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 下游工程技术知识点
发酵工程考试重点整理
![发酵工程考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83b6efa910ef12d2af9e7bb.png)
第一章名词解释1. 发酵:利用生物细胞(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经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变成所需产物菌体体的过程。
2. 发酵工程:是以天然生物体和人工修饰的生物体为加工对象,集现代化高新技术为一体,生产产品或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一种工程技术。
3. 生物工程:广义上说是指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及工程学的原理,开发利用生物材料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工程技术。
狭义上是指以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的总称。
4. 生物催化剂:指传统发酵所利用的微生物外,还包括现在生物技术所利用的动植物细胞或细胞中的酶。
简答题1.发酵过程的特点答:①发酵生产过程通常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一般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各种设备不必考虑防爆问题,对设备要求相对较低,还可是一种设备具有多种用途;②发酵生产所用的原料主要以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如玉米、淀粉、豆饼、玉米浆、酵母膏、牛肉膏等为主,基本属于可再生的生物资源范畴;③发酵过程中的反应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方式进行,数十个反应过程能够像单一的反应一样在单一的生物反应器中进行;④发酵工业与其它工业相比,相对投资较少,见效较快,具有经济和效能的统一性。
2.发酵工业生产流程答:发酵工业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①原料预处理;②发酵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③无菌空气的制备;④微生物种子的制备;⑤发酵过程的操作方式;⑥发酵产品及分离提纯工艺。
3.发酵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重要历史阶段和典型技术答:①天然发酵阶段从史前到19世纪,人们不了解发酵的本质,仅利用自然发酵现象制作各种饮料酒和发酵食品,主要技术为酿酒技术;②纯培养技术的建立主要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以德国利斯特.柯赫完成了细菌纯培养技术;③通气搅拌发酵技术的建立从1929年开始到942年青霉素发酵生产的成功;④代谢控制发酵和现代发酵技术的发展从1956年到现在以日本木下祝郎发明了代谢控制发酵技术,使谷氨酸发酵生产实现产业化。
发酵工程下游技术2011
![发酵工程下游技术2011](https://img.taocdn.com/s3/m/3631d712cc7931b765ce154e.png)
下游加工过程的选择原则
在工业生产规模的前提下
①能够达到所要求的纯度;
②收率高;
③生产成本尽可能低;
④工艺过程尽可能缩短和简化 ⑤生产中所产生的废物能够处理; ⑥实验过程能够成功地进行放大;
28
发酵工程下游技术的发展趋势?
①膜技术的推广使用;
②亲和技术的推广使用;
③优质层析介质的研究; ④上游技术对下游过程的的特点和重要性?
1.发酵液是复杂的多相系统; 发酵液是含有细胞、代谢产物和剩余培养基等多 组分的多相系统,粘度常很大,从中分离固体物 质很困难。 2.代谢产物在培养液中的浓度很低,并且稳定性差, 而培养液中杂质含量却很高; 发酵产品在发酵液中浓度很低,且常常与代谢产 物、营养物质等大量杂质共存于细胞内或细胞外, 形成复杂的混合物;欲提取的产品通常很不稳定, 遇热、极端pH、有机溶剂会分解或失活。
19
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流程和单元操作
20
达到工业应用水平的技术 固液分离技术:过滤、离心、絮凝。 细胞破碎技术:珠磨破碎、压力释放破碎、冷冻加压
释放破碎和化学破碎等技术。
初步分离纯化技术:沉淀、离子交换、萃取、超滤等
技术。
高度分离纯化技术:小分子物质可通过离子交换、脱
色和结晶、重结晶等方法。生物大分子的纯化采用各种色 谱技术,如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色谱,目前已经开始批量 生产。
下游工程
Fermentation Process Control
Downstream Processes
7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上游工程
Upstream Processes - 优良菌种的选育 - 动植物细胞的培养 - 培养基的配制 Fermentation Process Control
第十章 发酵工业下游加工过程
![第十章 发酵工业下游加工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1fe1c60b844769eae009ed3f.png)
分离对象举例 脱盐、分子分级 甾醇、维生素、肽 蛋白质、氨基酸、抗 生素、核酸、有机酸 蛋白质、核酸 蛋白质 蛋白质 蛋白质、核酸 蛋白质、氨基酸 蛋白质、氨基酸 蛋白质、核酸 菌体、菌体碎片 菌体、细胞 蛋白质、核酸、糖类
四、发酵工业下游技术的一般工艺过程
• 下游加工过程由各种化工单元操作组成。由于生 物产品品种多,性质各异,故用到的单元操作很 多,其中如蒸馏、萃取、结晶、吸附、蒸发和干 燥等属传统的单元操作,理论比较成熟,而另一 些则为新近发展起来的单元操作,如细胞破碎、 膜过程和色层分离等,缺乏完整的理论,介于两 者之间的有离子交换过程等。
根据所加入的沉淀剂的不同,沉淀法可以分为: 盐析法 等电点沉淀法
有机溶剂沉淀法
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
聚电解质沉淀法
高价金属离子沉淀法
第四节 吸附法
• 在发酵工业的下游加工过程中,吸附法应
用于发酵产品的除杂、脱色、有毒物质和 抗生素的提纯精制
一、吸附法的原理
• 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与杂质、色素物质、有毒物
• 离子交换作用:是指一个 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与一 个固体中的另一种具有相 同电荷的离子互相调换位 置,即溶液中的离子跑到 固体上去,把固体上的离 子替换下来。这里溶液称 流动相,而固体称固定相 • 蛋白质、氨基酸、核酸、 酶、抗生素
一、基本原理
• 离子交换剂通常是一种不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它的分子中含 有可解离的基团,这些基团在水溶液中能与溶液中的其它阳 离子或阴离子起交换作用
目 的
• 分离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细胞碎片、核 酸和蛋白质的沉淀物) • 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改变滤液性质,以 利于提取和精制的顺利进行
一、 发酵液的预处理
• 采用理化方法设法增大虚浮液中固体粒子的大小、 或降低粘度,以利于过滤 • 去除会影响后续提取的高价无机离子 预处理的方法 1、高价无机离子的去除方法 2、杂蛋白质的去除 3、发酵液的凝聚和絮凝
【发酵工艺学总论】第五章_发酵下游技术
![【发酵工艺学总论】第五章_发酵下游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30ae761168884868762d629.png)
。
5.3细胞破碎的原理与技术
三、破碎率测定
1、直接测定:染色、细胞计数 2、目的产物测定:与完全破碎率的得率比较 。 3、导电率测定。
四、破碎技术发展
1、多种方法结合 2、与菌种和发酵过程结合:包涵体的形 成、引入噬菌体基因、耐高温产品等。 3、与下游分离过程结合。
权衡点:高的产物释放率、低的能耗和便于后步提取
对于固体粉末中含有的生物
大分子,可采用溶解法。先制备好含水的反胶 束的有机溶液,然后把含生物大分子的固体粉 末加进此种反胶束的有机溶液中,同时搅拌,
生物大分子慢慢地进入到反胶束内的水中心而
实现萃取过程。
4、超临界萃取技术 超临界萃取是以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在临 界温度和临界压力附近的条件状态下,从液体 或固体物料中萃取出待分离的组分,又称为压
流动方向与原来渗透的方向相反,
这一过程称为反渗透 。
五、离子交换分离技术
离子交换分离法是利用溶液中的溶质离 子与离子交换树脂的活性离子交换时结 合力大小不同而进行分离的一类方法, 在发酵工程中,离子交换法广泛应用于 水的处理和小分子产物如氨基酸、有机 酸的提取。
2017/7/10
48
1、离子交换树脂的类型
学反应生成脂溶性复合分子实现溶质向有机相
的分配,萃取剂与溶质间的化学反应包括离子
交换和络一般是将水溶液中的溶质萃取到 有机溶剂中,这会使许多生物大分子在有机溶 剂中失活变性。双水相系统中多聚物的水溶液
给生物分子提供温和的环境。双水相萃取可直
接从细胞破碎匀浆中萃取蛋白质,无需分离细 胞碎片。
①可大致确定它是属于哪一类型; ②可了解它是一种成分还是几种成分的混合物。
发酵工程期末考点总结
![发酵工程期末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bedc1681eb91a37f1115cb1.png)
绪论
发酵(fermentation)最初来自拉丁语“发泡”( fervere), 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谷物产生CO2的现象。
工业微生物上:指利用培养微生物获得产物的有氧或无氧 的任何过程。即:通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产 生和积累人们所需产品的生物反应过程。
从广义上讲,发酵工程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 中游工程和下游工程。 上游工程:优良种株的选育,最适发酵条件(pH、温度、
植物体采集方法
在采集叶面时,一般是用灭菌的剪刀、打孔 器、安全刀片等,由几片新鲜叶片的同一部位切 取一小块,并注意不要损伤周围边缘。 选择叶面时应考虑叶位、叶龄、叶片正反面 和在一片叶上的取样部位。 采集植物根及根系时,方法与根际土样采集 方法相似。将洗净的根装入采样袋中,采集根系 时,一般与根际土样一起保存。
土样采集方法
森林、旱地,草地可先掘洞,由土壤下层向 上层顺序采集; 水田等浸水土壤在不损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插 入圆筒采集。如果层次要求不严格,可取离地面 5~15cm处的土。将采集到的土样盛入聚乙烯袋或 玻璃瓶中。 在采集植物根际土样时,一般方法是自土壤 中慢慢拔出植物根,在大量无菌水中浸渍约20min, 洗去粘附在根上的土壤,然后再用无菌水漂洗下 根部残留的土,这部分上却为根际土样。
3.根据培养基物理性状不同,可以分为液体发酵类和 固体发酵类。 4.根据菌体生长与产物形成关系,分为3类: *生长并联型:微生物的比生长速率与目的产物的比生长速率
成正比,产物量与生产量同时达到最大。 代谢产物来源于微生物分解基质产能的初级代谢,菌体 生长、糖分解代谢和产物形成几乎是平行的。如:单细胞蛋白、 葡萄糖和酒精发酵。
第四章 发酵工程的灭菌与空气除菌
如果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混人放线菌,则放线 菌分泌的抗生素就会使大量的谷氨酸棒状杆菌 死亡。 如果在青霉素生产过程中污染了杂菌,这些杂 菌则会分泌青霉素酶,将合成的青霉素分解掉。
发酵工程下游加工工程
![发酵工程下游加工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7dd46d6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f.png)
• (二)清除高价无机离子 • 1. Ca2+、Mg2+、Fe2+等影响树脂旳互换容量 • 2. 用草酸清除钙离子,草酸钙还能增进蛋 • 白质凝固 • 3. 三聚磷酸钠与镁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 Na5P3O10+Mg2+ =MgNa3P3O10+2Na+ • 4. 黄血盐与铁离子形成普鲁土盐沉淀
• 3K4Fe(CN)6+4Fe3+=Fe4[Fe(CN)6]3+12K+
• (三)清除可溶性杂蛋白 • 1. 蛋白质等电点沉淀 • 两性物质,稳定性与所带电荷有关 • 酸性溶液中带正电荷,碱性中带负电荷 • 2. 酸性溶液中与阴离子物质结合形成沉淀 • 三氯醋酸盐、水杨酸盐、钨酸盐、苦味 • 酸盐、鞣酸盐、过氯酸盐等 • 3. 碱性溶液中与阳离子形成沉淀 • Ag+、Cu2+、Zn2+、Fe3+、Pb2+等
时,可同步清除非活性蛋白质
• 二. 发酵液固液分离 • (一)离心 • (二)过滤 • 菌种对过滤速度影响很大 • 真菌轻易过滤,放线菌则难 • 培养基构成对过滤也有影响
• 第三节 微生物细胞破碎
• 一. 微生物细胞壁旳构成与构造 • 微生物种类,培养基构成影响细胞壁 • 二. 常用细胞破碎措施 • 1. 珠磨法(bead mill) • 试验室:Mickle捣碎机、匀浆器Braun • 中试:胶质膜处理 • 工业:高速珠磨机(High-speed bead mill)
• 4. 盐析 • 亲水胶体,加入碱金属中性盐,脱水剂 • 5. 热变性 • 一般蛋白质在70~80C发生不可逆变性 • 如链霉素发酵液在pH3.0,加热到70 C保 • 持0.5h后过滤 • 柠檬酸发酵液在80 C处理 • 6. 加入絮凝剂 • 7. 吸附作用
发酵工程第十一章发酵工程下游技术发展及发酵液
![发酵工程第十一章发酵工程下游技术发展及发酵液](https://img.taocdn.com/s3/m/679b6a68f12d2af90242e6c9.png)
初步分离纯化技术:沉淀、离子交换、萃取、超 滤等技术;
高度分离纯化技术:离子交换、脱色、结晶、重 结晶、色谱技术
其他新型分离技术: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纳米
李 滤技术、渗透蒸发技术、液膜技术等等。
先 磊
新技术发展体现在那里
化学化工系
新技术发展的体现
发
酵
工 程
① 传统分离技术的提高和完善,集中在节能和提高
⑤ 发酵液中常有代谢副产物;
李 ⑥ 发酵液中含有色素、热原质等有机杂质,对提炼
先 磊
影响相当大,必须除去。
化学化工系
4、发酵产物后处理过程的分离纯化
必须的注意事项
发
酵
工 程
① 条件温和,必须保持产物生理活性;
② 能够达到要求的纯度,要选择合适的分离技术;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程产生的废水以及操作方式。
下游工程技术单元操作的原理和特点见P263,表 11-1。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李 先 磊
化学化工系
第二节 发酵液的预处理
发
酵
工 程
一. 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
二. 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改变
三. 发酵液的相对纯化
四. 固液分离工程及设备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③ 高度纯化(产物精炼):采用有限的单元操作, 去除与目标产物类似的杂质;
李 ④ 成品加工:产物的最终用途和要求,决定了最终
先 磊
加工方法,浓缩、结晶和干燥是主要过程。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化学化工系 发酵工程下游技术一般工艺流程
发酵工程下游技术
![发酵工程下游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910a21a10a6f524ccbf85f8.png)
第1节 概述 第2节 发酵液的预处理 第3节 细胞破碎的原理与技术 第4节 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原理与技术
第1节 概述
一、发酵工程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和重要性 二、发酵工程下游加工过程的基本原理 三、发酵工程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程序
二、发酵工程下游加工过程的基本原理 生物物质的分离方法与一般化学方法虽然 有许多不同特点,但在原理上又有许多是 相同的
类型及选择
• • • • 两性电解质的氨基酸----等电点。 碱性的抗生素----酸作为沉淀剂。 酸性抗生素----有机碱形成盐。 各种酶制剂和多肽类蛋白质的抗生 素----盐析法。
二、树脂法和吸附法
• 树脂法和吸附法在生化物质的 提取、浓缩、纯化、分离、脱 盐、转化、中和及脱色等操作 单元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树脂法
• 原理是利用树脂与产物结合, 让产物保留在树脂上与杂质分 开,再从树脂上洗脱产物或让 杂质与树脂结合,产物直接流 出。
树脂
• 树脂是一种惰性高分子聚合物 • 有两大类: • 一类:吸附树脂 • 一类:离蒸馏:一般用于分离沸点在 30—150℃间不易分解的混合液 • 2、加压蒸馏:用于分离沸点很低的混 合液, • 3、真空蒸馏:当某些物质沸点高,或 在高温下蒸馏会引起被分离物的分解 变质。
双水相萃取法 two-aqueous phase extraction
• 天然的或合成的亲水性聚合物 水溶液,在与第二种亲水性聚 合物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 就会产生两相。
双水相体系
• 某些高聚物之间或高聚物与无机盐 之间,在水中以适当的浓度溶解后 形成的互不相溶的两相或多相水相 体系。 • 高聚物- 高聚物- 水体系主要依靠 高聚物之间的不容性,即高聚物分 子的空间阻碍作用,促使其分相。
第12章 发酵工程下游加工过程概论
![第12章 发酵工程下游加工过程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12fba91d964bcf84b9d57bbe.png)
絮凝指使用絮凝剂(通常是天然或合成的大分 子量聚电解质)将胶体粒子交联成网,形成10mm 大小絮凝团的过程。
其中絮凝剂主要起架桥作用,工业上使用到 的有聚丙烯酰胺类衍生物、聚合铝盐、海藻酸 钠、壳聚糖等,目前最常用的是聚丙烯酰胺类 衍生物。
二)发酵液过滤常用设备
1)板框(plate and frame)压滤机
蛋白质胶粒凝结并沉淀析出。
蛋白质盐析常用的中性盐,主要有硫酸铵、硫酸镁、 硫酸钠、氯化钠、磷酸钠的蛋白质常常夹杂着其他蛋白 2)离子强度和种类 质地一起沉淀出来(共沉现象)。因此在盐析前血清要加 等量生理盐水稀释,使蛋白质含量在2.5-3.0%。 3)温度 盐溶(salting in): 许多蛋白在低盐浓度下发生盐溶现象 (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大大增加); 温度是影响溶质溶解度的重要因素,升高温度可以增加 4)pH 高盐浓度则盐析,离子强度越大,蛋白质的溶解度越低; 许多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 由于各种蛋白质分子颗粒大小、亲水程度不同,故盐析所 由于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最易沉淀,故可选择等电点的 需的盐浓度也不一样,因此调节混合蛋白质溶液中的中性盐 pH作为盐析pH 浓度可使各种蛋白质分段沉淀。
成品加工 (浓缩、无菌过滤、干燥、成型)
发酵工程下游技术发展及发酵液的预处理课件
![发酵工程下游技术发展及发酵液的预处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ca2d73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60.png)
CHAPTER
03
发酵工程下游技术发展趋势
高效分离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高效离心分离技术
01
研发具有高分离效率和低能耗的新型离心机,提高分离效果和
生产效率。
纳滤和超滤技术
02
研究开发高效、低成本的纳滤和超滤膜材料,应用于生物制品
的分离和纯化。
萃取技术
03
研究和发展新型萃取技术,如反胶团萃取、双水相萃取等,提
离心分离 过滤法 沉淀法 吸附法
优点是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缺点是需要高速旋转,能耗较 高。
优点是操作简便、成本低;缺点是对于微小颗粒的过滤效果不 佳。
优点是操作简便、成本低;缺点是沉淀剂的加入可能会影响产 物的性质。
优点是净化效果好;缺点是需要选择合适的吸附剂,且吸附剂 的再生和废弃吸附剂的处理较为困难。
CHAPTER
04
发酵液预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新型预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超声波预处理技术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和机械振动, 破碎细胞壁,释放细胞内物质,提高 后续提取效率。
酶法预处理技术
利用酶选择性水解发酵液中的大分子 物质,降低后续处理的难度,提高提 取产物的纯度和收率。
膜分离预处理技术
利用膜的透过选择性,将发酵液中的 目标产物与杂质进行分离,实现目标 产物的浓缩和纯化。
重要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发酵工程 已成为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 而下游技术则是决定目标产物能否高 效、低成本地实现产业化的关键。
发酵工程下游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期阶段
主要采用简单的沉淀、过滤等方法从发酵液中分离目标产物。
中期阶段
出现了多种分离纯化技术,如离心、萃取、吸附等,以及各种膜分 离技术。
发酵工程 (第11章)
![发酵工程 (第11章)](https://img.taocdn.com/s3/m/9f9175eb856a561252d36fbc.png)
深层过滤
固体颗粒的沉积发生在较厚的粒状过滤介 质床层内部,悬浮液中的颗粒直径小于床层直 径,当颗粒随流体在床层的曲折孔边穿过时, 便粘附在过滤介质上。 适用于悬浮液中颗粒甚小且含量甚微(
固相体积分率在0.1%以下)的场合
滤框:二钮
过滤过程
悬浮液在指定压强下经滤 浆通路由滤框角上的孔道 并行进入各个滤框 滤液分别穿过滤框两侧的 滤布,沿滤板板面的沟道 至滤液出口排出。 颗粒被滤布截留而沉积在 滤布上,待滤饼充满全框 后,停止过滤。
洗涤过程
洗涤时,先将洗涤板上的滤 液出口关闭,洗涤水经洗水 通路从洗涤半角上的孔道并 行进入各个洗涤板的两侧。 洗涤水在压差的推动力下先 穿过一层滤布及整个框厚的 滤饼,然后再穿过一层滤布, 最后沿滤板(一钮板)板面 沟道至滤液出口排出。 横穿洗涤法:洗涤水穿过的 途径正好是过滤终了时滤液 穿过途径的二倍。
烛式硅藻土过滤机
立式硅藻土过滤机
硅藻土三种用法
(a)作为深层过滤介质 (b)预涂助滤剂 (c)加入滤液的助滤剂
2、离心法
(1)特点
优点:分离速度快、效率高、液相澄清度好
缺点:设备投资高,能耗大
(2)分类 a、按作用原理 过滤式离心机、沉降式离心机 b、操作方式 间歇(分批)操作、连续操作 c、形式 管式、套筒式、碟片式等 d、出渣方式
d、多孔固体介质 具有很多微细孔道的固体材料,如多孔陶 瓷、多孔塑料及多孔金属制成的管或板 e、多孔膜 各种有机高分子膜和无机材料膜。 广泛使用的是粗醋酸纤维素和芳香聚酰 胺系两大类有机高分子膜
(4)过滤设备 a、板框式压滤机
(a)原理
洗涤板(三钮板) 非洗板(一钮板)
《发酵工艺》第五章 下游加工过程
![《发酵工艺》第五章 下游加工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b9b5c47c9ec3d5bbfc0a746f.png)
离子交换剂:
离子交换剂由载体、电荷基团和反离子构成。
如羧甲基纤维素离子交换剂组成
纤维素—O—CH2—COO-—Na+
载体 电荷基团 反离子
载体
疏水性:化学原料合成 :树脂类物质 亲水性:天然材料制成:cellulose、sephadex
阳离子交换剂: 电荷基团(一), 反离子(+) 电荷基团
阴离子交换剂: 电荷基团(+), 反离子(-)
超滤原理的示意图
图4-61 超滤浓缩装置
A
B
常规过滤(A)和超滤(B)的示意图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 地只能透过溶剂(通常是 水)的性质,对溶液施加 压力,使溶剂通过反渗 透膜而从溶液中分离出 来的过程。
π
半透膜
图14-3
渗透与反渗透
Membrane Filtration
二、过程概述
(一)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1. 预处理:
目的——改变发酵液性质,有利于固液分离。
酸化 加热
降低发酵液粘度
加絮凝剂 使细胞或大分子聚结成较大颗粒
2.固液分离
主要方法是过滤和离心。
板框压滤机
过滤
加助滤剂(常用硅藻土等)
鼓式真空过滤机
离心:含固形物较多的发酵液用倾析式离心机
倾析式离心机的结构
(partion of two aqueous phase system) 用两种不相溶的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水溶液,如聚 乙二醇(PEG)和葡聚糖(Dextran)进行萃取。由于形 成的两相均有很高的含水量(达70%〜90%),故称“双
水相”系统。
几种典型的双水相系统
聚丙二醇
聚乙二醇、聚乙烯醇
发酵工程3
![发酵工程3](https://img.taocdn.com/s3/m/9dd31b3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1.png)
碟式离心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进料 轻液出口
菌体及固体杂质
3、细胞的破碎 破碎方法
机械法
非机械法
固体剪切作用
流体剪切作用
干燥处理
溶胞处理
珠磨法 压榨法 高压匀浆 超声法
酶溶法
化学法 物理法
细胞破碎就是通过采用不同手段破坏细胞外围使细胞内含物 释放出来,转入液相中,以便于进行产物的分离纯化。细胞破 碎的方法有很多,按照是否存在在外加作用力可分为机械法和 非机械法两大类。
放线菌发酵液菌丝细而分枝,交织成网络状。还 含有很多多糖类物质,粘性强,过滤较困难,一般需 经预处理,以凝固蛋白质等胶体。
细菌发酵液的菌体更细小,因此,过滤十分困难, 如不用絮凝等方法预处理发酵液,往往难以采用常规 过滤的设备来完成过滤操作。
培养基的组成对过滤速度影响也很大。用黄豆粉、 花生粉作氮源、淀粉作碳源会使过滤困难。此外,发 酵后期加消沫油或剩余大量未用完的培养基,都会使 过滤困难。
正确选择发酵终了时间对过滤影响很大。在菌丝 自溶前必须放罐,因为细胞自溶后的分解产物一般很 难过滤。有时延长发酵周期虽能使发酵单位有所提高, 但严重影响发酵液质量,使色素和胶状杂质增多、过 滤困难,最终造成成品质量降低。
(2) 改善过滤性能的方法
采用等电点,蛋白质变性、吸附以及凝聚和絮凝 等方法预处理发酵液,以改变发酵液的性状和过滤性 能。除此以外,改善过滤性能的方法还有:加入助滤 剂,直接在发酵液中形成填充-凝固剂、媒介作用等。
细胞破碎方法
序 方法 号
原理
设备
特点
缺点
1 压力破 利用压力释放时的液固 压力破 操作简便,可连续操作,适 加压放热,需要冷却,否则
碎法
剪切进行破碎
发酵工程-下游分离技术部分完整课件(7章)
![发酵工程-下游分离技术部分完整课件(7章)](https://img.taocdn.com/s3/m/8a7a8a85998fcc22bcd10dc2.png)
Lys
Lys
α
NH2 α
Lys Lys
α
NH2 α
Lys
Lys
α
NH2
…… α
Lys
Lys
α
NH2
NH2
NH2
NH2
NH2
NH2
NH2
ε –聚赖氨酸
Penicillium
Yeast Rhizopus oryzae E. coli
聚阳离子多肽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碱(OH-),降解酶
下游加工过程四原则:时间 短;温度低;pH适中;严格
清洗消毒
二 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
5、排放废液存在着环保和生物安全性问题。
第七章 下游加 工过程概论 本章内容
Generality of downstream 一 下游加工过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
process
二 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
三 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流程
5、初步纯化(提取)
主要目的:浓缩,也有一些纯化作用。 主要的操作单元
1
2
3
4
5
6
7
8
9
三 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流程和单元操作
1) 浓缩
A
B
C
三 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流程和单元操作
A 蒸发浓缩
盘管式
升膜式
刮板式
溶液通过加热罐的速度
b
d快,或只通过加f 热管一
溶液在罐内停留时间比较 长,对热敏性物料易产生 分解变质。
一 下游加工过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
D392大孔径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D152大孔径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发酵工程复习重点
![发酵工程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d1aee4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f.png)
发酵工程复习重点1、发酵工程的概念:发酵原理与工程学的结合,利用生物细胞(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经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变成所需产物或菌体的过程。
是研究利用生物材料生产有用物质,服务于人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2、发酵过程的分类:1)获取能量的方式:好氧发酵、厌氧发酵;2)发酵状态:固态发酵、液态发酵、液体表面发酵、液体深层发酵;3)发酵工艺类型:批式发酵、半连续发酵、连续发酵4)产物类型:初级代谢产物发酵、次级代谢产物发酵;(或)食品发酵、有机酸发酵、氨基酸发酵、维生素发酵、抗生素发酵、酵母培养3、巴氏灭菌法:又称低温灭菌法,先将要求灭菌的物质加热到65℃30分钟或72℃15分钟,随后迅速冷却到10℃以下。
这样既不破坏营养成分,又能杀死细菌的营养体。
如:啤酒、黄酒、酱油、醋、牛奶等4、发酵工程的第一次飞跃:通气搅拌发酵技术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世界上第二个抗生素——链酶素5、生物工程研究的领域: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反应器、生物分离工程6、工业微生物的特点:1)种类繁多,分布广泛2)生长繁殖快,代谢能力强3)遗传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变异7、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1)能在廉价原料制备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生成所需的代谢产物,且产量高;(2)培养条件易于控制;(3)生长迅速,发酵周期短;(4)满足代谢控制的要求;(5)抗噬菌体和杂菌的能力强;(6)遗传性状稳定,菌种不易变异退化;(7)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要少;(8)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并且不能将这些前体物质作为一般碳源利用;(9)不是病原菌,同时在系统发育上与病原菌无关,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抗生素、激素和毒素)。
8、微生物菌种的分离:1)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利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生长繁殖对环境和营养要求的不同,如温度、pH、渗透压、氧气、碳源、氮源等,人为控制这些条件,使之利于某类或某种微生物生长,而不利于其他种类微生物的生存,以达到使目的菌种占优势,而得以快速分离纯化的目的。
10第十章 发酵工程下游技术
![10第十章 发酵工程下游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67e72621ed9ad51f01df248.png)
作用机理(action principle)
Cell+beed+stirrer:珠子之间以及珠
子和细胞之间的互相剪切、碰撞,
促使细胞破裂,释放出内含物。
Characteristics:
操作参数多
破碎效率较高 几乎适用于所有种类的微生物 细胞的破碎
破碎作用遵循一级动力学定律 dR k ( Rm R) dt
第二节 细胞破碎
一、细胞破碎率的评价
破碎率:被破碎细胞的数量占原始细胞数量的比例(%) N0 - N Y(%) 100% N0
1、直接计数法 平板计数和显微镜计数 2、间接计数法
二、细胞破碎方法
几种常用的破碎方法
高压匀浆法(high-pressure homogenization) 高速珠磨法(high-speed bead mill) 超声波破碎(ultrasonication) 酶溶法(enzymatic lysis) 化学渗透法(chemical permeation) 微波加热法(microwave heating)
转筒,扇形格(18格); 滤室; 分配头;
动盘(18个孔,分别与扇形 格的18个通道相连); 定盘(三个凹槽:滤液真空 凹槽、洗水真空凹槽、压缩 空气凹槽,分别将动盘的18 个孔道分成三个通道);
Wash
洗涤喷头
转筒 金属网 滤布 滤饼
Cake
动盘
刮刀
Immersion
搅拌器
Knife
定盘
Effect factors:
温度(temperature) 黏度(viscosity) 破碎次数(disruption number) 操作压力(operation pressure) 微生物自身特性(characteristics)
发酵下游工程总结
![发酵下游工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300970690c69ec3d5bb75c5.png)
由微生物发酵而获得的生物原料,经提取分离、加工并精制目的成分,最终使其成为产品的技术,通常称为下游技术(Downstream Processing),也称为下游工程或下游加工过程。
发酵工程下游工程的特点:1)成分复杂,发酵液是复杂的多相系统2)所需产物在培养液中浓度较低(最高10%左右)3)普遍存在下游工程代价高,回收率较低等问题4)生产的产品有些具有生物活性5)生物安全问题(biosafety)下游工程的生产过程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过滤提取精制成品加工发酵液特性:1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大多为1%-10%,悬浮液中大部分是水2悬浮物颗粒小,密度与液体相差不大3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4液体黏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5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变化,如易受空气氧化、微生物污染、蛋白酶水解等作用的影响改变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包括:调pH(等电点)、热处理、电解质处理、添加絮凝剂、添加表面活性剂、添加反应剂、冷冻-解冻及添加助滤剂等。
凝聚是在中性盐(电解质)的作用下,由于胶体粒子之间双电子层排斥电位的降低,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絮凝是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架桥作用,使胶粒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絮凝作用形成的颗粒更大混凝:对于带负电荷的菌体或蛋白质来说采用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同时具有降低胶粒双电子层电位和产生吸附架桥的双重机理,所以称之为混凝。
固-液分离设备:板框压滤机硅藻土过滤机真空转鼓过滤机碟片式离心机倾析式离心机微生物代谢产物大多数会分泌到胞外,称为胞外产物。
而有些目的产物存在于细胞内部,如大多数酶蛋白、类脂和部分抗生素等,称为胞内产物。
细胞破碎方法p278珠磨机(法,bead mill)工作原理:微生物细胞悬浮液与极细的研磨剂在搅拌桨作用下快速搅拌或研磨,珠子之间以及珠子与细胞之间的相互剪切、碰撞,使细胞壁破裂,释放出内含物。
高压均质器(高压匀浆机)工作原理:从高压室(几百个大气压)压出的细胞悬浮液从阀室与阀杆之间的环隙中高速喷出,速度可达450m/s,高速喷出的浆液撞击到静止的碰撞环上,由于突然减压和高速冲击作用,在剪切和撞击力等综合作用下细胞破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发酵工程下游工程技术第一节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1.1 概述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属于发酵工程的下游加工技术。
下游加工亦称发酵后处理,是指从发酵液或酶反应中分离纯化目的产物并加工成成品的过程。
在多数情况下是从稀的发酵液中回收目的产物,整个过程有多项单元操作组成,其中有许多是经典的化工单元操作。
上游加工下游加工一、下游加工过程的重要性1.获得商业产品的关键环节。
2.促进发酵工程上游加工技术或工艺的改进。
3.拥有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二、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1. 发酵液是复杂的多相系统,属非牛顿液体,从中分离所需产品困难大。
2. 发酵产品在培养液中具有浓度低,稳定性差,对酸碱等外界环境十分敏感,容易失活。
3. 下游加工过程代价昂贵,产品回收率不是很高。
4. 发酵过程复杂,要求下游加工工艺应具有相当的适应性,以确保最终产品的纯度和质量。
三、下游加工的原则和要求原则:1)短时间内处理2)分离时尽量低温3)选择生物物质稳定的pH4)要程序化进行清洗,消毒,包括厂房,设备,管路要求:1)达到所需的纯度2)成本要低,得率高3)工艺过程要简便,对分离物质特性清楚4)废弃物要易处理,能够做到综合利用(零排放;清洁生产)5)实验室产品能够放大生产四、下游加工工程的一般流程1. 粗分离阶段(1)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2)产物的初分离。
2.纯化精制阶段(3)产物的高度纯化。
(4)成品加工。
1.2 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一、发酵液的一般特征1. 含水量高,一般可达90%~99%,处理体积大。
2. 产品浓度低。
3. 悬浮物颗粒小,密度与液体相差不大。
4. 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一压缩就变形。
5. 液体黏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
易吸附在滤布上。
6. 产物性质不稳定,不耐热、酸碱敏感、易被氧化、易被微生物污染及酶分解。
二、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和要求1.预处理的目的(1)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促进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离器的效率;(2)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某一相中(多数是液体);(3)去除发酵液中部分杂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2.发酵液预处理的要求:(1)菌体的分离(2)固体悬浮物的去除(3)蛋白质的去除(4)重金属离子的去除(5)色素、热原质、毒性物质等有机杂质的去除(6)改变发酵液的性质(7)调节适宜pH值和温度三、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1. 降低液体的黏度2. 絮凝法3. 重力法4. 等电点法5. 加入助滤剂6. 加入反应剂1 降低液体黏度(1)加水稀释法采用加水稀释法虽然能降低液体黏度,但是会增加发酵液的体积,因此加大后续过程的处理量。
稀释后过滤速率提高的百分比必须大于加水比才算真正有效,即若加水一倍,则稀释后液体的黏度必须下降50%以上,才能有效提高过滤效率。
(2)加热法升高温度可以降低悬浮液的黏度,除去某些杂蛋白,降低悬浮物的最终体积,破坏凝胶状结构、增加滤饼的空隙度,提高过滤效率。
不适用热敏性的物质,而且要防止加热导致细胞溶解,胞内物质外溢。
(3)添加酶制剂比如:加酶将多糖转化为单糖2. 凝聚和絮凝法凝聚和絮凝的概念:凝聚是在高价无机盐作用下,由于双电层排斥电位的降低,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絮凝是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架桥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是一种以物理的集合为主的过程。
凝聚原理:电解质将胶体粒子表面上的电荷中和,减少存在于胶体粒子间的静电斥力,使范德华力占优势,这样胶体就会凝聚成较大、较密实的粒子。
(扩散双电层的结构模型图)常用的凝聚方法:在稀溶液中加入电解质以促进凝聚。
试剂包括酸、碱、简单电解质和合成的高分子电解质。
常用的凝聚剂Al2(SO4)3.18H2O,AlCl3.6H2O,FeCl3,ZnSO4,MgCl2阳离子对负电荷的胶粒凝聚能力次序为:Al3+>Fe3+>H+>Ca2+>Mg2+>K+>Na+>Li+絮凝原理: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架桥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使之更容易过滤。
絮凝剂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或氢键的作用,强烈地吸附在胶粒的表面。
当一个高分子聚合物的许多链节分别吸附在不同的胶粒表面上,产生桥架连接时,就形成了较大的絮团,这就是絮凝作用。
絮凝剂是一种能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可高达数万至一千万以上,长链状结构,其链节上含有许多活性官能团,包括带电荷的阴离子(如---COOH)或阳离子(如---NH2)基团以及不带电荷的非离子型基团。
常用的絮凝剂:明胶、甲基纤维素、多聚丙烯酸、聚胺衍生物、氯化钙、磷酸氢二钠影响絮凝的因素:絮凝剂的添加量;发酵液的pH;絮凝剂的分子量;搅拌转速;搅拌时间3. 重力法在工业上用的较多的主要是离心和过滤。
过滤常用板框真空吸滤或电动筛等,离心和过滤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很多因素。
一般温度高,压力大,发酵液粘度小,滤布选用适当,助溶剂适宜,搅拌都可以提高过滤速度。
4、等电点法蛋白质一般以胶体状态存在于发酵液中。
胶体粒子的稳定性和其所带电荷有关。
蛋白质在某一pH下,净电荷为零,溶解度最小,称为等电点。
因此可利用此特性分离或去除良性物质。
羧基的电离度比氨基大,故蛋白质的酸性性质通常强于碱性,因而很多蛋白质的等电点都在酸性范围内(pH 4.0-5.5)。
5、添加助滤剂:一般为惰性助滤剂:是一种颗粒均匀、质地坚硬、不可压缩的粒状物质作用:助滤剂表面具有吸附胶体的能力,并且由此助滤剂颗粒形成的滤饼具有格子型结构,不可压缩,滤孔不会被全部堵塞,可以保持良好的渗透性使用方法(1):在滤布上预涂,作为过滤介质使用(2):按一定比例混入待滤的悬浮液中常用的助滤剂:硅藻土、膨胀珍珠岩、石棉、纤维素、未活化的碳、炉渣、重质碳酸钙6、添加反应剂:添加可溶解的盐类,生成不溶解的沉淀。
1.3 固-液分离过程及设备简介目的:收集胞内产物的细胞或菌体,分离除去液相,或者是收集含生化物质的液相,分离除去固体悬浮物,如细胞、菌体、细胞碎片、蛋白质的沉淀物和它们的絮凝体等。
意义:固-液分离过程下游加工的重要环节,用于发酵液的预处理和生物产品的纯化、精制等环节。
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过滤、离心。
此外还有膜分离、双水相萃取和扩张床吸附等方法。
影响发酵液固-液分离的主要因素:菌体的大小、形状及发酵液的黏度,还有发酵液的温度、pH值、加热时间等。
1. 过滤定义:用过滤介质将悬液中的固形颗粒与液体分离的过程。
常用的过滤方式:加压过滤和真空过滤典型设备主要有:板框压滤机和鼓式真空过滤机2、离心定义:基于固体颗粒和周围液体密度存在差异,在离心场中使不同密度的固体颗粒加速沉降的分离过程。
离心分离方法:(1)差速离心—工业上最常用的离心分离方法定义:在密度均一的介质中由低速到高速逐级离心,用于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和细胞器。
对象:混合样品中各沉降系数差别较大的组分。
(2)密度梯度离心—多用于生化研究原理:用一定的介质在离心管内形成一连续或不连续的密度梯度,将细胞混悬液或匀浆置于介质的顶部,通过重力或离心力场的作用使细胞分层、分离。
分类:1)移动区带离心2)等密度离心常用密度梯度物质:蔗糖、甘油、CsCl、NaBr1)移动区带离心含几个组分的样品在足够高的离心场中离心时,每种颗粒都达到其最大沉降速度,这时样品开始分离。
离心管的上层逐渐形成透明的上清液,并形成对应于样品各组分的一系列浓度界面,界面的移动相对于每种组分来说是特征的。
用于分离密度相近而大小不等的细胞或细胞器。
此法所采用的介质密度较低,介质的最大密度应小于被分离生物颗粒的最小密度。
2)等密度离心细胞或细胞器在连续梯度的介质中经足够大离心力和够长时间则沉降或漂浮到与自身密度相等的介质处,并停留在该层达到平衡,从而将不同密度的细胞或细胞器分离。
离心机分类:离心分离(1)优点:①分离速度快,效率高,②操作时卫生条件好等优点,③适合于大规模的分离过程。
(2)缺点:①投资费用高,②能耗较大。
3.其他固-液分离方法(1)膜分离:利用不同组分通过膜的传递速度不同而得以分离的方法。
(2)双水相萃取:利用不同组分在双水相分配系数不同进行分离方法。
(3)扩张床吸附:将固-液分离合目的产物吸附合并成一步进行的一种分离方法。
影响固液分离的因素:1、微生物种类真菌的菌体大,固液分离容易,可采用真空转鼓式过滤或板框过滤;细菌和细胞碎片小,固液分离较难,固液分离前要进行预处理。
2、发酵液黏度固液分离速度与黏度成反比。
3、其它因素培养基组成、发酵周期、发酵液的pH值、温度和加热时间等第二节下游提纯过程2.1 微生物细胞的破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果是胞内物质(如有些酶制剂、干扰素、胰岛素等),那么首先要收集菌体,进行细胞破碎。
1. 微生物细胞壁的组成与结构:(1)细菌细胞壁:(2)酵母菌细胞壁比G+菌稍厚,主要成分是葡聚糖、甘露聚糖和蛋白质等。
(3)其他真菌细胞壁主要由多糖组成,如几丁质或纤维素强度比细菌和酵母菌高。
2. 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细胞破碎的方法很多,根据外加作用力的方式可分为机械法和非机械法两大类。
亦可按所用方法的属性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类。
物理破碎法:高压匀浆法、挤压法、高速珠磨法、超声波法;化学破碎法:渗透冲击法、增溶法。
生物破碎法:酶溶法。
(1)物理破碎法①高压匀浆法大规模细胞破碎的常用方法原理:利用高压使细胞悬浮液通过针形阀,由于突然减压和高速冲击撞击环使细胞破碎。
适用范围:适用于酵母菌、大肠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黑曲霉等。
不适用于高度分枝的微生物。
特点:在操作方式上,可以采用单次通过匀浆器或多次循环通过等方式,也可连续操作。
②挤压法(X-press法)将浓缩的菌体悬浮液冷却至-25℃至-30℃形成冰晶体,利用500 MPa以上的高压冲击,冷冻细胞从高压阀小孔中挤出使之破碎。
原理:细胞破碎是由于冰晶体在受压时的相变,包埋在冰中的细胞变形所引起的。
主要用于实验室中。
优点:适用的范围广、破碎率高、细胞碎片的粉碎程度低以及活性的保留率高。
缺点:对冷冻-融解敏感的生化物质不适用。
③高速珠磨法原理:进入珠磨机的细胞悬浮液与极细的玻璃小珠、石英砂、氧化铝等研磨剂(直径小于1mm)一起快速搅拌或研磨,研磨剂、珠子与细胞之间的互相剪切、碰撞,使细胞破碎,释放出内含物。
缺点:破碎中产生的热量,需采用冷却措施。
优点:可连续操作④超声波破碎法超声波破碎也是应用较多的一种破碎方法。
通常采用的超声波破碎机在15-25千赫(kHz)的频率下操作。
原理:在超声波作用下液体发生空化作用,空化泡的急剧膨胀压缩和内向爆破产生冲击弹性波,将声能转化为机械能,形成粘性消散涡流,如果液体旋涡小于细胞尺寸,产生不同密度移动,当细胞的动能超过细胞壁强度时,至使细胞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