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大圆禅师警策

合集下载

论弘赞律学撰述及《鼎湖法汇》之编纂

论弘赞律学撰述及《鼎湖法汇》之编纂

论弘赞律学撰述及《鼎湖法汇》之编纂作者:李福标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摘要]明清之际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弘赞禅师,一生致力于律学的理论研究与普及实践,撰述宏富,成绩可观,地位崇高,影响颇大,至有“岭海之间以得鼎湖戒为重”之美誉,后世被尊为中国戒律的厘定者。

他学有渊源,远绍唐南山道宣律师,追踪云栖袜宏,其著述均有单行本流通,后被汇编为《鼎湖法汇》。

《鼎湖法汇》之编与成鹫《鼎湖山志》之修相关,为整顿庆云寺道场、提升庆云寺的文化自信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鼎湖戒”的理论基石,《鼎湖法汇》中多种著述在岭南和全国佛教界影响深远。

[关键词]律学;鼎湖法汇;鼎湖戒;鼎湖山志;云栖法汇明清之际,岭南迎来了禅宗的振兴。

其教徒规模之庞大、弘法之热忱,前所未有,可与江南、滇南并称三大法窟。

时活跃于岭南者,要之有曹洞宗博山下以道独、函星为领袖的海云系,和以道丘、弘赞为初祖的鼎湖系,两派高僧辈出,龙象蹴踏,佛教著述颇伙,影响甚巨。

近人冼玉清《广东释道著述考》着录此期释氏文献60余家178种,其中曹洞宗海云系著述38家96种,鼎湖系8家54种,基本反映了当时佛教著述的面目。

然清中叶以还,因政治、文化等诸多外缘导致佛教衰落、佛门文献之被轻忽,故遗佚不为冼氏登录者仍有。

近二十年学界对海云系文献整理与研究有较大进展,取得了可喜成果,但对鼎湖系文献则未加重视。

鼎湖文献一大宗即弘赞撰述,《广东释道著述考》虽已就其大部分予以着录,然未提及弘赞撰述合编《鼎湖法汇》的存在,这就使学界对于弘赞在佛教戒律学上的影响和地位的认识,缺少一个重要的历史环节,故有加以揭橥的必要。

一《鼎湖法汇》简介《鼎湖法汇》是弘赞禅师著述之总录。

弘赞,字在糁,广东新会朱氏子。

崇祯六年(1633)年二十三弃儒而人鼎湖诛茅建庵,并人广州蒲涧寺参博山元来无异下鼎湖栖壑道丘蕹鬟禀戒。

先后住英德西来山、南海宝象林,继席庆云寺为二代住持,康熙二十五年(1686)示寂,年七十六。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比自已优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1 of 62 禅宗公案、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

3中国__沩山千手千眼观音文化公园景区导游词1

3中国__沩山千手千眼观音文化公园景区导游词1

中国·沩山千手千眼观音文化公园景区导游词第一章节:欢迎辞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沩山千手千眼观音文化公园景区。

很荣幸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与您一起参禅悟佛,启示人生。

第二章节:祈福大道——山门前现在请大家随我走进沩仰宗千年祖庭——密印寺,开始我们今天的参禅拜佛之旅。

首先,让我为大家简单介绍宁乡的情况。

宁乡,是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之一,设立于三国,建县于北宋,寓意“安宁之乡”而得名,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故乡、国宝四羊方尊出土地,总面积2906平方公里,总人口135万。

宁乡隶属湖南省会长沙,是长沙的西部,地处长株潭城市群和武陵源、洞庭湖风光带的金三角区,是省会长沙向湘西北辐射的重要平台。

宁乡县城距长沙35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50公里,境内洛湛铁路贯通南北,石长铁路连接东西,长张高速公路和319国道横穿县境,金洲大道完美拉近与长沙的直线距离,县乡公路四通八达。

2013年,宁乡实现县域生产总值732.5亿元,财政总收入40.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63元,2013年发布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61位、中部第3位。

宁乡旅游资源丰富。

拥有全国首批4A景区花明楼刘少奇故里、紫龙湾温泉度假区和沩山密印禅寺,3A景区千佛洞、沩山漂流、迴龙山、东鹜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沩山风景名胜区,还拥有“中国旅游业面向21世纪优先发展的43个项目”之一灰汤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四名炭河里西周古城址、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青羊湖、国家湿地公园金洲湖、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山。

“神奇宁乡”旅游形象名扬海内外。

2009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亿元。

“未入山门,先闻禅意。

”各位团友,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走在了去敬拜大佛的祈福大道之上了。

【祈福大道】运藏沩山,悟转人生,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沿着这条长达300多米的祈福大道开始我们今天的参佛拜佛之旅。

冯学成《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第四则 德山挟复问答

冯学成《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第四则 德山挟复问答

冯学成《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第四则德山挟複问答第四则德山挟複问答冯学成《碧岩录》十五则讲记首先,我们看垂示,圆悟祖师的评唱,则则精妙。

雪窦祖师的颂古也是则则精彩。

所以,我们在细看《碧岩录》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把参的这么一个劲头带进去,如果不用参的劲头去面对这个公案,对评唱,那么我们所谓的学就白学了。

“垂示:‘青天白日,不可更指东划西;时节因缘,亦须应病与药。

且道:放行好?把定好?’试举看:”这里青天白日的,一派现成。

我们看见远的、近的,东南西北的,男的女的,大的小的,美的丑的,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需要我们去指东划西,说三道四。

青天白日给我们的视觉,对我们的眼睛而言,对眼识而言,一切都是现量的,都是现量的境界。

如通过指三划四——画蛇添足,你就污染了这样的境界,因为这个境界已加入了你的主观的东西,就失真了。

另外一个,对他人而言,则接受了错误的信息,被误导了,所以要相信各人的眼睛。

对大道而言,更不容半点分别思维的介入,因为这种介入,大道就不是大道自身,而是我的精神内容了。

我们经常说:“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

只要我们心思放下,一切处无不是菩提,还需要谁来指东划西,给我们料理呢?但这还是需要时节因缘,学有学的时节因缘,修有修的时节因缘,悟有悟的时节因缘,证有证的时节因缘。

这个时节因缘做为施加而言,他应该是因病施药,得了是感冒,要分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风热感冒就要清凉解表;风寒感冒就是要去寒解表。

下药不一样,有内科,有外科;是骨科,还是皮肤科都要因病下药。

所以说明眼的善知识不容易,象老和尚这样的善知识不容易,现在放眼天下一看,丛林里象我们老和尚这么心明眼亮的并不多见,这里面我就不多说了。

常住的很多师父、佛学院的法师,都亲近老和尚多年了,对老和尚禅上的卓越,都是有深切的感受的。

“且道放行好?把定好?”什么叫放?什么叫把?我们常说观音菩萨卷舒自在。

卷,收敛,收缩,万法归一,是把定。

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放。

佛学常见术语解析节选

佛学常见术语解析节选

佛学常见术语解析节选【一报还一报】中国古代原有“报应”之说,谓上天能够降福罚祸,如《荀子·宥坐》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这种观点本于“天人感应”的理论,道教亦有“受天报施”(《太平经》)之说,然而“报应”之说盛行民间,当在汉末佛教传入以后。

佛教把“报应”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的“报应”说不同。

佛教认为:各人所受的报应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罚。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这种因果报应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

民间根据佛教的说法,而有“一报还一报”之说,如《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只因柳宣教不行阴骘,折了女儿,此仍一报还一报”。

意为做了怎样的事,就有怎样的报应。

【一转语】禅宗机锋往来的关键处,称“玄关”。

破“玄关”必须亲证实悟。

以片言只语,拨转对方的心机,使之冲破“玄关”,“柳暗花明又一村”,谓之“转语”。

《景德传灯录·百丈怀海禅师》指出:“古人只错对一转语,五百生堕野狐身。

”可见“转语”的重要。

举几个例子。

问:“不起一念有过无过?”答:“须弥山。

”又如问;“磨砖岂成镜耶?”答:“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后亦用“一转语”指别出心裁。

如宋·张元干《青玉案》词序:“贺方回所作,世间和韵者多矣。

余经行松江,何啻百回,念欲下一转语。

”也指用一二句话让人恍然大悟。

如胡适《尝试篇》:“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一知半解】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直接的体认,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反对执着于琐碎的“知解”,斥为“一知二解”。

如唐·灵祐《沩山警策》说:“若向外得一知二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

”粪,比喻那些虚妄的“知解”。

后人用“一知半解”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

宋·严羽说诗,好用禅语,其《沧浪诗话·诗辨》谓:“悟有浅深。

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

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

八宗概要第五章禅宗第五章禅宗第三十八节略史禅宗在中国流传,自元魏中叶以至清末近一千四百余年,其间法门改转,变易甚大,大略可分为四个时期:1.一脉相承时期,就是达磨创宗以后,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五祖相承,以《楞伽》为心印,以观心为法门,其时弘传未广,笃信者希,历北魏、周、齐、隋以至初唐,为时约一百年左右(约当公元500一600)。

2.支流派生时期,就是四祖门下有法融分立牛头宗;五祖门下分为神秀的北宗,慧能的南宗以及十子各为一方之师;六祖门下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和神会的荷泽宗。

其时禅人已遍于大江南北,北自中原,南至南海,禅风浸广,为时历盛唐而至中唐,约有二百年左右(约当公元600--800)。

3.五家分灯时期,就是沩山灵佑、仰山慧寂师资共建立沩仰宗;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师资建立曹洞宗;临济义玄建立临济宗;云门文·偃建立云门宗;清凉文益建立法眼宗。

前三宗先后成立在晚唐,后二宗成立于五代。

其后当宋代时,临济一宗又分为黄龙、杨歧两派。

杨歧又分为大慧和虎丘两派。

为时历晚唐以至南宋之末,约四百年左右(约当公元800—1200)。

4.洞济并传时期,就是沩仰、云门、法眼三宗先后失传,唯有临济、曹洞两宗流布,就是元、明、清三代,为时约七百年(约当公元1200—1900)。

第三十九节菩提达磨的禅法自达磨西来,传授心法,次第发展,成为汉地独有,别具风格的禅宗。

但是达磨是印度大德。

印度的大乘思想只有中观、瑜伽两宗,此外别无其他宗派的遗迹。

因此达磨所传的学派,必定是此两宗中的一宗。

达磨的语句传世不多,且多伪托。

只有《略辨大乘人道四行观》一章尚可信任。

在这章中说:“人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两种:一是理人,二是行人。

理人者谓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更不随言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行人中说四行:“一、报冤行,二、随缘行,此二是观恩冤苦乐都是宿业所招而无动于衷。

禅宗无门关

禅宗无门关

禅宗无门关宋宗绍编说道无门。

尽大地人得入。

说道有门。

无阿师分。

第一强添几个注脚。

大似笠上顶笠。

硬要习翁赞扬。

又是干竹绞汁。

著得这些哮本。

不消习翁一掷。

一掷莫教一滴落江湖。

千里乌骓追不得。

绍定改元七月晦。

习庵陈写。

绍定二年正月初五日。

恭遇天基圣节。

臣僧慧开。

预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

印行拈提佛祖机缘四十八则。

祝延今上皇帝圣躬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陛下。

恭愿圣明齐日月。

睿算等乾坤。

八方歌有道之君。

四海乐无为之化。

慈懿皇后功德报因佑慈禅寺前住持传法臣僧慧开谨言。

禅宗无门关佛语心为宗。

无门为法门。

既是无门。

且作么生透。

岂不见道。

从门入者。

不是家珍。

从缘得者。

始终成坏。

恁么说话。

大似无风起浪好肉剜疮。

何况滞言句。

觅解会。

掉棒打月。

隔靴爬痒。

有甚交涉。

慧开绍定戊子夏。

首众于东嘉龙翔。

因衲子请益。

遂将古人公案。

作敲门瓦子。

随机引导学者。

竟尔抄录。

不觉成集。

初不以前后叙列。

共成四十八则。

通曰无门关。

若是个汉不顾危亡。

单刀直入。

八臂那吒拦他不住。

纵使西天四七。

东土二三。

只得望风乞命。

设或踌躇。

也似隔窗看马骑。

贬得眼来。

早已蹉过。

【颂曰】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佛祖机缘四十八则目录一赵州狗子二百丈野狐三俱胝竖指四胡子无须五香严上树六世尊拈花七赵州洗钵八奚仲造车九大通智胜十清税孤贫十一州勘庵主十二岩唤主人十三德山托钵十四南泉斩猫十五洞山三顿十六钟声七条十七国师三唤十八洞山三斤十九平常是道二十大力量人二一云门屎橛二二迦叶刹竿二三不思善恶二四离却语言二五三座说法二六二僧卷帘二七不是心佛二八久响龙潭二九非风非幡三十即心即佛三一赵州勘婆三二外道问佛三三非心非佛三四智不是道三五倩女离魂三六路逢达道三七庭前柏树三八牛过窗棂三九云门话堕四十趯倒净瓶四一达磨安心四二女子出定四三首山竹篦四四芭蕉拄杖四五他是阿谁四六竿头进步四七兜率三关四八干峰一路目录(终)无门关参学比丘弥衍宗绍编一赵州狗子赵州和尚因僧问。

狗子还有佛性。

也无。

州云无。

云居山__真如禅寺的禅堂规约等

云居山__真如禅寺的禅堂规约等

云居规约-序-一诚法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居山真如寺为海内外著名古剎,历代高僧辈出,寺周峰恋崔嵬,中央平坦,前人有诗誉之为《莲城冠顶绕佛都》,乃龙腾风翥之地,弘觉演法道场。

自唐宪宗元和初年道容祖师开山,至僖宗中和三年道膺禅师入山演法大阐宗风,住众达千余人,规模恢宏。

道容及道膺祖师后,道简、舜老夫、佛印、圆悟、妙喜、高庵、清凉、洪断、晦山、燕雷诸师,皆以旷世龙象驻锡此山。

至明朝以祖师禅载传灯录者四十八人,而赵州禅师八十岁行脚参膺祖。

尤为此山佳话。

斯山鼎盛时,炽然建立海印森罗,庵院有百余所,然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九日,全寺为日寇炮火夷烧,仅存铜铸千佛宝座、庐舍那佛和监斋菩萨各一尊。

僧众只了尘、堆云、妙界及性福四僧在原址搭一茅屋居住,维持香火。

一九五三年七月虚云老和尚自匡庐登山瞻礼祖庭,目睹大好云居废坠至此,遂发愿与复,重建梵剎,备历艰辛,建禅堂树百丈旧规,由是禅风再振,衲子云臻,住众千余指,中外信徒仰慕来山者络绎不绝。

《文化大革命》浩劫,真如禅寺再遭厄难,佛像经典毁坏殆尽,住僧遣散下山插队农村,仅留四僧再山为工作之便,寺宇改住俗人。

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被遣僧众逐渐归寺,重过宗教生活。

在政府拨款与海内外法师、信徒鼎力相助下,经历数年艰辛,寺宇再现新姿,规模倍甚于前。

斯山原系禅宗曹洞宗道场,一切规矩法则与金山、高旻大致相同,《文革》劫难后,原先之禅门整套仪规逐渐衰落遗忘,使好心来此参学者无从依止,海内外仰慕钦风辈有失雅望。

予自一九五六年来山,一住四十余载,《文革》恢复后,众举继主法席以来,于先辈旧规留心搜集,然苦于无完整蓝本,无从考研,因虑法门秋晚,惟恐后之来哲行止无依,特用金山、高旻规约为蓝本,结合本寺原行仪规加以汇集,其中或取或舍,均因时因地制宜,使后学有章可循,调治三业有以俾益云耳!公元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九日真如禅寺住持一诚于丈室禅堂规约古规失检,怠惰成风;时弊多端,提持贵密。

佛教来源于古印度,但它自从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

佛教来源于古印度,但它自从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
南宗禅特别强调开启人人本有的真心自性。真心是与妄心相对的,只要常行直心,去除种种的凡情俗意,去除种种的烦恼污浊的心行,真心自性的光人以质直无伪之心来臻达最终的清净无为的解脱之境,如此一来,自然水到渠成地成为一个任运逍遥的“无事真人”,清净无为,如秋水般的澄渟明洁。
3、顿渐圆融的修行观
《景德传灯录》载,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灵祐回答说:
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趋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在二十三岁时的一天,认识到死钻文字堆里是难以证悟生命的真谛,难以让漂泊烦恼的心灵得到真正的依归,得到真正的安稳自在,他不由感叹说:“诸佛至论,虽则妙理渊深,毕竟终未是吾栖神之地。”(《祖堂集》)于是,他想探求新的修行道路。便出外云游参访,先到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山)巡礼了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的遗迹。在此过程中,除了缅怀古德之外,是否还有所学习,则不得而知。但据说途中曾感得神异僧寒山的现身,并用谶言指点他:“逢潭则止,遇沩则住”,到达天台山国清寺时,另一神异僧拾得又预言他将来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此见于《祖堂集》及《宋高僧传》)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不足凭信的”,因为寒山拾得此时早已去世。然而,站在宗教的立场,本来就有许多异于常情之处的应化信仰存在。
大约在唐宪宗元和(806——820)末年,灵祐终于来到了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西北的大沩山开辟道场。只见此处山深林密,虎狼出没,荒无人烟。初来乍到的灵祐孤身只影,生活极为艰难,仅靠采集野果野菜充饥度日,即便如此,他“非食时不出,凄凄风雨,默坐而已,恬然昼夕”(《大圆禅师碑铭并序》)一派安贫乐道,随缘度春秋的行持风范。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时间长了,山下的民众逐渐被他所感化,纷纷前来归依并合力建造寺院,营造一方人间净土。稍后,大安上座等僧人也陆续前来投奔亲近,由此常住人员越来越多,至会昌法难之前,沩山住众已有相当的规模。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时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的裴休(后官至宰相)的敬信与支持。然而,会昌法难的到来,整个汉地佛教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推残,尽管当时潭州地区属于消极执行这一政策的地方,僧人得到较大的宽容庇护,但大势所趋,沩山僧团仍被迫解散。灵祐与大安等弟子用布裹头,藏匿于民间,信心坚定地等待着春暖冰销之日的到来。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种提要禅宗典籍562种提要1.【肇论】2.【宝藏论】3.【善慧大士语录】4.【心王铭】5.【无心论】2.【宝藏论】3.【善慧大士语录】4.【心王铭】5.【无心论】6.【观心论】7.【二入四行论】8.【少室六门集】9.【第六门血脉论】10.【绝观论】11.【信心铭】12.【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13.【王梵志诗集】14.【寒山诗】15.【最上乘论】16.【楞伽师资记】17.【传法宝纪】18.【修禅要诀】19.【大乘无生方便门】20.【大乘五方便】21.【真妄颂】22.【大乘北宗论】23.【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24.【乐道歌】25.【六祖坛经】26.【曹溪大师别传】27.【永嘉证道歌】28.【证道歌注】29.【禅宗永嘉集】30.【永嘉禅宗集注】31.【神会禅话录】32.【神会和尚遗集】33.【显宗记】34.【马祖道一禅师广录】35.【顿悟入道要门论】36.【了元歌】37.【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38.【沩山警策】39.【沩山警策句释记】40.【沩山警策注】41.【沩山警策指南】42.【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43.【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44.【曹溪宝林传】45.【百丈丛林清规】46.【百丈清规证义记】47.【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48.【临济录】49.【赵州和尚语录】50.【兴化存奖禅师语录】51.【四家语录】52.【原人论】53.【禅源诸诠集都序】54.【禅门师资承袭图】55.【庞居士语录】56.【船子和尚拨棹歌】57.【北山录】58.【十玄谈】59.【洞山悟本大师语录】60.【洞山五位显诀】61.【宝镜三昧歌】62.【宝镜三昧玄义】63.【宝镜三昧本义】64.【宝镜三昧原宗辨谬】65.【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66.【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67.【雪峰义存禅师语录】68.【玄沙师备禅师广录】69.【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70.【宗门十规论】71.【禅月集】72.【五家语录】73.【祖堂集】74.【宗镜录】75.【万善同归集】76.【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77.【注心赋】78.【观心玄枢】79.【永明延寿禅净四料简】80.【投子义青禅师语录】81.【空谷集】82.【宗门摭英集】83.【石霜楚圆禅师语录】84.【蒙山法语】85.【祖庭事苑】86.【禅林僧宝传】87.【补禅林僧宝传】88.【林间录】89.【石门文字禅】90.【冷斋夜话】91.【临济宗旨】92.【僧宝正续传】93.【罗湖野录】94.【云卧纪谈】95.【丹霞子淳禅师语录】96.【虚堂集】97.【真歇清了禅师语录】98.【自得慧晖禅师语录】99.【云门匡真禅师广录】100.【荐福承古语录】101.【法昌倚遇语录】102.【慧林宗本禅师别录】103.【吴山净端禅师语录】104.【慈受怀深广录】105.【入众日用清规】106.【人天宝鉴】107.【汾阳无德禅师语录】108.【禅苑清规】109.【杨岐方会和尚语录】110.【白云守端禅师广录】111.【黄龙慧南禅师语录】112.【黄龙四家语录】113.【晦堂祖心语录】114.【超宗慧方禅师语录】115.【死心悟新语录】116.【东坡禅喜集】117.【保宁仁勇禅师语录】119.【慈明四家录】120.【明觉禅师语录】121.【雪窦颂古直注】122.【云庵克文禅师语录】123.【圆悟佛果禅师语录】124.【开福道宁禅师语录】125.【佛眼清远禅师语录】126.【应庵昙华禅师语录】127.【大慧普觉禅师语录】128.【大慧普觉禅师普说】129.【大慧普觉禅师年谱】130.【宗门武库】131.【禅宗杂毒海】132.【正法眼藏】133.【率庵梵琮禅师语录】134.【十牛图】135.【镡津文集】136.【传法正宗记】137.【雪堂拾遗录】138.【普庵印肃禅师语录】139.【瞎堂慧远禅师广录】140.【济颠道济禅师语录】141.【月林师观禅师语录】142.【传法正宗论】143.【传法正宗定祖图】144.【虎丘绍隆禅师语录】145.【自得禅师语录】146.【真歇清了禅师语录】147.【松源崇岳禅师语录】148.【破庵祖先禅师语录】149.【宏智正觉禅师广录】150.【天童颂古直注】151.【密庵和尚语录】152.【天童如净禅师语录】153.【天童如净禅师遗录】154.【虚堂和尚语录】155.【人天眼目】156.【丛林公论】157.【丛林盛事】158.【北涧居简禅师语录】159.【西山亮禅师语录】160.【大川普济禅师语录】161.【偃溪广闻禅师语录】163.【介石智朋禅师语录】164.【初物大观禅师语录】165.【元叟行端禅师语录】166.【痴绝道冲禅师语录】167.【柳塘外集】168.【五家正宗赞】169.【石屋珙禅师语录】170.【真心直说】171.【雪庵从瑾禅师颂古】172.【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173.【景德传灯录】174.【传灯玉英集】175.【天圣广灯录】176.【建中靖国续灯录】177.【联灯会要】178.【嘉泰普灯录】179.【五灯会元】180.【五灯会元补遗】181.【五灯会元续略】182.【古尊宿语要】183.【古尊宿语录】184.【续古尊宿语要】185.【佛祖正法直传】186.【碧岩录】187.【击节录】188.【从容录】189.【无门关】190.【请益录】191.【无门慧开禅师语录】192.【禅苑蒙求】193.【禅宗颂古联珠通集】194.【通玄百问】195.【青州百问】196.【初学记】197.【北涧居简禅师语录】198.【无准师范禅师语录】199.【石田法薰禅师语录】200.【拈八方珠玉集】201.【希叟绍昙禅师广录】202.【枯崖和尚漫录】203.【大觉禅师语录】204.【西岩了慈祥师语录】205.【希叟绍昙禅师语录】206.【希叟绍昙禅师广录】207.【兀庵普宁禅师语录】208.【无文道灿禅师语录】209.【虚舟普度禅师语录】210.【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语录】211.【大光明藏】212.【禅林宝训】213.【禅林宝训音义】214.【禅林宝训合注】215.【禅林宝训顺珠】216.【禅林宝训笔说】217.【禅林宝训拈颂】218.【雪峰慧空禅师语录】219.【龙源介清禅师语录】220.【宗鉴法林】221.【佛光国师语录】222.【长灵守卓禅师语录】223.【垂语百则】224.【希叟绍昙禅师广录】225.【清拙和尚禅居集】226.【曹源道生禅师语录】227.【佛法大明录】228.【禅门诸祖师偈颂】229.【横川如珙禅师语录】230.【运庵普岩禅师语录】231.【元明慧性禅师语录】232.【石溪心月禅师语录】233.【石溪心月杂录】234.【云谷祖庆禅师语录】235.【月江正印禅师语录】236.【古林清茂禅师语录】237.【破庵祖先禅师语录】238.【无准师范禅师语录】239.【无准师范禅师奏对语录】240.【断桥妙伦禅师语录】241.【环溪惟一禅师语录】242.【雪岩祖钦禅师语录】244.【剑关子益禅师语录】245.【绝岸可湘禅师语录】246.【因师集贤语录】(龙泉集)247.【愚庵智及禅师语录】248.【南石文琇禅师语录】249.【江湖风月集】250.【宗门千字文】251.【禅宗决疑集】252.【宗门统要续集】253.【高峰原妙禅师语录】254.【高峰禅要】255.【中峰和尚广录】256.【中峰和尚杂录】257.【拟寒山诗】258.【佛祖历代通载】259.【百丈清规】260.【天如和尚语录】261.【竺仙和尚语录】262.【禅门宝藏录】263.【了庵和尚语录】264.【月江正印禅师语录】265.【笑隐大诉禅师语录】266.【蒲室集】267.【楚石梵琦禅师语录】268.【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269.【了庵清欲禅师语录】270.【昙芳守忠禅语录】271.【穆庵文康禅师语录】272.【月涧文明禅师语录】273.【海印昭如禅师语录】274.【无见先睹禅师语录】275.【方山文宝禅师语录】276.【平石如砥禅师语录】277.【万峰和尚语录】278.【樵隐悟逸禅师语录】279.【石屋清珙禅师语录】280.【千岩和尚语录】281.【云外岫禅师语录】282.【无明慧经禅师语录】283.【了堂惟一禅师语录】284.【缁门警训】285.【禅林类聚】286.【续传灯录】287.【增集续传灯录】288.【禅宗正脉】289.【宗门玄鉴图】290.【宗门正灯录】291.【禅关策进】292.【道余录】293.【二隐谧禅师语录】294.【石雨禅师法檀】295.【密印禅师语录】296.【恕中无愠禅师语录】297.【无趣如空禅师语录】298.【元幻性冲禅师语录】299.【笑岩集】300.【密云禅师语录】301.【夔州卧龙字水禅师语录】302.【浮石禅师语录】303.【林野奇禅师语录】304.【费隐禅师语录】305.【古瓶山牧道者究心录】306.【古雪哲禅师语录】307.【朝宗忍禅师语录】308.【大方禅师语录】309.【天宁法舟济禅师语录】310.【湛然圆澄禅师语录】311.【三宜盂禅师语录】312.【石雨禅师法檀】313.【象田即念禅师语录】314.【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315.【寿昌见如谧禅师语录】316.【庐山天然禅师语录】317.【千山剩人禅师语录】318.【丹霞淡归禅师语录】319.【入就瑞白禅师语录】320.【法喜志】321.【密藏开禅师遗稿】322.【铁蒺藜】323.【正宗心印后续联芳】324.【吹万广真禅师语录】325.【五宗原】326.【五宗辟】327.【五宗救】328.【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329.【指月录】330.【续指月录】331.【竹窗随笔】332.【皇明名僧辑略】333.【八十八祖道影传赞】334.【博山无异禅师广录】335.【博山大师宗教答响】336.【博山警语】337.【千松笔记】338.【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339.【紫柏尊者全集】340.【憨山大师梦游全集】341.【宗门或问】342.【古今禅藻集】343.【教外别传】344.【黄檗无念禅师语录】345.【居士分灯录】346.【禅灯世谱】347.【禅门拈颂集】348.【呆庵庄禅师语录】349.【古庭禅师语录辑略】350.【密云禅师语录】351.【慨古录】352.【济宗颂语】353.【佛祖纲目】354.【吹万禅师语录】355.【永觉和尚广录】356.【洞上古辙】357.【禅林疏语考证】358.【费隐禅师语录】359.【五灯严统】360.【五灯严统解惑篇】361.【祖庭钳锤录】362.【继灯录】363.【建州弘释录】364.【普照国师语录】365.【禅门锻炼说】366.【还山录】367.【圣箭堂述古】368.【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369.【佛祖三经指南】370.【续灯存稿】371.【铁壁机禅师语录】372.【先觉宗乘】373.【密行忍禅师语录】374.【揞黑豆集】375.【秉拂语录】376.【黔南会灯录】377.【普陀列祖录】378.【五家宗旨纂要】379.【元洁莹禅师语录】380.【锦江禅灯】381.【续灯正统】382.【佛冤禅师语录】383.【宗统颂】384.【天童弘觉文/心禅师语录】385.【法门锄宄】386.【佛祖宗派世谱】387.【宗门拈古汇集】388.【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389.【南岳单传记】390.【缁门世谱】391.【御选语录】392.【御制拣魔辨异录】393.【禅海十珍】394.【天童弘觉文/心禅师北游集】395.【祖灯大统】396.【宗统编年】397.【正源略集】398.【佛祖正传古今捷录】399.【径石滴乳集】400.【列祖提纲录】401.【铁笛倒吹】402.【五家参详要路门】403.【五灯全书】404.【居士传】405.【诸家宗派】406.【八指头陀诗集】407.【禅宗直指】408.【佛祖正宗道影】409.【万法归心录】410.【禅门日诵】411.【宗范】412.【鸳湖用禅师语录】413.【南岳山茨际禅师语录】414.【万如禅师语录】416.【牧云和尚七会语录】417.【天岸升禅师语录】418.【破山禅师语录】419.【百痴禅师语录】420.【云峨喜禅师语录】421.【斌雅禅师语录】422.【介为舟禅师语录】423.【笑堂和尚语录】424.【永济融掸师语录】425.【伏师祗园禅师语录】426.【季总彻禅师语录】427.【二隐谧禅师语录】428.【芝严秀掸师语录】429.【懒石聆排师语录】430.【法玺印禅师语录】431.【南岳继起和尚语录】432.【昭觉丈雪醉祥师语录】433.【石霜尔瞻禅师语录】434.【山晖禅师语录】435.【鸡肋集】436.【法澜澄禅师语录】437.【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438.【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439.【天王水鉴海和尚金粟语录】440.【介庵进禅师语录】441.【一初元禅师语录】442.【莲月印正禅师语录】443.【月幢了禅师语录】444.【断愚真智禅师语录】445.【达变权禅师语录】446.【方融如玺禅师语录】447.【不禅师师语录】448.【神鼎云外泽语师语录】449.【檀溪梓舟禅师师语录】450.【虚舟行禅师师语录】451.【益州嵩山野竹禅师后录】452.【石磷宗禅掸师语录】453.【自闲禅祥师语录】454.【予暹禅师语录】455.【内绍禅师语录】456.【灵灵树远禅师云岩集】457.【云腹智禅师语录】458.【云叟住禅师语录】460.【秀野林禅师语录】461.【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462.【寂光豁禅师语录】463.【独郎行日禅师语录】464.【石璞超质禅师语录】465.【奇然智禅师语录】466.【宝持总禅师语录】467.【灵瑞尼祖揆符禅师妙湛录】468.【灵瑞禅师岩华集】469.【慧觉衣禅师语录】470.【华严圣可禅师语录】471.【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472.【草堂耨云实禅师语录】473.【佛冤禅师语录】474.【印心佛敏讷禅师语录】475.【憨休禅师敲空遗响】476.【远庵澧禅师语录】477.【古宿尊禅师语录】478.【神鼎一揆禅师语录】479.【洪山俞昭允汾禅师语录】480.【北京楚林禅师语录】481.【长目电禅师语录】482.【华严还初佛禅师语录】483.【荆南内护国寺启真诚禅师语录】484.【终南山蟠龙子肃禅师语录】485.【鹤林天树植禅师语录】486.【知空蕴禅师语录】487.【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488.【浦峰法柱栋禅师语录】489.【翼庵禅师语录】490.【隐元禅师语录】491.【莲峰禅师语录】492.【德风祥师般若语录】493.【山铎真在禅师语录】494.【大悲妙云禅师语录】495.【晦狱旭禅师语录】496.【华严不厌乐禅师语录】497.【鹤峰禅师语录】498.【林我禅师语录】499.【石关禅师语录】500.【即非禅师全录】501.【青城竹浪彻生禅师语录】502.【密行忍禅师语录】503.【盛京奉天般若古林禅师语录】504.【玉泉其白富禅师语录】505.【幻住明禅师语录】506.【纯备德禅师语录】507.【参同一揆禅师语录】508.【灵隐文禅师语录】509.【东山梅溪度禅师语录】510.【灵机禅师语录】511.【祖亮启祥师语录】512.【敏树禅师语录】513.【赤松领禅师语录】514.【侣岩荷禅师语录】515.【淡崖超原禅师语录】516.【香岩洗心水禅师语录】517.【滦州万善晖州昊禅师语录】518.【性空臻禅师语录】519.【何一自禅师语录】520.【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521.【华严起宗真禅师语录】522.【子雍如禅师语录】523.【山西柏山楷禅师语录】524.【善一纯律师语录】525.【善权位禅师语录】526.【空谷道澄禅师语录】527.【大博乾禅师语录】528.【盘山了宗禅师语录】529.【迳庭宗禅师语录】530.【天翼翔禅师语录】531.【云山燕居申禅师语录】532.【昭觉竹峰续禅师语录】533.【雨山和尚语录】534.【大休珠禅师语录】535.【百愚样师语录】536.【观涛奇禅师语录】537.【文穆念禅师语录】538.【蔗庵范禅师语录】539.【长庆宗宝禅师语录】540.【元洁莹禅师语录】541.【频吉禅禅师语录】542.【寒松操禅师语录】543.【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544.【博山迸如瀚禅师语录】545.【角虎集】546.【曹溪正宗源流颂】547.【宗门宝积录】548.【三山来禅师语录】549.【高峰乔松亿禅师语录】550.【万峰童真禅师语录】551.【大笑崇禅师语录】552.【竺峰敏禅师语录】553.【翠崖必禅师语录】554.【斗南暐禅师语录】555.【山庵杂录】556.【祖庭指南】557.【禅乐府】558.【禅苑蒙求拾遗】559.【洞上祖宪录】560.【禅宗全书】561.【唐禅髓】562.【宋禅髓】。

沩山警策原文加科判

沩山警策原文加科判

沩山大圆佑禅师警策沩山警策入文分二;甲初长文.甲二铭颂甲初又二;乙初教诫.乙二示法乙初又二;丙初示色身大患.丙二陈出家流蔽.今初又三;丁初总明业因苦果.丁二别显色身之范.丁三生灭时速 丁初总明业因苦果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丁二别显色身之范禀父母之遗y í体,假众缘而共成,虽乃四大扶持,常相违背,无常老病,不与人期, 丁三生灭时速朝存夕亡,剎那异世,譬如春霜晓露,倏s h ū忽即无,岸树井藤,岂能长久。

念念迅速,一剎那间,转息即是来生,何乃宴y àn 然r án空过,丙二;陈出家流蔽.又三;丁初略叙出家要旨.丁二正承出家流蔽.丁三结叹策励劝修.丁初略叙出家要旨 父母不供甘旨,六亲固以弃离,不能安国治邦,家业顿捐继嗣,缅mi ǎn离乡党,剃发禀师,内勤克念之功,外弘不争之德.逈ji ǒng 脱尘世.冀j ì期出离.丁二正承出家流蔽又四;戊初名利失道.戊二启示三学.戊三不修学过.戊四业果时熟戊初名利失道. 何乃才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檀越所须.吃用常住.不解忖思来处.谓言法尔合供.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然则一期趁乐.不知乐是苦因.曩n ǎng 劫j i é徇尘.未尝反省.时光淹没.岁月蹉跎.受用殷y īn 繁f án .施利浓厚.动经年载.不拟弃离.积聚滋多保持幻质.导师有勅戒勖x ù比丘.进道严身三常不足.人多于此耽味不休.日往月来.飒s à然白首.后学未闻旨z h ǐ趣q ù.应须博问先知.将谓出家.贵求衣食.戊二启示三学佛先制律启创发蒙.轨则威仪净如冰雪.止持作犯束敛初心.微细条章革诸猥w ěi 弊b ì.毗尼法席曾未叨d āo 陪.了义上乘岂能甄zh ēn 别.可惜一生空过.后悔难追.教理未尝措怀.玄道无因契q ì悟.戊三不修学过及至年高腊长.空腹高心.不肯亲附良朋.惟知倨傲.未谙法律.戢j í敛li ǎn 全无.或大语高声.出言无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罗门聚会.无殊椀w ǎn 钵b ō作声.食毕先起.去就乖角.僧体全无.起坐忪s ōng 诸.动他心念不存些些轨则.小小威仪.将何束s h ù敛li ǎn 后昆.新学无因仿效.才相觉察.便言我是山僧.未闻佛教行持.一向情存麤c ū糙c a o .如斯之见.盖为初心慵y ōng 惰d u ò.饕t āo 餮t i è因循.荏r ěn 苒r ǎn 人间.遂s u ì成ch éng 疏s h ū野y ě.不觉龙钟老朽.触事面墙.后学咨询.无言接引.纵有谈说.不涉典章.或被轻言.便责后生无礼.瞋心忿起言语骇h ài 人.戊四业果时熟一朝卧病在床.众苦萦y íng 缠ch án 逼迫.晓夕思忖心里恛h u í惶hu áng .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从兹始知悔过.临渴掘井奚x ī为.自恨蚤z ǎo 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临行挥霍怕怖慞惶.縠h ú穿雀飞识心随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zhu ì.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时不可待d ài .人天三有应未免之.如是受身非论劫数.丁三结叹策励劝修.感伤叹讶哀哉切心.岂可缄ji ān 言遞d ì相警策.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佛法生疏.人多懈怠.略伸管见.以晓后来.若不蠲ju ān 矜j īn 诚难论逭hu àn.乙二示法又三;丙初明出家胜因.丙二示入道途径.丙三总结劝修.今初又六;丁初正明.丁二反显.丁三奖勉.丁四征释.丁五择友.丁六结悔.丁初正明 夫出家者.发足超方.心形异俗.绍隆圣种.震zh èn 懾s h è魔m ó軍j ūn .用报四恩.拔济三有.丁二反显若不如此.濫l ǎn 廁c è僧伦.言行荒疏虚沾信施.昔年行处寸步不移.恍惚一生将何憑p íng 恃s h ì.丁三奖勉况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便擬n ǐ端然拱手.不贵寸阴.事业不勤.功果无因克就.岂可一生空过.抑y ì亦来业无裨b ì.丁四征释辞亲决志披緇z ī.意欲等超何所.晓夕思忖.岂可遷qi ān 延过时.心期佛法栋梁.用作后来龜g u ī鏡j ìng .嘗ch áng 以如此.未能少分相应.出言须涉于典章.谈论乃傍b àng 於y ū稽j ī古g ǔ.形仪挺特意气高闲.丁五择友.遠yu ǎn 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者.如霧w ù露中行.虽不溼s h ī衣.时时有润.狎x i á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日交报.歿m ò後h òu 沉ch én 淪l ún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丁六结悔忠言逆耳.岂不铭心者哉.便能澡心育德.晦h u ì跡j ì韜t āo 名m íng .蕴素精神.喧xu ān 囂áo 止绝.丙二示入道途径又二;丁初参禅.丁二学教.丁初参禅若欲参禅学道.顿超方便之门.心契玄津研几精要.决择深奥啟q ǐ悟w ù真zh ēn 源yu án .博闻先知亲近善友.此宗难得其妙.切须仔细用心.箇g è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此则破三界二十五有.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变起.悉是假名.不用将心湊c òu 泊b ó.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闻声见色.盖是寻常.遮边那边.应物不闕q u ē.如斯行止.实不枉披法服.亦乃酬报四恩.拔济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往来三界之賓b īn .出没为他作则.此之一学最妙最玄.但办肯心.必不相賺zu àn .丁二学教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教法留心.温寻贝叶精搜义理.传唱敷f ū揚y áng 接引后来.报佛恩德.时光亦不虚弃.必须以此扶持.住止威仪.便是僧中法器.岂不见倚松之葛.上聳s ǒng 千寻附托胜因.方能广益.恳修斋戒.莫谩虧k u ī踰y áo .世世生生殊妙因果.不可等闲过日.兀w ù兀w ù度时.可惜光阴不求升进.徒消十方信施.亦乃孤负四恩.积累转深心尘易壅y ōng .触途成滞人所轻欺.古云.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q ū.若不如此徒在缁门.荏r ěn 苒r ǎn 一生殊s h ū无所益.丙三总结劝修伏望兴决烈之志.开特达之怀.举措看他上流.莫擅随于庸y ōng 鄙b ǐ.今生便须决断.想料不由别人.息意忘缘.不与诸尘作对.心空境寂.只为久滞不通.熟s h ú覽l ǎn 斯s ī文w én.时时警策强作主宰.莫徇人情.业果所牵诚难逃避.声和響xi ǎng 顺.形直影端.因果历然.岂无憂y ōu 懼j ù.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故知三界形罰f á.縈y íng 絆b àn 杀人.努力勤修.莫空过日.深知过患.方乃相劝行持.愿百劫千生.处处同为法侶l ǚ.甲二铭颂乃为銘m íng 曰.幻身梦宅.空中物色.前际无穷.后际甯n íng 剋k è.出此没彼.升沉疲极.未免三轮.何时休息. 贪戀li àn 世间.陰y īn 緣yu án 成ch éng 質z h ì.从生至老.一无所得.根本无明.因兹被惑.光阴可惜.刹那不测. 今生空过.来世窒z h ì塞s āi .从迷至迷.皆因六贼.六道往还.三界匍p ú匐f ú.早访明师.亲近高德. 决择身心.去其荊j īng 棘j í.世自浮虚.众缘岂逼.研穷法理.以悟为则.心境俱捐.莫记莫忆. 六根怡y í然r án .行住寂默.一心不生.万法俱息.凡为僧者宜写置z h ì坐隅y ú朝夕玩w án 省sh ěng 初出家人.即令熟读毋w ú使遗忘.。

沩山大圆禅师警策文

沩山大圆禅师警策文

沩⼭⼤圆禅师警策⽂《沩⼭警策》⼀卷。

全称《沩⼭⼤圆禅师警策》。

是唐代禅宗沩仰宗开⼭祖师灵佑禅师的⼀篇著名的⽂章,它是为了帮助修⾏者觉醒的。

禅师指出了修⾏⼈可能会陷⼊的潜在的危险,并⿎励他们精进修⾏。

在禅宗⾥,⼈们把这篇⽂章置于与《佛遗教经》和《四⼗⼆章经》相同的地位。

三者合成⼀本书,叫做《佛祖三经》。

本书由散⽂、韵语组成。

初以散⽂详述警策意旨,分五节:⼀、⽰⾝之⼤患;⼆、惩出家之流弊;三、明出家之正⽬;四、⽰⼊道之由径;五结劝叮咛。

接着⽤韵语,四⾔三⼗六句,⽂简⽽意切。

禅宗将本书与《四⼗⼆章经》、《佛遗教经》合称“佛祖三经”,为初学者必读之书。

注释书有宋代守遂的《沩⼭警策注》⼀卷、明代道沛的《沩⼭警策指南》⼀卷、弘赞的《沩⼭警策句释记》⼆卷、⼤⾹的《沩⼭警策句释句注》⼀卷。

收⼊《⼤正藏》。

沩⼭灵佑禅师(公元771-853)是唐代的伟⼤禅师之⼀,是佛教⼤乘宗派之⼀的禅宗,分⽀出的第⼀宗沩仰宗的开⼭祖师,⼗五岁的时候,依法常法师座下出家。

然后到杭州,在同⼀位法师的座下受了具⾜戒。

⼆⼗三岁的时候,他成为百丈禅师的主要弟⼦之⼀。

后来去了⼤沩⼭,在那⾥,他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他修建了同庆寺。

⼤批的禅宗学⼦聚集到那⾥修学。

唐朝宰相裴休经常去向法师请益,其⼦并礼灵佑禅师剃度出家赐法号法海。

沩⼭禅师在那⾥修⾏教化了四⼗多年,⼋⼗三岁时圆寂。

沩⼭⼤圆禅师警策全⽂:夫业系受⾝,未免形累,禀⽗母之遗体,假众缘⽽共成。

虽乃四⼤扶持,常相违背,⽆常⽼病,不与⼈期,朝存⼣亡,刹那异世。

譬如春霜、晓露,倏忽即⽆;岸树、井藤,岂能长久?念念迅速,⼀刹那间,转息即是来⽣,何乃晏然空过?⽗母不供⽢旨,六亲固以弃离,不能安国治邦,家业顿捐继嗣。

缅离乡党,剃发禀师,内勤克念之功,外弘不诤之德,迥脱尘世,冀期出离。

何乃才登戒品,便⾔我是⽐丘,檀越所须,吃⽤常住。

不解忖思来处,谓⾔法尔合供。

吃了聚头喧喧,但说⼈间杂话。

然则⼀期趁乐,不知乐是苦因。

禅宗五家七宗——沩仰宗

禅宗五家七宗——沩仰宗

禅宗五家七宗——沩仰宗中国禅宗是指以菩提达摩为初祖,探究⼼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的⼤乘佛教宗派。

禅宗,⼜称佛⼼宗、达摩宗、⽆门宗。

禅宗的传承,中国以释迦世尊在灵⼭会上拈花⽰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为其滥觞。

释迦世尊传法迦叶以后,经阿难尊者、商那和修尊者,直⾄菩提达摩,是为西天第⼆⼗⼋祖。

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南天竺抵建业(今南京),将禅宗传⼊我国,因⽽他就成为中国禅宗初祖。

菩提达摩最初来到中国,拜谒梁武帝,由于机缘不契合,于是北上⾄少林寺⾯壁九年,⼈称“壁观婆罗门”。

慧可⽴雪断臂,⽴志向菩提达摩求法,最终感动菩提达摩传付⼼印,为中国禅宗第⼆祖。

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本宗渐盛。

道信传法弘忍,是为中国禅宗第五祖。

五祖弘忍常住蕲州(湖北)黄梅⼭,阐扬《⾦刚经》奥旨,门下辈俊秀出。

惠能因⼀⾸偈语受到五祖弘忍印可,传授⾐钵,成为中国禅宗第六祖。

在惠能门下出了南岳怀让、青原⾏思两位禅门巨匠。

在南岳怀让门下,分别形成临济宗和沩仰宗两个宗派。

在青原⾏思门下,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个宗派。

其中,临济宗门下⼜分出黄龙派、杨岐派两个⽀派。

由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五家七宗”。

沩仰宗沩仰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

以唐代沩⼭灵祐禅师(771-853)和仰⼭慧寂禅师(814-890)师徒两⼈为宗祖。

因灵祐常住湖南沩⼭(今湖南宁乡县西),慧寂常住江西仰⼭(今江西宜春县南),故取沩仰⼆字⽽为宗名,称为沩仰宗。

唐元和年间,灵祐住潭州(今湖南长沙)之沩⼭,宣扬宗风,门⼈慧寂承继宗风,禅风⼤盛。

沩仰宗在唐末五代时期极为繁盛,到宋代之后渐渐绝迹,最后与临济宗合并,前后⼀百五⼗年。

灵祐禅师是福州⼈,俗姓赵,⼗五岁出家,⼆⼗三岁游江西,参礼百丈怀海禅师,因百丈“炉中有⽕否”的问对,⽽豁然有悟。

悟道之后,被百丈禅师选拔为沩⼭住持。

灵祐到沩⼭之后,披判斩棘,营宇⽴像,开法传禅,⼀时禅风⼤盛,门徒云集。

沩山警策文

沩山警策文

沩山警策文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

禀父母之遗体,假众缘而共成,虽乃四大扶持,常相违背,无常老病,不与人期,朝存夕亡,刹那异世。

譬如春霜、晓露,倏忽即无;岸树、井藤,岂能长久?念念迅速,一刹那间,转息即是来生,何乃晏然空过?父母不供甘旨,六亲固以弃离;不能安国治邦,家业顿捐继嗣。

缅离乡党,剃发禀师,内勤克念之功,外弘不诤之德,迥脱尘世,冀期出离。

何乃才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檀越所须,吃用常住。

不解忖思来处,谓言法尔合供。

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

然则一期趁乐,不知乐是苦因。

曩劫徇尘,未尝返省,时光淹没,岁月蹉跎。

受用殷繁,施利浓厚,动经年载,不拟弃离,积聚滋多,保持幻质。

导师有敕,戒勖比丘,进道严身,三常不足。

人多于此耽味不休,日往月来,飒然白首。

后学未闻旨趣,应须博问先知。

将谓出家,贵求衣食?佛先制律,启创发蒙,轨则威仪,净如冰雪。

止持作犯,束敛初心;微细条章,革诸猥弊。

毗尼法席,曾未叨陪;了义上乘,岂能甄别?可惜一生空过,后悔难追。

教理未尝措怀,玄道无因契悟。

及至年高腊长,空腹高心,不肯亲附良朋,惟知倨傲。

未谙法律,戢敛全无,或大语高声,出言无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罗门聚会无殊;碗钵作声,食毕先起;去就乖角,僧体全无;起坐忪[忄+诸],动他心念。

不存些些轨则、小小威仪,将何束敛后昆?新学无因仿效,才相觉察,便言我是山僧,未闻佛教行持,一向情存粗糙。

如斯之见,盖为初心慵惰,饕餮因循,荏苒人间,遂成疏野。

不觉龙钟老朽,触事面墙。

后学咨询,无言接引,纵有谈说,不涉典章。

或被轻言,便责后生无礼,瞋心忿起,言语骇人。

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晓夕思忖,心里恛惶,前路茫茫,未知何往。

从兹始知悔过,临渴掘井奚为?自恨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临行挥霍,怕怖慞惶。

壳穿雀飞,识心随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时不可待,人天三有,应未免之。

如是受身,非论劫数,感伤叹讶,哀哉切心!岂可缄言,递相警策。

来源于佛教的成语

来源于佛教的成语

赵朴初先生说:不了解佛教文化,就不了解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佛教文化加入中国,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

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与佛教不可分离,简直如空气一般。

我国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与佛教相关的条目也是数不胜数。

下面带您盘点一些跟佛教有关的成语!一厢情愿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

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不顾公主根本不认识他的事实,只顾自己愿意和公主结婚,害了单相思的故事,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如《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莫若此时趁事在成败未定之天,自己先留个地步…全了这一相情愿媒人的脸面。

”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声声口口说联合任何派别的作家,而仍自己一相情愿的制定了加入的限制与条件,这是作家忘记了时代。

”一瓣心香瓣香,形似瓜瓣,上圆下方,内外条状排列。

心的形状略似瓣香,故有“一瓣心香”之说。

禅寺中开堂说法,往往先敬香给开山祖师等,如《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此日一会,不是小缘。

将一瓣香为我元得禅师。

且道:诸人还识无得禅师么?”佛家认为,内心的清净、慈悲和虔诚,是“真供养”,比形式上的敬香要重要得多,故称“心香”。

后极言心中虔诚致敬为“一瓣心香”。

如宋·王十朋《行可生日》游:“祝公寿共诗书久,一瓣心香己敬焚。

”又如《花月痕》第五一回:“次日,荷生仍来汾神庙,与心印共坐一车,一瓣心香,数行情泪。

”半路出家指不是从小而是成年后才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为“半路出家”。

出家,梵名波吠儞野Ayanyaka,出家在家的生活,修沙门的净行。

《维摩诘经·弟子品》:“我听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同经《方便品》又说:“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后比喻不是本行出身后来改行的称半路出家。

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说:“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

禅宗公案大全(每日用)

禅宗公案大全(每日用)

禅宗公案大全只手之声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沩山做梦公案

沩山做梦公案

沩山做梦公案沩山灵佑禅师是福州人氏,俗姓赵,二十三岁时参于百丈怀海禅师,并嗣其法。

开创湖南沩山,大振法门宗风,门下弟子数百人,其中仰山慧寂、香严智闲最为杰出。

有一天,沩山禅师正在小憩,仰山冒冒失失地闯进禅室,沩山听到有人进来,便转身面壁,不看来人。

仰山禅师说道:“我是您的弟子,老师何必如此不看我一下呢?”沩山听后动了一下,但并没有转身,仰山只好往门口走出去,却被沩山叫了回来。

沩山禅师道:“刚才我作了一个梦。

”仰山禅师不答声,只是静静地听着。

沩山禅师又道:“你替我圆圆看。

”于是仰山禅师到外面打了一盆水来,沩山禅师迅速地洗过脸,不久,香严禅师也进来了。

沩山禅师对香严禅师也同样地说道:“我刚才作了一个梦,仰山慧寂禅师帮我圆梦,慧寂真是一个有心人。

”香严禅师道:“我在外面,不知这里的事情。

”沩山禅师不放过他,就指着香严道:“既然这样,你也替我圆圆看。

”香严禅师听后,便到外面替沩山禅师端了一碗茶来。

沩山禅师很高兴地说道:“你们两个人智能多么高!你们的智能和不可思议的作为,甚过舍利弗与目犍连。

”香严禅师和仰山禅师不约而同地回答道:“老师!禅也要分胜负吗?”沩山禅师哈哈大笑:“不错!男儿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此事不久,仰山禅师收到老师沩山禅师送来的一面镜子,仰山拿着镜子对门下的弟子问道:“沩山禅师送来一面镜子,你们说说看,到底是沩山禅师的镜子,还是我仰山的镜子?如果是仰山的镜子,为什么又是沩山禅师送来的?若说是沩山禅师的镜子,为什么又在我仰山手里?如果你们答得对,便把镜子留下来,答不出,便把它打破。

”仰山禅师连说了三遍,没有一个人答话,于是,仰山便把镜子打破,离座而去。

老僧一打坐能消万两金

老僧一打坐能消万两金

老僧一打坐能消万两金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1-4-15 13:06:39繁體版沩山老人曾说过,“老僧一打坐,能消万两金。

”唐裴休丞相虽然知道出家是好,但自己身为丞相不能出家,遂造了一间大庙,能安二千多僧人同时办道。

当时有很多出家人,听说湖南沩山建了新道场,纷至沓来参学亲近沩山老人,天天坐禅习定,讲演戒律。

裴休看自己出家无分,乃送儿子到庙上出家。

这位儿子是翰林学士,即是国立最高学院的毕业生。

沩山老人见到这位翰林出家,命名为法海,叫去挑水。

当时常住有数千人,这分工作也不轻松。

那时没有自来水,要从井里挑水,从早到晚无一刻闲暇。

法海一早三点起来,大众去做早课,他就已经开始挑水。

如是挑水挑了几年,没做过旁的工作,甚至诵经打坐都未参加。

以一位翰林的身分为大众挑水,本来好象受委曲,但法海也不抱怨,尽量去做。

有一天,他碰巧有一点空闲,他从来不知道出家人究竟做什么功课,于是趁机会溜到禅堂,偷偷往里看。

一看,在禅堂里有些出家人是端然正坐;有一些则头低低正在睡觉打呼;另有一些则睁着眼睛东张西望。

法海自忖,“我天天挑水,做得很疲倦,你们原来坐着睡觉,或睁大眼睛到处看。

你们这些出家人,怎值得我供养呢!”于是心里抱怨。

法海这样想,虽然没说出口,但沩山老人已知道了,把他召入方丈室,说,“你在本寺住了几年,现在抱怨,谓出家人不够资格接受你的供养。

现在山上不留你住,你收拾行装好了,庙上迁你单啦!”法海既被寺撵走,便向其师父灵佑禅师告假,“师父,我也没有钱,应该到哪里去呢?”灵佑禅师就给他八个半钱,告之,“你愿意到哪处都可以,总之,把八个半钱用完后则止;若未用完则不要停留。

”当时八个半钱,相等于现在的八十五块钱,也不是很多。

法海一路上也不敢用钱,沿途托钵乞食从湖南走到江苏,后来经过镇江,看见长江上有一小岛,岛上有山。

法海欲往观山,摇手把船夫叫来,问他要多少钱。

船夫也不要多,也不要少,偏偏要八个半钱!法海到了那山上,发觉山不高,很幽静,于是住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沩山大圆禅师警策
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

禀父母之遗体。

假众缘而共成。

虽乃四大扶持。

常相违背。

无常老病不与人期。

朝存夕亡刹那异世。

譬如春霜晓露倏忽即无。

岸树井藤岂能长久。

念念迅速。

一刹那间转息即是来生。

何乃晏然空过。

父母不供甘旨。

六亲固以弃离。

不能安国治邦。

家业顿捐绝嗣。

缅离乡党。

剃发禀师。

内勤克念之功。

外弘不诤之德。

回脱尘世冀期出离。

何乃才登戒品。

便言我是比丘。

檀越所须。

吃用常住。

不解忖思来处。

谓言法尔合供。

吃了聚头喧喧。

但说人间杂话。

然则一期趁乐。

不知乐是苦因。

曩劫徇尘未尝返省。

时光淹没岁月蹉跎。

受用殷繁施利浓厚。

动经年载不拟弃离。

积聚滋多保持幻质。

导师有敕勖比丘。

进道严身三常不足。

人多于此耽味不休。

日往月来飒然白首。

后学未闻旨趣。

应须博问先知。

将谓出家贵求衣食。

佛先制律启创发蒙。

轨则威仪净如冰雪。

止持作犯束敛初心。

微细条章革诸猥弊。

毗尼法席曾未叨陪。

了义上乘岂能甄别。

可惜一生空过后悔难追。

教理未尝措怀。

玄道无因契悟。

及至年高腊长空腹高心。

不肯亲附良朋惟知倨傲。

未谙法律戢敛全无。

或大语高声出言无度。

不敬上中下座。

婆罗门聚会无殊。

碗钵作声食毕先起。

去就乖角僧体全无。

起坐忪诸动他心念。

不存些些轨则小小威仪。

将何束敛后昆。

新学无因仿效。

才相觉察便言我是山僧。

未闻佛教行持。

一向情存粗糙。

如斯之见盖为初心慵惰饕餮。

因循荏苒人间。

遂成疏野。

不觉龙踵老朽。

触事面墙。

后学咨询无言接引。

纵有谈说不涉典章。

或被轻言便责后生无礼。

嗔心忿起言语该人。

一朝卧疾在床。

众苦萦缠逼迫。

晓夕思忖心里惶。

前路茫茫未知何往。

从兹始知悔过。

临渴掘井奚为。

自恨早不预修。

年晚多诸过咎。

临行挥霍怕怖惶。

穿雀飞。

识心随业。

如人负债。

强者先牵。

心绪多
端。

重处偏坠。

无常杀鬼。

念念不停。

命不可延时不可待。

人天三有应未免之。

如是受身非论劫数。

感伤叹讶哀哉切心。

岂可缄言递相警策。

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

佛法生疏人多懈怠。

略伸管见以晓后来。

若不蠲矜。

诚难轮逭。

夫出家者。

发足超方心形异俗。

绍隆圣种震慑魔军。

用报四恩拔济三有。

若不如此滥厕僧伦。

言行荒疏虚沾信施。

昔年行处寸步不移。

恍惚一生将何凭恃。

况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观。

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

便拟端然拱手。

不贵寸阴事业不勤。

功果无因克就。

岂可一生空过。

抑亦来业无裨。

辞亲决志披缁。

意欲等超何所。

晓夕思忖。

岂可迁延过时。

心期佛法栋梁。

用作后来龟镜。

常以如此乃能少分相应。

出言须涉于典章。

谈说乃傍于稽古。

形仪挺特意气高闲。

远行要假良朋。

数数清于耳目。

住止必须择伴。

时时闻于未闻。

故云。

生我者父母。

成我者朋友。

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

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狎习恶者长恶知见。

晓夕造恶。

即目交报殁后沉沦。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忠言逆耳。

岂不铭心者哉。

便能澡心育德。

晦迹韬名。

蕴素精神。

喧嚣止绝。

若欲参禅学道。

顿超方便之门。

心契玄津研几精妙。

决择深奥启悟真源。

博问先知亲近善友。

此宗难得其妙。

切须仔细用心。

可中顿悟正因。

便是出尘阶渐。

此则破三界二十五有。

内外诸法尽知不实。

从心变起悉是假名。

不用将心凑泊。

但情不附物。

物岂碍人。

任他法性周流。

莫断莫续。

闻声见色盖是寻常。

这边那边应用不阙。

如斯行止实不枉披法服。

亦乃酬报四恩拔济三有。

生生若能不退。

佛阶决定可期。

往来三界之宾。

出没为他作则。

此之一学最妙最玄。

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

且于教法留心。

温寻贝叶。

精搜义理。

传唱敷扬接引后来。

报佛恩德。

时光亦不虚弃。

必须以此扶持住止威仪。

便是僧中法器。

岂不见倚松之葛上耸千寻。

附托胜因方能广益。

恳修斋戒莫谩亏逾。

世世生生殊妙因果。

不可等闲过日兀兀度时。

可惜光阴不求升进。

徒消十方信施。

亦乃孤负四恩。

积累转深。

心尘易壅。

触途成滞。

人所轻欺。

古云。

彼既丈夫我亦尔。

不应自屈而退屈。

若不如此。

徒在缁门荏苒一生。

殊无所益。

伏望兴决烈之志。

开特达之怀。

举措看他上流。

莫擅随于庸鄙。

今生便须决断。

想料不由别人。

息意忘缘。

不与诸尘作对。

心空境寂。

只为久滞不通。

熟览斯文时时警策。

强作主宰莫徇人情。

业果所牵诚难逃避。

声和响顺形直影端。

因果历然岂无忧惧。

故经云。

假使百千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故知三界刑罚萦绊杀人。

努力勤修莫空过日。

深知过患方乃相劝行持。

愿百劫千生处处同为法侣。

乃为铭曰:
幻身梦宅空中物色前际无穷后际宁克
出此没彼升沉疲极未免三轮何时休息
贪恋世间阴缘成质从生至老一无所得
根本无明因兹被惑光阴可惜刹那不测
今生空过来世窒塞从迷至迷皆因六贼
六道往还三界葡匐早访明师亲近高德
决择身心去其荆棘世自浮虚众缘岂逼
研穷法理以悟为则心境俱捐莫记莫忆
六根怡然行住寂默一心不生万法俱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