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_1
颐和园历史介绍资料

颐和园历史介绍资料
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北郊,距离北京市中心约15公里。
它始建于清朝乾隆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达220公顷,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这座园林以苏州园林为基础,结合了南方园林的柔美和北方园林的肃穆,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
颐和园的建造始于乾隆皇帝的父亲雍正皇帝时期,为了纪念他的母亲,在原有园林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
乾隆皇帝执政期间,对颐和园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和扩建,使其成为一座庄严肃穆、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包括昆明湖和万寿山。
昆明湖是人造的湖泊,面积广阔,湖中还有各种小岛、桥梁和亭台。
万寿山是一座人工山,山上有众多建筑和寺庙,以及一条蜿蜒盘旋的山路。
除了昆明湖和万寿山,颐和园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园林景点,如佛香阁、长廊、宝石山、乐寿堂等等。
这些建筑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美和独特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值得一提的是,颐和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如石刻、石碑、石雕等,这些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
颐和园是中国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北京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外国游客,都能在颐和园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辉煌。
它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四年级下册颐和园课文原文

四年级下册颐和园课文原文
《颐和园》
颐和园坐落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皇家园林。
它有着宽广的湖泊、美丽的山峦和精致的建筑,以及通过巧妙的设计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园林景观。
颐和园的建筑多以明清宫殿建筑为主,如寿春堂、二飞亭、海棠香远堂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万寿山和长廊。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山势雄伟,上面有许多佛塔和宫殿,非常壮观。
而颐和园的长廊则是全球最长的廊道,长达728米,有彩绘琉璃瓦,非常美丽。
在颐和园的湖泊中,有一座著名的建筑——雅砻亭。
雅砻亭位于智慧海上,是颐和园最高的建筑。
站在雅砻亭上,可以鸟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颐和园是一座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的象征。
它的独特美景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游客,都对颐和园赞不绝口。
颐和园是中国文化的珍宝,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我们应该珍惜颐和园,保护好它;同时还要向世界展示颐和园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颐和园简介和历史

颐和园简介和历史
颐和园是清朝时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距市中心约
20公里。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
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
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的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1760年(乾隆二十年),历
时15年建成。
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1894年(光绪十九年)
重建,改称颐和园。
1900年再次遭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修复。
1949年后多次修复、扩建。
1970年代初实行“三禁”(禁建私人
住宅、禁止私人买卖和经营旅游业务)和“三限”(限游客数量、限游览时间)政策后,仍保存有大部分建筑和风景。
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全园面积240平方千米,其中
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景区有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以万寿山为
最高峰顶;昆明湖又名“大清湖”,是由昆明湖、万寿山组成的
一个景区。
—— 1 —1 —。
颐和园风景简介

颐和园风景简介
东宫门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
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 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 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 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 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 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 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 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7]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
颐和园风景简介
清晏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
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 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 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 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 。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 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 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 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 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 口排入湖中。
颐和园风景简介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 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 全 园 占 地 3 . 0 0 9 平 方 公 里 ,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 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 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 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 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 。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 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 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 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风景简介
畅观堂始建于乾隆年间,
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 。主体建筑为面阔七间的两卷大殿, 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和一座小亭,地势 高爽,环境清幽,是当年乾隆皇帝眺 望园外、观民稼穑的地方。
颐和园风景简介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
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 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 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 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 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 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 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 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 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原文以及文字赏析

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原文以及文字赏析以下是查字典板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原文以及文字赏析,仅供大家学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在文学作品里面,数字是有情感的,能够表达作者的独特意图的。
“几千”与“两幅”相对比,“哪两幅”是说“任意的两幅、任意找两幅”都不会相同。
强调了画作的丰富多样。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为什么不写具体的花的品种,而是用这一种、哪一种?作者要表现的是“花朵”争芳斗艳的情景,用了这一种,哪一种,写的是花朵争艳速度之快,甚至不能去辨别到底是哪些花开了。
“还没”、“又”表现了速度。
将本来静止的画面写的活了起来,有了动感)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写景,要让读者读了以后头脑中能留下鲜活的画面。
作者在这里,写了景物颜色的搭配,让读者感受到景物的颜色之美)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作者用镜子来比湖面的“静”,恰到好处。
这里的“滑” 与“镜子”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湖面的静与平同时,用了“几乎”这个词,让人感到作者的描写客观。
如果去掉几乎,就会让人感觉的作者的话脱离实际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
《颐和园》学习设计方案-(1)

学以致用
积累应用
“愉快学习 高效课堂”学习设计备课方案
东关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学习设计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颐和园》二课时
学
情
分
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学习材料及工具
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的导学要点
学习评价方式
备注
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多媒体
板书
观察
谈话,
交流,
朗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颐和园》 习题精选(一)

《颐和园》习题精选(一)一、看拼音写字词。
chánɡlánɡlán ɡān shuǎnɡ kuài sǒnɡ lìcōnɡ yù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二、组词。
郎()堤()栏()昆()廊()提()烂()困()三、造句。
……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填空。
()的柱子()的栏杆()的公园()的宫殿()的杨柳()的堤岸()的树丛()的长廊()的画()的琉璃瓦()的城楼()的景色五、本文作者游览颐和园景点的顺序是(在正确答案后打“√”)1.公园大门→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上→昆明湖()2.长廊→万寿山→昆明湖()3.长廊→长廊两旁→万寿山→昆明湖→长堤→十七孔桥()1.给下面的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
长廊(láng náng) 雕刻(diāo tiāo) 堤岸(tí dī)佛香阁(gé guó) 栽种(zhāi zāi) 远眺(tiào zhào)3.读拼音,写词语。
gāo sǒng tiào wàng zī tài bù yī cōng yù huā fǎng jīn bì huī huá()()()()()()cōng yù huā fǎng jīn bì huī huáng ()()()4.多音字组词。
佛fó()fú()杆gān()gǎn()5.比一比,再组词。
柱( ) 堤( ) 颐( ) 赏( )住( ) 提( ) 顾( ) 尝( )6.改正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写在括号里。
颐和园

颐和园乐寿堂内景
昆明湖: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 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 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 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 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 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 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 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 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 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仁寿殿: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
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 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颐和园》四年级上册课文

《颐和园》四年级上册课文颐和园呀,那可真是个超级好玩的地儿呢!一进去颐和园,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大大的画里。
那园子可大啦,感觉怎么走都走不完。
先说那长廊吧。
哇,长廊就像一条长长的彩色丝带。
柱子是红色的,栏杆上还有各种各样的画。
画里有神话故事,有古代的小趣事,每一幅都特别精致。
我就一路走一路看,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本特别大的故事书。
有时候看入迷了,差点撞到前面的人呢。
再说说昆明湖吧。
湖水又清又亮,就像一面大镜子。
湖面上还有小船呢,那些小船的样子可可爱爱,有像小鸭子的,有像小亭子的。
坐在小船上,用手划着水,凉凉的水在手指间穿过,特别舒服。
看着周围的山啊,树啊,都倒映在湖水里,就像水里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世界似的。
还有万寿山呢。
山上的佛香阁可壮观啦。
远远看去,它就高高地站在那儿,好像在看着整个颐和园。
爬到山上的时候,虽然有点累,但是当看到下面的美景,就觉得一切都值啦。
能看到昆明湖像一块蓝色的宝石,长廊就像一条小虫子趴在地上,那些树啊就像绿色的小点点。
园子里的花花草草也特别美。
春天的时候,各种花儿都开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它们在微风里轻轻摇曳,就像是在跳舞一样。
我忍不住凑过去闻一闻,那香味啊,甜丝丝的。
在颐和园里走着,还能看到很多老人在锻炼身体,打太极的老爷爷动作慢悠悠的,却特别有力量;跳广场舞的老奶奶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还有小朋友在草地上跑来跑去,笑声传得老远老远。
这里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不管是谁来,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
不管是静静地坐在湖边发呆,还是在长廊里慢慢欣赏那些画,或者是在山上感受微风,都特别惬意。
颐和园啊,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每次去都能发现新的乐趣,每次离开的时候都特别舍不得呢。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介绍方法 ,引 出 “ 移 步换景” 。投影 出示 :这些 动词写清 楚 了作者 的游览路线 ,我们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 ,从长廊登上 了万寿 山 ,又从万寿山来到昆 明湖 。脚 步在变 ,看到 的景色也
关键 词 : 颐 和 园 ;课 文 ; 写作 方 法 中图分类号:G 3 2 . 3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 7 6 6 1( 2 0 1 3 )3 2 — 1 3 3 — 0 1
【 教学 目标 】
1 、认 识 7个 生 字 ,会 写 1 1 个 生 字 ,积 累词 语 。
课 程 研 究
颐和 园 ( 第 一 课 时教 学设 计 )
苏 艳
( 安 徽 泗 县 泗城 中心 校 安 徽 宿 州 2 3 4 3 0 0)
摘
要:《 颐和 园》是 一篇 写景游记。作 者按 照游 览的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用生动的语 言、恰 当的 比喻 ,再现 了颐和 园这座 古老的皇
家园林的美丽景 色。全 文层 次清楚 ,首尾 呼应 ,语 言生动优 美,刚好适合 这个阶段 儿童认 知与能力发展的需要 。
随 着 变 化 。按 着 这 样 的顺 序 把 所 见 的景 色 写 下 来 的写 作 方 法 就 是 “ 移步换 景” 。 生 读 画 横 线 的 句 子 。让 我 们 再 来 感 受 一 下 作 者 “ 移 步 换 景 ”的 写 作 方 法 。投 影 出示 句 子 ,把 这 几 句 话 连 起 来读看看 : ( 1 )进 了 颐 和 园 的 大 门 ,绕 过 大 殿 ,就 来 到有 名 的 长 廊 。( 2) 走 完 长 廊 ,就来 到万 寿 山脚 下 。( 3) 登 上万 寿 山 , 站 在 佛 香 阁 的前 面 向下 望 ,颐 和 园 的 景 色 大半 收 在 眼底 。( 4) 从 万 寿 山下 来 ,就 是 昆 明 湖 。
颐和园1

颐和园整体上分为宫廷区、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其面积分别占整体的0.33%、88%和12%。颐和园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家园林,毫无疑问的采取了中国传统园林中“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南湖岛、藻鉴阁、治镜阁分别比喻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昆明湖则象征太液池。这种传统的的造园模式无不体现着封建帝王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的梦想。
湖山真意景点处的垂花门
(5)漏景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连接乐寿堂和昆明湖的是一白墙,恰在人视线所到之处开了漏窗,将昆明湖的风光恰到好处的漏到了乐寿堂内。漏窗形式多样,结构富于变化,在将乐寿堂与与昆明湖联系起来的同时,也体现了本身的趣味性。一方面游园者透过漏窗看到的景象勾起游园者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另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古典园林受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很深。儒、道、禅和风水理论各自以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及其意境的表达。其中道教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创作所遵循的一条准则。“虽由人做,宛若天开”也是说在有限的空间中利用自然条件,并模拟大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充分借用自然美以开拓环境美,而且园内园林之景又与环境美浑然一体,给人以雄浑磅礴,自然天成之感。
(4)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皇家园林为了反映帝王的至高无上,威严无比的权利,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等级分明等特点,常选择姿态苍劲,意境深远的传统树种,包括松柏类:白皮松、油松、圆柏等。乔灌木类:玉兰、迎春、海棠、牡丹等。以上述树种作为基调树种,并多行规则种植。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颐、耸”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布局。
三、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
(1)展示颐和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美丽。
(2)引出课题,介绍颐和园的历史。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
(2)检查生字读音。
(3)齐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1)分析生字结构,指导书写。
(2)理解词语,如“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等。
4.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颐和园的?
(2)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5.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颐和园》第一课时PPT课件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 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5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 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 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初读筑 阁朱堤 雕 态
再读课文: 选择喜欢的段落重点读。
默读课文并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用横线划下来。
颐和园古诗

颐和园古诗
颐和园,历史的痕迹,放眼望去可以看到中国一段非凡的历史。
它的建筑更是构筑了一幅文化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它的三首古诗。
这三首古诗是中国皇家宫廷文化中不可磨灭的瑰宝,早在明清时期在皇家宫殿内便有着礼仪调节的效力。
它们代表着中国皇室文化的精髓,有着令人深思的意义。
第一首古诗《颐和园》是清历乾隆九年由九曲桥著名的苏世民所作,描写的是乾隆此行所见而写的,其中的每一句显露出乾隆的尊贵心情,它把颐和园的秀丽描绘出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曲径通幽,禅房花木灵居;泉石飞溅,鸟语花香,似游仙境。
第二首古诗《积雨村》也是乾隆九年由苏世民所作,描绘的是乾隆在积雨村旅行所见的景色,用淡雅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积雨村的田园景致,宁静的气息在古诗中流淌,让人惬意流连。
最后一首古诗《御花园》则是乾隆九年的作品,由苏世民所作,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乾隆在御花园中所见的美景,清新的诗句将优美的花园景色描写出来,让人沉醉而不能自拔:杨柳细柔环湖岸,桃李繁芳映园边,碧水青山争奇绝,芳草萋萋带春风。
这三首古诗描绘的是乾隆日出而行观望中所见的风景,仿佛可以从诗中看见苏世民在颐和园、积雨村和御花园中走着,观望着这一切,把乾隆所见之景用温柔的诗句描绘出来。
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皇室文化,把一种充满神秘感的气息带给了我们,将中国文化的传统魅
力抚以指尖,让历史的迷雾不再弥漫,将我们带回到当年的颐和园,去感受当年的盛景吧!。
张玉发《颐和园》1

4.开火车(每部分一名同学)朗读相关段落。
5.尝试背诵喜欢的段落。
二、画面回放介绍名园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文中自己喜欢的景点,加入搜集到的资料,讨论确定这一景点的导游词。
2.每组媒体播放有关画面解说)。
2、围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一教学难点,设计始终渗透以“会写”为突破的思路。在“画面回放 介绍名园”中,通过激励(评选导游等级),激发创作热情,经过对导游词的加工改进过程,锻炼、提高学生景出言随的能力。最后的“画笔再展畅写景观”设计,是建立在总结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从熟知的景点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头脑里有景可绘,写作中有法可循。其实,将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放到第二课时的末尾一起分析,也正是基于让学生能够懂得写文章要回归总体架构的“用、以测代检 预习引路
1.精彩一分钟:
小组同学相互展示浏览搜集的相关资料及图片iheyuan_v5190/
3.教师谈话导入并检测预习情况:
课下同学们都通过资料了解了“颐和园”这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要想饱览名胜,就要先认识她的名字(板书)《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不知大家在预习中是不是也像老师这样仔细观察,老师想先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分发测试卷)。
6.作业:选出你最喜欢的景点,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um-aid-10344976_vid-ODAxMDAzMjE.html
1.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点,美美地读一读,体会语言美。
2.指名朗读有关段落(随机指导,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部分都要涉及),学生谈感受[学生品评、互动,从文本的语言中体悟景物特点,教师适当补充,师生合作板书(参见板书设计中有关内容),并随机将课文插图或搜集到的有关图片粘贴到板书的图中。这一部分是学习重点,应注意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教师还可以用品味课文中的“滑”字为例,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品读其它词句]。
颐和园课文ppt

颐和园
•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
会去细细游赏。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
色大半收在眼底。 •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路线图 长廊
昆明湖
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
长廊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 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 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 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 那一种花又开了。
长廊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 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 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 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 那一种花又开了。
万寿寺 观察不同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 读课文找出颐和园景物的特点; ➢ 通过过渡句整理游览顺序; ➢ 借助关键词、作者的感受、修辞手法等品读景物的特点。
布置作业 尝试运用本课收获写一个小片段。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 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 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昆明湖
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读出了昆明湖的“静”? •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通过比喻的写法写出了湖面的静,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 情。并且通过作者的独特感受,也写出了湖面的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扫除阅读障碍。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
3、课文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4、理清思路:
游览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
大门大殿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5、分小组,试着画出公园全景图。
(熟悉课文内容和描叙顺序)
6、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总的印象:“北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
第二段(2~5):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全文,赞叹颐和园景色之美。
文章结构:总—分—总
三、细读课文,讨论问题:
1、颐和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
①长②美
2、登上万寿山,能看到怎样的景色?
①山上,佛香阁、排云殿
②山下,昆明湖
3、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物?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四、联系全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总结。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作文:
㈠写什么?(审题)
确定中心:“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
㈡怎么想?(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㈢怎么写?(组材)
1、按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重点介绍(有详有略)
3、首尾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