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
明朝的商业发展明代的市场商人和商业道德
明朝的商业发展明代的市场商人和商业道德明朝的商业发展:明代的市场商人和商业道德在明代,商业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商人不仅承担着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的重任,还在商业道德方面树立了标杆,为后世商人树立了榜样。
本文将对明代的市场商人和商业道德进行探讨。
一、市场商人的兴起明代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商人的兴起。
市场商人是以经营市场贸易为主的商人群体,他们通过在市场上买卖货物,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明代的市场商人分为两类:一是专职从事市场买卖的商人,如城隍堂的商贩;二是兼营市场买卖的农民、手工业者,他们在农闲或业余时间经营市场买卖。
明代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市场的形成,市场商人通过在市场上买卖商品,实现了利润的增长。
市场商人的兴起推动了商品交流和贸易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繁荣。
二、商业道德的重要性商业道德在明代商人的经营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商业道德是指商人在经营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诚实守信、守法守约、公平交易等。
商业道德的遵守有利于商人的长期发展。
诚实守信可以树立商人的声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促进商业交易的持续发展。
公平交易可以保持市场的公正和竞争的公平,维护市场秩序。
同时,商业道德还具有社会和文化意义。
商人遵循商业道德可以提高社会的信誉度,塑造社会风尚,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商业道德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价值观念,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三、明代商业道德的特点明代商业道德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商业观念,同时受到了儒家思想和地方风俗的影响。
明代商业道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诚实守信:明代商人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诚实守信是商人取得信任的基础,也是商业交易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
商人之间的信用关系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公平交易:明代商人强调公平交易的原则。
商人应公正对待他人,不得搞垄断、掠夺或欺诈行为。
公平交易的实践促进了市场通过竞争来配置资源,实现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明清十大商帮
明清十大商帮中国历史上,把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称为商帮。
明清时期,中国大地上形成了晋、徽、陕、鲁、洞庭、龙游、宁波、江右、闽、粤十大商帮。
晋商和徽商的兴起缘于贩盐获利,陕西商人也不例外。
明代陕西行省包括甘肃地区,不仅地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明代长城“九边”的西段,而且关中八百里秦川又盛产粮食,陕西商人便有了“输粮换引”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再加上为安抚边外少数民族,明政府开放“茶马互市”的边境贸易,使陕西商人又多了一个致富的门路。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鲁商受儒家“重农抑商”文化影响很深。
从汉代开始,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商人被排在末位,鲁商既想赚钱,又不想失去政治地位,从而决定了他们必然走上“以末(商业)致富,以本(农业)守之”的封建商业道路。
洞庭商帮是指居住在苏州太湖东、西洞庭山上的洞庭商人。
他们利用太湖交通方便和周边地区物产丰富的得天独厚条件,以贩运米粮和丝绸布匹为业。
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钻天之术,开辟了买办业、银行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
由此,洞庭商帮产生了一批民族资本家,走上了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
龙游商帮,实际上是包括常山、江山、开化等衢属各县的衢州府商人集团。
衢州地接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四省,号称四省通衢,水陆交通便利,是毗邻地区各种物资的集散地。
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放的心态,明清时期,许多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或经营典当、借贷业,以求有稳定的收入,具有战略眼光的龙游商人则适时地将手头资金投入手工业生产和矿产开发等实业,使商业资本及时转化为产业资本,在全国各地发展了自己的事业。
所以当时民间有“钻天洞庭商,遍地龙游帮”之说。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由于拥有经营的地缘优势,宁波百姓从商者甚众,清代南方的钱庄就是由宁波商人为主体,与北方的山西票号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传统金融业南北两大支柱。
明清商学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 有德无才培养使用, 无德有才限制使用, 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 二、做人 • “来之无当,去之甚速,钱财物业,来之 有道义,所当得者,必安享永远,若剥削贫 穷、蒙昧良善、智术巧取、贪嗜非义,虽得 之,亦守之不坚,非产败,儿必招横祸,人 命火盗,概不可测。” • “财溺于人,其爱义取者希。得起于众, 所争贪嗜者多。” • “人皆人,贪廉无辨。心非心,真伪难 知”
• 1.汇聚经商基本常识的代表作:如《新 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 商旅 门》, • 2.商贾行为规范的代表作,如《士商类 要》、《客商一览醒迷》到《商贾便 览》; • 3.经商经验之谈的代表作;如《生意世 事初阶》、《贸易须知》; • 4. “坐贾”人员专业技术要求的代表作; 《典务必要》、《当行杂记》。
•
开中法大致分为开中(政府招标)报 中(商人投标)﹑守支﹑市易三步。报中是 盐商按照明政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 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政府换取盐 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 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 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 2.纲运法 • 1618,巡盐御史龙遇奇在两淮大力推 行盐法改革,将淮南盐引分为十纲,每年以 一纲行旧引,九纲行新引。每纲20万引,每 引包括(7.64两,引价0.65,税3,运费3两) 这就是著名的“纲运法”。其实质是由官府 指定资本雄厚的商人为纲运商人,即纲商, 由纲商包揽承运官盐引所上纳的税银,纲商 包运的若干盐引即称为“纲”,或称为 “窝”、“窝本”、“窝引”。获得“窝本” 需要交纳巨资,而拥有巨资能够占得“窝本” 的盐商,大多是来自徽州和山陕之地的同姓
•
•
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 圣贤大于士。
何心隐《何心隐集》
• 士商异术而同志,以雍行之艺,而 崇士君子之行,又奚必缝章而后为 士也。 • 且耕者什一,贾之廉者亦什一, 贾何负于耕?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docx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据此可知,宋代A.农民的负担不断减轻B.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C.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2.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说的是春秋时期,在各类手工业中,制车业需要聚集的工匠人数最多;考古发现表明,春秋时期不仅出产了大量的兵车,而且还有大量用于人员或货物运输的车辆。
由此可知,春秋时期的制车业A.私营为主、面向市场B.服务战争、分工细密C.技术垄断、工匠匮乏D.规模较大、产品多样3.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从下表中,你能获取的信息是中国古代农业A.经验丰富B.农具繁多C.灌溉发达D.技术先进4.下表所示为商代农事耕作与夏历、殷历月份对照表。
这反映出商代A.农业历法混乱B.农业技术先进C.农事安排细密D.小农经济兴盛5.魏晋南北朝时,连续不断的战乱使中原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为新的国家政权所占有, 屯田制逐渐流行开来,屯田一般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各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系统,不属郡县统辖。
据此可知,屯田制的实行A.使被抛荒的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结合B.促进了井田制的恢复C.解决了豪强地主广建封建庄园问题D.加速了自耕农的破产6.下表是唐朝后期南北户数升降比较表,表中数据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发展D.两税法取代租调制7.西晋实行占田荫客制,按照官吏的品级确定占田与荫亲族为佃客的数量;东晋有送兵制,州郡长官离任,官府以兵送给离职的官吏;北齐时,皇帝也常将大量人口送给官吏作为其劳动人口。
这A.承认了私人依附人口的做法B.消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因素C.有利于政府官员队伍的稳定D.促进了官僚阶层的均衡发展8. 汉武帝时期,朝廷招募百姓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牢盆(煮盐用 的大铁锅)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统一收购。
私自煮盐者受钛左趾的刑罚,工具和 产品没收入官。
十大商帮形成于明代原因
十五、十六世纪的明代,经济、社会、政治要素的共同作用,催生现今为各地乐道的十大商帮,当时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沉寂了近一个世纪之后,“商帮”这个词又一次变得合时。
过去有过“商帮”的地方,以新×商帮为名,如新晋商、新鲁商、新浙商;过去没商帮的地方也称自己为新×商;如历史上本无京商,但还煞有其事地开会研讨新京商。
看来理解一点历史上的“商帮”还是必要的。
“商帮”是中国历史上由地域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商业集团。
作为一个“商帮”,应该是具备五个条件,第一,在这个地区要有相当发达的商业;第二,有一批积累了大量资本的巨商作为中坚;第三,在经营、制度、文化等方面存有不同于其他商业集团的特点;第四,很多独立的商家出于经营和竞争的需要组成以地域为纽带的松散结合;第五,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按照这些条件,学界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商帮:山西以晋中为中心的晋商,歙县、婺源等徽州六县的徽商,临清、济宁、聊城、烟台这个带的鲁商,以宁波为中心的浙商,以龙游县为中心(包括常山、衢县和江山五县)的龙游商,苏州西南吴县境内太湖中东、西洞庭山(现在吴县的东山镇和西山镇)的洞庭商,江西由人口流动形成的江右商,以福建沿海为中心的闽商,以广州、佛山一带为中心的粤商,与晋商同时兴起、亦被称为晋商小兄弟的陕商。
这十大商帮最活跃的时期是明清,但都是在明代形成的,即使时间并不相同。
为什么十大商帮形成于明代?商帮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商品经济发展又是生产发展的结果。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在宋代曾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经过元代之后在明代又迎来了一个经济高潮。
明代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达到传统农业下的完备。
人力犁、风力水车得到广泛使用,龙骨车得到改善,并使用了畜力。
水利建设有了相当发展,到15世纪初,明代共开塘堰40897处,河4162处,修渠堤岸5048处。
在农业方面,发明了砒石拌种、骨灰蘸秧根、区田法、提塘耕作法。
福建、浙江有了两季稻,广东还有三季稻。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地域性商帮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地域性商帮一、福建商帮亦盗亦商福建商帮的兴起,一开始就与封建政F的官方朝贡贸易和禁海政策针锋相对。
他们走私进行商业贸易,不能贸易时就进行抢劫,他们具有海盗和商人的双重性格。
内外勾结的贸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他们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以利销售,他们不仅在海营商,还有许多也是“陆地商”,“水陆两栖”,海上贸易也做,陆地贸易也做。
明清福建商人,把国内与国外的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经营,进行多种形式贸易,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很有影响的地方商帮。
点评: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福建商帮却在海外南洋、T灣等地开辟出新的商业场地。
福建商帮中的许多商人,正是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无畏地开拓海外市场,终于在福建帮这棵枯树上开出了新枝,使福建商帮的商业精神在海外华人和T灣的福建籍人身上得到延续。
二、广东商帮内涵丰富道光十年,英国议会对曾在中国作过商业贸易的英国商人进行一次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在广州进行贸易的人都一致声称,在广州做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
”海外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太阳无时不普照粤人社会。
”粤商的辉煌时期,还是在近、现代。
在近代,由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以及中国缓慢地迈开近现代步伐,晋商、徽商等因为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而粤商却伴随着近代广东商品流通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广东商人发迹于东南亚和香港、潮汕地区。
二次大战期间,广东商人虽然曾一度沉寂,但经过战后若干年的苦斗,又终于在上一世纪70年代后崛起于中国南部、香港及东南亚。
点评:近代粤商发扬了古代广东商人的冒险开拓、独立进取的商业精神,而在参与国际商业贸易的过程中,近代潮商又具有了某种开放的心态。
在近代广东商人身上,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近代商业文化的某种有效的结合与融合。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也许才是粤商继晋商、徽商衰落之后仍能发展,并进一步成长的原因。
2020-2021学年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0-2021学年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 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授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在此董仲舒宣扬()A.君权神授B.三教合一C.经世致用D.格物致知2.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此举推动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并能起到同样效果的有①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②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③颁行九品中正制,维护鲜卑贵族特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 “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
一如郡县置吏之法”。
此处的“太祖”最有可能是A.耶律阿保机B.元昊C.完颜阿骨打D.铁木真4. 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的忽鲁漠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
这说明郑和下西洋A.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B.推动明朝放弃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C.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D.扩大了明朝在印度洋沿海的影响力5. 开平煤矿建成前,天津市场充斥着日本煤。
开平煤矿建成后,以质优价康的煤有力地抵制了日本煤。
当时北洋水师、轮船招商局及天津的外轮,均争购开平煤。
这说明A.日本商品独占中国市场B.中国煤炭获得外商认可C.洋务运动摆脱资金困境D.洋务企业抵制经济侵略6. 下面是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
这一状况可以用于印证A.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的发展B.民族工业迎来一个“短暂的春天”C.纺织业是当时的第二大工业D.辛亥革命后重工业得到一定发展7.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这一材料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8.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制订的实际工作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把工人运动放在全部工作中的首要地位。
关于商帮的记载
商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商业组织形式,通常由同一地区或同一行业的商人组成。
商帮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地域间长途贸易的兴起,各地商人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了商帮。
在商帮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商人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商业文化和习俗。
例如,晋商以诚信、勤奋、节俭著称,注重商业道德和信誉;徽商则以儒商、文化底蕴深厚著称,注重商业礼仪和文化传承。
历史上,商帮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商帮通过组织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商帮也促进了地域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各地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关于商帮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的一些商业文献和地方志。
在这些文献中,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商人和商帮的描述和记载。
此外,在清朝时期的一些小说和笔记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商帮的描写和记载。
例如,《红楼梦》中就有一些关于徽商的描写,反映了徽商的文化底蕴和商业礼仪。
总的来说,商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的商业组织形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商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于今天的商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明清时商帮的知识点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商业活动也十分繁荣。
商帮在这个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明清时期商帮的一些知识点。
一、商帮的定义和起源商帮是指一群商人或商业家族组成的组织,以经商为主要活动,共同合作、互助共赢。
商帮起源于中国古代,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商业组织形式。
二、商帮的组织结构和特点商帮的组织结构一般分为总厂和分厂两级。
总厂是商帮的最高机构,负责整个商帮的经营和管理,由商帮的领导人担任。
分厂则是商帮的基层组织,分为不同的行业或区域,负责具体的经营活动。
商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助合作:商帮内部成员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分享风险和利益。
2.信用体系:商帮成员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信用体系,通过信用来推动商业活动。
3.专业分工:商帮内部成员根据各自的专业能力和资源进行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4.地域性:商帮一般以地域为单位组织,形成了各地的商业联盟。
三、商帮的经营活动商帮主要从事商品贸易、金融业务和行会活动等方面的经营活动。
1.商品贸易:商帮通过购买和销售商品来获取利润,其中包括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2.金融业务:商帮在金融领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放贷、兑换货币、开设票号等。
3.行会活动:商帮会积极参与行会的组织和管理,为行会成员提供支持和保护。
四、商帮的贡献和影响商帮在明清时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促进经济繁荣:商帮的兴起促进了商品流通和贸易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2.财富积累和社会地位提升:商帮成员通过经商获得了丰厚的财富,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3.文化交流和传播:商帮的活动促进了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商帮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帮的组织结构和特点、经营活动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和影响都是我们了解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的重要知识点。
明清晋商与徽商兴起的原因及其商业伦理
者在 国家各级公署 中专 门设立阴阳学 ,大清会典》 “ 《 日:凡阴阳家 , 由直省有 司官择明习术数者, 申督抚
咨部 给札 为 阴 阳学 , 州县 各一 人 , 日正术 H 府 府 日典 术 , 日 训术 , 县 以辖 日者形 家之 属 , 其幻 妄 惑 民 , 禁 郡 邑有大 典礼 , 兴作 ,卜日候 时用 之 。 所谓 “ 大 ” 日者形 家 之属 ” 即天文 地理 、 , 风水 堪舆 之学 , 明清各 地
合一思维 的影响 , 追求天地人三才合一 ,道德经》 《 所谓“ 人法地 , 地法天” 《 ,易经》 所谓“ 仰观天文 , 俯察
地理 ”,观乎 天文 , “ 以察 时变 ”讲 的就是 天 文地 理对 地域 文化 的影 响 , 《 官》 , 故 周 有保 章 氏“ 以星 土辨 九 州之 地 , 所封 封域 皆有 分 星 。 … 《 ” 史记 》 因此 首创 “ 天官 书 ”,汉 书》 为 “ 文 志 ” 并 创 “ 《 改 天 , 地理 志 ” 此 ,
强多豪杰” , 大同府“ 民鄙朴 ,- Lc 好射猎 , 其 O ̄3 , ' 士人劲直” , 绛州 “ 人性 刚一 , t 多勇敢 ” , 8 - [ 代州
“ 野勇 悍 ” “ 武少文 ”2 等 。 质 、多 [1 4
高等 学校省级教 学团队《 中国历 史与 文化》 建设项 目阶段性成 果。 作者简介 :丁希 勤(9 4一) 男, 徽怀宁人 , 17 , 安 副教授 , 博士 , 安徽大学历 史学在读博 士后 , 合肥 ,30 9 20 3 。
15 5
明 清 晋 商 与 徽 商 兴 起 的 原 因及 其 商 业 伦理
白虎 , 朱 雀 , 玄武 , 南 北 山西为 白虎 , 为将 军 , 《 书》 “ 故 汉 谓 秦汉 以来 , 山东 出相 , 山西 出将 。 东 方 于五 行 ” 为木 , 于五脏 为肝 , 通 于 目, 、 肝 木 目为相 , 日山东 出相 。 故 白虎为 武神 , 山西 民俗 多强 悍 。如 太 原 府 民俗 “ 故 不甚 机 巧 , 颇 劲 悍 , 于戎 马 ” , 阳府 “ 然 习 平 刚
中国古代十大商帮
中国古代十大商帮2006-12-09 来源:无商帮在我国古已有之,盛兴于明清。
他们的贸易活动领域遍及全国各地,其商品曾远销到世界各地并大受欢迎,对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明清时期初步形成的传统市场体系,正是有赖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各个地方商帮来连接市场中的网络。
古代丝绸之路留下的传奇故事,可以找到它的原型。
在历史发展各个时期,帮会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它是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在一定区域内、一定时段在资源整合上自发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帮”是文化上的概念,目前已经虚化。
商帮在商业往来中起了很大作用,有效地整合了商业资源。
毕竟个体资源是有限的,想获得更大发展就需要更多的资源。
大家都有这个需求,组合起来,作为互助形式,形成内部的游戏规则。
它们的内部也有一个分工,按每一个买卖进行,每做一桩买卖,大家就会决定谁负责买卖,谁负责运输,谁负责产品的完好无损。
但帮会的内部成员很不稳定,在一桩桩买卖中形成并更换。
时间长了也会形成一些固定的不成文的潜规则,不像企业那样形成固定的组织。
不可否认,商帮整个商业往来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其内部共同分享资源,在竞争中获取优势,但弱点明显,个人意图突出,整体利益很少。
商会(帮会)的作用很多,包括相互之间的团结合作、互补、信息交流。
中国古代有徽、晋、陕、鲁、闽、粤、宁波、洞庭、江右、龙游等十大商帮,其中以徽商和晋商规模最大、实力最为雄厚,纵横商界500年,最后却在清末民国时期,被宁波帮后来居上、取而代之。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陕西商人。
明洪武(1368-1398)初年为了供应北部边防粮食供应而实施纳粮中盐的开中法,山陕商人凭借地理之便迅速崛起。
明代山西商人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各大盐场及四川地区。
随着清代国家的统一,版图的拓展,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大,成为东北、蒙古、新疆的主要商人力量,其活动范围甚至远至西藏,山西商人还垄断了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并从事东南、两湖至西北的长途贩运贸易。
明代商业与社会变迁
明代商业与社会变迁来源:免费论文网许敏2006-4-18 10:10:00 网友评论0 条字体:[大中小] 收藏本文※我要投稿!20世纪50年代,学界对有明一代的商业始予重视并着手,至80年代渐成风气。
尽管在80年代之前,大陆方面的这种研究一直囿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框架之内,但对明代商业及商品许多专题的研究终属开创性质,成果不少。
从80年代后期开始,海内外学者对明代商业的研究有进一步的深入,如对当时商路的拓展,商业、商人资本的积累与拓殖,以及封建统治者对商业的干预及造成等专题,都有相当详尽深入的研究,史者在各自的论著中反映了他们多侧面多层次的探索,思考角度和层面上也各不相同,不乏新的突破。
大多数学者认为,明朝商业尤其是晚明的商业活动,作为当时经济一个新的活跃点,不仅与市民百姓、大小官吏,乃至皇亲贵戚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它透过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对非经济因素的幅射,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及人们思维行为等,都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
我国商业在明中叶以后取得显著的进步,已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1]。
但在肯定明代商业对社会变迁积极作用的同时,学者们对这种作用和其推动社会前进力度的估价意见并不完全一致,各有己见。
早年有代表性的看法,如傅衣凌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即指出,明清商人与商业资本的发展……我们又不可忽视的一点,即商业资本无论如何是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之上,总是孕育着封建制度的对立物的一种力量。
尽管商人和封建官府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对于当时处于正在解体过程中的中国封建社会,无疑的起了瓦解的作用,并促进独立货币资本的形成和集中,促使直接生产者,即小私有者破产,因而也就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若干前提,特别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创造了广大的商人层。
[2]王毓铨先生持大致相同的看法,认为,“商业容易使一个凝滞的社会秩序活动起来”,“不是政治,倒是商业和商品生产逐渐地摧开了封闭的凝固的经济结构,破除了贱商的政策和习俗,打破了传统的等级,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江西商帮
明清时期,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广州商帮借此有利条件,大做国际贸易和长途贩运批发生意,一方面到全国各省收购货物运回广州出口,一方面将广州进口的洋货贩销内地。其中部分商人到运河沿线的嘉兴、杭州、苏州、松江、天津等地贩运棉花、色布、白糖、谷米、铁器等,并到处设立会馆。
宁波商帮和龙游商帮是浙江商人的骨干力量,以经营纸张、书籍、丝绸、绒线、银楼、成衣、竹木、桐油、药材、海货为主。这两个商帮虽然不大,却以勇于吃苦冒险、贸易无弗届远的品格享誉商界,行商坐贩遍布全国。在运河沿线的杭州、常熟、苏州、济宁、聊城、临清、天津、北京等地,都有他们开设的商铺和会馆公所,其中尤以苏州、天津、北京最为密集。此外,两湖、河南、辽东等地的商人商帮也在京杭运河区域留下了许多转贩营销的踪迹。
福建商帮本以海上贸易为主,随着明清两朝海禁政策的逐步实施与加强,许多人转而向内地发展。万历年间,福建八府的商帮都在苏州建立了会馆。雍正时苏州最喧嚣的阊门南濠一带,有万余福建人经营糖茶、布匹、珠宝、香料,纸张等。山东的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峄县等地也多建有福建商人建立的天后宫、妈祖庙。
洞庭商帮是形成于江苏省太湖洞庭山的商人集团,因其南北转毂,随处设肆,故有“钻天洞庭”之称。洞庭商人起初是在附近的苏州、松江、嘉兴和湖州等城市和江南星罗棋布的市镇,以经营花果和粮食起家,以后逐渐扩大到丝绸、布匹、刻书印书等,贸易范围也日趋北上,长江以北的运河沿线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地区。明代中后期,洞庭商人中的翁氏、席氏、葛氏、叶氏等家族以山东运河沿岸最大的商埠——临清为中心,开展南北布匹贸易和经营典当业长达40年之久。至今临清舍利塔内碑文中仍保存有修塔时席氏捐资人的姓名。
交通便利为江西商人外出经商和运输货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是赣商发展的地域优势。所以“九江据上流,人趋市利;南、饶、广信阜裕,优于建、袁,以多利贾;而瑞、临、吉安尤称富足;南、赣谷林深邃,实商贾入粤之要区。”
明朝徽商的兴衰
明朝徽商的兴衰徽商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地域性商帮,起于东晋、发展于两宋、兴于明末清初、衰于清中、亡于清末,其在兴衰过程中与统治阶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徽商,专指古代徽商,是古徽州一带商人的总称。
徽州在古代(明清以前)又有“新安郡”的别称,因此,徽州商人又被称为“新安商人”。
徽商萌生于东晋,隋唐时期已在当地小有名气,直到宋代才形成一定规模,后经过不断发展最终缔结形成了一个商业“帮派”,被世人称为“徽州商帮”,简称徽商。
古徽州大致位于今天安徽、江西和浙江三省交界,歙县、休宁县、婺源县、黟县、祁门县和绩溪县合围区域。
在地理位置上,古徽州地区以丘陵为主,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徽州人被迫外出经商”之说,明末“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弊书》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徽商的经营范围很广,足迹遍布全国,与潮商、晋商被合称为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其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除了粮食、绸布、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品之外,还包括“文房四宝”、典当、茶叶、食盐等,其中盐、茶、木、典被称为徽商经营的“四大宗”。
下面就来具体聊聊明朝徽商的兴衰。
明朝中后期徽商的兴起明朝建立以后,徽州商帮的势力日渐增大,至明陈化到万历(1573-1620 年)的一百多年里,徽商的发展进入第一次“黄金时期”。
当时徽商的发展形势,万历年间的《歙志·传》这样记载的:“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
”(一)木商的崛起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自古以来树木就特别繁多,而且树木的品种也多,因而木材资源十分丰富。
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徽州的木材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内产外销”模式而转向了“外购代销”模式。
随着自然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徽商不断向国内木材大市场进军,逐渐占领了我国东南和西南重要的木材产区,并通过“贱买贵卖”赚取大量财富。
明清时期工商业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明清时期工商业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历了从明朝到清朝的政治变迁,同时也是工商业经济的兴起与发展的时期。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工商业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兴盛明清时期商业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尤其是清朝的发展更加迅猛。
清朝统一全国之后,开启了广泛的海外贸易。
此外,清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商业城镇,以苏州为代表的商业城镇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与此同时,从安徽、湖南、广西等地向各个省市输送物资,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商业城镇。
商业的兴盛和发展也伴随着商业资本的形成和壮大。
商人垄断了贸易、地产和制造业等领域,形成了一些支配经济的商业资本家家族。
他们投资商业和金融活动,参与生产经营,聚集财富。
同时,随着市场的扩大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对奢侈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二、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清朝时期,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逐渐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出现了一些以水力和风力为动力的机械作坊,用以缩短生产过程和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纺织业、造纸业、铜器、酒坊、茶坊等行业逐渐发展,为工商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清朝采取了一些制度措施,推广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了工业技术的发展。
三、交通运输的发展明清时期交通运输也得到了发展,在交通运输方式上,清朝时期逐渐发展了广运河、京杭大运河等运输工具,并连续修建了数十年时间,为物资运输提供了方便。
同时,随着官员和商人活动范围的扩大,邮局网络也逐渐建立,成为清朝时期重要的传播工具。
四、货币的流通货币的流通对于工商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明朝初期,货币流通基本上还是以铸铜钱为主。
到了清朝初期,货币流通已经逐渐开始铸银币和铜元,此外,清朝还实施了通行金、银、钞和贝,从而为货币的流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之,明清时期的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而为中国经济奠定了基础。
在工业、商业、交通和货币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盛世的特点。
明清浙江地域多商帮兴起原因分析
明清浙江地域多商帮兴起原因分析【摘要】明清浙江地域多商帮兴起有其必然。
浙东文化“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思想的深刻影响,经商传统的根深蒂固,人多地少倒逼经商,水陆交通的便利,农业由单一向多种经营的转变,手工业的兴盛与专业生产区的出现,城镇的兴起,商业与贸易的繁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商帮在浙江地域内相继涌现。
【关键词】明清浙江多商帮兴起影响因素明清时期,浙江狭小地域内有多个商帮兴起,龙游帮、湖州帮、宁波帮、绍兴帮、杭州帮等,多商帮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浙江经济发展、人文思想孕育的一个必然结果。
一、浙东学派经商思想的影响明清之际由黄宗羲开创的浙东学派,是浙东地区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中华民族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思想成果。
自成一体的浙东文化中的“经世致用”、“实功实用”、“工商皆本”思想,孕育了浙江人强烈的经商意识,因此,根深蒂固的重商思想和经商传统是浙江地域多商帮兴起的原因之一,形成了深厚的民间经商基础和庞大的商人群体阵容。
浙东学派的重要的思想取向是“经世致用”,对浙江地域经商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再以下几个方面。
1、经世致用思想黄宗羲等一批具有经世精神的浙东知识分子依据市民社会的生活规则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程朱理学,竭力反映“士、农、工、商”的利益,要求经书研究要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案,反对空谈。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生活在浙江地域内的人们深受浙东学派思想的侵染,在浑然不自觉中深深刻上了“经世致用”,思想的烙印。
“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地方人文精神的实质,强调个性、个体、能力、功利、注重实际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
2、工商皆本思想在经济观念上,浙东学派揭示了“工商皆本”的合理性。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重本(农业)抑末(工商业)”作为基本国策。
明清时期,统治者更是变本加厉地推行这一国策,规定“各守其业,不许游食”,严禁弃农从商。
明清时期江右商帮与贵州商业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江右商帮与贵州商业经济的发展作者:钟华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04期内容提要:明清时期是贵州商业经济产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江西江右商帮的兴盛时期,赣商进入贵州,对贵州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而贵州在为外来商业文化提供活动平台的过程中,本身的商业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关键词:明清时期江右商帮贵州经济商业文化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4-71—73“江右”在中国历史上泛指现在的江西一带,据清代魏僖所著的《日录杂说》上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何也?日: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
”也有学者认为,江西位于江南西部地区,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
故“江右”在很长一段时期曾被作为江西的代名词,而明清时期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江西商人也就被人们习称为“江右商帮”。
一、江右商帮的兴起江右商帮的兴起,得益于当时中国社会大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其自身所拥有的人口、物产、交通、地理等优越条件。
元末明初,由于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以及明王朝统一中国军事和政治上的需要,无论国家还是人民,对生活物质资料的需求都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尤其是在挥师南下、平定云贵两广等南方边疆边远民族地区的过程中,鉴于这些地方人口稀少和经济的欠发达,粮草物资等军需给养的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仍要依赖物产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定都南京,第一个设省的地区就是江西。
随着明朝对全国的统一,明军不断进兵两湖、两广、云贵,都是以江西为基地。
明军北伐中原,进军西南,战争连绵不断。
相对而言,东南地区则战事缓和,生活较为太平。
明朝统一中国的军力虽从南京出发,而军需给养却多依赖于江西供给,这就为赣商的兴起形成了很大的商业空间。
江西不仅拥有长江中游三大平原之一的鄱阳湖平原,而且拥有运河——长江——赣江—北江3000公里长的黄金水上贸易通道的三分之一约1000余公里,在实行海禁闭关政策、只留广州一个对外通商口岸、经济贸易绝大部分只能在内部循环进行的历史时期,这一突出的地理优势尤为显要;江西盛产瓷器、茶叶、纸张、夏布、大米、药材、木竹、烟草、蓝靛、煤炭、钨砂等等,其制瓷业和造纸业在明代首屈一指,占了当时全国五大手工业中的两项;这些因素,给赣商的兴起发达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内部和外部社会环境,使其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能迅速发展开来,遍及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成为与著名的晋商、徽商等齐名的十大商帮之一。
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
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
明清时期,徽商的兴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因素
徽商兴起与安徽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安徽位于长江中游的交通枢纽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交通便利,使得安徽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同时,安徽地区富饶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也为商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政治经济条件
明清时期,徽商兴起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明朝实行的官僚制度,使得地方官员一般不能经商,因此商人在地方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同时,明朝后期由于战乱频繁,使得官员的岗位不稳定,而商人在商业上则更加稳定,所以有更多的投资和经商机会。
三、金融制度
徽商兴起还与徽商自身的金融制度有关。
徽商以其先进的金融手段而闻名,例如“五亏法”和“三单攻坚法”等。
这些金融手段使得徽商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提供贷款和融资服务,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前往徽商集聚的地区经商。
四、徽商文化和商业道德
徽商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商业道德也是其兴起的原因之一、徽商重视家族观念和家族企业的传承,世袭经营的制度使得徽商在商业上有着长久的竞争力。
徽商注重商业诚信和信誉,讲究道德操守,尊重契约精神,这种商业道德使得徽商能够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从而扩大商业网络。
五、对外贸易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徽商兴起的原因有地理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条件、金融制度、徽商文化和商业道德以及对外贸易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
素相互作用,使得徽商能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时中国商业最为发达的
商人群体之一。
晋商兴起原因探析
晋商兴起原因探析自明代中叶起,晋商正式形成了一个商帮。
所谓商帮,就是以地邻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一种商人集团。
它主要由有一定贸易自由的贩运商人组成。
明嘉靖年间内阁大学士严嵩的儿子严世藩与人说:“天下富家,积资满五十万以上,方居首等”,结果是当时全国十七家列入,其中“山西三姓,徽州两姓。
”明人沈思孝在《晋录》中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史料文献和实物佐证都能够说明至少在明朝中叶的嘉靖万历之时,晋商已经开始在经营范围和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崭露头角。
到了清代,晋商就进入了鼎盛时期,尤其在清代创立票号之后,商品经营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一度执全国金融界之牛耳。
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晋商一直是地主制经济运转过程中的主体集团之一。
在重要商品的地域性买卖以及全国性商品运销、对外贸易、金融汇兑,乃至在政府军事物资供应、饷源以及财政支持等方面,晋商都曾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骄傲地以明清晋商而“自夸于世界人之前”。
本文将从五个角度出发,探析晋商兴起的原因。
一、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优势是晋商成功的客观原因。
我国的农业经济生态区可以分为两大块。
从黑龙江的漠河到云南的腾冲,画一条东北-西南向的斜线,这条线的西北是游牧经济区域,而东南是中原汉族广大农业、手工业区域,它们是两类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
这两类农业生态系统分界线,在北方大体与长城平行。
而山西背靠蒙古草原,南接中州河南,右连陕西,左屏河北,位于这两种经济区域之间。
因此,山西就自然而然充当了促进相互联系和彼此互补的这一角色。
作为农耕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中原地区,自古需求游牧经济文化的某些补充。
比如游牧地区的特产马、羊、骆驼及皮毛、药材等,这是农耕生活所必不可少的。
因此,蒙古游牧地区对中原农耕社会和生活的补充是全面的,而非某一时、某一地、某一物的交换。
只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区域,就存在着这种互补。
同样,中原先进的农耕社会对蒙古游牧地区在各个方面的“汉化”和补充性更强,也更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商帮”的提法,大体上晚至清末光绪年间才能在相关文献中睹见,在实际商业活动中,有关地域和行业的“帮”的说法,至迟在乾隆年间就已经较为散见了,嘉、道时期,各地有关地域和行业“帮”的说法更较为常见了①。
然而商帮在明代已实际上形成,可以说是既有研究的相当一致的看法,商帮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新事物。
今人有关明清商业和商人的论著,动辄以商帮或某某商帮之名冠之,也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只是各支地域商帮具体兴起或形成于何时,以何为标志,其背景又是什么?却很少见有专论,偶有论及者,也是人言言殊,自说白话。
今专文探讨明代各支地域商帮的形成及其背景,期望能够推进和深化对明清商业商人商帮史的研究。
一、安徽各支商帮的形成安徽商帮在明代指徽州商帮和宁国商帮。
关于徽商成帮的时代,学界已有较多看法,或谓徽商形成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一大批手握钜资的徽州儒商构成商帮的中坚力量,二是商业竞争日趋剧烈,徽州商人为了战胜竞争对手,有结成商帮的必要。
徽商形成的标志主要表现为:徽人从商风习的形成;徽人结伙经商的现象已很普遍;“徽”、“商”或“徽”、“贾”二字已相联成词,成为表达一个特定概念的名词而被时人广泛运用;作为徽商骨干力量的徽州盐商已在两淮盐业中取得优势地位。
徽州商帮应是成化、弘治之际形成的。
这时徽州商帮形成的标志都已显现出来了②;或谓徽商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名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形成于一系列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之中,形成于新安文化程度整合完成之后,勃兴于16世纪商业竞争激烈进行之际,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北京歙县会馆的建立,可以认为是徽商成帮的标志,也是徽商群体心理整合完成的标志,徽商价值观的确立,标志着徽商心理整合的完成、徽州商帮的形成③。
商人成帮未必一定要完成群体心理整合,群体心理整合的完成也很难有一个具体的时间。
成立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的北京歙县会馆,直到清末,始终主要作为科举试馆与官员居停团拜的场所,“专为公车及应试京兆而设,其贸易客商,自有行寓,不得于会馆居住以及停顿货物”④,商人在其中不占主体地位。
这样的会馆,是无法作为徽商成帮的标志的。
而《徽商研究》认为徽州商帮形成的标志在成化、弘治时期都已显现出来了的看法,衡之实际情形,大体上是可以成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关商帮名称出现的时代、前后演变等,容另文探讨。
②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③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5页。
④《重修歙县会馆录》,《续录后集·乾隆六年会馆公议规条》。
弘治《徽州府志》卷1《风俗》是这样描述府属各县的经商概况的:“旧志:六县山壤限隔,俗或不同。
歙附郭,其俗与休宁近,读书力田,间事商贾。
绩溪之俗有二,徽岭以南壤瘠而民贫,岭南壤沃而民饶。
黟则民朴而俭,不事商贾。
祁门则土隘,俗尚勤俭,男耕女织,以供衣食。
婺源乃文公桑梓之乡,素习诗礼,不尚浮华。
”弘治府志前的所谓“旧志”,很可能是指元延祐六年(1319)的《新安续志》。
其时歙县还只是“间事商贾”。
可嘉靖《徽州府志》卷2《风俗》则记载,歙县之西,“操其奇赢以相夸咤”,婺源“操什一之术不如东南”,又称:“徽之山,大抵居十之五,民鲜田畴,以货殖为恒产。
春月持余赀出,贸十二之利为一岁计,冬月怀归,有数岁一归者。
上贾之所入,当上家之产;中贾之所入,当中家之产;小贾之所入,当下家之产。
善识低昂时取予,以故贾之所入视旁郡倍厚。
然多雍容雅都,善容仪有口,而贾之名擅海内。
”这段文字,实际上出自休宁人吴子玉之手,吴作有《风俗志》,仅开首作“民故不能齐事田畴,要以货殖为恒产”,以下文字略同①。
嘉靖时歙县、休宁等地已是“以货殖为恒产”,以“贾之名擅海内”,习见“上贾”、“中贾”、“下贾”。
那么何时是转变期呢?万历《歙志·风土》描写该县风习转变道:“寻至正德末嘉靖初,则稍异矣。
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资交捷,起落不常……迨至嘉靖末隆庆间,则尤异矣。
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将歙县从商风习的形成匡定在正德、嘉靖年间。
县志的这种概括,并没有及时反映出歙县商人的经商实际,歙县等地经商成风可能更早些。
据《溪南江氏族谱》记载,弘治时歙县人江才生,其妻劝他经商时说:“吾乡贾者什九,君宁以家薄废贾?”在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成化末,松江老人云:“松民之财,多被徽商搬去”②。
在太仓,因徽商钱璞定居陆公堰,捐资修葺,遂更其市名为“新安”③。
在嘉兴,弘治时,因“徽人”成倍收取利息,崇德知县“捕之,皆散去,阖境称快”④。
都可说明其时徽商在江南人数之众。
在全国最为重要的产盐地两淮盐场,到成化十年(1474),考中进士举人的徽商子弟已有18人。
据黄氏族谱称,“吾宗黄氏世货鹾两淮”。
黄氏家族世代经营两淮盐业已成特色。
更据《竦塘黄氏宗谱》记载,弘治时歙县人黄豹,少年时其“邑中富商大贾饰冠剑,连车骑,交守相,扬扬然,诩诩然,卑下仆役其乡人”⑤。
歙县人汪相(1435—1518年),“家世以赀雄”,而其早年即商游齐鲁,“益振其先君之业”⑥。
如果徽人经商之风未兴,外出人数不多,上述情形均是不可思议的。
正是有鉴于成、弘时期当地经商成风,因此有人序万历《歙志》时称:“长老称说,成、弘以前,民间椎少文,甘恬退,重土著,勤穑事,敦愿让,崇节俭。
而今则家弦户诵,夤缘进取,流寓五方,轻本重末,舞文珥笔,乘坚策肥。
”将成、弘时期作为经商是否成风的转变时期。
万历《歙志》所说的正、嘉之际,已是全国风俗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徽州的休宁、歙县二县应该在经商风习的形成上时间更早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参见吴子玉《大彰山人集》卷31《志略部》。
上述看法,首先由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指出,见其《<复初集>所见明代徽商与徽州社会》,氏著《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②李绍文:《云间杂识》。
③弘治《太仓州志》卷7《义行》。
④焦袁熹:《此木轩杂著》卷8《货殖》。
⑤嘉靖《新安左田黄氏宗谱》卷3《处士黄公云泉行状》,转引自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第36页。
⑥严嵩:《钤山堂集》卷31《汪处士墓表》。
综合上述各种情形,笔者基本赞同《徽商研究》的看法,大体上可将成、弘之际视为徽商特别是歙商休宁商形成商帮的时期。
只是需要指出的是,由地方文献的记载来看,其时徽人从商风习的形成,仅限于歙县、休宁、祁门三县,还不能说“整个徽州从商风习已经形成”。
祁门经商风习虽与休、歙二县同,但势头没有休、歙猛,地域范围没有休、歙广。
黟县按县志的说法,到清前期才有人经商,嘉庆志才称“为商为贾,所在有之”,可以断言,黟县经商成风是清前期的事。
婺源商人以在长江沿线贩木而出名,但也是清前期的事,而且仅限于该县东北乡人。
绩溪直到嘉庆时,农业仍是主业,外出经商之风形成相当晚。
同时,也不宜将徽商形成的时间推论得太前。
成化二十三年(1487),在河南,徽王对过往商品用强抽分,在弘治四年(1491)工部侍郎徐恪的奏议中,仍称“徽州府客人”汪玺等受害上告,而未称后世习见的“徽商”①。
上述弘治时崇德知县逮捕违禁取利之人,文献称“徽人”而非“徽商”。
凡此似乎都说明,“徽商”作为商帮群体的名称,社会上还未约定俗成。
“徽商”这一名称还未完全稳定,正说明其时徽商还处于形成过程中。
徽商的主体歙县、休宁二县商人成帮后,除了歙县商人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在北京参与到同籍仕绅中共建了歙县会馆外,徽商还在其它地方建立了类似的同乡同业组织。
如据后人追述,徽籍商人明代时即在常熟“虞山北麓建设梅园公所,置地厝棺,以安旅骨”②。
浙江衢州府常山县城小东门朝京坊新安里的徽州文公祠,建于天启七年(1627),实为徽州会馆③。
同省严州府遂安县的新安会馆设在关帝庙,创建于天启年间④。
明代徽州茶、漆商人在宣武门外大街创建歙县会馆⑤。
这类纯粹由徽商创立的同乡同业会馆和公益性设施已可散见,可以视为徽商早已成帮的标志。
宁国商帮少见人提及,是指形成于宁国府下辖的宁国、太平、宣城、旌德、泾县和南陵六县的商人集团。
因宁国历史上地系宣州,宁国商通常又称为宣州商人,在清代有时又与徽州商人结成集团活动,称为徽宁商人。
按照宁国地方文献的说法,明代成化、弘治以前,宁国人还多以农为重,很少有出外经商者。
当时,整个地区社会风气是“力耕织,薄商贾,敦俭朴”,宁国人是“鲜有百里之游,拥沃饶以为利,侈露积以为富,挟膏腴以傲刀锥”⑥。
正德以后,宁国人也纷纷走出家门,贸迁有无,开展商业活动。
当地地方文献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宁国人经商成风的形成过程。
泾县县志称,弘治时还是“鲜事商贾,尤贱工作”,到嘉靖时则“商贾亦远出他境”,到后来更“操奇赢,走四方者多矣”⑦。
旌德县志也称,“弘治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者。
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势使然也”⑧。
所以嘉靖、万历时人张瀚说,“自安、太至宣、徽,其民多仰机利,舍本逐末,唱棹转毂,以游帝王之所都。
而握其奇赢,休、歙尤伙,故贾人几遍天下”⑨。
而同时人章潢在其《图书编》中,更称宣、歙之间“其民尽仰机利,行贾四方,唱棹转毂,以游万货之所都而握其奇赢,故其地内啬而外侈”⑩。
泾县的丝商,万历年间已在湖州双林镇建了“式好堂”,即是泾县旧会馆⑾;崇祯十一年(1638)在芜湖建了“卉木庵馆”,也即泾县会馆,并捐田52亩⑿。
由这些描述和商人公益性的修建可知,受徽州而影响,到嘉、万历时期,宁国人结伙外出经商已经蔚成风气,一个地域性商帮初步形成了。
二、山西商帮的形成关于山西商帮形成的时代,张正明等认为,晋帮商人在明代前期开中法和商屯实行的过程中崛起于国内商界,而“晋帮正式形成在明代中期”⒀。
而陈学文则认为,足以与徽商相抗衡的是晋(山西)商,“它崛起于明末清初,大有后来居上之势”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劾徽王违法抽分疏》,《少司空主一徐公奏议》,《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第2册。
②《昭文县为梅园公所卜建存仁堂给示勒石碑》,《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9页。
③郑瀛:《文公祠记》,嘉庆《常山县志》卷11《艺文志》。
④乾隆《遂安县志》卷2《营建·坛庙》。
⑤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前言第3页。
⑥嘉庆《宁国府志》卷9《风俗》。
⑦乾隆《泾县志》卷4《风俗》。
⑧嘉庆《宁国府志》卷9《风俗》引。
⑨张瀚:《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