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沟通与金融市场预期_一个文献综述_潘再见

合集下载

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两中介目标,两调控对象”模式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两中介目标,两调控对象”模式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两中介目标,两调控对象”模式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进行深入探讨,该机制涉及两个中介目标和两个调控对象。

中国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迁,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在不断演化,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型、开放且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中,这一机制显得尤为复杂和关键。

本文首先界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概念,明确了两中介目标和两调控对象的内涵和外延。

随后,结合中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包括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中介目标的设定、调控对象的确定以及传导路径的构建等方面。

接下来,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相关数据,本文揭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和影响,并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本文提出了优化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优化中介目标的设定、明确调控对象的范围以及强化传导路径的畅通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和实施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解,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在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直是一个核心议题。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政策目标的实现。

国内外学者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涉及到了不同的传导渠道、中介目标和调控对象。

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传统的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传导至实体经济。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学者们开始关注到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等新的传导机制。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调节方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基于央行行为指数与央行沟通指数的比较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调节方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基于央行行为指数与央行沟通指数的比较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调节方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基于央行行为指数与央行沟通指数的比较邸超伦 武 阳1摘要:本文基于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这一权威的书面沟通材料,构建了央行沟通指数,又基于传统货币政策调节方式构建了央行行为指数,实现了对不同货币政策调节方式、内容和方向的量化;同时,运用SV AR模型探讨了不同货币政策调节方式对沪深两市收益率和波动率的影响。

研究发现,央行行为产生的作用要大于并快于央行沟通。

从作用方向看,央行行为和央行沟通在对股市收益率具有正向作用的同时,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股市波动;从政策调节内容看,传递宽松信号的货币政策调节方式对股市的影响程度大于传递紧缩信号的货币政策调节方式;从股市周期看,熊市时期央行行为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程度大于央行沟通,而牛市时期央行沟通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程度则大于央行行为;从沪深两市看,两种货币政策调节方式对深市波动率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沪市波动率的影响。

关键词:央行行为指数;央行沟通指数;股票市场;SV AR模型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方面的作用日渐增强。

其主要通过传统货币政策调节和新型货币政策调节两类工具实现政策目标。

我国央行传统的货币政策调节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等。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经济受到强烈冲击,部分国家的均衡利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此时,传统货币政策调节方式无法充分满足市场需要,央行沟通作为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调节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选择(郑志丹,2018)。

其通过向市场传递与货币政策决定过程、货币政策目标、1 邸超伦,金融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系,联系方式:*****************;武阳,金融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系,联系方式:****************。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意见,文责自负。

我国央行沟通策略

我国央行沟通策略

我国央行沟通策略浅析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6-057-01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应。

但是,由于央行沟通还不够充分,其沟通应有的政策效应并未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改善央行的沟通,以有效引导公众与市场预期,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本文试图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央行的沟通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央行沟通一、中央银行沟通的概念在历史上很长时间以来,各国央行奉行的都是隐秘性的货币政策,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新西兰、英国、挪威、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摒弃隐秘性惯例,纷纷提高了货币政策透明度,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政策效果,货币政策透明度(monetarypolicytransparency)成为全球趋势。

与货币政策透明度息息相关的中央银行沟通(centralbankcommunications)也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

我们可以将央行沟通定义为:央行(信息传达者)选择正确的信息传送方式,传达出明确的信息,公众与市场(信息按收者)完全按照央行的意图对信息进行接收和理解。

二、我国的央行沟通策略现状及问题(一)我国央行沟通策略的现状从我国中央银行发展现状来看,中国人民银行不完全独立、货币政策具有双重目标、货币政策透明度相对落后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非最高决策机构,都直接影响了我国中央银行沟通策略的选择。

我国中央银行只关注了货币政策委员会间的内部沟通,却忽略了公众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影响。

无论是货币政策的决定还是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虽说都一定程度的公开了货币政策的相关信息,但其语言都具有相当的专业性,这对大多数不懂金融知识的普通公众来说,连真正理解我国货币政策决定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形成良性预期了。

再从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来看,可以看出我国中央银行忽略了与不同层次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缺乏敏感性,导致中央银行的可信度降低,价格稳定受到影响,最终货币政策无法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

跨文化沟通文献综述

跨文化沟通文献综述

跨文化沟通文献综述
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
对跨文化沟通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挑
战和有效的沟通策略。

首先,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良好的跨
文化沟通能够促进国际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
解与友谊。

然而,跨文化沟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语言障碍、
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等。

这些挑战使得跨文化沟通变得复杂而困难。

针对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沟通策略。

比如,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增进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尊重对方
的习俗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等。

此外,现代科技
的发展也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便利,比如网络通讯、翻译工具等,
使得跨文化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综上所述,跨文化沟通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通过对跨文
化沟通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挑战和有效的沟通策略,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推动跨文化沟通的发展,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央行信息披露《实际干预与通胀预期管理》

央行信息披露《实际干预与通胀预期管理》

15
卞志村 、 张
义: 央行信息披露 、 实际干预与通胀预期管理
2009 ) 。 此 外, 变化更具有可测性, 有利于市场形 成 一 致 预 期 ( 徐 亚 平, 直 接 确 定、 调节名义利率可 能不够准确和科学, 因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应是名义利率扣除 公 众 中 长 期 通 胀 预 期 后 的 实 际 利 2011 ) 。 所以, 以控制通胀预期,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 姚余栋 、 谭海鸥, 央行要合理 运 率稳定为目标, 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 管理通胀预期 。 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 但是, 仅仅使用传统货币政策工 具 ( 利 率 准 备 金 ) 是 不 够 的, 因为传统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 可能会有较长的时滞, 因此需要探寻时滞更短的工具搭配使用 。 另外, 我国央行通过实际干预影响 通胀预期的理论路径是: 提高利率 / 准备金 → 紧缩货币量 → 降低通胀和通胀预期 。 但在开放经济背 单纯的加息政策可能会引起国际热钱的套利行为, 而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有可能削弱法定准备 景下, 金的调节效果 。 因此, 央行通过实际干预控制通胀预期的 效 果 可 能 受 到 限 制 。 近 年 来 各 国 央 行 普 2011 ; 李 相 遍意识到央行信息披 露 亦 即 央 行 沟 通 日 益 成 为 一 种 新 的 货 币 政 策 调 控 工 具 ( 李 云 峰, 2011 ) 。 中央银行借助信息披露可以消减经济主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 栋, 减少通胀预期以及实际 2009 ) 。 西方发 达 国 家 使 用 货 币 政 策 公 告 操 作, 通胀的波动( 谢杰斌, 通过媒体或其他正式渠道向 公众传达政策意图, 修正经济主体的预期 、 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 取得了良好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 那么,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而言, 管理 、 引导通胀预期到 底 是 继 续 采 用 传 统 的 实 际 干 预 工 具 ( 存款准备金率调节 、 利率调节等) 为主, 还是将央行信息披露工具作为管理预期的工作重点, 亦或 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本文将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 本文第二部分是央行信息披露对通胀预期影响的文献 综 述; 第 三 部 分 是 央 行 信 息 披 露 对 通 胀 预期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四部分是对通胀预期和央行信息披露分别 使 用 C-P 概 率 转 换 法 和 措 辞 提 实际干预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对 取法进行量化; 第五部分在 SVAR 模型框架下研究央行信息披露 、 是本文的结论与启示 。 通胀预期的影响; 最后,

央行抵押品框架的流动性创造效应

央行抵押品框架的流动性创造效应

央行抵押品框架的流动性创造效应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二、央行抵押品框架概述 (6)2.1 央行抵押品框架的定义 (7)2.2 央行抵押品框架的作用 (8)2.3 央行抵押品框架的发展历程 (9)三、央行抵押品框架的流动性创造效应分析 (10)3.1 流动性创造的基本原理 (12)3.2 央行抵押品框架对流动性的影响机制 (13)3.3 央行抵押品框架流动性创造效应的实证分析 (15)3.3.1 模型构建 (15)3.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18)3.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19)四、央行抵押品框架流动性创造效应的影响因素 (19)4.1 抵押品类型与流动性创造 (21)4.2 市场环境与流动性创造 (22)4.3 央行政策与流动性创造 (24)4.4 宏观经济状况与流动性创造 (25)五、央行抵押品框架流动性创造效应的优化策略 (26)5.1 完善抵押品市场建设 (27)5.2 创新央行抵押品种类 (28)5.3 加强央行与市场的沟通与合作 (29)5.4 提高央行抵押品框架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30)六、结论与展望 (31)6.1 研究结论 (33)6.2 政策建议 (34)6.3 研究展望 (35)一、内容概括介绍了央行抵押品框架的基本概念、构成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

详细分析了抵押品框架在流动性创造方面的效应,包括其对市场资金供求、利率水平以及金融机构信贷活动的影响。

文章还探讨了抵押品框架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如何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来创造流动性。

本文还评估了抵押品框架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表现,以及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作用。

总结了央行抵押品框架在流动性创造方面的作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央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货币政策工具也日益多样化。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作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作为研究货币政策的重要课题,对于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出发,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具体内容及其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市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一种机制。

在现代货币政策的框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基础(M0)、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途径来调整货币供应量;改变市场利率或利率期限结构来影响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过影响市场利率来影响信贷市场,具体体现为影响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方面;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银行间市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指标之一。

石油光谱分析了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市场利率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发现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对贷款利率产生一定的传导效应。

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对企业的资金成本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生产成本结构,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与市场预期密切相关。

刘光瀛通过分析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发现市场预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重要影响。

预期货币政策的宽松或收紧将直接影响市场利率和债券价格,进而影响货币供应和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基于市场预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是评价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实证研究中,有学者通过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评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张三杰等人通过引入时间序列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发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冲击、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等。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一)国外金融结构理论的相关研究1.理论研究1.1格利和肖金融结构理论在1960年出版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格力和肖提出了他们对金融结构的看法。

他指出,以前的经济学家大多局限于对货币或银行的研究,对广义金融的关注较少。

人们认为,我们应该系统、全面地研究金融资产、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

在书中,格力和肖将经济部门分为三个部分:盈余、平衡和赤字。

相信只要部门之间有盈余和赤字,就会有融资需求。

考虑到其自身和外部环境,有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方式。

因此,有人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融资结构。

同时,格力和肖也比较了银行与非银行的区别,并提出了金融机构的结构问题。

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分为货币体系和非货币体系。

最后,格力和肖区分了内部货币和外部货币。

外币是指政府购买商品或服务以及私营部门转移支付产生的货币。

内部货币是私人金融机构基于私人债务而存在的货币。

1.2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理论20世纪60年代,国外著名学者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在其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金融结构、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理论。

书中,戈德史密斯对多达数十个国家、时间跨度达百年的经济金融统计资料,进行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和国际间的横向比较。

把金融现象归纳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三个方面。

指出应从数量关系入手来衡量一国的金融结构,并创造出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三项主要指标。

一:金融相关率,它是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gdp)之比。

二:金融结构的构成比例,即构成金融总体的各要素之间的相对规模。

三:金融结构的机构化程度,即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率,这个比率衡量了金融结构的机构化程度。

1.3“两分法”金融结构理论20世纪90年代,受内生增长理论的影响,经济学家开始研究“二分法”金融结构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将金融体系分为两类:金融中介(银行)和金融市场(证券市场)。

中期借贷便利工具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基于主成分分析和VEC模型的实证检验

中期借贷便利工具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基于主成分分析和VEC模型的实证检验
① 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② 假定2”为n阶段债券在t的期限溢价恒为正,并且随着债券到期期限n的延长而上升,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债券利率 等于债券有效期内人们预期的短期利率均值与该债券随供求关系变动而变动的流动性溢价之和:i”= 込巴吐沁z+Z”。
n
7
金融论坛 2021年第7期(总第307期)
关未来短期利率和量化宽松(QE)操作的前瞻性指导,通过预期渠道调节债券预期风险溢价和收益率。潘敏 和刘姗(2018)认为.预期效应在中央银行借贷便利工具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中国的情 况看,近年来预期引导和中央银行沟通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伴随央行投放流动性方式由外汇占款 逐渐转变为公开市场操作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金融机构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关注日益密切。人民 银行在2017年一季度提出MLF操作将以一年期为主,在调节流动性的同时,向市场释放长期资金稳定的 信号,稳定市场预期。
四、研究设计
(变一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1.国债利率指标 中国的债券市场体系可分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是各类机构 投资者,属于大宗交易批发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属于场内集中撮合交易零售市场。但自2005年以来,交易 所国债市场成交量不断萎缩.而银行间国债市场市场化程度高,托管规模、交易金额、交易量等各项指标都 远远超过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己成为中国国债发行和流通的主导市场,也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进 行间接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场所①。鉴于债券回购交易主要在银行同业拆借中心进行,本文选取银行间债券 市场数据分析国债的期限结构。 在国债即期收益率和到期收益率的选择上,银行间国债即期收益率数据包括市场双边报价、柜台交易 等各方面国债交易信息,数据覆盖面较广,并且在数据制作过程中对异常点进行了科学处理,能够很好地反 映市场价格。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提供了较多参考:李宏瑾等(2010)认为要分析国债收益率曲线对通胀的预 测作用,应该采用即期收益率曲线以反映当期市场交易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而非假定在未来投资收益不 变的名义到期收益率。王晓芳、郑斌(2015)也选用中央登记结算公司银行间国债即期收益率数据。 关于国债期限的选取,袁靖和薛伟(2012)选取了银行间国债市场6个月、1年、3年、5年、7年、10年、 20年和30年为关键年限的收益率月度数据。本文参考现有文献,选择中央登记结算公司银行间国债即期收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2100字》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2100字》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内研究现状 (1)2.国外文献综述 (2)参考文献 (3)(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关于互联网成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决定因素的研究,曲凯[1](2018)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传统商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受到较大冲击,网络金融广泛被接受的原因是借助网络自身的优势,能够为客户专属定制金融产品。

何大勇[2](2016)认为,但是,现阶段的商行不仅在技术层有问题,经营者的理念和经营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也有经营者认为管理数据的方法和建设平台是银行收益性的背后因素。

而我们最需要看到的其实是传统商行相比互联网平台具备的独特优势是客户优势,这是其他平台在短期内无法快速具备的。

商行应抓住这一优势,快速完善自身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尽快完成电子及网络平台的建设,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相对抗。

关于商行个人理财业务及个人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研究,冯俏彬[3](2017)认为,专业人才短缺和系统更新慢不完善以及市场目标不够清楚是目前我国商行进行金融产品推广遇到的最大问题。

陈刚欲[4](2012)认为,商行扩大个人金融业务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个人金融产品的同质化。

商品的属性特征相似的同时商品的定位也比较高,顾客对理财的理解也不充分,这些都使得管理个人财产变得困难。

因此,为了个人理财业务的更好发展,提高创新意识成为重中之重,创造具有差异化的理财产品,加强产品创新,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提高客户对理财产品的知名度。

冯廷宇、李维刚[5](2020)认为,产品的规模比较大、数量比较多以及大部分为短期的理财产品这些特征在我国大多数商行中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许多产品的投资期限是固定的,集中在1-3月,与互联网金融产品相比较,流动性偏低。

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有哪些解决方案的研究,付蔚[6](2017)认为,第三方结算平台的迅速发展,使得商行的收益和贷款结构发生了变化,金融结算和中介功能逐渐减弱,银行的一部分顾客被网络金融平台吸引。

宏观调控中的预期管理机制

宏观调控中的预期管理机制

宏观调控中的预期管理机制——基于央行沟通与企业投资的微观证据陈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研究生,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北大校区;联系电话:156****7186;Email:*****************林建浩: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联系电话:135****8637;Email:****************宏观调控中的预期管理机制——基于央行沟通与企业投资的微观证据【摘要】预期管理已经成为各国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实践的重要内容。

本文基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构造中国央行沟通指数,并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央行宽松信号对公司的投资水平有促进作用,紧缩信号会抑制公司的投资意愿。

进一步考察公司异质性、行业效应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本文发现:(1)国有企业对央行信号的响应力度较弱;(2)沟通信号主要作用于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行业和企业;(3)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弱化了央行的沟通效应。

央行沟通对微观企业决策的引导作用,将有利于引导企业形成合理的预期,进而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关键词】央行沟通;企业投资;预期Expectation Management in Macro-Control: Evidence from Central Bank Communication and Enterprise Investment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bank’s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the Monetary Policy Report and corporates’ investment decisions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A-share companies’ quarterly panel data.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ignals to exercise loose monetary policy in the future lead enterprises to increase investment level, and tight ones cause opposite result. Considering the heterogeneity and environment of enterprises, the relationship can be detailed as follow: (1)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act in negative mood; (2) Communication signals mainly act on industries and corporates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external finance dependence; (3)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reduces the prediction reliability in communication and limits central bank’s ability to adjust micro behavior. Overall, c entral bank’s communication will help enterprises to form reason able expectations, and thus realize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fund.【Keywords】Central bank communication; Enterprise investment; Expectation一、引言自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实践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央银行沟通:理论、策略与效果

中央银行沟通:理论、策略与效果

影 响预 期 和信 息 分布 两个 角 度 。 探 讨 中 央银行 沟 通 以及 实 施前 瞻性 指 引 的依据 和 作用 机 制 : 第 三
部 分探 讨 与沟通 相关 的政 策 争论 , 涉及 “ 动态 一 致性 ” 、 适 度沟通 和 沟通 策 略选择 ; 第 四部分 总 结关 于 沟通 效果 的实 证研 究 ; 最后 是总 结评 述 。
践参 见 I s s i n g ( 2 0 0 5 ) 、 李 云峰 和李 仲 飞 ( 2 0 1 0 ) 等。
央 行 沟通 涉 及 的 内容 与其 职责 相 关 , 主要 涉 及货 币 和 金融 政 策 的相 关 信 息 , 其 中货 币 政策 职
责 相关 的信 息 涵盖 货 币政 策框 架 ( 目标 、 决 策和 实施 机制 ) 、 具 体 政策 和操 作 、 经 济金 融 现状 与前 景 展望 、 政 策路 径 展望 等 ; 一些 央行 还 就汇 率 、 金融 监管 和金 融 市场 发布 相关 信 息 。 金 融 危机 以来 。 越 来越 多 的 中央银 行加 大 了对 未来 经 济形 势 预测 , 特别 是关 于 未来 政策 走 向 的沟通 。 即实 施政 策 “ 前 瞻性 指 引 ” , 而有 关金 融 稳定 性相 关 信息 的 沟通也 1 3益增 加 。 央行 沟 通 的方式 包 括 比较正 式 的 “ 书面 沟通 ” 和 比较 灵活 的 “ 口头 沟通 ” 两类。 前 者如 中央银 行 定期 发 布 的报告 、 会 议声 明及 纪 要 , 给公 众 提供 的是 经过 协商 一致 的精炼 后 的信 息 ; 而后 者 包括 新 闻发布会 、 演讲 、 国会 证 词 、 媒体 采访 等 , 发 布 的信息 可能 带有 个人 色 彩 和倾 向 。 中央银 行 沟通 的时 机 和频率 , 取 决 于沟 通 的动机 和 内容 。 为 了增进 公众 对 货 币政 策决 策 的理 解, 中央银 行 往 往预 设 时 间表 将沟 通 规则 化 、 常态化 ; 而 对 于 突发 事件 、 货 币政 策 转 变等 的沟通 则 需要 及 时和 准确 。在 实 践 中 , 通 常在 关键 的政策 决策 会议 或报 告 前 , 存 在 一定 的信 息缄 默期 , 目的 在 于避 免给 市 场提供 过 多 的不确 定 的信 号 。 中央银行 对 沟通 内容 、 沟 通对 象 、 沟通 方式 和渠 道 的选 择。 构成 了中央 银行 沟通 策 略 。

低利率政策的原因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低利率政策的原因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低利率政策的原因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作者:裴宝刚郭金龙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35期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综述了低利率政策的原因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低利率的本质原因是生产要素、人口结构、经济周期、资本边际收益等结构性原因,低利率政策将给资本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短期内部分低利率政策是有效的,但长期看在刺激信贷、阻止通缩、调控汇率等方面没有起到持续作用,而且会增加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产生资本市场泡沫;低利率政策增加了货币供应、降低了现金流贴现率、增加了资产波动性,利率相关的货币政策对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率影响较大;由于股票市场的影响因素复杂,低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效果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低利率环境对房地产市场价格有促进作用。

建议我国应该做好应对长期低利率的准备,并防控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

关键词:低利率低利率政策资本市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名义利率水平整体上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呈下降趋势,逐步进入低利率区间。

2009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主要经济带来了重大冲击,各国为了应对危机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2020年初至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使全球经济受到重大影响,全球产业链受到巨大冲击,多国央行在短时间内集中采取了多种更强有力的手段,进一步促使利率下行,给中央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都带来诸多影响和挑战。

近年来低(负)利率的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货币政策和经济基础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

本文中所指的低利率指的是持续的名义超低利率、名义零利率和名义负利率现象,本文使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综述了低利率政策的原因、趋势和效果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低利率政策的原因和持续性(一)政策角度的原因从政策角度看,各主要经济体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货币政策。

小型经济体如瑞士和丹麦。

瑞士的利率通常会维持在低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水平,实施长期的低利率和负利率政策,部分原因是为了刺激原本低迷的通货膨胀(Danthine,2018),部分原因是为了防止资本过度流动及应对货币升值的压力(Meggyesi,2010;Hall,2017)。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探讨的核心在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否能有效影响实体经济,实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和成果,以期对货币政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及其传导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如经济环境、制度背景、金融市场结构等。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共性。

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的方式,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具体来说,文章将首先回顾早期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典理论,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并评述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随后,文章将重点关注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化而兴起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如预期管理、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也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宏观经济学的几个核心领域,包括货币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货币主义等。

这些理论框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持续争议。

货币理论,尤其是数量方程,强调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影响通货膨胀率和经济活动。

然而,货币政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因为它忽略了货币供应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凯恩斯经济学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股价泡沫、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一个文献综述

股价泡沫、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一个文献综述
提 出政 策 建议 。

中 央银 行 已经 成 功 地 将 通货 膨 胀 控 制 在 较 低 水 平 。
同 时 , 济增 长 也非 常稳 定 。但 是 , 多 中 央银 行 发 经 许
现 它 们 面临 着资 产价 格 泡沫 的 挑 战 。资产 价 格 泡 沫
加 剧 了金 融 市场 波动 和 金融 体 系 的脆 弱性 ,并 对 价
的股票价格能够反映和预测未来实体经济的状态 。
收 稿 日期 :2 0 — 0 9 0 7 1—1
作者简介:余文建 ( 98 , 经济学博士, 16 一) 男, 供职于中困人 民银行南宁 中心支 行。
于宏凯 ( 9 8 , , 门大学金融系博士研究生 , 17 一) 男 厦 供职于中国人 民银行厦 门市中心支行 。
力 。因此 . 由投 机者 推 动 的 、 续 和快 速 的 资产 价格 持
上 涨可 被称 为泡 沫 。
国银行 和瑞典 中央 银行 等。虽然 到 目前为 止 , 尚没有
公 认 的金 融稳 定定 义 ,对 于 中 央银 行履 行 金 融 稳定 职 责 的 内容 还 存 在争 议 , 但值 得 注 意 的是 , 些 中央 这
银 行都 把应 对 资产 价 格泡 沫 纳入 到 其金 融 稳 定职 责 中, 而非包 括 在货 币政 策 职能 。那 么 , 中央 银 行应 如 何 对 资产价 格 泡沫 做 出反 应 ?股 价 是 否应 纳 入 到 中
央 银行 的货 币政 策 反应 函数 中 ?何种 政 策 和 工具 可
传统 上 ,中央银 行 的核 心 职 能是 保 持货 币价 值
稳定 , 即价格 稳定 。 0世 纪 9 2 0年代 以来 , 发达 国家 的

新时期中央银行沟通方式探析

新时期中央银行沟通方式探析

当代经济•月刊2019年第8期新时期中央银行沟通方式探析魏路遥,陈明端(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天津和平300040)摘要:近年来,预期管理逐渐成为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关键,中央银行沟通作为一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能最为直接、有效地影响公众预期。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沟通渠道、受众、溢出效应等方面来看,央行沟通面临许多新变化、新挑战。

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央行通行的一些做法与我国央行做法进行对比分析,从持续完善沟通框架、有效利用各种平台、采取差异化沟通方式等方面对强化央行沟通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沟通;信息不对称;时间不一致;理性预期与有效市场一、新时期央行沟通的基本逻辑和面临的挑战1、理论基础(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是说明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产生的一系列重要影响(许志忠,1997)。

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严重降低金融市场运行效率。

因此,信息不对称理论强调,政府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与市场主体沟通,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以促进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央行沟通的客观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央行比社会公众具有明显信息优势,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规则制定者和参与者,其应致力于公开信息,消除金融市场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

时间不一致理论认为,政府部门应在事前做出令人信服的承诺。

Barro(1983)进一步分析了货币政策中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

基于此种理论,为了避免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有学者提出央行应建立规则化的货币政策信息公开制度,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

(3)理性预期与有效市场假说。

理性预期是有效市场假说的重要基础性假说。

一开始,理性预期假说是不主张央行进行沟通的,原因是政策只有出其不意才会对经济短期产生影响。

但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不同经济主体的预期可能是一致的,人们只能对部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适应性学习”修正自己的信息,形成预期并对政策作出反馈。

流动性效应、预期效应与中央银行利率操作

流动性效应、预期效应与中央银行利率操作

流动性效应㊁预期效应与中央银行利率操作∗李宏瑾内容提要:利率操作一直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但中央银行如何引导市场利率与目标利率相符,并非理论界讨论的 重要 问题㊂为此,在全面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流动性效应是中央银行利率操作的理论基础㊂随着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靠性的提高,流动性效应有所减弱,预期效应的作用越来越大㊂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采取的零利率和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下,预期效应对最优货币决策更为重要,同时流动性效应仍发挥着明显的作用㊂正是基于流动性效应和预期效应,各国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走廊两种主要模式开展利率调控㊂关键词:利率操作㊀流动性效应㊀预期效应一㊁中央银行利率操作:一个并非 重要 的问题㊀㊀毫无疑问,宏观经济学自诞生之日起最主要的进展就是货币领域的研究,针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各方面问题(无论是 货币中性 这个自休谟以来货币理论的核心问题(L u c a s ,1996),还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选择㊁货币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规则,等等),都涌现出非常丰富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文献㊂但是,中央银行究竟是如何进行操作并实现日常操作目标的研究仍比较少见㊂甚至学者们在研究最优货币政策时,往往想当然地认为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 两分法 式的断裂㊂在实践上,自中央银行诞生之日起,利率操作就始终是各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㊂早在金本位时期,中央银行就通过设定短期 银行利率 (B a n kR a t e ,即贴现利率)来调节国内金融市场和黄金的跨国流动,维持币值稳定(这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也是如此)㊂事实上,金本位制初期和盛行时代的很多经济学家(如T h o r n t o n ㊁B a g e h o t ㊁W i c k s e l l 和C a s s e l 等)都认为,即使是纸币时代的货币操作也自然要通过利率进行调节(B i n d s e i l e t a l ,2006)㊂在1970年代发达国家滞胀 和美元金本位制逐步瓦解的大背景下,尽管随着货币主义兴起,利率操作的重要性一度下降并转向准备金操作和货币数量目标,但短期市场利率调整仍是中央银行最为重要的政策操作手段㊂即使是1970年代中期美联储已开始公布货币供应目标,但在实践中货币供应量并非其决策优先考虑的目标㊂甚至在1979-1982年间最极端的货币主义实验期,控制货币供应量从来都不是V o l c k e r 的真正目的,他没有公开承诺实现这些目标,为控制恶性通货膨胀必须将利率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宣布钉住货币供应量只是不得已的 烟雾弹 (M i s h k i n ,2002)㊂特别是,1980年代中期以来,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等数量操作的重要性日益淡化,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采用了仅调节短期(主要是隔夜)货币市场利率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过宣布货币市场短期目标利率(t a r g e t r a t e )并在一定机制下使市场利率与政策目标水平相符,在稳定通货膨胀和产出方面获得了广泛成功㊂二㊁流动性效应:中央银行利率操作的理论基础(一)流动性效应中央银行利率操作之所以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主要是由于其操作似乎是非常直接显然的㊂在理论上,流动性与市场利率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411 ∗李宏瑾,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邮政编码:100045,电子邮箱:l e e h o n g ji n@163.c o m ㊂感谢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2A Z D 038)的支持,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㊂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㊂系,也就是所谓的 流动性效应 (L i q u i d i t y e f f e c t, K o p c h a k,2011)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市场流动性实现政策利率目标㊂1870年代至1920年代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中央银行的背景,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保证金融系统的流动性㊁维护金融健康发展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考虑,而准备金制度建立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保证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和流动性(F e i n m a n,1993)㊂市场利率与流动性的关系在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㊂利率是由货币供求关系决定的㊂货币是流动性最好的资产,利率可以作为衡量人们获得流动性需求所愿意支付的代价,是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量(即货币需求)与货币存量(即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㊂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改变利率水平,因而利率在传统凯恩斯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㊂在实际操作中,超额储备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利率和流动性,从而影响银行超额储备水平及向实体经济借贷的能力,这也被称作 储备头寸说 (R e s e r v e p o s i t i o nd o c t r i n e,R P D,B i n d-s e i l e t a l,2006)㊂但是,在传统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相机抉择货币操作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非常突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贴现利率经常存在很大偏差,货币政策并未有效实现政策意图,1970年代开始被货币主义政策所取代㊂不过,在政策操作上,市场利率引导仍是实现货币数量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且由于货币供给和准备金数量操作效果并不理想,1980年代中期以来利率调控逐渐成为中央银行最主要的政策操作手段㊂(二)有关货币中间目标的争论与货币政策操作在此期间,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的选择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研究兴趣,也即所谓货币政策 数量派 和 价格派 之争㊂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以P o o l e (1970)的分析为起点,根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不同及经济所受冲击性质的差异,货币政策价格工具(利率)和数量工具(货币供应量)各有优势㊂P o o l e (1970)的分析表明,如果货币需求相对于总需求越不稳定,价格型调控的效果就更好,这很好地解释了当时各国金融创新浪潮及由此引发的货币政策的变化趋势㊂S a r g e n t&W a l l a n c e(1975)等还进一步考虑通货膨胀㊁预期等因素,对货币政策工具选择问题行了深入的讨论㊂B.F r i e d m a n(1990)对此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指出,很多有关 货币 工具的讨论并非合适的政策工具,因为在现代经济的准备金银行体系中,货币是内生的,货币数量至多是中介目标,而非操作工具和操作目标㊂G o o d h a r t(1994)也持有类似的看法,他指出很多有关货币数量目标的讨论实际上是混淆了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而这对于中央银行政策操作来说是具有误导性的㊂经济学家们更加强调利率的作用,还主要得益于W o o d f o r d(2003)所倡导的新魏克塞尔(N e w W i c k s e l l)框架,使人们重新认识到 自然利率 的重要性, 泰勒规则 就是对利率操作规则的经典描述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利率调节有效控制通胀及其他经济变量,仅以市场利率为手段开展货币政策操作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㊂三㊁为什么要重视利率操作:流动性之谜 与预期效应㊀㊀(一)流动性之谜然而,尽管理论上对利率操作的重要性已取得一致,但这仍未解答中央银行是如何引导市场利率的㊂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央银行利率操作的传统理论基础,很多经验研究都对流动性效应提出了质疑,包括货币总量的不同层次流动性指标与各种市场名义利率之间,要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要么负相关不显著,或者基于V A R框架的脉冲响应结果与理论不符,这被称为 流动性之谜 (L i q u i d i t yp u z-z l e)①,严重威胁了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调节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的理论基础㊂不过,计量方法问题(如V A R模型的脉冲响应识别,C h r i s t i a n o,E i c h e n b a u m&E v a n s,1999),或是流动性指标的测量误差(K e l l y,B a r n e t t&K e a t-i n g,2011),都会导致 流动性之谜 的结果,而一旦处理好这些问题,流动性效应就会得到很好的支持㊂事实上,对市场流动性进行预测并采取针对性的操作一直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核心内容㊂在采用恰当的流动性指标并进一步考虑到准备金考核期等市场流动性影响因素后,C a r p e n t e r&D e m i r a l p (2006a,2008)发现,无论是日度数据还是月度数据都很好地支持了流动性效应㊂(二)流动性效应的减弱与预期效应虽然经验研究并不能够否认流动性效应,但人们也发现,1980年代以来流动性效应较之前明显地变弱了(C a r p e n t e r&D e m i r a l p,2008),而这主要与1970年代理性预期革命以来中央银行对市场预期认识的变化及政策改进密切相关㊂基于相机抉择的511‘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2期传统凯恩斯主义所引发的 滞涨 痛苦教训,各国中央银行更加关注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和货币政策的前瞻性㊁透明性和可靠性,根据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通货膨胀和产出)来设定货币市场短期利率目标,从而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㊂同时,这一转变不仅与理论认识上的进步有关,更与中央银行1990年代以来面临的实际情况关系密切㊂一方面,中央银行 三大法宝 仅公开市场操作硕果犹存,流动性调节的能力受到挑战㊂由于货币总量控制和货币主义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各国在1980年代逐渐放弃针对超额储备的货币政策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等数量工具的作用大大下降,并出现了逐渐降低甚至取消存款准备金要求的趋势㊂显然,这意味着中央银行丧失了调节市场流动性最强有力的政策工具㊂同时,由于从中央银行获得贷款支持意味着必须接受市场纪律的惩罚,贴现窗口作用日益弱化㊂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发展和金融部门的创新,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与经济规模的关系越来越不匹配,这引发了人们对中央银行调控经济能力的担心(B.F r i e d m a n,1999)㊂1990年代以来,各国中央银行都已意识到加强与公众的沟通㊁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对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使政策操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㊂为此,各国纷纷改进货币决策程序,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密切关注市场预期的变化,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这以新西兰储备银行最具代表性㊂作为第一个采取通胀盯标制的国家,新西兰储备银行的 公告操作 (O p e n m o u t h o p e r a t i o n s, G u t h r i e&W r i g h t,2000)在利率引导上取得出色的成功,并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㊂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建立在中央银行政策已经具有足够的可靠性且具备市场利率引导能力为前提的,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所谓 告示效应 (a n n o u n c e m e n t e f f e c t)的作用㊂T h o r n t o n(2004)发现,仅是公开市场操作或告示操作都无法完全解释市场利率的变化,而S i k l o s &B o h l(2007)则表明,传统公开市场操作的流动性调节对于利率调控仍十分重要,公告操作与传统货币政策手段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实际上是中央银行加强沟通和透明度的具体现㊂C a r p e n t e r&D e m i r-a l p(2006b)的分析表明,随着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预期效应在市场利率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公开市场操作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㊂F r i e d m a n&K u t t-n e r(2010)甚至认为,传统的流动性效应已不发挥作用,告示效应和预期效应成为中央银行利率引导的主要机制㊂这里应当强调的是,正是由于中央银行取得了足够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才能够通过与市场沟通的 公告操作 使预期效应发挥作用,中央银行也才会不需要过多的流动性干预就实现利率目标㊂因而,正如R e d d y&S h a f f e r(2007)指出的,并不能够由于流动性效应的减弱就认为流动性机制不发挥作用㊂K o p c h a k(2011)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识别流动性效应,发现与传统回归等方法相比,市场操作具有更强的流动性效应㊂J u d s o n&K l e e(2010)则通过对市场操作的细致考察,发现流动性效应是银行交易日结束头寸的函数,而且联储加大政策透明度的措施(在预期作用下)使得流动性效应在公开市场委员会(F OM C)议息会议前进一步扩大了㊂A b b a s s i& L i n z e r t(2011)则通过考察欧元区利率预期的可测性及欧央行非常规操作对利率的影响发现,危机的爆发使市场利率预期的准确性更差,但欧央行非常规流动性干预手段成功地使市场利率下降了至少100个基点,有效地引导了市场利率㊂四㊁零利率条件下的货币操作(一)零利率政策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操作通过基准利率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开展货币调控,需要有一个前提,即中央银行目标利率不能降至零,更不能是负的名义利率,否则利率工具将没有任何下降操作的空间㊂不过,在经济受到危机冲击陷入萧条时,经济事实上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压力,政策的主要任务是稳定金融市场并刺激经济复苏㊂基于对1930年代 大萧条 的经验认识,尽管名义利率水平可能已经非常低,但实际利率仍然是非常高的,因此低利率政策也是合适的㊂而且,即使是零利率对于经济增长可能也是无能为力的㊂为此,只能采取非传统政策手段,通过扩张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向经济注入大量资金,以此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恢复㊂(二)预期效应与最优货币操作虽然各国中央银行采取了很多非常规的政策手段,但就货币操作机制而言,并未突破传统的利率调控机制㊂E g g e r t s s o n&W o o d f o r d(2003)最早对零利率条件下的货币操作进行了理论讨论㊂在跨期叠代动态均衡框架下,零利率政策条件下,即使是诸如611量化宽松 的非传统货币政策也是无效的,只有对市场以明确的未来政策的预期并进行可靠的政策操作,强化预期的引导,才能实现最优的货币政策㊂也就是说,在零利率条件下,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可能并不足以实现有效货币政策,预期在政策中的作用就非常重要㊂美联储在最近几轮的 量化宽松 政策时都明确提出政策操作路线图,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㊂W o o d f o r d(2012)对危机以来美联储零利率政策环境下的政策操作进行了全面的经验总结㊂尽管零利率可能使中央银行通过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努力大打折扣,但不同的政策操作手段效果也不同㊂C u r d i a&W o o d f o r d(2011)严格区分了中央银行 量化宽松 和资产购买政策,发现前者几乎在所有时期都是无效的,而资产购买手段在金融市场动荡时期则具有良好的效果;不过,两种非常规政策手段都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利率政策,对金融机构准备金进行利息补偿可以弥补 准备金税 的效率损失,而且如果目标利率与对准备金支付的利息相同,那么利率政策与M.F r i e d m a n的单一货币供应规则是等价的,这个结论也与B.F r i e d m a n& K u t t n e r(2010)的观点相符㊂(三)零利率条件下的流动性效应尽管预期效应的作用更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流动性效应的作用㊂B e c h,K l e e&S t e b u n o v s(2012)通过对联邦基金市场利率和回购市场利率的考察发现,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阶段,虽然利率降至零严重弱化了流动性效应,但这是主要是由于突发的信用风险破坏了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㊂M a r q u e z, M o r s e&S c h l u s c h e(2012)构建了一个准备金供求和联邦基金利率的模型,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联储资产负债变化㊁准备金供求㊁联邦基金利率㊁市场回购利率及欧洲美元利率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为流动性效应提供了更可靠的证据㊂需要强调的是,为维持较低的利率水平,中央银行通过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和非常规量化宽松手段提供了大量流动性,但这只能是作为危机时期的非常规手段㊂毕竟,日本的经验表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并未能有效刺激总需求,因此一旦情况好转就应该回归正常的利率操作模式㊂C h r i s t i a n o, G u s t&R o l d o s(2004)在一个小国开放经济框架下考察了危机期间货币政策的作用,模型分析表明如果可贸易品产出调整和利率调整存在市场摩擦,那么降息的货币政策是不利于产出和就业的㊂事实上,泰勒(2012)及很多学者都认为,2001年以来政策利率长期偏离传统泰勒规则利率水平才是引发了房地产泡沫和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指出随着经济的好转应逐步放弃非常规手段并回归正常货币政策轨道㊂五㊁中央银行利率操作:主要模式及其效果比较㊀㊀(一)公开市场操作模式根据商业银行储备头寸管理和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再贴现借款)机制,P o o l e(1968)建立了一个考虑市场流动性需求随机冲击的理论模型,说明了流动性管理在银行储备头寸和利率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对联邦基金利率的形成进行很好的理论刻画并为中央银行利率政策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㊂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的利率操作模式一直是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很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模式㊂在具体的操作方面,美联储根据金融机构日均存款情况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计算周期为两周,以周一作为考核期末时点),并以此对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水平进行考核(以上一个计算期作为考核依据,以周三作为考核期末时点,考核持续期为17天),这样对储备头寸的管理成为影响流动性和市场利率的重要手段㊂同时,美联储作为同业拆借市场最大的参加者,对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密切跟踪和预测,并围绕政策利率目标开展操作㊂如果其利率水平低于商业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就会转向商业银行与美联储之间㊂因为向美联储拆借的成本低,整个市场的拆借利率就将随之下降㊂反之,如果美联储提高拆借利率,在市场资金比较短缺的情况下,联邦基金利率本身就承受上升的压力,所以它必然随着美联储的拆借利率一起上升;在市场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美联储可以在公开市场上抛出国债,吸纳商业银行过剩的超额准备,造成各银行头寸紧张,迫使联邦基金利率与美联储的拆借利率同步上升㊂美联储有这样干预市场利率的能力,其反复多次的操作,就会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㊂这样,联邦基金市场利率便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联系的桥梁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联储完全可以使联邦基金利率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相一致,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㊂711‘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2期(二)利率走廊模式2008年之前,美联储的货币操作框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缺乏对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的利率补偿机制㊂长期以来,美联储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并不支付利息,而这相当于对金融机构的变相征税并使其对储户和借款人的行为发生扭曲(F e i n-m a n,1993),从而不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㊂因此,美联储一直试图说服国会同意其向金融机构支付准备金利息②,这也是1990年代各国降低准备金要求甚至是实行零准备金政策的主要背景㊂与此同时,巴塞尔委员会对风险资本充足度的要求明显约束了商业银行信用扩张能力,强化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准备金在控制货币和信用扩张中的作用也因而随之降低㊂事实上,美国之外的很多国家都对金融机构的 准备金税 进行利息补偿㊂特别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支付体系的发展,很多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㊂以新西兰㊁加拿大㊁澳大利亚㊁英国及欧央行等中央银行实行了明确的存贷款便利制度(d e p o s i t&l o a n f a c i l i t i e s),也即 利率走廊机制 (i n t e r e s t r a t e c o r r i d o r),或称为利率的 渠道体系 (c h a n n e l s y s t e m),中央银行可以按照贷款便利利率(通常高于目标利率水平)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或以存款便利利率水平(通常低于目标利率水平)向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头寸支付利息,这样目标利率就被锁定在存贷款利率走廊区间,中央银行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公开市场操作和流动性干预就能够实现利率引导的目标㊂W o o d f o r d(2000)指出,在利率走廊机制下,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流动性效应)并非是引导利率的必要条件㊂事实上,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和基础货币仅是作为货币市场支付手段的补充,就能够有效引导货币市场利率㊂建立存贷款便利机制,采用利率走廊机制并结合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市场流动性,有效引导市场利率趋向政策目标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利率操作模式也几乎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一个潮流㊂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决策层,都对利率走廊模式更加重视(G o o d h a r t,2009)㊂需要指出的是,公开市场操作模式与利率走廊模式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并不存在严格的划分㊂事实上,几乎所有国家中央银行都存在向金融机构融资的再贷款(再贴现)机制,只是有的国家对金融机构准备金不支付利息,也即单边利率走廊㊂不过,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国家都对(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从而形成双边存贷款便利和利率走廊机制㊂例如,2008年以后,美联储就立刻正式建立了双边利率走廊机制㊂1980年代以来贴现窗口作用逐步下降,除了这期间资金较为充裕等原因外,美联储主要将其作为紧急融资手段,将再贴现利率设定低于目标利率,这使得商业银行出于声誉考虑而不愿意使用这一机制㊂为此,2003年美联储考虑将贴现窗口打造成一个自动借款机制,并将贴现利率设定高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通常高50个基点,目前为0.75%),由此形成货币市场利率上限㊂2008年底,美联储开始向存款类机构的法定和超额准备金付息(目前对准备金支付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上限,即0.25%),这实际上为货币市场资金提供了一个利率下限㊂所以,尽管当前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为0-0.25%,但零利率的可能性不大㊂不过,由于一些机构无法进入联邦储备系统因而无法获得准备金收益,他们愿以低于利率下限的水平拆出资金,因而联邦基金利率通常要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低10-15个基点㊂同时,由于贴现业务较少,存贷款便利机制在美联储日常操作中的使用频率和引导利率功能上相对而言并不是非常重要㊂对(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很重要的考虑就是超额准备金利率可以作为市场利率下限,从而避免零利率的出现㊂F r i e d m a n&K u t t n e r(2010)指出,如果将存款利率下限设定在目标利率水平,那么中央银行就可以同时控制利率和储备数量,而这是仅依靠流动性的传统模式无法做到的㊂另外,为应对危机,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使商业银行超额储备水平迅速上升,对准备金支付利息可使机构更愿意保留一定水平的超额储备,从而减缓量化宽松政策下的通胀压力㊂(三)不同模式利率引导效果比较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走廊机制是中央银行利率操作的两种最主要的模式,不同制度安排下中央银行货币市场利率引导的效果,成为很多研究者关注的问题㊂B e r e n t s e n&M o n n e t(2008)建立了一个利率走廊模型的一般均衡模型,对最优货币政策进行分析发现,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利率走廊区间(而非目标水平)就可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㊂在此基础上,M a r t i n&M o n n e t(2011)进一步在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对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和利率走廊模式进811。

央行沟通、异质信念与经济效应研究

央行沟通、异质信念与经济效应研究

05
央行沟通、异质信念与经 济效应的理论模型
央行沟通对经济效应的影响机制
央行沟通影响市场参与者
央行通过公开声明、货币政策报告和会议纪要等方式与 市场参与者进行沟通,影响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和决策, 进而影响经济效应。
央行沟通影响金融市场
央行通过与金融市场的沟通,可以传递货币政策意图和 预期,稳定金融市场情绪,降低市场波动,从而对经济 产生积极效应。
央行沟通影响实体经济
央行通过与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可以影响企业和消费 者的信心和预期,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异质信念对经济效应的影响机制
01
异质信念导致市场 波动
由于市场参与者的信念不同,会 导致市场出现波动,进而影响经 济效应。
02
异质信念影响货币 政策效果
由于市场参与者的信念不同,央 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会受到影 响。
02
央行沟通可以通过影响市场预期和金融市场走势,来影响货币
政策的传导和效果。
央行沟通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03
央行沟通可以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资产价格,进而影响金
融市场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
研究方法
文献回顾
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确定研究问 题和假设。
实证分析
利用统计软件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收集 到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
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分析央行沟通对市场主体的预期和情绪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转化为经济效应,对于提高货币 政策效果、促进经济稳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02
文献综述
央行沟通的研究综述
01
央行沟通的概念定义
02
央行沟通的历史发展
央行沟通是指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的 信息交流和传递,旨在解释货币政策 意图、加强政策效果和稳定市场预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11期(总第412期)金融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13-09-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增长进程中的通货膨胀控制:量化宽松、最优通胀率和宏观审慎政策研究”(13BJY16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动态效率检验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研究”(11YJC79063)。

作者简介:潘再见(1982-),男,福建永春人,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货币经济学。

中央银行沟通与金融市场预期:一个文献综述潘再见(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福州350003)摘要:中央银行沟通是中央银行思想与实践的重要革命,已成为全球性现象,并成为中央银行管理预期的关键工具。

围绕中央银行沟通影响金融市场预期的理论研究、金融市场对中央银行沟通的反映的实证分析、管理金融市场预期的有效沟通三个角度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央银行沟通与金融市场预期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提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央银行沟通;金融市场预期;文献综述文章编号:1003-4625(2013)11-0096-05中图分类号:F832.31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中央银行沟通(Central Bank Communication )是指中央银行对外披露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策略、经济前景及未来货币政策意向等相关信息(Blinderet al.,2008)[1],并寻求相关信息为沟通对象理解认同的过程(谢杰斌,2009)[2]。

它是中央银行思想与实践的重要革命,目前已是全球普遍性现象,并成为中央银行管理预期的关键工具。

信息支撑下的预期是资产价格的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所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央银行可通过信息沟通影响金融市场预期,促进金融稳定发展。

那么,中央银行沟通如何影响金融市场预期,金融市场对中央银行沟通反应如何,中央银行如何通过有效沟通管理金融市场预期呢?本文试图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央银行沟通与金融市场预期的研究成果,以寻求相关问题的可能答案。

二、中央银行沟通与金融市场预期:理论研究(一)信息、预期与资产价格泡沫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版),资产价格泡沫是投资者为了能在将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而买入资产,使得资产价格持续超过其基本价值的现象(陈国进和颜诚,2012)[3]。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资产价格泡沫主要沿着三个方向。

第一是理性泡沫,其以市场有效性为前提,认为在理性行为和理性预期的假定下,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资产的实际价格偏离市场基础价值的成分(如,Blanchard 和Watson,1982;Norden,1996;Norden 和Schaller,1993、1999;Allen 和Gale,2000;Katsaris,2005;Mc-Millan,2007)。

例如,Allen 和Gale (2000)[4]认为,投资者使用银行信贷资金投资风险资产,在发生损失时以违约的形式将风险转移给银行,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必然导致资产价格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形成泡沫;同时,他们还认为,信贷扩张程度的不确定性极易引发泡沫。

第二是非理性泡沫,认为泡沫产生的是源于某些交易者的非理性行为。

近年来,非理性泡沫理论更多地从研究个体心理决策过程出发,运用投资者学习过程、投资者情绪等因素来解释泡沫问题,比较典型非理性泡沫理论模型有噪音交易者模型、过度交易泡沫模型、投资者情绪模型等(如,Goetzmann 和Massa,2002;Abreu 和Brunner-meier,2003;Hong 、Scheinkman 和Xiong,2006;杨晓兰,2010)。

例如,杨晓兰(2010)[5]采用实验经济学的范式,证明了因预期产生的锚定效应、过度交易、过度乐观,导致其出现认知偏差,进而发生对资产价格的定价偏差,在认知偏差与定价偏差的正反馈效应的作用下,最终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持续膨胀,如图1所示。

第三是市场环境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制度、文化、市场流动性、宏观经济预期等因素导致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原因(如,Allen 和Gorton,1993;Hong 和Stein,2007;Greenwood 和Nagel,2009)。

例如,Sonnemans et al.(2004)[6]以预期形成和策略选择为视角探讨异质蛛网经济的稳定性,证962013年第11期(总第412期)金融理论与实践明了异质性反应是产生内生性泡沫的主要原因。

张维等(2009)[7]总结了资产价格的形成逻辑,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信息支撑下的预期在资产价格泡沫的演化过程(形成、膨胀、破灭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图1非理性泡沫的膨胀路径资料来源:杨晓兰.流动性、预期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关系:实验与行为金融的视角[J ].世界经济文汇,2010(2)。

图2资产价格形成逻辑资料来源:张维等.资产价格泡沫研究综述:行为金融和计算实验方法的视角[J ].金融研究,2009(8)。

(二)中央银行预期管理与资产价格泡沫在现实生活中,受制于信息不完全和经济的动态变化,市场参与者总是根据接收的新信息不断修正自身的预期,但修正过程是逐渐的。

卞志村和宗旭姣(2013)认为,适应性学习是市场参与者形成预期的重要路径,它是指市场参与者通过过去的经历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纠正过去对经济活动预期中所犯的错误(Bray,1982;Evans et al,1985;Evans et al ,2003;Gaspar et al.,2009),这为中央银行管理市场预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空间。

程均丽(2010)[8]在使用学习模型研究异质预期理论时发现市场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通过外部信息(如央行通过信息披露制度、透明度建设、承诺机制和独立性建设等综合形成的预期引导机制;网络、电视和报纸等媒介对信息的传递机制)来对自身原有的信息进行改进。

与市场参与者相比,中央银行拥有组织、网络、研究、监管等方面的优势,掌握更多关于经济运行及货币政策的相关信息,那么其通过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新闻发布会、演讲、采访等形式的信息沟通是管理市场预期的重要工具。

李相栋(2011)[9]认为,预期对经济行为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政策行动虽然可通过告示效应影响公众预期,但具有刚猛的特征,而中央银行沟通则具有灵活、方便的优势,能够以较小的成本管理市场参与者的预期。

那么,在政策行动的配合下,中央银行沟通可充分发挥其在管理市场预期的独特优势。

关于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市场预期影响机制的研究,谢杰斌(2009)将中央银行运用沟通工具管理市场预期的渠道归结为四个方面:联系长、短期金融资产价格联系起来;加速经济主体学习过程,减少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使中央银行充当信息“聚点”,协调经济主体预期;有助于实现“历史依存”特性的最优货币政策。

Benjamin et al.(2011)[10]认为中央银行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是因为其信息沟通能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而且主要通过信号渠道(Signalling Channel )和协同渠道(Co-ordination Channel )影响资产价格。

信号渠道是指中央银行向金融市场传递信号,创造信息;协同渠道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沟通减少市场参与者信息和预期的异质性,促使资产价格更真实地反映经济基本面。

潘再见(2013)[11]借鉴Bask (2011)的方法,认为资产价格是基础价格与预期资产价格的加权平均,市场参与者对资本的实际租金率、通货膨胀率等变量的预期是预期资产价格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模型推理证明了中央银行通过沟通使其对相关变量的预期借由对私人部门的预期的影响进入资产价格的形成过程。

可见,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还缺乏系统性,也未形成一致性的结论,而且有关研究成果多数是定性描述,鲜有从宏观经济模型的推导中获得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市场预期的影响渠道、效应及其度量方法。

三、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实证分析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市场影响迅速,金融市场变量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中央银行释放的信号做出反应(冀志斌和周先平,2011)[12]。

这是国内外学者集中选择金融市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央银行沟通对经济金融的影响效应的原因。

(一)中央银行沟通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在国外,Kohn 和Sack (2004)[13]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对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声明和格林斯潘的证词有明显反应,但反应程度因不同沟通方式而有所差别。

例如,利率在中短期内对各种声明做出显著反应,而所有收益率曲线对格林斯潘的国会证词更敏感。

Reeves 和Sawicki (2007)[14]对英格兰银行的沟通进行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委员会97会议纪要和通货膨胀报告的发布做出显著反应,但是对委员会成员的讲话却没有反应。

Ehrmann和Fratzscher(2009)[15]全面考察了美联储、英格兰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的信息沟通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的讲话和采访均影响了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率,并引导利率向合意方向变动,即具有紧缩货币政策意图和宽松货币政策意图的言论分别导致较高的利率和较低的利率,但欧洲中央银行的沟通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最大。

Musard-Gies(2006)[16]却认为,短期收益率曲线对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言论的反应比长期收益率曲线更敏感;同时,与经济前景相关的声明主要影响美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中长期收益率曲线,对英国和欧元区金融市场几乎没有影响。

Rozkrut et al.( 2007)[17]对匈牙利和波兰进行研究,发现尽管每个国家的沟通程度存在差异,但是关于货币政策的演讲都会影响金融市场,而关于经济展望的演讲影响甚微。

Haan和Janson(2009)[18]总结了过去十年欧洲中央银行的沟通实践,发现总体上欧洲央行的沟通对货币政策效率有明显贡献,表明中央银行沟通影响金融价格的水平和波动率,私人部门对中央银行沟通做出反应。

Bernd和Matthias(2010)[19]采用GARCH模型考察了1998—2006年加拿大银行沟通和媒体关于中央银行沟通的报道对加拿大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影响,结果发现,官方沟通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更大,而媒体关于沟通的集中报道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更大。

Benjamin et al.(2011)研究了1996—2009年金融市场对37家中央银行超过1000次的金融稳定报告和演讲的反应。

研究表明,金融稳定报告对证券市场收益产生重要且持久的影响,且倾向于降低市场波动。

相反,演讲对市场收益几乎没有影响,在正常时间也不会降低市场波动,但在2007—2010年的金融危机中却有实质性影响。

Melanie et al.(2012)[20]在D-BEKK的模型框架下,研究1998—2006年美国和加拿大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关系,即加拿大银行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行动和沟通是否明显影响金融市场的共同运动,这是国外学者开始对中央银行沟通的跨国效应进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