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与培养

合集下载

(完整)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2016.07.21

(完整)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2016.07.21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原代与继代培养及鉴定刘亭2016.7。

21目录前言 (2)1分离制备PMSC组织的选取 (4)2脐带,胎盘MSC的分离与纯化 (6)2.1胎盘组织的获取,存储与清洗 (6)2-2 脐带,胎盘MSC的分离及纯化方法 (7)3 原代培养和继代培养 (11)3—1培养基 (11)3-2培养密度 (12)3-3培养条件 (13)3—4换液 (13)3—5 传代培养 (13)3—6细胞形态与生长速度 (14)3—7 MSC的冻存与复苏: (14)4细胞表面抗原检测 (14)5生长曲线 (15)6细胞周期 (15)7分化潜能 (15)参考文献 (15)附件1不同实验室从脐带血,脐带和胎盘等各组织中分离MSC的方法.. 16脐带血 (16)脐带 (17)羊膜 (19)绒毛膜 (19)蜕膜层 (20)胎盘 (21)整体灌注法 (22)附件2 背景知识 (22)附件3 PMSC实验所需试剂 (23)前言干细胞(Stem cell,SC)是一种能够自我更新且未分化并可分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品系的细胞。

在一定的条件下,干细胞能够分化成为多种成熟细胞类型。

按照来源和分化潜能不同,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ASC)两类。

胚胎干细胞来源于早期的胚泡和胚胎内层的细胞群,并且具有向3个胚层细胞分化的能力.但是胚胎干细胞应用时产生的免疫排斥、体内实验中引发肿瘤生成以及所涉及的伦理问题等影响并制约了临床应用。

成体干细胞形成于原肠胚形成后的胎儿和成体组织,早期研究认为,成体干细胞主要分化为其来源组织的细胞类型。

然而,近几年来的很多研究表明,成体干细胞具有能够分化成为除来源以外的其他胚层组织的能力。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又称为基质干细胞,是属于成体干细胞的一种,最早从骨髓中分离而来。

实验项目一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实验项目一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分离实验准备:器材:手术刀片,手术刀柄,剪刀,镊子,弯钳,5ml灭菌注射器,7号注射针头,10ml离心管,离心机,100mm培养皿,75ml培养瓶试剂:低糖DMEM(含有10%FBS,75μg/ml青霉素,50μg/ml硫酸链霉素)1000iu/ml青链霉素的PBS(生理盐水)(装入灭菌的洗瓶中)无血清低糖DMEM.2%台盼蓝染液材料采集:一,胎猪骨髓采集:【1】 1,无菌条件下从猪子宫内取出胎儿置入到保温瓶中,加入含有青链霉素的PBS或生理盐水中,立即送回实验室。

2,在无菌操作下取下左右股骨,除净肌肉、骨膜及股骨两端软骨组织;用PBS冲洗3-4次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在超净工作台内剥离肌肉和骨膜,得到完整的股骨。

立即用含有1.0ml DMEM+3000iu/ml肝素的注射器冲骨髓腔,迅速换上5号的针头将冲出的骨髓血轻轻吹打,再加入等量培养液(DMEM+10%FBS)稀释,然后以1:4比例缓慢加入到Percoll分离液(1.073g/ml)的表面,1000r/min 30min,小心吸取乳白色的有核细胞层。

目前用于分离MSCs的方法主要有密度梯度离心法,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和贴壁筛选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目前主要包括利用percoll分离液分离MSCs和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MSCs两种。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根据细胞密度不同将细胞分为数层,因此得到的MSCs纯度较高,但是操作繁琐,而淋巴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虽得到的MSCs不及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的细胞纯度高,但是操作简单,且获得的MSCs增殖活性较强。

【13】来自:胎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核移植及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取2-3月龄猪胎儿,在无菌操作下取下左右股骨,用含1000iu/ml青链霉素的PBS浸泡30min,除净肌肉、骨膜及股骨两端软骨组织;用PBS冲洗3-4遍;用吸有4ml а-MEM细胞培养液的一次性无菌5ml注射器刺入处理好的股骨的一端,冲出骨髓,然后用7号针头轻轻吹吸数次,使冲出的骨髓尽可能分散为单个细胞,100目滤沙过滤;1000rpm/min,离心5min,用а-MEM细胞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计数后,调整有核细胞的密度为1-2x107/ml.,然后接种培养。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操作细则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操作细则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操作细则一、样本接收1.观察运输箱的温度是否符合要求,采集瓶有无渗漏。

2.查看客户信息是否与交接表一致。

3.样本采集瓶外表面喷酒精擦拭消毒,并粘贴样本编码,填写样本接收记录,传入洁净区准备制备。

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与接种1)准备耗材试剂:10cm培养皿、15ml离心管、50ml离心管、离心管架、10ml 移液管、T75培养瓶、离心管架、无尘布、50ml注射器针头、封口膜、灭菌止血钳、灭菌镊子、灭菌剪刀、废液缸、无血清干细胞培养基(常温复温)、生理盐水、75%酒精(已过滤)。

2)仪器设备准备及预热:电动移液枪、生物安全柜、离心机3)将75%酒精喷到台面,用无尘布擦拭台面,包括侧面及玻璃。

4)将生物安全柜开紫外30min通风10min,样本喷酒精擦拭,放入生物安全柜中,电动移液枪、移液管、离心管、离心管架喷酒精擦拭放入生物安全柜中,无菌棉球放入到广口瓶中加75%酒精放入生物安全柜中。

50ml、15ml离心管放到离心管架上,10cm皿5-7个。

将装有灭菌器械的灭菌盒喷酒精擦拭放入生物安全柜中。

5)取5个10cm皿依次摆开,1,2,4,5号皿依次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3号皿加入适量的已过滤的75%酒精。

拿出灭菌盒中已灭菌的止血钳,将脐带从保存瓶中取出放到第一个皿里,并取适量样本保存液留样送检支原体。

使用两个止血钳将脐带在第一个皿里清洗尽量去除脐带外表面的血污以及动静脉的血液和血凝块,将脐带转移至2号皿中,同样的方法再次清洗一次并测量其长度。

6)将清洗干净的脐带转移到装有已过滤75%酒精的3号皿中浸泡1min左右(不要超过两分钟),计时结束后,将脐带转移至4号皿中,同样的洗涤方法去除酒精。

清洗结束后将脐带剪成1-2cm短节,放入5号皿中,再次洗涤尽量去除血管内的血污。

再次拿两个10cm皿,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去一皿的盖子加少许盐水湿润底部及可。

7)将1-2cm的脐带小段转移到新的皿里,用带齿口的镊子取一段脐带,将脐带展开,再按血管走势剔除脐带的两条动脉,一条静脉。

骨髓间充质细胞的提纯和分离、增殖

骨髓间充质细胞的提纯和分离、增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及条件培养基在其培养扩增中的作用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实用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离、纯化和扩增的方法。

【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rMSCs),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培养时观察条件培养基对rMSCs生长的影响。

【结果】贴壁法能有效地分离rMSCs,采用条件培养液培养,细胞活力好,增殖能力强,对维持细胞正常形态有着重要作用。

【结论】贴壁分离法能成功地进行rMSCs的体外分离,采用爷件培养液建立的rMSCs培养方法有效可行。

关键词: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分离和提纯;细胞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肪细胞、成肌细胞等⋯1,同时发现MSCs还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2-4J。

细胞学、组织学及器官学的研究者均把目光投向MSCs,同时MSCs也受到药理研究者的关注。

MSCs除了可作为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外,也可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标或药理研究的工具,利用MSCs体内外生物学性质进行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已有众多报道I 。

但由于骨髓中的MSCs含量很低,1 个骨髓单核细胞中仅含有1~2个MSCs~11 J,加之MSCs主要存在于骨内膜_】,要获得满足药物研究所需的数量比较困难。

因此,采用合适的MSCs分离、纯化和扩增的方法是许多研究的重要前提。

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Sprague Dawley(SD)大鼠,性别不限,体质量100~120 g,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为SCXK (粤)2003.0001。

1,2 主要试剂低糖Dulbeceo改进的Eagle培养基(1ow glucose Dulbecco’s Modified Ea e Medium,LDMEM)由GIBCO 公司提供;胎牛血清(fetalbovine serum,FBS)由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提供;2.5 g/L胰酶(含0.2 g/L EDTA)由吉诺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HEPES为Sigma产品,广州威佳公司分装;青霉素、链霉素由华北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兔抗大鼠CD44、CD54、I 型胶原抗体,生物素化抗生蛋白链菌素复合(Streptavidin.Biotin.Complex,SABC)试剂盒,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显色试剂盒均由武汉博士德公司提供。

送检中检验机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标准

送检中检验机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标准

送检中检验机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标准引言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一种多潜能的干细胞,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再生医学以及免疫治疗等领域。

由于充质干细胞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其临床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各个检验机构在进行充质干细胞的质量检验时需要遵循统一的标准。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统一的充质干细胞质量标准,以确保不同检验机构之间的一致性。

标准内容1. 充质干细胞定义充质干细胞为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人软组织起源的凋亡细胞。

2. 充质干细胞分离与培养2.1 分离方法:推荐使用胶原酶及胰酶对组织进行消化分离。

分离过程中需注意细胞的存活率和纯度。

2.2 培养条件:充质干细胞应在适当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包括适宜的营养液、培养基浓度及PH值等。

3. 充质干细胞鉴定3.1 表面标记物:充质干细胞常表达CD73、CD105、CD90,并不表达CD34、CD45和CD11b等表面标记物。

3.2 多向分化潜能:充质干细胞应具备成骨、成脂以及成软骨的分化潜能。

4. 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充质干细胞应具备较高的增殖能力,通常满足以下条件:- 能够快速扩增至临床所需的细胞数量;- 经带有标记的试剂进行检验,其增殖指数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5. 充质干细胞免疫学特性5.1 免疫抑制作用:充质干细胞应具备对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

5.2 免疫抗原性:充质干细胞应具备较低的免疫原性,以减少免疫排斥反应。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送检中检验机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以确保对充质干细胞的质量检验具有一致性。

各个检验机构应根据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细节制定,以提高充质干细胞的质量控制水平。

在追求高质量代码的同时,本文档已经超过了800字,如需进一步扩展内容或有其他要求,请告知。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本刊中文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本刊中文部

7 建 立 大 鼠骨 髓 间 充质 千 细胞 稳 定 分 离培 养
体 系 与鉴 定
2 密度 梯 度 离 心与 贴 壁 筛选 法 体 外 分离 培 养 胎 儿骨 髓 间充质 干细 胞
杨丽( 暨南 大学药 学院 中药 学教研 室 ,广 东省 广
州市 51 63 ) 0 2
王 美华( 解放 军军事 医学科学院附属 医院消化
d i 03 6 /i n 6 38 2 .0 0 6 3 o l 9 9 s . 7 —2 5 1 . . 9 : j s 1 2 0 0
中图分类 号: 3 42 文献标识码: R9 B 文章编 号: 6 38 2 (0 00 —1 3 ・4 1 7 —2 52 1 )60 4 0 1
■r- ●一
l lS 盟 避 O :
13/ 2 1 59 R 0 0年皈权归 《 国组织I程研究与临来索复 》杂志社昕有 中
湖 南省科技 厅 科技 计 划资- 0 s 3 2 —)  ̄(6 k 0 9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骨髓 间充质 干细 胞 的分 离与培 养 :本刊 中文部
1 改 良小 鼠 骨髓 问 充 质干 细 胞 培养 方 法 及 长 效 荧光标 记 的可行 性
异 性 磷 脂 酶 D 的活 性 与 mR A 变 化 一 致 , N
其表达水平与急性 白血病类型及急性髓系白
血 病 患 者 有 无 肝 脾 和, 淋 巴结 肿 大 有 关 。 或
摘要
背景 :据作者查新检索 ,国内外有关 急性 白 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 性磷脂酶 D活性及 mR A 表达与 白血病类 N 型 、患 者 肝 脾 淋 巴结 肿 大 关 系 的 报 道 罕 见 。

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中 图分 类 号
Q 8 1 3
文 献标 志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s o l at i o n, c u l t i v a t i o n a nd i de n t i ic f a t i on o f human a di p os e de r i v e d me s e nc hy ma l s t e m c e l l s
S e p 2 01 3
文 章编 号 1 0 0 6 — 8 1 4 7 ( 2 0 l 3 ) 0 5 — 0 3 5 8 — 0 4
人脂肪 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赵 辉 , 吕军 强 ’ , 贾 静’ , 王 松 ’ , 傅 正 ’ , 车绪春 , 陆 融1 1 2 , 林 刚2 i 姚 智
第 1 9 卷 5{ } } 】 3 5 8
2 0 1 3年 9月
天 津 医科 大d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Me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1 . 1 9 . N O . 5
3 0 0 0 7 ( )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0b j e c t i v e : T o i s o l a t e a n d e x p a n d h u ma n d ‘ I l i p o s e d e r i v e d m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 c e l l s( h A D — MS C ) l f ' o m a d u h a d i p ( ) s e t i s s u e , a n d

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及提取方法

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及提取方法

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及提取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等领域。

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提取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提取方法。

一、实验材料1.骨髓样本:取自健康志愿者或实验动物(如大鼠、小鼠等)。

2.PBS缓冲液:磷酸盐缓冲液,用于细胞洗涤和分离。

3.胎牛血清:用于细胞培养。

4.抗生素:如青霉素和链霉素,用于细胞培养液中,防止细菌感染。

5.细胞分离液:如Ficoll分离液、Percoll分离液等。

6.细胞培养瓶、离心管、移液器等实验室常用器材。

二、分离方法1.骨髓样本采集:在无菌条件下,从志愿者或实验动物体内抽取骨髓,置于含有抗凝剂的离心管中。

2.骨髓细胞分离:将骨髓样本用PBS缓冲液稀释,然后缓慢加入细胞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

离心后,收集界面层的细胞,即含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层。

3.细胞洗涤:用PBS缓冲液洗涤细胞,去除残留的分离液和红细胞。

4.细胞计数:用细胞计数板对洗涤后的细胞进行计数,调整细胞浓度为合适的值。

5.细胞接种:将细胞接种于含有胎牛血清和抗生素的细胞培养液中,置于37℃、5% 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三、提取方法1.原代培养:将分离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生长至80%-90%汇合时,进行传代。

2.传代培养:将原代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然后按照1:2或1:3的比例进行传代。

传代后的细胞继续培养至所需细胞量。

3.细胞冻存:将提取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冻存,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4.细胞复苏:将冻存的细胞在37℃水浴中快速融化,然后用细胞培养液重悬,继续培养。

四、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细胞污染。

2.骨髓样本的采集和处理应在抗凝条件下进行,以保持细胞活性。

3.选择合适的细胞分离液和离心条件,以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度。

间充质干细胞流程

间充质干细胞流程

间充质干细胞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具有多重潜能的成体细胞,在干细胞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案

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案
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原代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案
取小鼠(C57)两只,脱颈(大镊子卡住颈部)窒息而死,75%酒精在平皿中完全浸泡10分钟
无菌条件下脱皮,取出双侧股骨,胫骨,弘骨,除去肌肉和骨膜
用含1%双抗(青霉素+链霉素)的Hanks’液冲洗三次(无菌操作)
用剪刀剪去股骨,胫骨,弘骨的骨骺端,露出骨髓腔(无菌操作)
0.5毫升的重悬细胞液+4.5毫升4%的冰乙酸(对细胞液10倍稀释,分解红细胞),进行细胞计数,根据细胞数再确定稀释倍数
以1x107的浓度进行接种与培养瓶(塑料,带透气),37℃,5%CO2培养,48小时后换液,之后每两天换液一次
用不含双抗的M199培养基5毫升冲出骨髓,再吸取培养液继续冲洗,直至骨髓腔发白为止(无菌操作)
用纱布(两层纱布)在漏斗中进行细胞液的过滤,过滤到100毫小瓶子中(无菌操作)
将细胞液分到10毫升的离心管,1000转离心10分钟(无菌操作)
10毫升的M199培养基(不含双抗)对离心后的细胞进行重悬,吹打细胞时要轻(无菌操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方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方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一、分离方法**1. **差速贴壁法**:利用BMSCs与骨髓中其他细胞的贴壁性能差异及酶消化敏感性差异进行分离。

这种方法快速、简单、经济,但细胞纯度可能相对较低。

2. **密度梯度离心法**:基于骨髓中不同细胞的大小和密度差异进行分选。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CD105,CD73和CD90必须≥95%,同时表达CD45、CD34、CD14或CD11b、CD79α,或CD19和HLA - DR必须≤2%。

**二、培养方法**培养BMSCs的难点在于保持细胞活性。

不同种属来源的BMSCs在体外培养扩增方法基本相似,但细微的营养条件、培养环境等差异都将会对细胞性能产生影响。

**三、鉴定方法**1. **细胞形态学观察**:利用组织块贴壁法、酶消化法或其结合来分离MSC,并通过传代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

几乎所有的MSC都是贴壁生长,具有较强的贴壁能力。

MSC多数呈纤维细胞样生长,少量呈梭形或不规则三角形。

2. **表面标志物鉴定**:采用流式细胞仪对MSC的细胞表型进行鉴定。

MSC的表面抗原具有非专一性,可以同时表达间质细胞、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的表面标志,如粘附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以及整合素家族等。

MSC的细胞表面标志物鉴定标准为:CD105、CD73和CD90的阳性率≥90%;而CD45、CD34、CD14、CD19和HLA-DR 呈阴性,阳性率≤5%。

综上所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专业的技术操作。

在进行这些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对实验结果的解读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细胞种类,它们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用于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免疫治疗等领域。

然而,要在这些应用中实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有效利用,就必须先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以保证获取的细胞具有较大的纯度和生物活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培养法、贴壁法、悬浮式培养法等。

其中,直接培养法是一种直接将骨髓细胞培养在培养皿中的方法,通过贴壁式培养,使不同种类的细胞在培养皿上生长,最终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附着在培养皿底部,其他细胞则浮于培养液中,从而达到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目的。

贴壁法则是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好的贴壁性质,将其分离于不贴壁的其他细胞种类中,一般会在6~8小时内附着于培养皿的底部,形成典型的纤维形状。

悬浮式培养法则是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散在培养液中悬浮生长,并加入一些特定因子,使其在悬浮状态下生长和增殖,最终达到分离目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是指对所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鉴定和确认。

其主要包括形态学、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等多个方面的检测方法。

形态学方面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生长状态和细胞密度等指标进行判断。

生物学方面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学等多个层面的检测指标,以确定其代谢状态、生长状态、分化能力和功能表达等信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应用前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免疫治疗等领域。

其中,在组织工程领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修复或重建骨组织、肌肉组织、软骨组织等,并可通过工程化的方法向特定的细胞类型分化,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在再生医学领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再生医学的手段,促进身体的再生或再生,重建病变组织或器官等。

在免疫治疗领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免疫干预剂,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状态,对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发表时间:2012-05-24T09:50:06.6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林芸1 蔡鹏威2 陈为民1 孟春3[导读] 分离、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基础。

林芸1 蔡鹏威2 陈为民1 孟春3( 1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医院临床学院血液科福建福州 3 5 0 0 0 1 )( 2 福建省立医院检验科福建福州 3 5 0 0 0 1 )( 3 福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 5 0 0 0 1 )【摘要】目的分离、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基础。

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生长特性,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5、CD29、CD44进行表型鉴定。

结果原代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接种后培养24小时,细胞开始贴壁,胞体呈圆形或多边形,培养第3-5天,细胞开始较紧密贴附壁上并开始有细胞呈梭形,培养第7天开始观察到细胞分裂,随着细胞数的增加,细胞的生长速度变快,逐渐成漩涡状排列,培养第12天贴壁细胞长满瓶底的80%,并融合成片。

传代后细胞生长迅速,培养7天左右即可长满瓶底的80%。

传至10代仍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

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代及第8代MSCs细胞均不表达CD34、CD45,但表达CD29、CD44,纯度分别为73.8% 、91.65%。

结论采用贴壁培养法可获得生长状态良好、增殖能力强的间充质干细胞,随传代数增加,其纯度增加,且该方法简单、实用。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表型鉴定【中图分类号】R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082-02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起源于中胚层,具有高度增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向骨、软骨、脂肪、血管内皮细胞、神经星型胶质细胞等分化的潜能[1],可分化成骨髓基质支持造血,并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同时它能抑制同种异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重建及免疫调节,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极低,仅占骨髓单个核细胞的0.001%-0.010%[3],因此,培养出生长状态良好,足够数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应用的前提。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分离、鉴定与培养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分离、鉴定与培养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分离与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分离与鉴定材料试剂(一)主要设备和产地1.手术器械上海手术器械厂2.台式水平离心机Eppendorf,5810R德国3.Nanopure超纯水仪日本SANYO公司4.AA一200型电子天平美国Denver Instrumol/Lent公司5.低温高速离心机ThermoForma公司6.90一2型磁力搅拌器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7.电动匀速垂直转轮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8.微量移液枪德国Eppendorf公司9.烧杯、容量瓶上海实生公司10.全自动酶标光度仪美国Bio-Rad公司11.6cm/10cm细胞培养皿美国Conring12.2mL冻存管、细胞冷冻储存器美国Conring13.低温高速离心机ThermoForma公司产品14.YJ-875超净工作台苏州工业园区三兴净化科技有限公司15.C02培养箱3111型美国Thermo Forma公司16.CK40-F200型倒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17.10ml注射器美国BD公司(二)试剂和材料1.谷氨酰胺(L-Glutamine)美国Hyclone公司2.75%消毒酒精上海生工3.肝素美国sigma公司4.胰蛋白酶美国Amresco公司5.胎牛血清美国Gibco公司6.α-MEM培养液美国Hyclone公司7.5-6周龄SD大鼠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8.Percoll细胞分离液美国GE公司9.DMSO(细胞培养级)美国Sigma公司Rat BMSC的分离与培养分离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75%酒精中浸泡5分钟,超级工作台内依次取下大鼠两条胫骨及两条股骨。

用手术器械将长骨上附着的肌肉组织尽量去除干净,整个过程保持无菌。

用剪刀剪去长骨两端,10ml注射器吸取加入肝素的完全培养液(10%FBSα-MEM),从长骨一端开口处注入,将骨髓腔内的细胞出入到50ml离心管内,直至长骨冲洗的发白,认为骨髓腔内的细胞都被吹入离心管内。

实验项目一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实验项目一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分离实验准备:器材:手术刀片,手术刀柄,剪刀,镊子,弯钳,5ml灭菌注射器,7号注射针头,10ml离心管,离心机,100mm培养皿,75ml培养瓶试剂:低糖DMEM(含有10%FBS,75µg/ml青霉素,50µg/ml硫酸链霉素)1000iu/ml青链霉素的PBS(生理盐水)(装入灭菌的洗瓶中)无血清低糖DMEM。

2%台盼蓝染液材料采集:一,胎猪骨髓采集:【1】 1,无菌条件下从猪子宫内取出胎儿置入到保温瓶中,加入含有青链霉素的PBS或生理盐水中,立即送回实验室.2,在无菌操作下取下左右股骨,除净肌肉、骨膜及股骨两端软骨组织;用PBS冲洗3-4次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在超净工作台内剥离肌肉和骨膜,得到完整的股骨.立即用含有1。

0ml DMEM+3000iu/ml肝素的注射器冲骨髓腔,迅速换上5号的针头将冲出的骨髓血轻轻吹打,再加入等量培养液(DMEM+10%FBS)稀释,然后以1:4比例缓慢加入到Percoll分离液(1。

073g/ml)的表面,1000r/min 30min,小心吸取乳白色的有核细胞层。

目前用于分离MSCs的方法主要有密度梯度离心法,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和贴壁筛选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目前主要包括利用percoll分离液分离MSCs和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MSCs两种。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根据细胞密度不同将细胞分为数层,因此得到的MSCs纯度较高,但是操作繁琐,而淋巴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虽得到的MSCs不及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的细胞纯度高,但是操作简单,且获得的MSCs增殖活性较强.【13】来自:胎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核移植及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取2—3月龄猪胎儿,在无菌操作下取下左右股骨,用含1000iu/ml青链霉素的PBS浸泡30min,除净肌肉、骨膜及股骨两端软骨组织;用PBS冲洗3—4遍;用吸有4ml а-MEM细胞培养液的一次性无菌5ml注射器刺入处理好的股骨的一端,冲出骨髓,然后用7号针头轻轻吹吸数次,使冲出的骨髓尽可能分散为单个细胞,100目滤沙过滤;1000rpm/min,离心5min,用а—MEM细胞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计数后,调整有核细胞的密度为1-2x107/ml。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与培养技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与培养技术
0 胞内标准物进行识别[11]
上述四种分选方法中,由于FACS和MACS分选 法的细胞通量较低,难以满足临床BMSCs应用研究
中细胞用量较大的需要,同时经过了磁场或电场的 作用难以评估对细胞功能的影响程度。所以,目前
在临床试验中应用的BMSCs分离技术还是以差速 贴壁法和梯度离心法为主[I2]o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低氧环境会降低BMSCs体外生长时细胞内氧化应 激物浓度、减少DNA损伤、延缓细胞衰老并维持细 胞分化能力[26] 0
3.2接种、传代及冻存:细胞接种密度是BMSCs体
外扩增时的重要问题。在骨髓细胞悬液的初代培养
中,差速贴壁法分离时一般多以1 X106 ~2x106个/ cm2进行接种[2-3],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时以约1 x
取合适的技术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BMSCs研究的 差异性0
1.1差速贴壁法:差速贴壁法是传统的BMSCs分 离方法,它利用了 BMSCs与骨髓中其他细胞的贴壁
性能差异及酶消化敏感性差异而逐步达到纯化扩增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701856)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学员一大
1.2密度梯度离心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是针对骨髓
中不同细胞的大小和密度差异进行分选。骨髓细胞

面,
使得不
同类型细胞沉降至其等密度点,然后吸取特定位置
富集的细胞。在离心分层时,红细胞及多核细胞因
比重(1.080 g/mL)较大而沉降于底部,其次是单个
核细胞(包括BMSCs、造血干细胞、单核细胞等),悬
浮密度位于(1.053 -1.075 )g/mL,血浆及其溶解物
分别以电场和磁场形式施加作用力而分离目的细
胞。在实际应用中.MACS操作简单而快速,细胞通 量高,成本相对低,对细胞活性影响低,但是无法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25404(2001)0520553203论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艾国平,粟永萍,闫国和,冉新泽,刘晓宏,罗成基,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防原医学教研室、全军复合伤研究所,重庆400038) 提 要:目的 摸索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条件,并观察其部分生物学活性。

方法 采用常规的细胞培养传代技术以及光、电镜技术和细胞增殖活性检测法,观察不同贴壁时间、不同浓度血清、不同种植密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形态的影响,并观察培养细胞的部分生物学特性。

结果 以选用4~24h贴壁的有核细胞,加入5%~10%胎牛血清、种植密度(4~8)×104个/ml的培养条件为最适宜细胞生长;在此条件下,培养扩增的细胞仍具有干细胞多向分化性;其形态呈梭状,具有快速增殖的能力;培养细胞在3~4d进入对数生长期,随后进入平台期,分裂相细胞明显减少;光镜下细胞呈梭状或类成纤维状,2~10代的细胞呈均质状;超微结构显示为早期幼稚细胞形态。

结论 建立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条件,探讨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部分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和应用打下基础。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学 中图法分类号:R329.2文献标识码:ACultivation and isolation of th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AI G uo2ping,S U Y ong2ping,Y AN G uo2he,RAN X ing2ze,LI U X iao2hong,LUO Cheng2ji,CHE NG T ian2min(Department of Radiation M edicine, Institute of C ombined Injury of P LA,Third M ilitary M 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 o observe s ome biological feature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explore the best conditions for is olating and culturing in vitro.Methods C omm on cell culture technique,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growth,prolif2 eration,m orphology of th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different adherent time,concentration of serum and cell density.Re sults The best culture condition in vitro for growth was4-24hours adherent time,5%-10%fetal bovine serum,(4-8)×104/ml cell density.The cells were spindle in shape and had a strong ability of proliferation.The time for cell duplication was3to4days.The cells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em cells in electron microscope.Conclusion The best condition for is olation and culture of bone marrow mesemchymal stem cells was success fully established and s ome biological features were obserred.It found a base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using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K ey w ords:mesenchymal stem cell;tissue engineering 干细胞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以外,还含有另一类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es2 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具有向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组织细胞分化的能力,如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支持造血的基质细胞等分化的能力[1,2]。

随着细胞工程学和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利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性,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和有靶向性目的基因,已有报道MSC在骨、软骨、肌腱和神经胶质修复中的作用[3,4],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实验旨在摸索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条件,为进一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和应用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骨髓MSC的分离 从胸骨无菌抽取约1~2ml的骨髓,肝素化后,加入红细胞裂解液5ml,混匀,12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用0.0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G1999054205) 作者简介:艾国平(1969-),女,四川省隆昌县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组织工程学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6篇。

电话:(023)68752355 收稿日期:2001201226;修回日期:2001203218m ol/L的P BS(pH7.2)洗2~3次,1200r/min,各离心10min;计数,以2×109/ml种入10%F BSα2ME M培养基,青霉素100U/ ml、链霉素100μg/ml,37℃,5%C O2孵箱中培养;不同时相点弃悬浮细胞,用0.01m ol/L P BS(pH7.2)尽量轻轻洗去未贴壁的细胞,加入含10%F BSα2ME M培养基。

1.2 不同贴壁时间对MSC增殖的影响 选用贴壁后1、2、3、4、6、8、12、24、48、72h的细胞进行传代培养,观察不同时间贴壁的细胞传代、增殖能力及形态学的变化。

1.3 不同浓度胎牛血清(F BS)对MSC生长的影响 细胞按4×104/ml种入96孔培养板中,分别加入以下F BS 浓度的α2ME M培养基:0%、1%、2.5%、5%、7.5%、10%、12.5%、15%、17.5%、20%,每个浓度6孔;培养48h后,加入20μl MTT (5mg/ml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7℃避光培养4h;尽量吸掉上清液,加入150μl二甲基亚砜,室温振荡10min,HT27000plus多孔读数仪490nm处读取D490值,以培养液作空白对照。

1.4 比较不同种植密度对MSC生长的影响 用含10%F BS的α2ME M培养基;细胞按以下密度(×104/ ml):0.3、0.6、1.0、2.0、3.0、4.0、5.0、6.0、7.0、8.0、9.0、10.0种入96孔培养板中,每一密度6孔;培养48h后,按上述方法测其D490值。

1.5 培养细胞生长曲线 细胞按0.5×104/ml种入24孔培养板,每孔培养液为1ml,每天取3孔测其D490值,连续测8d,绘出培养细胞生长曲线。

355第23卷第5期2001年5月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学 报ACT A AC ADE MI AE ME DICI NAE MI LIT ARIS TERTI AEVol.23,N o.5May.20011.6 培养细胞分裂指数曲线 按检测细胞生长曲线的细胞密度接种于放有小盖玻片的24孔培养板中,每24h 取出3块小玻片,连续8d ;用95%酒精固定,HE 染色、封片。

对每一时间组细胞进行计数,算出1000个细胞中分裂相细胞的百分比。

1.7 MSC 的形态学观察 在倒置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第2、4、8代MSC 的活体形态;并分别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构。

1.8 统计学分析 用哈佛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均数间的显著性差异检验,用Micros oft Excel 作图。

2 结果2.1 不同贴壁时间对MSC 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时间贴壁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和细胞形态学观察,本研究认为以选用4~24h 贴壁的细胞进行培养最合适;选用贴壁过早的细胞(1~3h ),因贴壁细胞数量太少,细胞生长困难;选用贴壁过长的细胞(超过48h ),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大量造血细胞粘附在贴壁细胞上面呈集落生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贴壁细胞形态出现多样性,细胞传代周期延长,易出现细胞老化等现象。

2.2 不同浓度血清对MSC 生长的影响 细胞增殖能力在5%~10%的胎牛血清浓度最适宜MSC生长,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见图1。

图1 不同浓度的血清对MSC 生长的影响Fig 1 E ffects of different serum concentration MSC on the of grow th2.3 不同种植密度对MSC 生长的影响 细胞与细胞之间存在着相互抑制的关系,细胞种植密度的多少将影响细胞生长;在一定范围内,MTT 的参入随细胞数量增加而增高,以(4~8)×104/ml 的细胞数进行种植最利于细胞生长,见图2。

2.4 培养细胞生长曲线 培养细胞在种植后1~3d 为生长滞留期,第4天达到对数生长期,以后进入到平台期,见图3。

2.5 细胞分裂指数曲线 细胞分裂指数曲线的趋势与生长曲线基本类似,在达到对数生长期后,分裂相的细胞明显减少,见图4。

2.6 培养不同代细胞的显微观察 体外培养的第2、4、8代人MSC 细胞形态呈梭形状,较均一,胞体细长,前10代细胞传代周期为3~4d ,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见图5。

图2 不同种植密度对MSC 生长的影响Fig 2 E ffects of different cells density on the grow th ofMSC图3 MSC 生长曲线Fig 3 G row th curve ofMSC图4 MSC 分裂指数曲线Fig 4 Curve of MSC mitoticindex图5 倒置显微镜下培养的MSC 呈梭状 (×100)Fig 5 Spindle sh aped MSC under inverted microscope (×100) HE 染色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呈梭形状,胞核着深蓝色,胞浆着浅红色,未见纤维丝等结构,各代之间形态较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