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地概念与特点

合集下载

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与用工形式

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与用工形式

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与用工形式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点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内从事劳动活动的基本依据。

劳动关系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双方性质明确: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

2. 自愿选择:劳动关系的建立应基于双方的自愿选择,没有任何强制性质的要求。

3. 劳动报酬: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规定获得对劳动的报酬,这是劳动者参与劳动关系的动力来源。

4. 法律保护:劳动关系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劳动者享有相应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

二、劳动关系的建立与解除1. 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建立需要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或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口头协议来确认。

劳动合同应包含双方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关键内容。

2. 解除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可以通过协商一致、辞退、辞职、到期解除等方式进行解除。

解除劳动关系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劳动关系的用工形式1. 全日制劳动关系:全日制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按照合同约定从事全日制的正式劳动活动,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

2. 非全日制劳动关系:非全日制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以小时工、临时工、合同工等形式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

非全日制劳动关系具有劳动时间的灵活性,但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

3. 自由职业劳动关系:自由职业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根据个人技能或专业特长,以独立办公或项目合作的方式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自由职业劳动关系的特点是独立性强,但相应的风险也较高。

4. 其他形式的劳动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业态的出现,劳动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如互联网劳动关系、合伙人劳动关系等。

这些形式的劳动关系相较于传统形式更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

结语: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与用工形式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变革中的重要问题。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类型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类型
一般说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是决定和
影响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基本因素,而 经济体的性质则是决定和影响劳动关系性质 和特点的直接因素。所有制性质对于劳动关 系的作用,是通过社会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如果就其所有制的性质划分,目前我国的劳 动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公有经济的劳 动关系、混合经济的劳动关系、私有经济的 劳动关系。
股份制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
股份制企业的内部权力结构是以产权明晰为基点而 展开的。规范的股份制企业的内部权力机构是一种 产权、经营权和劳权互相区分而又互相联系的格局。 1、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主体身份比较清晰。在股 份制企业,劳动者就是劳动者,管理者就是管理者, 公司每个员工的具体身份是确定的。 2、劳动关系的运行和处理主要通过市场机制。(首 先、其次、再次略)
公有制企业劳动的特点



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是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独资公 司等劳动单位中的劳动关系 1、在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上,由于劳动关系的利益主体尚 未明晰,目前尚未形成由两种利益主体构成的经济利益关系。 2、在劳动关系的运行机制上,由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不 健全,劳动关系在形成及关系处理上还不规范因而在逐步实 行市场机制的情况下,还在相当程度上运用行政手段调节。 3、在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上,除少数企业外,大多数公有 制企业的劳动关系双方在利益关系上还没有明显的划分。

私有经济劳动关系的特点
私有经济的劳动关系,主要包括国内资本私
营企业的劳动关系和境外资本外商独资企业 的劳动关系。 1、在劳动关系的性质上,我国私营经济的劳 动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劳资关系。所 谓劳资关系其最基本的特点是,以追求剩余 价值为目的的而形成的一种雇佣劳动关系。
我国劳动关系特殊性具体表现为

四种劳资关系的概念、特点

四种劳资关系的概念、特点

劳动关系、劳务关系、雇佣关系、承揽关系的概念和特点劳动关系、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和承揽关系,这四种关系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时经常涉足其中.为了共同了解和掌握以上四种关系的区别,明确各自的责权利要点,以便依法主张权利,承担义务,笔者将劳动关系、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和承揽关系的概念和特点,在原收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再经过整理、修改后分别罗列如下,仅供参考。

不当之处,敬请批准指正。

一、劳动关系•【概念】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特点】(1)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必须是单位)。

(2) 双方必须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还必须依法为劳动者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并交纳各项费用.(3)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要依法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其规章制度.这种双方之间的从属关系是劳动关系的显著特点。

(4)劳动关系受劳动法律、法规调整,发生劳动争议,劳动仲裁是民事诉讼的前置条件或者说是必经程序。

(5)劳动者在劳动中受到人身损害的,用人单位承担无过错责任。

二、劳务关系•【概念】劳务关系是指法人之间、公民之间、法人与公民之间,关于提供劳动服务而成就的法律关系,也是当事人双方就一方提供劳动给另一方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劳务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务关系是指一切与提供劳动服务(即劳务)有关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合同标的是劳务.在这种关系下,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地位平等且对等,在相互关系的处理上,主要遵循传统的民法原理,受民法的调。

而且,这种关系项下的大部分合同都已成为有名合同,双方的具体权利义务在合同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如行纪、居间、保管、运输、承揽、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等。

狭义的劳务关系仅指雇佣关系,即双方当事人约定,在确定或不确定期间内,一方向他方提供劳务,他方给付报酬而形成的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点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它涉及到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雇主对劳动者的管理和保护。

二、劳动关系的性质1.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它涉及到社会公正、平等、和谐等方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2.劳动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

它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受到法律规范的调整。

3.劳动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

它建立在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基础上,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权利和义务。

三、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雇主。

劳动者是提供劳动力的一方,而雇主则是接收劳动力的一方。

双方在劳动关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四、劳动关系的客体劳动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关系中所涉及到的对象,包括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社会保险等方面。

这些方面是劳动关系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五、劳动关系的形成劳动关系的形成通常是通过雇佣合同实现的。

雇主向劳动者提供工作机会和劳动报酬,而劳动者则向雇主提供劳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受到合同的约束。

六、劳动关系的调整劳动关系的调整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使劳动关系双方在权利和义务方面达到平衡和协调。

这通常涉及到一定的法律程序和调解程序,以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

七、劳动关系的意义1.保障劳动者权益:劳动关系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途径。

通过劳动合同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劳动者可以获得合理的薪酬、安全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保障。

2.促进经济发展:良好的劳动关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它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

3.维护社会稳定:劳动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劳动关系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劳资纠纷,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推动人权进步:劳动关系涉及到人权保障的问题。

通过建立公正和平等的劳动关系,可以推动人权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是企业运转和社会运行过程中员重要的社会关系。

它既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又关乎社会和谐和稳定。

因此,对劳动关系的研究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和政府普遍关注的重要。

我国已经进入体制转轨、结构升级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传统的劳动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因此,重视劳动关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学习要点;1.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2.劳动关系的产生机制3.劳动关系理论的溯源第一节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者的雇佣关系、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劳动保障关系等。

狭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而产生的,以实现劳动为实质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是用人单位或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利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劳动关系作为最一般的社会关系,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

但是,由于各国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各不相同,对劳动关系的称谓也不同,有的就直接称为劳资关系、雇佣关系,有的称为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也有的称为产业关系。

劳资关系本质上是指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统一的,资本所有者同管理方没有区别,这时劳资关系同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一致的,都表现为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资本所有者与管理方逐渐分离,劳资关系和劳动关系的侧重点也发生了一定偏移。

劳资关系强调雇主与雇员之间的雇佣关系(地位不平等),劳动关系则强调管理方与员工之间的分工关系(地位相对平等);劳工关系更加强调作为劳动关系其中一方的劳动者;劳使关系这一称谓来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关系是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产业关系,也称劳动一管理关系,源自美国,在欧美国家使用比较广泛。

第10章劳动关系-第1节劳动关系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架

第10章劳动关系-第1节劳动关系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架

第十章劳动关系第一节劳动关系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框架【知识点】劳动关系的概念一、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以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为基本主体。

●员工和雇主以及他们的组织,构成了狭义的劳动关系主体;●广义的劳动关系主体还包括政府。

以劳动与劳动报酬相交换的利益分配关系;也是一种组织与个体、群体之间重要的社会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1.雇佣关系2.冲突与合作3.劳动者和雇主的权利义务:三、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3个)★1.(狭义)—具体的企业或劳动单位中劳动者个人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涉及劳动行为的实现和劳动标准的保障。

2.—由工会为代表的劳动者与雇主或雇主组织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集体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主体独立、权利对等、工会代表。

集体劳动关系的主要功能:交涉、谈判和协商确定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

3.—又称产业关系,包括劳方、资方、政府的三方关系。

●最重要的特征:政府作为一个直接主体介入。

●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劳动关系。

(1)个别劳动关系:是基础构成(2)集体劳动关系:是核心构成(3)社会劳动关系:是总体构成【真题:2016年单选题】关于社会劳动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劳动关系是一种微观层面的劳动关系B.社会劳动关系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雇主C.社会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公会代表各方利益D.社会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总体构成【答案】D【解析】社会劳动关系通常是指一个大的产业或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范围的劳动关系。

政府作为一个直接主体介入其中,是社会劳动关系最重要的特征。

社会劳动关系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劳动关系,A、B、C三选项错误。

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基础构成,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核心构成,社会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总体构成,D选项正确。

【知识点】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和环境因素一、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1.劳动者权利和义务★权利义务(1)个别劳权✧内容主要涉及:是劳动者的就业条件和劳动条件✧包括: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权、劳动安全卫生权、职业培训权以及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2)集体劳权工会来代表劳动者具体行使。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劳动关系概念及其特征

劳动关系概念及其特征

劳动关系概念及其特征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劳动者为雇主提供劳动力,雇主支付劳
动者报酬,并且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关系的权责与义务。

劳动关系的特征包括:
1. 劳动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劳动者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得报酬,并满足自身生活需求。

雇主
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得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创造利润。

2. 劳动关系是一种雇佣关系:雇主通过招聘或雇佣劳动者,与劳动者建立起雇佣关系。

雇主作
为劳动者的雇主,对劳动者负有雇主的权责与义务。

3. 劳动关系是一种协商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订,并根据劳动
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进行雇佣条件、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等事项的协商与约定。

4. 劳动关系是一种稳定关系:劳动关系的建立是基于长期或持续性的雇佣关系,而不是一次性
的短期合作关系。

5. 劳动关系是一种法律保护关系:劳动者作为相对弱势方,享有劳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益保护,如工时、工资、休假、社会保险等。

6. 劳动关系是一种生产关系:劳动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产物。

劳动者通过劳动为
雇主创造价值,促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

同时,劳动关系也是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有何区别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有何区别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有何区别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是两个常见的概念。

虽然它们都与劳动有关,但实际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一、劳动关系的定义与特点劳动关系是指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一种法律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劳动者为雇主提供劳动力,而雇主则支付相应的工资或报酬。

劳动关系通常由劳动合同来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关系的特点有如下几点:1. 雇佣关系:劳动关系是一种雇佣关系,雇主是劳动者的直接雇主,有权指导、管理和监督劳动者的工作。

2. 工资报酬:劳动者提供劳动力,以获得工资或报酬作为回报。

3. 劳动合同:劳动关系的成立需要通过劳动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4. 劳动保护:劳动关系受劳动法律法规的保护,劳动者享有相应的权益。

二、劳务关系的定义与特点劳务关系是指个人或法人组织提供劳务给其他单位或个人,获得一定酬劳的关系。

在劳务关系中,劳务供应方与劳务需求方通过劳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劳务关系的特点有如下几点:1. 独立性:劳务关系中的劳务供应方是独立的个人或法人组织,不受劳务需求方直接指导和管理。

2. 酬劳支付:劳务供应方提供劳务后,获得一定的酬劳,酬劳的金额或方式可以通过合同来明确。

3. 劳务合同:劳务关系的成立需要通过劳务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4. 契约性:劳务关系通常是一种临时性的合作关系,双方在合同期限内完成合作后可以解除关系。

三、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1. 雇佣关系与独立性: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存在雇佣关系,雇主有权指导劳动者的工作;而劳务关系中,劳务供应方相对独立,不受劳务需求方直接指导和管理。

2. 工资报酬与酬劳支付: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提供劳动力后获得工资或报酬作为回报;而劳务关系中,劳务供应方提供劳务后获得一定的酬劳。

3. 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劳动关系的成立需要通过劳动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而劳务关系的成立需要通过劳务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期末复习重点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期末复习重点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期末复习重点劳动关系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就是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劳动者技能越高,市场力量越强。

)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劳动关系的特点:①法律的平等性②经济的依赖性(一般实务上,劳动者对企业的依存度较高。

)③管理的从属性(a.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指示和命令b.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c.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④权益的冲突性(企业常常是劳资冲突中占据优势的一方)⑤实力的差异性(企业的经济实力是其在劳资冲突中最重要的筹码。

在许多冲突中,拥有较多经济资源的企业实力仍强于集体劳动者的力量。

)⑥冲突的影响性⑦互动的复杂性劳动关系的影响因素: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以与社会文化环境。

(相互影响,技术环境会影响经济环境甚至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法律和制度环境以与政策环境。

)劳动关系的三大主体:管理方、劳动者(工会)、政府。

工会的作用(职能):1.经济职能(1)工资与就业人数的最优组合。

【产生伴随失业效应的原因有两个:①高工资意味着高人力成本,裁员维持企业经营;②劳动力价格上涨后,为使生产成本最小化,管理方将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使用更多的机器设备替代劳动。

】(2)确保就业公平。

2.民主职能(1)(正统多元主义)①当管理方违反集体协议确立的就业条件或滥用职权时,工会可以为会员提供准法律代表。

②工会代表雇员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

③工会有助于确保雇员在工作过程中获得自由。

简述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简述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简述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劳动关系,是工农生产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

其主要特点包括:
1. 个别性与集体性: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个别劳动者,也可以是劳动者的集体。

2. 平等性与隶属性:劳动关系双方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仍然是弱势群体,劳动力的买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隶属性。

3. 对等性与非对等性:劳动关系双方在劳动过程中须形成对等关系,即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提供劳动,用人单位支付报酬。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劳动者的劳动往往受到很多非对等因素的影响。

4. 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劳动关系具有经济性、法律性和社会性。

劳动关系的经济性是指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质量成为价值的一部分;劳动关系的法律性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的社会性是指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之,劳动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其具有个别性、平等性、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整理劳动法一、劳动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劳动者为获取劳动报酬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社会劳动。

2特点:(1)主体为劳动法中的主体;(2)目的为获取劳动报酬;(3)性质为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行为;(4)形式为社会劳动。

二、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重点)1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若干称谓:雇佣关系;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2特征:(1)主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2)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从属性(3)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4)兼有平等和不平等性质,但不平等性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5)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6)兼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

3类型:(1)所有制类型的劳动关系(2)劳动者身份类型的劳动干系(3)产业类型的劳动干系(4)工作时间类型的劳动干系(5)劳动合同方式的劳动干系三、劳动法的概念、地位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1、劳动法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特征(1)公法与私法的结合;(2)保护法与管理法的结合;(3)协调法与标准法的结合;(4)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

3、性质劳动法是兼有公法与私法两重性质的法律,属社会法范畴。

社会法(广义和狭义)4、劳动法的体系(重点)(1)劳动法总则(2)劳动干系协调法:劳动合同法、个人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3)劳动基准法:工时法、人为法、劳动保护法、劳动安全卫生法(4)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法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1)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保护弱者;倾斜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

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述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征第二节劳动关系的主体、外部环境及表现形式第三节劳动关系的类型及比较第四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征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一)程延园关于劳动关系的概念: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背景的影响。

(二)常凯关于劳动关系的概念通常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

具体说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三、劳动关系的特征(一)个别性与集体性(二)平等性与隶属性(三)对等性与非对等性(四)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四、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一)研究对象一般而言,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劳动关系,具体来说,劳动关系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的研究,有静态和动态两种。

静态是研究劳动关系的存在,动态是研究劳动关系的运行的一般规律。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才能实现良性运行。

(二)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研究对象的展开,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工会,雇主和雇主组织,政府。

劳动关系的运行方式:劳动力市场运行、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民主参与和三方机制等。

劳动关系的调整:法律调整,社会调整、行政调整等。

劳动关系的矛盾处理:主要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机制问题,处理方式和处理程序等。

一、劳动关系的主体(一)劳方(劳动者和工会组织)(二)资方(雇主和雇主组织)(三)政府(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也包括政府)(一)劳方(劳动者和工会组织)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由雇主雇用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引言: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是劳动法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虽然这两个概念都与劳动有关,但在性质和法律关系上存在着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一、劳动关系的定义和特点: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基于劳动合同建立起的一种法律关系。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以出卖劳动力为目的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相应的工资报酬。

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如下:1. 对等性:劳动关系的建立是建立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平等地位基础上,劳动者作为一方出卖劳动力,用人单位作为一方提供工作岗位和支付报酬。

2. 持续性:劳动关系是一种持续性的关系,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约定了一定期限或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关系,并在此期限内双方互相履行相应的义务。

3. 依赖性:劳动关系的建立是建立在劳动者依赖用人单位提供工作岗位和报酬的基础上。

劳动者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依赖用人单位提供工作机会以谋取生活所需。

二、劳务关系的定义和特点:劳务关系是指在劳务合同的约定下,劳务提供方派遣劳务接受方参加劳动,并由劳务接受方支付一定的劳务费用。

劳务关系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劳务派遣的关系。

劳务关系的主要特点如下:1. 委托性:劳务关系以委托关系为基础,由劳务提供方根据劳务合同的约定将劳务接受方派遣到特定单位进行劳动。

2. 临时性:劳务关系通常是一种临时的关系,即在特定时间内,劳务接受方作为劳务提供方的委托人,完成一定任务后即结束劳务关系。

3. 风险承担:在劳务关系中,劳务提供方通常承担劳动者的风险和责任,包括劳动者的工资、保险和工作条件等。

三、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1. 建立方式不同:劳动关系是由劳动者主动出卖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的,而劳务关系是由劳务提供方委托劳务接受方参加劳动,依据劳务合同建立的。

法律规定劳动关系的定义(3篇)

法律规定劳动关系的定义(3篇)

第1篇引言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它涉及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我国,劳动关系受到法律的严格规范和保护。

本文将详细阐述法律对劳动关系的定义,并对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解析。

一、劳动关系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法建立、存在并相互承担权利义务的社会关系。

具体而言,劳动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 主体特定性:劳动关系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用人单位是指依法设立,以盈利为目的,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岗位并支付劳动报酬的组织。

2. 法律强制性:劳动关系受国家法律调整,具有法律强制性。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3. 权利义务对等性: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

劳动者享有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权利,同时承担完成劳动任务、遵守劳动纪律等义务。

用人单位则享有对劳动者的管理权,同时承担提供劳动条件、支付劳动报酬等义务。

4. 经济利益性:劳动关系具有明显的经济利益性。

劳动者通过提供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实现自身价值;用人单位通过组织劳动者劳动,获取经济效益。

二、劳动关系的类型根据不同标准,劳动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按用工形式分类:包括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用工、实习实训用工等。

2. 按劳动合同类型分类:包括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等。

3. 按用人单位性质分类: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等。

4. 按行业分类: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

三、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是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

劳动关系知识点

劳动关系知识点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或者说是指整个社会关系系统中与劳动过程直接相关的社会关系系统。

具体地说,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这一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劳动关系的目的。

劳动关系是与劳动过程相联系并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是劳动关系的直接目的。

其二,劳动关系的主体。

劳动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雇主)为基本主体构成的,但为实现劳动过程,相关的社会组织—主要是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者的政府、作为劳动者利益代表的工会组织以及作为雇主利益代表的雇主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

其三,劳动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或者说,劳动关系是以经济关系作为基本构成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具有以下特征:主体上:以职工(雇员)身份从事的劳动目的上:作为谋生手段性质上:履行劳动法律义务劳动关系构成形态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个别劳动关系: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劳动合同,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特征:人格上的从属性、经济上的从属性人格上的从属性: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劳动者接受制裁的义务;经济上的从属性:生产组织属于雇主所有;生产工具或器械属于雇主所有;原料由雇主供应;责任和风险由雇主承担;集体劳动关系:一方是工会,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特征:独立自主性、明确的团体利益二、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劳资关系(labour-capital relations):最传统称谓;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最广泛;私有制企业中的劳动关系;体现雇佣工人和雇主(企业主)的关系,包括劳动者个人与雇主的关系,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团体的关系;具有阶级关系性质和某种对抗的含义;劳资关系的运行呈现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劳资关系表现为单个的资本家和单个的工人之间的关系,及原始的从属的劳动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点:劳动关系具体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2.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权力的工作者。

雇员团体: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雇主:一般指由于用于法律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雇主组织: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一般不直接介入雇员与雇主的劳动关系事务中。

政府:主要承担以下四种角色,立法的制定者、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有效服务的提供者。

3.影响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包括产品生产的工序和方式等;政策环境:政府政策方针,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关于就业的政策、教育和培训的政策等;法律和制度环境:一般指规范雇佣关系双方行为的法律和其他力量的机制;社会文化环境:各国、各地区以及各工种的主流传统习惯、价值观、信仰等。

4.雇主协会的类型、作用雇主协会的类型在地区协会基础上组成的全国性雇主联合会;由某一行业企业组成的单一产业的全国协会;由同一地区企业组成的地区协会雇主协会的作用:参与谈判;解决纠纷;提供帮助和建议;代表和维护5.工会职能和行动的方式工会的职能:经济职能;民主职能;整合职能;社会民主职能;阶级革命职能工会的行为方式:互保互助、集体谈判、劳动立法、直接行动、政治行动。

6.劳资合作模型劳资合作模型劳资合作的重要前提是,通过劳资合作能够改进企业绩效。

劳资合作的强度取决于三个因素:工会与管理方的力量,劳资合作方式,组织约束。

劳资合作使劳动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关系的这种变化又反作用于劳资合作的强度。

劳动关系的变化,管理方的力量与组织约束,最终决定一个企业的绩效。

7.劳资合作的方式促进劳资合作的具体策略相当广泛,主要包括:斯坎隆计划;拉克计划;集体收益分享计划;质量圈;劳资联合委员会;工作生活质量计划;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8.政府的作用和角色政府的作用:政府有权修改劳动关系的各项制度;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控制许多公共部门;政府针对不同经济或社会问题采取的方针、政策和行动为管理方和工会之间的集体谈判创造了宏观环境政府的角色:保护者、促进者、调停者、规划者、雇用者9.工资的法律含义、支付原则工资的法律含义:工资是雇主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支付的原则:协商同意原则平等付酬原则紧急支付原则依法支付原则10.休息休假的种类工作日内的间歇时间、两个工作日间的休息时间、公休假日、法定休假日、年休假、探亲假11.劳动合同的种类按照劳动合同的期限划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按照工作时间划分:全日制劳动合同:非全日制劳动合同12.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和程序原则: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程序:提议、协商、签约13.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况《劳动合同法》第4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1、劳动合同期满的;2、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3、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4、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5、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4.什么是劳务派遣、三方关系劳务派遣,是指合法的劳务派遣单位与接受派遣的单位(即实际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派往用工单位,接受用工单位的指挥和管理,以获取一定收入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用工方式。

15.员工参与管理的形式员工持股计划;质量圈;共同协商;建议方案;职工代表大会;工人董事、工人监事制度;厂务公开制度16.员工参与的类型根据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被迫参与和自愿参与;正式参与和非正式参与;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根据参与度的不同:无参与;共同磋商;联合或共同决策;员工完全控制17.惩处:是指管理方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的员工采取的惩罚措施。

惩处的种类:申诫、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调职务;停职;免职;追究刑事责任18.集体谈判的作用与决定因素作用:一是确定和修改工作场所规章制度的正式程序二是协调劳资双方共同关心的事务的非正式过程三是调解解决劳资纠纷的方法。

因素:谈判力量;利益、价值和期望值;谈判技巧19.产业行动的形式雇员或工会的产业行动:怠工、联合抵制、纠察、“好名单、恶名单”、罢工。

雇主的产业行动:关闭工厂、雇佣罢工替代者、雇主充当罢工破坏者、复工运动、黑名单、排工。

20.罢工的概念和分类概念:罢工是劳动者为了改善工作条件、签订或变更集体协议,在以工会为主体的集体谈判中,为使谈判产生一定压力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暂时停止工作的行为。

分类:依争议手段的先后不同,可分为攻击性罢工和防御性罢工;依罢工发起组织的不同,可分为工会罢工和非工会罢工;依罢工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协约罢工、同情罢工和示威罢工;依罢工策略不同,可分为间隔罢工、巡回罢工、象征性罢工和迟滞罢工;依罢工规模的不同,可分为总罢工、全面罢工和部分罢工。

21.集体合同的概念和订立原则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

订立原则:合法原则、平等原则、合作原则22.三方协商的概念和特点概念:三方机制是指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雇主和工人之间,就制订和实施经济与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

特点:主体独立、权利平等、民主协商、充分合作23.当代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工会密度降低,会员人数减少;失业率上升;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知识员工的出现论述题1.劳动关系主要学派及观点劳动关系学派主要观点和主张代表国家新保守主义学派减少政府税收,强调发挥市场规律对工人收入的作用美国管理学派政府间接干预经济,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用管理手段实现高度认同日本、英国正统多元论学派政府负担更多的经济结构和培训的责任,主张较庞杂,工人委员会制度等德国自由改革主义学派强势劳动法、工人代表制度和工会,劳工运动瑞典激进学派工会参与社会活动,雇员所有制和企业的雇员控制制度西班牙2.举例说明几种管理模式独裁∕剥削管理模式特征:由于缺乏制度与规程,独裁∕剥削模式充满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因此相对说来比较简单。

对工会的态度:独裁∕剥削模式具有强烈的反工会思想。

管理方总是不遗余力地将工会排除在本企业组织外,通过规避甚至违反法律来阻止工会的建立。

集权∕宽容管理模式特征:集权∕宽容模式与马克斯•韦伯的“集权模型”(model of bureaucracy)类似,强调管理过程中职能的专业化,要求设置独立的人事与劳动关系部门负责处理原先由直线管理人员承担的相关职责。

对工会态度:集权∕宽容模式承认工人参加工会组织的合法权利。

对管理方来说,一方面,工会作为工人利益的代言人,通过集体谈判维护雇员利益;另一方面,工会的存在使劳资双方的沟通更顺畅,企业内部申诉体制的建立可以防止直线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自主∕合作管理模式特征:自主∕合作模式又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起源于福利资本主义与家长制管理(paternalistic management),包括雇员年金计划、公司住房计划、公司工会,公司组织的娱乐活动、建议机制、利润分享计划、以及其他提高员工忠诚度与献身精神、防止企业工会化的策略。

对工会的态度: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改变了劳资双方的“你我对立”关系,通过雇员广泛参与管理实践,融洽了劳资双方的关系,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会。

3.管理方的角色理论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管理方作为企业所有者的代理人,通过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与所有者财富最大化。

在劳动关系上,管理者以苛刻的就业条件招聘工人,并努力提高他们的生产率。

评价:没有指出使企业效率最大化的内部工作模式;将生产效率等同于盈利,从而忽视了劳动关系中的“政治”方面;管理思想太简单;没有意识到管理者理性的局限性;没有解释管理者自身价值观在决策过程的作用。

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认为,职权的集中程度由不确定性的大小以及环境的变化程度决定。

评价:该理论主要关注管理过程的技术方面,强调在设计最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过程中各种权变因素的重要性,但没有指出雇主的政策如何导致劳资冲突公开化。

劳动过程理论:劳动过程理论则关注组织的政治运作。

该理论假定企业的利润通过以最小成本榨取工人的最大产出获得。

工人的反抗引发管理控制问题。

评价:降低生产所需技能受到普遍质疑;只考虑管理方对工人的直接控制,而忽视管理方对工人的间接控制。

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把企业组织看作是利益相关者的结合体,各利益相关者为企业提供资源并获取相应回报。

管理方应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生产更优质的产品、提供更合理的报酬和更好的工作条件,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持续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评价:管理方保持中立不符合现实决策过程理论:决策过程理论对管理方是理性人的假定提出质疑评价:从管理者自身素质、组织内部的权力关系、决策的重要性等几方面看,管理方的行为并非完全非理性。

战略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任何时刻,管理人员的决策受到以下限制:⑴企业过去做出的决策,企业现有的权力分配,以及企业、工会与政府之间的力量对比;⑵主要决策者的价值观、信仰与世界观,以及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

评价:科可恩教授提出战略选择模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普遍采用的高绩效范式,这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4.劳动争议的概念、范围、处理的基本原则、调整方法劳动争议就是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发生的争执。

在我国,具体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法调整范围内,因适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订立、履行、变更、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以及其他与劳动关系直接相联系的问题而引起的纠纷。

范围: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因除名、辞退等处分职工和职工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本法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着重调解、及时处理原则;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原则;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劳动争议调整方法:一般调整方法:协商、斡旋、调解、仲裁和审判;紧急调整方法:优先和迅速处理的原则、政府在必要时可采取强制仲裁,即停止或者限制影响公共利益和国民生活的争议行为、争议行为的实施期限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