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功能
【推荐】略谈肝主疏泄的整体调节功能
【推荐】略谈肝主疏泄的整体调节功能疏泄词始见于《素问五常政论》: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里的土疏泄指木气条达,土得木制化而疏通。
朱丹溪首倡肝司疏泄,《格致余论。
阳有余阴不足论》有云: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明。
薛立斋《内科摘要卷下》正式提出肝主疏泄。
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引述其肝主疏泄的功能。
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肝象春天的树木,条达疏畅,充满生机。
疏,即疏通;泄,即发越。
疏泄,即疏通畅达宣泄之意。
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为,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重要环节。
兹从以下方面略谈肝主疏泄对人体的整体调节功能。
1 肝主疏泄与气、血、水1.1 对气机影响肝主疏泄,肝的生理特性是升、动、散。
其疏可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其泄,可使气散而不郁,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重要的因素。
调畅气机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础。
如果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因而气行郁滞,气机不畅,出现胸胁、少腹等胀痛不适,常称作肝气郁结。
此临证中颇为常见,治当疏肝解郁,可予四逆散、柴胡疏肝散。
1.2 对血液运行的影响气为血之帅,气能行血、摄血、生血。
肝之疏泄如常,气机调畅,肝血得藏,故能枢调全身血液。
《血证论》曰:肝主藏血,血生于心。
下行胞中是为血海。
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
肝经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
至其所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若肝失疏泄,则影响血液运行。
疏泄太过,肝气冲乱,则血横决,吐衄,错经,血病诸症作焉;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血行滞涩,则可形成血瘀,而出现胸胁刺痛,或为症积。
唐容川主张:里者,和其肝气。
并用小柴胡加当归、赤芍、丹皮、桃仁等,治疗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周身上下疼痛。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导读】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更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医疗事业单位面试题请锁定中公事业单位。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疏泄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2)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
其次,肝的藏血,亦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
因此,肝不藏血,则不仅可出现肝血不足,阳气升泄太过等病变,而且还可导致出血。
二、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在华和在窍(一)在志为怒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
怒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来说,一般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泄。
(二)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
泪有濡润眼睛,保护眼睛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
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
(三)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
由于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的血液充盈,才能养筋;筋得其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
爪,指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
爪乃筋之延续的部分,故称“爪为筋之余”。
爪甲依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四)在窍为目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
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
热门推荐:医疗卫生专业知识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 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肝的生理功能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总的是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
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
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
气化作用的升降出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读医随笔·卷四》)。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
(2)调节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
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
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说。
谋虑就是谋思虑,深谋熟虑。
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的作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
若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
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多愁善虑等。
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
故曰:“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柳州医话》)。
“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
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去”(宋·高以孙《纬略卷十》)。
肝主疏泄失常与情志失常,往往互为因果。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机作⽤,包括促进精⾎津液的运⾏输布、脾胃之⽓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功能。
(1)调畅精神情志: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机,因⽽能使⼈⼼情舒畅,既⽆亢奋,也⽆抑郁。
情志活动,指⼈的情感、情绪变化,是精神活动的⼀部分。
情志活动分属五脏,由⼼所主,亦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
⼼所主神志的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液,⽽⾎的⽣成和运⾏,⼜要依赖于⽓机的调畅,因肝主疏泄,调畅⽓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机调畅,⽓⾎和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的疏泄功能不及,肝⽓郁结,可见⼼情抑郁不乐,稍受刺激即抑郁难解,或悲忧善虑,患得患失;若肝⽓郁⽽化⽕,或⼤怒伤肝,“怒则⽓上”,肝⽓上逆,肝的升泄太过,可见烦躁易怒,亢奋激动的表现。
(2)调节⽓⾎津液运⾏:⾎液的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机的调畅。
⽓能运⾎,⽓⾏则⾎⾏,故说肝⽓的疏泄作⽤能促进⾎液的运⾏;使之畅达⽽⽆瘀滞。
若⽓机郁结,则⾎⾏障碍,⾎运不畅,⾎液瘀滞停积⽽为瘀⾎,或为癥瘕,医|学教育搜集整理或为肿块,在⼥⼦可出现经⾏不畅、经迟、经闭等。
若肝⽓上逆,迫⾎上涌,⼜可使⾎不循经,出现呕⾎、咯⾎等出⾎,或⼥⼦⽉经过多、崩漏不⽌等症。
⽓能⾏津,⽓⾏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聚湿成⽔⽣痰化饮之患。
若肝⽓疏泄功能失常,⽓机郁结,亦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形成⽔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肿、痰核等病症。
(3)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
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肝⽓疏泄,调畅⽓机,有助于脾胃之⽓的升降,从⽽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另⼀⽅⾯,饮⾷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
胆汁乃肝之余⽓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疏泄功能的影响。
“肝失疏泄”的现代研究进展
“肝失疏泄”的现代研究进展作者:于峥黄晓华滕静如杨威来源:《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2014年第05期摘要: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肝主疏泄的功能在人体的新陈代谢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肝主疏泄的现代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肝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文章主要探讨了肝主疏泄的生理基础,肝主疏泄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用实验方式研究肝失疏泄的证候,以期能够为肝病的研究与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肝主疏泄;生理基础;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综述肝者,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疏通、畅达、宣泄、升发的生理功能。
正如朱丹溪所说:“司疏者,肝也。
”(《格致余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津血输布代谢、脾胃运化、情志调畅、生殖机能调节均有赖于肝的作用。
如果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或肝气上逆,则身体的多种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多个系统会出现症状,例如胸胁胀满疼痛、胃脘不舒、烦躁易怒、抑郁寡欢、四肢发凉、关节疼痛、月经不调等等。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肝气郁滞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愈加明显。
如抑郁症、亚健康等心身疾病,发病率呈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故研究并总结肝失疏泄的病因病机将有助于防治一系列的心身疾病,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肝失疏泄的结构基础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但对其具体机制尚不明了。
很多学者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开展了肝主疏泄的本质研究。
严灿等从免疫学角度设计实验研究,纳入诊断为肝郁的患者50例,并与正常组对照。
观察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D、尿木糖排泄率、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
结果显示,肝郁组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尿木糖排泄率、cAMP及cAMP/eGMP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有学者运用大鼠、猕猴模拟经前期综合征,探讨肝失疏泄的微观机制。
通过对比观察,发现血清、边缘叶、下丘脑性激素及其调节激素系统(黄体酮、雌二醇、泌乳素)和血清、边缘叶、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与情绪关系密切,揭示了肝主疏泄可能的神经内分泌实质。
论中医之肝主疏泄
论中医之肝主疏泄论中医之肝主疏泄疏泄含义,早见于《黄帝内经》,如《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木曰敷和……木曰发……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
”因肝属木,木旺于春,喜条达,具有生发条达之性,木能达土,其气生发,能使脾土制化而调达。
此为肝主疏泄的理论依据。
朱丹溪《格致余论》提出:“司疏泄者肝也。
”之理论,一直被后世所沿用,且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发展。
肝主疏泄,是肝的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它具有疏通、条达人体气机,促进升降出入运动之作用。
本节扼要地探析肝主疏泄之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
肝主疏泄之疏利胆气疏利胆气:肝胆眦邻,胆附于肝,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互相协作,同主疏泄,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可促进胆的疏利功能活跃,以达到下列两个方面的作用:(1)疏利胆气,以主决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协同为用。
所谓胆主决断含义有二:一指精神意志方面的判断能力,其功能正常,可防御大恐卒惊之突然刺激。
二指勇于怯的功能作用,即《黄帝内经》所谓:“肝胆互济,勇敢乃成。
”临证对因肝胆气盛火旺而致之急躁愤怒,或因肝胆虚弱而致之惊恐虚怯、失眠多梦的神志异常变化,必须从肝胆论治。
(2)疏泄胆汁,以助运化:胆囊贮存精汁,是来自肝的疏泄,元代戴起宗《脉诀刊误》说:“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入于胆。
“因此肝气充盛,才能正常泌出胆汁。
肝气虚衰,则胆汁必泄出不足。
胆汁之有助于脾土运化作用,唐容川于《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说过:“西医谓肝生胆汁,入胃化谷,即《黄帝内经》木能疏土之义。
”若肝胆失于疏泄,必然导致胆汁之生成、贮存与排泄之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胸肋胀痛,口苦或呕吐苦水,不思饮食,腹胀,便结,以及胆汁溢出,而致溺黄、面目及全身发黄之病证。
治法则应用疏肝利胆法主疏泄之协调情志协调情志: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多方面的。
肝具有协调精神情志之作用。
如《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的。
根据中医理论,肝属五脏之一,主司疏泄、藏血、调畅气机等功能。
以下是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的主要内容:
1. 肝主疏泄: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掌管身体内各种物质的流通和代谢,包括气血、津液等。
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气血不畅、湿气停滞、津液不足等问题,进而引起相关疾病。
2. 肝藏血:中医认为肝脏贮藏血液,并通过疏泄功能将血液在身体内运行。
因此,肝与血的关系紧密,肝血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3. 肝主调畅气机:中医认为肝主调畅气机,肝气疏畅则气血通畅,气机调和则身体健康。
肝气郁结或疏泄失调会引起气滞、血瘀等病理情况。
4. 肝与情绪的关系:中医强调肝与情绪的密切关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肝的功能。
因此,情绪不稳定、愤怒、抑郁等都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肝气郁结,引起一系列身体疾病。
总之,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强调肝脏在疏泄、藏血、调畅气机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肝脏,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健康。
“肝主疏泄”的现代生物学阐释
“肝主疏泄”的现代生物学阐释
肖开慧;任翼;徐帅;李丽;马惠芳;赵静洁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22(17)24
【摘要】在历代各家学说的基础上,“肝主疏泄”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与扩展:从单纯的疏通、排泄逐步拓展为多系统、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如调畅情志、调节气血、调理脾胃、排泄胆汁、通利水道、疏泄生殖等。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肝与脑的关系
尤为密切,主要体现在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3个方面。
现综合近年来相
关研究和最新进展,将“肝主疏泄”的现代生物学调控机制具体阐述为:肝主疏泄的
控制系统是大脑边缘系统;其作用途径是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微生物-肠-脑轴为代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其效应器为以内脏、血管平滑肌及骨骼肌为代表
的肌肉组织。
“肝主疏泄”科学内涵的进一步阐释,有利于拓宽研究思路,为临床应
用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5页(P3519-3523)
【作者】肖开慧;任翼;徐帅;李丽;马惠芳;赵静洁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R360;R180
【相关文献】
1.从神经内分泌角度探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现代理论内涵
2.从高血压肝火亢盛证的应激变化探讨肝主疏泄的生物学基础
3.肝主疏泄的源流追溯及现代研究
4.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探讨
5.基于Wilson病模型论肝主疏泄对铜稳态昼夜节律调控的现代研究构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肝主疏泄
陈 志安 吴 芳
( 湖 北省 红安 县 中 医 院 ,湖 北 红安 ,4 3 8 4 0 0 )
中图分类号:R 3 2 2 . 4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6 7 4 . 7 8 6 0( 2 0 1 3 )0 6 . 0 0 5 6 . 0 1
【 摘
要 】 笔 者 根 据 中 医典 籍 对肝 主疏 泄 的记 载 ,论 述 了肝 主 疏 泄 的理 论 起 源、 功 能 表 现 、 病 因等 。
肝病 也。 ”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主要是保持全身气机的通畅。气机调 畅,人的情志也舒 畅。脏腑升、降、出、入正常,脾能升清则
健 运 , 胃能 降浊 则和 调 ,胆 的 分泌 与排 泄 亦 畅 。反 之 ,肝 的 疏 泄 功 能 不 足 ,称 为 肝 失 疏 泄 ,则会 造 成 气 机 不 畅 。气 郁 则 脏 腑 升、 、 出 、入 紊 乱 ,脾 不 升 清 则 失健 运 , 胃不 降 浊 则 失 和 调 , 胆 的分 泌 排 泄 亦 可 能 障碍 。但 是 , 既有 疏 泄 不 足 ,会 不 会 有 疏
人体的应激本反应的中医解释
人体的应激本反应的中医解释人体的应激反应是指在面对应激刺激时,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
这些应激刺激可以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压力,也可以来自于内在的心理刺激。
中医对人体的应激反应有着独特的解释,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是中医对应激的病理机制的解释。
中医认为,应激刺激会导致人体内部阴阳失衡,气血不畅,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例如,应激会导致肝气不舒,肝失疏泄,从而引发头痛、脸红、烦躁等症状;应激也会导致脾失健运,造成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问题。
这些病理机制的解释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详细的论述和病症归类。
其次是中医对应激的脏腑解释。
中医的脏腑理论认为,人体的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激刺激会通过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反应。
例如,应激会导致心与肾相交失调,从而引发失眠、多梦等心理症状;应激还会通过肝胆失调导致肝火上炎,引发易怒焦躁等病症。
根据中医的脏腑理论,对应激产生的脏腑反应进行分析和诊断,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调摄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
第三是中医对应激的气血解释。
中医认为,应激会导致人体的气血动静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症。
例如,应激会使气机紊乱,导致气虚血瘀,引发乏力、疲劳等症状;应激还会导致气滞血瘀,引发痛经、胸闷等问题。
中医对于应激反应的气血解释,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调理机体的气血动静平衡。
最后是中医对应激的心理解释。
中医认为,应激刺激会导致人体心理的紧张和焦虑,从而进一步影响身体的健康。
例如,应激会导致心火亢盛,引发情绪波动、易怒等症状;应激还会导致心与肝失调,引发失眠、多梦等问题。
中医对于应激反应的心理解释,强调调理情志、保持心境平和对抗应激的重要性。
总结来说,中医对人体的应激反应有着独特的解释,从病理机制、脏腑关系、气血动静和心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这种解释帮助人们理解应激对人体的影响,指导临床治疗和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调节,有助于维护人体的健康。
肝主疏泄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
肝主疏泄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中医五行认为肝属木,故以木性之升发、柔和、条达来阐述肝的疏通、升发的生理。
本文阐释肝主疏泄的功能与机体生理、病理之关联,探讨肝主疏泄,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对机体的重要作用及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肝的疏泄功能与人体生理病理的联系,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从而对临床案例及日常养生等方面起到开拓思路的作用,无论在疾病的治疗还是养生之道方面,适当运用肝主疏泄的功能,使机体气机通畅,可以达到病体早愈,身体健康的状态。
标签: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气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1],《素问·灵兰秘典论》。
肝在五行属木,其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恶抑郁,被称为人体的刚脏。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和调节血量。
肝与胆除生理上本身直接相连,另有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与肝胆之间,使二者相为表里。
本文讨论的是肝的疏泄功能与人体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
1?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条达,是调畅全身气机、促进消化、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极其重要环节。
肝喜条达恶抑郁可以调节精神情志。
1.1?调畅全身气机即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
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的活动,全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官、五体、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整体,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气机的疏通、畅达是一个重要因素。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的升降出入平衡协调则营养物质,精、血、津液等能正常输布,经络畅通,脏腑功能正常维系。
1.2?促进脾的运化功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只有二者达到平衡则消化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正常运化,五行之中,肝属木,脾属土,五行相克为“木克土”。
所谓“相克”在五行学说中认为是一种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即是指“肝木”对“脾土”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对人体生理来说也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类经·图翼》说“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2]。
运用中医“肝主疏泄”理论探讨情志病的心理干预
运用中医“肝主疏泄”理论探讨情志病的心理干预摘要】运用“肝主疏泄”理论阐述情志病的不同类型,并针对性的为心理干预护理治疗提供依据。
对其进行辩证分型论治,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情志病肝主疏泄心理干预现代社会是竞争挑战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不仅仅生活节奏加快,也加重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已远大于生理疾患的困扰,同时某些生理疾患一样可以加重人们的心理压力,使个体持续保持着压力,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之诱发心理障碍,而引起情志病。
在临床上,常遇到因情志不畅所引起的各种疾患,而这些疾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如辅以一定的心理干预和疏肝解郁药物,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现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讨论。
1 情志病的常见因素1.1 人际直接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借助各种通讯工具,造成感情交流越来越少,每个人周围都有许多“熟悉的陌生人”。
1.2 价值观的改变。
从单一走向多元的社会里,个人内部和人际间的价值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对其认知、体验和行动有重大影响,价值冲突必然造成心理困惑。
1.3 教育的日益片面化,忽视个性的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个体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教育变成了职业教育、谋生教育,个性和谐发展越来越变成一句空话,结果使教育者产生大量的心理困惑,让受教育者以不健全的个性走向社会,很难适应社会。
1.4 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现代家庭结构向小型化、核心家庭发展,家庭破裂、重组的比例增加,稳定性下降,家庭支持、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在下降,但相反的作用在上升。
1.5 人口密度增加,人际冲突增加。
由于人口不断向都市集中,造成人口相对密度急剧增加,使得人际摩擦和冲突的几率大大增加了,使人们经常处于应激压力之下。
总之,现代社会正向个体的能力、经验、适应模式发出挑战,使个体持续保持着压力,个体经受的应激压力增加了,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则是诱发心理障碍的一个基本原因,从而引起情志病,表现出一系列症状。
好用免费论文66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调控及其在胶质瘤诱导分化中的作用/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63/index.htm
嗜酸粒细胞凋亡与支气管哮喘/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91/index.htm
结核病耐药监测述略/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90/index.htm
青少年斜视手术中的麻醉处理/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269/index.htm
娩硬核的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在白内障复明行动中的体会/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268/index.htm
感觉和运动神经来源的雪旺细胞p75受体表达的研究/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48/index.htm
胆固醇结石与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的关系/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47/index.htm
胆石症的治疗现状/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52/index.htm
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的延迟EST及LC/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51/index.htm
皮肤光老化的研究及防护/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402/index.htm
老年人肩袖撕裂的手术治疗/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401/index.htm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饮食护理/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78/index.htm
肝主疏泄现代研究综述
Kt e o—P F 比值 、 V G1 A P含 量 较 健 康 人 显 著 升
正 常对 照 组 。 高 香 草 酸减 低 , 未 达 到 显 著 水 平 。 但
另外 : 、 、 肾上 腺 四器 官 中 上 述 指 标 呈 现 类 肝 心 胃、 似改 变 。认 为 肝 主疏 泄 与 单 胺 类 神 经 递 质 调 节 有 关 。李 瀚曼 等 _ 通过 观 察 左归 丸 对 “ 旋 谷 氨 酸单 3 左 钠 一 肝再 生一 大 鼠模 型 ” 再 生 抑 制 和 “ 经一 内 肝 神
疏 即疏 通 , 即发 散 。肝 主疏 泄是 指 肝 具 有 保 持 全 泄
素上 升 , 糖 原 分 解 加 快 , 细 胞 内蛋 白质 储 存 减 促 肝
少 。认 为肝 小 叶中 心性 坏 死 和 脂 肪变 性 , 响肝 细 影
身气 机疏 通 畅 达 , 而 不 滞 、 而 不 郁 的 作 用 。主 通 散
于肝脏 功 能 的探 讨 很 多 。从 现 代 医 学 的神 经介 质 、
凝 血机 制 、 内分 泌 系统 和 垂 体一 肾上 腺轴 系统 等诸
多方 面 进 行 了可 贵 的 探 索 和 研 究 。现 就 中 医 肝 主 疏泄 与 现 代 医 学 相 关 的 生 理 病 理 研 究 进 展 做 一
疏 泄 是肝 的 重 要 生 理 功 能 之 一 。 近 年 来 国 内外 关
胞 的正 常 功 能 , 能 为 肝 郁 气 滞 的病 理 改 变 之 一 。 可 提 出怒 伤 肝 是 导 致 神 经一 内 分 泌一 免 疫 系统 失 调 的机理 。愤 怒 时 , 感 神 经 系统 被 激 活 , 使 交感 交 促 肾上 腺髓 质 系统 兴奋 , 引起 内分 泌 系 统反 应 。血 中
肝主疏泄——精选推荐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 1.肝的⽣理病理特点:肝为风⽊之脏,主疏泄⽽藏⾎,其⽓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主筋,开窍于⽬,与胆相表⾥,肝以⾎为体,以⽓为⽤,体阴⽽⽤阳,集阴阳⽓⾎于⼀⾝,成为阴阳统⼀之体。
故其病理变化复杂多端,每易形成肝⽓抑郁,郁久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肝⽓、肝⽕、肝阳、肝风之变,且肝之阴⾎⼜易于亏损。
因此,肝⽓、肝阳常有余,肝⾎、肝阴常不⾜就成为肝的重要病理特点。
肝为五脏之贼,故除本⾝病变外,且易牵涉和影响其他脏腑,形成⽐较复杂的病理变化。
2.肝的基本病理变化:肝病的病理变化有虚实两类,⽽⼜以实为多。
(1)肝⽓、肝阳失调:肝⽓、肝阳失调;,以肝⽓、肝⽕、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
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阴虚阳亢所致,故放在肝阴、肝⾎失调之中阐述。
因此,肝⽓、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郁结和肝⽕上炎等⽅⾯。
①肝⽓郁结:肝⽓郁结简称肝郁、肝⽓郁,是肝脏病理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
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或病久不愈⽽因病致郁,或他脏之病理影响于肝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机不畅,形成肝⽓郁结之候,其轻者称为肝⽓不舒或肝⽓郁滞。
肝⽓郁结之病理特点是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机不得条达舒畅,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
因此,临床上以情绪抑郁、悒悒不乐,以及胁肋胀痛等⽓机郁滞之候为特征,且每当太息、嗳⽓之后略觉舒缓。
肝⽓郁结的病理发展趋势为:其⼀,⽓滞⾎瘀。
⽓有⼀息之不⾏,则⾎有⼀息之不⾏。
肝⽓郁结,⽓机阻滞,则⾎⾏不畅,必然导致⾎瘀,表现为胁肋刺痛、症积肿块、⾆青紫或瘀点瘀斑等。
影响冲任⼆脉,则冲任失调,可见妇⼥⽉经不调、痛经、闭经或经⾎有块等。
其⼆,痰⽓郁结。
⽓郁⽣痰,痰与⽓结,阻于咽喉,则为梅核⽓;积聚于颈部则为瘿瘤等。
其三,⽓郁化⽕。
⽓有余便是⽕,肝⽓郁结,久⽽化⽕,形成⽓⽕逆于上的肝⽕上炎之候。
其四,犯脾克胃。
肝⽓郁⽽不达,或⽓滞转化为横逆,均可影响脾胃之纳运,形成兼有呕吐、嗳⽓、脘胁胀痛等肝⽓犯胃和兼有腹胀肠鸣、腹痛泄泻、⼤便不爽等肝⽓犯脾之候。
中医学关于“肝主疏泄”的概述
中医学关于“肝主疏泄”的概述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
一、肝主疏泄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是调畅气机。
肝气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从而维持了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
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气机失调,可导致五脏病变,故《四圣心源·六气解》称肝为“五脏之贼”二、肝失疏泄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为肝失疏泄。
其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
临床多见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症状。
二是肝气亢逆,疏泄太过。
临床表现为情志急躁易怒,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胀痛,或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突然昏厥,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
”三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无力,表现出一系列因虚而郁滞的临床表现,如情志抑郁、胆怯、懈怠乏力、头晕目眩、两胁虚闷、时常太息、脉弱等。
《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
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生理作用1.调畅精神情志情志活动是脏腑精气对外界刺激的应答,适度的情志活动以气机调畅、气血调和为重要条件。
《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肝主疏泄,畅达气机,和调气血,对情志活动发挥调节作用。
肝气疏泄,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则心情开朗,心境平和,情志活动适度。
若肝气郁结或亢逆,疏泄失职或太过,则可导致情志活动的异常。
前者常见情志抑郁、闷闷不乐;后者多见性情急躁、亢奋易怒等。
另一方面,情志异常也可影响肝气疏泄,造成肝气郁结或亢逆。
鉴于肝与情志的密切关系,故临床治疗情志病证多注重调肝。
2.协调脾升胃降肝气疏泄,畅达气机,促进和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使脾气升、胃气降的运动稳定有序,为脾胃正常纳运创造条件,促进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
肝主疏泄的名词解释
肝主疏泄的名词解释肝主疏泄是一种重要的中医诊断,是指肝脏失去控制胆汁分泌、胆汁循环不畅,导致肝脏功能受损,机体内胆汁无法有效排出。
肝主疏泄可以造成肝脏疾病、胆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病症,潜在危害严重。
肝主疏泄的发病机制和发病因素有关。
它可能是由于肝脏本身的异常或者外界因素及其他病因导致的。
肝主疏泄的典型病因有:①病毒性肝炎:一般是由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导致肝细胞病变,影响胆汁分泌;②炎症: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症可导致肝细胞及胆管壁病变,影响胆汁排出;③肝脏实质损伤:病毒、毒素、酒精或药物副作用等可导致肝脏实质损伤;④外科手术:肝脏手术或其他外科手术,可能会破坏肝胆管系统的通畅,导致胆汁流量受限,引起肝主疏泄;⑤胆道狭窄:肝胆道狭窄等可导致胆汁排出受阻;⑥其他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等也可能引起肝脏疏泄。
肝主疏泄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因人而异,主要有疲乏、食欲不振、恶心、腹泻、腹痛等,这些表现有可能是由于胆汁累积引起的。
此外,还有某些典型的诊断指标可以用来确诊肝主疏泄,其中包括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胆汁酸钠尿联合检查等。
肝主疏泄的治疗原则是改善肝脏功能,改善胆道流通,病因治疗,合理饮食,中药治疗,生活习惯改变,合理运动等。
首先,针对病因进行科学治疗,对于慢性病应服药控制病情,并减少病因的影响;其次,通过理疗调整身体机能,增强肝脏的功能;再者,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防止病因的反复发作。
同时,患者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采用适当的中药方剂,如茯苓、乌梅、肉桂、淫羊藿、熟地等,调理肝脏、清肝热、疏散毒气等作用,帮助患者改善肝脏功能。
另外,正确的饮食习惯也会对肝主疏泄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有些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海鲜以及大量油炸食物等,会增加肝内热毒,负担更多的肝脏,反而使肝脏功能日益受损。
可以多选择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例如低脂牛奶、瘦肉、绿叶蔬菜、新鲜水果等,多喝水,保持肝脏湿润,提高肝脏功能,有助于疏散毒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17卷医学模式探讨文章作者:严灿邓中炎潘毅王剑发表时间:2004-08-08 15:51:00 关键字:应激心理学肝主疏泄摘要: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脏象学说的研究当中,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中医肝主疏泄的心理应激机制。
认为肝主疏泄的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的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
同时对今后相关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进行了探讨。
中图分类号:R22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213(2000)0209-03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Theory to the Study ofLiver Bearing the Dipersive Effect in TCMYAN Can,DENG Zhongyan,PAN Yi,WANG Jian(Basic Medical Science School,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CM,Guangzhou 510405,China)Abstract: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was introduced to the study of doctrine of Zang-organ-state in TCM.The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liver bearing the dipersive effect was discussed based on basic medical science in TCM and related advanced study.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at liver bearing the dipersive effe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occurrence and regulation of psychological stress.Thoughts and methods on the future study were also discussed.Key words: STRESS,PSYCHOLOGICAL;LIVER CHARGE REGULAT QI FLOW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是由于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因环境要求与自身应付能力不平衡的认识所引起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1]。
机体的应激机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此,应激以一种融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概念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探讨心理应激的机制以及对心理应激的调治则将是21世纪医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中医学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概念,但中医脏象及七情学说很早就认识到不良的环境或精神刺激与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心理应激理论以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euroendocrine_immunomodulation,NIM)网络为核心。
在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以及免疫因子所介导的相互作用与调节,在整体水平上构成NIM网络,NIM网络是维持机体内环境及生理功能平衡和稳定的根本基础。
这与中医学强调的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平衡的整体观是高度一致的。
1肝主疏泄调节心理应激的理论探讨中医理论认为心对于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起主宰作用,即所谓“心主神明”。
但从心理应激的发生及其病理机制和中医各脏腑的具体功能特点以及临床实际而言,中医“肝主疏泄”的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的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
任何形式的应激首先是影响了机体正常的气机,进而是气血津液及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机体的正气(内环境)受到损害。
肝主疏泄功能中最为首要的是调节气机,气机调畅则气血津液运行正常,脏腑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内环境稳定)。
而五脏的精、气、血、津液是情志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即所谓“形与神俱”;情志活动以五脏功能活动为基础,而五脏的功能活动又有赖于气机的调畅,故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精神舒畅。
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一可因肝疏泄不及,肝气郁结,引起情志活动的抑郁,出现郁郁寡欢,善太息等;二可因肝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引起情志活动的亢奋,常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
同时,情志活动对肝和气机亦有重要的影响。
肝主疏泄能促进肝藏血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血量的调节,从而有利于满足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血液的重新分布以及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供。
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伴有能量和物质的消耗,中医认为机体物质与能量的产生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但肝主疏泄调节气机是脾胃正常升降的前提,《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因此,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对于应激状态下物质能量的合成代谢,进而满足机体适应性反应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灵枢・经脉》篇云:“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性腺),挟胃,属肝络胆(脾、胰腺),上隔,布胁肋(胸腺、乳腺),循喉咙之后(甲状腺)……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松果体、垂体、下丘脑等)”。
对于情志内伤的病变,中医虽然有“心主神明”之说,但治疗上多从肝入手。
机体对其他情志活动的调节亦多与肝有关,如《灵枢・本神》曰:“悲哀恸中则伤魂”,张景岳亦指出:“恚怒忧思,气逆肝胆二经”。
朱丹溪认为:“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气血怫郁是致病的根源,而气郁为诸郁的根本;明代赵献可则进一步提出治郁应以解决木郁为先;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认为凡病无不起于郁者,并将外感、内伤诸病都与郁相联系,即与肝相联系,指出:“诸病多从肝来”。
由此,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调肝是治疗的基本方法。
现在中医临床上对于一些情志异常或与情志失调有关的疾病(心身疾病)如神经症、情感障碍、心因性反应病症、高血压、甲亢、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偏头痛、妇女月经病、不育不孕等亦多采用疏肝解郁之法,疗效显著。
2肝主疏泄与心理应激的现代研究国内对中医肝实质的研究主要从肝郁、肝郁脾虚、肝阳上亢、肝阳化风以及肝气虚等入手,研究多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
有学者检测了314例中医肝病常见证型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发现患者普遍存在着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失调,实证以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为主,而虚证则以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为主[2]。
研究发现,肝气郁结与中枢神经对精神情绪调节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3,4]。
对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以及肝火上炎证患者进行了多项指标的研究后认为,此类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偏亢,患者处于心理应激水平增高的状态[5~8]。
而肝气虚证主要分布于慢性肝病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之中;肝气虚证具有的临床特征(女性、中年、情绪不稳定)与其有密切联系[9]。
通过对肝气虚证患者进行医院焦虑抑郁情绪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的测定,发现本证的情绪异常以焦虑抑郁的混合状态为主,其人格特征以不稳定、倾向内向或内向者居多[10]。
在免疫学方面,本课题组以往的研究工作表明,肝郁证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其机理可能与环核苷酸的代谢紊乱、机体消化功能下降以及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有关[11]。
此外,肝阳上亢证的动物模型亦出现T淋巴细胞亚群中T3、T4明显下降的现象[12]。
对中医肝脏象及证候的有关研究所得出的主要一致性结论是:肝的实证和虚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这主要是因为肝主疏泄与情志关系密切,情志变化引起大脑皮层功能改变所致,而中医肝的功能存在着一定的NIM网络调节机制[13]。
3从心理应激研究肝主疏泄的思路与方法学探讨目前,国内外有关心理应激的中医药研究开展得很少,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显示出良好的科研前景。
本文从心理应激研究肝主疏泄作为切入点,提出今后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上值得注重的几个方面。
(1)从心理应激研究肝主疏泄的重点是在临床,应当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处于心理应激状态的患者或具有情感性障碍或神经症的患者进行属于中医肝病证候的调查,寻找中医肝病证候在此类病症中的分布规律,并借助于中医体质理论和现代医学实验室指标(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的测定等初步揭示证候形成的物质基础。
(2)以肝主疏泄为切入点,探讨心理应激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形成演变规律。
任何应激反应都有一个过程,应激反应的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其生理病理也必有差异。
而中医的证也反映了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作用于不同人体所引起的反应状态,对机体这种反应状态的动态分析归纳过程即是中医的辨证。
肝失疏泄的病理变化过程中存在着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以及肝气郁结等不同的病机,并涉及到其他脏腑(如脾胃、肾等)机能,产生脏腑相关协调的失衡以及病机上的虚实变化,体现出一种动态演变的过程。
因此,依据中医方―证―效相关性理论以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相对成熟的科研结果,以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指标以及药物治疗效应等作为中医证候的构成要素,可以对肝失疏泄心理应激反应过程进行中医辨证,初步揭示肝失疏泄心理应激反应的中医证候动态形成演变规律及其机制,从而丰富和创新中医肝的脏象及病因病机理论,并为今后中医七情辨证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进而提高临床辨证用药的准确性提供依据。
(3)在临床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医肝失疏泄病理特点的心理应激动物模型。
特别是复制所谓“暴怒大怒伤肝”的急性心理应激模型和“郁怒久怒伤肝”的慢性心理应激模型。
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掺杂物理(躯体)性应激成分,应当建立一种相对“纯粹”的心理应激模型。
(4)从心理应激研究肝主疏泄应当带动和丰富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
过往有关调肝方药机理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心理神经免疫学方面。
因此,从NIM网络出发,结合临床治疗效应和动物实验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调肝治法方药(清肝、镇肝、疏肝、补肝等)的作用机理。
同时与诸如养心安神类、健脾类以及补肾类方药等作对比性研究,在NIM网络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方药的抗心理应激损伤的作用机理,从而为反证不同脏腑机能及中医临床防治心理应激损伤或心因性疾患提供依据。
中医脏象及病因病机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处于一种难以突破的状态,现代医学有关应激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科研思路。
从心理应激研究中医脏象及病因病机,不仅符合中医传统的整体观念,而且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良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