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安徽的民俗文化
安徽的习俗
安徽的习俗江淮赏月之俗一般是先祭月再赏月。
祭月又称拜月。
将香案供桌大多摆放在庭院中,或设在院内篱笆旁、天井边。
供桌上摆放的祭品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月饼很水果,如石榴、柿子、梨、苹果、鲜藕、板栗、枣子之类。
所放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
除月饼和水果之外,有些地方还加有特殊的贡品,如休宁,歙县城乡摆上一个大南瓜;长丰放一个大馍;六安供茶水;蒙城供焦馍;天长供鸡头苞、毛豆荚,并有月宫嫦娥象等,祭祀时固执、五河是月出鸣炮敬祭;巢湖市是月出鸣炮染香拜月;休宁蒙城是然组焚香叩拜;屯溪是点上红烛,全家跪拜。
六安,铜陵、寿县、凤台、长丰等则为焚香拜月。
祭过月神,才真正开始赏月。
人们一边欣赏似镜的明月,一边品尝祭品,如涡阳,六安、铜陵、冬至、休宁、屯溪、巢湖、天长、合肥等皆如是。
屯溪人在全家赏月时往往围坐一处,一面吃月饼,水果等,一面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等到月过中天,才回屋就寝。
吃月饼、赏月安徽各地中秋皆喝月饼,且几乎都在晚上祭典过月神之后喝,唯独休宁人完全相同,通常在早上喝。
天长人在恭月之后,分食月饼,例如有人出外,即为领一份或寄给。
涡阳人在烧香祭典月之后,自害月饼和毛豆。
江淮赏月之谓之通常就是先祭典月再赏月。
祭典月又称仁月。
将香案供桌大多摆放庭院中,或设于院内篱笆旁、天井边。
可供桌上放置的祭品存有多存有太少,但通常都存有月饼跟水果,例如石榴、柿子、梨、苹果、鲜藕、板栗、枣子之类。
Scars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的相同而存有差别。
徽州地区:舞草龙在徽州等地皆存有中秋玩草龙习俗。
草龙就是存有稻草叠成的龙。
黟县又称“舞草龙”即为用稻草叠成龙头,又以稻草茶条一束一束,连成龙身,再以一段由细至细稻草束作龙尾,每段之间用绳系则着,每人手擎一段,配上锣鼓,上下翻转,欢度中秋。
休宁又称“歌舞香龙”,其用稻草叠成,周身挂香,长短依舞龙的人数而的定,内要七八尺支木棍一根,龙身上摆满熄灭的篾香。
安徽民俗活动有什么
安徽民俗活动有什么安徽民俗活动有什么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中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境内山河秀丽、物产丰富、稻香鱼肥、江河密布。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安徽民俗活动,欢迎阅读。
集居与散居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
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村中建有宗族祠堂,各户门前留走廊通弄堂,汇总而通往村前一条大道。
少数村落依山处筑有围墙,平坦处开挖护村河,体制一如旧式的城堡山寨,易于防火、防盗、防偷,陌生人轻易难以进村,进村也难以找到路径逃走。
其弊端是交通闭塞,出入不便。
百子会信奉佛教的人集体朝山,人数满百人以上称“百子会”,两百人以上的为双百子会;不满一百人称小百子会。
朝山者身众着灰上装、青裤、黄围兜上印有“朝山进香”字样,在香首带领下,步行上山,沿途敲锣唱赞、逢庙叩拜。
大多在地藏王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活动最盛,素以能够在这天晚上赶到九华山肉身殿上通宵旦静坐“守塔”为荣。
还有一些香客为亡故双亲上山敬香,他们身穿亡人的寿衣,以求得地藏王的印章祭祀亡灵为最大心愿,佛界神话说是持此印信,亡人在冥司有遍行无阻的特权。
除夕进香九华山居民吃过除夕团圆饭后,或看电视守岁、或娱乐,直至新年零点钟声敲响后,有的是全家出动,有的是家主代表,先洗脸漱口,燃放鞭炮、烟花,谓之“出行”;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香、鞭炮、烟花带上到肉身宝殿(远处的则到附近寺庙)进香。
进香途中,即使遇见熟人,也不言不语,进香完毕回家时方可相互招呼致意。
除夕进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愿。
据说若烧得第一柱香,最为吉祥。
现已成为当地过年必具之习俗。
腊八粥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红枣、香菇、莲子等八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
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的习俗。
龙灯九华山及附近乡邻逢年或重大节日活动时,以舞龙灯、狮子灯庆贺助兴。
安徽习俗作文500字
安徽习俗作文500字
标题:安徽民俗风情——徽州文化掠影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安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其中,徽州地区的民俗文化尤为独特且深远。
每逢春节,安徽各地尤其是徽州地区会举行盛大的舞龙灯活动。
一条条栩栩如生的巨龙,在喧天锣鼓和鞭炮声中翻飞起舞,象征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家家户户还会贴春联,挂红灯笼,包饺子,做年糕,以各种形式祈求来年福运连连,生活美满。
清明时节,徽州人民则有祭祖扫墓的习俗,他们会在祖先墓前献上鲜花,焚烧纸钱,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同时,还有踏青游玩的习惯,赏春景,品春茶,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而在中秋节,除了赏月、吃月饼之外,徽州地区还盛行“舞草龙”的民俗,用稻草编织成龙形,载歌载舞,以此祈求丰收和平安。
此外,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技艺精湛,古建筑群落保留完好,文房四宝(宣纸、歙砚、徽墨、湖笔)闻名遐迩,这些都构成了安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了徽州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艺术才能。
总的来说,安徽民俗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颗瑰宝,它既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中华文化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安徽民俗_精品文档
安徽民俗安徽的春节习俗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延续达一月之久。
腊八早晨要喝“腊八粥”。
这种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里面还要放上红枣、栗子、绿豆、花生仁等。
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咸粥,晚餐淡粥。
寺庙的僧人都讲究吃“腊八粥”。
常言道“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一般人家从这天开始就着手办年了。
磨年面,杀猪宰羊,做新衣服,采购各种年货。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扫除的日子。
相传“老灶爷”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职,“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这一天还要“去尘秽,净庭户”。
把大小家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净,室内要扫屋顶,擦门窗,打扫得窗明几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祭灶后,家家都大忙起来。
蒸馍,炸丸子,炸麻叶,炸馓子,做菜等,准备各种过年的东西,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力操办。
腊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
这一天全家团聚,除旧迎新,还要到坟地里祭祖。
春联也在这一天贴。
旧社会欠债的人家多,他们认为贴上春联,有了门神把门,讨债的人就不敢来。
中午合家要吃团圆饭,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摆供,烧香、点蜡,表示敬意。
晚辈要给长辈“辞岁”,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天伦之乐融融。
主妇此时都忙着包饺子,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锅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连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除夕之夜,鞭炮齐鸣,此起彼伏,通宵达旦。
人们睡得很晚,有的彻夜不眠,这叫“守岁”。
正月初一最为隆重。
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身着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长辈拜年。
五更时分下扁食(饺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争着早起,说是抢财。
有些人家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上铜钱(或硬币),谁吃着这个带钱的饺子,谁就最“有福”。
春节时,拜年最热闹。
吃过扁食,“近门”的成年男子要集结一起去祖先坟地上坟。
安徽风俗
安徽风俗小记在我的家乡安徽,有很多独特的节日。
例如,农历正月十七日的媳妇节,农历二月十五日的“花朝”,农历三月十九日的“观音会”,春季二月底或三月初的“娘娘会”,农历三月三日的盲人节等等。
此外,一样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过法。
例如在安徽,春节前有蒸馒头的习俗,家家都会蒸很多,足够吃到二月二,而且蒸馒头时不许孩子数数;元宵节期间,很多人家会蒸面灯,既好玩又好吃;清明节要插柳和抬“城隍老爷”出巡;“上已节”要把玉米爆花,谓之“炸鬼眼”等等。
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一下安徽的祭龙节。
在安徽,人们把二月二称做“祭龙”。
在二月初一下午,家家户户都把室内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二月二、龙抬头”的好日子。
二月二这一天每家水缸挑得满满的,让龙净身,祈望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此之外,还有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1.围仓在我爷爷辈的时候,每年这天天未亮人们就起床,男人用灶内的草木灰,在门前、院内外,画“同心圆”数圈,名叫“灰仓”、“围仓”或“围仓龙”。
并在圆心扒一小洞,放入五谷杂粮、硬币,俗称“粮仓钱库”。
又用草木灰沿墙根洒一遍,说可防蛇、蝎、蚊、蝇等等,现在鲜少有人这么做。
2.敲门枕妇女起床梳洗后,手持木棍敲门枕,并大声念道:“二月二,敲门枕,金银财宝往家滚”。
又用木棍敲面瓢,并念道:“二月二,敲瓢砖,十个老鼠九个瞎,剩下一个不瞎的,拾掇拾掇搬了家”,以表达生财,守财的美好愿望。
3.炒虫、吃虫这里的"虫"并非昆虫,而是妇女做饭前先炒的“杂花子”,即五谷杂粮。
传说炒了后庄稼就不生害虫了。
炒的杂粮,有咸有甜,大人小孩都抓着吃,叫“抓虫吃”。
4.做“土地会”在农村,这天要做“土地会”,携带香纸果品到附近的土地庙烧香,祈求土地公、婆保佑年成好。
5.为小孩剃光头俗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光头”。
有些孩子出生后,剃胎毛时要在脑后留一撮头发,这叫“看家毛”,这是祈求小孩不夭折。
当孩子长到10 岁时,就要在龙抬头的好日子剪去脑后的一撮头发。
安徽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
安徽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安徽饮食文化大体分为皖南、沿江、沿淮三类,总体上讲究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同时又各具特色。
下面就不妨跟着一起来看看安徽民俗饮食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安徽民俗饮食文化常识皖中、皖南两个地区隔江相望,在地理环境上颇有相似之处:同有丘陵地带,可大面积种植水稻;同有山区,可产林茶、杂粮等;同有河湖,多产水鲜。
因而两个地区人民的饮食习俗也大体相似。
主食;;皖中皖南人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山区人民还要兼吃一部分杂粮。
徽州地区生产的稻花米,作饭香软,出饭率高,已推广到其他地区食用。
宣州等地区的血红糯米,被视为补品,已成为城市群众争购的粮食。
因糯米性粘,平时不用来作饭,只是留做节日酿甜酒、制年糕,改善家庭饮食等。
每日一日三餐,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辅之以各种早点,如大馍、油条、包子(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糍糕、烧麦及烤山芋等。
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
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干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后带上干粮上工,还要顺便带些咸菜和一瓶开水。
中午就不回家吃饭。
农村晚餐有干有稀。
夏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
一张小桌,放上几样小菜,全家人围桌而坐。
到了冬天的晚上,堂屋的火塘里燃着熊熊的炭人,火锅内煮着两三样菜蔬,叫“一锅熟”,火塘边烤着玉米粑或米粉粑。
全家围火塘而坐,边烤火,边吃晚餐。
城乡群众对晚餐都比较重视。
食品多种多样,除用纯米做饭外,还有山芋饭、菜饭(将萝卜或芥菜、白菜等切碎在锅边蒸熟,放入油盐,和饭而食)、豆饭(将豇豆等和饭煮食),用玉米粉和大米煮饭,称为“金玉良缘”。
如有剩饭,可做水泡饭、炒饭(以鸡蛋炒饭为多)。
另外还有大米稀饭、菜稀饭、山芋稀饭、豆子稀饭、玉米稀饭、南瓜稀饭、糯米稀饭等。
皖西太湖县一带,善于加工锅巴。
干饭吃完之后,留下锅巴,将米汤倒入锅中煮之,叫“锅巴粥”。
还可将锅巴焙黄,装入瓷罐,用热肉汤泡食。
也可以把锅巴用油炸一下,充作早点。
安庆一带的重油锅巴,尤为一方风味名食。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安徽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各个地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传统。
以下是一些安徽地区的风土人情:1.合肥市抛头狮:这是一种劳动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民间活动,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为内容。
其中,舞狮头者会将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并在举套之间做一个向上抛的动作,因此得名“抛头狮”。
2.亳州市大班会:这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其表演者会身着戏剧服装,脸上画着油彩,上演一出出精彩的戏码。
虽然大班会带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和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3.宿州市皮影戏:这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会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皮影戏的制作精美,唱腔融入了地方戏曲,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4.蚌埠市花鼓灯:这是一种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于一体的表演形式。
花鼓灯的男角被称为“鼓架子”,女角被称为“兰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以庙会和春会最为盛大。
根据区域的不同,花鼓灯主要分为颍上花鼓灯、凤台花鼓灯和蚌埠花鼓灯三个流派。
5.六安市龙腾舞狮:这是一种在街区路旁表演的传统民俗文艺活动,包括舞狮子、跑旱船、花挑子、大头娃娃、莲香舞等。
龙腾舞狮的表演队伍身着五彩艳丽的服装,在表演中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飒爽的英姿,赢得现场群众的掌声和喝彩。
6.芜湖市无为鱼灯:人们常称“鱼灯”为“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
玩“鱼灯”时,第一天叫“开灯”,最后一天叫“收灯”。
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
7.宣城市火狮舞:玩火狮的人在嬉戏时会举着火把并喷撒火焰,故称“火狮”。
火狮以篾片扎制而成,彩纸糊身,内点燃腊烛,通体明亮。
表演时由两人撑柄表演,另一人为玩狮人,手持火把,不时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
安徽的特色民俗
十 四 日傍 晚 “ 车 ” 祭 ,会 首 焚 香 烧 大 旗 外 ,必 有 节 前 用 绵 纸 拼 制 成 的
等 大字 ,每面 旗 只书 一字 ,并 配 画
图 案 ,如 同 是 村 人 的 书 画 展 览 。 祭 台 前 摆 香 案 ,置 香 炉 、烛 台 ,供 村 户 敬 贡 祭拜 。
自安 苗 节 日起 ,各 村 较 大 田畈 管
” 声 、鞭 炮声 中巡游 村 辖 的 四处 田畈 月 六 。
水员 即上 岗执 事 ,负 责稻 田灌 溉及 护理塘 、碣 ( 河坝 )安全 至稻 黄 。 拦 期 间 ,田户 不再 过 问稻 田水浆 ;而 农家耕 牛也 不得 随意放 牧踏害庄稼 ,
二十一 日 “ 车” 出 ,先 在 轩 辕 黄 帝 塑
会 期 于 每 年农 历 七 月 十八 日开 初 定 时 , 由 村 中 长 老 、 士 绅 择 定 一 日举行 。是 日晨 ,在 村前 场坦 或 河
滩 设 祭 坛 ,从 大庙 请 出 黑 脸 太 尉 、
红脸太 尉 ( 传 为唐 代 睢 阳完节 之 相 台围插 旗幡 ,除有 常备 的锦缎 三 角 方 形大 旗 四面 或八 面 ,上 书 “ 调 风
雨 顺 ” “ 泰 民安 ” “ 谷 丰 登 ” 、 国 、 五
像 前 焚香 、烧 黄 表 纸 、放鞭 炮 出车 将 领 雷万 春 、南霁 云 )登 祭 台 ,祭 上路 ;二十三 、四两 日 “ 车” 正 ;二 纸 ,还 杀一 只 公鸡 将 血 淋在 每辆 车 上 ,然 后 “ 收车 ”进 庙 ,这 一届 车
这里举行 车会 活动 ,公推 会 首 ,经 费 源 于 百 姓 捐 助 ,两处 各拥 有 8 “ 辆 火
安徽旅游文化:民俗文化概述
一、民俗的载体和主体是“族群”,而非“民族”
1 不同民族如果长期共同生活于同一地区,
民族习俗差异会逐渐削弱。
2 同一民族若分布广泛,其不同地区的成员
之间在习俗上也可能产生某些差异。
中国广东、福建的“客家”人虽然属于 汉族,但风习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多有不 同。“客家话”一般汉人已经听不懂。
同是苗族,又有白苗、黑 苗、花苗、青苗等分支。
1 如果只是族群内部分成员的行为方式,
便不能称作是该族群的“民俗”。
2 “礼拜”与“礼拜几日法”。
民俗的分类
1 社会经济民俗 2 信仰民俗 3 游艺民俗
社会经济民俗
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因为经济、政治、 军事、地理以及社会等原因而形成的民俗。
1 方言民俗、服饰民俗 2 饮食民俗、居住民俗
3 生产民俗、商贸民俗
安
述民 徽
俗 文 化
旅 游
概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化
案例导入
孔明灯
木牛流马
01
02
民
民
俗
俗
的
的
概
分
念
类
民俗的概念
民俗又叫民间文化,它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 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 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旅游行业角度
民俗是指某族群自古沿袭至今并得到 族群内各成员认同的文化现象。
课程内容与职业结合
1 开拓眼界、扩大知识面成为当前多数旅游者的主要旅行动机之一,在
这样的风尚中,民俗作为各地特色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自然就凸显出来。
2 学习民俗文化的内涵,结合当地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将有助于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大全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大全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悠久的历史产生出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学派,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下面是为大家整理安徽文化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民俗文化阜阳剪纸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
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帽、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
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
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
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
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的线条组合形式的。
徽州祠祭徽商资本和官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
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
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祠堂建筑源于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
昔日的徽州农村,不是生产型的农村,而是消费型的农村。
徽州人甚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
他们常年在外,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创造了充裕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豪大贾之后,便投资故里。
除建造住宅、购置山场、田地、造桥、筑路、投资办学等以外,就是建造祠堂、庙宇以树碑立传,光宗耀祖,博取声名。
徽州歙县在明代时期,仅徽商投资建造的祠堂就有百余座。
可以说在当时宦资本是祠堂和其他建筑的经济之基础。
徽州的强宗大族,历来是聚族而居,尤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影响。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大纲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安徽地域文化”是安徽电大在开放教育本、专科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旨在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悠久而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安徽历史文化基本概况,认识安徽历史文化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和自己的风采,增强学生了解安徽、热爱安徽、建设安徽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发展安徽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时数、学分及进度安排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学期(18周),课内学时为54,共3学分,一般应于第3学期开设。
建议课内学时与自学学时的比例为1:3。
四、教学方式面授、收看音像教材与自学、辅导等相结合。
有条件的分校、工作站,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安排一到两次参观活动课。
五、教学建议(一)本课程涉及到较多相关知识,任课教师可根据需要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书目。
(二)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学员一到两次实践、参观课程,亦可聘请有关专家举办相关讲座。
六、考核安排根据教学安排,本课程学习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以网络考核方式进行,总成绩为百分制。
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合格成绩为18分,主要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终结性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合格成绩为42分,主要侧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终结型考核采取开卷、笔试的考核形式。
学员要独立、按时完成书面作业。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安徽文化概说第一节安徽建置沿革一、安徽建省前的建置情况二、安徽建省经过三、安徽建省后的建置第二节安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文化的基本概念二、地域文化的概念三、安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第三节安徽文化的特点一、安徽的三大文化圈二、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第四节安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一、安徽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二、安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第二章安徽的学术文化第一节道家思想一、道家思想的理论渊源二、老子及其思想三、庄子及其思想第二节新安理学一、新安理学概述二、“二程”的天理论三.新安理学的代表:朱熹四、新安理学对徽州社会的影响第三节皖派经学一、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的转变二、皖派经学的集大成者:戴震第四节陈独秀、胡适与新文化运动一、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二、胡适与新文化运动第三章安徽的科技和教育文化第一节安徽的科技文化一、农业科技成就二、手工业科技成就三、天文学、数学成就四、医学、物理学成就第二节安徽的教育文化一、皖地教育活动二、皖籍教育思想家第四章安徽的文学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安徽文学一、“三曹”的诗文创作二、嵇康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第二节唐五代时期的安徽文学一、诗歌的繁荣二、散文、小说的成就第三节两宋时期的安徽文学一、宋初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力作与宗师二、北宋安徽的诗坛词苑三、南宋安徽的词苑诗坛四、两宋安徽的诗话、小说与散文创作五、宋代外地文学名家在安徽的创作第四节元明清时期的安徽文学一、元代的安徽文学二、明代安徽的诗文创作三、明代安徽作家的戏剧与小说创作四、清代桐城文派的辉煌与成就五、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六、清代安徽文学其他方面的成就第五节现代安徽文学一、多彩多姿的现代诗坛二、蓬勃发展的散文创作三、成就卓著的小说创作第五章安徽的艺术第一节戏曲艺术一、安徽目连戏二、贵池傩戏三、徽剧四、庐剧五、黄梅戏六、皖南花鼓戏七、泗州戏第二节舞蹈艺术一、花鼓灯二、龙舞三、狮子舞四、凤阳花鼓第三节绘画艺术一、国画二、版画三、雕塑第四节建筑艺术一、歙县城古建筑二、黟县明清古民居三、九华山佛教建筑群四、明中都皇故城五、古军事建筑第五节安徽的文房四宝一、宣笔二、徽墨三、宣纸四、歙砚第六章安徽的宗教文化第一节安徽道教文化一、道教溯源二、原始道教的产生三、道教的发展与兴盛三、道教圣地:安徽齐云山第二节安徽的佛教文化一、两汉时期佛教在安徽的传入与发展二、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在安徽的进一步发展三、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在安徽的发展四、安徽佛教名山九华山第七章独特的徽商文化第一节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一、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二、徽商兴起的历史背景第二节徽商经营的行业一、盐业二、典当业三、茶叶业四、木材业第三节徽商的主要特点一、贾而好儒二、敬业精神三、钱势之交四、讲究商德第四节徽商的影响一、无徽不成镇二、声名远播三、泽披后世四、徽商精神第八章安徽的民俗文化第一节安徽民俗的区划和特点一、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二、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一)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主体,但也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支系存在(二)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形成了普适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三)继承性与变革性的统一第二节岁时节庆民俗一、春节习俗二、元宵节习俗三、清明节习俗四、端午节习俗五、中秋节习俗六、重阳节习俗七、冬至节习俗八、腊八节习俗九、祭灶习俗十、除夕习俗第三节人生礼仪民俗一、庆生祝寿习俗二、婚嫁习俗三、丧葬习俗第四节游艺、生产和商贸等民俗一、游艺民俗:舞龙与舞狮子二、生产风俗三、商贸民俗:庙会第九章安徽的山水旅游文化第一节安徽的名山一、黄山与九华山二、齐云山、天柱山与琅琊山三、天堂寨与牯牛降四、采石矶、敬亭山、小孤山、浮山及其他名山第二节安徽的秀水与奇洞一、巢湖与太平湖二、秋浦河与青弋江三、花亭湖、万佛湖与其它皖中秀水四、太极洞、龙泉洞、茅仙洞与花山谜窟第三节历史文化名城与名胜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二、名胜古迹第三部分教学媒体使用方案一、文字教材《安徽文化概要》,王德寿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八章 安徽的民俗文化
第八章xx的民俗文化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掌握安徽民俗文化的特征。
了解安徽的岁时节庆民俗,掌握安徽的人生礼仪民俗。
了解安徽的游艺民俗、生产民俗和商贸民俗。
学习要求:1.了解安徽民俗文化的三大区域,掌握安徽民俗文化的特征。
2.了解安徽的岁时节庆民俗,掌握佩戴“端午锦”的文化内涵。
3.了解安徽的游艺民俗、生产民俗和商贸民俗,掌握安徽人生礼仪民俗中“嫁妆”的文化内涵。
学习建议:1.熟读教材并了解xx主要的民俗。
2.体味xx各种民俗的文化内涵。
3.结合本章内容,联系实际,考量所在地区的民俗特征和新的流变。
一般了解:xx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xx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与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现象。
每种民俗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形成、演化和传播的。
安徽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地区属于华北民俗地理区,淮河以南地区属于华中民俗地理区,而皖南山区则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俗亚文化地区。
淮河以北的皖北地区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华夏古文化特色非常突出。
这里不仅是道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而且人民历来就有习武的传统习俗,喜欢拳术、刀枪、棍棒、举砘子石锁等武技与武术项目。
这种崇武风气长期沿袭下来。
皖北地区以旱地作物为主,地处平原,交通方便,村落间距较大,饮食文化主要以面食为主,辅之杂娘,酿酒历史悠久。
淮河以南的江淮丘陵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区属于华中民俗文化地区,海拔较低,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大部分地区可种植双季及多种经济作物,传统农业生产十分发达。
因而人口多,密度大。
民俗文化受田“水”的影响非常突出。
皖南山区是安徽开发较迟的一个地区,但在明清之际却形成了十分发达、闻名世界的徽商文化。
因此,徽州地区的民风民俗极有特色。
如徽州民居风格、徽州饮食、风水观念、宗教信仰与节日习俗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掌握:各地岁时节庆、庆生祝寿、婚嫁、丧葬等习俗。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
17春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张秋婵2017年3月1日一、课程说明安徽地域文化是安徽电大在开放教育本、专科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旨在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悠久而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安徽历史文化基本概况,认识安徽历史文化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和自己的风采,增强学生了解安徽、热爱安徽、建设安徽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发展安徽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第一章“安徽文化概说”,介绍安徽建置沿革情况,包括安徽建省前的建置情况、安徽建省经过、安徽建省后的建置、安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安徽的学术文化”,介绍老子及其思想、庄子及其思想、宋明理学、朱熹与新安理学、戴震及其皖派经学、新文化运动等。
第三章“安徽的科技、教育文化”,介绍安徽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包括农田水利与农学成就、矿冶制瓷与纺织技术成就、天文学与数学成就、医学与物理学成就。
介绍皖地的教育活动,包括两汉皖地尊儒兴学活动、魏晋安徽私学的兴起、宋元明清安徽书院的兴起和发展、近代安徽教育的变革以及皖籍教育家嵇康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戴震的教育思想、胡适的教育活动及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第四章“安徽的文学”,介绍各个时期的安徽文学概况。
第五章“安徽的艺术”,介绍安徽的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以及安徽文房四宝。
第六章“安徽的宗教文化”,介绍安徽的道教文化和安徽的佛教文化。
第七章“安徽的民俗文化”,介绍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各地岁时节庆、庆生祝寿、婚嫁、丧葬等习俗。
第八章“独特的徽商文化”,介绍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盐业、典当业、茶叶业、木材业的基本情况、徽商的主要特点和徽商精神。
第九章“安徽的山水旅游文化”,介绍安徽的名山秀水、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安徽独有的当地民俗文化介绍
安徽独有的当地民俗文化介绍民俗是来自于民众,传承于民众,规范民众,又深藏于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一种特殊力量。
安徽各类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安徽民俗文化涵盖婚嫁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社交往来习俗、烹调饮食习俗等许多方面,展示了安徽人民追求幸福、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皖南的跳钟馗、叠罗汉,皖北的肘阁、旱船等不仅地域特色鲜明,而且有极强的观赏性。
九华山的“荤年素年”民俗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宗教特色,而且已经逐渐成为广受喜爱的九华山冬游项目之一。
一、阜阳剪纸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
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巾冒、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
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刚柔兼备、节奏和谐、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
阜阳很早即有剪纸出现和应用。
从现存资料看,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都是清代的阜阳剪纸,作鞋花、袜底花之用。
作品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剪口清晰,想象丰富。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
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
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的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
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阜阳剪纸,以传统多样的题材、丰满严谨的构图、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纯朴的艺术特色而享有盛誉。
1978年以来,阜阳剪纸继在合肥、上海、南京、北京以及日本东京等地展出之后,又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
艺术特色剪纸的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单色和彩色两大类,南北剪纸又因风格各异而有所不同。
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
安徽省民俗文化春节传统习俗的力展示
安徽省民俗文化春节传统习俗的力展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的瑰宝,它蕴含着历史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
而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自然是一个展示民俗文化的最佳时刻。
而安徽省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春节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展示了安徽省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介绍安徽省春节传统习俗,展示其中的精彩之处。
一、年俗活动春节是安徽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之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刻。
在年俗活动方面,安徽省有着许多特色的传统习俗。
人们在春节期间会进行赛龙舟、划花炮、舞狮子、舞龙等活动。
这些年俗活动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更展示了安徽人民勤劳、聪明、开朗的性格特点。
二、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顿饭,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安徽省,年夜饭的特点是丰盛和热闹。
家人会一起围坐在一起,享受许多美味的菜肴,如鲍鱼、鱼翅、燕窝等。
此外,年夜饭的桌面上还会摆上“团圆饭”,这是一种象征团圆和吉祥的食物。
年夜饭的丰盛和热闹体现了安徽人对于家庭和睦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的一部分,也是安徽省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安徽省的乡村地区,人们会在除夕之夜放鞭炮来驱邪、辟邪,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平安顺利。
放鞭炮的声音和炫目的火花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祝福,也彰显了安徽人民对于繁荣和吉祥的追求。
四、戏曲演出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而在安徽省春节期间,戏曲演出更是一大亮点。
各种各样的戏曲表演,如京剧、黄梅戏、评剧等,都会在安徽省的各个乡村和城市进行演出。
这些戏曲演出不仅展示了安徽省丰富多样的戏曲文化,也为广大观众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
五、祭祖活动春节期间,安徽省的人们会进行祭祖活动,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人们会将祖先的照片或贴有祖先名字的纸条放在家里供奉,同时会进行祭拜仪式。
祭祖活动不仅让人们怀念和缅怀自己的祖先,更体现了家庭的传统价值观和家族的凝聚力。
安徽民风民俗介绍
安徽安徽婚俗徽州方言新安画派徽派建筑节令习俗徽州名人徽州三雕生产习俗徽州文化谐音文化徽州戏曲徽州宅居鬼会肘搁红蜡烛不许灭掉吃新食旱船凌晨四点就“完年”叠罗汉上巳日停门板与下床草豆腐文化节唢呐硬币放进扁食里八碗八七夕乞巧琅琊山庙会八大海、十大海屋套屋过年只吃一顿饭正月十六走太平抛绣球武术安徽婚俗在古徽州,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媒合、订亲、成礼、合亲四个阶段。
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经过以上阶段和程序的,才为“明媒正娶”。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旧时徽州人的婚嫁习俗,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诸多繁文缛节,不少到带有迷信色彩和买卖婚姻的因素。
下面我们就从徽州婚嫁的九道程序,一一来让大家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说媒:旧社会的古礼,男满18岁为“弱冠”,女满15岁为“及”。
儿女到了十三四岁,父母就开始关心其婚事。
联姻讲求门当户对,实际上女方每望高攀,男方却需适当迁就。
故有“嫁女高高求,讨亲低低凑”的说法。
;一般都由乡里的好事婆娘,往来游说,巧言撮合,或由男方选定对象,委托媒婆前往提亲。
女方如同意,媒婆就取得女方年庚八字红单送到男家,男方将八字置灶君座下,以测有无不祥之兆。
若厨房三日内不失盘打碗,不缺瓢少筷,认为初步吉利。
再将男女两方生辰八字送到算命先生处,看看是否相冲相克,全部通过,确认无误才可以正式求亲说合。
行聘:俗称“下定”、“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选定吉日,由男方备下红贴,称为“鸳鸯礼书”,在内页写上男子的生辰八字,装入一个红封套,附写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备下一支新毛笔和一块新墨放入一个红皮“批书匣”,请一名本房男性亲属带上批书匣,随媒人去女家,俗称“下定书”。
同时还要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头节礼”,如衣料、首饰、礼银等。
如民国期间黟县的礼银规矩就是108块银元。
不过这也要看家庭财富多少而不等,但尾数都是八,寓意“若要发,不离八”之意,而且每枚银元上都要用朱红写上双喜字。
安徽的人文风俗
家乡的人文风俗东接苏浙,西接豫鄂,南邻江西,北靠山东,襟江带淮,沿江通海,这就是文化古城安徽。
清朝康熙六年,安徽取两府首字而成,一为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美称的安庆府;一为有“无徽不城镇”之说的徽州,即徽商的发源地,这也奠定了安徽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作为中国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下出现了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学派即道家。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庄子创立了道家学说,著有《道德经》和《庄子》,阐释了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及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解释宇庙万物的产生,其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也是因为如此,安徽一直被称为“老庄故里”。
除了悠久的思想文化,安徽文学也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
自东汉末年,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创立的建安文学,建安学派成为了安徽文学的开端,以其现实主义手法和清新的风格,对后世五言诗、七言诗产生深远影响。
而清初则是安徽文学的第二个高峰,桐城人方苞、刘大槐、姚鼐主张散文应宣扬儒家思想,倡导唐宋古文传统,形成桐城文派,在清代文坛产生重大影响。
提及安徽,最令人熟知的就是徽菜、徽商和黄梅戏。
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府,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这种地方风味逐渐进入市肆,甚至流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一度居于八大菜系之首。
特别的是,在这一道道菜的背后总是藏着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八公山豆腐的出现却是和天文历法有关。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创立了二十四节气历法,后为求长生不老药,在八公山下用八公山泉水、黄豆和盐卤制作灵丹妙药,结果仙丹未得,却无意中发明了豆腐,称之为“八公山豆腐”。
徽商更是促成了安徽文化的传播以及各地文化的交流。
其始于唐代,因祁门红茶的销量增大,徽商逐渐开始行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易货物。
元末明初,徽商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相继打入盐业领域,并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甚至将范围扩大到了海外。
安徽的民俗活动三百字作文
安徽的民俗活动三百字作文
标题:安徽的民俗活动
安徽省素有"徽文化之乡"的美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安徽人民世代相传的习俗和节庆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安徽地区最著名的民俗活动当属"祭灶王"了。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farmers安徽各地都要隆重举行"祭灶王"仪式,烧炉礼、焚香礼、斋素礼等传统习俗相沿袭,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敬,更蕴含着对大地母亲的感恩之情。
除了"祭灶王"之外,安徽还有许多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如黄山的"云雾踩街"、亓村的"耍鸳儿"、歙县的"菊花展"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这些民俗活动融入了地方文化的精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可以说,安徽民俗活动是徽文化的一面明镜,折射出这片土地悠久璀璨的历史文明。
我们有责任珍惜和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安徽节日独特风俗作文
安徽节日独特风俗作文
安徽作为一个人文历史底蕴丰富的省份,节日文化独树一帜,流传至今的独特风俗令人向往。
在春节期间,安徽人有祭灶神、贴年画、吃团年饭等习俗。
祭灶神时,人们会在灶膛前祭拜,祈求来年平安顺利。
贴年画不仅是装饰,更蕴含美好寓意。
团年饭作为祭祀祖先的重要仪式,各地的饭菜有所不同,但均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祝愿。
在清明节时,安徽人有扫墓祭祖的习俗。
扫墓时,人们会清理墓地,焚香祭祀先人。
有些地方还保留了"盹鸳鸯、烧纸人"的习俗,寄托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
在七夕节时,安徽有捕蝇、祈嫁的风俗。
捕蝇是年轻女子用蝇来占卜来年姻缘的一种方式,充满浪漫色彩。
祈嫁则是未婚女子在这一天向月老祈求良缘。
在中秋节时,安徽人会赏月、吃月饼。
赏月不仅欣赏明月的皎洁,更蕴含着团圆的美好寓意。
月饼作为主打糕点,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味。
安徽节日独特风俗充满了地域特色和人文内涵,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安徽的民俗文化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掌握安徽民俗文化的特征。
了解安徽的岁时节庆民俗,掌握安徽的人生礼仪民俗。
了解安徽的游艺民俗、生产民俗和商贸民俗。
学习要求:
1. 了解安徽民俗文化的三大区域,掌握安徽民俗文化的特征。
2. 了解安徽的岁时节庆民俗,掌握佩戴“端午锦”的文化内涵。
3. 了解安徽的游艺民俗、生产民俗和商贸民俗,掌握安徽人生礼仪民俗中“嫁妆”的文化内涵。
学习建议:
1. 熟读教材并了解安徽主要的民俗。
2. 体味安徽各种民俗的文化内涵。
3. 结合本章内容,联系实际,考量所在地区的民俗特征和新的流变。
一般了解: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与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现象。
每种民俗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形成、演化和传播的。
安徽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地区属于华北民俗地理区,淮河以南地区属于华中民俗地理区,而皖南山区则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俗亚文化地区。
淮河以北的皖北地区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华夏古文化特色非常突出。
这里不仅是道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而且人民历来就有习武的传统习俗,喜欢拳术、刀枪、棍棒、举砘子石锁等武技与武术项目。
这种崇武风气长期沿袭下来。
皖北地区以旱地作物为主,地处平原,交通方便,村落间距较大,饮食文化主要以面食为主,辅之杂娘,酿酒历史悠久。
淮河以南的江淮丘陵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区属于华中民俗文化地区,海拔较
低,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大部分地区可种植双季及多种经济作物,传统农业生产十分发达。
因而人口多,密度大。
民俗文化受田“水”的影响非常突出。
皖南山区是安徽开发较迟的一个地区,但在明清之际却形成了十分发达、闻名世界的徽商文化。
因此,徽州地区的民风民俗极有特色。
如徽州民居风格、徽州饮食、风水观念、宗教信仰与节日习俗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掌握:各地岁时节庆、庆生祝寿、婚嫁、丧葬等习俗。
一、岁时节庆习俗
春节习俗、元宵节习俗、清明节习俗、端午节习俗、中秋节习俗、重阳节习俗、冬至节习俗、腊八节习俗、祭灶习俗、除夕习俗
二、人生礼仪习俗
人生礼仪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礼仪是按人的年龄增长过程展开的,内容极为丰富。
最重要的内容有庆生祝寿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
重点掌握: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1、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主体,但也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支系存在
安徽民俗文化从总体上来看,属于比较典型的华夏文化,汉民族的民俗文化占据着主体地位,各种民俗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这种主体地位的属性主要是由两种因素确定的。
第一,安徽地处中国的中部地区,紧邻中原大地,历史上属于开发较早的地区。
按照文化区的理论,越是处于文化区的中心地带,其文化的典型性特征越突出,越是处于文化区的外围地区,其文化越具有边缘性或边际性。
汉族具有统一的文化,即使在民俗文化方面也具有统一性和相似性。
安徽由于地处中部,紧邻中原,其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汉民俗文化特征。
第二,安徽的人口结构以汉族为主体。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99.47%。
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也决定了安徽的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主体文化属性。
但是,安徽仍然不是单一的民族结构,而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省份。
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已达到36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数近30万人。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内,便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一些民俗文化。
回族是安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占安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7%,并且相对集中居住在淮河流域,形成了三个回族乡,100个民族村,1200个民族自然村,27个城镇民族居委会。
此外,壮族、满族、畲族人口也都达到千人以上。
这些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居住区内,保持桌自己民族的文化,并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
2、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形成了普适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由于安徽人口结构中绝大部分是由汉族人口构成的,因此,安徽境内的民俗文化总体上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
但这种一致性与共同性是就其民俗文化的主体成分和基本属性而言,它并不排斥各个地区在具体的民俗文化内容上具有某种差异。
例如,在岁时节庆中,春节是普遍的节目,不仅安徽全境,就是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乃至海外华人都在过春节,但是,春节怎么过,其具体礼俗却千差万别,各有不同。
3、继承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民俗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任何一种民俗的形成都有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乃至技术的基础,在大致相同的基础上,往往形成大致相同的民风民俗,只要这些基础不变,这些民风民俗也相对稳定,不易变革,但如果这些民风民俗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条件发生变化,民风民俗也会慢慢地改变。
思考与练习:
1.安徽民俗文化有几大区域,各自特征是什么?
2.简述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3. 简述安徽沿江地区元宵节灯会的内容。
4. 在安徽不少地区,小孩子佩戴“端午锦”,有什么文化寓意?
5. 订婚(俗称下定)在安徽各地有哪些民俗活动?
6. 分析安徽有些地方女儿出嫁时“嫁妆”的文化内涵。
7.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习俗做一调查,并作一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