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合集下载

最新-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分析 精品

最新-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分析 精品

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分析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建筑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该项内容与建筑工程项目整体建设施工质量有着非常紧密联系,主要是因为建筑结构不仅会负荷自身的重量,同时还需要承担建筑内容其它设施的重量。

人们希望生活在安全、可靠的建筑环境中,所以对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本文就是对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进行探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振动控制我国建筑行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很多新技术和新材料和不断涌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开始着手研究高层建筑物的振动控制技术。

我国高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数量不断提升,高层建筑工程项目与传统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要求更为严格。

我国想要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我国建筑水平不断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也需要加强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研究力度。

1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隔震技术分析隔震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建筑结构振动控制就是。

但是需要注重的是,现阶段我国建筑领域中对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减振机理还没有形成统一性的认知,相关研究理论还不够丰富,导致高层建筑工程项目隔震结构设计工作开展中缺乏有力的依据,高层隔震结构不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甚至还会导致高层建筑工程项目应用存在一些不良安全隐患。

对于建筑隔震结构而言,高阶振型反应谱加速度的减少量在一定高度反应谱加速度减少量中会超出很多,但是在多层建筑工程项目中,高阶振型的减少量与低层振型并没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1被动隔震控制技术。

被动隔震控制技术应用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基层隔震处理。

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会在建筑结构的基础部门与上部结构之间进行隔震层的建设,从而有效实现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的有效隔离,降低地震能量的传播成效,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抗震性能,缩减地震能量对建筑主体结构的破坏作用。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发表时间:2016-08-19T16:22:57.960Z 来源:《低碳地产》2015年第19期作者:刘振洪[导读] 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中,通常以“大震震不倒,设防烈度可修,小震震不坏“为建筑防震设计的标准。

刘振洪海门市轻工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摘要】我国属于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新建楼房需采用防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和方法,提高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性能,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楼房的隔震、减振能力。

文章首先分析了隔震、减振的原理,介绍了相关的技术,并探讨了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控制应用与趋势,为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振动控制;类型;研究近年来,人们的安全意识逐步增强,对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结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应用越来越多,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为了最大最大程度上降低震动给建筑带来的损害,应从材料、结构和地形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1]。

文章在对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原理介绍的基础上,探讨了各种技术应用和发展。

一、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原理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中,通常以“大震震不倒,设防烈度可修,小震震不坏“为建筑防震设计的标准。

但一般而言,建筑结构主要依靠结构吸收变形,来消减地震造成破坏的力量。

根据设防标准设计建筑结构,对于中小型地震,可通过变形设计抵消地震破坏力量,此方法具有可行性,而遇到大地震,则无法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

这也是专家工程师研究新结构设计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隔震原理建筑结构防震系统通常是在隔震层设计的,其将建筑结构分为下部结构、隔震层和上部结构3部分。

此种结构设计可降低地震破坏力,将下部结构力量传到隔震层,并经隔震层后的抗震装备,消耗和吸收掉大部分的破坏能量,并将另外一小部分能量转移至上部结构[2]。

在设计建筑结构中隔层时,需对上部结构做出一定改变,以应对可能由地震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确保建筑上部结构遭遇强烈地震时处于弹性状态,不至于被破坏。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摘要:为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必须注重隔震、减振等方面的工作,实行标准化的管理,使其既能保证使用的安全,又能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通过对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原理的研究,对隔震减振技术从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混合控制等几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振动;控制引言最近几年,由于人们对安全的认识不断提高,所以对建筑结构进行隔震、减振和振动的控制研究得到了很大的推广,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它已经可以很好的与实际的项目相融合。

随着国内高楼大厦数量的增加,人们对其结构的耐久性能、稳定性能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建造高质量的大厦。

因此,我们国家也应当强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升我们国家的建筑水准,才能适应我们国家日益增加的人口以及日益提升的城镇化水平的刚需[1]。

1 隔震与减振的概况在中国,传统的房屋结构以“大震不垮”、“设防可修”、“小震不坏”为主的房屋抗震设计准则为主,该准则可在中小型震下较好地缓解房屋的局部损伤,但随着地震等级越大,该准则已无法保障房屋的安全,为此,必须探索新型房屋的抗震性能。

2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总体思路2.1 隔震的原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以隔震层为基础进行的,而建筑结构通常可以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是:下部结构、隔震层和上部结构,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在地震时,从地底传来的震幅能够传递到隔震层,而隔震层能够很好的将地震所造成的损伤能量吸收,剩余的一小部分的损伤能量传输到上部结构中,在这种传输作用力下,建筑的上部结构会逐渐变化,逐渐对地震的破坏能力会有一种抗性,在再次发生地震时,在隔震层的作用下,上部结构也可以很好的消减地震所造成的损伤,呈现出一种弹性的状态,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建筑结构的隔震性能。

2.2 减振的原理在建筑结构的抗震系统中,有一个消能减振结构构件,它主要是在建筑结构的抗侧力装置中,通过安装耗能构件,可以再一次实现消能阻尼,即在建筑结构遭受地震的侵蚀时,消能构件和消能装置,利用其弹塑性变形滞回能力,可以将地震地面段,在地下室上部建筑的投影出入口,通常选择室外台阶连接室外坡道的出入口。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_减振和振动控制(精)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_减振和振动控制(精)

2011NO .13 China New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建筑技术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吴嘉强(重庆中科建设 (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0一、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振原理分析传统的建筑结构建设以“ 小震震不坏、设防烈度可修、大震震不倒” 为建筑设计的设防标准, 建筑结构主要依靠其结构变形吸收、消耗地震带来的能量。

按这种设防标准设计的建筑结构在遇到小、中型地震时, 依赖结构吸收、消耗地震带来的能量具有可行性。

这种建筑结构在设计时虽然采取严格的设计,但在遇到超过设计所能抵抗的大地震时,仍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

这也使得很多专家致力于寻找在各方面优于传统建构结构设计的新体系。

(一建筑结构的隔震原理基础建筑结构的防震体系通过对隔震层得设置, 将建筑结构分为三部分: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

这样由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先经下部结构传输到隔震层,再由隔震层隔震装置吸收、消耗大部分地震能量后, 将仅有的少部分地震能量上传到上部结构。

建筑结构隔震层的设计改变了建筑上部结构的周期,从而降低了上部结构对地震的反应,进而确保了上部结构即使在遇到强烈地震时也仍处于弹性状态,甚至能保持在自然弹塑性变形的初期状态。

(二耗能减振结构原理耗能减振结构,是指在建筑结构抗侧力构件中, 通过设置耗能部件来实现耗能减振的。

当建筑结构承受地震带来的能量时,耗能装置和耗能部件通过产生弹塑性来滞回变形, 从而, 吸收、消耗地震带来的巨大能量, 减少主体建筑结构受地震巨大能力的影响, 进而达到减振、控震目的, 这与传统建筑设计“ 硬碰硬” 思想相反, 它属于“ 以柔克刚” ,在后面笔者还会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二、建筑结构的振动控制技术传统建筑抗震设计,主要利用结构自身来吸收、消耗地震带来的能量以满足设防抗震的标准, 虽然能在遇到较小地震, 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比较消极被动的抵抗地震的方法。

科学有效的抗震方法是通过采用结构振动控制技术来达到抗震目的,即通过对结构本身施加振动控制系统,让其与结构本身一同发挥抗震作用,以减轻建筑结构的抗震反应。

关于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研究

关于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研究

关于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研究【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在工程结构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工程应用日益增多,已开始从理论和试验研究、方案设计、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分析研究,向工程试点和应用的方向发展,几种实用的隔震体系在规范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在我国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已增加了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专门章节,工程结构应用橡胶支座的推荐性设计标准亦已批准。

有关这一领域的综合评价文章也常见诸于国内外的期刊和会议上。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振动;控制前言建筑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技术是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研究课题。

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技术为中国在减轻多、低层房屋水平地震灾害中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一、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1 基础隔震技术内涵基础隔震技术近百年来已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隔震方案,是限制地震能量进入上部结构的方法。

该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河合浩藏于1881年提出的,认为先在地基上纵横交错放置几层圆木,圆木上做混凝土基础,再在混凝土基础上盖房,以削弱地震传递的能量。

常用的隔震机构和体系如叠层钢板橡胶支座、复位弹簧和平面滑板并联机构、摩擦摆体系(fps)和其它隔震、减振复合体系已用于许多实际工程。

1.2 叠层橡胶垫体系的隔震原理对建筑物地震反应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结构的周期,一个是阻尼比,普通非隔震中低层建筑物的刚度大、周期短,其基本周期正好在地震输入能量最大的频段上。

因此相应的加速度反应比地面运动放大得多,而位移反应却较小,如果延长建筑物的周期,而保持阻尼不变,则加速度反应被大大降低,但位移反应却有所增加,如果继续加大结构的阻尼,加速度反应则继续减弱,且位移反应也得到明显降低,通过延长结构的周期并给予较大的阻尼,就可使结构上的加速度反应大大降低。

同时,对结构产生的较大位移可由上部结构底部和基础顶部之间设置的隔震层来提供,而不由上部结构自身的相对位移来承担。

试析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及振动控制措施

试析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及振动控制措施

试析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及振动控制措施一.隔震与消能减振原理建筑结构在地震过程能够相互消除荷载力,使建筑结构变成良好的变形吸收形式,并且在建筑建设中通过建筑自身能力来提高主要因素,在建筑结构中,隔震和消能是一套系统。

建筑结构处于小型地震中可以起到良好的低于作用,但是在7级以上地震时,这种减灾能力就显得十分脆弱。

二.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使用现代结构控制技术,对建筑的地震结构施行联机观测,在根据实际监控分析来对结构进行调整。

对结构提高控制力,使其实现自动控制。

主动控制在很多结构中和动力形态中,都被设置到实际允许的控制范围,是结构在调整的过程中保护整体的问题性。

主动控制是电子机械和工程结构的产物,它在结构尺寸和荷载的控制上来说十分稳定,但是在建设成本和投资上十分巨大,如果以保护单体建筑的角度来说十分适用,并且控制形式有效。

三.油阻尼板主动控制这种控制结果能够兼顾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等优点,并且在控制效果上能够通過电能调节改变结构性能。

非常适合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

通过调控油孔流量可以使几点控制阀门的调节度加大,并且通过流动阻尼达到更换的目的。

我国已经能够自主研发变阻尼半主动控制系统,根据不同的油路设计方案来提高应用设备的控制方法,提出合理的分析设计软件。

根据电液伺服阀发展成变阻尼半主动控制系统。

以此提出了两套油路设计方案,另外这项技术针对隔震房屋的隔震层中,应用广泛,在变阻尼半主动控制非常活跃。

阻尼的减振效果十分有限。

尤其以自由度体系基座受到运动机理中,阻尼越大,结构的相对运动移位会使速度和加速度的不断减少,对绝对运动干扰程度较低,当干扰频率和自振频率相互比较,阻尼的移动会加大位移有研究表明当结构周期地震发生地震情况下会出现类似的情况,阻尼增加中能够根据荷载进行制动,以此降低地震反应,其中包括对位移和加速度的控制反应。

变阻尼的半主动控制效果没有上限阻尼的控制效果好,这是因为在对中和短周期结构下,抗震设计都是针对短周期,不惜要使用半主动阻尼,但是在长周期的结构中,半主动变阻尼的控制方法与上限阻尼相比时能够可以降低速度的反应,对相对的反应也不会出现不利影响。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发布时间:2022-11-03T01:45:58.410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6月12期作者:马波[导读] 人们对现代建筑物的要求不仅停留在舒适、美观上,还有躲避恶劣气候与自然灾害的原始功能需求。

马波中环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阿克苏分公司新疆阿克苏 843000摘要:人们对现代建筑物的要求不仅停留在舒适、美观上,还有躲避恶劣气候与自然灾害的原始功能需求。

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作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震具有严重的突发性与破坏性,一旦发生则会对地震灾害位置上的建筑物与地貌地形造成严重破坏,还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建筑结构的隔振、减震以及振动控制成为了摆在建筑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建筑结构的隔振、减震和振动控制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今后的建筑结构设计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振;减震;振动控制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安全意识也在逐步提升,因此对建筑物安全性与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应从建筑物的减震结构入手,通过采用多项有效措施,提升建筑物的隔振、减震、抗震性能,从而提升建筑物的稳定性与耐久性,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建筑结构的隔振、减震概述传统建筑通常会采用严格的设计方法,利用结构的变形对地震能量进行吸收和消耗,这样的结构对于一些等级较低的地震可以实现一定的防震效果,但在等级较高的地震面前作用不大,无法吸收和消耗高等级地震带来的巨大能力,不能为人们与建筑结构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

对于这样的情况,许多建筑专家都在积极探索抗震能力更强的建筑结构抗震体系,隔振、减震、振动控制技术也因此诞生。

1.建筑结构隔振工作原理建筑结构的防震体系是基于隔震层的设置而产生作用的,我们可以将建筑结构分为上部结构、隔震层以及下部结构三部分,在地震由下至上地释放能量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将从下部结构传递至中间的隔震层,此时隔震层会将大部分地震能量进行吸收和消耗,最后仅剩极小部分的地震能量会传递至上部结构,在隔震层的作用下,上部结构在接收地震能量后会产生一定的弹性,所以这小部分能量对上部结构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不会对建筑物与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分析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分析

4 结语
Dic s i n o a c l to e h d o n o c n r c a g a l n t u t r s u so n c lu a i n m t o fwi d f r e o e t n u r p a e sr cu e l

力量有效抵消 , 这个 方法 是有 可行性 的 , 是一 旦遇 到 了难 以抵 但
就不能有效确保建 筑结构 的安 全 了。这也 是许 多 我 国新《 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 中, 之 已经添加 了消能和 隔震 的 抗 的大地震时 , 些 专门章节。而且在 国际的方 面 , 一般在 每隔 4年 就会 召开结 的专家对 于新结构设计进行研究 的根本原 因。
ST A WE公式和建议公式的计算结果相同。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 对风荷载 及地震作 用均起作用 … 。
图 4为一对称双 塔结 构标 准层平 面 , 各单塔 平 面为一 矩形 , 当仅需考虑 附加地震方 向时 , 则应在地震信 息中输入 附加地 震数
其长宽 比约为 2 。双塔之间 的夹 角为 4 。 5 。当水平力 与整体 坐标 及角度 , 不应改变 的取值 。对 于矩形平 面结构 , 而 当风荷载 作
5 % 。该误差较大 , 0 导致结构指标和构 件设计难 以满足 要求 。因 保证计算风力 的准确性 。对于 多塔矩 形平面结 构 , 当各单塔 的整
此, 针对塔楼 1和塔 楼 2 分别 设 定 了 为 0 和 4 。 , 。 5 进行 结 构计 体坐标 系不同时 , 应分别输入不 同的 值来 计算 各塔的风力 。

5 ・ 8
第3 8卷 第 2 4期 20 12 年 8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 A XI RCHI EC U T T RE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成为了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地震、风振、机械振动等外部因素都可能对建筑结构产生破坏,严重时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如何有效地隔绝、减少和控制这些振动带来的影响,成为了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实际应用。

我们将首先概述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然后详细分析各类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和评价标准。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这些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推动建筑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二、隔震技术建筑物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直接作用,从而减小建筑物的地震响应。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层的柔性和阻尼特性,延长建筑物的自振周期,避开地震能量集中的频段,同时消耗地震能量,达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目的。

隔震层通常由橡胶隔震支座、阻尼器、滑移隔震支座等构成。

其中,橡胶隔震支座以其良好的弹性和耐久性,在隔震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阻尼器则通过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进一步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幅度。

滑移隔震支座则利用滑移面的摩擦力来消耗地震能量,实现建筑物的隔震。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住宅、学校、医院等各类建筑。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的结构特点、地震烈度、场地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隔震技术和隔震层设计方案。

同时,隔震技术的实施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隔震层的质量和性能。

隔震技术的优点在于其能够有效地减小建筑物的地震响应,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破坏。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摘要:近年来,地壳运动比以往更加剧烈和频繁。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当局加强了对建筑结构的绝缘、减振和振动控制的研究。

与此同时,生活条件和住房质量,特别是建筑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来减轻建筑结构的冲击,将不可避免地对建筑结构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有必要加强结构的隔热、减振和振动控制,并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本文基于隔震和消能减振的原理,深入分析和研究建筑结构中的隔震、消能减振和振动控制技术,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消能减振;振动控制前言隔震是指在建筑结构的地下安装隔震装置,以减少地面运动对地面结构的能量输入,并减少结构振动。

隔震的概念由来已久,在古代的中国,人们已经知道如何利用柔软退化的糯米层吸收地震能量,以及处理一些重要的建筑地基,从而获得防震效果。

在当今社会的建筑结构中,隔震的概念被广泛应用。

1原理分析1.1隔震原理分析减振器通常主要用于建筑结构抗震系统的设计,分为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抗震结构三个部分。

这种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震释放大量破坏性能量时,隔热层可以通过下部结构吸收这些能量,只有一小部分破坏性能量最终进入上部结构。

建筑物结构中防撞层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上层建筑的循环,减少了地震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使上层建筑在强烈地震后甚至在变形初期保持自然弹性状态,从而加强了防震能力。

1.2减振耗能原理对于减振耗能结构,通常是通过建筑结构中的电阻测量装置中的有效部件来实现减振耗能目标。

一旦地震产生的能量侵蚀了建筑物结构,消耗能量的装置和部件的弹塑性变形就可以迅速推迟,从而吸收和消耗地震产生的破坏性能量,降低主结构易受地震破坏的程度这与传统原则形成了巨大的对比。

主要通过灵活而严格的中间技术,是抗震领域的另一项重大突破。

2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技术研究2.1被动控制被动控制是指通过不依靠外部力量自行调整建筑结构减少地震处理,这种控制已得到动态验证。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北京 100013; 北京 100022) 2.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在建筑结构基础隔震、 减振消能和振动控制研究和应用领域中的新进展做了综合评述。文中指出, 由 于基础隔震和减振消能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 今后的研究可以集中在标准化、 优化设计、 细部构造、 新产品的开发和完善 ( 包括阻尼器和其它机构 ) 等方面。 新产品开发应该以低价、 高效和高性能为目标。 半主动控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也 比较看好, 尽管控制机构和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比之下主动控制技术由于其初始投资和维护费用都很高, 至少在一 般多层建筑中应用是不大可行的。此外, 文中还指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工业企业的参与对促进这些新技术和产品的进 一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基础隔震;能量消散;半主动结构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52. 1 文献标识码: A
建成以后进行了强迫振动试验检验了控制效果同时进行了地震模拟分析模拟中在该建筑底部使用了1989年10月记录到的加速度时程并将其放大到250gai结果表明这套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效果李明霞等对avs系统进行了一些改进他们在v形层间刚性支撑与楼盖大梁之间增加了一个油阻尼器实时控制的两态开关交替使用刚性支撑的刚度和阻尼器的耗能作用以达到减振的目的
1 2 1 2
图1
摩擦摆系剖面图
Fig. 1 The sectionah view of frictionah penduhum system
小圆柱和大圆柱凹面的半径,这种机构只对摆动方向 起隔震作用, 为满足 X、Y 两个方面的隔震要求, 需要 应用双层结构 ( 图 3 ) , 如果将小圆柱体改成小球, 大圆 柱凹面改成大球凹面, 可以称之为滚球机构, 隔震结构 周期计算公式不变,只需将 R1 和 R2 看作是小球半径 和大球凹面的半径即可。滚轴和滚球机构与 FPS 同属 于重力复位的隔震机构, 隔震原理是相同的, 采用这些 隔震机构时,系统的自振周期与上部结构的荷载都无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作者:黄莉刘薇来源:《建筑与文化》2013年第08期【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各处地震频繁,给国家、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之直接相关的建筑结构抗震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者首先对当代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现状和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现阶段建筑结构隔震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技术,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建筑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振动控制,安全性引言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过去一直通过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来抵抗地震作用,但这种硬碰硬的方式往往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而通过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来以柔克刚,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建筑结构的防震体系逐步完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技术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本文通过对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技术现状进行分析,并介绍了一些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为提高建筑结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打下基础。

一、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大多建筑工程仍采用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缺乏对建筑结构多的研究,往往只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优美雅观的结构布置,单纯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而忽视了建筑结构空间的布置,也体现不了对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和振动的控制,总之,传统的抗震措施必须以一定的结构损伤为代价来减小地震的作用,不能从各个方面区提高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技术能够减轻地震引起的结构损伤,应用还不普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技术不是很成熟,会引起一些不利影响,未来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研究中,将会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有更多合作和交叉研究,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装置和新机构,并与传统建筑技术相结合,使结构的安全保障系统成为智能结构的组成部分,最大程度地降低地震作用给建筑结构带来的影响。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掁和振动控制探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掁和振动控制探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掁和振动控制探究摘要:近年来我国进入了地震的高发时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造成这些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物的倒塌。

建筑的隔震减掁成为建筑行业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随着我国对地震研究的深入,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掁体系也逐步完善。

这篇文章简单介绍了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掁体系并对隔震减掁和振动的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掁;调整研讨建筑结构隔震减掁的应用控制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将二者隔离开来,从而隔离了地面运动能量向建筑物上层结构的传递,以减小建筑物的地震反应,这样就有效减小地震时建筑物发生的位移和变形,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

隔震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减小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已经为国外强震证实,大量的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通常情况下隔震结构可使水平地震加速度反应降低60%,从而有效减轻或者消除结构地震破坏程度,使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能得到提高,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建筑结构隔震减掁的应用范围通常隔震技术对于底层及多层建筑较为合适,基本周期小于ls的建筑结构采用隔震技术往往效果最佳,对于周期较大的建筑效果则不明显。

隔震技术的主要应用范围如下:1.地震区二至三十层的民用建筑。

如住宅楼、学校、旅馆、商场、剧院。

2.地震区生命线工程。

如急救中心、医院、指挥所、通信中心、交通枢纽等。

3.地震区的重点保护建筑。

如历史性建筑、档案馆、博物馆、危险品仓库等。

4.存放有重要仪器的建筑。

如精密仪器中心、试验中心、天文馆等。

5.桥梁、架空输水渠等重要建筑物。

6.构造物或设备、仪器、设施等不符合抗震要求者而需要采用隔震技术进行加固改良的建筑物。

7.位于抗震设防高烈度地区的建筑物。

据统计,世界上目前己建成了大约5000余栋隔震建筑,这些采用了隔震技术的建筑大部分都在历次大地震中表现出了非常良好的抗震能力,经受住了实际灾害的考验。

目前,建筑隔震在日、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建筑抗震的主流。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发布时间:2022-05-06T07:34:57.511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2期作者:徐丽娜[导读] 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指标,隔震减振的能力就是建筑结构稳定性的直接体现。

通过对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相关原理与技术展开分析,进而明确在当前建筑中的技术应用,通过几种实际应用技术的简要介绍和说明,对当前行业内的高效、高性能的隔震减振技术进行分析和探究,以供参考。

徐丽娜荣成市行政审批现场勘验中心邮编264300摘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指标,隔震减振的能力就是建筑结构稳定性的直接体现。

通过对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相关原理与技术展开分析,进而明确在当前建筑中的技术应用,通过几种实际应用技术的简要介绍和说明,对当前行业内的高效、高性能的隔震减振技术进行分析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结构;隔震;消能减振;振动控制高层建筑的隔震、减振能力对于保障稳定性与耐久性是很重要的,因地质变动、强对流天气、外部荷载、震动传递等多种因素,高层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自身震动的问题,不仅会对使用过程的稳定造成影响,还会使建筑结构自身破坏。

由此角度而言,高层建筑的隔震、减振能力的事极为重要的。

高建筑结构稳定性的相关特性与建筑自身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使用高强度材料或自身具备一定形变和延展能力的新型材料,能够将振动能量的抵抗能力更强,或降低振动能力在建筑内部的体现,起到一定的减振作用。

但就实际操作与应用效果而言仍不具现实意义。

基于此,对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展开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从隔震和消能减振原理入手,对当前技术形式进行分析,从而明确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1 隔震和消能减振原理概述地震能量由地心出现,逐渐传输到地表,对建筑物产生影响。

地震的能量波方向由横波和纵波构成,对于建筑自身结构的破坏是极大的。

当前对于地震控制和解决措施,大致可分为隔震原理和消能减震原理。

7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

7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
e=
e x ( 0 .8 5 e y )
2 2
e=
e y ( 0 .8 5 e x )
2
2
ex——y方向地震作用时的偏心距 ey——x方向地震作用时的偏心距 边支座的扭转系数不小于1.2
3.隔震层下结构的计算 隔震层以下结构(包括地下室)的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应采用罕遇地震 下隔震支座底部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力矩进行计算。 基础抗震验算和地基处理仍应按原设防烈度进行。甲、乙类建筑的抗液 化措施可按提高一个液化等级确定,直到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隔震结构的构造要求 (1)隔震层以上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发生大变形的 措施,包括:上部结构的周边应设置防震缝,缝宽不宜小于各隔震支座 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上部结构(包括与其相连的任 何构件)与地面(包括地下室与其相连的构件)之间,宜设置明确的水平隔 震缝,确有困难时,应设置可靠的水平滑移垫层;在走廊、楼梯、电梯 等部位,应无任何障碍物。 (2)丙类建筑在隔震层以上的结构抗震措施,当水平向减震系数为 0.75时不应降低非隔震时的有关要求;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5时, 可适当降低非隔震建筑的要求,但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构造 措施不应降低 。
隔震层扭转影响系数应考虑扭转和不考虑扭转时支座计算位移的比值, 当支座的平面布置为矩形或接近矩形时,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当隔震层以上结构的质心与隔层层刚度中心在两个主轴方向均无偏 心时,扭转影响系数不宜小于1.15。 (2)仅考虑单向地震作用的扭转时,扭转影响系数可按下列公式估计:
e——上部结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在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心距 Si——第i个隔震支座与隔震层刚度中心在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距离 a,b——隔震层平面的两个边长 对边支座,其扭转影响系数不宜小于1.15。当隔震层和上部结构采取有效 的抗扭措施或扭转周期小于平动周期的70%,扭转影响系数可取1.15。 (3)同时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的扭转时,扭转系数仍采用上式,但式中偏心 距采用下列两式的较大值: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摘要: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是考虑结构的延性来耗散地震能量,但问题在于它是用结构承重构件本身来抵御地震,为了经济起见往往使承重构件在塑性阶段工作,这样受到一次强烈地震时,结构构件在利用它的延性和自身变形能力耗散地震能量的同时,自身机构也受到了破坏,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结构上附加各种耗能阻尼器,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结构地震反应,从而促进了工程减震技术的迅速发展。

本文对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做了相应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seismic design method is to consider the ductility of the structure to dissipate the earthquake energy, but the problem is that it is a structure bearing component itself to withstand an earthquake, for economic reasons often make bearing component in the plastic phase, that is, a strong earthquake structures in using its deformation resistance of the ductility and dissipation of seismic energy at the same time, their own institutions have also been destroyed,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additional various energy dissipation dampers in the structure, in order to absorb seismic energy, reduce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of the structure, so as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shock absorption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of isolation, damping and vibration control makes the corresponding discussion, aimed at beginning.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vibration isolation, vibration and vibration control一.引言隔震的概念是指在建筑结构地面以下部分设置隔震装置,以减弱地震动输入给地面以上结构的能量,减小结构振动而采取的一种结构抗震技术措施,隔震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已经懂得利用具有柔性和衰减性能的糯米层对地震能量的吸收能力,对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基础进行处理,从而起到了隔震效果,在当今社会建筑结构中隔震的概念被广泛运用。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摘要: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结构的隔振、减振和振动控制逐渐成了人们对建筑物的主要质量要求。

因为,我国的整体地质条件是相当复杂的,并且有很多地震多发区,加之近些年来,地震发生的概率更是加大,这就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方面。

基于此,本文将对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振动控制自我国的建筑行业存在以来,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始终就是施工建筑中的首要要求。

这不仅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降低经济损失、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地震是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威胁,因此,在建筑结构中进行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该全面贯彻的重要施工方向。

一、隔震与消能减振简述结构变形吸收是建筑结构对地震带来的能量进行消除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说,建筑结构变形吸收的能力是决定建筑应对地震强度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在传统的建筑结构中,对于隔震与消能减振的要求是比较低的,这种建筑结构对于处理小型地震方面可能是可行的,但是一旦发生规模和强度较大的地震,这种建筑结构可谓是不堪一击的。

因此,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消能减振的能力就成了势在必行的设计标准。

1.隔震原理在整个建筑中,由隔震层将建筑分为三部分结构,即上部、隔震层和下部。

这是保证地震产生的能量能够经过下部结构――隔震层――上部结构的层层消除之后,将能量降低到最小的有效措施。

因为地震能量由下部结构传播到隔震层的过程中会消耗一部分的能量,而隔震层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了消耗地震能量,这一结构能够将大部分的地震能量消除,再由隔震层将地震能量传播到上部结构时,仅会剩余小部分能量。

隔震层的设计,使上部结构的周期发生了改变,有效的控制了地震能量给上部结构带来的影响,大大增加了上部结构应对地震能量的弹性,甚至对于隔震层强度较大的建筑,地震能量只会对建筑产生很小的影响,使建筑仍旧维持在自然弹塑性变形的初期状态[1]。

探讨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探讨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损失,也在人 们心中种下了惨痛的记忆。近些年,国家对于防震减灾工 作异常重视,对地震频发的地区强烈要求设计具有高防震 性能的建筑物以有效抵抗地震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设 计具有高稳定性的建筑物,可以显著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 力,降低建筑物倒塌几率,减少人员伤亡。但是在设计高 稳定性的建筑物时,随之而来的也是提高了建筑物的施工 成本。施工过程中需要应用更多的混凝土和钢筋实现建筑 物强度提升,并且在地震发生时也会破坏建筑物的构造, 所以深入研究建筑物防震技术,从全新的角度思考建筑物 抗震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对建筑物的主体结构隔震与减 振处理,有效控制建筑物的振动情况,是可以保证在成本 控制的前提之下实现建筑物防震效果。
289
J YAN JIU IAN SHE
技术应用
完成相应的处理。 3. 半主动控制 半主动控制兼具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两种措施。一般
情况下,是以主动控制为辅,被动控制为主。倘若建筑物 受到地震剪力影响,半主动控制能够调节构建当中的参数, 以此来将建筑物动力学特性做出改变。倘若地震产生的不 良影响过强时,应用被动控制已经不能够实现理想的减振 效果。那么此时便可以借助于外部力量完成抗震处理。目 前在建筑领域当中,选择应用的半主动控制技术可以分为 可摩擦式隔震系统和可变刚度系统。
材料完成建筑物构建,这些材料大多为弹塑性材料,能够 适当性地阻挡来自于地下的能量传输,在能量传输环节当 中被消耗与释放,所以当发生地震时,地震所产生的巨大 能量将会遇到隔震带,因为隔震带的相关处理将会使得地 震能耗不断降低,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这种方法能 够对中型地震和小型地震有效预防,很好地化解了地震能 量对建筑物产生的不良影响,可以有效控制地震波的能量, 达到防震减灾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g. 2
图2
摆轴滚动机构
The tuned rohher-penduhum damper
近几年来国内对橡胶支座的回转刚度和系统的水 平刚度和设置在底层柱顶上的橡胶支座与柱的串联刚 度进行了实验和理论分析 [ 51 ] [ 52 ] , 在竖向隔震机构的研 究方面现已开始受到重视 [ 58 ] 。从前面提到的两次地震 中的反应和有关研究结果和经验来看,以上两个问题 3
Seismic Base IsOI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VibratiOn COntrOI Of BuiIding Structures
ZHOU Xiyuan1, 2 , YAN Weiming2 , YANG RenIin
1
( 1. Institute Of Earthguake Engineering, China Academy Of BuiIding Research, Beijing 100013, China; 2. SchOOI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I Engineering, Beijing POIytechnic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2, 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fieIds Of seismic base isOI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vibratiOn cOntrOI Of buiIding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earthguake and wind excitatiOn in China and abrOa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technigues Of base isOI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are reIativeIy mature, further studies may fOcus On standardizatiOn, design Optimum, structuraI detaiIs as weII as deveI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new types Of dampers and Other devices. The new prOducts shOuId be Of IOw cOst, high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Semi-active cOntrOI and its appIicatiOn in practicaI engineering are prOmising thOugh the cOntrOI devices and strategy stiII need tO be refined. In cOntrast, the technigue Of active cOntrOI is Iess feasibIe at Ieast fOr nOrmaI muItistOry buiIding in terms Of high inceptive investment and maintenance cOst. In additiOn, it is aIsO stressed that the interdiscipIinary study and participatiOn Of variOus industry enterprises are very impOrtant tO prOmpt further deveIOpment Of the new technigues and prOducts. Keywords: seismic base isOI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semi-active structuraI cOntrOI 从理论和试验研究、 方案设计、 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分析
1 2 1 2
图1
摩擦摆系剖面图
Fig. 1 The sectionah view of frictionah penduhum system
小圆柱和大圆柱凹面的半径,这种机构只对摆动方向 起隔震作用, 为满足 X、Y 两个方面的隔震要求, 需要 应用双层结构 ( 图 3 ) , 如果将小圆柱体改成小球, 大圆 柱凹面改成大球凹面, 可以称之为滚球机构, 隔震结构 周期计算公式不变,只需将 R1 和 R2 看作是小球半径 和大球凹面的半径即可。滚轴和滚球机构与 FPS 同属 于重力复位的隔震机构, 隔震原理是相同的, 采用这些 隔震机构时,系统的自振周期与上部结构的荷载都无
1
前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在工程结构的隔震、减振与振动
研究, 向工程试点和应用的方向发展, 几种实用的隔震 体系在规范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 GB 50011 — 在我国新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中, 已增加了隔震和消能的专门章节。工程结构 2001) 应用橡胶支座的推荐性设计标准亦已批准。在国际方 面, 自第一届国际结构控制会议于 1994 年在美国洛杉 矶召开以来, 大约每 4 年召开一次, 结构地震反应的控 制已成为地震工程中的热点和前沿性研究方向。有关
[ 7 ] [ 29 ] [ 30 ]
关。但在 FPS 中, 摩擦滑块和滑动面是面接触, 且能在 滑移过程中耗散能量。滚轴和滚球装置分别是线接触 和点接触, 不利于支承上部结构很大的重力荷载, 通常 只用来支承下面将介绍的调谐质量阻尼器 ( TMD ) 的质 量块。平面摩擦滑动隔震方法由于造价较低,长期以 来一直备受重视。由于上述平面摩擦滑动机构本身没 有自复位能力,因此应该采用弹性或弹塑性恢复元 件。在摩擦滑动隔震系统的设计中如何合理地选择或 优化摩擦系数和复位刚度,保持摩擦系数长期不变等 是提高隔震效果和性能可靠度的关键 [ 10 ] [ 28 ] 。 叠层钢板橡胶支座隔震体系已相对比较成熟
[ 31 ]
, 减振耗能或消能技术近几
年来也已从基础研究转向工程应用,产品标准亦已着 手编制。主动控制方法由于系统复杂,且需依赖功率 能源, 在实际应用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相比之下, 半主动和混合控制技术由于只需较小的控制能源,而 备受青睐。本文将就作者接触到的有关文献对建筑结 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技术作概要的评述。为促 进这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还将在评价现有工作 的基础上, 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几点意见, 希望能起 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控制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 工程应用日益增多, 已开始
(59855410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 (1938 - ) (汉族 ) 作者简介: 周锡元 , 男 , 江苏无锡人, 中国科 学院院士。 收稿日期:2001 年 12 月
2
这一领域的综合评价文章也常见诸于国内外的期刊和 会议上
[6]
Fig. 3 The two-Side tuned roller-pendulum damper
带来的附加风险是比较小的。 目前在推广应用中的主要问题还是造价与常规的 抗震技术相比尚属偏高。因此,需要继续研究开发经 济高效的隔震橡胶支座及其配套机构,充分发挥橡胶 支座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降低造价的主 要途径是降低上部结构的设防标准和使用比较小的橡 胶支座, 但有时要承担一定风险。为确保安全, 应该开 (l) 展以下研究工作: 隔震机构在大变形和后屈曲条件 (2 ) 下的潜力、 性态和必要的保护措施 [ 33 ] ; 隔震层设置 限位挡块以后可能发生的撞击作用及其影响,这些问 (3 ) 题近几年内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 32 ] ; 配套的上部结 构和转换层设计方法,特别是在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底 (4) 部隔震支座的设计计算和构造要求等; 建立相应的 高技术产业, 进一步提高橡胶支座的性能指标, 完善质 ( ) 量保证体系;5 开发具有自适应能力的智能型隔震系 统 [ 58 ] , 此外对橡胶支座隔震体系也还有一些问题值得 研究, 例如由于倾覆力矩引起的局部提离和受拉, 固端 的转动影响, 高阻尼橡胶支座, 复杂结构的隔震分析方 法和计算机软件等 [ 36 ] 。此外, 隔震体系的优化设计方 法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的概念。从另一方面考虑,减振消能也可以看作是增 加结构阻尼的方法 。目前已开发出许多类型的阻尼 器, 这里只能选择几种作简要的评价。 !" # 摩擦阻尼器 这种阻尼器本身虽只具有理想弹塑性的特点,但 可以通过与主体结构串、 并联使用, 获得具有接近双线 性滞回特性的阻尼耗能效果。常用的形式有简单摩擦 阻尼器 ( 图 4 ) , 钢丝绳摩擦 Pall 摩擦阻尼器 [ 5 ] ( 图 5 ) ,
[2]

值得注意的是在 1994 年的美国加州北岭地震和 1995 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中有几栋橡胶支座隔震 对这一技术的发展 房屋经历了强烈地震的考验 [ 2 ] [ 42 ] , 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自这两次地震以来,应用橡 胶支座的基础隔震技术已获得工程界的认同,相应的 产品标准业已付诸实施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北京 100013; 北京 100022) 2.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在建筑结构基础隔震、 减振消能和振动控制研究和应用领域中的新进展做了综合评述。文中指出, 由 于基础隔震和减振消能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 今后的研究可以集中在标准化、 优化设计、 细部构造、 新产品的开发和完善 ( 包括阻尼器和其它机构 ) 等方面。 新产品开发应该以低价、 高效和高性能为目标。 半主动控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也 比较看好, 尽管控制机构和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比之下主动控制技术由于其初始投资和维护费用都很高, 至少在一 般多层建筑中应用是不大可行的。此外, 文中还指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工业企业的参与对促进这些新技术和产品的进 一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基础隔震;能量消散;半主动结构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52. 1 文献标识码: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