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树和天空》(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新版)

合集下载

13.4《树和天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3.4《树和天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4.研究性学习: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自然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包括搜集资料、整理笔记、撰写研究报告等。
5.创意绘画:请尝试以树和天空为主题,进行一幅创意绘画作品,展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想象。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的课文《树和天空》。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感受一下作者通过对树和天空的描绘所表达的情感。
2.课文理解(10分钟)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随时提问,请同学们积极回答。对于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可以随时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观察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发现生活中的美
-表达情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创造力
板书设计应注重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2.当堂检测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大多数能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也有少数学生在课堂表现较为被动,需要老师的特别关注和引导。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增强对《树和天空》主题的理解。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者的意图和文学技巧。
-写作练习: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篇以自然为题材的短文,通过写作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小组讨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交流和讨论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找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树和天空》 教学设计

《树和天空》 教学设计

《树和天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树与天空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独特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包括意象分析、语言品味、情感把握等方面。

3、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和存在的思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树和天空的意象内涵。

(2)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1)探究树与天空之间的关系,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感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诗歌的意象、主题和情感。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树和天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2)提问:当我们看到树和天空时,会想到什么?树和天空之间有怎样的联系?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生平、创作风格和成就。

(2)说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4、诗歌解读(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提问: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树和天空?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树和天空的词句,如“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经过我们身旁”“天空是一件被雨淋湿的灰暗色的披风”等,分析这些描写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2)探讨树与天空的关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树和天空在诗歌中是怎样的关系?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树和天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树和天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目标: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特点。
过程:
讲解现代诗歌的定义,包括其独特的语言、意象、结构等。
详细介绍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分析《树》和《天空》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诗歌的实际应用。
3. XX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诗歌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性和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认为现代诗歌是什么?它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何在?”
展示一些现代诗歌的图片或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简短介绍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现代诗歌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答案:在《树》一诗中,诗人艾青运用了“根须”、“枝干”、“叶子”等意象,形象地描绘了树的坚韧和生命的顽强。如“根须在土中纠缠/枝干在空中挣扎/叶子在风中飘扬”,通过这些意象的叠加,展现了树在逆境中顽强生长的形象。
例题二:
题目:《天空》一诗中,诗人通过哪些表现手法展现了天空的广阔与自由?
答案:在《天空》一诗中,诗人顾城运用了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如“鸟儿飞过天空/留下轻盈的痕迹/云朵飘过天空/带走沉重的忧虑”,通过鸟儿与云朵的对比,展现了天空的广阔与自由。同时,天空也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
《树和天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树和天空》选自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诗与诗人》。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分析现代诗人对树和天空的审美观照,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通过比较阅读,探讨不同诗人笔下树和天空的寓意及所表达的情感;掌握课内所选诗歌《树》(艾青)、《天空》(顾城)的文学常识和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树和天空》精品教案共3篇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树和天空》精品教案共3篇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树和天空》精品教案共3篇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树和天空》精品教案1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树和天空》精品教案一、教材分析《树和天空》是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一座小山上生活的两个孩子,男孩杰夫和女孩艾米利亚的成长历程。

本文以两岸三地大自然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树和天空及其与小孩的关系的描绘,以及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心里的转变和成熟的描写,传达出“生命、成长、爱”的主题。

本文与本学期选修中的其他课文相比,属于一种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反映人物人生历程的散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和理解《树和天空》课文,增强对自然景观及其与人类之间的直接联系的理解和认识。

2)掌握“自然美与人文美之间的关系”这一语文知识点。

3)掌握散文的特点及其体裁要求,并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阐述文本的基本意思,尤其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4)学生应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境,体会自然景观对自己的影响并通过言语、文字表达,表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认知。

5)培养学生爱自然、保护自然、倡议环保的良好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个案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2)打破教学内容的束缚,创设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氛围。

3)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到多种教学环节的快意和质感,使学习充溢着惊奇、创造、互动等多种时空体验。

4)注重学生自主、合作、体验的教学,创设学科交叉、思维活动、以人为本的教育场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强化爱自然、保护自然、珍惜资源、践行环保的良好价值观和责任感。

2)明确人与自然的重要联系,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支配,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和谐感觉。

3)引导学生养成乐于表达、发现美学的习惯,注重从自己的感性经验中发掘、体验语言的美感。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3.4树和天空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3.4树和天空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4.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克服难点,同时教师提供个别指导,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教学。
四、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
- 投影仪
- 电脑
- 白板
- 教学挂图
- 学生分组讨论用的桌椅
2. 软件资源:
- 课文PPT
- 文学鉴赏指导手册
- 相关文学作品集
- 自然景观图片集
- 生态保护视频资料
针对重点难点的解析,我觉得可以通过举例和实物展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外,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也有助于他们克服难点。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可以增加一些竞争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 学生在探讨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过程中,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树立了正确的生态观念。
-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自信心和批判性思维。
4. 创新与实践:
- 学生在创意写作活动中,尝试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展示了创新精神。
-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提高了合作能力。
-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掌握了文学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 学生在创意写作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了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生通过学习文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增强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 采用图示法、对比法等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展示树的形态和天空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意象,进而深入理解文本。

《树和天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树和天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并置式意象
《树与天空》
诗歌中出现的主要意象,树、天空、雪花、我们,这些意象置 于同一个时空,天上之景与地上之物彼此关联,雨水淋湿大树, 大树汲取雨中的生命,雨停树停,亦如人一般,既有风雨兼程 的忙碌,也有晴空万里的愉悦,人与自然构成成了一幅和谐美 妙的画卷。
链接知识
我们曾学过的《天净沙·秋思》亦是如此,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并置式的意象,此词描写出一幅苍茫、 凄凉且萧瑟的秋天景象。这首词意象丰富,但杂而不乱,词人 将眼前之景按一定秩序排列,将词人漂泊、迷茫、悲苦之情有 规律地表达出来,给人一种并置规律美。
青青郎未入。 • 歌曲《新鸳鸯蝴蝶梦》
“鸳鸯似永远不死,哪 管哪段年代,红男绿女 都相信爱,可化蝶远飞, 旧戏新做化作传奇……”
(2)蝴蝶的对比式意象
发散思维联想法: • 蝴蝶在外形上是渺小的,
在精神上象征着美好、自 由、爱情,而与之相反的 可以是庞大,也可以是破 败、邪恶、丑陋、等意象。 • 我是一只踏海而行的蝴 蝶…… • 废墟之蝶,展开双翼…… • 人是牢笼中的蝴蝶……
链接知识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课堂小结
一首好诗的必备要素:
需要有慧眼,发掘日常
01
生活中意象,细致观察
生活。
要运用一定的修辞
03 方法和表现方法,
使语言充满文采。
不断锤炼语言,特朗斯特 02 罗姆一年才写三首诗,可
教学目标
以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
01 天空》文本为例,引导学
生以读促写,学写小诗。
赏析文本诗歌的写作特色,
02 引导学生归纳并掌握诗歌

13-4《树和天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3-4《树和天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解决办法:
- 针对重点,可以通过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汇和句式,以及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
- 对于难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实践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哲理。
- 为了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字词解析: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手法、主题等,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5. 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3. 重点词句解析:
- “树的生长,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1段)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说明了树的成长过程,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 “天空是树的背景,是树的依托。”(4段)这句话揭示了树和天空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天空的依赖和敬畏之情。
- “每一棵树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故事。”(6段)这句话强调了树的生命力和独特性,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
2. 拓展要求:
-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阅读和观看推荐的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以拓展学习。
-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和观看体验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感悟。
- 鼓励学生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和借鉴。
-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八、课后反思
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树和天空》教案

《树和天空》教案

《树和天空》教案
《树和雨》。

这里的意象组合非常新奇,颠覆了常规的语言和日常的经验。

走动和静止两个画面,也给诗歌带来了感受的变化、情绪的流动。

2.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提问:意象是诗人情感意念的载体和审美创造的结晶。

作者这样组合、处理的背后是在向我们传递怎样的情感信息和审美感受呢?
细细品味诗歌,体会意象组合的特征带给我们的心理或审美感受,并记录在表格里。

提示:从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所隐含的诗人丰富心理和审美感受中,我们可以读到:
(1)树在这里作为抒情主人公,被诗人赋予了生命的自觉和主动性:树在这里有行动、有计划、有对生命自觉的汲取与充盈,有对宇宙的静观自在和对于未来一种唯美的期待。

(2)“雨”作为“树”的外部生存环境,营造出来完全不同的的意境:一个“倾洒的灰色”让人压抑的雨天,“树”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充满紧张忙碌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动感十足的意境。

第二节写雨停树静,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意境,生命变得沉静而挺拔。

(3)从审美的维度看,“雪花”更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

对雪花绽开的等待,又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纯洁美好的憧憬期待。

(4)从“树与天空”的关系看:虽然意象主体的“树”很突出,而“天空”也是无处不在的,“雨”“倾洒的灰色”“晴朗的夜晚”“静闪”等词语,都暗示作为生物的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树和天空》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树和天空》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树和天空》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树和天空》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树和天空》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本次教学是高中统编版选修2《树和天空》的教学,本文着重就第一篇课文《种地》进行设计,该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人类通过科技手段使得环境变得更为适宜种植农作物,并通过果树和灌木的观察来反思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 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的词汇和短语;(2)了解人类利用科技手段改变生态变化的方式;(3) 掌握阅读中的文本结构和语法;(4)理解诗人反思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对此做出评价与思考。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表述手法,发掘文本的深层意义;(2)能够通过观察、思考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珍视自然资源。

3.情感目标通过此次实践,激发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更好地珍视和保护我们的自然资源。

三、教学流程与方法1.激发情感(1) 图片展示:呈现一张品种齐全,生机勃勃的果林图片,并了解果树和灌木对保护自然生态和改善生态环境有什么作用。

(2)音乐欣赏:放映一首表达对自然生态的赞赏之歌,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欣赏来进一步了解自然的珍贵和必要性。

2.阅读文章阅读全文前,可以先展示几幅关于果树、灌木和人们种植农作物的图片,让学生们先对文章中要讲述的主题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

然后进入阅读,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阅读。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可以聚焦各个问题,提出提问与问题,有问题的确实可解,有疑点的清晰明了。

3.精读与解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对所遇到的生词、困惑、文本过渡等问题做出解答。

然后针对文本细节来展开更深入的解读,让学生们发现文本的多种可能性,感受到信息、言语和形式之间的连贯性与协调性。

4.分析文本(1)分析文本结构: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时间顺序,了解作者的叙述方式,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2)分析文本语言:将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语言和文字列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主旨。

《树和天空》16张(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树和天空》16张(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当堂练笔:
模仿诗歌形式,写一则短诗,书法你对自然的看法。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感 悟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歇。/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整体感知
诗歌分为几部分,分清层次。 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概况。
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
意象——解读诗歌的一个抓手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按一般 情况,物是客观存在,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 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 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 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 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赏读特色【艺术手法】
《树和天空》这首诗最显著的修辞手法 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树和天空》这首诗最显著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拟人。作者将一切都拟人化了。树怎么会 走动,怎么会停止脚步?其实明明是人在走动, 人在某一刻停住了脚步。这样写,就让整个林 子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罩纱,一下子,将夜雨中 林子的寂静及一种看不见的生长(树木在雨中 汲取生命),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第一节:描写、感受一棵在雨中走动的树。 第二节:描写、感受一棵夜晚静穆的树。
走动 雨中 ①_汲__取__生__命__

②_停__下__脚__步__
雨停 静静地闪现 ③_等__待__雪__花__
深读探究 【任务】
《树和天空》一诗中,所选取 的意象“树”“天空”“我 们”“雪花”,有怎样的象征义?

13-4《树和天空》(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13-4《树和天空》(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写作特色
(一)想象丰富而奇特。诗人表达的是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 但诗人却选取了“树”这一意象,充分发挥想象,以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树在雨中动”“匆匆走过”“有急事”“在等待那瞬息”,缺予 “树”以人的动作和感情,想象奇特。
写作特色
(二)意境优美而朦胧。“树”“天空”“雪花”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 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的描写,一下子就具有极为优美的画面感,读者 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棵“在而中走动”的树,似乎出现了“在空中较开” 的雪花。诗歌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但诗人善于通过隐喻和象征来表达 深刻的含意,言浅而旨远。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梳理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一)梳理诗歌意象 ,完成下列表格。
意象
意象特征


雪花
意象组合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梳理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一)梳理诗歌意象 ,完成下列表格。
意象
树 雨 雪花
意象特征
意象组合
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汲取生命、
停下脚步、挺拔地静闪、等待
树在雨中走动
倾洒的灰色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梳理意象பைடு நூலகம்把握诗歌内容
(三)这首诗中的“雪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雪花”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 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 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 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 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只剩 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诗人善于运用 意象、隐喻来表现内心世界。“树和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 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我们”(在这 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 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

1《树和天空》教学标准课件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树和天空》教学标准课件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树和天空
特朗斯特罗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 的重要地位。 2.通过朗读全诗,感受诗歌丰富奇特的想象 和朦胧的意境。 3.揣摩诗句的含意,通过想象,尝试进入作 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诗歌中所创造的那个奇异的世界。
走近作者
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 典诗人,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 ,轰动诗坛,他一生共发表诗歌 200 余首,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 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他善于 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 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 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 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构建起或动态十足或宁静神秘的意境。
一个人怕的不是死去,___②___。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文本研究
《树和天空》中,作者说“在倾 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的身 边”,“我们”是谁?在诗中有 什么存在意义?
文本研究
“我们”是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是自然生命律动的 记录员。
见证了树“在雨中走动”“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 命”“停下脚步”和“等待”的情形。即便在“灰色”中也依 然可以“汲取雨中的生命”,而那“果园里的黑鹂”更是一个 关于生命的积极乐观又欢愉的精灵。真正健全的生命懂得享受 自然的每一种赐予,于是在“晴朗的夜晚”才有了它们“挺拔” 的身姿。而支撑这一切的,除了对宇宙规律的默认,更多的应 该还是对那个雪花绽开的瞬息最为坚执的等待!“雪花”在这 里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冬天的象征,它不可避免地预示着寒 冷,然而它又恰恰使强力的意志得到了最充分的凸显。承续前 文,它又是万物对宇宙规律一次充满自信的认可与迎取。
当堂检测

13.4《树和天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3.4《树和天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有什么特点?“我们”起什么作用?
抒情主人公是树 诗中的树有超越了人的自觉和主动性。在雨中,树在“走动”“有急 事”“汲取生命”;雨停后,树“停下脚步”和“等待”,它有对生命自 觉自为的争取与充盈。 “我们”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是目睹了自 然生命律动的一个记录员。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3.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角 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 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 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 到了人生的匆忙,而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 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 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而支撑这一切的,除了对宇宙规律的默认, 更多的应该还是对那个雪花绽开的瞬息最为坚执 的等待!“雪花”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 冬天的象征,它不可避免地预示着寒冷,然而它 又恰恰使强力的意志得到了最充分的凸显。承续 前文,它又是万物对宇宙规律一次充满自信的认 可与迎取。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第13课 树和天空
学习目标
1.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赏析诗歌的写作特色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1.作者介绍:
特 朗斯 特 罗 姆 (1931-2015),瑞典诗人,
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共发表诗歌 200余首。在2011年10月6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 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 现实”。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 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 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3-4《树和天空》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3-4《树和天空》教案

+树和天空教学设计课题树和天空课型知识型授课教材分析本课出自高中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为外国诗歌。

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已经经历了一年多的高中语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诗歌知识和学习方法。

但是这首诗歌充满想象,学生可能会理解不透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语言通过诗歌的意象,体会意境特点。

思维提升学生的想象思维审美让学生感受本诗带来的朦胧美。

文化体会诗歌的多元主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意象入手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体会诗歌的多元主题。

教法学法教师问题引导法,讲授法学生自主预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 课前先学设计学案,安排预习任务。

预习任务:1.掌握文化常识、写作背景。

2.阅读文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1.通过学案知识链接掌握相关文学知识。

2.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掌握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

环节二: 梳理反馈环节三:1.听学生诵读并指导。

2.个别解答学生疑惑,共性问题集中指导。

1.朗读诗歌。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提高学生诵读能力设置问题:请以人、树、天空三种视角来看待“一棵树在雨中走动”,结合全诗完成下表。

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归纳总结,展示成果。

学会分析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环节四:课堂训练请根据自身成长经验,概括诗歌的主题。

从老师布置的四项任务主题中考虑:1.人与自然的关系2.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3.现实情境下对自我生存境况的关照。

1.用发散型思维体会主题。

环节五: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诗歌中哪些诗歌是多主题?主题有哪些?查阅资料,阅读积累。

增加学生的积累量和阅读量,比较中外多主题诗歌的不同,开拓学生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和天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体会诗歌的写作特色,如奇特的想象、鲜明的意象、朦胧的意境等。

3、体会诗歌的多元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生活如海,执着作舟,乘舟泛海,方知海之广阔。

生活如山,执着作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远。

生活如歌,执着作曲,依曲而歌,方知歌之美妙。

山高不碍白云飞,虽海枯石烂,而此身尚存,此心永不灭,因为我坚信:唯执着,方能造就最美风景。

教师回应:唯其执着,才会精益求精,才会马到成功。

你看,那个奥地利的卡夫卡,只是个银行职员,却笔耕不辍,创作了蜚声世界的《变形记》,创作成了他活着的唯一目的,人生的唯一意义,那《城堡》《变形记》中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他自己呀。

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写作长诗《画廊》时几乎花尽了十年光阴,就连诗《有太阳的风景》也断断续续用了七年的时光才创作完成,正是凭借这种执着的精神,他才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2.作者简介
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特朗斯特罗姆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一生共发表诗歌200余首,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
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二、读
1.一读划节奏
(1)指名朗读。

(2)划分节奏。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

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歇。

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间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2.二读说内容
(1)全班齐读。

(2)谈谈你从诗歌中读到了什么。

回答模式:我从读到了。

示例:
3.三读明主旨
在前面畅谈阅读印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并总结这首诗的主旨。

写作背景: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

三岁时,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长大。

而斯德哥尔摩群岛Runmar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

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

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

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诗歌主题:《树和天空》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诗歌中,“树和天空”的关系,
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

诗歌通过对树和雨的描写,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多层次的思考,给读者以启迪。

三、议
1.如何理解这首诗歌中“树”这一意象?
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更多的还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蕴含。

作为生物,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

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做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

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

“树”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

2.这首诗中的“雪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雪花”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

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3.这首诗中的“天空”,有怎样的象征义?
“天空”是“树”(自然生物)和“我们”(人类)存在共同的家,代表着自然界。

所有生物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4.这首诗中的“我们”,有怎样的象征义?
“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

5.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书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

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

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雨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6.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

前者主动,后者主静。

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启示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

而当“雨歇了”,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

那曾因为争取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闪现。

虽然那“挺拔”的姿势只是一次“闪现”,虽然“等待”的只是一个“瞬间”,但是存在的意义不就是在那无休止的搏动中一次又一次地追逐那一层高过一层的瞬间化境吗?
四、辨
这首诗歌想想奇特,意境朦胧,人们对其主旨历来有多重解读。

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观点一:这首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和人一样,也有情感,也有生命,也会等待美好的未来,人们应该敬畏自然,合乎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观点二:这首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很多人忙忙碌碌,急于低头赶路,却忽视抬头看天空。

其实,人们在匆忙赶路的同时,也应该偶尔停下来,欣赏身边的美景,静待雪花绽
放。

观点三:这首诗歌体现了宇宙间事物的和谐共处。

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是能和谐共处的。

树在灰色的雨中依然可以汲取生命,黑鹂在果园里欢快的生活。

雨天与晴天,春夏与秋冬,各种事物和谐相处,也都在静待美好的瞬间。

五、拓
探析隐喻手法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主旨。

《树和天空》即运用了隐喻手法。

树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它诠释了生命的深度与高度。

但是人们埋头于对土地的耕耘与掘进,却渐渐忽略了头顶上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忘记了对未知的渴望、对神秘的欣赏、驻足静观与默想,比如对宇宙一声纯粹而又唯美的惊叹!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这里的“水仙花”是一种隐喻,那它比喻了什么呢?请以“换一朵水仙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用面包换一朵水仙花,可以使人抛却许多杂念,感悟人生的真谛,得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尤其是一些富人,他们拥有享用不尽的面包,倘若他们能拿出一些来换取水仙花,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便是如此。

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卡内基音乐厅则是他生命中两朵盛开的最艳丽的水仙花。

在卡内基功成名就之后,他便不再追逐名利,而是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

为了发展美国的科学、文学和美术事业,他创立卡内基协会;为了使匹兹堡的工人阶级子女能得到良好的职业培训,他建立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了使普通百姓也能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他投资建造卡内基音乐厅……他一生捐款4亿多美
元,始终坚持着他的人生信条:生意人的生涯应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为自己和家庭挣到足够的线,另一方面是用额外的财产为社会服务。

卡内基的经历是面包与水仙花之间权衡的典范。

在有了足够面包的同时,不妨停下来看看周边的风景,用一些面包来换取水仙花,将金钱化为无私的大爱;闻闻水仙花的芬芳,感受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喜悦;并把水仙花的香气传向人间,让世间溢满真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