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与
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
![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6e13782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64.png)
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第一阶段:早期电子元件(18世纪-19世纪)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随着电学的诞生,早期电子元件开始出现。
最早的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它是由一个或多个电子真空管构成的。
电子管的发明推动了无线电通信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此后,电阻器、电和电感器等简单的元件也被开发出来,用于控制和调节电流和电压。
第二阶段:晶体管时代(20世纪40年代-50年代)20世纪4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改变了电子元件的面貌。
与电子管相比,晶体管更小、更节能,且寿命更长。
它还比电子管更容易制造和操作。
这些特性使晶体管成为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等领域的关键元件。
这一时期的电子元件技术成为信息时代的基石。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出现引领了电子元件的又一次飞跃。
集成电路是一种将许多晶体管、电和电阻器等元件集成在一小块半导体芯片上的技术。
它使得电子元件的集成度提高,功耗降低,速度提高,体积更小。
集成电路的问世加速了电子产品的革命,推动了计算机、通信、娱乐等领域的发展。
第四阶段:微纳电子元件(21世纪至今)21世纪以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微纳电子元件开始崭露头角。
微纳电子元件以纳米技术为基础,能够在纳米尺度上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尺寸。
纳米级材料、纳米电路和纳米加工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子元件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和高效化。
微纳电子元件的出现为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结论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见证了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从早期的电子管到现代的微纳电子元件,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推动了电子产品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电子元件技术的更大突破和应用。
20世纪40年代的一代诗人与中国新诗--为穆旦诗歌纪念会而写
![20世纪40年代的一代诗人与中国新诗--为穆旦诗歌纪念会而写](https://img.taocdn.com/s3/m/f4e4a20816fc700abb68fcec.png)
1977 年, 当全国人民, 特别是知识分子, 都在反
一 一
鱿获戮羡二 资一获一 三一盆二 一 襄一
8 4 -2006 年3-4 月 号
品 评 { AOM 3r}1 诗 湘WVE ':错I 'g ;携P G} , IN
薯 拜篆{擎一拜 - --- - - -- -- - -- -- - -- - -- -一 一 溉;
期, 误导了中国新文学的创作, 至使部分新文学一味 追求所谓“ 如实地刻画现实”而以为一味宣扬所谓 , “ 思想性, 'A6必然产生佳作。 又认为文学的职责就是:
文学作品主要是写实,也就是对现实一方面依样画
胡芦, 再加上一些革命性的批判。 这种信念深埋在我 国 文学理论长达近半个世纪。 美其名曰 现实主义, “ , ’ 实则是将“ 现实” 放在鸟笼里, 文学只企图将现实锁 在某个时空段内, 对它冻结的某些表象加以描述, 完
新诗的主调。 卞之琳与穆旦成为中国40 年代现代派 诗的爆破手,因为他们的诗歌突破了早期白 话文的 “ 语情结” 口 ,敢于创造性的吸取英语的句法结构与 现代词汇, 使新诗逐渐找到自己的诗歌的现代语言。 而穆旦在节奏, 语言, 感情色调上尤其接近奥登型的
现代派冷峻。 口 语情结始 自 新文化运动,其典型的口号就是 “ 我手写我口” 。这种激进到了不符合文学创造规律 地步的口 充分反映对文学艺术本质的忽视。 OM 诗 潮 WVE HP G品 评 E IN
— 为穆旦诗歌纪念会而写
郑 敏
穆旦的诗在语言上己完全走出以 老鸦” “ 为代表 “ 话” 思刚过去的60 年代, 它的喧嚣, 它的激荡, 它的无名 的 白 快扳式的语言节奏。20 世纪 40 年代的新 的困惑, 它的梦魔后的迷茫……, 我听说穆旦在一个 文学语言己经走出早期混淆文学语言与口语的错误 t ’ , 早晨突逝, 感觉好像我们 40 年代那一代的知识分子 观念。当时流行的说法: 我手写我口”从今天语言 是绝对错误的。 任何一个有文字的民 诗人, 带着他们的历史记忆, 都死去了。2005 年的初 学的角度来看, 总是在口 语之外有它的 文学语言” 白 “ 。 话文的词 冬,传来敬爱的巴金老人终于从凡人的病痛折磨中 族, 解脱了, 完成了他说介 真话” 的高贵职责。 老的说真 藻与句法在上世纪 40 年代同时吸收古典与西方文 巴 有了很大的发展。穆旦的诗歌语言, 在一 话的良心如同蔚蓝的大海,洗刷着这说谎己成第二 学语言后, 受英语的影响; 因此与早期 20 世纪二 本能的人世。穆旦英年早逝,却留下一些说真话的 定的程度上, 进入 20 世纪三四十 诗。他的早逝, 让人们愧疚, 因为如果不是由于历史 三十年代的诗语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的诗人不少都是接受过西方的文学教育, 的误会,穆旦不知还会给我们今天的中国新诗带来 年代, 徐志摩、 冯至、 卞之琳、 闻一多等, 诗歌的 多少惊喜。 今天这迟到的追念, 对于死者和生者都是 如戴望舒、 语言艺术有了明显的发展。当时英美现代主义的艾 一种补偿。 如果回溯一下新诗的第一首, 是写于 1917 年胡 略特与奥登对 40 年代西南联大的青年诗人如穆旦、 特别是奥登, 他的语言的非抒情 适的《 老鸦》 当时诗人在这首 自 , 称为放大的“ 缠足” 杜运燮等影响很深。 的新诗中, 做到了一点, 那就是注意到新诗, 虽然应 性和强烈的历史批判精神,深深感染着穆旦和杜运 当用白话写, 却必须有音乐性。因此, 从对古诗的传 燮,使得他们的诗充满了当时英美诗所特有的时代 从这个角度讲, 他们二人的诗在当时与二战时 统来讲, 这首放脚的新诗在音步上, 也还体现了诗的 气息, 一些特点。 音步的作用是体现诗的顿挫节奏。老鸦》 期西方英美的现代主义诗的发展是同步的。从那个 《 时期西方诗歌的走向来讲,当时他们二人的诗在先 节奏的错落感如下: 锋性的程度上超过当时一般诗人。当然这并不意味 我 大清早 起 新潮是对作品的唯一评价标准。只是说英美当时的 站在 人家 屋角上 哑哑的 啼。 诗歌发展对穆旦和他的亲密诗友杜运燮有强大的影 人家 讨厌我, 说我 不吉利 这种节奏感近乎“ 数来宝,对新诗来讲, , ’ 不是很 响。20 世纪 40 年代老一辈的学院诗人中以旺盛的 艺术,但也说明写新诗也必须考虑诗歌语言的音乐 创造力写出大作品的有冯至和卞之琳; 代表群众心 奋力写下有影响的好诗的有牛汉、 绿原、 艾青、 减 性。 汉语四声管抑扬, 意群管顿挫。 古典词在这方面 声, 卞之琳、 穆旦分别反映英法德现代主 的成就可谓登峰造极, 而新诗尚在学步阶段。 新诗的 克家等。冯至、 音乐性还没有什么说法,因此很难说已有自己的艺 义诗潮与中国新诗的结合。穆旦的影响更多体现在 术传统。至少每当我写诗时,如何体现新诗的音乐 他打破了当时中国新诗对浪漫式的抒情的偏爱。这 种诗情因符合中国古典诗的传统,又成为早期中国 美, 总是我的最大困惑。
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风格特点比较与鉴赏
![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风格特点比较与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c8af02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5.png)
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风格特点比较与鉴赏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艺术迅速发展,同时也通过不同的时期、文化和社会影响,不断塑造和改变了电影的风格。
下面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风格特点,并对其进行鉴赏。
20世纪初期20世纪初期的电影艺术在刚刚起步阶段,风格特点不太明显。
大多数电影都是简单的故事情节,角色表现和镜头技巧还不够成熟。
好的例子是D.W.格里菲斯的名作《雾中人》(The Birth of a Nation),这是一部从创新角度来看较为出色的电影,尤其是在当时它所采用的手持摄像机技术。
20世纪20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电影艺术开始寻求自我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明显的风格特点。
不同的导演和制片人开始尝试创新,独特的视觉效果、戏剧性故事情节、风格化的事件和象征性的意象被赋予更多的关注。
珍妮-蕾诺的经典作品《梵高在阿尔勒》(The Passion of Joanof Arc)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采用了从没见过的标志性拍摄角度和镜头,深刻而细致地描绘了角色的情感内部世界。
而克里斯汀-普茨的《胖子与小偷》(The General),则是一部风格独具的爱情喜剧电影,影片故事情节简洁,场景、场景的设计、音乐以及行动都表现出这个电影时期的独特特征。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艺术被认为是院线电影的黄金岁月,电影制作的工业化成为了制片人和导演的创新场所。
电影制作在技术层面上进步了很大,音乐、对白、灯光、特效等行业配套设备的完善,使得电影创意和制作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罗伯特-弗洛里的《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和约翰-福特的《圣徒马丁》(The Informer),都是20世纪30年代的代表作品,它们显示出当时电影时代的风格和特点,包括复杂的故事情节,切换和交替的视觉效果和音乐配合等。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俗话说的好:“大时代,大艺术”。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是一段电影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塑造了电影艺术的多个关键方面。
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现代化转型时期的危机与突破
![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现代化转型时期的危机与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69210084680203d8ce2f24d6.png)
世界现代史是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
关于世界现代史的起点,以往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十月革命两种观点。
近年来,多数学者认同世界现代史始于20世纪初。
世界现代史一般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后一时期又称为当代世界史。
从20世纪人类文明的演进来看,世界现代史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现代化(现代化危机与突破)转型期的震荡、现代化的全面展开和现代化的新发展。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同时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不过,在全球范围内,现代化的发展并不均衡,走上现代化道路并进入现代化新阶段的只有少数欧美国家和亚洲的日本。
与欧美、日本等国相比,亚、非、拉广大地区尚未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仍处于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区。
在受到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内部还没有积累起足够的能够启动现代化的因素,传统社会被现代社会打败。
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民主运动兴起。
在亚、非、拉地区,由于自身社会发展水平、西方殖民侵略所带来的现代化因素的深入程度不同,民族民主运动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中国、印度、北非的埃及等国家在西方的影响下,已经产生了现代民族工业,诞生了现代阶级。
中亚地区的伊朗、阿富汗的社会经济尚处于农业社会阶段,没有出现现代经济。
非洲大部分地区还处于部落阶段。
这些国家绝大多数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
虽然拉丁美洲国家经过独立战争,到19世纪初期基本独立,但这些国家内部大土地所有制盛行,经济上受到西方国家的控制。
总体来看,亚、非、拉国家还没有进入现代社会。
这些国家需要在取得民族独立的基础上对国内进行全面的改革,才能走上现代化道路。
这预示着亚、非、拉地区的现代化还需要经过艰苦的斗争过程。
第一节现代化转型时期的危机与震荡在世界近现代史交替的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正是由于这一转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危机、激烈的震荡。
作为镜鉴:从20世纪40年代《申报》广告看好莱坞与中国电影的关系
![作为镜鉴:从20世纪40年代《申报》广告看好莱坞与中国电影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8f5afd980eb6294dd886cf7.png)
种新 的面貌 , 给予 历史叙 述 以新 的补 充 , 给我们 今天 思考 中国 电影 与好 莱坞 电影关 系提 供 了新 的信 息 。 也 笔者 选 取了 1 4 9 7年 的《 申报 》 告作 为重点统 计 和分析 的对象 。之所 以首 先选择 1 4 广 9 7年这 个重要 的
都为我们 提供 了大 量具有 说服 力 的证据 。虽然《 申报 》 主要体 现 的是 上海 电影 院线 的状 况 , 但是 电影 在 中 国鲜 明的“ 城” 况使 上海 的 电影 活动成 为 了解 中国 电影 整体历 史发 展 的重 要线 索和必 然途 径 。 一 状 正 是基 于 以上 的这个 几点 基本认 识 , 笔者在 对 比 2 0世 纪 4 0年 代 中 国商业 电影 和好 莱 坞 电影 的博 弈
关 键 词 : 告 ; 莱 坞 商 业 电影 ; 型 建设 广 好 类
中 图 分 类号 : 99 J0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10 —52 2 0 ) 50 4—5 0 76 2 ( 0 60 —0 70
历史 充满很 多偶 然 , 而历史 也会有 一 些必然 。 然 对于 以好莱坞 为代 表 的美 国电影 与中 国电影关系 的讨论 , 无论是在创 作界还 是在理论 界 , 延续 了半个 多 世纪 。不管是苦苦寻觅 , 还是 学习借鉴 , 国电影 人从 来没有停 止过 对好 莱坞 电影 的思考 。笔 者认 为 , 中 这些
维普资讯
20 0 6年 9月
上海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社
J u n l fS a g a ie st ( o il ce c s o r a h n h i o Un v r iy S ca in e ) S
中国外交发展
![中国外交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edef0d7360cba1aa811dab7.png)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 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 公告。
“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包含两方面的涵义: 一边倒”
第一、“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 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 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 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 族和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 • 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外交发展
记当代中国外交探讨
目录
1.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20世纪 年代末 50年代中期的外交 世纪40年代末2.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 2.20世纪 年代的外交 世纪60
3.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20世纪 年代的外交 世纪70
4.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中国早期外交三条方针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此,毛泽东主席早在建国前夕就提出了“另起炉灶”、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 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 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 “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 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 了耳根。
• 交朋友
印度尼西亚万隆会议
文化的取径与反省:20世纪40年代陈序经、费孝通美国文化观之比较
![文化的取径与反省:20世纪40年代陈序经、费孝通美国文化观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74aaad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e.png)
文化的取径与反省:20世纪40年代陈序经、费孝通美国文化观之比较◎刘集林内容提要 20世纪40年代中期,社会学家费孝通、陈序经先后访美,分别留下了较详细、系统地介绍美国文化的著述,希望借鉴美国经验,推动中国抗战胜利后的社会与文化重建,改变中国以落后农村为主的面貌。
但二人笔下的美国文化形象明显有别:在陈序经那里,美国文化处处占优势,在费孝通那里则优劣互现。
不同的倾向体现了当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两种类型:理想型与实践型。
二人之所以在抗战胜利前后积极、努力介绍美国文化,体现的正是当时知识分子在复杂时局中,期望通过文化借鉴与反省,寻求社会文化重建的忧患意识与迫切心情。
而二人的美国文化形象与其说是对立的,毋宁说是互补的,且二者均强调吸收美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谓殊途同归。
关键词 陈序经 费孝通 美国文化 理想型 实践型〔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4-0109-08 近代以来,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经常拿其他国家的案例比对、审视中国的问题,省思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比如1943-1945年,新华社就连续三次在美国独立日发表评论,赞颂美国民主自由,以批评国民党的独裁和腐败。
①既然美国镜像对中国如此重要,那美国是什么,不免让人怀想。
1945年,社会学家费孝通感叹,中美接触了这么久,“竟没有一本解释美国的书流传在中国读者间”,以往中西文化讨论虽多,但多限原则问题,缺乏“详细地、有系统地介绍西洋文化”的基础性工作,“所以结果发生了‘全盘西化’等说法”。
②因此,费于1943年6月至1944年7月访美期间,即写了“旅美寄言”等系列访美观感的文章,发表于国内报刊;1945-1947年,又相继出版《初访美国》《美国人的性格》等具体介绍、诠释美国文化的著述,指陈美国文化的得失,反省融合中西的合理出路,在当时颇感前途迷茫的知识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颇有意思的是,主张“全盘西化”的核心人物陈序经,此时也在“详细地”“系统地”做介绍美国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20世纪初——40年代外语教学流派
![20世纪初——40年代外语教学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937a4d3e43323968011c9299.png)
四、理论基础:
• 结构主义语言学 • 行为主义心理学
五、优点:
1、以口语为中心,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主; 2、强调句型的训练,创造了一套通过句型 操练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方法;
3、限制使用母语但不排斥母语的作用;
4、通过母语和外语对比确立教学重点和难 点; 5、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进行教学。
六、缺点:
三、特点:
⑸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 把外语教学的主要力量放在攻克难 点上.语言结构对比包括母语同目的 语结构的对比分析和目的语结构内 部 的对比分析. ⑹能及时,严格地纠正学习者出现的 错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 ⑺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如幻灯,录音,电影,电视等,通 过多种途径进行强化刺激.
1、强调听说,忽视读写; 2、听说是枯燥的机械性操 作,句型操练脱离语境, 不利于培养创造性地 运 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That’s all. Thank you!
四、理论基础:
• 结构主义语言学 • 行为主义心理学
五、优点:
情景教学以其直观性、趣味性、生 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欲望 ,情景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改变 了以往单纯的语法条款记忆式的学习 方式,把枯燥的语法条款放在了逼真 的环境中,针对性强,这种方式更有 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 时掌握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内容作出 相应的调整,提高效率,时效性强, 这种教学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内容陈旧的问 题,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 的新问题进行解答,使教师所教内容 的时效性更强。
二、产生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北 美洲等地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国对外语 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长。采用语 法翻译法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 时代的需求。语言学领域内出现 了改革运动(the reform movement)以英国语言学家斯 威特(H. Sweet)为代表的改 革派强调口语和语音训练的重要 性,推动了外语教学改革,与语 法翻译法针锋相对的直接法便应 运而生。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与不同版本的特点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与不同版本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481e98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da.png)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与不同版本的特点简介: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软件之一,它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并提供用户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操作系统也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演变和更新。
本文将以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介绍操作系统的不同版本及其特点。
一、早期操作系统(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在计算机技术刚刚诞生的早期,操作系统的概念并不明确。
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诞生,但当时并没有操作系统的概念,计算任务完全由人工控制。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早期操作系统,如EDSAC、UNIVAC 等。
这些早期操作系统主要特点是简单、粗糙,以批处理方式工作,无法并行处理。
二、批处理操作系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1960年代末期,批处理操作系统开始出现。
批处理操作系统能够自动化地处理一批批的作业,无需人工干预,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IBM的OS/360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分时技术和虚拟存储器管理,使多用户能够同时共享计算机资源。
此外,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众多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如分布式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等。
三、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这也催生了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微软的MS-DOS和苹果的Mac OS。
MS-DOS是基于命令行界面的操作系统,用户需要通过输入指令来完成各种操作。
而Mac OS则是首个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用户可以通过鼠标进行操作。
这一时期,操作系统着重于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和多媒体功能。
四、网络操作系统(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推动着计算机系统的演进。
此时的操作系统更加注重网络通信和数据交换。
最典型的例子是Unix操作系统和Windows操作系统。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https://img.taocdn.com/s3/m/7dd7fcfb76eeaeaad1f33057.png)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内容提要】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新的学术人才的涌现,其中不乏像钱钟书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第二是权威性的学术机构真正开始运作,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第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形态基本确立;第四是代表20世纪学术研究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关键词】人员构成/学术机构/学科形态/学术经典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深化时期。
其特征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格局的变化,学者队伍基本上由五四时期及3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学人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给30、4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全面的影响。
二是现代学术机构真正运作起来。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影响巨大的学术机构,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都是在30年代开始全面、系统地实施研究计划。
三是20世纪的中国学术的学科形态在这时基本确定。
就文学研究而言,小说史、戏曲史、词学、文学批评史、晚清小说史、新文学史等研究专题,从30年代开始在中国各大学的国文系或中文系被逐步列为专业课程,由专职人员系统讲授,形成了20世纪特有的文学研究专题,对20世纪后来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像吴梅的《曲学通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阿英的《晚清小说史》、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夏承焘的《唐宋词人年谱》、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钱钟书的《谈艺录》等一大批优秀的学术论着在这一时期完成或出版。
正是有了这些出色的研究成果作基础,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才得以确立。
因此,在概括和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学术成果时,我们应该注意到30、40年代在整个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即它一方面延续了五四新文化确立的现代学术规范和样式,另一方面,30、40年代的研究者在各个研究的具体领域又体现出自己的研究风格和个性。
二十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析
![二十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1e772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8.png)
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析引言: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重变革的关键时期,艺术歌曲也随之迎来了深刻的进步。
本文将从音乐元素、歌词内容和演唱方式等方面探析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表现。
一、音乐元素的艺术特征在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中,音乐元素的表现具有鲜亮的特色。
起首,乐曲的调性倾向于简洁明快的旋律,旋律线条明晰,抒情和节奏感强烈。
其次,伴奏的编配形式多样,交响乐队的运用较多,使得乐曲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具有浓郁中国音乐风格的乐器,如古筝、笛子等,在歌曲中得到广泛运用,增添了中国特色。
总体而言,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元素鲜亮且多样,具备了奇特的艺术风貌。
二、歌词内容的艺术特征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内容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出特殊的艺术特征。
起首,歌曲的歌词通常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着人民的期望、梦想和对美妙生活的向往。
一些经典作品如《春天的芭蕾》、《我爱北京天安门》等,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次,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一些歌曲也反映了战争时期的残酷和人民的不屈精神,如《黄河大合唱》等。
这些歌词内容不仅具备了时代意义,更融入了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形成了奇特的艺术特点。
三、演唱方式的艺术特征在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式中也有着奇特的艺术特征。
这一时期的演唱方式重视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保持音乐形式的完整性。
演唱者通常重视准确的发音和音准,力求将歌曲的意境和情感透过声线传达给听众。
同时,情感的抒发也分外重视细腻表达,通过音乐的力气激发听众的共鸣。
正是这种表达方式的多元和丰富,使得演唱者能够将歌曲的魅力完美地呈现出来,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
结论: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变革和进步的关键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在音乐元素、歌词内容和演唱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奇特的艺术特征。
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改革之比较
![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改革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6ffb185b9d528ea81c779b0.png)
政治文明建设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改革之比较□李先伦 政治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次较大的社会和政体转型,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历史教训,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晚清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另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国民党的军阀独裁制度使中国进入人民共和国时代。
令人费解的是,无论清政府抑或国民党政府都曾进行过一次宪政改革即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他们都希望以此缓和矛盾稳固统治,但最后又都毁灭于他们自己所发动的改革。
本文拟对这两次宪政改革的背景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影响意义进行对比,以找出在整个中国政治现代化中宪政改革的一些规律性东西。
一、两次宪政改革的背景条件 1.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促成改革的启动任何重大的政治变革都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中国20世纪这两次重大的宪政改革,也是在其经济发展进而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革这双重因素的基础上促成的。
尽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便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但在近代也曾出现过几次黄金时期。
清末“新政”对民办企业的鼓励就使民族资本主义一度发展。
据统计从1901~1911年的十年间,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企业在全国有370家,资本总额高达8620万元,发展之迅速可见一斑。
经济发展使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士绅阶层地位提高并逐渐形成具有初步参政意识的立宪派,要求清政府迅速实施宪政以挽救民族危机。
如果没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在此基础上士绅阶层和立宪派的形成,晚清宪政改革不会发生得那样快。
南京国民政府刚建立后的一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这为后来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但40年代国民党所推行的经济统制和限价等种种阻碍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日益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感到不满,他们要求经济上的公平民主和自由竞争,并希望通过宪政来推动国民党政府迅速实施民主,从而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20世纪40—70年代及当代
![20世纪40—70年代及当代](https://img.taocdn.com/s3/m/9cb56733ee06eff9aef80772.png)
美联合国总部大楼
介绍
联合国大厦前面有一个不大的广场,广场前有一排旗杆, 上面飘扬着192个会员国的国旗。人们一踏上联合国大厦 入口处的台阶,就能看到一把铜铸的手枪,枪管却被打了 个结。这是卢森堡赠送的雕塑,虽然不大却很有内涵,一 眼就能体会到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不要暴力!旁边还有 一座破碎的地球雕塑,十分吸引人的眼球,面对这千疮百 孔的地球,浮想联翩。
4、东京八重洲地下商业街
介绍
1960年代初为了满足铁路客运量增长的需要,在 丸之内车站的另一侧新建八重洲车站,作为主车 站,定名为东京站,同时对两个车站附近地区进 行立体化再开发,在八重洲站前广场和通往银座 方向的八重洲大街的一段,建设了著名的八重洲 地下街。
八重洲地下街分两期建成(1963-1965年和 1966-1969年),是日本规模较大的地下街,总 建筑面积为7万多平方米,加上连通的地下室,总 建筑面积达到9.6万平方米。
14.2高层建筑
1、第一类9---11层(最高到50米) 2、第一类17---25层(最高到70米) 3、第一类26--40层(最高到100米) 4、第一类40层以上(最高到100米以上)
世界高楼排名2010排名
1 阿联酋 迪拜 1200米 200 2010 已经完成,现改名 为哈利法塔 2 阿联酋 迪拜 迪拜塔 818米 162 2009 已成 3 俄国 莫斯科 俄罗斯大厦 612米 118 2011 在建 4 韩国 仁川 仁川双塔 610 米 151 2012 在建 5 美国 芝加哥 芝加哥螺旋塔 609米 150 2010 在建 6 中国 天津 中国117大厦 600+米 117-3 2012 在建 (高新园) 总高度尚未公布 7 韩国 首尔 国际商务中心580米 130 2013 在建 8 沙特阿拉伯 麦加 577米 2009 在建 9 中国 上海 上海中心大厦 580米 2013 在建 最新高度 632 10美国 纽约 世贸中心自由塔 541.3米 2012 在建
20世纪四十年代十三行历史
![20世纪四十年代十三行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997035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c.png)
20世纪四十年代十三行历史20世纪四十年代是世界历史上重要而动荡的时期,这十年间发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对20世纪四十年代的历史进行回顾。
一、政治20世纪四十年代最显著的政治事件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引发了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几乎整个世界都被卷入了战争的漩涡中。
战争期间,盟军与轴心国进行了多场激烈的战斗,包括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
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二、军事20世纪四十年代的军事冲突不仅仅局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美国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分别轰炸了日本广岛和长崎,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核武器,也是二战后期的重要事件。
此外,冷战的萌芽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1947年,美国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将援助西欧国家以抵御共产主义的扩张,这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三、经济20世纪四十年代是世界经济恢复和重建的时期。
战争结束后,各国都面临着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
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署确立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这推动了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
此外,20世纪四十年代也是联合国成立的时期,这个国际组织的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间的合作。
四、文化20世纪四十年代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好莱坞成为全球电影的中心。
不少经典电影如《乱世佳人》和《魂断蓝桥》等问世。
此外,音乐界也涌现出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如弗兰克·辛纳屈、埃拉·菲茨杰拉德和比利·霍乱等。
20世纪四十年代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转折点,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开始兴起。
总结起来,20世纪四十年代是世界历史上充满战争与冲突的年代,也是重大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事件频发的时期。
这十年间的历史不仅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在华的种族歧视与暴行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在华的种族歧视与暴行](https://img.taocdn.com/s3/m/95ac841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7.png)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在华的种族歧视与暴行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在华的种族歧视与暴行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反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涉及到国家领土的边界和主权,更揭示了日本侵略者在华进行的种族歧视与暴行。
本文将详细揭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这一恶劣现象。
一、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展开了广泛的种族歧视行为。
这种歧视不仅表现在对中国人身份的不尊重,更体现在了对中国人民生命和尊严的践踏。
首先,日本侵略者将中国人视为二等公民。
他们打着"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声称要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新秩序。
然而,实际上他们将中国人看作是殖民地的居民,将其当作劳动力的来源、商品的消费者,完全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和尊严。
其次,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展开了残酷的屠杀和性侵行为。
他们在中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无辜的中国平民成为了他们暴行的受害者。
同时,性侵也成为了日本侵略者在华的常态,无论是妇女、儿童还是老人都未能幸免。
二、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破坏除了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日本侵略者还展开了对中国文化的破坏。
他们试图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残害和篡改,彻底扭曲中国人的历史和身份认同。
日本侵略者大肆破坏中国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古迹、文物还是图书、档案,都成为他们肆意破坏和劫掠的对象。
这种行为不仅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损失,更对中国人的认同感和自尊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而对于已被侵略的地区,日本侵略者试图通过教育体系的改变来替代中国文化。
他们抹去了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通过操纵教科书的内容,完全颠覆了中国人对自己历史的认知。
这种破坏行为在许多方面持续影响着中国人民至今。
三、中国人民坚决的抵抗与抗争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种族歧视与暴行,中国人民展现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他们以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宁为己任,积极组织和参与了各类抗日运动。
20世纪45十年代中国文学有关女权的作品
![20世纪45十年代中国文学有关女权的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74fca85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c.png)
20世纪45十年代中国文学有关女权的作品摘要:一、引言二、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三、女权主义文学的兴起四、代表性的女权作品1.《寒夜》2.《马伯庸》3.《生死场》五、女权主义文学的影响与意义六、结语正文:一、引言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在历经战乱与动荡之后,开始重新审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批关注女性权益、呼唤性别平等的女权主义作品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1.战乱时期:1945年前后,中国正面临抗日战争的严重威胁,社会秩序混乱,民众生活困苦。
2.文化启蒙:在战争背景下,知识界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呼吁民主与科学,为女性权益发声创造了条件。
三、女权主义文学的兴起1.女性意识的觉醒: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女性开始关注自身的权益,要求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2.文学创作转型:一部分作家开始关注女性问题,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女性生活,揭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四、代表性的女权作品1.《寒夜》: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女性主人公韩素音的生活遭遇,展现了女性在传统家庭中的困境与挣扎。
2.《马伯庸》: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以讽刺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现象。
3.《生死场》: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描绘了农村女性在战乱中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五、女权主义文学的影响与意义1.为女性发声:女权主义文学反映了女性对社会现实的呼声,为女性权益争取到更多的关注。
2.促进性别平等:女权主义文学的传播,有助于消除性别歧视,推动社会进步。
六、结语20世纪40年代的女权主义文学,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女性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雕塑瓷发展掠影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近现代雕塑瓷发展掠影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https://img.taocdn.com/s3/m/556dd11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b.png)
20世纪上半叶,景德镇陶瓷雕塑在宗教雕塑和一些民俗雕塑以及比较著名的政治人物雕塑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尤其是丰城籍雕塑家曾龙升创作的孙中山雕像,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这一时期,因为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景德镇相对而言比较平静。
在德化从业的游长子辗转来到景德镇,利用景德镇材料进行陶瓷雕塑创作,影响了一大批景德镇当地的雕塑艺术从业者。
经过与当地艺人的相融相合,以这些老艺人为主体的两派雕塑从业者,逐渐从景德镇陶瓷材料方面找到了符合景德镇陶瓷材料和装饰技法表现语言的一个创新模式。
20世纪40年代左右,景德镇陶瓷雕塑基本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窑厂不断萎缩,技术工人纷纷地回到原籍,或者改学其它技艺,这都是由于战争造成了人们流离失所,无所适从,没有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活,许多老艺人都是靠回乡砍柴、种田为生。
有的老艺人食不果腹,靠庙里的供果为生,处在非常艰难的生活境遇。
在1949年解放以前,景德镇陶瓷雕塑从业环境非常萧条,处于停顿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作者:游长子 年代:晚清民国初 福建会馆作者:薛长森 年代:民国早期 福建会馆近现代雕塑瓷发展掠影《时髦女花插》 年代:民国时期《斯大林》 作者:曾龙升 年代:民国时期《渔翁》 作者:曾龙升 年代:民国时期《座像》 作者:佚名 年代:民国时期(邓庆福供图)(邓庆福供图)(吴华锋供图)近现代雕塑瓷发展掠影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兴起,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成为当时陶瓷雕塑艺术表现的一个主流,其中代表传统表现题材的是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带了他的学生郑于鹤来景德镇,与景德镇当地的老艺人老雕塑家进行技艺的切磋,创作了一批戏曲人物题材的雕塑,他将泥塑转化成陶瓷雕塑,是景德镇陶瓷雕塑历史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事件。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中央美院雕塑系一批学生来到景德镇莲花塘,在刚刚成立的陶研所进行社会实践和作品创作。
这批学生有刘焕章,王克庆,周国桢,时宜,杨淑卿等等,这批作品由当时的雕塑系秘书潘绍棠主编,书名《瓷塑》,朝花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建设以来,第一本介绍陶瓷雕塑的画册。
二战期间的纳粹德国与法西斯意大利
![二战期间的纳粹德国与法西斯意大利](https://img.taocdn.com/s3/m/f2666c3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c.png)
二战期间的纳粹德国与法西斯意大利在20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成为了欧洲的两个主要极权国家。
纳粹德国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而法西斯意大利则由贝尼托·墨索里尼领导。
这两个国家在政治理念和行动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之处。
1. 背景与崛起1.1 纳粹德国的背景与崛起纳粹党在1920年代末期成立,希特勒逐渐赢得了德国民众的支持。
他们利用了德国民众对战后政府的不满情绪,提出了种族主义和德意志民族优越性的理论。
通过巧妙的宣传和威权手段,希特勒于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并逐步建立起一个集权的纳粹政权。
1.2 法西斯意大利的背景与崛起墨索里尼在1919年创办了意大利法西斯党,通过宣传批评战争和经济萧条的政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1922年,他率领意大利法西斯党的黑衫军进行了“进军罗马”,并获得了政府的控制权。
墨索里尼成为意大利首相,随后逐步建立起一个专制的法西斯政权。
2. 政治意识形态与实践2.1 种族主义与纳粹主义纳粹德国以种族主义和纳粹主义为核心思想。
他们主张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性,认为其他民族和种族应被剥夺权利甚至灭绝。
希特勒推行了一系列的排犹政策,导致了大规模的犹太人大屠杀。
纳粹德国在统治下实行了军国主义和集权统治,并试图通过战争征服整个欧洲。
2.2 法西斯主义与民族主义法西斯意大利以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义为主要思想。
墨索里尼主张通过军国主义达到国家的伟大和民族的复兴。
他将国家置于个人之上,反对自由主义和民主制度。
墨索里尼试图通过殖民扩张和对外战争来重建意大利的权威,但他的野心最终导致了意大利在战争中的失败。
3. 军事扩张与侵略行为3.1 纳粹德国的军事扩张纳粹德国在1939年发动了对波兰的侵略,标志着二战的爆发。
随后,他们相继攻击了其他欧洲国家,包括法国、荷兰、比利时和挪威等。
希特勒试图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并将欧洲各国变为其统治下的殖民地。
20世纪40人物特征
![20世纪40人物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ad2af1af18583d0496459f5.png)
20世纪40、50年代人有哪些处世特点?
第一,大气。
考虑事情先从社会、国家着眼。
为什么?从小听、并且融透了身心的,是天下为公,要关心国家大事。
第二,无私。
大气的人自然无私、或者比较无私,因为着眼点那样,自然比较不考虑自己。
第三,传统。
都是孝子、孝女,对长辈都特别好,顶嘴的极少,动手的就不必说。
说破天,这也是优点,不是缺点。
第四,认真。
那个时代,最讲认真。
认真是一切好东西的基础,这里没有政治性的因素,只有利益和喜悦、成功的实实在在的源泉。
第五,负责。
认真和负责是兄弟。
而且自私越少,认真和负责越多。
第六,专爱。
对亲人、朋友、其他人,都会有真心、真诚、不易变动的爱,而且是不被伤害、误解、甚至背叛所动的,平静、但是真正惊天动地的爱。
第七,勇敢。
这不是性格的,而是理智的、有志向、有阅历的那种勇敢。
第八,聪慧。
再难的事,也要想出办法来,结果总会想出好办法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 融 得 到 处, 是达 最 理想的 ”]6 1 他还 象 化 恰 好 这 到 高 艺术 [P-) 5 57。 综合比 ( 较了中国 统 和 传 诗歌 西方“ 纯
诗” 异同: 的 “ 李义山和许多晚唐诗人的作品在技巧上很类似西方的 象征主义, 都是选择几 个很精妙的意
象出 以 起 多 面的 想。6 7显然, 两种 学中 得 联系, 仅在客 上起到了 来, 唤 读者 方 联 n 0 [1) 在 诗 寻 对应 ] (9 不 观 促
成 诗而 好 。 是 诗 [ 为 ,且 9 1
・9 “ 4
万方数据
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但纯诗的理论和创作还是得到了 迅速的发展, 实现了真正的 综合局面。
4 年代, 中国新诗》 0 以《 为中心集合起来的诗人群体继承了二三十年代“ 纯诗” 论者的传统, 并进 一 步将“ 走向纯诗化” 的道路加以 延展与拓宽, 表现出 更加自 觉更加明显的“ 综合” 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 是, 二三十年代的“ 纯诗” 观念虽有自 觉的“ 融合” 特征, 但毕竟没有明确提出“ 综合” 的口号; 而以袁可嘉 为代表的“ 中国新诗” 派诗人诗论家则一再旗帜鲜明地强调诗歌“ 高度综合的性质” 现实、 和“ 象征、 玄学
进中国 诗人接受和理解“ 纯诗” 理论的作用, 同时, 也令传统诗学中的 某些范畴具有 了 更现代更明晰的理 论含义。 原本为纯粹西方诗学理论范畴的“ 纯诗” 观念, 就这样被注人了大量中国传统与现实的诗学精
神 内容。
诗 人和诗论家们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 纯诗” 在综合发展的方向 上已 经取得了 相当 重要的经验, 但 是, 应该说, 0 在4 年代以前, 这些理论还远不够完善, 甚至可以 说还存在着比 较重要的缺陷。首先, 真正 独立的“ 纯诗” 美学观念还没有建立, 尤其是在可以 操作的 实践层面上, 上述诗歌理论还表现出明显的欠 缺, 可以说基本上 还停留 在纸上谈兵的阶 段。正因为如此, 在二三十年代, 诗歌创作界的“ 纯诗” 作品还 非常少见, 即使有, 与理论的差别也很大, 双方不具备相互印 证和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其次, 这些理论在思维方面普遍显得比 较狭窄, 理论家们在狭窄的自 我范围内坐而论道, 对当时诗 歌界的 其他理论和创作普 遍采取拒绝和疏离的态度, 然严重影响“ 这自 纯诗” 理论的完善和“ 纯诗” 创作 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其结果是, “ 纯诗” 理论没有充分地吸取到其他理论和创作的 优点, 创作也始终在比 较狭窄的 范围内 流传, 没有产生广泛的 社会影响, 也没有出现真正有影响的诗人和诗 歌作品 这一切, 0 给4 年代的 诗人们提出了挑战, 也提供了机会。正是在这个前提之 F 尽管4 年代是一 , 0
努力。
正是在这些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们的努力下,纯诗” 0 “ 在4 年代之前已经初步具备了自 己的独立特 征, 形成了自 己的一定理论系统。 首先, 纯诗” 在“ 的概念内涵上。在西方文艺理论中,纯诗” “ 问题首先是一个哲学层面上的问题。 “ 纯诗” 就意味着“ 为诗而诗,“ , 诗除了自 , 身之外没有其它目 。“ 的” 诗的本质不过是, 也仅仅是人类对一
中图分类号 二 0 .5 1 72 2
文献标识码 : A
“ 纯诗” 观念源自 法国象征主义诗学, 它系统规定了 诗歌的本质特征、 艺术表现方法、 内容与形式的 关系, 以及创作主体的 精神特征等各个方面。这一观念自2 世纪2 年代被引人中国 0 0 新诗的视野后, 一 直影响着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 并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 正如朱自 1 1 顾二、 清在 9 年回 4 三十年代新诗发展历程时所总结的: “ 抗战以 前新诗的发展可以 说是
的 气象” 他说: 开国 。 “ 古今中 底诗里 首能令 外 有儿 我们这么 真切地 感到宇宙底精神(od t 有几 wr sr ? l pi i)
首这么活跃地表现那对于永恒的 迫切呼唤?我们从这寥寥廿 二个字里是否便可以预感一个中国, 世 不, 界诗史上空前绝后的光荣时代之将临, 正如数里外的 涛声预告一个烟波浩渺的奇观?[ .] 1 3 其次, 纯诗” 术表现手法 匕 西方的纯诗理论主 在“ 的艺 。 要强调在音乐性方面对诗歌的“ 提纯”而中 , 国 诗人们则更强调的是诗歌针对散文而言的独立性问 题。以 寻找诗歌的独立性、 划分诗与散文的界限、 树立诗歌独特的审美原则为目的, 在内容与形式关系、 语言文字、 表达对象、 传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提出规 定, 规定诗歌应具有的独特特征和性质, 也就是在实践中 诗歌寻找自 寻找诗歌自 帮助 我, 律的原则, 摆 以 脱散文化的倾向。 更重要的是, 他们还在传统诗学中 找到了 兴” 象征” 对应。梁宗岱弓( “ 与“ 的 【 文心雕龙》 中对“ 的 兴” 解释— “ 兴者, 起情者依微以拟义”并解释说:所谓‘ , 起也, , “ 微’ 便是两物之间微妙的关系。表面看 来, 两者似乎不相联属, 实则是一而二, 一。象征底微妙, 二而 ‘ 依微拟义’ 这几个字颇能道出。[( ) r; 3 r F朱 46 光潜则是以“ 情景的 契合” 来对应象征, 《 认为“诗经》 中比兴两类就有意要拿意象来象征情趣’“ , 情趣与 ,
诗’g 其 回 又 到了 的 上’ ]4 诗的 文化 成为 一 段“ , (5 [P) 一 共同 . l 实, 到 。但 r
“ 散文化” 路上并不意味着“ 的 纯诗化” 道路的中 断。事实上, 年代的很多诗人并未因现实的巨大压力 4 0 而放弃对“ 纯诗” 理想的 追求。 确切地说, 此时的“ 纯诗化” 道路只是再次 进行了必要的 调整, 在艺术追求 中综合了 更多的现实因素, 而呈现出 因 一种更宽容、 更现实、 族化的 更民 独特内 涵。 之所以说是“ 纯诗化” 道路白 身的拓宽与调整, 这首先表现在诗人诗论家们对“ 纯诗” 立场的坚持和 发展。即使在主动调整自 己的艺术发展方向时, 他们也始终没有否定或放弃“ 纯诗” 艺术 的 原则, 而是建 立了以“ 平衡” 为中心的“ 纯诗” 的现实实践原则。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 就是“ 想在现实与艺术间求得平
衡, 让 术 现 也 现 扼 艺 [。 们自 清 地 识到, 想在 术与 实间 不 艺 逃避 实, 不让 实 死 术e1 他 己 楚 认 9 这种“ 艺 现 求
得平衡的一致心愿”“ , 不是倾A、 倾右和居中 偏左的问题, 而是艺术与人生, 诗与现实间正确关系的肯定 与坚持!只有在这一前提下,纯诗” ” “ 才可能得到独立的发展。因 此他们强调: 不 许现实 淹没了 也不许诗逃离 诗, 现实, 要诗在反映现实 之余还享有独立的艺术生命, 还 这种对于诗歌“ 独立的艺术生命” 的强调, 无疑就是对“ 之为“ ’ 诗” 诗, 的艺术本质的坚持, 而所谓“ 独 立”所指也正是诗歌艺术本体的纯粹性和自 , 足性。 这种强调“ 平衡” 的观念, 反映出 来的其实正是“ 中国新诗” 派对于诗歌艺术特征的高度重视。虽然
2 7年 1月 03 2
第4 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J m l e l he ln a a Clr wi NraUirt o aoS m oCis ag g n uu N 划g m nei u f f e u e t h n d e n o l sy v
D - () e . X3 2
N 4 o.
2 世纪 4 年代与“ 0 0 纯诗” 的综合化
张洁宇
( 中国人民大学 中文系, 北京 18 ) 07 02
摘 要: 纯诗” “ 的综合发展是 中国新诗发展史的一条主线。这种传 统从 2 0世纪 2 0年代 “ 纯诗” 首倡之时即已建立, 4 到 0年代表现得更加 自觉和 明显。以袁可嘉 、 唐泥为代 表的“ 中国 新诗” 明确强调建立平衡 的诗歌 美学特征 , 派 在诗歌主题 内容方面采取宽容综合 的态度 , 图 试 建立纯诗 的“ 高度综合的性质” 现实 、 和“ 象征 、 玄学的新的综合传 统” 走 出了一条更具 民族性 , 和现 实性的“ 纯诗化” 道路 关键词 : 纯诗 纯诗化 现实 综合 文章编号 :08 8320 )4 03 5 1) 一95 (030 一 9 一0
从散文化 逐渐走向 诗化的路。13) 纯诗的 纯 114中国 1(5 l P 发展是一条不断进行着自 我调整和拓宽的 道路: 随
着现实环境的 改变与诗歌实践的发展, “ 纯诗” 观念也在不断吸纳和综合着其它因素, 在调整中 推进和发 展。可以 “ 纯诗化” 说, 走向 的道路并不就是“ 纯诗” 的道路, 而是在“ 包容” 综合” 和“ 的努力中越走越宽 广、 越走越兴盛的 过程。正是在这个综合过程中, 中国新诗中的“ 纯诗” 观念, 逐步超越了纯粹学理的范 畴, 与中国 诗歌传统和新诗创作实践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源泉: 二 纯诗理论” 的回顾
1 6 穆木天第一次提出 纯粹诗歌” 9 年, 2 “ 的概念, 赋予了“ 纯诗”要求诗与散文清楚的分界” “ 的基本 内 也开始了 纯诗” 涵, 将“ 与中国 传统诗歌相联系、 相综合的传统。 0 3 年代, 梁宗岱和朱光潜等人更自 觉 地将西方的“ 纯诗” 观念与中国的 诗歌传统和新诗创作实践结合起来, 做出了将中西诗学相综合的巨大
2 3一0 一1 r a 8 2
张洁宇 女, 7年生, 12 9 文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讲师c
万方数据
种最高的 关的向 。]1 此, 往”[P) 从这个意义 25 (因 上说, “ 对自 界定并不必以散 纯诗” 身的 文为对立面, 本 它
身就是一个自 足的概念。这种“ 纯诗” 强调“ 音乐性”也是对音乐与“ , 纯诗” 在精神 I 的互通性的强调, 而 并不是将音乐作为诗歌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法。 中国的“ 纯诗” 理论则不尽相同, 其根本概念与散文对立, 是向散文索要一份诗歌的独立性, 而音乐 性的问题也被理解为诗歌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 体现为韵律、 格律等形而下的层面。因 与西方“ 此, 纯 诗” 理念的哲学含义相比, 中国的“ 纯诗” 观更多关注的是其美学层面, 更关涉到语言、 艺术效果、 传达方 式等方面。此外, 中国的“ 纯诗” 者又综合了 沦 传统诗学的精神。“ 纯诗” 理论为他们提供了 一盏“ 探海 灯”它以 , 其独特的角度和方式照亮了 蕴藏丰富的传统诗学领域, 让他们得以 更明确地发掘出对新诗发 展前景有价值的理论成份。干是, 在对诗人哲学思想和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两方面的追索中, 他们将关注 的焦点集中在了以“ 宇宙意识” 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和对“ 与“ 兴” 象征” 范畴的 讨论上 此外, 他们还在哲学思想方面, 宇宙意识” 以“ 概括诗人对自然界普遍规律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思 考, 其既诗意葱笼又包罗万象的 以 特征来协助和保证“ 纯诗” 超越现实迈向真纯。梁宗岱与朱光潜都曾 以 孔子、 屈原、 陶渊明、 陈子昂、 李白、 李贺等许多诗人为 不仅说明了 宇宙意识” 存在, 时一 工维、 例, “ 的 同 再印证“ 我国旧 诗词中纯诗并不少” 的判断。尤其对陈子昂的 登幽州台 , 《 歌》梁宗岱赞其具有“ 大刀阔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