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答案】B【解析】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所以,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2.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夜间大气逆辐射弱B.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夜间大气逆辐射弱C.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弱D.白天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强【答案】C【解析】由于白天大气稀薄,读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天气比较热;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比较低,导致昼夜温差比较大。
【考点】该题考查太阳辐射作用。
3.“早穿棉袄午穿沙,抱着火炉吃西瓜”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典型特征。
下图中昼夜温差较大的是()【答案】A【解析】仔细读图,AB为陆地上的状况,CD为海洋上的状况,海洋的热容量大于陆地,气温的变化比陆地上小,因此首先排除CD。
B图中白天云层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夜晚云层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温度不低,昼夜温差较小,因此昼夜温差较大的是昼夜温差较大的是A。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的受热状况分析。
4.造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梅雨”天气的是A.冷锋B.暖锋C.准静止锋D.反气旋【答案】C【解析】“梅雨”天气特点是阴雨连绵,是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
故选C。
【考点】天气系统5.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下列小题。
【1】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①B.②C.④D.⑤【答案】C【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逆辐射作用弱;四川盆地受地形影响,相对闭塞,空气运动平稳,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作用强,四川盆地年平均气温比青藏高原高受大气逆辐射影响,图中序号④表示,选C项。
3-2 大气受热过程 分层练习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2023~2024学年)
3.2大气受热过程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反射作用(1)表现 ①云层: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②固体杂质:空气中较大颗粒越多,反射越强。
(2)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3)影响: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的气温相对较低。
2.散射作用(1)表现: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3)影响⎩⎪⎨⎪⎧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3.吸收作用(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2)影响⎩⎪⎨⎪⎧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2.保温过程拓展延伸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下图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某种削弱作用。
读图完成1~2题。
1.这种作用是()A.吸收B.反射C.散射D.保温2.下列现象不属于这种作用造成的是()A.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B.日落后天空仍然很明亮C.没有阳光直接照射的房内仍有亮光D.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答案】 1.C 2.D【解析】1.读图可知,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物质时,一部分太阳辐射被改变方向,引起太阳辐散向四周弥散,这种作用属于散射,C正确。
2.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因此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属于大气的反射作用,故选D。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训练
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训练1.同一经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A.气压低 B.空气稀薄C.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D.到达的地面辐射少2.人造烟幕防霜冻的原理是()A.烟幕中的尘埃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B.烟幕中的二氧化碳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C.烟幕通过热辐射直接使大气增温 D.烟幕通过热辐射直接使地面增温3.青藏高原地区小麦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A.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 B.CO2浓度高C.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D.雨量充沛4.能使近地面气温增高的原因有()①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②尘埃的反射和散射作用③大气逆辐射作用④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5.下图表示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读下图,回答6~8题。
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6、在图中箭头所示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A.箭头a B.箭头b C.箭头c D.箭头d 7、表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的是 ( ) A.箭头a表示的辐射 B.箭头b表示的辐射C.箭头c表示的辐射 D.箭头d表示的辐射8、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f可能增强②箭头e可能增强③箭头c 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增强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右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
读图回答下面9~10题。
9.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① B.② C.③ D.④10.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值大小有关()A.① B.② C.④ D.⑤11、以下关于云对气温影响的正确叙述是()①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②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③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④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A.①④ B.②③ C.①③D.②④12.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的气温曲线是。
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练习:大气的受热过程(2018.10)(附答案)
高中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2018.101.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①地势高,离太阳近②太阳高度角小得多③云层厚,而且夜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A.①②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⑥2.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读图,完成下题。
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升高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3.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A. B. C. D.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
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底部没有放土的乙箱气温高了3℃。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5.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及“华北某地地膜覆盖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6.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②环节的散失 B.增强了③环节C.增强了①环节 D.增强了④环节7.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A.减弱②,保持地温 B.反射①,降低地温C.反射④,增加光效 D.吸收④,增加地温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含解析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答案:2.B 3.B解析:第2题,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少,因此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图中的②。
第3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来自地面的地面辐射吸收很少,因此,气温低。
4.在热力环流图中,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A.④②① B.③①④C.②④③ D.④②③答案:D解析:④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①处气流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
因此四处气压④②③。
5.下面的四种热力环流示意图中,错误的是()答案:C解析:白天山谷和山坡都升温,由于山坡升温快,所以,山坡气流上升,山谷的气流沿山坡向上爬升,此时应吹谷风。
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气压最低的点是()A.① B.②C.③ D.④7.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与甲乙间大气运动状态相符的是()答案:6.B 7.B解析:第6题,①③④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②位于等压面上方,气压低。
第7题,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故水平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且近地面与高空构成环流。
8.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答案:B解析:温室效应即大气逆辐射现象,是指大气升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的过程,大气逆辐射越多,温室效应越强。
读图,完成9~11题。
9.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① B.②C.③ D.④10.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A.① B.②C.③ D.④11.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A.① B.②C.③ D.④答案:9.B 10.D 11.C解析: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判断出①表示太阳辐射“暖”地面;②表示地面辐射“暖”大气;③表示大气以逆辐射形式“还”大地;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1.一架飞机从赤道飞往北极,一直保持在12千米的高度,这架飞机是从()A.对流层飞往平流层B.对流层飞往对流层C.平流层飞往对流层D.平流层飞往平流层【答案】B【解析】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对流层上界高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
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在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千米。
所以这架飞机是从对流层飞往平流层。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
2.如果美国东海岸有一艘油轮不幸失事,使原油泄入海中,下列渔场中最先可能受污染的是( ) A.舟山渔场B.纽芬兰渔场C.北海道渔场D.秘鲁渔场【答案】B【解析】从距离和洋流的流动方向判断,该事故产生的油污会顺着墨西哥湾暖流北上,最先受污染的可能是纽芬兰渔场。
【考点】洋流3.当法国的埃菲尔铁塔21米处的气温为15ºC时,其塔顶部321米高处的气温约为()A.12ºC B.13.2ºC C.12.2ºC D.6ºC【答案】B【解析】随海拔高度上升,气温下降,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ºC,塔顶321米与21米相差300米,温度相差1.8 ºC,塔顶的气温约为13.2ºC,选B项。
【考点】地形对气温影响4.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A. A B.B C.C D.D【答案】D【解析】从图中各箭头方向及来源判断,A为太阳辐射;B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为地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
故选D。
【2】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A.辐射A减弱B.B辐射增强C.C辐射增强D.D辐射增强【答案】D【解析】夜晚主要是通过地面辐射散热,而阴天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应好,所以气温高,而图中D代表大气逆辐射。
故选D。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5.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含答案)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考点基础练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
雾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使大气混浊并造成视程障碍的叫霾。
刚入12月,中国中东部大地区再次遭遇持续性雾霾天气。
图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图。
完成下面小题。
1.雾霾笼罩时,图中()A.①将增强 B.②将减弱 C.③将减弱 D.④将增强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是()A.①B.③C.⑤D.②【答案】1.B2.C【解析】1.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
雾霾笼罩时,图中①基本不变,A错误;雾霾笼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图中②将减弱,B正确;雾霾笼罩时,图中③大气逆辐射将增强,C错误;雾霾笼罩时,图中④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将减弱,D错误。
故选B。
2.结合第1题分析可知,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故近地面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⑤地面辐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AD错误,C正确。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损失的热量有一定补偿作用,但不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B错误。
故选C。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的顺序是()A.①--②--③B.③-④-② C.②-③-④ D.①--④--②4.“高处不胜寒”说明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②B.①C.③D.④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3.D4.A5.C【解析】3.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的顺序是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获得热量后以地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①--④--②,D正确,ABC错误。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2023·河北保定摸底考]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传输和能量平衡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
随着云量加大,大气逆辐射增强,云底高度越低,大气逆辐射增强的效应越显著。
据此完成1~2题。
1.高云(云底位置高的云)增强大气逆辐射的效应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高云()①温度低②规模小③大气逆辐射散射比例大④大气逆辐射传播路径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推测以下四种气候类型区中,云对大气逆辐射增强效应最显著的是()A.苔原气候区B.温带大陆性气候区C.热带沙漠气候区D.温带海洋性气候区[2022·广东卷]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
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
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
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①对流雨多发②谷风环流较强③植被蒸腾较弱④地面蒸发旺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二、综合题5.[2023·甘肃月考]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练习)(附答案)—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练习)一、选择题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过程简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A.④B.③C.②D.①2.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主要是因为()A.④减弱B.③增强C.②增强D.①减弱读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D>C>A>BB.A>B>D>CC.C>D>A>BD.C>D>B>A4.此图若表示某一天的气压分布状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表示白天B.表示夜晚C. CD间吹陆风D.气流从B吹向A某中学生在我国西北某地野外考察时,感受到林地和沙地间存在热力环流。
完成5~6题。
5.该同学由沙地走向林地过程中感觉到风()A.从东南吹来B.从东北吹来C.从西南吹来D.从西北吹来6.该同学依据观察结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正确的是()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
读四幅等压线(单位:hPa)图,完成7~8题。
7.①②③④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8.②图(北半球)中P地的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由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
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
图a为“玉兔号”月球车沉睡了一个月夜后首次醒来。
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
“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
图b示意地球表面大气热量交换过程。
据此完成9~10题。
ab9.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图b中的()A.①B.⑦C.③D.⑤10.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A.①强,②强B.②强,③弱C.④强,⑤强D.①强,③弱相传,天灯(孔明灯)具有神奇的功效,只要人们将心愿写在天灯上,随着天灯冉冉升起,人们凝视星空便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必修1 小专题9 逆温、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低层大气)的组成:(1)大气成分及作用: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干洁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2)大气各成分含量分析:①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比例基本上不变,但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二氧化碳——矿物燃料燃烧、毁林——“温室效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矿物燃料燃烧、交通——“酸雨”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氟氯烃——致冷剂的使用而排放,工业革命后才从无到有——破坏臭氧层,产生臭氧层空洞②水汽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
水汽主要集中在大气底层,夏季大于冬季,低纬大于高纬,海上大于陆上。
森林、水库水汽的相变产生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水汽吸收或放出长波辐射,有“温室效应”,并反射太阳辐射。
③固体杂质多集中于大气底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
陆上大于海上,早晨和夜晚大于午后,冬季大于夏季。
人类活动中:矿物燃料燃烧、工矿建筑、交通;森林有吸烟滞尘作用;城市大于乡村——雾和低云比郊区多——“湿岛效应”。
自然:气候干旱、大风固体杂质对太阳辐射有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并影响大气质量。
二、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例题1 地球大气中,下列变化是上升趋势的有 ( )A .水气和固体杂质的含量随高度增加的变化B .对流层的高度由高纬向低纬的变化C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的变化D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解析】水汽和固体杂质,它们几乎全部集中在大气最低层——对流层中,它们随高度增加越来越少;由于人类活动如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故D 选项符合题干要求。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是我国北方某学校地理小组测得的某年1月上旬的气象资料,以下说法正确是()A.5、6日两天,天气变化最为剧烈B.上旬的后期,该地受暖气团控制C.这段时间有暖锋过境D.8、9日,该地为阴雨天气【答案】A【解析】图中5、6日两天,气温和气压都变化最大,表明天气变化最为剧烈;而上旬的后期,气温低,该地受冷气团控制;该段时期,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表明有冷锋过境;8、9日,气温低,受单一冷气团影响,为晴朗天气。
故选A。
【考点】常见天气系统2.读亚洲季风环流图,回答问题。
(6分)每年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________,此时东亚地区的风向为________,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特点表现为________。
【答案】亚洲高压(或蒙古高压)西北风寒冷干燥(6分)【解析】根据图示中风向判断,甲为冬季季风环流,乙为夏季季风环流;2月为冬季,与甲图符合,此时陆地气压中心为亚洲高压(或蒙古高压);根据图示可知风向为西北;冬季气温低,降水少,所以寒冷干燥。
【考点】季风分布及特点3.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12分)。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与B中低压中心是______,B与C中高压中心是______。
(4分)(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
(2分)(3)下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2分)气压值PA、PB、PA′、PB′的大小顺序是(2分)。
(4)说出甲处的风向(2分)【答案】⑴B C(4分)⑵B(2分)⑶完成AB之间的热力环流图(2分)(画图略)PA>PB>PB′>PA′(2分)⑷西北风(2分)【解析】⑴读图,根据图中气压值判断,低压中心是B。
高压中心是C。
⑵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应该是气压最低的,B对。
⑶完成AB之间的热力环流图,水平方向上,箭头方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竖直方向上,低压是向上的箭头,高压是向下的箭头。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doc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单选题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A. ①- ② - ③B. ① - ④ - ②C. ② - ③ - ④D. ③- ④ - ②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 ①B.②C.③D.④读某地连续四天天气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易出现霜冻的是A. 13 日、 14 日B. 13 日、 15 日C.14 日、 16 日D.15 日、 16 日4.农民为了减轻霜冻对农业的影响,在田间释放烟幕,这是为了()A. 增强太阳辐射B. 增强地面辐射C.增强短波辐射D.增强大气逆辐射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表示大气辐射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C.③是地面辐射D.④表示太阳辐射8.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A. 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 削弱④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图中适宜飞机飞行的是A. A 层B. B 层C.C 层D.AB层10.下列关于 A 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B.高度与纬度位置无关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D.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1/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图1为郴州某地草莓生产景观(大棚覆盖白色透明薄膜,草莓根部土壤覆盖白色透明地膜),图2示意大气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郴州农户冬季采用大棚能够种植草莓,主要原因在于大棚的存在能够大幅度A.削弱丙环节B.削弱戊环节C.增强乙环节D.削弱丁环节2.如果寒潮发生频率大,郴州农户冬季大棚种植草莓还需覆盖地膜。
覆盖地膜的作用主要是A.削弱甲环节B.削弱丙环节C.增强乙环节D.增强丁环节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4.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 B.4-5月C.7-8月 D.10-11月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 B.正午C.日落前后 D.午夜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昼夜风向明显改变的地方性大气现象。
一般来说,湖泊面积越大,水量越多,湖陆风强度越大。
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部分季节有较明显的湖陆风。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1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练习题
4.图中数字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大气辐射 B.②—太阳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地面辐射
5.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数字代号是
A.①B.③C.④D.⑤
6.当雾霾出现时
A.①增强B.②增强C.④减弱D.⑤不变
【参考答案】
一、略
二、选择题
1.A2.D3.C4.B5.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008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
课题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年6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一、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二、选择题
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表示正确的是
A.①为太阳辐射B.②为大气辐射
C.③为云层吸收D.④为地面反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田边烧湿草减少寒潮损失,其主要原理是图1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
12月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北部正在发生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截至11月30日,已有5个城市发布了红色预警、73个城市发布了橙色预警、1个城市发布了黄色预警。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读图,回答1〜3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A.箭头a 表示的辐射B.箭头b 表示的辐射C.箭头c 表示的辐射D.箭头d 表示的辐射2.当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 ()①箭头f 可能增强 ②箭头e 可能增强 ③箭头c 可能增强④箭头a 可能减弱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晚秋晴朗的夜晚,箭头 b 减弱,霜冻出现机会多B. 人造烟雾使箭头c 增强,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C. 月球因箭头c 、f 、d 减弱,故昼夜温差大D. 大气对箭头a 和b 几乎是透明的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 ,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 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C 。
据此完成4〜5题。
宇宙空间地面太4. 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 大气的温室效应 B. 大气的热力运动C.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5. 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 )B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读图回答6〜8题。
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是7. 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辐射 B. CO 2气体 C.臭氧气体D.人类活动8. 有关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B. 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 C. 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 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 50C 左右(3)图A 比无云时大气温度较 __________ ,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4)图B 比无云时大气温度较 __________ ,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高一地理大气圈及大气受热过程练习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大气受热过程练习〔〕读地表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假设地球上无大气圈,以下现象不再存在的是〔〕A.蓝蓝的天空白云飘B.月有阴晴圆缺C.烈日炎炎似火烧D.繁星纷呈2、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A.① B .② C .⑧D.④3、图示箭头中,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A.① B .②C.③ D .④4、以下列图为北半球中纬地区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10月4日平均气温最高B.10月5日昼夜温差最大C.10月6日易出现霜冻D.三天中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子夜读右面大气受热过程图,答复5~9题。
5.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①—④—②B.①—③—②C.②—③—④D.③—④—②6.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①B.②C.③D.④7.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8.秋冬季节,农民通过人造烟雾来预防霜冻,这是因为人造烟雾增强了箭头A.①B.②C.③D.④9.阴天比晴天A.白天④强,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B.白天④弱,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C.白天④弱,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D.白天④强,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读右图,答复10题。
10.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吸收作用的主要成分是A.二氧化碳、臭氧B.氧气、二氧化碳C.氧气、氮气D.氧气、臭氧1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对流运动显著B.平流层集中大气质量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与固体杂质C.对流层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D.高层大气有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12.、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13、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由于( )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D.大气热容量大,容易升温14.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高度保持不变,由南极飞往赤道,途中穿越的大气层是A.始终在对流层B.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C.始终在平流层D.从平流层进入对流层下面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
高中地理:大气分层和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及答案
大气分层和大气的受热过程第2讲大气分层和大气的受热过程1.下列地球现象及形成原因,按内在联系正确的概念是()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是明亮的---大气的散射作用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
---大气的散射作用C.早春和晚秋阴天的晚上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弱的作用D.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郊区多--空气中的水汽较多2.读右图,“北京市某年3月8日和3月9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3月9日白天与黑夜的气温都比3月8日低B.3月8日是晴天,3月9日是阴天C.云层对大气不一定具有保温作用D.体现了云层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3.下列图中的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4.下图为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所标注的城市中,年太阳总辐射量在140J/cm2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是_____(地形区),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地区夏季气温较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太阳辐射最少的地区是___________(地形区)。
5.右图是近地面(虚线)和大气上界(实线)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示意图,读图做下列2题。
(1)③部分增大的原因主要有()A.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B.使用含硫量高的煤C.人类大量的植树造林D.草场退化(2)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并向大气排放,会使()A.①部分缩小,③部分增大B.①部分增大,③部分缩小C.①部分缩小,②部分增大D.③部分缩小,②部分缩小6.导致地面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太阳短波辐射B.地表水分蒸发C.大气潜热输送D.大气逆辐射7.下列甲、乙两图为我国不同的两地太阳辐射图,图中虚线曲线为到达地面的实际太阳辐射。
据此完成甲图乙图(1)甲、乙两地区可能是我国的()A.甲为海口市,乙为呼和浩特市B.甲为拉萨市,乙为重庆市C.甲为北京市,乙为银川市D.甲为漠河市,乙为昆明市(2)造成乙地区实际太阳辐射比甲地区少的原因是()A.海拔高,大气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B.海拔低,大气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C.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D.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参考答案1.A 2.B 3.D4.(1)拉萨;昆明(2)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3)四川盆地5.(1)A (2)A 6.A 7.(1)B (2)C。
高中地理 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每课一练 中图版必修1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B.大气的反射作用——DC.大气的吸收作用——B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3.同一经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 )A.气压低B.空气稀薄C.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D.来自地面的辐射少4.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按其内在联系叙述正确的是(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反射作用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作用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空气中的水汽多5.下图中A、B、C、D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2011年1月23日,湖南拉响2011年首个大雾预警,针对张家界、长沙、常德等地持续2~3小时的大雾天气,湖南省气象局及时发布了大雾黄色预警。
据此完成6~7题。
6.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原因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天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7.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
读图,回答8~9题。
8.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① B.② C.③ D.④9.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纬度相当,但四川盆地年平均气温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① B.② C.④ D.⑤下图表示不同地物的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图中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故选C。
【2】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D.大气辐射【答案】B【解析】近地面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主要是吸收地面辐射,获得热量;而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大气辐射是大气散发热量。
故选B。
【3】能体现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归还地面散发热量,进而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③。
选C。
【考点】大气的受热过程2.下图中,正确表示某气压系统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图①为高压,气流向外辐散;图②为低压,气流向里辐合;图③为高压,气流向外辐散;而图④为低压,气流向里辐合。
故选D。
【考点】常见天气系统3.图中,日温差最小的是()【答案】D【解析】白天多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度比晴天低;夜晚阴天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强,气温比晴天高,阴天昼夜温差小;受因海洋吸热慢,放热慢,同等天气条件下温差小于陆地,故选D项。
【考点】影响日温差的因素4.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A.后方B.左后方C.右后方D.前方【答案】C【解析】根据风压定律可知,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C正确。
【考点】风压定律5.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A. A B.B C.C D.D【答案】D【解析】从图中各箭头方向及来源判断,A为太阳辐射;B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为地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
故选D。
【2】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A.辐射A减弱B.B辐射增强C.C辐射增强D.D辐射增强【答案】D【解析】夜晚主要是通过地面辐射散热,而阴天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应好,所以气温高,而图中D代表大气逆辐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 小专题9 逆温、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低层大气)的组成:(1)大气成分及作用: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干洁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2)大气各成分含量分析:①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比例基本上不变,但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二氧化碳——矿物燃料燃烧、毁林——“温室效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矿物燃料燃烧、交通——“酸雨”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氟氯烃——致冷剂的使用而排放,工业革命后才从无到有——破坏臭氧层,产生臭氧层空洞②水汽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
水汽主要集中在大气底层,夏季大于冬季,低纬大于高纬,海上大于陆上。
森林、水库水汽的相变产生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水汽吸收或放出长波辐射,有“温室效应”,并反射太阳辐射。
③固体杂质多集中于大气底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
陆上大于海上,早晨和夜晚大于午后,冬季大于夏季。
人类活动中:矿物燃料燃烧、工矿建筑、交通;森林有吸烟滞尘作用;城市大于乡村——雾和低云比郊区多——“湿岛效应”。
自然:气候干旱、大风固体杂质对太阳辐射有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并影响大气质量。
二、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例题1 地球大气中,下列变化是上升趋势的有 ( )A .水气和固体杂质的含量随高度增加的变化B .对流层的高度由高纬向低纬的变化C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的变化D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解析】水汽和固体杂质,它们几乎全部集中在大气最低层——对流层中,它们随高度增加越来越少;由于人类活动如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故D 选项符合题干要求。
对流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故对流层的高度高,而高纬度地面的热量少,对流运动弱,故对流层的高度低。
【答案】D例题2 图5-2表示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①一③题。
①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对平高层-80ºC -50ºC -10ºC 20ºCA.① B.② C.③ D.④②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③2018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五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大气层()A.气温在—50℃~20℃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解析】该组题考查了对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与大气分层的认识,并紧密结合热点,考查了各大气层的大气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由下往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因此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而导致其升温;高层大气变化稍微复杂一点,随高度上升,温度先是下降,然后再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图中曲线相似的情况下,要从其温度值加以判别。
电离层位于80~500千米的高空,主要原因是高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它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2018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五号飞船运行轨道是在高层大气中,正确解答第(1)题是回答本题的关键。
【答案】①B ②D ③C三、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①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一是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
图5-3表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白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
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二是冷空气下沉(地形逆温)。
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会沿斜坡流人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山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
三是空气平流(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
②危害: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例题3 图5-4中图甲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m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
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图5-4中图乙),回答:(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时以后。
【解析】对流层的特点之一是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产生对流的主要原因是对流层底层大气温度高,高层大气温度低。
一般说来,对流层气温直减率(0.6℃/100米)愈大,即低层气温与高层气温差值愈大,大气对流运动愈显著;反之,对流运动愈弱。
若气温直减率为负值,即气温随高度增加逐渐升高时即为逆温现象,逆温发生时,对流层下层温度低,上层温度高,空气上轻下重,不能产生空气的对流运动,逆温现象是空气对流运动的巨大障碍。
当其发生时,低层被污染的大气不能与上层大气产生对流,近地面空气就得不到“净化”,此时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日出以后,随着近地面气温的逐渐升高,空气的上升运动随之加强,逆温现象也会逐渐消失,对流运动得以继续。
【答案】(1)10 8 (2)10例4: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下图回答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第一题:作图①读图得知:在6000米、3000米、地面的气温分别为-35℃、-14℃、18℃。
②经计算在3000米以下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1.1℃,高于0.6℃,故A错误。
同理,经计算在3000~6000米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7℃,高于0.6℃,故B正确。
第二题:飞机要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则气流要稳定,上热下冷,气温递减最小,根据作图13,可知:D例5: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较旺盛的上升流,若大气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
读图,完成:(1).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A.16℃B.-6℃C.4℃D.-4℃(2).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A.①时段B.②时段C.③时段D.④时段(3).若只考虑风力与沙源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以冬春季最多,若再考虑地面状况及空气对流因素,则尤以初春最多,原因主要有()①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土质更加松软干燥②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大风天气显著增多③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增加④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缩短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例6:图33-4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后回答:(1).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甲B.乙C.丙D.丁(2).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①台风过境②晴朗无云③冷空气南下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⑤暖锋过境⑥连续阴雨()A.①④B.③⑥C.②③D.⑤⑥例7:通常近地面逆温层常出现在晴朗夜晚,至日出前后最厚。
下图为“春分日某地某时气温垂直分布图”。
读图回答(1)-(3)题。
(1).若该地终年干燥,则其气候类型可能是()A.热带沙漠气候B.地中海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极地气候解析:若该地终年干燥,说明该地的降水量为少雨型。
由图看出,该地春分日的近地面气温达18 ℃,则只能是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A(2).若该地为利马(12°S,77°W),则其近地面逆温层最厚时约在北京时间()A.6时前后B.11时前后C.14时前后D.19时前后解析:根据题意,逆温层最厚在日出前后。
此日为春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时间均应在6时前后。
利马位于77°W,属西五区,北京时间为东八区,两地相差13个小时,则6+13=19(时)。
答案:D(3).假设此逆温层常年存在,此地附近有座山,山顶有终年积雪,则此座高山的海拔估计至少在()A.3000米以上B.4000米以上C.5000米以上D.6000米以上解析:在对流层中,海拔高度每升高1 km,气温降低6 ℃。
在逆温层顶部的气温是24 ℃,则往上需再上升4000米。
此地逆温层的厚度约为1 km,所以此高山的海拔至少应为5000米以上。
答案:C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热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2、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最强,吸收作用最弱①吸收:有选择性。
平流层中的臭氧与高层大气层的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又由于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部分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
②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和较大颗粒,其中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光最多。
地面性质与反射:新雪最强。
③散射: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
天空呈灰白色是因为太阳光被较多尘埃和雾粒散射的缘故。
④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
⑤效果: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