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⑷ 区域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区域结构主要有经济结构和空间结 构。 区域功能分为内在功能(组织区内 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和外在功 能(国民经济系统的一部分)。
⑸ 区域是一个经济实体,对 外具有一定的经济个性。 ⑹ 区域有形成、发展、成熟、 衰退(再生)等阶段的生命周 期。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各产业按照技术的先
进性出现兴起和衰落的更替。
市场机制的缺陷:
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控也 不是万能的。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就
可能导致某些产业发展过度,而另一
些产业可能发展不足。无序的竞争则 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使资源总体配臵 效率降低。
政府干预:
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
可把关联产业分为三类:
⑴
前向联系产业是利用主导产 业产品的产业。 ⑵ 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主导产业 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 ⑶ 侧向联系产业是为主导产业 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 业。
3、基础性产业,是指为区 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 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
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
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作用方式: 制订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 展的重点,产业之间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
序等,将其作为指导区域产业发展的根据。
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 等政策工具,通过对不同的产业采取 不同的经济政策,以便有效地协调各 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使它们的发展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
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 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 劳动力将增加。
2、库兹涅茨法则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1节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1节 区域经济结构
• 区域概念:空间的特化
– 即:地域空间的一部分被赋予特定的资源、环境与人 口特征,使得一个空间范围在地理学性质上区别于另 一个空间范围,分别都成为区域。
• 区域内涵:
– 空间——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依托 – 具有系统性特点 – 具有结构与功能 – 具有整体性 – 具有动态性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2. 库兹涅兹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
(1)随着时间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
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升,但
他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业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 升的。然而它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 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的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一阶段:A占首位,A>C>B, A>B>C; 第二阶段:B占首位,B>A>C, B>C>A; 第三阶段:C占首位,C>B>A;
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GDP比重 就业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890年代 1920年代 1960-1965 1980中期 1995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890年代 1920年代 1960-1965 1980中期 1995年
17.9 11.2 3.3 2.0 2.0
44.1 41.3 43.5 34.0 26.0
38.0 47.5 53.2 64.0 72.0
42.0 27.0 7.0 3.6 3.5
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
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以广西北部湾为例——10级地科院师范四班陈丹222010318011150 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需要从区域内部、区域整体和区域之间的产业经济发展入手。
区域内部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区域所选择的空间组织实体的形式以及区域间的空间组织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
一、区域的结构与组织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企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要素结构等。
1.区域的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组合方式,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组织核心,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依据与主导产业的经济技术联系,彼此连接,形成联系紧密有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产业系统。
主导产业的选择、关联产业的配套,基础性产业的配套以及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的发展都直接影响着区域产业的经济发展。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区域产业结构看成是一个资源的“转换器”,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经过产业结构的转换,就生产出了所需的产品,市现率价值的增值。
所以,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
南宁市包括市辖区、武鸣县、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横县;北海市包括市辖区、合浦县;钦州市包括市辖区、灵山县、浦北县;防城港市包括市辖区、上思县、东兴市。
陆地国土面积 4.25 万平方公里,2006 年末总人口1254.72 万人,占广西总人口的25.29%,拥有沿海1595 公里海岸线,2006 年地区生产总值1434.47 亿元,占广西生产总值的29.71%,是国内仅存的未大规模开发的连片沿海岸线。
今年1 月16 日国家正式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地理学上的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经济地理学上的区域——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 围。其内涵有:(1 )空间,且其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依 托(2)有大小之分,故而有层次或等级之分。(3)有同质 区域(据研究的某一种或某类经济活动、要素、问题等式的 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区域)和集聚区域(据经济活动的内 在功能联系的强弱程度而划分的区域)。(4)区域有自已 的结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和功能(对内表现为组织区 内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对外表现为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且扮演着某个角色)。(5)区域对外都 表现出特有的经济个性,是一个经济实体。区域之间存在着 相互联系,在发展方面相互影响和制约。(6)区域有由形 成、发展、成熟、衰退或再生等阶段所组成的生命周期,演 变过程大致相同。
10.03.2019 4
此外:支柱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 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潜导产业 —— 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 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 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10.03.2019 18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1、集聚机制: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 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集聚机制形成源于三方面:(1)经济活动的区位 指向( 2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3 )经济活动对 集取聚经济的迫求。 集聚引力,使区域经济在空间上发展不平衡,其 原因是:( 1 )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 2 )加 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3)促进发达地 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务化地区、产业密 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4)引发和加剧经 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 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 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强调空间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的协调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的 空间组织模式和策略。
04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 理论的关联
区域空间结构对空间组织的影响
空间分布与集聚
01
区域空间结构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程度,影响空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空间组织模式,如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 网络开发模式等。这些模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
03 空间组织理论概述
空间组织理论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空间组织理论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 和利用空间资源,以促进区域社会经 济发展的理论。
特点
空间组织理论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实 践性等特点。它涉及地理学、经济学、 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强调空间资源的 优化配置和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环境治理与修复
运用空间结构理论,分析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制定针对性的 环境治理和修复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生态廊道与绿地系统规划
结合空间组织理论,规划生态廊道和绿地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1
区域空间结构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 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动态性、开 放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
空间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观点
中心地理论
以城市为中心,研究城市与周 边地区的空间关系,提出城市 等级体系和职能分工的观点。
空间结构理论
关注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和 层次性,研究空间结构的优化 和重组问题。
区位论
强调区位因素在空间组织中的 重要性,认为区位选择是经济 活动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七区域结构与组织
(3)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A、传统社会,包括牛顿之前的整体世界。 B、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 C、“起飞”阶段,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 D、向成熟挺进阶段。 E、高额大众消费阶段。
七区域结构与组织
(4)霍夫曼定理
工业化的四个发展阶段: A、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 B、资本工业品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 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0.5。 C、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平衡状态, 霍夫曼比例为1+0.5。 D、资本工业品占主导地位,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在1以下。
影响到城市的发展。
七区域结构与组织
3、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 城市是区域非农产业的主要集聚地。 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与管理中心。 城市是区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枢纽点。 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地和输送地,创 新发展的源泉。
七区域结构与组织
(2)构造区域空间结构
七区域结构与组织
(5)赤松要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形态理论
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 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 继交替发展。
后起工业化国家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的四个阶段:
A、从研究开发新产品到国内市场形成。 B、从国内市场饱和到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C、从国外市场形成到输出技术设备,就地生产和销售。 D、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产品以更低价格返销,迫使本国该产 品减少生产,并促使新产品开发。
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
七区域结构与组织
第7章 区域空间结构与组织
2010-8
CUEB 陈飞
16
第三节 区域差距与产业空间转移
一、区域差距
1、含义:区域经济规模差距——GDP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人均GDP 2、影响因素: 要素投入——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包括自然资源) 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社会分工 空间格局变动——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市场 力量
2010-8
CUEB 陈飞
25
b经济行政区 兼有经济区和行政区双重职能。有利于区 内各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有利于综合开发当 地的资源和共同利用区内的基础设施,但不利 于地区之间同行业内的分工协作。
2010-8
CUEB 陈飞
26
二、经济区划的理论与方法
1、经济区划的含义: 是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对全国领土进行 战略性的划分,揭示各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指出各经济区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特点。
式?
※有什么特点?
2010-8
CUEB 陈飞
9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1、初始的均质结构阶段:少数的农业区域上,散 布着一些农村居民点。 2、早期发展的集中化阶段:人口高度集中在比较 狭小的地域空间 —— 城市,高度密集地经营着各 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活动。 3、集中后的分散化阶段:首位城市的郊区化与区 域次位和第三位城市等次级中心的兴起。 4、分散后的地方中心增长阶段:空间差异逐渐缩 小,空间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完全融合为有机的整 体,整个空间结构系统重新恢复到均衡状态。
3、经济区的类型
(1)按空间分析法划分
按经济区内部某些重要经济因素的空间同 质性或异质性特征来划分。
①同质区:是所属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某种经济 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的区域。 ②极化区:指在空间结构上是由若干功能上联 系密切的异质部分组成的区域。 ③规划区:政府进行经济管理和决策时按照一 定的政策目标界定的经济区。
9.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主导产业的特点-区域性、阶段性和关联性, 主导产业的特点 区域性、阶段性和关联性, 区域性 前两个不能绝然分开, 前两个不能绝然分开,区域性是阶段性的另一 种表现形式: 种表现形式: [1] 阶段性:一个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 阶段性: 同的主导产业,这是主导产业升级换代所致; 同的主导产业,这是主导产业升级换代所致; 小资料:上个世纪 年代中期 年代中期, 小资料: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在世 界经济增长的竞赛中已摘到了金牌( 界经济增长的竞赛中已摘到了金牌(年增长率 )。此时 为8%—10%)。此时,日本的主导产业是纺 )。此时, 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到了60年代中期, 到了 年代中期,日本已经在此类产品的出 年代中期 口中积累了足够的资金,产业开始了第一次升级, 口中积累了足够的资金,产业开始了第一次升级, 日本电气、钢铁和化工产品开始成为主导, 日本电气、钢铁和化工产品开始成为主导,把纺 织品和玩具产业甩给了跟在自己身后的台湾、 织品和玩具产业甩给了跟在自己身后的台湾、新 加坡、韩国和香港。 加坡、韩国和香港。 等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了新一轮的转 等到了 年代中期, 年代中期 汽车、半导体、 型,汽车、半导体、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开 始成为主导, 始成为主导,自己旧有的产业甩给了已经成为 四小龙”的第二集团。 “四小龙”的第二集团。第二集团则把劳动密集 型的产业甩给了东盟、南亚和其他东亚国家。 型的产业甩给了东盟、南亚和其他东亚国家。
意义——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主导产 意义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 业处于支配地位。 业处于支配地位。通过与其它产业之间的 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 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主导产业的发展 就能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就能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对 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略) 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略)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各国各地区的空间结 构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均质空间结构-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 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变 的一般规律。
农业社会,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土地和动植物为劳 动对象,这时的区域空间结构表现为地区差异不 十分明显的均质化,其中有若干地方中心存在, 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 近代工业的出现,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同时也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均质化格局。 工业企业总是选择一些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地点 进行配置,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工商业活动集中的 城市,并成为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在 地域上表现为极核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的意义 通过增强和深化本区域的网络系统提高区域内各 节点间、各域面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 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使“点” “线” “面” 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个区域得到有效 的开发,使本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通过网络的向外延伸,加强与区域外其他区域经 济网络的联系,并将本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 周区域扩散,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调动更多 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 及重要性等,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同类但不 同等级的线之间往往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它们相 互连接,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某一种经济活动。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
概念——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 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点与线的载体,网络的意义在于 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 能完成的功能。 类型: 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如交通 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成。
区域架构及人员岗位职责
区域架构及人员岗位职责区域架构是指企业或组织将其业务或运营范围按照区域划分,在每个区域内设立相应的管理和执行机构。
区域架构通常用于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区域内业务的有效管理,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
区域架构通常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总部、区域中心、分支机构和团队。
在这个架构中,不同层次的人员负责不同的职责,协调和合作来实现整体业务目标。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区域架构及人员岗位职责的例子:1.总部:总部是整个组织的核心,负责制定整体战略和政策,同时提供支持和资源。
总部的主要职责包括:-确定区域划分和分配-制定区域业务目标和计划-分配资源和支持-监督和评估区域绩效2.区域中心:区域中心是连接总部和分支机构的重要桥梁,负责协调和管理区域内的业务活动。
区域中心的主要职责包括:-实施总部的战略和政策-协调和合作分支机构之间的运营-监督区域内的绩效和进展-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3.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是在区域内设立的具体执行和服务单位,有时也被称为地区办事处。
分支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负责落实总部和区域中心的战略和政策-管理当地的销售、服务和运营-提供当地市场情报和反馈-维护客户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4.团队:团队是分支机构的基本单位,团队成员主要负责实际的业务执行。
团队的主要职责包括:-销售和推广产品或服务-客户关系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收集市场情报和竞争信息此外,区域架构中可能还包括其他职能部门,如财务、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等。
这些部门通常由总部或区域中心提供支持和指导,他们的职责是为区域内的业务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
总而言之,区域架构及人员岗位职责的设计要根据具体组织的需求和业务模式来确定。
高效的区域架构可以提高业务运营的效率,并保证组织能够在各个区域内实现一致的战略目标。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课件
东京都市圈的区域发展与组织。东京都市圈通过强大的交通 网络、产业协作和城市规划,实现了城市与乡村、中心与外 围的和谐发展。其组织结构重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共 同推动区域繁荣。
区域发展与组织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一
资源与环境压力。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 环境破坏成为严重问题。如何平衡发展与环保,实现可持 续发展是一大挑战。
03
功能与职责
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组织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与职责,包括政策制定、资
源分配、公共服务提供等,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推动区域发展。
经济区域组织
定义与内涵
经济区域组织是根据经济条件、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在地理空间上划分的经济区 域。它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与协调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城乡区域组织的重要任务。 这包括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 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措施,以 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组织变革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
此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自 然资源,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以
初级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
挑战二
城乡与区域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城乡和区域差距容易拉 大,导致社会不公和不稳定。缩小差距,促进全域均衡发 展是关键。
机遇一
科技与创新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区域发展带来新动力, 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利用科技手段,可以推动产业升 级和社会进步。
机遇二
全球化与区域合作。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区域间合作,实 现优势互补,是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课件
区域的基本概念与理 论
区域定义与特征
区域组织架构
区域组织架构区域组织架构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组织结构,包括不同层次的管理机构和部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职责划分。
这种结构与企业组织架构类似,但考虑到区域性的特点,它通常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区域组织架构的各种层次和部门。
1. 区域公司区域公司是区域组织架构的最高层次。
它的职责是负责整个区域的业务和组织管理,包括策略制定、资源配置、人员管理等。
在区域公司下面,通常设立有许多地区和市场部门,以便更好地开展业务和管理。
2. 地区部门地区部门是针对特定地区设立的机构,负责在该地区开展业务和管理。
具体来说,地区部门的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招募、培训和管理员工,以保证业务的高效运作;二是与各个客户建立联系,开展业务并维护客户关系;三是负责地区的投资、营销和财务管理。
地区部门通常是区域公司下面的第二层次,是管理与执行中间体。
3. 市场部门市场部门是地区部门下面的一级部门,它的职责是负责特定市场的业务和市场推广,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和推广、销售和客户服务等。
市场部门通常由市场经理领导,负责处理市场上的所有事项,以保证营销活动的顺利展开。
4. 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部门是区域组织架构下的一级部门,负责招募、培训和管理员工。
这个部门通常由人力资源经理领导,他们的职责包括招募新员工、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管理员工绩效以及确保员工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
5. 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是负责区域组织架构下的财务管理的一级部门。
它的职责包括财务报告、财务预算、税务规划和资金管理等。
财务部门由财务经理或首席财务官领导,确保公司的财务稳定和健康。
6. 投资和开发部门投资和开发部门是区域组织架构下的一级部门,负责探索新的业务机会和产品开发,以实现公司的长期增长。
投资和开发部门通常由创新管理人员领导,他们的职责包括识别新的机会、进行市场调研和竞争情报搜集等。
总之,区域组织架构是一个灵活适应的管理框架,帮助公司在一个地区内实现管理和业务目标。
第七章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PPT课件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 前工业化期 ● 工业化初期
● 工业化成熟期
● 后工业化时期
2、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陆大道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1) 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阶段。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农 业。生产力低下,以自然经济为主; (2)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的过渡阶段; (3)工业化中期阶段; (4)工业化后期及工业化阶段。
企业群
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
产业群
(2)经济联系聚集
即存在密切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向某一地域集中。
纵向经济联系形成的聚集
产业链
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聚集
专业化分工体系
(3)效应集聚
指企业为了获取集聚经济效应而向某一地域的集聚。
4、集聚不经济
形成原因:
● 不合理的聚集 ● 聚集过度
宏观方面: 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2)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 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的构成
运费因子
成本因子
经济因子
非运费因子
区位因子
收入因子
非经济因子
3、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确定区位主体的最佳区位选
择和经济活动的最佳空间组织的理论。
区位理论包括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 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
二、古典区位理论
第七章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
● 区位理论 ●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 ● 区域空间结构及其演变
第一节 区位理论
● 有关区位的几个基本概念 ● 古典区位理论 ● 近代区位理论
一、有关区位的几个基本概念
1、区位与经济区位 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或地域。 经济区位即是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
第七章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就是由各种经济活动所形
成的点、线、面和网络。
19
2、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1)经济活动的有效依托 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有效依托。
(2)产生经济活动的结构效益 A、合理组合而导致的节约经济 B、集聚经济 C、规模经济
(3)城市规模
主要是根据城市常住人口和建成区用地规模,来考察城市大小。
30
2、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
特定区域的资源、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供给能力会对城市的 经济结构类型、规模等产生显著影响。
区域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区域环境容量一定程度上限制城市发展可能达到的最大规模。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和社会发展走向等,也会
8
(2)关联产业配套
A、要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把握前向、后向和侧向关系,合理 选择相关产业,能形成有机整体,并能有效保障主导产业发展。 B、要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 C、合理确定关联产业发展规模。 D、合理布局关联产业。
9
(3)基础产业配套
基础性产业有两个职能:为区域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的生产 经营提供生产配套服务和支撑。为区域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 基础产业门类多、构成复杂,规模需求不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但最基础部分仍需政府干预,故应根 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予以合理发展。
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
务的产业。
在产业功能分类中,还有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分类: 先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有限,但代表了
区域管理的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
管理指标
员工满意度
评估内部管理水平和员工工作环境的重要指标,影响员工忠诚度 和绩效。
培训计划完成率
体现区域对员工发展的重视程度,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内部沟通效率
反映区域内部信息传递和协作效率,影响决策质量和执行效果。
客户满意度指标
客户满意度调查得分
直接反映客户对区域服务质量和产品 满意度的评价,是提升客户关系的关
和谐发展。
CHAPTER 03
职责分工
总部管理层职责
制定公司战略
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长期和短期的战略 规划。
监督区域运营
对区域管理层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公司 战略在区域层面得到有效执行。
资源调配
根据公司战略和区域需求,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财 力等资源。
区域管理层职责
01
区域规划
职责分工调整建议
根据组织结构优化方案,对各部门和 岗位的职责进行重新划分和调整,确 保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
实施计划和预期效果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时间节点 、责任人和所需资源等,区域管理组织结构
总部管理层
战略决策
制定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审批区 域管理计划,确保公司长期目标 的实现。
03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协调不同部门、不同利益主体
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利用,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
监控与评估流程
01
制定监控指标
根据区域管理计划的目标,制定相应的监控指标,用于衡量计划的执行
情况。
02
数据收集与分析
定期收集相关数据,对监控指标进行分析,评估计划的执行效果。
03
反馈与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对区域管理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确保计划的顺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2、本书中对主导产业选择
(1)高比较优势系数
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 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 较优势系数来测度。 指标: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 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的一个综 合指标。比较优势系数是这四个系数的乘积。
判断标准:区域某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的值 越大,越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
不过,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的界定还有分歧。[1]本文 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 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 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 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 提出,故也称为索洛残差。在我国,近年来有 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尤其在克鲁格曼(1999) 提出 “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后,这一问题更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一 些学者估算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如舒元(1993) 曾 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我国1952 —1990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 到的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02 %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 013 %。王小鲁(2000) 同样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我国1953—1999 年 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1953 —1978 年间全要素生产 率增长率为-0117% ,1979—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146% ,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9 %。还有一些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与经 济增长进行了理论思考,如郑玉歆(1999) 对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和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进行了详细讨论,但未给出我国全要素生 产率的具体估算。易纲、樊纲和李岩(2003) 提出我国经济存在效率 提升的四点证据,指出新兴经济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面临的困难,并 给出新兴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模型,但他们也未给出具体估算。 本文在析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四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估算出我国 1979 —2004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此间我国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我国经济增长源泉做简要分析。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结构概述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
3、面状要素及其表达功能
面状要素指的是内部具有某种同质性而在空间上四面延展的地物, 也称域面要素。域面是点和线要素赖以存在的空间基础,具有确定的空间 范围。面状要素的主要特征有: (1)面状要素的形式特征主要是其面积大小的可测性。 (2)界限的非规则性和不确定性。 (3)类型的多样性。 适合表达为面状的地物主要有:经济区、文化区等各种类型分区,国 家、各级行政区域,规划的城市平面,大洋、海、大湖、平原等。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二)空间结构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1.不同尺度地域的平衡发展问题 反映到空间结构上面,经济社会发达的区域空间结 构复杂而精细,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域则表现得较为简单。 2.区域空间结构的组织形式 即面对区域现实发展的程度,如何寻找有效方式来 组织最优的空间结构,制定区域范围内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和城市重点发展战略的结构模式,如按增长极或者增长轴 为中心或者突破口来组织区域的宏观架构。
线为明确边界的许多独立但相连的网络结构。③道路网络,呈环网状结构,网络
中的点于线存在功能等级,不同节点及外围地区的可达性存在空间差异。
点点型韦伯结构
大量经济单位在空间上各自分散,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网络体系发育 还远远不够,这时就形成点点型的韦伯结构。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3、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
杜能环
第一层:种植园艺作物和饲养奶牛;第二层:林业;第三层:集约的农作物种 植;第四层:不集约的牧草种植和放牧;第五层:粗放的三年轮作;第六层: 放牧与粗放的种植业。
中心地结构
利润递增区 需求门槛线 中心地
利润最大线 利润损失区 最大销售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
2
区域差异
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 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 的地域差异;
3
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
区域发展 模式
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进行分析,并系统 地探讨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区域发 展的优化模式。
2. 区域经济结构
上海
70%的出口商品通过外贸口岸进入国际市场; 90%的外资或县外内资是受上海影响而进入嘉善。
嘉善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空间近邻效应
空间近邻效应
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 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产生原因: 就近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助于节约成本 降低企业的决策风险 影响: 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带来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这些理论还有哪些更实际的用途?
城市规划 区域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可行性分析
2. 产业功能分类 主导产业
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其特点包括: 生产规模大 产品输出率高 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支柱产业
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 比重高的产业。
2. 产业功能分类
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 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 协作的产业。
关联 产业
潜导 产业
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 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 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基础性 产业
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 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分成生产 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
1. 三次产业的划分
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自然物的生产, 包 括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三产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生产, 主要 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 无形财富的生产。指除第一、第二产 业以外的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
自我积累、自我发 展。政府的作用是 适当提供技术援助, 及时更新换代以延 长黄金时间
逐渐减小
鼓励转移;适当促 退.但要解决好有关 的社会问题,诸如失 业后的再就业安排、 最低生活保障等
依靠社会力量建 政府大力扶持; 设;政府的作用 制定优惠政策; 主要是引导、服 给予资金扶持 务,发展配套产 业和相关产业
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判定
高比较优势系数: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 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比较利税系数 高产业关联度: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 高需求收入弹性: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 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 之比。 高生产率上升率: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 资金生产率;技术生产率; 高产业创新能力
重要因素
自然禀赋 的差异性
经济活动 的不完全 可分性
空间距离 的不可磨 灭性
自然条件的异质性 资源的稀缺性
流动性 极化性
时间成本 费用成本 交流成本
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
不完全流动性
区域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
区域演化 规律
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社会经济、 自然环境、文化心理……)及其综合效益 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 时空规律;
比例
一产
二产
三产
农业经济时代 工业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
时间
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产业的国民收入及劳动力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
比 例
1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0%
1949 1951 1953 1955 1957 1959 1961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吸引区:结节点按其有效半径所服务 的一个或大或小的地域空间。(腹地)
结节区:吸引区和结节点的组合。
区域系统
区域系统的特征: 综合性 与 整体性 动态性 与 开放性
层次性 与 嵌套性
空间性 与 地域性 自适应性 与 自组织性
与区域的特征有何区别?
区域系统
区域经济的地域分异 根本原因 前提和基础
霍夫曼认为, 在工业化进程中, 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 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
工业化过程
深加工化过程
即深加工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制造 业结构的深加工化反映了工业增长对能源、原材料依赖程度逐 步下降的趋势, 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资本和技术的 投入。
技术集约化过程
即在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 技术集约化不仅表现为所有制造业部门都采用越来越高的技术、 越来越先进的工艺,而且表现为大批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技 术产业得以兴起和发展,并逐步成为工业的主体。
• 产业结构由农业主导逐步向工业化结构转变, 工业以食品、 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
第二阶段——— 工业化初期阶段
• 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 长, 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重工业化阶段。
第三阶段——— 工业化中期阶段
• 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 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 增长转入持续地高速增长, 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第四阶段——— 工业化后期阶段
• 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 同时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
第五阶段———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
• 第三产业开始分化, 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 服务业中分离出来, 并占主导地位 。
第六阶段——— 现代化社会阶段
工业化过程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基础产业一主导产业一关联产业开发模式
核心思想: 努力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
服务业
主导产业群
主导产业
基础设施产业
地区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示意图
区域开发的产业模式
先导产业一主导产业一支柱产业开发模式 生命周期理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供给、技 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作用,每种产 品都有一个“研制-开发-进入市场-大批 量生产-市场饱和-利润下降-衰退”的过 程。与此类似,一个产业由出现到衰落, 也有这样的过程,这就是产品和产业生命 周期理论。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区域发展模式
先导产业 主导产业
较大
支柱产业
大 初期略快于GDP, 后期略慢于GDP 很好→一般 高
夕阳产业
由大到小
规模 速度 效益 当前 地位 未来 影响 政策 取向
小 不一定快于 GDP 不一定好 低
明显快于GDP
较好→很好 较高
明显慢于GDP
差 由高到低
逐渐增大
越来越大
大而稳,后期开始 减小
概念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 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 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
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区域产业分类及其演化模式
分类方式:
三次产业分类 产业功能分类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其它产业分类
3.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要素: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各种物 质资料和劳动力,包括资本、劳动力、 技术、自然与人文资源等。 根据产业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可以 划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 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4.其它产业分类
技术先进性产业分类:即按照产业的技术 先进程度,将产业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 术产业两大类。 发展前景产业分类:即按照产业发展前景、 发展潜力的大小将产业分为夕阳产业和朝 阳产业两大类。
三产所占比重 二产所占比重 一产所占比重 年 份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现实案例
湛江市历年产业结构变化态势(1949~2008)
• 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 没有或极 少有现代化工业, 生产力水平很低。
第一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
钱纳里: 基于产业结 构转化的区 域经济发展 阶段理论
重工业化过程
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的过 程。重工业化过程贯穿工业化始终。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alther Hoffmann)用消费资料工业净 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来反映重工业化程度,后来人们称 此为霍夫曼系数或霍夫曼比例, 即:
霍夫曼系数=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 产值
区域开发的产业模式
产 业 地 位
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
夕阳产业 先导产业 衰退产业
时间
支柱时期: 新兴阶段: 朝阳时期: 夕阳时期: 衰落时期: 主导产品拥有稳定的市场销售量 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新产品群 产品进入成批扩大销售阶段。 主导产品的销售量趋于下降 主导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
都大幅度下降。
区域开发的产业模式
避免集聚不经济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政府的政策作用
扩散效应
产业梯度转移机制
技术进步
经 济 特 区
制度移植模仿机制
嘉善的“一、三、五、七、九”特点:
技术溢出机制 10%的嘉善人到上海工作、学习、生活; 30%以上的农产品销往上海大市场;
周 边 地 区
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产业结构升级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