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

合集下载

马原第二章认识

马原第二章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 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 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 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 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 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哲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真理观
• • • • • 1、符合真理观 2、语义真理观 3、分析真理观 4、融贯真理观 5、工具真理观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 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1、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 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 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 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 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费尔巴哈
不可知论对认识的回答
•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
被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有 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
可靠性。这种观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主义
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第一,不可知论的两种表现: 一是以休谟为代表,主张人只能知道的是 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的不可知; 一是以康德为代表,主张人只能认识事物 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即“自 在之物”是人认识不了的。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知之 ” ,而是“求之而后 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 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 非天性也,积靡使然 也”;“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
唯物主义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
主体 ≠ 主观
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 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客体 ≠ 客观
认识工具是指主体和 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 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 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认识 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 实现的。认识的工具既表 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 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 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唯理论 经验论 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割裂两者关系
注意: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 经验论 夸大感性 认识而轻 视理性认 识
再认识是主体对已知的认识客体、已 有的认识成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 人类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客 观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人的 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只 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识, 才能对一个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形成 完整、正确的认识。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复杂性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 ,地球是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 。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 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
麦哲伦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王 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 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 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原书各章节概述

马原书各章节概述

马原书各章节概述第一章: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本章主要讲述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

马原指出,社会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他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且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

第二章:阶级与阶级斗争本章重点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阶级与阶级斗争。

马原认为,社会存在着两大基本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他详细阐述了这两个阶级的定义、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同时,他强调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第三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本章涉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形态,以满足全体人民共同需求和平等发展为宗旨。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合作、共有等基本原则,以及共产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区别。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本章讨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马原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因此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个必经阶段。

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任务和条件,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实践。

第五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本章主要探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法制本章重点讨论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法制的问题。

马原认为,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统一人民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维护社会秩序。

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法律与资本主义法律的区别,并强调了法律与道德、习惯的关系。

第七章: 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本章探讨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请问什么是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是如何阐述的?(1)本体论是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

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

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

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2)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主观精神,如“心”。

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对于本体论,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以物质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体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

2.“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怎么理解?(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马原第二章ppt课件

马原第二章ppt课件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 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回忆再现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 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 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也是直 接经验,间接经验也是宝贵的。
假如我能比别人 望得更远些,那 是因为我站在巨 荀子 人的肩膀上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农牧业生产 丈量土地 战争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天文学 数学 孙子兵法 马克思主义
实践需要
认识产生和发展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 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 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 迹就是感觉,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 的。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 只是潜在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 感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在认 识过程中是被动的。
实践 是社会的 历史的活动
4.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实践的 基本形式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原第二章课件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实践手段

(工具)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3《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不断向前发展。
结绳记事
算盘
电脑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名人名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 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 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 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 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 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 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 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 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 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其一,与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 历史发展来理解人的反映不同,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全 面地、正确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 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 其二,与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不同,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 动的辩证过程。
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 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 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 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
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
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
论。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认识能够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

马原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 接 经 验 与 间 接 经 验
陆 游
源 和 流 的 关 系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 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列 宁
十 月 革 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
开国大典
毛 泽 东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㈡由认识到实践 1.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实践发挥能 动反作用。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 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
非理性因素
——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 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包括影响主体 认识的心理状态和不同于理性认识的非理性 反映能力。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影响主体认识心理状态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 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 和控制作用。 不同于理性认识的非理性认知能力和心理形式 是逻辑思维形式的重要补充。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积极作 用,也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 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考点20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1.联系的内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考点2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22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2015考研新增考点)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考点23 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7题考过)(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013-6-29
18
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变种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 终被我们认识的理论,否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 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可靠性。这种观点不利于 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主义保留了地盘。
唯物主义都坚持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坚持可 知论,只有不彻底的唯心主义才坚持不可知论。
感性认识的结果要用理性形式表述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对象 理性认识要以感性形式为物质外壳来 表现
理性认识中 渗透着感性 因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 而轻视理性认识。
培根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而 轻视感性认识。
笛卡尔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
践的产物。
2013-6-29
14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远 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 肩膀上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
知识的两条途径,两者是源与流的关 系。人的认识从整体上都起源于直接 经验,但每个人的认识又大量地来源 于间接经验,即使是间接经验,对整 个人类而言,仍是直接经验。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的构成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 用的过程。实践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 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 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 具的程序和方法。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世界本源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世界本源问题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产生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是静止的还是发展运动的,产生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产生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二)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能够被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对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

区别于古典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中的物质概念,哲学概念的物质与自然界的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是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①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种对立只在本体论的范围内区分第一性第二性才有意义。

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③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将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结构联系在一起,又看到其中的区别,从个性中看到个性,克服形而上学的缺陷。

④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将实践纳入物质的理解,将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深化对自然物质的理解。

(三)物质的存在形态1.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运动囊括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过程,从位置的变动到思维变化。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是物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般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包括空间相对位置的不变和物质根本性质的暂时不变。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第二章形而上学

马原第二章形而上学

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明(1)



论证:我们有关于物理对象的感觉,所以 物理对象存在。 反驳:即使物理对象不存在,我们也会产 生相应的感觉。 通过感觉只能推测事物的客观存在,不能 证明事物的客观存在。
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明(2)



论证:我们可以制造出一种精密的机器,通过 这台机器证明对象的存在。 反驳:有待论证的结论不能成为论证的前提, 机器本身的客观存在性有待证明; 我们只能凭借感觉去把握机器提供的信息。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准确表述:

Under what possible circumstances is a person who exists at one time identical with something that exists at another time?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准确表述:
存在就是被感知



A事物是由一系列性质构成的。 B所有的性质依赖于人的心灵。 C事物是观念的集合,依赖于心灵。 D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既然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不感知 事物的时候,事物就都消失了?



(1)事物的存在不是实际上被人感知,而是 能够被人感知。 (2)当我们不在感知事物时,上帝在感知。 上帝将他的观念传输到我们的心灵中。 上帝,人的心灵,观念(事物)
两种人格同一性的解释方案


一、身体进路(somatic approach) 二、心理进路(psychological approach)
身体标准


t1时刻的p1和t2时刻的p2是同一个,当且仅 当:p2的身体与p1的身体具有连续性。 身体不具有连续性,就不是同一个人了吗?

马原第二章总结

马原第二章总结

马原第⼆章总结第⼆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先考察⼈类的实践活动(⼀)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定义:指具有⼀定思维能⼒,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1、主体(2)特征:⾃然性社会性意识性(3)形式个体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1)定义: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观性2、客体(2)特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然客体:动植物等⾃然的物质(3)形式社会客体:社会中的⼈和关系思维客体:精神客体:⼈类的精神3、中介(⼯具)定义:指各种形式的⼯具、⼿段以及运⽤、操作这些⼯具的程序和⽅法分类:物质⼯具:⼈们⽤的计算机,显微镜精神⼯具:观念⼯具(书籍,语⾔⼯具(⽂字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相互作⽤(1)关系认识关系(认识与被认识关系)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2)相互作⽤1)确⽴实践的⽬的和⽅案2)实施实践⽅案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实现实践⽬标4)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相互作⽤⽰意图主体:反映者----被反映者客体改造者-----被改造者(⼆)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提出了需要提出了可能陆游: 古⼈学问⽆遗⼒,少壮功夫⽼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泽东: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的滋味,你就得变⾰梨⼦,亲⼝尝⼀尝。

鲁迅:“第⼀次吃螃蟹的⼈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吃过,蜘蛛也⼀定有⼈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不吃了。

像这种⼈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之。

学⾄于⾏之⽽⽌矣。

⾏之,明也。

”(《儒效》)荀⼦“不登⾼⼭,不知天之⾼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提出了课题创造了⼯具提⾼了能⼒农耕—⽜耕—机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的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指导或阻碍作⽤⼆、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和唯⼼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反映论含义: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观点: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物质第⼀性,意识第⼆性,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客观世界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2、唯⼼主义先验论含义:认为⼈的认识和认识能⼒先天就有观点:从意识决定物质的前提出发,否认认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路线: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柏拉图:“回忆说”: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灵魂⾃发产⽣的,⽽是灵魂固有的,但跌到了⼈间,附到⼈的⾝体并被⾝体污染,它忘记了过去的知识必须通过回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
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
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 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 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 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 功的“经典之作”?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基本环节 客 观 世 界 感 性 知觉 认 识 表象
感觉
实践
客 体
感官
人脑 思维 方法
理 性 判断 认 识
推理 非理性因素
概念
( 客客 实践 观 世 体界

(一)从实践到认识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 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红花!
感性认识和动的第二次飞跃。 1、这次飞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实践 的具体观念。 (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3)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真正化为群众的意 志和行动。 (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还需要一系列的 中间环节。
(1)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 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 (2)检验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观 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 (3)实践且只有实践:它是人们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作指导的、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又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会产生 客观实际的结果。 (4)实践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照,从而确定主观 同客观是否符合。
形成于实践活动
相互 贯通
都是实践活动的目标
一定实践 条件下的 相对统一 实践基础 上 不断发展 的统一
统 一 表 现
相互 引导
实践 标准
真理 和 价值 具体的 历史的 统一
具体的
历史的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我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 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根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认识的无限上升性。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运 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 群众路线的理念依据,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认识方 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F=GM1M2/R2
于源来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班· 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舍罕王赏麦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1)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得丰富的、可靠的感 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2)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经过头脑的思考作用,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提炼和加工:去 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 前看》、《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 的原则》。
——反对“多元真理论”或“主观真理论”。
(三)真理与谬误 两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1、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认识就总体而言,既有真理,又有谬误。 真理同谬误有着原则的区别,二者互相对 立。但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 表现在:一是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 前提。二是真理与谬误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化。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映,而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 误反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 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 也就无所谓谬误。
2、坚持真理,排除谬误
纵观人类的科学史和认识史,从一定意义 上讲,它的每一页都是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 生动记录。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是在同迷信 和偏见的斗争中取得的。唯物论、辩证法是 在同唯心论、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发展的。
分析下列命题:





1.主体等同于主观,客体等同于客观。 2.实践出真知。 3.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4.世界上总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因此,世 界上也总存在着不可知的事物。 5.既要尊重经验,又要反对经验主义。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 ” 。 7.凡真理都是客观的,具体的。 8.相对真理是包含着谬误的真理。 9.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因此这两者是 绝对对立的。
消极反映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可知论 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不可知论 能动反映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 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 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真理和价值的区别



二者有不同的侧重和指向。真理原则侧重 和指向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和指向主体 性; 二者的性质不同。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 的条件性原则,价值性原则是人的活动中 的目的性原则; 二者的作用不同。真理原则使人的活动具 有统一性,价值原则使人的活动具有多样 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两重性,即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的属性、本质 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和向往 的内在尺度运用于评价对象,对其进行评 判。价值评价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 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 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 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 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 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 论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难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区分检 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和真理的标准 (客观世界);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 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真理发展的过 程就是同谬误作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 个人悲 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 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 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 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 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 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 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 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 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 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 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 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 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 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
和处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 际是否符合,因而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主观认识 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 合客观实际的标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 对象,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与其符合。检验 真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 联系起来的实践。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 要求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 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主观 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就是把人的感觉、观念、 意识看作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 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 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 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最 重要的是实践关系。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 反映客体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 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 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实现了认识论的 伟大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