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课件
合集下载
认识肠道微生态PPT课件
![认识肠道微生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cab26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a.png)
人体正常菌群种类达500余种 数量达100万亿个(人体体细胞 只有10万亿个)重量约1271克, 相当于肝脏的重量,如果将一个 人的肠内细菌排成一列,其长度 约可绕行地球2周多。
1g 10g
20g 20g
1000g
(78.67%)
200g 20g
胃肠道微生态系统
胃PH2
分泌酸(HCl) 对大分子物质进行消化
Y微ou生r 态To制pic剂G概oe念s Here
➢益生菌(Probiotics): 指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 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常用菌种有双歧杆菌、 乳杆菌、粪链球菌、酪酸梭菌、芽孢杆菌和布拉酵母菌。
➢益生原(元)(Prebiotics): 能够选择性地刺激宿主肠道 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的活性或生长繁殖,又不能被宿主消 化和吸收的物质。目前主要指非消化性低聚糖(NDO),包 括菊糖、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大豆低 聚糖、乳果糖等。
微生物
Lactobacillus reuteri(干酪样乳酸杆菌)
A Bifidobacteria(双歧杆菌属)
抗生素相关性腹 泻
A S. Bonlardii(酵母菌属),L GG(鼠李糖乳杆 菌)
储袋炎 腹泻的预防
A VSL no.3
B L GG,L. casei(干酪样乳酸杆菌),L. idophilus,S. boulardii(布拉地氏酵母菌)
➢合生原(元)(Synbiotics): 益生菌与益生元的复合制剂。
Your Topic Goes Here
肠道菌群调节剂:益生菌
E. Metchnikoff (1845-1961)
➢首先提出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系统 对维持其健康起关键作用的科学 家之一。
1g 10g
20g 20g
1000g
(78.67%)
200g 20g
胃肠道微生态系统
胃PH2
分泌酸(HCl) 对大分子物质进行消化
Y微ou生r 态To制pic剂G概oe念s Here
➢益生菌(Probiotics): 指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 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常用菌种有双歧杆菌、 乳杆菌、粪链球菌、酪酸梭菌、芽孢杆菌和布拉酵母菌。
➢益生原(元)(Prebiotics): 能够选择性地刺激宿主肠道 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的活性或生长繁殖,又不能被宿主消 化和吸收的物质。目前主要指非消化性低聚糖(NDO),包 括菊糖、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大豆低 聚糖、乳果糖等。
微生物
Lactobacillus reuteri(干酪样乳酸杆菌)
A Bifidobacteria(双歧杆菌属)
抗生素相关性腹 泻
A S. Bonlardii(酵母菌属),L GG(鼠李糖乳杆 菌)
储袋炎 腹泻的预防
A VSL no.3
B L GG,L. casei(干酪样乳酸杆菌),L. idophilus,S. boulardii(布拉地氏酵母菌)
➢合生原(元)(Synbiotics): 益生菌与益生元的复合制剂。
Your Topic Goes Here
肠道菌群调节剂:益生菌
E. Metchnikoff (1845-1961)
➢首先提出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系统 对维持其健康起关键作用的科学 家之一。
婴幼儿肠道菌群与健康精品PPT课件
![婴幼儿肠道菌群与健康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64c504195f312b3069a54f.png)
n=91 个孕妇
7
母体的微生物在整个妊娠期内不断改变并影响到婴儿的健康与发育
平衡的引导菌群能抵 御感染
Fichorova et al., 2011 Petricevic et al., 2014 Wen et al., 2014
母体肠道菌群在怀孕 时可能在平衡糖代谢 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
色
Koren et al., 2012
第一次接触 怀孕
细菌转移
胎盘与羊水
多样性 改变
第二次接触 出生
母亲肠道
Rautavaet al., 2012
婴儿 肠道
第三次接触 母乳喂养
母乳
6
妊娠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改变 肠道菌群
孕早期
Koren et al., 2012
孕晚期
疣细菌 无壁菌 TM7 互养菌 变形菌 粘胶球型菌 梭杆菌 厚壁菌 蓝细菌 拟杆菌 放线菌 未分类
• 1/延迟定植 • 2/降低多样性 • 3/ 远期影响 • (增加过敏、肥胖风险)
11
生产方式影响早期定植
婴儿分娩方式
母体细菌
口腔 阴道 皮肤
阴道分娩 剖宫产
Across body habitats
分娩方式塑造新生儿不同身体部位早期菌 群的获得及组成
12
分娩方式影响早期定植
阴道分娩:
母亲阴道与粪便中的细菌 双歧杆菌 脆弱拟杆菌类 大肠杆菌 艰难梭菌
Harmsen et al., 2000 19
饮食影响
母乳喂养儿的肠道菌群由双歧杆菌主导
真细菌-梭状芽胞杆菌组
主要组分3
双歧杆菌 主要组分1
母乳喂养儿 配方奶喂养儿
Roger & McCartney, 2010 20
7
母体的微生物在整个妊娠期内不断改变并影响到婴儿的健康与发育
平衡的引导菌群能抵 御感染
Fichorova et al., 2011 Petricevic et al., 2014 Wen et al., 2014
母体肠道菌群在怀孕 时可能在平衡糖代谢 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
色
Koren et al., 2012
第一次接触 怀孕
细菌转移
胎盘与羊水
多样性 改变
第二次接触 出生
母亲肠道
Rautavaet al., 2012
婴儿 肠道
第三次接触 母乳喂养
母乳
6
妊娠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改变 肠道菌群
孕早期
Koren et al., 2012
孕晚期
疣细菌 无壁菌 TM7 互养菌 变形菌 粘胶球型菌 梭杆菌 厚壁菌 蓝细菌 拟杆菌 放线菌 未分类
• 1/延迟定植 • 2/降低多样性 • 3/ 远期影响 • (增加过敏、肥胖风险)
11
生产方式影响早期定植
婴儿分娩方式
母体细菌
口腔 阴道 皮肤
阴道分娩 剖宫产
Across body habitats
分娩方式塑造新生儿不同身体部位早期菌 群的获得及组成
12
分娩方式影响早期定植
阴道分娩:
母亲阴道与粪便中的细菌 双歧杆菌 脆弱拟杆菌类 大肠杆菌 艰难梭菌
Harmsen et al., 2000 19
饮食影响
母乳喂养儿的肠道菌群由双歧杆菌主导
真细菌-梭状芽胞杆菌组
主要组分3
双歧杆菌 主要组分1
母乳喂养儿 配方奶喂养儿
Roger & McCartney, 2010 20
第十三章胃肠道微生物和健康的关系-课件
![第十三章胃肠道微生物和健康的关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f00eecbd64783e08122b12.png)
2、膳食 宿主与微生物通过营养交换表现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宿
主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的微环境和养料,微生物生产一些有益的 次生代谢产物,如维生素和短链脂肪酸作为交换。20世纪前 叶,科学家致力于研究膳食对微生物的影响,这主要受益于益 生菌理论的提出者梅奇尼可夫(Eli Metchnikoff)的观点的普 及。这些早期的研究表明啮齿动物肠道菌群的构成会随着膳食 的改变发生急剧的变化。进食营养丰富的狗会抑制耐药微生物 的恢复,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现在大部份研究都集中在寻 找一种优质有效的饮食碳水化合物。益生元碳水化合物,像菊 粉和低聚果糖,能刺激双歧杆菌的生长,反之,果糖等单糖能 刺激大肠菌群和好氧微生物的生长。因此,宿主的膳食组成决 定了微生物的物种组成以及它们的代谢活动,这跟不同的物种 需要生长在不同的培养基上是同样的道理。
图13.2 人类肠道系统的细菌多样性。(A) 基于8903个16S rRNA基因序列的基因芯 片进行的肠道系统细菌多样调查和系统 分类所绘制的系统树。楔形图表示的各 分类领域(超领域):在人的消化道中具有 较大丰度的用红色表示,非常罕见的种 类用绿色表示,未鉴定的用灰色表示。 楔形图长度表示与其祖先的进化距离, 粗度表示其丰度。(B) CFB分类的系统树 是基于GenBank (>900核苷酸)1561序列 及其生态学的逻辑关系。CFB主要亚类 的楔形图:用象征符号表示其来源:地 球、环境、牛、反刍动物、啮齿动物、 老鼠和/或小鼠、人类、人类消化道(GI), 其它还有白蚁、蟑螂、虫子(包括热水中 的虫)和猪。图中的比例是指人的消化道 中存在的数目和亚类中总数的比值:红 色、黄色和黑色分别表示多数、少数和 人类GI中不存在。(C) 简化的细菌类系统 树。细菌菌株的分类是基于形态学的用 红色表示,这些菌株还没有得到16S rRNA分析的证实。已经进行过序列分析 的用粗体表示。黑色圆点表示具有高支 持度的节点(>70%)。分枝长度代表聚类 的遗传距离,也就是16S rRNA基因的核 苷酸序列差异。
《肠道菌群与健康》医学课件
![《肠道菌群与健康》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d20da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0.png)
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
消化和吸收
肠道菌群参与食物消化和营养物 质的吸收,对整体消化系统健康 至关重要。
免疫系统调节
心血管健康
肠道菌群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发 育和功能,维护身体免疫的平衡。
一些肠道菌群有益于心血管健康, 可以降低胆固醇富多样
健康的肠道菌群含有多样性的微生物群落, 有益于身体的稳定状态。
《肠道菌群与健康》医学 课件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内存在的各种微生物的群落,它们在维持身体健康和消化 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简介
多样性
肠道菌群由上千种细菌组成, 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共生关系
肠道菌群与人体形成共生关 系,相互影响和依赖。
稳定性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的组 成相对稳定,但也会受到一 些因素的影响。
2 酸性环境
健康的肠道菌群可以维持适宜的酸碱平衡, 创造利于益生菌生长的环境。
3 益生菌存在
健康的肠道菌群中存在丰富的益生菌,如乳 酸菌和双歧杆菌等。
4 正常菌群比例
正常的肠道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比例保持 相对稳定,维持整体菌群平衡。
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1
消化问题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消化问题,如腹泻、便秘和胃肠道炎症。
2
免疫系统紊乱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紊乱,增加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的风险。
3
营养吸收问题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食物的营养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和健康问题。
调整肠道菌群的方法
膳食调整
增加富含益生菌和纤维的食物, 如乳制品、蔬菜和水果。
服用益生菌
通过口服益生菌补充剂来增加有 益菌群的数量。
定期运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 的平衡和健康。
人体肠道菌群总论ppt课件
![人体肠道菌群总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fd55e9ddccda38366baf6d.png)
人体微生态系
研究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科学 四个生态领域
口腔、胃肠道、泌尿系统和皮肤
胃肠道微生态学研究最多
组成正常菌群
微生态失调时引起的生理性改变 肠道益生菌的研究和应用
人体肠道菌群总论
1
胃肠道微生态环境
约有1014个,体细胞10倍 30属,300~500种微生物
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 主要是细菌
人体肠道菌群总论
18
发病机理
耐药菌株的葡萄球菌或难辨梭状芽胞杆菌 在肠内大量迅速繁殖,结果产生大量内、外 毒素,毒素A(肠毒素)和毒素B(细胞毒 素),两者均致病变,但后者毒性更强,使 肠道和全身呈严重中毒反应
免疫反应:认为系肠道局部组织对抗生素 及其代谢产物发生变态反应所致,这可解释 为什么本病有时粪便检查病原菌阴性
在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和治疗上,微生态调节剂 (简称生态制剂)主要是由益生菌制成的调节剂。 肠道菌群失调时可以用有益的肠道菌去恢复肠道 菌群的平衡。使用生态制剂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双 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含量,恢复肠道菌 群的平衡。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最重要的生理性 细菌,其枯附于肠道上皮细胞后,定植形成稳定 的膜菌群,发挥生物屏障、营养、免疫、消除内 毒素血症、抗肿瘤及抗衰老等作用。
人体肠道菌群总论
19
病理特征
病变主要发生在结肠,病变位于距肛门25cm者超 过75%,位于25-60cm者占15%,局限于右半结 肠者约10%。
肉眼可见多个分散隆起的2-20mm大小的黄白斑, 早期病变呈点状,进展期伪膜融合,最后大片脱 落留下裸露区。
早期为固有膜局灶坏死伴中性多形核浸润。较重 期出现腺体破坏,病变之间粘膜正常。严重期结 构完全破坏,固有膜广泛受累。
人体肠道菌群总论
研究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科学 四个生态领域
口腔、胃肠道、泌尿系统和皮肤
胃肠道微生态学研究最多
组成正常菌群
微生态失调时引起的生理性改变 肠道益生菌的研究和应用
人体肠道菌群总论
1
胃肠道微生态环境
约有1014个,体细胞10倍 30属,300~500种微生物
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 主要是细菌
人体肠道菌群总论
18
发病机理
耐药菌株的葡萄球菌或难辨梭状芽胞杆菌 在肠内大量迅速繁殖,结果产生大量内、外 毒素,毒素A(肠毒素)和毒素B(细胞毒 素),两者均致病变,但后者毒性更强,使 肠道和全身呈严重中毒反应
免疫反应:认为系肠道局部组织对抗生素 及其代谢产物发生变态反应所致,这可解释 为什么本病有时粪便检查病原菌阴性
在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和治疗上,微生态调节剂 (简称生态制剂)主要是由益生菌制成的调节剂。 肠道菌群失调时可以用有益的肠道菌去恢复肠道 菌群的平衡。使用生态制剂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双 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含量,恢复肠道菌 群的平衡。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最重要的生理性 细菌,其枯附于肠道上皮细胞后,定植形成稳定 的膜菌群,发挥生物屏障、营养、免疫、消除内 毒素血症、抗肿瘤及抗衰老等作用。
人体肠道菌群总论
19
病理特征
病变主要发生在结肠,病变位于距肛门25cm者超 过75%,位于25-60cm者占15%,局限于右半结 肠者约10%。
肉眼可见多个分散隆起的2-20mm大小的黄白斑, 早期病变呈点状,进展期伪膜融合,最后大片脱 落留下裸露区。
早期为固有膜局灶坏死伴中性多形核浸润。较重 期出现腺体破坏,病变之间粘膜正常。严重期结 构完全破坏,固有膜广泛受累。
人体肠道菌群总论
人体肠道菌群 PPT课件
![人体肠道菌群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4c2118eff9aef8941e069c.png)
70%
体质强壮者
50%
普通人
10%
老年人&体 质差者
类杆菌
99%
厌氧菌
双歧杆菌
肠道 菌群种类
兼性厌氧菌 需氧菌
肠道菌群数量
约重1000g 大约有30个属
1g 10g 20g
20g
400~500种
总体数量>1014 是人体总细胞10多倍
1000g
(约80%)
200g 20g
食管
没有自身微生物群 微生物来自食物和口腔
生物 拮抗
有位微生物学家强调了机体衰老同肠道腐败的关系,他认为 机体衰老始于肠道,表现在肠道pH升高,魏氏梭菌及大肠埃 希菌增多而双歧杆菌的减少。 大肠埃希菌等腐败细菌增多,引起肠功能紊乱,发生便秘, 腹泻和肠道解毒功能减退,肝功能受损。 腐败产物中的氨、胺类、硫化氢、酚类、吲哚、臭素和内毒 素等有毒物质产生增多,这些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流,侵蚀全 身各组织器官,会加速机体衰老、使免疫力降低,引发老年 病如胆固醇增高、动脉硬化、癌症等。
生物 拮抗
活化肠黏膜内的相关淋巴组织,使sIgA生物 合成增加,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等非特异 性防御作用。
生物 拮抗
发挥免疫佐剂作用,活化肠道黏膜内的相关 淋巴组织诱导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 生细胞因子,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而活化全 身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 疫功能。
如双歧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磷壁酸 和多糖等通过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 特别是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和B淋 巴细胞的功能,并促使这些细胞释放 免疫活性物质,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的 作用。
益生菌利用本身所特有的某些酶类(如半乳糖苷酶等) 补充人体在消化酶上的不足,帮助分解上消化道 未被充分水解吸收的营养物质,有利于人体进一 步吸收利用各种营养物质,增加人体必需的维生 素(如维生素B, 维生素K)、氨基酸、微量元素、某些无 机盐类(如钙、磷、铁、等)的吸收和利用。 双歧杆菌还具有将胆醇转化成类胆固醇的作用, 因此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具有改善脂 质代谢紊乱的作用。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PPT课件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68c710168884868762d6de.png)
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健康和疾病
1
菌群
消
疾
生
化
病
物
代
感
学
谢
染
屏
障
2
一 肠道正常菌群
• 厌氧无芽胞菌 ,例如类杆菌、优杆菌、消化球菌和双岐杆 菌; 中等数量的是乳杆菌、韦荣氏菌;大肠杆菌和肠球 菌不超过总数的 1 % ;少数梭状芽胞杆菌和葡萄球菌。
• 健康人肠道菌群的稳定和平衡对宿主的营养、生理和免疫 功能、疾病、老化、致癌等都有极大的影响。
• 转基因食物对肠道 菌群毒害的“蝴蝶 效应”
8
谢谢!
9
2019/11/14
.
1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 2、碳水化合物
• 单糖的代谢 几乎所有的细菌都能利用单糖 ,酵解为 6-磷 酸葡萄糖或6-磷酸果糖、再通过 EMP途径酵解为丙酮酸 , 再酵解为多种脂肪酸。
• 多糖的酵解 抵抗性淀粉、食物纤维、木质素等多糖 • SCFA功能
• 脂肪消化 胆汁酸 、胆盐。 • 胆汁酸代谢的毒性后果
5
二 疾病感染
• 外源性感染 • 内源性感染 口腔、上呼吸道、尿路、盆腔及腹腔内感染
而引致全身炎症性(双岐杆菌和乳杆菌) • 机体全身免疫防御功能下降 • 菌群失调症 • 抗生素
6
三 生物学屏障
• 肠粘膜上皮 • M细胞 • 抗原提呈细胞( APC) • •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 • 固有层淋巴细胞( LPL)
7
问题讨论
• 益处:提供维生素 B1、 B2、 B6、 B12、泛酸、烟酸及 维生素K; 刺激宿主免疫器官及其功能的发育 ,对外源侵入 的病原菌具有生物拮抗作用。
• 害处:代谢产物 ,如氨、硫化氢、毒素和致癌物等对宿主 有害。
1
菌群
消
疾
生
化
病
物
代
感
学
谢
染
屏
障
2
一 肠道正常菌群
• 厌氧无芽胞菌 ,例如类杆菌、优杆菌、消化球菌和双岐杆 菌; 中等数量的是乳杆菌、韦荣氏菌;大肠杆菌和肠球 菌不超过总数的 1 % ;少数梭状芽胞杆菌和葡萄球菌。
• 健康人肠道菌群的稳定和平衡对宿主的营养、生理和免疫 功能、疾病、老化、致癌等都有极大的影响。
• 转基因食物对肠道 菌群毒害的“蝴蝶 效应”
8
谢谢!
9
2019/11/14
.
1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 2、碳水化合物
• 单糖的代谢 几乎所有的细菌都能利用单糖 ,酵解为 6-磷 酸葡萄糖或6-磷酸果糖、再通过 EMP途径酵解为丙酮酸 , 再酵解为多种脂肪酸。
• 多糖的酵解 抵抗性淀粉、食物纤维、木质素等多糖 • SCFA功能
• 脂肪消化 胆汁酸 、胆盐。 • 胆汁酸代谢的毒性后果
5
二 疾病感染
• 外源性感染 • 内源性感染 口腔、上呼吸道、尿路、盆腔及腹腔内感染
而引致全身炎症性(双岐杆菌和乳杆菌) • 机体全身免疫防御功能下降 • 菌群失调症 • 抗生素
6
三 生物学屏障
• 肠粘膜上皮 • M细胞 • 抗原提呈细胞( APC) • •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 • 固有层淋巴细胞( LPL)
7
问题讨论
• 益处:提供维生素 B1、 B2、 B6、 B12、泛酸、烟酸及 维生素K; 刺激宿主免疫器官及其功能的发育 ,对外源侵入 的病原菌具有生物拮抗作用。
• 害处:代谢产物 ,如氨、硫化氢、毒素和致癌物等对宿主 有害。
人体肠道菌群ppt课件
![人体肠道菌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813ba56bec0975f465e2f1.png)
回肠
107-108 CFU/g
从胃到大肠菌属 和浓度都在变化
拟杆菌 梭状芽孢杆菌 肠杆菌 肠球菌 乳酸杆菌 韦荣球菌
6
-
肠道正常菌群生理功能生物 抗2019-7
通过肠黏膜紧密结合构成菌膜屏障; 通过占位效应、营养竞争及其所分泌的各种代谢 产物(如酸性代谢产物,降低肠道pH,起到广谱抗菌的作用。)和细 菌素等抑制条件致病菌的过度生长以及外来致病 菌的入侵,减少有毒物质的生成,改善肠功能。
生物 拮抗
2019
-
8
健康人体的大肠壁 被粘膜覆盖,阻止细菌入侵
Courtesy 2019
of Dr Alexander Swidsinski
-
9
在CD病人中,增殖期的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 生物膜完全覆盖了黏膜表面进而进入滤泡
细菌进入上皮内
Courtesy 2019
人体肠道正常菌群
2019
-
1
人体
肠道正常菌群
共生关系,互利互惠 人体选择性地让某些微生物定植于肠道,并为其 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又促进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完 善和影响、参与人体的多种代谢功能。
2019
-
2
肠道正常菌群与健康
• 人体肠道内有益菌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人体的健康状态。
生物 拮抗
2019
-
11
活化肠黏膜内的相关淋巴组织,使sIgA生物 合成增加,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等非特异 性防御作用。
生物 拮抗
发挥免疫佐剂作用,活化肠道黏膜内的相关 淋巴组织诱导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 生细胞因子,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而活化全 身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 疫功能。
肠道菌群PPT课件
![肠道菌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9cfe895022aaea998f0f84.png)
肠道微生态宿主与其体内寄生的微生物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转化的一个生态平衡机体携带的微生物与其自身的生理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及生物拮抗等有密切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肠道菌群
.
1g 10g
20g 20g 1000g 200g
人体肠道菌群及其构成
人类肠道菌群约有100余种菌属,400余菌种,其中以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需氧菌 比较少。形态上有杆菌、拟杆菌、球菌、拟球菌和梭菌等等。这些细菌产生各种酶,起 着对人体有益、无关和有害的作用.
肠道微生态的调节
一般性调整措施; 利用有益活菌制剂及其增殖促进因子;
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物质
1、有益活菌制剂 2、有益菌增殖促进剂 3、有益菌及其增殖因子的综合制剂
无菌
出生5天
大肠杆菌、肠球菌、
梭菌 占主体
断
奶
双歧杆菌占优势
到 成年Βιβλιοθήκη 中老年双歧杆菌进一步 有害菌进一步
双歧杆菌 成人型菌群
肠道有益菌及其作用
双歧杆菌与乳杆菌是人肠道中有益菌的代表,主要是降 低肠道pH,抑制韦永氏球菌、梭菌等腐败菌的增殖,减 少腐败物质产生,同时也因pH下降而对病原菌的生存与 增殖很不利。
乳杆菌(lactotacillus)
乳杆菌是人们认识最早、也是研 究较多的肠道有益菌。最常见的 应用例是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 始生产饮用的用人工培养的嗜酸 乳杆菌及其接种培养的发酵乳和 酸乳,用以纠正便秘及其他肠道 疾病。
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
对人体健康有益作用十分明 显,以至成为近年保健食品 开发的一个热点。
肠道微生态
宿主与其体内寄生的微生物 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 信息的传递转化的一个生态 平衡,机体携带的微生物与 其自身的生理、营养、消化、 吸收、免疫及生物拮抗等有 密切关系,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
肠道菌群
.
1g 10g
20g 20g 1000g 200g
人体肠道菌群及其构成
人类肠道菌群约有100余种菌属,400余菌种,其中以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需氧菌 比较少。形态上有杆菌、拟杆菌、球菌、拟球菌和梭菌等等。这些细菌产生各种酶,起 着对人体有益、无关和有害的作用.
肠道微生态的调节
一般性调整措施; 利用有益活菌制剂及其增殖促进因子;
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物质
1、有益活菌制剂 2、有益菌增殖促进剂 3、有益菌及其增殖因子的综合制剂
无菌
出生5天
大肠杆菌、肠球菌、
梭菌 占主体
断
奶
双歧杆菌占优势
到 成年Βιβλιοθήκη 中老年双歧杆菌进一步 有害菌进一步
双歧杆菌 成人型菌群
肠道有益菌及其作用
双歧杆菌与乳杆菌是人肠道中有益菌的代表,主要是降 低肠道pH,抑制韦永氏球菌、梭菌等腐败菌的增殖,减 少腐败物质产生,同时也因pH下降而对病原菌的生存与 增殖很不利。
乳杆菌(lactotacillus)
乳杆菌是人们认识最早、也是研 究较多的肠道有益菌。最常见的 应用例是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 始生产饮用的用人工培养的嗜酸 乳杆菌及其接种培养的发酵乳和 酸乳,用以纠正便秘及其他肠道 疾病。
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
对人体健康有益作用十分明 显,以至成为近年保健食品 开发的一个热点。
肠道微生态
宿主与其体内寄生的微生物 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 信息的传递转化的一个生态 平衡,机体携带的微生物与 其自身的生理、营养、消化、 吸收、免疫及生物拮抗等有 密切关系,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
《肠道微生态课件——从菌群到健康》
![《肠道微生态课件——从菌群到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1beb4236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0.png)
生物科技如何影响肠道微生态?
生物科技用于肠道微生态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将为人体健康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和预防策略。
未来发展的方向
未来的肠道微生态研究将更加深入,为人体健康提供个性化、精准的治疗和 干预方案。
适合体内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源 头
乳制品、酸奶、发酵食品、膳食补充剂等都可以成为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的 来源。
常见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疾病
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导致肠道炎症、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了解这 些疾病有助于预防和治疗。
现代生活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现代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药物滥用、长期压力等对肠道微生态产生不利影响。了解这些影响有助于寻 找改善策略。
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是指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活菌,可以通过口服或其他方式摄入,促进菌 群平衡和人体健康。
益生菌的功效和应用领域
益生菌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预防肠道疾病等。它们在医学、保 健品、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什么是益生元?
益生元是指不被人体消化吸收但能促进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主要包括一 些特殊的碳水化合物。
肠道微生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肠道微生态可能与心理健康有一定关系,菌群的失衡可能与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相关。通过调节菌群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不同年龄阶段的肠道微生态变 化
肠道菌群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显著的变化,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 人的肠道微生态各有特点。
如何维护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合理的饮食、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等可以帮助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此外,适量摄入益生菌 和益生元也有助于维持菌群的健康。
益生元的功效和应用领域
益生元可以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繁殖,维持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它们在 保健品、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ppt演示课件
![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ac4c6c7fd5360cba1adb2e.png)
. 42
脑-肠轴/肠-脑轴:迷走神经
Sue Grenham,et al., Brain–gut–microbe communica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Frontiers in Physio. Gastroint Sci Dec 2011 Vol 2 p 1-15. . 43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
.
47
肠道菌群增加能量储存
Nathalie M. Delzenne & Patrice D. Cani, Interac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the Gut Microbiota: Relevance in Nutrition. Annu. Rev. Nutr. 2011. 31:15–31. .
.
18
甲烷和氢呼气试验的临床应用
• 消化不良
– 糖不耐受vs酶缺乏vsSIBO
•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 – – – – 肠道疾病 免疫疾病 肠脑轴: 肠肝对话 心血管疾病
• 腹泻
– 糖不耐受vs酶缺乏vsSIBO
• 便秘
– 口盲时间vs甲烷
• 胃酸
– 溃疡vs萎缩性胃炎
• 口盲传输速度
.
– 糖尿病、肥胖、代谢性 疾病 – 重症监护 – 其它
低聚异麦芽糖74益生菌调节肠道免疫75为肠黏膜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供能量降低高分解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加快创面愈合胃肠道激素的释放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肠黏膜上皮胞的增殖及肠内泌细胞分泌siga等免疫球蛋白从而改善肠通透性76膳食纤维的作用77糖尿病治疗的新机遇78糖尿病治疗新机遇remyburcelingutmicrobi烷和氢呼气试验的方法
脑-肠轴/肠-脑轴:迷走神经
Sue Grenham,et al., Brain–gut–microbe communica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Frontiers in Physio. Gastroint Sci Dec 2011 Vol 2 p 1-15. . 43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
.
47
肠道菌群增加能量储存
Nathalie M. Delzenne & Patrice D. Cani, Interac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the Gut Microbiota: Relevance in Nutrition. Annu. Rev. Nutr. 2011. 31:15–31. .
.
18
甲烷和氢呼气试验的临床应用
• 消化不良
– 糖不耐受vs酶缺乏vsSIBO
•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 – – – – 肠道疾病 免疫疾病 肠脑轴: 肠肝对话 心血管疾病
• 腹泻
– 糖不耐受vs酶缺乏vsSIBO
• 便秘
– 口盲时间vs甲烷
• 胃酸
– 溃疡vs萎缩性胃炎
• 口盲传输速度
.
– 糖尿病、肥胖、代谢性 疾病 – 重症监护 – 其它
低聚异麦芽糖74益生菌调节肠道免疫75为肠黏膜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供能量降低高分解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加快创面愈合胃肠道激素的释放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肠黏膜上皮胞的增殖及肠内泌细胞分泌siga等免疫球蛋白从而改善肠通透性76膳食纤维的作用77糖尿病治疗的新机遇78糖尿病治疗新机遇remyburcelingutmicrobi烷和氢呼气试验的方法
菌群与肠道疾病PPT课件
![菌群与肠道疾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da731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d.png)
肠道疾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
合理搭配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减少 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餐具清洁等,预防肠道 感染。
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
长期使用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素容易破坏肠道菌群平 衡,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肠道疾病,采取合适的治疗 方法,避免病情恶化。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将肠道菌群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提高公众对肠道菌群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肠道菌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 发育和功能起着重要作 用。
02
肠道菌群可刺激免疫细 胞成熟和分化,提高免 疫力。
03
肠道菌群可调节免疫反 应,维持肠道内环境的 稳定。
04
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免 疫系统功能紊乱,增加 感染和过敏的风险。
04 肠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肠道疾病的诊断方法
粪便检查
通过粪便潜血试验、粪便培养 等方法,检测肠道感染、炎症
肠道菌群的作用
消化食物
营养吸收
免疫调节
肠道菌群帮助分解复杂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
脂肪。
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 维生素B等人体必需营养
素。
肠道菌群刺激免疫系统 发育,提高免疫力。
生物拮抗
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维 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肠道菌群的平衡
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性
保持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
肠道菌群失衡的影响
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失调症健康教育课件
![肠道菌群失调症健康教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ab7b8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7.png)
这种失调可能引发多种消化道疾病及全身性疾病 。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重要性
肠道菌群在消化、免疫和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 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肠道菌群有助于防止疾病,促进营养吸收 。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常见症状
症状包括腹胀、腹泻、便秘、疲劳、皮肤问题等 。
这些症状可能与饮食、生活方式及抗生素使用有 关。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饮食因素
不均衡的饮食,如高糖、高脂肪和低纤维的 食物会影响菌群的多样性。
加工食品和快餐的过度摄入是主要原因。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抗生素使用
频繁使用抗生素会杀死有益菌群,导致失调 。
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避免自我用药 。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肠道菌群失调症健康教育 课件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2.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3.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 4. 如何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定义
肠道菌群失调症是指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组成和功 能发生改变,导致健康问题的状态。
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 管理压力
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有效管理压力。
心理健康与肠道健康密切相关。
如何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如何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益生菌补充
可以通过益生菌补充剂或富含益生菌的食物 来改善菌群。
选择适合自己的益生菌产品,并遵循使用说 明。
如何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肠 道问题。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重要性
肠道菌群在消化、免疫和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 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肠道菌群有助于防止疾病,促进营养吸收 。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常见症状
症状包括腹胀、腹泻、便秘、疲劳、皮肤问题等 。
这些症状可能与饮食、生活方式及抗生素使用有 关。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饮食因素
不均衡的饮食,如高糖、高脂肪和低纤维的 食物会影响菌群的多样性。
加工食品和快餐的过度摄入是主要原因。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抗生素使用
频繁使用抗生素会杀死有益菌群,导致失调 。
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避免自我用药 。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肠道菌群失调症健康教育 课件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2.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3.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 4. 如何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定义
肠道菌群失调症是指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组成和功 能发生改变,导致健康问题的状态。
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 管理压力
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有效管理压力。
心理健康与肠道健康密切相关。
如何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如何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益生菌补充
可以通过益生菌补充剂或富含益生菌的食物 来改善菌群。
选择适合自己的益生菌产品,并遵循使用说 明。
如何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肠 道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肥胖有关系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同时测量氢气和甲 烷呼气试验,氢气呼气试验结果为阴 性,甲烷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
同一个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A.Haines, et al., Breath Methane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of the Large Bowel. Lancet, 1977:2:481-3.
肠-肝轴之间的互动
肠道菌群失调,大量G-杆菌繁殖,LPS产生显著增多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 肝功能异常KCs代 谢和清除LPS降低, 导致肠道功能异常
致病菌和LPS大量移位, 经门静脉入肝,损害 肝功能。
Gakuhei Son, et al., Contribution of Gut Bacteria to Liver Pathobiology. Gastroe Res and Prac, Vol 2010, Article ID 453563, 13 pages.
14-21%
肠粘膜
血液肺循环 泡 呼 出
肺泡呼出
人体自身代谢不产生氢分子和甲烷分子,人 体的氢分子和甲烷分子全部来自于消化道细 菌对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服用小肠可以吸收的糖
服用小肠不可以吸收的糖
• 与糖代谢有关的疾病
– 消化酶的原发性缺乏 – 消化酶的继发性缺乏
• 与HCl有关的疾病
– 酸过多 – 酸减少
• Breath H2 excretion is a simple noninvasive test that may be useful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premature neonate at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C.
弥补氢呼气的缺陷 与便秘和结肠癌关系密切
• 与细菌有关的疾病
– 位置和数量 – 甲烷
• 口盲时间
没有果糖不耐受:果糖氢呼气试验 结果阴性。
果糖不耐受:果糖氢呼气试验结果 阳性。
传输速度快 传输速度正常
乳果糖氢呼气检测
葡萄糖氢呼气检测
胃酸分泌测定
口服金属镁后,它在胃内可与盐酸反应而产生H2,并经胃粘膜弥散入血而随 呼气排出。呼气中H2排出量与胃内盐酸量呈正相关。因此,检测呼气中H2浓 度即可反映其胃泌酸功能。
Valentina Tremaroli & Fredrik Bäckhed, Functio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metabolism. NATURE | VOL 489 | 13 SEPTEMBER 2012
甲烷
便秘
-结肠癌
甲烷
便秘
50岁以上 便秘史 家族史
-结肠癌
结肠癌手术前后
产甲烷肥胖的人有较高的身体质量指数
• 58人,BMI显着较高的甲烷阳性者(45.2±2.3公斤/米2)比甲烷阴性 (38.5±0.8公斤/米2,P= 0.001)。甲烷阳性者也有更大程度的便秘与 甲烷阴性者相比(21.3±6.4比9.5±2.4,P?= .043)。多元回归分析说明 了BMI甲烷之间有显着的关系。
• 肠道和肝脏疾病共患的临床现象也提示 我们某些肝肠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 关联的发病机制。
• 肝与肠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加强肝肠互动方面的研究对探索肝病治 疗的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肠粘膜屏障受损,细菌进入门静脉 ,炎性因子改变肝脏结构和功能。
• 肠肝轴概念 • 胰腺疾病-肠道菌群关系 • 糖尿病-肠道菌群关系
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
学习交流PPT
1
肠道微生态是医学革命的中心和未来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最新的影 响因子为22.490 (2013)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最新的影响因子为22.490 (2013)
碳水化合
细菌酵解
气体: 氢、甲烷、二氧化碳、其它
• 胰腺外分泌功能重度低下:[H2]数据 高于本底值30ppm及以上,伴相关 临床症状:
健康对照 胰腺疾病
学习交流PPT
21
米粉 乳果糖
米粉 乳果糖
正常人
胰腺炎和胰腺癌病人
]. Hamilton LH. Breath tests and gastroenterology-a discussion of breath H2 and breath CH4 testing. Quintron Division, The E.F. Brewer company Menomonee Falls, WI, USA,1992,11-12,26-33,36-39,45-48,68-70.
(英国产品)在浓度大于 100ppm时就不准了,不能用 于研究,不能检查甲烷是一个 严重的弱点。
因为只有同时检测氢气和甲烷 才能提供可靠的信息。
• 消化不良
• 糖不耐受vs酶缺乏vsSIBO
• 腹泻
• 糖不耐受vs酶缺乏vsSIBO
• 便秘
• 口盲时间vs甲烷
• 胃酸
• 溃疡vs萎缩性胃炎
• 口盲传输速度
• 结论:这是人类第一次有研究表明,较高浓度的甲烷检测呼气测试是 预测显着更大的肥胖超重者。
B.Basseri等,肝脏病杂志胃肠病学杂志,2012年1月8(1):22-28
• 肝脏、胆道、胰腺、结肠和小肠这五个 消化器官有着共同的胚胎起源,保持着“ 天然的”密切关系,在各种解剖和生物学 功能之间存在很多内在的联系。
胰腺外分泌功能测定
选用支链淀粉(米粉)作为底物,如果胰腺分泌的胰淀 粉酶不足,则服用的底物不会在小肠内完全分解,进入 大肠后会导致氢气大量产生。
判定标准:
• 胰腺外分泌功能轻度低:[H2]数据高 于本底值10-20ppm,伴相关临床症 状:
• 胰腺外分泌功能中度低下:[H2]数据 高于本底值20-30ppm,伴相关临床 症状:
The lack of the data on stability of electrochemical cell suggests the need for periodic evaluation of measurement accuracy by the owner. 因为电化学的稳定性缺少数据支持,建议用户定期评估 测量的准确性。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同时测量氢气和甲 烷呼气试验,氢气呼气试验结果为阴 性,甲烷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
同一个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A.Haines, et al., Breath Methane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of the Large Bowel. Lancet, 1977:2:481-3.
肠-肝轴之间的互动
肠道菌群失调,大量G-杆菌繁殖,LPS产生显著增多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 肝功能异常KCs代 谢和清除LPS降低, 导致肠道功能异常
致病菌和LPS大量移位, 经门静脉入肝,损害 肝功能。
Gakuhei Son, et al., Contribution of Gut Bacteria to Liver Pathobiology. Gastroe Res and Prac, Vol 2010, Article ID 453563, 13 pages.
14-21%
肠粘膜
血液肺循环 泡 呼 出
肺泡呼出
人体自身代谢不产生氢分子和甲烷分子,人 体的氢分子和甲烷分子全部来自于消化道细 菌对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服用小肠可以吸收的糖
服用小肠不可以吸收的糖
• 与糖代谢有关的疾病
– 消化酶的原发性缺乏 – 消化酶的继发性缺乏
• 与HCl有关的疾病
– 酸过多 – 酸减少
• Breath H2 excretion is a simple noninvasive test that may be useful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premature neonate at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C.
弥补氢呼气的缺陷 与便秘和结肠癌关系密切
• 与细菌有关的疾病
– 位置和数量 – 甲烷
• 口盲时间
没有果糖不耐受:果糖氢呼气试验 结果阴性。
果糖不耐受:果糖氢呼气试验结果 阳性。
传输速度快 传输速度正常
乳果糖氢呼气检测
葡萄糖氢呼气检测
胃酸分泌测定
口服金属镁后,它在胃内可与盐酸反应而产生H2,并经胃粘膜弥散入血而随 呼气排出。呼气中H2排出量与胃内盐酸量呈正相关。因此,检测呼气中H2浓 度即可反映其胃泌酸功能。
Valentina Tremaroli & Fredrik Bäckhed, Functio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metabolism. NATURE | VOL 489 | 13 SEPTEMBER 2012
甲烷
便秘
-结肠癌
甲烷
便秘
50岁以上 便秘史 家族史
-结肠癌
结肠癌手术前后
产甲烷肥胖的人有较高的身体质量指数
• 58人,BMI显着较高的甲烷阳性者(45.2±2.3公斤/米2)比甲烷阴性 (38.5±0.8公斤/米2,P= 0.001)。甲烷阳性者也有更大程度的便秘与 甲烷阴性者相比(21.3±6.4比9.5±2.4,P?= .043)。多元回归分析说明 了BMI甲烷之间有显着的关系。
• 肠道和肝脏疾病共患的临床现象也提示 我们某些肝肠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 关联的发病机制。
• 肝与肠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加强肝肠互动方面的研究对探索肝病治 疗的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肠粘膜屏障受损,细菌进入门静脉 ,炎性因子改变肝脏结构和功能。
• 肠肝轴概念 • 胰腺疾病-肠道菌群关系 • 糖尿病-肠道菌群关系
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
学习交流PPT
1
肠道微生态是医学革命的中心和未来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最新的影 响因子为22.490 (2013)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最新的影响因子为22.490 (2013)
碳水化合
细菌酵解
气体: 氢、甲烷、二氧化碳、其它
• 胰腺外分泌功能重度低下:[H2]数据 高于本底值30ppm及以上,伴相关 临床症状:
健康对照 胰腺疾病
学习交流PPT
21
米粉 乳果糖
米粉 乳果糖
正常人
胰腺炎和胰腺癌病人
]. Hamilton LH. Breath tests and gastroenterology-a discussion of breath H2 and breath CH4 testing. Quintron Division, The E.F. Brewer company Menomonee Falls, WI, USA,1992,11-12,26-33,36-39,45-48,68-70.
(英国产品)在浓度大于 100ppm时就不准了,不能用 于研究,不能检查甲烷是一个 严重的弱点。
因为只有同时检测氢气和甲烷 才能提供可靠的信息。
• 消化不良
• 糖不耐受vs酶缺乏vsSIBO
• 腹泻
• 糖不耐受vs酶缺乏vsSIBO
• 便秘
• 口盲时间vs甲烷
• 胃酸
• 溃疡vs萎缩性胃炎
• 口盲传输速度
• 结论:这是人类第一次有研究表明,较高浓度的甲烷检测呼气测试是 预测显着更大的肥胖超重者。
B.Basseri等,肝脏病杂志胃肠病学杂志,2012年1月8(1):22-28
• 肝脏、胆道、胰腺、结肠和小肠这五个 消化器官有着共同的胚胎起源,保持着“ 天然的”密切关系,在各种解剖和生物学 功能之间存在很多内在的联系。
胰腺外分泌功能测定
选用支链淀粉(米粉)作为底物,如果胰腺分泌的胰淀 粉酶不足,则服用的底物不会在小肠内完全分解,进入 大肠后会导致氢气大量产生。
判定标准:
• 胰腺外分泌功能轻度低:[H2]数据高 于本底值10-20ppm,伴相关临床症 状:
• 胰腺外分泌功能中度低下:[H2]数据 高于本底值20-30ppm,伴相关临床 症状:
The lack of the data on stability of electrochemical cell suggests the need for periodic evaluation of measurement accuracy by the owner. 因为电化学的稳定性缺少数据支持,建议用户定期评估 测量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