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2012
遥感地质学考试试题

《遥感地质学》考试试题一.填空题(20分):(1)页岩,砂岩,千枚岩和灰岩水系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见光波长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um,红外线波长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um。
(3)岩浆岩的影像图形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等。
(4)根据界面平滑程度不同,地面反射形式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专题制图仪TM最高分辨率为________米,QUICKBIRD最高分辨率为________米。
(6)沉积岩与岩浆岩在遥感图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沉积岩有________。
(7)断裂的解译标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遥感图像上,常见的水系图型有树枝状水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切断新生代地层或岩体的断裂必是______。
(10)酸性岩浆岩在图像上为____色调,基性岩浆岩为____色调。
(11) 数字图像处理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油气的烃类渗露造成的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10分):(1)遥感地层单位实质是一种岩性地层单位。
土地资源遥感技术复习复习资料和考试试卷和答案word精品文档18页

土地资源遥感技术复习一、名词解释(完)1、遥感: 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2、遥感技术: 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合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3、电磁波波谱:为了便于比较电磁辐射的内部差异和描述,按照它们的波长(或频率)大小,依次排列画成图表,这个图表就叫做电磁波谱4、电磁波的偏振(极化):电磁波在传播的各个方向上振幅大小不相等,而且各方向振动之间没有固定相位关系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的夹角为90 度的现象。
5、光电效应: 电磁辐射的能量激发物体,释放出带电粒子,形成光电流,这种现象称做电磁辐射的光电效应6、反射波:电磁辐射与物体作用后产生的次级波返回原来的介质,这种现象称为反射,该次级波便称之为反射波7、反射波谱: 把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反射能力的变化,亦即物体的反射系数(率)随入射波长的变化规律叫做该物体的反射波谱8、发射波谱: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谱发射能力的变化规律叫做物体的发射波谱9、大气透射(透射): 指电磁辐射与介质作用后,产生的次级辐射和部分原入射辐射穿过该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的现象或过程10、大气窗口: 指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很小,而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换句话说,就是电磁辐射在大气中传输损耗很小,能透过大气的电磁波段11、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又称高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12、灰度分辨率: 是表征传感器所能探测到的最小辐射功率的指标,指影像记录的灰度值的最小差值13、波谱分辨率:又称光谱分辨率,指传感器所用波段数、波长及波段宽度,也就是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波长和带宽14、时间分辨率: 在同一区域进行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
15、温度分辨率:表征红外遥感器对热辐射灵敏度的一种度量指标16、影像的分辨率(几何和灰阶):是指组成像素的最小单位---像元的大小和像元的灰阶或色标可以区分的最小差异,像元的大小称为影像的几何分辨率,像元可取的最小灰度差称为影像的灰度分辨率。
遥感复习题库

遥感复习题库遥感复习题库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感知手段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应用遥感技术,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复习。
下面是一些遥感复习题,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选择题1. 遥感技术主要利用的是哪种电磁波?a) 可见光b) 红外线c) 微波d) X射线2.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是指什么?a) 图像中物体的大小b) 图像中物体的数量c) 图像中物体的形状d) 图像中物体的颜色3. 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哪些自然灾害?a) 地震b) 暴雨c) 沙尘暴d) 龙卷风4. 遥感图像的分类是指什么?a) 对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b) 对图像进行地物分类c) 对图像进行色彩增强d) 对图像进行尺度变换5.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土壤湿度监测b) 农作物生长监测c) 病虫害预警d) 全部都是二、判断题1.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越高,图像中物体的细节越清晰。
(√/×)2. 遥感技术只能用于地球表面的观测,无法应用于其他行星。
(√/×)3. 遥感图像的颜色是由图像传感器决定的,与真实物体的颜色无关。
(√/×)4.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可以用来监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情况。
(√/×)5.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植被指数来评估植被的健康状况。
(√/×)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一下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 什么是遥感图像的增强?请举例说明。
3. 遥感图像的分类有哪些方法?请简要描述其中一种方法。
4. 遥感技术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有哪些优势?5. 请简要介绍一下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四、应用题1. 请利用遥感图像判断下面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2. 请利用遥感图像评估下面的植被健康状况:(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通过以上的复习题,我们可以回顾和巩固遥感技术的相关知识。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考虑各种气体吸收的综合影响,仅有某些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弱,透射率较高。
这些能使能量较易通过的波段。
2、图像方形:当研究区远远超过单幅遥感技术图像所全面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须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堆叠成一幅后一系列全面覆盖全区的很大图像的过程。
3、光谱分辨率:是指探测器在波长方向上的记录宽度,又称波段宽度(bandwidth)。
光谱分辨率被严格定义为仪器达到光谱响应最大值的50%时的波长宽度。
4、遥感技术地学分析:遥感技术地学分析就是创建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技术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就是综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用领域技术和理论,或者能够充分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率信息理论方法。
5、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6、植被指数: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差异并作比值运算可以注重图像中植被的特征、抽取植被类别或估计绿色生物量,通常把能抽取植被的算法称作植被指数。
7、几何制止:就是制止这些系统及非系统性因素引发的图像变形,从而并使之同时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图的几何资源整合。
二、问答题:1、电磁辐射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瞬间视场ifov越大,最小可分像素越大,空间分辨率越低。
但是ifov越大,通光率即瞬时获得的入射能量越大,辐射测量越敏感,对微弱能量差异的检测能力越强,则辐射分辨率越高。
因此,空间分辨率的增大,伴之以辐射分辨率降低。
12、在定量遥感中,比较经验模型、物理模型、半经验模型的优缺点。
经验模型优点:简单、实用性强缺点:理论基础不完善,缺少对物理机理的足够多认知和重新认识,参数之间缺少逻辑关系。
遥感地质学试题

遥感地质学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遥感主要利用的是地面特征的 ____________ 信息。
A. 穿透B. 探测C. 辐射D. 发射2. 遥感图像中颜色的变化通常代表不同的 ____________ 特征。
A. 温度B. 光谱C. 高度D. 纹理3. 遥感数据分为 ____________ 遥感数据和 ____________ 遥感数据。
A. 有源,无源B. 主动,被动C. 有线,无线D. 红外,紫外4. 遥感技术最早应用于 ____________ 领域。
A. 军事B. 水利C. 医学D. 地质5. 遥感数据的 ____________ 可以反映地物的光谱信息。
A. 时态B. 分辨率C. 时间D. 空间6. 遥感技术主要利用的是 ____________ 在大气和地面之间传播的性质。
A. 电磁波B. 热能C. 水分D. 重力7. 遥感图像最常用的增强方法是 ____________。
A. 直方图均衡化B. 滤波处理C. 空间分析D. 反演算法8. ____________ 是遥感图像的一项基本运算,用于抽取和获取图像的有用信息。
A. 遥感分类B. 数据融合C. 辐射校正D. 特征提取9. 遥感技术中的 ____________ 通常是指选择合适的像元进行特定地物的识别和分析。
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时间分辨率D. 光谱分布10. 遥感技术在地质学研究中可以应用于以下哪些方面?A. 矿产资源勘查B. 土壤侵蚀分析C. 断层活动监测D. 土地利用规划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遥感地质学是将遥感技术与地质学相结合,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质研究和地质__________。
12. 红外遥感是通过探测地面物体的 ____________ 辐射来获取图像信息。
1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决定了图像的 ____________。
14. 遥感数据的扫描模式包括横摆扫描和 ____________ 扫描。
中科院2012地学分析

中科院2012地学分析<i>中科院博士考试2012遥感地学分析及答案</i>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12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遥感地学分析总分:100分时间:180分钟(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一、论述土壤、植被、岩石、冰雪、水体等典型地物的反射波谱特性、红外辐射特性、微波辐射与散射特性,分别说明它们在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微波遥感图像上表现出什么特征?如何通过遥感图像增强处理和融合,提高典型地物的遥感识别能力?(20分)答:(一)土壤、植被、岩石、冰雪、水体等典型地物的反射波谱特性(1)关于土壤(a)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的反射波谱特性以及散射特性:土壤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它是由物理和化学性质各不相同的物质所组成,这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可能会影响土壤的反射和吸收光谱特征。
土壤的许多性状都源于土壤母质。
一般土壤中含有的原生矿物主要有石英、白云母、赤铁矿、黄铁矿等。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土壤资源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
当土壤含水量增加时,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
作为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那些来源于生物的物质。
有机质的影响主要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一般来说,随着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土壤的光谱反射率减小。
铁在土壤中主要以氧化铁的形式存在,氧化铁是影响土壤光谱反射特性的重要土壤成分,其含量的增加会使反射率减小。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粒径的颗粒所占的相对比例。
它对土壤光谱反射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影响土壤持水能力,进而影响土壤光谱反射率;二是土壤颗粒大小本身也对土壤的反射率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在近红外光谱范围,如果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则土壤或矿物的光谱反射率随土壤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减小。
(b)红外辐射特性:白天受太阳辐射影响,温度高、呈暖色调;夜间物质散射,温度低,呈冷色调。
(c)微波辐射特性:土壤的介电常数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十分明显,它可以使雷达后向散射回波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两者呈线性关系。
遥感地学分析考试资料 答案

1.遥感(Remote Sensing):遥远的感知.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过程: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3.波粒二象性: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中,既反映波动性,又反映出粒子性。
4.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粒子性(光电效应黑体辐射)5.二向性反射率分布函数BRDF是描述表面反射特性空间分布的基本参数。
BRDF只取决于地物本身【波普特征ρ(λ),空间结构s】,两个方向的变量(i , r)以及入射辐射通量空间分布函数。
6.方向反射率:是指对入射和反射方向严格定义的反射率,即特定反射能量与其面上的特定入射能量之比,当入射、反射均为微小立体角时成为二向性反射。
7.二向反射因子BRF:指在一定的辐照和观测条件下,目标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处于同一辐照和观测条件的标准参考面(理想朗伯反射面)的反射辐射通量之比8.辐射传输模型,几何光学模型,混合模型,计算机模拟模型9.BRDF:二象性反射率分布函数辐射度与辐射度的比10.散射重要性:是大气透明度明显变化,使人们有可能在地面阴影出得到物体部分信息。
11.植物的波谱特征:在可见光谱段内,植物的光谱特征主要受叶的各种色素的支配,其中叶绿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由于色素的强烈吸收,叶的反射和透射很低。
在以0.45um为中心的蓝波段及以0.67um为中心的红波段叶绿素强烈吸收辐射能(>90%)而呈吸收谷。
在这两个吸收谷之间(0.54um附近)吸收相对减少,形成绿色反射峰(10%~20%)而呈现绿色植物。
12.植物季相节律:植被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发芽—生长—衰老),从其内部成分结构到外部形态特征均会发生一系列周期性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以季节为循环周期的,顾称之为植物季相节律。
13.植被指数:选用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加、减、乘、除等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方式),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即所谓的“植被指数”。
遥感地学分析试题

名词解释1,大气窗口:考虑各种气体吸收的综合影响,仅有某些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弱,透射率较高。
这些能使能量较易通过的波段。
2,二向反射因子:在一定的辐照和观测条件下,目标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处于同一辐照和观测条件的标准参考面的反射辐射通量之比。
3,瞬时视场: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器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
4,亮度温度:是指辐射出与观测无题相等的辐射能量的黑体温度。
5,散射截面:是指散射波的全功率与入射功率密度之比,可以理解为雷达的全反射率,用有效散射面积表示。
6,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7,数据关联:指各类数据变换成统一的数据表示形式,以保证融合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客观地表达同一目标、同一现象。
8,图像镶嵌: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成一幅后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的过程。
9,遥感反演:是从测量到的现象推求未知的原因或参数。
10,混合象元:若该像元包含不止一个土地覆盖类型,它记录的是所对应的不止一种土地覆盖类型光谱响应特征的综合。
11,大气衰减: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时,因大气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使强度减弱,即被大气衰减。
12,辐射强度:指点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向某一方向发出的辐射能量。
13,瑞利散射:当引起散射的大气粒子直径远小于入射电磁波波长时,出现瑞利散射。
14,辐射定标:建立传感器每个探测元所输出信号的数值量化值与该探测器对应像元内的实际地物辐射亮度值之间的定量关系。
15,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
16,BSQ格式:按照波段顺序记录图像数据,便于用户使用。
17,比辐射率:物体表面温度T、波长处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的比值。
18,散射系数:指单位面积上雷达的反射率或单位照射面积上的雷达散射截面。
它是入射电磁波与地面目标相互作用结果的度量。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考虑各种气体吸收的综合影响,仅有某些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弱,透射率较高。
这些能使能量较易通过的波段。
2、图像镶嵌: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成一幅后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的过程。
3、光谱分辨率:是指探测器在波长方向上的记录宽度,又称波段宽度(band width)。
光谱分辨率被严格定义为仪器达到光谱响应最大值的50%时的波长宽度。
4、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是综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用技术和理论,或者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理论方法。
5、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6、植被指数: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作比值运算可以突出图像中植被的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绿色生物量,通常把能够提取植被的算法称为植被指数。
7、几何纠正:就是纠正这些系统及非系统性因素引起的图像变形,从而使之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图的几何整合。
二、问答题:1、辐射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瞬间视场IFOV越大,最小可分像素越大,空间分辨率越低。
但是I FO V越大,通光率即瞬时获得的入射能量越大,辐射测量越敏感,对微弱能量差异的检测能力越强,则辐射分辨率越高。
因此,空间分辨率的增大,伴之以辐射分辨率降低。
2、在定量遥感中,比较经验模型、物理模型、半经验模型的优缺点。
经验模型优点:简单、实用性强缺点:理论基础不完备,缺乏对物理机理的足够理解和认识,参数之间缺乏逻辑关系。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中,通常用来表示物体表面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强弱程度的参数是:A. 光谱B. 辐射亮度C. 波长D. 分辨率答案:B2. 以下哪个不是遥感影像的类型?A. 光学影像B. 红外影像C. 雷达影像D. 声纳影像答案:D3. 遥感影像中,用于区分不同地物特征的参数是: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辐射分辨率D. 光谱范围答案:B4.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主要用于:A. 消除大气影响B. 消除地形影响C. 消除传感器误差D. 增强影像对比度答案:C5. 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中,基于像素值的分类方法是:A. 监督分类B. 非监督分类C. 混合分类D. 机器学习分类答案:B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6.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遥感影像的获取?A. 太阳高度角B. 传感器类型C. 云层覆盖D. 地形起伏答案:ABCD7. 遥感影像处理中,常用的几何校正方法包括:A. 多项式拟合B. 仿射变换C. 投影变换D. 直方图均衡化答案:ABC8. 遥感影像的解译通常包括哪些步骤?A. 影像增强B. 影像分类C. 影像配准D. 特征提取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9.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森林火灾。
答案:正确10. 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越高,其细节表现能力越强。
答案:正确11. 遥感影像的光谱分辨率越高,其对地物的分类能力越强。
答案:正确12. 遥感影像的辐射分辨率越高,其对地物的识别能力越强。
答案:错误13.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城市规划。
答案:正确14. 遥感影像的获取不受天气条件的影响。
答案:错误15. 遥感影像的解译只能依靠人工完成。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答案: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作物种植面积的监测、作物生长状况的评估、病虫害的监测、灌溉需求的评估、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等。
遥感总复习题库(含答案)

遥感总复习题库(含答案)第⼀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变化的磁场⼜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体。
4、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温度绝对⿊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窗⼝电磁波通过⼤⽓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
7、热惯量由于系统本⾝有⼀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定的导热能⼒,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P越⼤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反之,其温度振幅越⼤。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射辐射通量之⽐。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是常数2897.8。
当绝对⿊体的温度增⾼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向移动。
5、⼤⽓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µ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项成正⽐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次⽅④物体温度⼆次⽅⑤物体温度三次⽅⑥物体温度四次⽅。
遥感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30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耗较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按波长的大小〔或频率的上下〕依次排列成图损表,就称为电磁波谱。
空间分辨率:表示地物的几何特征〔尺寸和形状〕和空间分布,即在形态学根底上识别目标的能力。
波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距,即遥感器的工作波段数目,波长及波长间隔〔谱带宽度〕辐射畸变:地物目标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在实际测量时,受到传感器本身、大气辐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称为辐射畸变。
辐射校正:通过简单的方法去掉程辐射度〔散射光直接进入传感器的那局部〕,从而改善图像质量。
监督分类:现在图像中选取样本的统计数据,从中找出分类的参数,条件,建立判别函数,然后对整个图像或待分类像元作出判别归类。
非监督分类:在没有类别的训练数据及分类数的情况下,依据图像数据本身的结构和自然点群分布,按照待分样本在多维波普空间中亮度值向量的相似程度,由计算机程序自动总结出分类参数,进而逐一对像元做归类,通常也称为聚类分析。
主动遥感:指传感器带有能发射讯号〔电磁波〕的辐射源,能主动发射电磁波,同时接收目标物反射或散射回来的电磁波,以此所进行的探测。
被动遥感:指传感器无辐射源,仅利用传感器被动的接收来自地物反射自然辐射源〔如太阳〕的电磁辐射或自身发出的电磁辐射,而进行的探测。
三基色: 任何一种单色光不能通过其它两种混合而成。
即红〔R〕、绿〔G〕、蓝〔B〕多源信息复合.多光谱扫描仪〔MSS〕:MSS〔Multi Spectral Scanner〕由扫描镜、聚光系统、成像板、光学滤波器及探测器等组成。
纹理特征:细小物体在像片上大量地重复出现所形成的特征。
它是大量个体的形状、大小、阴影、色调、空间方向和分布的综合反映。
环形影象:在遥感图像上由色调,水系,隐纹结构等标志显示出的近圆形,空心的环形或未封闭的弧形等影像特征。
环形构造:为突出地质意义,将成因上虞地质作用或宇宙作用有关的环状影像称为环形构造。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完整版)

遥感: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主动遥感:指从遥感台上的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被动遥感:被动接收自然辐射源发射电磁波信息,然后通过处理来据此判断地物的属性。
遥感按电磁辐射源的性质不同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基本方式,前者如雷达,使用人工电磁辐射源;后者如摄影,使用太阳等自然辐射源。
遥感分类:按辐射源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电磁波波段分(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可见光-红外(多波段));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获取资料类别分(城乡方式遥感、非成像方式遥感);按成像方式分(摄影成像遥感、扫描成像遥感)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分成若干波谱段进行接收和记录。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①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生等)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②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③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④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估计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电场又洗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电磁波在传播中遵循波的反射、折射、衍射、干涉、吸收、散射等传播规律。
假彩色合成又称彩色合成:根据加色法或减色法,将多波段单色影像合成为假彩色影像的一种彩色增强技术。
像点位移:根据中心投影的原理,由于地形起伏,任何高于或低于基准面的地面点投影在水平像片上的像点,相对于在基准面上垂直投影的像点,都有位置移动。
由中心投影造成,在地面上平面坐标相同但高程不同的点,在像片面上的像点坐标不同,这种像点位置的移动,称像点位移(投影差)。
高光谱遥感:光谱分辨率在10-2λ的遥感信息称为高光谱遥感。
岩层三角面:遥感图像上,同一岩层面的露头线上任一山脊点和其相邻两河谷点之间用直线相连所形成的三角面,是遥感图像上判断和量测岩层产状的最佳标志。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试题

遥感地学分析简答题2个,一个20一个10分;名词解释4个,共20分;选择题10分,判断题20分,填空题20分一、填空题1. 水体的反射光谱特性来自三方面的贡献水的表面反射、水体底部物质的反射和水中悬浮物质的反射。
2. 在可见光波段,植物的光谱特性主要受叶子的各种色素的吸收作用支配,其中以叶绿素起主要作用,两个强烈的吸收带出现在0.45 μm和0.67 μm,在0.54 μm附近吸收相对减少,形成绿色反射峰。
3. 1.3μm以外的短波范围,植物光谱特性主要受叶子含水量控制,在 1.4 μm、 1.9 μm和 2.7 μm形成三个吸收带。
4. 中等植被覆盖区,土壤修正植被指数SAVI的L值(土壤调节系数),一般取值为0.5 。
5. 影响遥感探测水深的因素主要包括波长和水体浑浊度。
6. 反照率指在地表向上半球的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能量之和。
7. 遥感器在卫星高度所观测到的热辐射强度相对应的温度是亮度温度。
8. 根据遥感研究需要,简化后的植被结构特征可将植被分为:水平均匀植被(连续植被)和离散植被两种。
9. “红边”通常位于0.68μm-0.75μm之间。
10. Landsat TM数据进行缨帽变换产生6维分量里的前三维分量的意义分别为:亮度、绿度、湿度。
11. Landsat MSS缨帽变换产生4维分量的前三维分量的意义分别为:土壤亮度指数SBI ,反映土壤反射率变化的信息;绿色植被指数GVI ,反映地面植物的绿度;黄色成分,说明植物的枯萎程度。
12. 叶面积指数LAI一般大于 1 ,小于10 。
13. 对水体的反射波谱影响最大的组分是:浅水、浮游植物、浮游物、黄色物质。
14. 遥感传感器对水面进行探测,其所接收的光包括:天空散射光,水面反射光和水中光,水中光是由后向散射光的水底反射光组成。
天空散射光部分的强弱用大气程辐射率来衡量,水面反射光的强弱用水面反射率来衡量。
15. 可见光的蓝光400-500nm波段对水体的穿透性最好,因此0.45-0.55μm 是遥感探测清洁水深的最佳波段。
遥感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2分×10)1电磁波谱:把电磁波按其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以递增或递减的顺序排列所得图谱2 主动遥感:运用人工产生的特定电磁波照射地物,再根据接收到的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特征来分析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遥感技术3 被动遥感:运用遥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的反射和辐射电磁波谱,并根据其特征对目标物探测的遥感技术4紫外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的不同,可以把遥感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多波段遥感。
其中,探测波段在0.05——0.38微米之间的遥感称为紫外遥感5可见光遥感:可见光遥感是指传感器工作波段限于可见光波段范围(0.38——0.76微米)之间的遥感技术6 红外遥感: 红外遥感是指传感器工作波段限于红外波段范围(0.76——1000微米)之内的遥感7 微波遥感:是传感器的工作波长在微波波谱区(1-1000mm)的遥感技术,是利用某种传感器接受各种地物发射或者反射的微波信号,藉以识别、分析地物,提取所需地物信息的技术8镜面反射:光滑平面的反射波有确定方向,满足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反射称为镜面反射9漫反射:粗糙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就是漫反射,当表面粗糙度h与入射电磁波波长λ同数量级时尤为明显10混合反射:表面粗糙度h中等(相对λ而言)的实际地物表面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这种现象称为混合反射,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结合11瑞利散射:q < 1,当粒子的直径小于波长1/10或更小时发生的散射即r<<λ,∝1/ λ4,主要由大气分子引起,对可见光影响较大。
散射系数kr12米氏散射:q=3,当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1/10到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散射系数k∝1/ λ0~λ1,主要由大气中的烟尘、气溶胶等引起,主要为向前m散射。
13非选择性散射:q>3,当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时发生的散射,r>>λ,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土地遥感复习题.docx

土地遥感复习题—・名词解释1.遥感遥感广义理解上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狭义上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冃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的作用(本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名词解释,可不用理会)遥感在外层空间、大气、海洋、陆地、军事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特别是陆地遥感, 在林业、农业、水文:水资源调查、国土资源、气象、环境监测、测绘、城市规划、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3.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物的后向散射信号。
4.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反射的能量。
5.遥感技术系统遥感的技术系统包插五个部分:冃标物的电磁波特性、空间信息的获取、遥感数据的传输和接收、遥感图像处理、遥感信息的提取、分析与应用。
6.遥感平台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可分为地面平台(800m以下)、航空平台(50 km以下)和航天平台(50 km以上)7.图象处理分析设备(1)硬件系统:计算机、显示设备、大容量存贮设备和图像输入输出设备;(2)软件系统:数据输入输出模块、几何校正模块、图像变换模块、图像融合模块、图像分类模块、图像分析模块和图像输出模块。
8.辐射亮度;指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9.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10.辐照度被辐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11.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12.电磁波谱即把所有电磁波按照波长的长短或频率的高低,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13.地物波谱特性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
地物波谱特性是电磁辐射与地物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不同类型的地物,其电磁波响应的特性不同,因此地物波谱特征是遥感识别地物的基础。
14•瑞利散射;由于气体分子的尺度远小于光波的波长吋发生的散射,属小颗粒散射。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整理题型:填空题:10*2’=20选择题:10*2’=20判断题:10*2’=20名词解释:4*5’=20解答题:2*10’=20名词解释:1、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2、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柱体内全部植物叶子面积(仅叶片向上半面)之和。
3、植被覆盖度:植被冠层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土壤总面积之比,即植土比。
4、“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对应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到近红外高反射肩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的(量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区。
通常位于0.68~0.75µm之间。
5、比辐射率:物体在温度T,波长λ处的辐射出射度M1(T,λ)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M2(T,λ)的比值。
6、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成为系统的热惯量。
7、感热通量:即显热通量,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百度)8、水体富营养化:当大量的营养盐进入水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而后在藻类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导致鱼类和贝类的死亡。
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解答题:1、单张叶片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答:1)绿色叶片反射和透射光谱非常相似;2)叶片对紫外线吸收很大,达90%-99%;3)叶片对可见光以吸收为主(约90%),且蓝-紫光(0.38-0.47um)和橙-红光(0.62-0.68um)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最大,约90%,绿光吸收最少,吸收率为50%-90%。
4)从0.69um始,叶片对近红外辐射的吸收迅速减小,在0.76和1.2um间有最小吸收率,5-25%,故反射和透射最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1、简答题:地表温度反演20分;简答10分。
2、判断题:2 x 10 = 20分;3、填空题:2 x 10 = 20分;4、选择题:2 x 5 = 10分;5、名词解释:4 x 5 = 20分。
名词解释:1、植被指数: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加、减、乘、除等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方式),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即所谓的“植被指数”。
2、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对应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到近红外高反射肩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的(量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区。
通常位于0.68~0.75µm之间。
3、遥感地学分析: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4、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柱体内全部植物叶子面积(仅叶片向上半面)之和。
5、叶倾角:叶子向上半面某一点上的法线方向与Z轴(垂直于水平面指向天空)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倾角。
6、光合有效辐射:植物光合作用是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和转化光能的过程。
植物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仅仅是太阳光的可见光部分(0.4~0.7um),这个波长范围的太阳辐射也称为光合有效辐射7、劈窗算法:是利用相邻两个热红外通道来进行地表温度反演的方法,是目前为止发展最为成熟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
8、水体富营养化:当大量的营养盐进入水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而后在藻类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导致鱼类和贝类的死亡。
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填空题:1、水体的反射光谱特性三方面的贡献:包含水表面反射、水体底部物质反射及水中悬浮物质的反射3方面的贡献。
2、1.3um以外植物含水量的三个吸收波段:1.4、1.9和2.7um。
3、Landsat TM缨帽变换为6维空间,前三维分量有意义,包括:亮度,反映总体亮度变换绿度GVI,反映地面植物的绿度湿度4、对水体的反射波谱影响最大的4个组分:纯水、浮游植物、悬浮物、黄色物质。
5、维恩位移定律:地面物体的温度在300k 时,辐射峰值波长在9.7um 附近。
6、Landsat MSS缨帽变换为四维空间,前三位分量的含义:土壤亮度指数SBI,反映土壤反射率变化的信息绿色植被指数GVI,反映地面植物的绿度黄色成分:说明植物的枯萎程度7、植被结构分两类,分为:水平均匀植被(连续植被)和离散植被两种。
8、植物的光谱特性受叶子总含水量的控制,在可见光谱段内,植物光谱特性主要受叶内各种色素(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等)的支配,其中叶绿素起最主要的作用。
9、传感器对水面反射所接收到的光包括天空散射光、水面反射光和水中光。
10、水中光(或称离水反射辐射)是由水底反射光和后向散射光一起组成的。
11、遥感探测清洁水深的最佳波段是蓝光0.47μm~0.55μm。
12、反照率感念:指在地表向上半球的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能量之和。
13、土壤修正植被指数L的取值为:0.5 。
判断题:(判断题要点)1、不同色素影响反射率(PPT2-19、20、21)植物叶子中含有多种色素,如叶青素、叶红素、叶黄素、叶绿素等,在可见光范围内,其反射峰值落在相应波长范围内。
随着植物生长,叶绿素减少、其它色素增加、红光附近反射率上升。
2、阴影对反射的影响(PPT2-37)自然状态下植被冠层是由多重叶层组成,上层叶的阴影挡住了下层叶,整个冠层的反射是由叶的多次反射和阴影的共同作用而成的。
冠层阴影所占比例受光照角度,叶的形状、大小、倾角等的影响。
阴影一般会导致冠层的反射低于单叶的实验室测定反射值。
但在近红外谱段冠层的反射率高于单叶片,这是由多层叶子的多次透射—反射导致,且冠层反射随层数增加而增加,大致8层叶片的冠层结构其反射率达到最大值;3、植被冠层反射率和单叶反射率的比较(PPT2-37 同上)4、石油污染:油膜的发射率远低于水体,故在热红外图像上,夜晚未污染水区呈白色条带,排油区呈黑色条带。
5、影响植被光谱特性的因素(PPT2-23、24)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素的吸收在波长大于1.9um后有增加趋势,即该类化学成分在可见光-近红外区对植物反射率影响很小,但在短波红外影响增大。
因此,可利用短波红外光谱判断植物是否缺肥并进行氮含量的定量估算。
6、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的光谱特性比较(PPT2-29)双子叶植物反射率高于单子叶植物反射率。
7、红边的判断:红移、蓝移(PPT2-46)⏹“红边”定义为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对应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到近红外高反射肩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的(量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区。
通常位于0.68~0.75µm之间。
⏹当绿色植物叶绿素含量高,生长旺盛时,“红边”会向波长增加的方向偏移,称“红移”。
⏹当植物由于受金属元素“毒害”、感染病虫害、污染受害或者缺水缺肥等原因而“失绿”时,则“红边”会向波长短的方向移动,称“蓝移”。
8、比值植被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优缺点:比值植被指数(PPT2-72、73、74)优点:比值植被指数能增强植被与土壤背景之间的辐射差异。
比值植被指数可提供植被反射的重要信息,是植被长势、丰度的度量方法之一。
比值植被指数可从多种遥感系统中得到。
它与叶面积指数(LAI)、叶干生物量(DM)、叶绿素含量相关性高,被广泛用于估算和监测绿色植物生物量。
缺点:在植被高密度覆盖情况下,它对植被十分敏感,与生物量的相关性最好。
但当植被覆盖度小于50% 时,它的分辨能力显著下降。
RVI 对大气状况很敏感,大气效应大大地降低了它对植被检测的灵敏度,尤其是当RVI值高时。
因此,最好运用经大气纠正的数据,或将两波段的灰度值(DN)转换成反射率后再计算RVI,以消除大气对两波段不同非线性衰减的影响。
归一化植被指数(PPT2-76、77、78)优点:几种典型的地面覆盖类型在大尺度NDVI图象上区分鲜明,植被得到有效的突出。
因此,NDVI 特别适用于全球或各大陆等大尺度的植被动态监测;是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NDVI经比值处理,可部分消除与太阳高度角、卫星观测角、地形、大气程辐射(云/ 阴影和大气条件有关的辐照度条件变化)等的影响。
同时,NDVI的归一化处理,使因传感器标定衰退的影响降低(对单波段从10-30%降到对NDVI的0-6%),并使由地表二向反射和大气效应造成的角度影响减小。
因此,NDVI 增强了对植被的响应能力。
缺点:实验表明,作物生长初期NDVI将过高估计植被覆盖度,而作物生长结束季节,NDVI值偏低。
NDVI 更适用于植被发育中期或中等覆盖度植被检测9、热的清水表面反射特性与发射特性(PPT3-198)在热图像(远红外)上,热水温度高,发射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或冰发射的能量少,呈深色调。
热排水口排出的水流,通常呈白色或灰白色羽毛状,称热水羽流。
羽流的影像,由羽根到羽尖,色调由浅逐渐变深,由羽流的中轴向外,色调也由浅变深;热水羽流的形状是羽状或流线型絮状,色调最浅的为排水口附近地区。
浑浊水体中的悬浮物是良好的热载体,当水体流速极小时,水温不易扩散,使水面呈弥漫的雾状或黑白相间的絮状。
10、自然水体与纯净水体的反射率的高低:(PPT3-12、13)11、海水中悬浮物质浓度增加,0.52μm附近的叶绿素光谱“节点”会向长波方向移动。
(PPT3-103)选择题:(选择题要点)1、不同的遥感数据分别适合做什么地址遥感监测:(PPT1-54~~82)高等分辨率(5~10m):IKONOS、QuickBird。
主要应用于:城市绿地规划,进行比较详细的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分析、获取城市建筑类型分布状况信息、进行城市交通研究、开展城市灾害和垃圾研究以及为城市GIS提供有关数据。
中等分别率(10~80m):MSS、TM、MODIS。
主要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和灾害监测、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产和城建规划等。
MSS、TM:城市土地利用,湖波水体信息提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环境监测、植被遥感监测、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灾害遥感监测;MODIS: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温度和地面火情、海洋彩色,水中沉积物和叶绿素、全球植被测绘和变化探测、云层表征、汽溶胶的浓度和特性、大气温度和湿度的探测,雪的覆盖和表征、海洋流低分辨率:NOAA 气象卫星、中国风云系列卫星。
广泛应用于宏观观测的对象,如:气象预报和观测海洋表面深度海浪、海冰等。
2、土地利用变换应用哪种数据源:3、NDVI的计算,优缺点(PPT2-76、77、78):优点:几种典型的地面覆盖类型在大尺度NDVI图象上区分鲜明,植被得到有效的突出。
因此,NDVI 特别适用于全球或各大陆等大尺度的植被动态监测;是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NDVI经比值处理,可部分消除与太阳高度角、卫星观测角、地形、大气程辐射(云/ 阴影和大气条件有关的辐照度条件变化)等的影响。
同时,NDVI的归一化处理,使因传感器标定衰退的影响降低(对单波段从10-30%降到对NDVI的0-6%),并使由地表二向反射和大气效应造成的角度影响减小。
因此,NDVI 增强了对植被的响应能力。
缺点:NDVI 对土壤背景的变化较为敏感。
实验表明,作物生长初期NDVI 将过高估计植被覆盖度,而作物生长结束季节,NDVI值偏低。
NDVI 更适用于植被发育中期或中等覆盖度植被检测4、水体的光谱特征中阐述有误的项:(PPT3-15)5、土壤的反射率(PPT2-84):土壤在R与NIR 波段的反射率具有线性关系。
则在NIR—R通道的二维坐标中,土壤(植被背景)光谱特性的变化,表现为一个由近于原点发射的直线,称为“土壤线”。
6、赤潮与非赤潮的光谱区别,叶绿素浓度的变化(PPT3-102、103、104)。
7、赤潮发生时海表温度的变化(PPT3-146):赤潮水体的表面温度高于非赤潮水体8、石油遥感监测特征:(PPT3-181~~184)可见光:可见光中0.63-0.68 m的使油膜和周围干净海水的反差达到最大。
因此,用红光波段监测海面油膜,次之为蓝光波段来,多波段组合使可见光航遥油测效果最佳。
油膜对紫外光的反射率比海水高1.2-1.8倍,有较好的亮度反差,但仅对厚度小于5mm的各种水面油膜敏感,因此,利用紫外波段电磁波可把海面薄油膜显示出来。
近红外:厚度大于0.3mm的油膜,热红外比辐射率在0.95-0.98之间,海水的比辐射率为0.993。
因此,当油膜与海水实际温度相同时,它们的热红外辐射强度是不同的。
厚度小于1mm的油膜,其比辐射率随厚度的增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