂她恪守妇道,院内无一尺之童,对丈夫更是包容忍让,虽与玉面狐狸共事一夫,依旧克己守礼㊂她不慕唐僧真元,也不为非作歹,与取经一行人的仇怨也不过想为孩子讨回公道,最后虽然也是家人离散,但毕竟得以寻一处安身,静心修炼㊂作者笔下的凡间女子多囿于礼教束缚,自觉地恪守三从四德,稍有逾矩便会以悲剧收场㊂作者笔下的女神,除了观音以及几位为取经队伍设障或解难的菩萨以外,其他女神多为符号性的人物,被作者简笔略过㊂这些女神们大多都有 无限的神通,清心寡欲,完美无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的化身 (张红霞,2004:67)㊂女妖群体大多自恃武艺,敢于挑战男权,冲破礼教的束缚;她们个性独立,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或爱情而孤注一掷,最终也难以冲破樊笼,成为封建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㊂2㊀‘西游记“西班牙语译本对女妖形象的解读与重塑女妖群体是‘西游记“中女性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女性艺术形象中最具有多元性的群体㊂她们从各式各样的生物幻化成人形,游走于凡尘之间,却一心想要修道成仙,练就上天入地之能,好脱离于 五虫 之列,摆脱世俗的规制㊂作者将她们的精怪特征㊁身份及法力凝聚在称谓之中,仔细地描摹她们的外貌,并通过她们的言行举止来刻画她们鲜明的个性,以此将这些女妖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㊂作者在描绘这些女妖的形象时,无论是在细节的刻画上,还是在对她们的命运安排上,都反映出了作者的态度及评价㊂译者在解读这些女妖的形象时,亦会以己之志来选择是接受还是反对这些形象描绘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从而对她们的称谓㊁外貌以及言行的描绘进行跨文化的再塑造㊂2.1名称与称谓之西译: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若是算上作者一笔略过的卵二姐,‘西游记“中出现过的女妖共计12个/伙,而除了前者以外,其他女妖均无名无姓,只有一些称号㊂这些称号有的表现出她们的体貌或精怪特征,有的则突出了她们的技艺法力㊂万圣老龙王的女儿万圣公主,不仅花容月貌,还艺高胆大,胆敢偷取王母娘娘的灵芝草㊂西本则将其译为Princesade Todoslos Espíritus(万千精怪之公主),体现出了她的地位超群㊂金鼻白毛老鼠精获罪下界之后,自号为 地涌夫人 ,大抵因为自己善于打洞,能在地上地下自由穿梭的原因㊂西本译为Dama que Corre por la Tierra(在地里往来穿梭的贵妇人),体现出老鼠精自封的称号的尊贵,也直观地表现出了她的神通㊂‘西游记“中的女性称谓十分丰富,其中对母亲㊁姐妹和姻亲的称谓有近十种,对妻子的称谓有十余种,这些女性称谓几乎分布在各个章节㊂女妖群体在虚拟的社会人际关系中,也扮演着母亲㊁姐妹㊁姻亲和友人的角色㊂西本的译者变换地使用 tú 和 vos 的人称代词来称呼这些女性,前者意为 你 ,一般用于熟悉的朋友和家人之间,而后者意为 您 ,这一人称在现代西班牙中一般只用于称呼地位尊崇或令人敬仰的人㊂文中压龙山压龙洞的九尾狐被金角㊁银角大王尊为 老母亲 ,西本中使用 vos (您)这一尊称,来体现两大王对九尾狐的尊敬㊂原文中对妻子的称呼众多,包含像 拙荆 山妻 浑家 老妇 这样的谦㊃421㊃㊀宓田㊀ 他者 的困境与 自我 的突围 形象学视域下‘西游记“女妖形象的西译研究㊀称㊂牛魔王在称呼铁扇仙时就使用 山妻 这一谦称,黄袍怪将宝象国公主称为 浑家 ㊂西本对这些称谓大体不做区分,都译成 mujer 或 esposa (两者都为 妻子 之意),略去了原文中的语义蕴含㊂再者,在第64回中,杏仙迎客时使用 妾 这一自谦词以自称,译者直接使用 我 这一人称代词来翻译,并在其他树仙称呼她时,使用 vos 这一尊称㊂人名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㊁道德观念㊁宗教信仰及语言特征等,无不显示在人名这人类生命的底版上 (胡芳毅等,2012:1)㊂西本译者对女妖的名号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将女妖的精怪特征㊁能力以及个性以更为凸显的方式传递给了目标语读者㊂另一方面,中国古代讲究 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 ,称谓的使用可以直接体现出亲疏和等级关系㊂西本译者略去原文中用来称呼女性的谦称,大量地使用西语中的尊称来称呼女性,在译入语中抬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㊂2.2心理与言行之西译:女性个性与主体性的凸显一个形象最大的创新力,即它的文学性,存在于使其脱离集体描述的总和(因而也就是因传统㊁约定俗成的描述)的距离中㊂ (莫哈,2001:29)在‘西游记“描绘的众女子画卷中,有些女子本该是囿于礼教束缚的大家闺秀,却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欲,有些女子已然得道成佛,本该超然世外,却依然不改脾性,令这些女子形象脱离我们对古代女子集体想象的总和,赋予她们鲜明的个性,体现出她们的语言美㊁类型美和张力美㊂在西本中,译者会根据自己对情境的理解,穿插加入对女妖们心理和形态的补充性描写,这些描写主要出现在女妖们进行对话时所使用的报道动词的前后,共计28处㊂例如在第59回,大圣第一次请借铁扇仙的芭蕉扇时,文中描述 罗刹女咄的一声道 ,西本译为replicóla Diablesa con desprecio(罗刹女轻蔑地回答道)㊂在第64回,杏仙兴浓,对唐僧 低声细语呼道 ,西本译者译为preguntócon vozseductora(用诱惑的嗓音问道)㊂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人物心理活动和形态描写进行显化处理,令这些女妖形象更为生动,个性更为鲜明㊂译者有时也会在译文中创造性地使用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着意突出女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㊂第七回中,唐僧无意闯入蜘蛛精的巢穴化斋,众女子为他准备了 剜的人脑煎作豆腐块片 ,西本增译了unossesoshumanos,cubiertos todavía de sangre,y los cortaron con tanta pericia,que daban la sensación de ser, en realidad, dou-fu fresco(这些人脑还滴着鲜血,她们熟练地把它切开,看上去真像是新鲜的豆腐)㊂西本译者不仅按照自己的想象,描绘了人脑鲜血淋漓的情状,还刻意突出了蜘蛛精们熟能生巧的刀工,突出了她们吃人成性的特点㊂又如在第55回中,蝎子精将唐僧掳回洞穴,百般施魅, 活泼泼,春意无边 ㊂西本则译为La diablesavibraba de pasión,comounahoja de bambúen alas del viento(女妖激动不已,宛若迎风的竹叶)㊂译者创造性地使用带有中国特色的比喻,形象地刻画出一个肆意表达情欲的女子形象㊂2.3外貌描绘之西译:西方语境下套话的强化‘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 (‘文则“)比喻自古就是中国文学中极为重要的修辞格之一㊂根据袁兴群(2020:7)统计,‘西游记“中有关女性形象的比喻多达171例,其中有关女妖的比喻表达数量最多,有关女人和女神的比喻数量次之㊂虽然这些女性角色的身份背景各有不同,但在外貌描绘的比喻表达上则多有类似㊂她们大多都有着蛾眉或柳眉,生着杏眼,眼如秋波或星辰,口如樱桃,指如春笋或春葱,足若金莲㊂这些外貌上的比喻早就成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用来描绘美女的套话㊂法国学者巴柔(2001:158-162)提出, 生理词汇是用来描述和生产套话的 ,而所谓的套话则是 单㊃521㊃㊀外国语文2022年第6期㊀一形态和单一语义的具象 ㊂早期在西方文学中描绘中国女人外貌的套话就包括 吊眼 和 小脚 (德特利,2001:244)㊂在原文中便用金莲来比喻或借代中国古代女性的小脚,西本则多用 diminutospies (极小的脚)或 deun tamaño asombrosamente pequeño (大小出奇地小)来取代金莲的比喻,或将喻体改为 杏仁 和 百合花的花冠 来比喻脚的大小,甚至将三寸金莲一般大小的脚的尺寸直接译为cinco centímetros de longitud(5厘米长)㊂西本译者将喻体改为目标语读者较为熟悉的事物,或省略喻体而把脚的尺寸直接呈现给目标语读者,可以让他们更直观地想象出长着一双小脚的女子形象,这些尺寸与实际多有出入,更多了一些夸张的成分,以此强化西方语境中描述中国女性外貌的 套话 ㊂我们考察了原文中其他出现频率较高的容貌描写,包括女子的眉眼㊁唇和肢体共56处比喻,发现西本的译者对其中约16%的比喻都采取了省略的处理方式,而对其中约23%的比喻,西本译者不仅将原文中的本体和喻体都直译了出来,还在译文中为目标语读者指出本体和喻体在颜色或样貌上的相似点,令原文中的意象具象化㊂例如,译者会在译文中指出这些女子嘴唇的红色和形状好似樱桃一般,眼眸就好像拥有秋水一般平静,手指犹如春笋一般细长㊂译者对这些西方读者不太熟悉的生理描绘刻意地进行弱化,或者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而对那些早已为西方读者所熟知的套话则是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地发挥想象,有意识地进行夸大渲染㊂3㊀作者眼中的 他者 与译者心中的 自我吴承恩(1506 1580)生于明朝正德元年,卒于万历十年㊂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从正德时期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开始转型㊂商品经济自明中叶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达地区的文化普及率高,通俗文化焕发着勃勃生机㊂这个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 近乎疯狂㊁杂乱而人欲横流的时代 (商传,2019:13)㊂人们过去将 克己复礼 存天理,灭人欲 的理学主张奉为圭臬,而如今人们倡导 格物致知 心之所发即是意 的心学理念,强调个人主观的合理性㊂ 己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人们不再压抑个性,而是积极地探寻自身的主体性㊂吴承恩生长在商贾之家,又自幼有才名,博览群书,应对当时繁荣的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对当时的文化思潮也有着深刻的领悟㊂在‘西游记“中,吴承恩虽对世情多有针砭之意,但他也不免站在封建男权本位主义的立场,将女性异化为 他者 ㊂在故事的整体架构上,作者以每十回一段落,在每个段落的第三㊁四回往往设置与色欲相关的情节,其中各路女妖成为取经人除之而后快的障碍,大多落得个被捣成 一团烂酱 的境地㊂作者还模拟说书人的口吻,在文中穿插 佳人二八好容妆,更比夜叉凶壮 妇人家水性 之类的对女性的负面评价,以及像 色乃伤身之剑,贪之必定遭殃 这样的劝诫㊂除‘西游记“之外,吴承恩(1991:6)在‘陌上佳人赋“中写道: 至美毕恶,色哲得凶 ,并奉劝世人 子无爱佳人之难得,须知尤物之当惩㊂ 如此评述在20世纪初的欧洲依然能找到回响,里尔克(Rilke,2009: 40)认为 因为美无非是可怕之物的开端 ㊂在西方传统中,早在古典文化时期,亚里士多德便认为: 女性之为女性,是由于缺失某些品质㊂ (波伏瓦,2011:8)古希腊㊁罗马的哲人和艺术家将女性划定为第二性,将女性与恶关联在一起(Casanova et al.,2005:10)㊂集合一切天赋的潘多拉打开了宝盒,给世界带来了无尽的灾难㊂众所周知的女妖如美杜莎和斯芬克斯,最终都落得被英雄所杀的境地㊂自犹太-基督教道德体系的建立一直到16世纪的西班牙黄金时代,西班牙文学和艺术传统中的女性经常被刻画成妖魔或怪兽的行状㊂女性更易受到恶魔的蛊惑而成为女巫,依从其意志行事㊂中世纪末期西班牙文学中著名的 红娘 塞莱斯蒂娜(Celestina)便是一个被恶魔做了标记的女巫形象㊂在宗教意识形态和男权社㊃621㊃㊀宓田㊀ 他者 的困境与 自我 的突围 形象学视域下‘西游记“女妖形象的西译研究㊀会的架构下,女性长期被束缚在内在性之中㊂‘西游记“的西本译者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着手并完成翻译,一方面,他们基于西方传统,对原著中异化女性的叙事建构并不陌生㊂另一方面,在19世纪中旬和20世纪60 80年代,由于受到西班牙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以及世界妇女运动的开展等因素的影响,西班牙的女性主义运动迎来了数次高潮并取得了成效(Fraile,2008:15-16)㊂译者们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原著中女性角色所受到的环境压力作了改写㊂例如在第23㊁24回中,八戒因为贪恋女色,被普贤文殊等四位菩萨幻化的美女所戏弄,作者以一首‘西江月“为证: 只有一个原本,再无微利添囊㊂好将资本谨收藏,坚守休教放荡㊂ 清代内丹家刘一明评此诗曰 语浅而意深,读者须当细辨 ,并进一步解释: 盖此原本,乃生天㊁生地㊁生人之根本 ,此本具有唯一性,无增亦无减㊂后句 资本 应复指 原本 ,实为劝诫修道者应当虑险防危,谨慎收藏好此原本㊂西本将两者分别译为 suma (总和)和 capital (资本)㊂译者为读者传达了资本的总量是不变的,应当保存好而不得随意花费之意,但略去了原文中劝诫修道者,越是年轻貌美的女子就越危险,只有远离女色才能固守真元,保全其身的含义㊂另一方面,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班牙,中国翻译文学体量不大,译介的主要对象还是中国古代诗歌㊁传说故事和一些先哲的哲学思想著作㊂这些文字成为西班牙人对中国女性形象进行深度解读的窗口之一㊂对于西班牙人来说,包括中国女性在内的亚洲女性留给他们的刻板印象是娇弱㊁美丽㊁顺从且服务于男性,而 小脚 也成为他们用来描述中国古代女性外貌形态的一语 套话 ㊂由于通过翻译而进行的改写能够 投射出原作者/系列作品在另一个文化中的形象 (Lefevere,1992:9),因此,译作的字里行间难免渗透着译入语文化对原作中人物形象的固有认识㊂此外,译者的翻译总是受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㊁赞助人和诗学的影响,因此译者也不免对原作中的形象进行加工与再塑造,从而将作者眼中的 他者 部分转变成了译者心中的 自我 ㊂4㊀结语译本中所呈现出的文学形象经过译者的加工, 受到自身文化的接受程序而重建,是主观和客观㊁情感和思想混合的 创造性想象 (科利,2001:43)㊂吴承恩笔下的女妖群体虽然身处封建男权社会的舆论体系之下,但却敢于挑战,勇于表达情欲和追求理想,但终究为世所不容,而以悲剧收场㊂这些女妖形象经过西本译者的 创造性想象 ,个性更为凸显,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而同时在外貌上又更趋向于西方语境一向对中国古代女性的认知想象㊂这些经过了跨文化再塑的女性形象在对构成非本质的环境压力和确立自我主体需求的坐标系统中,与原作所呈现出的女性形象有所偏离㊂译者将作者笔下的 他者 ,经过自我意识形态的改造,塑造成了 自我 投射的创造性想象物㊂通过对比译本和原著中的艺术形象,不仅可以考察译入㊁译出语的语言差异,还可以探究作者与译者的思想形态乃至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从而为在跨文化交流中自我形象的构建提供一些参照㊂参考文献:Lefevere,André.1992.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保尔㊃科利.2001.在话语和行动中的想象[G]ʊ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孟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达尼埃利-亨利㊃巴柔.2001a.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像物[G]ʊ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孟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达尼埃尔-享利㊃巴柔.2001b.形象[G]ʊ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孟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胡戈㊃狄泽林克.2007.比较文学形象学[J].方维规,译.中国比较文学(3):152-167.㊃721㊃。

第一编第四章 形象学

第一编第四章 形象学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一、“形象”的性质与特征
• “形象”在言说“自我”和“他者”时,都不是 着眼于确指的实在真实性,而是为了构造一个具 有象征意义的“第三者”,以表达某种社会想象。 • 它以一个作家、一个集团思想情感的在场置换了 实际上的异国,常常使现实化的“异域”和现实 化的“本土”都成为“缺席的在场”,通过对 “他者”的文学化描述、想象,构造出制造者所 褒扬或贬抑的虚构空间,借以直接或迂回地表达 关于社会、人文、意识形态和审美取向的理想模 式。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二、“形象”的类型与功能 • 第一,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是指在描述异国 形象时意识形态起潜在的评判作用、隐形的导向 作用,对自我社会群体具有“整合功能”。 • 如巴柔认为,18世纪法国人“所看到的”西班牙 多为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法国人用自己倡导 的启蒙思想、开创的“光明世纪”去观照西班牙 社会现实,西班牙遂被看成一个停滞、落后的民 族:经济凋敝,好冲动,对教权及俗世权力缺乏 批判、崇尚封建式的高贵气质等负面因素。这个 西班牙恰成法国这个启蒙民族的对立面。
2、基亚:形象学研究的推动者
• 卡雷的学生基亚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接 力者。1951年,基亚在《比较文学》中独辟 一章,专门研究“人们所看到的外国”,将 形象学研究视域进一步界定为:“不再追寻 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 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 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又是怎样生 存的。” • 这里所谓“民族神话”就是“异域形象”的 狭义性代称。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二、“形象”的类型与功能 • 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形象”一般是指作为社会 集体想象物的异国形象,“功能”则是指异国形 象在社会想象、社会实践意义上的功能。异国形 象对其制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现实或具有“整合 功能”,或具有“颠覆功能”,或摇摆于“两极 化”之间。 • 法国形象学研究者巴柔、利科等人借用德国社会 学家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谱系,即将一个社 会的集体无意识分为意识形态化的和乌托邦化的 两大类,从而将“异国形象”也分为两种基本类 型:

形象学流传学文类学名词解释

形象学流传学文类学名词解释

形象学流传学文类学名词解释
形象学名词解释: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意义,和通过文学中的形象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相观察、互相表述和互相塑造,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

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伪,而是研究这类形象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这不仅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具批判性。

流传学名词解释:亦称誉舆学。

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种类之一。

流传学研究,以某个作家的作品在国外的流传情况,及其声誉和影响为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的方法是从起点(放送者),到终点(接受者)的跟踪研究。

其中涉及到放送者作品被译介的情况,被借用和改编的情况,流传的范围,接受者对其评价如何,它对接受者国家或民族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并从各个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民族心理、文学传统等各个方面,探索作品得以流传的原因。

这种研究在西方较多。

文类学名词解释: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史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文类学研究是伴随着形式主义批评和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崛起而得到大发展的。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形象学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换句话说,即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问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

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

第一节形象学的发展历史形象学孕育于影响研究之中,可视为影响研究的扩展或又一个分支。

实际上传统影响研究中的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已经包含了形象学的因子,如“旅游者”是媒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旅游者”根据自己亲身的游历体验所书写的游记则为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形象学与这三大分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传统的影响研究注重影响和接受的“事实联系”,以考据为中心,意在挖掘文学继承和创新的源流关系,而形象学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

一、形象学在西方对异国形象的描绘在西方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形象学,其形成仍是在比较文学的故乡——法国。

早在1896年,当比较文学还在争取成为独立学科时,路易一保尔.贝茨便显示出对文学作品中异国异族形象的兴趣,他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便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20世纪初,巴登斯贝格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可作为形象学的初步示范。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让一玛丽·卡雷和基亚将形象研究推向前台,提示人们用新的视角研究异国形象。

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所写的序言中,让--玛丽.卡雷主张,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应将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置于“事实联系”的中心,并把关注“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作为比较文学的任务。

1947年,卡雷的专著《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出版,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法国不同作家、哲学家对德国形象的幻化以及这种幻想由崇拜到幻灭的过程,体现出“形象”所产生的巨大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象学与“他者”
试讲人:河南大学 陈学芬
一、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他者”的形象 “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
形象的研究”——(法)巴柔: 《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 影响研究 实证方法 “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 间的相互诠释”——(法)伽列: 《〈比较文学〉序言》 “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 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 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 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 又是怎样生存的。”——(法) 基亚《比较文学》
文化间的对话
Hale Waihona Puke 2.研究目的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形象学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揭示
一个作家,更在于揭示一种文化 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 原则和惯例。 社会集体想像物:全社会对一个 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二、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1.外部研究 2.内部研究
1.外部研究
作家创作的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即形 象是如何社会化的。
三、形象学研究的特点
1.实证性 国际文学关系研究 事实联系 旅游者 游记 终极目标:通过对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探讨“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 间的关系、文化关系 异国形象的渊源及流变的探讨
2.总体性 集体无意识 形象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
四、形象学研究的前景
广阔:描写异国方面的 大家受到异国文化的影 响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 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 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法) 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
传统形象学 形象的真实与否 形象与“他者” 的差距
当代形象学 作家主体的研究 他是如何塑造 “他者”形象的
再现式想象 休谟 创造性想象 萨特
作家研究:A.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 B.作 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 C.异国形 象是真实的再现还是美化或丑化?《中国变色 龙》
文学社会学研究 跨学科
2.文本内部研究
(1)词汇 洋鬼子 套话 铅版 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
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 鹰 钩鼻、老毛子。 (2)等级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 者—人物—被描述文化 (3)故事情节 形象是一个“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