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双原子分子的势能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双原子的势能曲线
(1.3.1)式是在Born-oppenbeimer 近似下双原子分子中电子的运动方程,其中)(R U 为势能面. 对双原子分子来说,势能面仅是核间距R 的函数,因此在双原子分子情形下,势能面简化为势能曲线.
氢分子是最简单的双原子分子,本节将以它为例讨论双原子分子势能曲线的一般特征.
1.5.1 Heitler-London 方法
以a 和b 分别标记两个氢原子,并同时分别标记它们的s 1轨道,1和2分别标记两个电子,如图1.3所示.
图1.3 氢分子的坐标
电子运动的Hamilton 算符为 R
r r r r r H b b a a 11111121211221212221++----∇-∇-= (1.5.1) 定义
2111112a h r =-∇- , 2222
112b h r =-∇- (1.5.2) 则有
1221121111a b H h h r r r R
=+-
-++ (1.5.3) Schrodinger 方程为 ψ=ψE H (1.5.4)
1h 和2h 分别表示电子1和2各自单独在a 核和b 核的势场中运动,即它们分别是
两个孤立氢原子的Hamilton 量. 当用微扰法处理时,可将(1.5.3)式的后四项作为微扰. 当两个核相距无穷远时,由图1.3可以看出,(1.5.3)式可简化为
012H h h =+ (1.5.5)
这时,氢分子的Hamilton 量是两个氢原子的Hamilton 量的直接和,因此(1.5.5)式的解是两个氢原子波函数的直接积. 假定氢原子波函数取1s 轨道,暂时不考虑自旋,由于电子的不可分辨性,这样的直接积有两个,即
)2()1(b a (1.5.6)
和
)1()2(b a (1.5.7)
式中
ai r a e i s i a -==π1)(1)( , bi r b e i s i b -==π
1)(1)( (1.5.8) (1.5.6)和(1.5.7)式是简并的,称为交换简并,氢分子的零级近似波函数应该是二者的线性组合. 有两种组合方法,一种是对称组合,即将两式相加,另一种是反对称组合,即将两式相减. 进一步考虑自旋,电子为费米子,应满足Pauli 原理,即波函数对两个电子的交换是反对称的. 如果空间函数取作对称的,则自旋函数必须是反对称的,这样的反对称自旋函数只有一个,因此总波函数也只有一个,称为单重态,记作ψ1,即
)]1()2()2()1([21
)]1()2()2()1([1βαβα-+=ψb a b a N (1.5.9)
式中,N 为空间波函数的归一因子,)(i α和)(i β分别为电子i 的自旋波函数,)(i α仅在21=i s 处有值,其他处皆为0,而)(i β仅在2
1-=i s 处有值,i s 为i 电子的自旋值,并且有
⎰=1)(2i ds i α, ⎰=1)(2i ds i β, ⎰=0)()(i ds i i βα (1.5.10) 如果空间函数是反对称的,则自旋函数必须是对称的. 对称的自旋函数可以有三个,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三重态,用ψ3表示, 即
⎪⎪⎩
⎪⎪⎨⎧+-=ψ)2()1()]2()2()2()1([21)2()1()]1()2()2()1(['3βββαβαααb a b a N (1.5.11) 式中'N 为ψ3的空间函数的归一化因子. 不难证明ψ1和ψ3都是总自旋算符2S 和z S 的本征函数,2S 的本征值分别为0和1. 2S 和z S 的定义为
2212()S s s =+ , 12z z z S s s =+ (1.5.12)
其中i s 为i 电子的自旋算符,而zi s 为i 电子自旋的z 分量算符. 我们常常将算符和它的本正值用同一个符号表示,一般情况下,这样做不会引起混淆. 令
(1)(1)ab M a b = (1.5.13)
ab M 称为原子轨道a 和b 的重叠积分. 由ψ1和ψ3的归一化条件可得
1
22[2(1)]ab N M -=+,1
'22
[2(1)]ab N M -=- (1.5.14) 将(1.5.9)和(1.5.11)式分别代入(1.5.4)式,因Hamilton 量(1.5.3)式中不含自旋,故可将自旋函数先行积分,得到
11121[(1)(2)(1)(2)(1)(2)(1)(2)]1ab
E H a b H a b a b H b a M =ψψ=++ 2
1ab Q K M +=+ (1.5.15) 33321ab
Q K E H M -=ψψ=- (1.5.16) 式中,)2()1()2()1(b a H b a Q =称为库仑积分,)2()1()2()1(a b H b a K =称为交换积分.
在量子化学中,库仑积分和交换积分是两个重要术语,原则上讲,任何二体算符的矩阵元都有库仑积分和交换积分. 这里指的是Hamilton 量的矩阵元,在另外的场合可能指的是其他算符的矩阵元,例如电子排斥积分的矩阵元也分为库仑积分和交换积分. 不论算符如何不同,库仑积分都是指与经典电荷密度相对应的矩阵元,而交换积分都是指与交换电荷密度相对应的矩阵元. 例如上式库仑积分
Q 中的电荷密度为)1()1(*a a 和)2()2(*b b ,
而交换积分K 中的电荷密度为)1()1(*b a 和)2()2(*a b . 交换电荷密度来自Pauli 原理,是量子力学中特有的,没有经典对应. 以下几章中出现库仑积分和交换积分时,不再一一说明.
(1.5.15)和(1.5.16)式表明,E 1和E 3都是核间距R 的函数. 给R 不同的值,逐点计算出Q 和K ,将这些点连结起来就可以得到E 1和E 3随R 变化的曲线,即势能曲线. 本节中我们不介绍计算的具体细节,仅叙述计算结果. 通常取孤立氢原
子基态的能量00H
ε=,即把两个氢原子相距无穷远时作为能量零点,此时可得如图1.4所示的势能曲线.
图1.4氢分子的势能曲线(价键法)
图1.4中,1∑和3∑中的左上角数字1和3分别表示单态和三重态,符号∑是点群h D ∞的一维不可约表示的标记(氢分子具有h D ∞对称性),表示电子的总轨道角动量沿原子核连线方向的分量量子数0=m L . 从图中可以看到,对于3∑态,当两个氢原子从无穷远开始相互靠近时,体系的能量一直上升,始
终表现为相互排斥;而对于1∑态,当两个氢原子相互靠近时,体系的能量先
下降,达到一极小值后再上升,形成一个势阱,两个原子被束缚在势阱中而形成稳定分子. 与能量极小值对应的核间距被称为平衡核间距或平衡键长,势阱深度被定义为结合能. 按(1.5.15)式计算的平衡键长nm R 080.00=,结合能ev D 20.3=,而实验值ev D nm R 75.4 ,074.00==,这表明,计算得到的势阱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