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实际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第四课主要是讲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第四课第二框上接第一框的物质概念,下接第五课意识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和本课第一框已经初步了解“物质”的概念,本框内容看似简单,却比较抽象,学习时需要认真仔细。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①通过自主预习,识记并理解运动、静止、规律的概念②通过互动探究,准确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通过互动探究,懂得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通过学习明确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增强在实践中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2、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懂得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反对避免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或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明确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公共参与: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增强在实践中认识规律,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政治认同:认同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与实践。
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的含义。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知识补充属性、特性、根本属性知识准备: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教学过程【导入】展示PPT“今天你运动了吗?”设计意图:学生的运动多半指的是“机械运动”,由此用“生活中的运动”和“哲学上运动”的不同导入本课。
4.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目 标 01。
三个概念 : 运动、静止、规律
02。
三对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人与规律的关系
03。
两个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1)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用 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在西方哲学史上, 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 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 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
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形态的 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离不开运动)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性是运动;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 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 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有条件的 暂时的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 相对的 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2)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 态。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区别
含义
特点
运动
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 的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 永恒的 绝对的
静止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 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 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 动才得以存在、生存。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班级:姓名:____________学习目标: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 4、运动是有规律的 5、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客观性学习重点、难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基础梳理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运动离不开物质)(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中,没有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的一面。
静止是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二是说。
因此,静止是、和。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的同时,也肯定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与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2.运动是有规律的(1)所谓规律,就是。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
规律是普遍的,、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
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人可以在的基础上,根据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二、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讲授新课)1、探究一:多媒体展示漫画《刻舟求剑》,请同学讲讲此寓言故事,思考:你能说出此故事所寓含的道理吗?你能否举例说明。
2、探究二:多媒体展示P31第二个探究材料,思考: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上述论断属于什么观点?你的观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3、探究三: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个人成长图片),思考: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请结合图片说明理由,并举例说明。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共16张)PPT课件
区别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
低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状况
规律
10
思维领域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00
保
持 80
百
分 60 数 40
20
遗忘发展的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 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很快,以 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 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 “先快后慢”。
1 2 3 4 5 6 7 (天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1
疑难剖析
规律
1.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 系。
1、喜鹊叫喜, 乌鸦叫丧 2、新陈代谢
3、阶级斗争规律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2、水往低处流
3、苹果落地
4、万有引力
1、守株待兔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红灯停,绿灯行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3
问题探究:
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故事中的主人公错在哪里?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 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禅宗故事: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 动”,错在哪里?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 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4
知识总结一: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与运 脱离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21: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的和绝对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两种观点:
①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A.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2、自觉遵守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图片展示:水污染、水土流失、全球变暖、空气污染
思考:人类如何拯救自己的命运?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三、课堂总结。
教学设计8: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习目标】——明确目标、把握方向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静止和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2、能力目标:联系哲学家的重要思想和言论来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3、情感目标:反对否认运动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否认静止的诡辩论,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情。
重难点: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2、全面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预习引导】——掌握方法、轻松学习1、结合《名师一号》精讲教材中的重难点提示,通读教材,标注重难点部分;2、结合《名师一号》中的探究提示,认真思考并完成教材中的情景材料;3、将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完成后,自主完成《名师一号》中学业水平测试题。
【自主预习】——整体感知、夯实基础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指什么?2、试述物质与运动之间的关系?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什么?4、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5、哲学上讲的规律是什么?6、规律具有的特点有哪些?7、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给我们提出什么要求?【合作探究】——合作共享、探究发现探究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
六万余同胞遇难,三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对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法完全避免。
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探究二: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节律一样开始运行,按照正弦一直延续到死亡。
上述发现,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效果检测】——反馈信息、体验收获1.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据此回答2-3题。
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D.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3.“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4.毛泽东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课件9: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没有规律的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第 24 页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 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 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第 25 页
北京时间10月15日12时23分,中国在西昌 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 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 发射第三十九、四十颗北斗导航卫星。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 26 页
谢谢观看
√ 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 18 页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 2.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第 19 页
荀子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君子有常体矣。
第 20 页
2 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 21 页
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本质的: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必然的: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稳定的:不是多变的、易逝的。
性质相对稳定;位置 静止 物质的具体形态
或运动状态相对稳定
特点 无条件的、绝 对的、永恒的
有条件的、相 对的、暂时的
联系第 17 页
静止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物 质世界是绝对 运动与相对静
止的统一
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教学设计1: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分析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课前体验:播放歌曲《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播放视频《天宫一号发射》导入新课2011年9月30日,我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大家知道吗?现在我们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请看大屏幕。
现在,在距离我们300多公里的轨道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在有规律的高速运动着,我们这一节课就围绕天宫一号来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展示课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天宫一号,感受天宫一号的各项运动。
天宫升空,举国欢腾,我们每个人都为祖国的强盛备感骄傲,当然,航天事业的辉煌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我们共同看一组材料。
4.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及反思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要反对否认运动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否认静止的诡辩论。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及人与规律的关系教学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之前的知识虽然能感受到物质的运动,但是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为什么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五、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运动的含义。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犯怎样的错误4.规律的含义及特性5.规律的客观性对于我们的要求导入:歌曲《山不转水转》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新授:【探究一】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1、哲学上的运动是什么意思?2、运动和物质有何关系?3、世界上有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4、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总结:(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总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然而,实际生活中有人却不这样认为。
课件显示:惠能的观点;刻舟求剑的故事。
1、刻舟求剑2、《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提问:这两个人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各犯了什么错误?*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惠能的观点是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刻舟求剑者则是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
这两个观点都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都是错误的。
(3)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综上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版政治必修4课件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五页,共22页。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二
3.物质世界(shìji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 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的性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3)静止的性质: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4)物质世界(shìji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 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 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十七页,共22页。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特别(tèbié)提醒 1.规律≠规则 规律和规则只有一字之差,它们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区别:(1)二者的含义不同。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 的、稳定的联系。规则是按照人们的需要制定的,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具 体规定。 (2)二者的性质不同。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制定,也不能被修 改、消灭或废除。规则是人们制定的,带有人们的主观意志,可以被修改、 补充或废除。所以,我们绝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联系:规则应该依据客观规律而制定、形成。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 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二十页,共22页。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第二十一页,共22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西气东输
• 易错易混点: • 1、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
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 主观的。
• 2、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 3、规律有好坏之分。 • 4、规则、守则就是规律。
小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物质
主体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科学内涵 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 --不是表明的、现象的、外在的 必然的 --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 --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A、红灯停,绿灯行
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
•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 学的不变论。
•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议一议
哲学上的规律与具体规 律之间是什么关系?
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性 的概括、抽象和总结。
他们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 与特殊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L
必然如此确定不
移,不是偶然的
规律 都是 事物 运动 过程 中的
必然 联系
M、自由落体运动 N、元素化学性质受原子系数 影响 O、汽车靠右行使 P、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P
具有重复性,不是
多变、易逝的
规律 都是 事物 运动 过程 中的
稳定 联系
• 注意:四季的更替、昼夜的循环、 水的流向等都属于自然现象,是 规律的表现形式,其背后隐藏的 地球公转、重力等才是规律,不 能把规律的表现形式等同于规律。
1 23456 7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天 数
1885年,艾宾浩斯通过实验不同时间间隔的 记忆保持量,绘制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 律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的 运动都是 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 运动也都是 有规律的
人的认识 运动也是 有规律的
客( 观2 性) 及规 意律 义普
遍 性 、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动中有静
运动
静止
静中有动
普遍性
规律
客观性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
(单项选择题)
1、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 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 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
2、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观点
A、正确反映的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 不可知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 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物质、运动、规律三者间的联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 律是客观的 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 的必然的联系
3、运 区别静:和止过是程事;物是的绝空对间的位、置无、条某件一的方。
动和 静止
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的关 系
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 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
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 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 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春冬举鸿 日季止雁 复食万出 北南余塞 翔稻里北
人类社会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高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低
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
实
认
践
识
再 实 践
再 认 识
保 100 持 80 百 60 分 40 数 20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 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 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 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 化和过程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①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 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 神的运动? ②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毛泽东
模拟法庭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 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 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 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 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 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 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 官只好不了了之。
BD
不是主观赋予 不是上帝创造
规律 都是 事物 发展 过程 本身
所固 有的 联系
E、春夏秋冬四季交换 F、白天晚上昼夜循环 G、价值规律 H、苹果落地
G
不是表明的、现象 的、外在的
规律 都是 事物 运动 中的
本质 联系
I、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J、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K、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L、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主体
(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 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 绝对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 静止 的两 种情 形
不显著
>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性 质-基
•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 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违背 规律。
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 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 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 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 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达公斤重。这是因 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 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 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 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