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2:4.1 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课: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课堂小结:
可以先由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再小结。
堂上练习:(多媒体放映)课后练习
备注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注意: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师: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我们说自然界是物质的,那我们人类社会是不是由神创造的呢?
(当然,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这个世界上先有物质然后才有人类,人类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提问若干学生,引导他们找到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因为这三个因素是客观的,所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2)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视频:科学材料表明,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一、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从而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
3. 通过对世界物质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理解。
2. 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
四、教学难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深入理解。
2. 世界物质性的证明方法的掌握。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如山川、河流、动植物等,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
2. 讲解: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解释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举例说明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如物质的运动、变化、相互作用等。
3. 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世界物质性的证明方法。
如观察物质的形态、性质变化,进行科学实验等。
4.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证明方法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5. 总结:总结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和表现,强调世界物质性的证明方法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世界物质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自然界的物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并通过讲解和探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世界物质性的概念和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疑问。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六、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从而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
3. 通过对世界物质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八、教学重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理解。
2. 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
九、教学难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深入理解。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概念。
世界的物质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关系。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的理解和认识。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研究和探索。
让学生理解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2.2 教学内容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重要发现和理论。
自然科学中物质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重要发现和理论。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理解和认识。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人类社会与物质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与物质性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物质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物质性的关系。
物质性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物质性对社会文化的塑造作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社会与物质性的关系。
实例分析法:分析物质性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物质性的理解和认识。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性对社会发展重要性的理解。
第四章:物质性的可持续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物质性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物质性对可持续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小组讨论法:探讨物质性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2 教学内容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课程背景和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简要描述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能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本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
2.2 教学内容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简要描述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学生能理解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结构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结构层次。
使学生理解不同层次物质世界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物质世界的结构层次。
不同层次物质世界的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结构层次。
通过图片和模型,使学生理解不同层次物质世界的特点。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简要描述物质世界的结构层次。
学生能理解不同层次物质世界的特点。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变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
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变化的原因。
4.2 教学内容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
物质世界变化的原因。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变化的原因。
4.4 教学评价学生能简要描述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
学生能理解物质世界变化的原因。
第五章:物质世界的认识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
使学生理解现代物质科学的发展。
5.2 教学内容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
现代物质科学的发展。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1.2 教学内容介绍世界的物质性的概念,探讨物质与世界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准备教案、PPT、黑板。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等问题,引出世界的物质性概念。
1.5.2 讲解讲解世界的物质性的概念,阐述物质与世界的关系。
1.5.3 互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1.5.4 总结总结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强调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1.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小论文。
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2.2 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探讨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配合实验演示。
2.4 教学准备教案、PPT、实验器材。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通过展示实验,引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5.2 讲解讲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展示不同物质的例子。
2.5.3 实验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5.4 互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2.5.5 总结总结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强调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2.6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某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3.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动态性。
3.2 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探讨物质世界的动态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配合实验演示。
3.4 教学准备教案、PPT、实验器材。
3.5 教学过程3.5.1 导入通过展示实验,引出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3.5.2 讲解讲解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展示不同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例子。
3.5.3 实验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3.5.4 互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5篇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A.日月星晨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C.学习计划
D.生产力、生产关系
E.电、磁场 F.动植物
H.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这是因为(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难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请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归纳:人类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必须依据自然物本来的属性。不管是人类社会产生以前,还是人类诞生后,自然界都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探究活动:镜头四:展示相关图片
文字资料:
我们呼吸的空气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糟糕过。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热烈过。在浓重雾霾控制的城市里,人们几近窒息,微尘大肆地入侵人们脆弱的肺部并在里面扎根,微尘携带的细菌进入身体的各部位引发病变。 雾霾与沙尘暴是大自然的痛苦反映,是人类破坏大自然后,大自然释放给我们的信号与警告。
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物质”这种抽象的概念能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这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教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既有姿态万千的江山湖海,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是存在着的事物,比如紫外线,电磁波,wifi。这些都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吗?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从而深化对物质性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定义与特性: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客观存在、多样性、可感知性等特性。
2.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的现象。
3. 物质性的表现:物质性的表现包括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等。
4. 物质性的证明:物质性的证明包括自然科学的发现、社会科学的探索、哲学的思考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定义与特性,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
2. 教学难点:物质性的证明,学生对物质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定义、特性和世界的物质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的证明和应用。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物质的特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本质,引出物质的定义。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特性,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物质性表现,如地球的运动、生物的进化等。
4. 讨论:分组讨论物质性的证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现象,感受物质的特性。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物质性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物质的定义、特性和世界物质性的理解,以及物质性表现的分析和证明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活动、作业完成情况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物质的定义和特性,掌握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能分析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世界的物质性》相关章节。
哲学与人生-第2课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第 2 课第一框教案1【拓展举例】学生列举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进一步体会人类的“高明之处”。
【归纳总结】人飞不如鸟、跑不如豹、力不如象、听不如蝙蝠、嗅不如狗……,但人类为什么能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具有意识。
(1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环节二【设置问题】●阅读教材第12 页“相关链接”,思考:意识的产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教师分析】通过图片分析,意识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倾听讲解理解知识: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通过材料分析、学生思考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从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
【阅读材料】学生阅读第12 页“相关链接”,思考人脑的特殊性。
通过明确人脑在质上和量上与其他高等动物大脑的区别,说明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高度发达的人脑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
理解知识:从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
(3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展示材料】《漫画:美术题目“万能的上帝”》费尔巴哈的名句:“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马克思的名句:“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教师分析】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理解知识: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第二课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哲学与文化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含义和实质,能初步认识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和发展性,能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关系。
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使其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物质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世界物质性的基本概念,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物质现象,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辅资料准备:准备《世界的物质性》相关教材、教辅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2. 学生预习:布置学生预习本课内容,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3. 教学环境准备:准备多媒体教室,确保网络通畅,准备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引导激趣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实例(如水、空气、食物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物的共同特点,引出“物质”这一概念。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物质”,并问他们如何理解“物质性”的概念,有哪些现象和感受能够体现出物质的实在性。
二、深入学习1. 探索新知(1)讲解“世界的物质性”这一概念,解释物质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围绕“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展开讨论,加深对物质性概念的理解。
2. 互动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物质”的理解和感受,并记录下小组的讨论成果。
(2)邀请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
(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三、实践应用1. 实践活动(1)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现象,如水结成冰、植物生长等,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
(2)分析生活实例:选取一些生活中与“物质”相关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体现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认识到物质世界是我们生活的基础。
1.2 教学内容:世界的物质性定义,物质与世界的关系,物质性的表现。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城市建筑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
1.4.2 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阐述物质与世界的关系。
1.4.3 分析物质性的表现,如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的变化等。
1.4.4 案例分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了解物质性的实际应用。
1.4.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物质性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章:物质的基本属性2.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属性,包括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基本属性,各属性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
2.4.1 引入新课:以具体的物品为例,引导学生关注物品的尺寸和重量。
2.4.2 讲解物质的基本属性,阐述各属性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4.3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测量和计算物品的各属性。
2.4.4 小组讨论:分享测量和计算结果,讨论物质属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物质的变化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小组讨论法。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新课:以冰雪融化、木炭燃烧等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
3.4.2 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阐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及特点。
3.4.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实验,展示物质变化的实际过程。
3.4.4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物质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结构4.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结构,包括原子、分子和晶体等。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一、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二、学科领域:高中思想政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原理,认识到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世界的物质性概述1.1 物质的定义和特性1.2 世界的物质性含义1.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2. 第二课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应用2.1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2 物质决定意识2.3 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问答法:回答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惑。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2. 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的定义、特性和世界的物质性含义。
3. 阐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讲解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分析问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物质性原理的应用。
6. 总结讲解: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认识。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原理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教材2. 案例素材:选取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课件:制作精美课件,辅助教学。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案内容来源人教版《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课时1课时设计者江苏省镇江中学施小霞一、课标要求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学习目标1.通过罗列生活中的物质现象,感性认识物质;借助黑洞这一天体的分析,分清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
2.通过视频观看,了解地球的诞生和生命的演化,确立自然界的产生与发展是按照自身规律进行的,是物质的客观的的思想;并通过结合生活案例,认识人们成功改造自然必须在自然界原有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同时尊重自然的客观性才可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3.通过了解人类的产生,理解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性;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浮夸风”,引导学生认清生产力发展是客观的,不是随心所欲的,否则就陷入“搞笑”,带来人类社会发展的灾难,并由此感悟出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4.通过原理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形成对世界物质性的完整认知。
三、评价任务1.完成任务1和检测目标1(达成学习目标1)2.完成任务2、3、4和检测目标2(达成学习目标2、3、4)四、学习过程活动元活动设计活动一一、物质概念【情境一】【情境二】:观看黑洞照片发布的视频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天体。
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
“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天体”。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面世,该黑洞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
它的核心区域存在一个阴影,周围环绕一个新月状光环。
活动二二、自然界的物质性【情境二】(观看视频)观看图片:自然界的大变样。
【任务二】结合视频和课本28页探究:1.自然界的产生和发展是客观的,但在人类产生后,出现了方形西瓜、课桌教室、宇宙飞船等人化自然的现象。
有人认为:“人化自然现象的出现说明人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自然的”?2.请填空,归纳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自然;人类自然;人类自然。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据,从而增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世界物质性的概念:物质、物质世界、物质性。
2. 世界物质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3. 世界物质性的证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表现和证据。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本质和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表现和证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物质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引出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2. 讲解物质性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物质世界、物质性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基本含义。
3. 分析物质性表现:讲解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表现,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个方面都具有物质性。
4. 阐述物质性证据: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证据,证明世界物质性的存在。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实例,让学生分析其物质性表现,加深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思考和交流。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表现和证据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世界的物质性》相关章节。
2. 参考书籍:关于世界物质性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方面的著作。
3. 网络资源:关于世界物质性的相关论文、报道、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世界物质性的概念和表现。
《第二课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概念以及世界的物质性,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物质现象,提高观察、思考和辩证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概念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案例等素材。
2. 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
3.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基础知识。
4. 准备教学道具,如黑板、白板、笔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一段有关世界各地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世界之大、之广,并引出“世界是物质的”这一观点。
2. 提问学生,让他们回答世界是什么构成的?以此引出本课的主题——世界的物质性。
(二)新课教学1. 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1)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说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2)举例说明物质存在的形态,如:气态、液态、固态、场态等。
2. 探究世界的物质性(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世界的本原问题,以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
3. 课堂小结(1)总结世界的物质性观点,强调物质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从物质的角度看待世界?(三)课堂活动1. 组织学生模拟购物情景剧,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购物场景,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展示商品交换的物质性本质。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理解经济规律背后的本质特征——物质性。
2. 学生自愿组织表演一个寓言故事或童话故事,展示其主题寓意并引导学生从物质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思考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以个人日记或作文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内涵。
世界的物质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内涵。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世界的物质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世界的物质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本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定义和特征。
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特征。
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定义和特征。
实验法:进行物质性质的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世界的本质。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物质的定义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物质与能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原理。
3.2 教学内容: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原理和过程。
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应用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实验法:进行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转化原理。
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应用和意义。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物质与能量关系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物质与能量转化原理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基础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4.2 教学内容:生命的物质基础的概念和特征。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过程和机制。
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命的物质基础的概念和特征。
实验法:进行生命的物质基础的实验,观察和分析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特性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解释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定义和特性,解释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1.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定义和特性,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
2. 讲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世界物质性的含义。
3. 引导学生讨论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物质性的价值。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让学生理解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基本原理。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基本原理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法: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概念。
2. 讲解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原理。
3.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
第三章:物质的变化和转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转化。
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和转化的基本原理。
3.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和转化的基本概念物质变化和转化的基本原理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变化和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法: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和转化。
3.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变化和转化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和转化的概念。
2. 讲解物质变化和转化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和转化的原理。
3.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和转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
第四章: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
让学生理解物质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4.2 教学内容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物质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的第四章: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续)4.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运动和动力学的概念。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2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2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优质课教案(两课时)【教材分析】《世界的物质性》主要讲述了世界的物质性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2.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相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科学精神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在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根据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设计人生规划,用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2.教学难点: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刚刚接触哲学学科,对什么是哲学充满好奇。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种好奇,让学生第一次就爱上哲学,力戒枯燥乏味的教学。
因此,教师应穷尽一切手段设计教学。
同时,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一步耐心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式、材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师:恩格斯曾说过:“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
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而且需要哲学知识。
那么,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了解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走进哲学,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创造更亮丽的青春。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世界的物质性。
板书课题:世界的物质性二:讲授新课。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阅读与思考一(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到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及含义。
2.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世界的物质性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2. 辩证唯物主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含义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概述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阐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与意识、唯物辩证法等。
3. 第三节:世界的物质性与主观唯心主义分析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强调世界的物质性。
4. 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决问题。
5. 第五节:改造世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讲解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改造世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讲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包括物质生产、物质交换、物质消费等方面。
7. 第七节:辩证唯物主义与科学技术发展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8. 第八节: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认识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 第九节:辩证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辩证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0. 第十节:世界的物质性与可持续发展讲解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高二政治第一框《世界物质性》教案
高二政治第一框《世界物质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性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关系;3.理解物质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析当代世界的物质性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物质性与精神性的辨析;2.物质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当代世界的物质性特点。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物质性?物质性是指物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物质性包括经济物质性和自然物质性两个方面。
经济物质性是指物质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它包括物质资源、物质财富和物质生产三个要素。
自然物质性是指物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它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三个方面。
2. 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关系物质性和精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物质性是人类活动的客观基础,精神性是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物质性决定了精神性,物质生产和物质财富的发展为人们的精神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
精神性反作用于物质性,人们的思想观念、目标要求等对物质生产和物质财富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3. 物质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物质性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物质性为社会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物质资源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其次,物质性对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的物质条件会导致不同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形成。
再次,物质性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4. 当代世界的物质性特点当代世界的物质性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
首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物质性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物质流动和物质交换的范围和速度都大大增加。
其次,资源环境压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使得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再次,科技进步与物质生产力的提高。
科技进步使得物质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最后,社会分配问题与社会公平正义。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定义。
(2)理解: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可以说是一头雾水。
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自然界的物质性统一性证明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难点:物质概念以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前面学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整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呢?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哲学所讲的世界包括三大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那么这三大部分是不是都是物质的呢?.设置情境:最近有一个人在社会上传得挺热也挺神,他叫王林。
怎么神呢?据说他会“空杯来酒,空盆来蛇,纸灰复原,凌空题辞,硬功徒手断钢筋,轻功悬空提水行”等等绝活。
平时交往的也非富即贵。
那么他的神功是真的吗? 神秘面纱后面,大师的真面目又到底如何呢?展示课件录像:王林“大师”的神功绝技;王林“大师”变蛇自述小组讨论:“大师”说,它是靠意念从野外把蛇抓来的,你信吗?人用意念真的能够“隔空移物”、随心所欲吗?2.如果认为:人的意念也就是人的意识能够决定万事万物,从哲学上说,这是什么样的世界观?它的根本观点是什么?“大师”、“大仙”们说的那样是由人的意念决定的,那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样的?教师总结归纳:世界不是神创的,也不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世界的物质性》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课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物质的含义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难点: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内容是唯物论的第一框题,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
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播放《女娲补天》动画
问题: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真的是由盘古开天辟地而来吗?人类真的是由女娲制造出来的吗?自然界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
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
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探究二:什么是物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劭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
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
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探究三: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那么,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什么?物质运动有无规律性?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什么是物质?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知识是理解唯物论基础,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重点内容。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