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
课件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一相分权为不二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一断分削为弱三, 皇权不
一断分加为强三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相权反弹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汉朝
选官制度 察举制
选官方式 推荐人才
选官依据 孝、廉(才德)
魏晋 九品中正制 推荐人才
科举考场
宋代科举考试 1994年韩国再匡胤(927~976), 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发动陈桥兵变, 即帝位,国号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 庙号太祖。他的死因颇为奇巧,历史上 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 匡义加害,篡夺帝位。死后葬于河南巩 县永昌陵。
4.元朝: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下设机构、长官权力、作用与影响)
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 演进
汉朝: 重用皇帝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 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中朝
刘邦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的目的
是什么?
2.刘邦大肆分封诸侯,造成了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认 怎样严重的后果?
为“海内新业,同姓寡少,惩 3.汉景帝与汉武帝是怎样解决
戒亡秦孤立之败。”
王国问题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两汉: 郡国并行★ 推恩令(推行者、措施、作用 ? )
2.唐朝: 设藩镇----节度使权力? 影响?
宋朝: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 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PPT课件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 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 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 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
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第3课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
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
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
“ 安 史 之 乱” 平 定 后, 星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三省各承担何职能?这一制度起
了什么作用?
皇帝
( 中 草 拟 书 颁 发 省 诏 令 )
门 ( 审 下 核 政 省 令 ) 礼 兵
军 政
尚 书 省
( 执 行 政 令 )
吏
官吏的 任免和 考核
户
户籍、 土地、 赋税
刑
刑 狱
工
国家的 工程建 设
主管礼 仪科举 等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 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 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 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 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察举后来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 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 如鸡”的民谣。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问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 郡国并行制度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后面的回答问题: 材料1:汉初,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 粮饟,作业据而财匮,自天子出不能具钧驷,而 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臧盖……米石值万钱,马 一匹值百金。-----《史记*平淮书》 材料2: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 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结合材料思考探索: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 制的原因有哪些? (2)实施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 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宰相专权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没了。
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这首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本课知识结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演变(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发展规律:
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官权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考试选拔,趋向严密、科学 选择方式
标准 孝廉 门第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授官 考试
科举制
2、阅读以下两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讨论: 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 材料1: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 “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 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 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 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 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 伟大变革。” 材料2:唐太宗在金殿瑞们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入, 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我縠中矣。”明代思 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 人才,有甚于咸阳之近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 也。”
2012级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朝:节度使。 (1)军事上:禁军 3、北宋: (2)行政上:文官 通判 (3)财政上:中央掌控。
知识延伸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 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 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 弱。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阅读教材,简述从汉至元怎样削弱地方权力、 强化中央集权?
(1)汉初,郡国并行。 1、两汉: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朝:节度使。 (1)军事上:禁军 3、北宋: (2)行政上:文官 通判 (3)财政上:中央掌控。
行省制度。 4、元朝: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 央 集 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 阅读教材,简述从汉至元怎样削弱地方 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 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汉朝:
魏晋:
隋唐: 宋朝:
元朝:
二、君主专制的 演进 阅读教材,从汉至元各朝代是如何解决皇 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
汉朝:侍从、秘书……尚书令、侍中-----削弱相权
魏晋:逐渐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宋朝: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 财权(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元朝: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阅读教材,从汉至元各朝代是如何解决皇 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点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重点难点】三省六部制行省制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重点解析】1.西汉初地方制度的特点【解析】通过秦朝和汉初的政区图,理解西汉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的不同。
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方式,名义上沿袭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实际上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位时,先是消灭了韩信等异姓王,随后又赐封了九位同姓诸侯王。
诸侯国和郡县虽然都直属于中央,但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
诸侯王疆域广阔,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兴旺地区,十分富庶。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诸侯国的政治机构与中央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他官员都由诸侯王委任。
诸侯国拥有强大的军队,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实际上形成了独立王国。
诸侯王更是日益骄横,并有“震主之威〞,最终成为中央集权加强的最大障碍。
秦朝疆域图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2.“推恩令〞及王国问题的解决【解析】解决王国问题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
学习时要关注下面一段典型史料:〔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那么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对这段史料中提到的“上〞要知道是汉武帝;明确史料中“上〞“推恩〞的真实目的:分割王国封地,使其变小,最终无实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析】宋代是对地方控制最严的朝代。
这种控制是全方位的:行政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财政上,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小局部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送交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根底。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五代建立者简历
共性何在?
阅读教材13页思考:与前朝 相比宋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 哪些创新?
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中期的节度使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原因:吸取前代教训;巩固统治 “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兵:______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科举制
(1)背景: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重门第, 影响皇权);庶族地主要求参政。 (2)过程: 隋朝形成;唐宋发展完善;明清僵化 (3)影响:打破垄断,扩大来源;提高素质, 加强集权;公平公正,重学风尚;八股僵 化,缺乏创新。
合作学习: 隋唐时期中央行政制度有何创新?它的 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尚 门 草 书 执 书 审 下 议 拟 行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形成历程:魏晋南北朝开始逐渐形成,唐朝确立并 完善。 ②名称及其职能: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中书省(掌决策,颁拟皇旨)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③关系: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和监督。 ④影响: 分工明确,提高了中央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维护封建统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历朝基本 沿袭,影响深远;重大创造,标志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的成熟; 。
朝代 秦朝
中央(君主专制) 地方(中央集权) 阶段 皇帝制度、三公九 郡县制 卿 重用亲信,削弱相 郡国并行; 权 “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 唐中期后藩镇割 据 中书门下;三分相 加强对军事、行 权 政、财政控制 中书省 行省制度 形成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
下列地方行政制度,具有很强割据性 下列地方行政制度, 的是:( ) 的是:( ①西汉的王国 ②唐朝的地方军镇 北宋的“ ③北宋的“路” ④元朝的行省 A.①② B.①②③ ①② 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①②③④ ①③④
A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不实行分封制, 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不实行分封制, 汉朝逐步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 汉朝逐步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 目的都是 C • • • • A、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往 、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C、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 D、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
演变特点 趋势) (趋势)
三省体制形成 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 设参知政事、三司使、 构,设参知政事、三司使、 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 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军 政大权
相权不 断削弱 皇权不 断加强
隋唐
北宋 元朝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君主专制的演进(巧记方法 君主专制的演进 巧记方法 )
知识延伸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 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影响) 利: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效率低下;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 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 造成积贫积弱。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诸侯国 候国1 候国2 候国3
候—郡—中央
推恩令的影响:
①王国越分越小,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 王割据的局面; ② 中央集权加强
3、设置州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 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小
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 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晁错《削藩策》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
2、
背景: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造成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 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 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武帝
—司马迁《史记· 平津候主父列传》
推恩令含义:
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 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候国,列 候归郡管辖。
保证君权的独尊(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三省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沿袭
(三)宋朝:(二府三司)
皇 帝 中书门下
(总揽大权)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财权)
度支、盐铁、户部
(四)元朝:中书省
措施: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两汉 从魏晋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元朝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堂思考
读出图中所反映的信息
说明地方权重超过中央
西汉前期形势图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又有其 财赋。 财赋。”
宰 相 赵 普
课堂思考
宋太祖从“ ”“钱”“兵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①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效率低下; 效率低下; ②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 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 造成积贫 ③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积弱。 积弱。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书 吏 户
(决 策 )
尚 行 书 ) 礼 兵
(执
门 议 下 ) 刑 工
(审
学过本课, 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有哪些特点? 有哪些特点?
①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 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 地方 ②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 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 ;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中央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地方没有独立性 ③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断调整 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④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⑤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即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制 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 统治)。 统治)。 ⑥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主要在封建社会前 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 期: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封建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
1、西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
(2)汉武帝举措: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 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一 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 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 量被削弱。
2、唐朝:
设置节度使
探究一: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魏晋南 九品中正制 门第 北朝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谢生,出身名门望 族,父亲在朝中担 任大官。
欧阳生,出身寒 微,高大俊朗, 才学渊博,能言 善辩,高中榜眼。 陈生,儒生,为人 正直,是当地有名 的孝子。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唐宋
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 C ) A、削藩 B、郡国制 C、推恩令 D、分封制 2、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 B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3、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 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B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中央行政 选官制度 制度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忠 奸 难 辨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官 吏 难 选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地 方 难 管
地方行政 制度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课标要求: 了解汉初郡国并行;理解唐三省六部制;了 解宋分割宰相权力举措;理解元行省制度;了解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第3课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一)(原创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5)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法:演讲法、讨论法★课标解读: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两汉时期“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知识点归纳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中央集权的发展。
- 汉朝。
- 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行郡国并行制。
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想以此巩固刘姓天下。
但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中央构成威胁。
-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唐朝。
-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 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 北宋。
- 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 元朝。
- 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 君主专制的演进。
- 汉朝。
-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 魏晋南北朝。
-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 唐朝。
- 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新人教历史必修一第3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天下之势,方病大 肿。一胫之大几如要 (腰),一指之大几 如股,平居不可屈信 (伸),一二指搐, 身虑亡聊。失今不治, 必为锢疾,后虽有扁 鹊,不能为已。
——贾谊《治安策》
祸祸亦
“
大 。 ”
小 ; 不 削 , 反 迟 ,
反 。 削 之 , 其 反 亟 ,
今 削 之 亦 反 , 不 削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哪朝解决的最好?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做法后来被宋沿袭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宋朝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使 中 书
度盐户 门 支铁部 下
政参 事知
枢 (三衙)
密
院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军
军
司
司
元:中书省制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
孝悌 廉正
门第
才学 知识
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作用: ①选官任命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 央集权 ②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庶族平民得 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局限性:考试单一,忽视了生产实用 性知识
作业: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 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3、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院(掌军权)、三 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利,使皇帝 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 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 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考纲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一、君权和相权(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2)目的:为了。
(3)措施:频繁;形成“”(决策)对抗“”(执行)的局面。
2、隋唐时期:⑴措施: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中的省、省和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在尚书省下设、户、礼、兵、刑、六部。
⑵)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从而使相权。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的独尊。
②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北宋:⑴措施:(习称政事堂)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和,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⑵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有所加强。
二、中央与地方(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后来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政体更加巩固。
2、北宋:(选修Ⅰ)北宋建立之初,为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势力导致的分裂局面再现,宋太祖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措施: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
收回禁军统率权,还规定禁军轮流驻守京城,频繁调动,结果形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3、元朝:⑴措施:实行制度,在全国设立个行省和个单列行政区。
行省之下,分设。
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的节制。
⑵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和“”三阶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3、隋以后各朝的科举制
科举制的历程
隋唐以后历代王朝实施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 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 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 明法科; 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 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
学而优则仕
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 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 科目— 开元礼科、童子科、道举科、制科、 武举科等。
方法— 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口试
生徒
程序—
乡贡
乡试
省试
吏部复试
授官
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 个人见解。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 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 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 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 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中举的知识分子, 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 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历史ⅰ人教新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资料.ppt
• 【点评】 本题对史实和能力的要求都比 较高,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和比 较的能力。
史趋势有关的,①②③④四种制度产生时,
• 【答案】 D
• 顿有所悟 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多 种,就本题来讲,审清题意是关键。审清 题意后,在备选项中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的 答题。
• 3.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 (1)特点: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 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②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服从皇帝。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 多渠道管理。④地方权力分散。⑤中央控 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
局面,严重削弱了
。
• 3.北宋
• (1)内容
• ①军事:把兵权收归中央 禁兵军充实中央 。
,抽调各地精
•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通设判
负责监督。
• ③财中政央掌:控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地方为开支
,
其余全部由
。 藩镇割据
• (2)作用中央:集改权变了唐
•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 (1)内容
• ①地方设 行中书省 ,简称 行省或省 。 行 省
长朝官廷由
任命。
•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
宣慰司进行管理。
经济、军事
•
③行省拥有 时中受央到
大权,但行使权力 的节制。
• (2)影响
•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 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 当时全国除中书省直辖的河北、山东、山 西、河南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地区称为 “腹里”,以及宣政院直辖的吐蕃外,共 分置十一个行省,其中在边疆地区还专设 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四个行省。元的疆域 十分辽阔,岭北行省的治所在和林(今蒙古 乌兰巴托西南),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外, 北边一直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 管辖,省区范围向东北延伸到库页岛和北 冰洋。江浙行省泉州路在澎湖设巡检司, 管辖澎湖、琉球(即台湾)。西藏虽未设立行 省,但属中央宣政院直接管辖,并在西部 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设三路宣慰司都
第3讲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示意图
中书门下
军权 行政 财权
权
枢
密
三司
使
使
参知政事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盐户 支铁部
三司使
参 知 政 事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名词解析】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 东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 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初设于门 下省,唐高宗时徙于中书省,唐玄宗前称政事堂。开元 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 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 礼五房。五代、宋因之。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 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最高长官 行使宰相的职权。
郡统辖。 实质:名为“推恩”,实为软性削藩
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 中央集权。但是诸侯一直存在。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 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 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 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 这种做法( )
汉末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 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它们在地方动
都是虚设于郡县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 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实权的行政区
它们在地方动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 ,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当它们兵强
实权的行政区,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 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的念头”可
当它们兵强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 知,州、道、路的变迁表明了中央集权与
【答案】D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完美版)
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
地”。
------《元史》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①历史原因:吸取唐朝实行节度使导致权力的分散国家动乱、北宋过分集权 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元朝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置
五代建立者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xù ,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共性何在? 对北宋统治者在治国方略上又有何影响?
北宋地方分权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其故何也?”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2、酎( zhòu )金夺爵
汉武帝采取的一项打击王侯势力的措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
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
半数。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 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等官职,进一
步削弱相权。
元朝
设立中书省,废除三省 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
地方制度的演变
01
02
03
04
汉朝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
唐朝
实行道州县制,加强对地方的 管理。
宋朝
实行路州县制,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财政控制。
总结词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 权力的垄断。
详细描述
科举制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 官职。科举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活力。
均田制
总结词
均田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详细描述
均田制规定男子18岁可获得土地90亩,女子减半。这些土地 为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均田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03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特点
君主专制的强化
汉朝
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朝选拔官员的重要 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 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 中央。
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选拔标 准包括品德、才能、功绩等多 个方面。
察举制的实施拓宽了官员选拔 的渠道,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 体素质。
02
隋唐的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
本课小结: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中央 地方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 隋唐 宋 元
中朝外朝
郡国并行
三省六 二府三司 中书省 部制 节度使 地方收权 行省 制度 权重 科举制 科举制
选官 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君主专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的方式,即皇权至上、皇 帝独裁
1、两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汉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度 (3)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皇帝总揽大权。
汉武帝建立中朝
2、魏晋南北朝(220—589):形成三省制
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③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影响: 元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 大,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 这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 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
小结:君主专制的演进
阶段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北宋 元朝
调整、演变情况
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 尚书令、侍从参与军国大事
演变特点 (趋势)
刘邦大封同姓王, 以为依仗刘氏 “天下一家”的 格局,就能巩固 皇权,稳定天下, 他分封给同姓诸 侯王的土地面积 甚至超过了中央 直辖的土地面积。 结果他死后不过 18年,诸侯王就 发动了叛乱。
西汉前期形势图
“欲天下之治安,莫 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小则易使以义,国 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 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 指,莫不制从。诸侯之 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 进而归命于天子”。 ——《治安策》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学 思 之 窗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什 么问题?
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 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 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 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 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1、两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前202年—220年) (1)背景:西汉初 郡国并存 ; 导致 (2)措施: 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 汉武帝实行 “推恩令” ; 中央集权 得 (3)结果:解决了王国问题, 到加强,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汉至元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 演变特点 西 1、郡国并行; 汉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趋势) 积极: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
唐 成,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 朝 形成藩镇割据。
如何评价中央集权制?
小结: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地方权力 不断削弱 消极: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 北 1、收兵权,编禁军;
2、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 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3、中央控制地方财政
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 宋
元 1、实行行省制度; 朝 2、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通过官吏任免、监督、考核、分割地方权力、分级 3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管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C
按唐制,中男(男丁l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 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 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 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 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D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 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充实禁 (2)措施: 军; 行政:削实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 通判监督; 财政:制钱谷——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 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3)影响:
①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 权。 ②导致“三冗”局面的出现,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元代的行省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271年—1368年)
贾 谊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 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景帝平叛
汉景帝刘启
景帝决心平叛,命太尉周亚夫 和大将军窦婴率军,以轻兵断绝 叛军粮道,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太尉 周亚夫
汉 武 帝 刘 彻
主 父 偃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 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 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关于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⑴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⑵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增设 六部。
⑶唐朝时三省六部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 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决策)
尚书省
(执 行)
门下省
(审议)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工 部 部
2、魏晋南北朝(220—589):形成三省制
A.专制主义皇权的不断强化
B.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A
C.中央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D
9、历代封建王朝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辅佐中央管制地方 B.分割地方权力,使其相互制约 B C.加强对地方的监控 D.便于中央各部对地方的管理
10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其 中最突出的是: D
A、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B、 加 强 了 中 央 对 边 疆 的 有 效 管 辖 C、有利于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巩固其统治 D.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下,成为一个 密不可分的整体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 们还是坐着的,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 就让他们来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 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了。此后,宰相就只能站 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这件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宋太祖不准宰相坐下议事 B.宰相大臣开始处于从属地位 C.宰相大臣事务繁多 D.君主专制的加强
4、宋太祖加强皇权:
(1)措施:
①设 中书门下 为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后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 行政权、军权、财权 。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北宋的二府和三司
4、宋太祖加强皇权:
(1)措施:
Hale Waihona Puke ①设 中书门下 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后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 行政权、军权、财权 (2)影响: 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 。
第 3 课
从汉到元 政治制度的演变
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程目标: 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诗歌中的历史 安 得 猛 士 兮 守 四 方 ! 威 加 海 内 兮 归 故 乡 , 大 风 起 大 兮 风 云 歌 飞 扬 ,
汉高祖刘邦
刘邦建汉(前202年—8—220年)后,为巩固皇权, 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3、隋唐(581—618—907年):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门下 、 尚书 , (1)内容: ①唐朝三省为 中书 、 审议 、 执行 。 分别负责决 决策 、 户、 礼、 兵、 刑、 工 六部。 ②尚书省下设吏 、 (2)特点: 三省六部职权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3)评价:
①三省六部职权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 办事效率。 ②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5、元朝:新发展——一省二院
措施: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领六部,行 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③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省二院
皇帝
枢密院
(军事)
中书省
(行政)
宣政院
(宗教;辖西藏)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5、元朝:新发展——一省二院 措施: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三省体制形成 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相权不 断削弱;
设二府三司
设一省两院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皇权不 断加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时间 先秦时期 制度 世官制 方法 依据 汉朝
世袭 血缘
察举制 自下而 上推荐 品行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评定授官 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保证了贵族 孝廉成为士 高官由世家 把读书、考试 与做官紧密地 特点 在政治上的 大夫做官的 大族把持 联系起来。 垄断和特权。 主要途径。
(1)原因: 第三次大一统,幅员辽阔。
①除晋、冀、鲁外,地方设行中书省, (2)内容: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③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④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 央节制。
(3)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 端。
王国
问题。
2、唐朝:(618年—907年) 措施: 唐中期,在地方上设节度使。 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经济上:控制着财权 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 影响: 安史之乱,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 弱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