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万有文论解,乃中华文明之根本,是驰骋文坛之鞍马,其重要性无论今昔,皆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文论,在唇枪舌剑中论述一字千金的论文文学,居俗士之上,指挥文坛之下,令其气度自卓,味道独具。

中国古代文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古代文论,以创作为督脉,以比喻为纽带,以文学素养为基石,以文字文彩为根本,以文学才能为灵魂,以新意新调为灵感,以读书思索为养料,以批评为锤炼,以诗词文章为熔点,以充实润泽为发育,以高雅含蓄为突破,以自由表达为文言辞藻,以正负辩证为指路,以精神境界为助力,以精彩绝伦为丰满,以古今不同为芬芳,以文论论文为框架,以古典文学为主题,以文学手法为技巧,以传统美学为典范,以风骨精神为比喻,以纵深融洽为基调,以古今交融为经典,以论文结构为标准,以心灵意境为架构,以古今韵律为节奏,以古文诗词为精华,以优美文字为点睛,以触目鲜明为结局,以文学功力为收获,以文学理想为实践,以古文古句为灵魂,以文学情趣为灵感,以文学创作为完美,以典籍研究为支撑,以文论凝聚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极具影响力,正规学术的文论,包含了大多数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学的普及教育,更是一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问体系。

古文论家们,包括刘勰、颜真卿、程颢、唐太宗等,以其经典之作,让普通读者不费力气也可以得到比较有限的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古人的文学思想,更有助于提高天下文人的文学水平。

也正因如此,后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极高的认可和重视,其影响绵延至今,仍渊源不绝。

今天,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参照,形成了一种以文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以古为今诠释,以古人的智慧见解,来滋养中华文明的丰富的文艺风范,为我们提供优秀的思想支撑。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完整word版)文章《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完整word版)文章《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中国古代文论简述谈起中国古代文学,你首先肯定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先秦诸子散文。

是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文学给后人以史诗般气魄,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文学繁荣的背后当然缺少不了文学理论发展的支撑。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始终交织着两条线: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

一明一暗,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学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和文学创作史一样,文论发展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

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文学本身还没有自觉的认识。

但这时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思想自然包括了对文学的观点。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孔子从文学的社会作用出发,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孟子提出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荀子提出了创作的原则:明道、征圣、宗经。

道家以审美为中心,着重探讨文学自身规律。

儒、道两家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

此外,墨子主张文学要“尚质”、“尚用”,提出了“言有三表”的写作原则;法家则反对文学,韩非子说:“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两汉是古代文论发展的演进期。

上总结先秦,开始认识到“文学”与“学术”的区别。

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刘歆《七略》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来。

批评方面,集中对《诗经》、屈原、汉赋研究,《毛诗序》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汉末,王充打破经学的禁锢,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理论。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论的自觉期。

人们对文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学逐渐从儒学中独立出来。

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的兴起、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文论的进步奠定了客观的基础。

因此产生了《典论》、《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响当当的专著。

唐宋是古代文论的发展期。

唐代文论表现为诗论和文论共同发展。

唐初,陈子昂首倡复古革新,标举“汉魏风骨”。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1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为孟子所提。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

后世对于“以意逆志”中的“意”,究竟是说诗者之“意”,还是作诗者之“意”,众说不一。

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说诗者”之意。

如赵岐《孟子注疏》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

”朱熹《孟子集注》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

”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则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汉儒说诗那样的牵强附会。

近人王国维则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加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玉溪生年谱会笺序》)他认为“意逆”虽在说诗者,但说诗者在对作品进行解释时,应贯彻“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之弊。

23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

4他在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贡献《文赋》的创作构思陆机论述了艺术构思的过程一、艺术想象。

二、艺术选择。

三、艺术加工。

四、艺术效果。

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

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对文学创作构思中的各种现象作了详细而精彩的描述,如论述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就十分细致而生动。

(完整word版)文章《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完整word版)文章《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中国古代文论简述谈起中国古代文学,你首先肯定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先秦诸子散文。

是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文学给后人以史诗般气魄,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文学繁荣的背后当然缺少不了文学理论发展的支撑。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始终交织着两条线: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一明一暗,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学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和文学创作史一样,文论发展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文学本身还没有自觉的认识.但这时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思想自然包括了对文学的观点。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孔子从文学的社会作用出发,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孟子提出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荀子提出了创作的原则:明道、征圣、宗经。

道家以审美为中心,着重探讨文学自身规律。

儒、道两家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

此外,墨子主张文学要“尚质”、“尚用”,提出了“言有三表"的写作原则;法家则反对文学,韩非子说:“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两汉是古代文论发展的演进期。

上总结先秦,开始认识到“文学”与“学术”的区别。

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刘歆《七略》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来。

批评方面,集中对《诗经》、屈原、汉赋研究,《毛诗序》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汉末,王充打破经学的禁锢,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理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论的自觉期。

人们对文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学逐渐从儒学中独立出来。

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的兴起、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文论的进步奠定了客观的基础。

因此产生了《典论》、《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响当当的专著。

唐宋是古代文论的发展期.唐代文论表现为诗论和文论共同发展。

唐初,陈子昂首倡复古革新,标举“汉魏风骨"。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对文学艺术理论的探讨和总结。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将从古代文论的特点、内容和影响
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其次,古代文论的内容主要分为文学创作理论和文学鉴赏理论两个方面。

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古代文论主张文学要有“真、善、美”的特征。

其中,“真”是指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善”是指作
品要传递正能量和价值观,“美”则是指作品要具有审美价值,使人愉悦
和感动。

在文学鉴赏理论方面,古代文论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品味和欣赏,
提出了多种鉴赏标准和方法。

最后,古代文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论
的理论成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创作的指导,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达
到了辉煌的巅峰。

例如,《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另外,《红楼梦》也是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古代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借鉴,创造
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

总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创新,它体现了中
国古代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古代文论的特点是
思想深邃、理论系统,其内容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两个方面。

古代文
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
宝和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创作论。 ② 创作论。
此间创作论除言意论、形神论外,还有三个主 此间创作论除言意论、形神论外, 要理论:a.缘情说 由陆机《文赋》中出, 缘情说: 要理论:a.缘情说:由陆机《文赋》中出, 诗缘情而绮靡(华丽) 成为继“诗言志” “诗缘情而绮靡(华丽)”,成为继“诗言志” 后的又一诗学核心命题“诗缘情” 后的又一诗学核心命题“诗缘情”,并开诗歌 重抒情之理论先声;b.心物交融论 心物交融论: 重抒情之理论先声;b.心物交融论:由陆机到 刘勰,都强调心对物、物对心的双向互动作用, 刘勰,都强调心对物、物对心的双向互动作用, 主要是刘勰的“神与物游” 主要是刘勰的“神与物游”论将心物交融说推 动静相济说: 向极至;c.动静相济说 向极至;c.动静相济说:这是对创作时的心理 过程的观点,由于受庄、 佛学影响, 过程的观点,由于受庄、玄、佛学影响,一向 重心动的创作心理,此间在陆机、刘勰、 重心动的创作心理,此间在陆机、刘勰、宗炳 等人那里,都强调动静相济。 等人那里,都强调动静相济。
玄学形神论对南朝画家顾恺之 产生影响, 玄学形神论对南朝画家 顾恺之 产生影响 , 顾恺之产生影响 并以形神之论谈画。 世说新语 巧艺》 并以形神之论谈画 。《 世说新语 巧艺 》 顾氏画人, 数年不点目睛, 载 , 顾氏画人 , 数年不点目睛 , 人问其 四体妍媸(chi嗤音 丑义, 嗤音, 故 , 曰 “ 四体妍媸 ( chi嗤音 , 丑义, 与 妍相对) 本无关于妙处; 传神写照, 妍相对 ) , 本无关于妙处 ; 传神写照 , 正在阿堵中” 顾氏论画重神似, 正在阿堵中 ” 。 顾氏论画重神似 , 主张 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 玄学之形神论重神轻形 重神轻形, 玄学之形神论重神轻形,这与佛教之 神不灭”论相表里, “神不灭”论相表里,共同将重神的思 想发扬,并影响后世谈艺均重神似之美 重神似之美。 想发扬,并影响后世谈艺均重神似之美。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很详细介绍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很详细介绍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1)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

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2)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观怨。

”(《论语·阳货》)。

兴指“感发意志”,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是“考见得失”,指诗的认识作用。

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

怨是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3)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文质并重。

《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形式的目的是体现内容,不必过于华丽。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并重。

二、庄子的文学观(1)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

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

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功功利影响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坐忘”。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庄周梦蝶”即是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2)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

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提倡天籁,反对东施效颦。

(3)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讲:先秦1、孔子【思无邪,兴观群怨,辞达与文质,尽善尽美】◆兴观群怨:是孔子的美学观点。

其实质是对诗歌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感染人;“观”,指诗歌内容可以再现生活现实,让人们认识社会风俗和面貌;“群”指诗歌可以使人们相互切磋,提高思想修养;“怨”指人们可以借助诗歌,怨刺上政,表达民意。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源头,对后世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和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孔子的理论有时代局限性,“兴”要受到“礼”的规范;“观”主要针对统治者;“群”主要局限于统治者之间;“怨”要讲究“怨而不怒”,中和平庸。

【《毛诗序》的“讽谏”说,曹丕《典论·论文》中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2、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养气说】(1)以意逆志: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提出的,是一种阅读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一种解诗方法。

“是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视为得之。

”意思是解诗的人,不要因为文饰而影响对其辞意的理解,不要因为表面的辞意而影响对其思想感情的理解,以自己的思想体验区追溯诗人的志,才是正确的方法。

以意逆志是指评论作品的人,不要拘泥于作品中个别的文辞,不要受制于词句,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意志去理解作品其中的含义。

(2)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颂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知人论世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如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文学创作三要素:种族、时代、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3)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提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中国古代文论3

中国古代文论3

第一篇词论专文第一篇女性文学家的理论批评文章代表北宋词学的最高水平“词别是一家”,具有文体论意义词的本质特征:①协音律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而诗文仅分平侧而已。

②情致温婉的个人小情调小歌词。

重大、严肃的题材内容与豪放雄壮的风格情调不适宜于词。

③典重高雅批评柳永“词语尘下”、张子野等人“破碎”贺苦少典重,秦少故实等。

第一节: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罕见全才,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一、文学创作发生论“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1、创作是充实而勃郁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苏洵的“风水相遭”说:“水”:喻作家修养—主观条件“风”:喻外界机遇—客观条件。

风水不相遭,则不能成文;风水相遭,则不能不成文。

苏轼:风行水上,自然成文2、与杜甫、白居易批判现实的文学主张一脉相承。

二、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论1、艺术思维的“空静”观空静:强调艺术思维及审美过程中静观和摒弃杂念的重要性2、辞达说通过仔细观察,深入事物本质之理,将心中构思酝酿成熟的艺术形象等内容用语言文字完全、充分表达出来。

语言运用只要达意就行,对文采要求不高(1)从艺术思维规律的高度论述(2)辞达和文采的关系:文采是辞达的内在要求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的形象思维和无穷意味诗中有画:鲜明的形象性,如绘画一般画中有诗:深刻的内蕴,如诗之有味4、传神论传神:抓住对象的本质特点,表现其超凡的精神品格,寄寓创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

5、法度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既要熟悉又要超越法度技巧,灵活运用三、艺术风格论——平淡美平淡不是单纯之平淡,于平淡纯朴中包含最浓最深之味,显示细密浓丽之美。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文论精选++

中国古代文论精选++

到汉代《淮南子》中有关形神关系的论述,又对庄子 的观点有所修正,以神为形之君,以传神为主而不否 定形的作用,并且把这种思想运用到了艺术创作中。 如《说山训》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 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说林训》 中提出“画者谨毛而失貌”的问题,也是这个意思。 高诱注道:“谨悉微毛而留意于小,则失其大 貌。”“微毛”说的是形的问题,而“大貌”则是指 神的问题。
道家则主张要行“不言之教”,《老子》中说:“知 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则发展了这种观点,他在 《齐物论》中指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 华。”“道”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天道》 篇说,圣人之意也无法以言传,用语言文字所写的圣 人之书不过是一堆糟粕而已,故轮扁的神奇凿轮技巧, 不但“不能以喻其子”,其子“亦不能受之于”轮扁,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因此,他认为言本身并 不等于就是意,而只是达意的一种象征性工具。
㈡ 文学上的审美原则 这种新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深 远的。东晋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绘画理论上的“传神写照”和“以形写神”说,后来 这种绘画理论又被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之中。唐代诗人 张九龄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中提出“意得神传, 笔精形似”的主张,盛唐诗人的创作都非常重视传神 的艺术美,杜甫就曾多次以神论诗,晚唐的张彦远和 司空图则分别从绘画和诗歌创作的不同角度,明确地 强调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美学原则。
三关于文学的创作方法言与意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方法有自己的民族传统特点这就是重在言外之意要求有文外之重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使文学作品能让人体会到味在咸酸之外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更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意境论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文论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论完整版

庄子论道
• 《知北游》:物物者非物也。物出,不得 先物也。 • 《知北游》: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 形,精神生于道,形生于精,而万物以形 相生。
• • • • • • •
老子创造的前置理论背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司马迁:无为自化、清净自正。 老子创造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谓令人口爽。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弃绝人工,委任自然。
“尽善尽美”的美学观
• 《论语 八修》 • 子谓《昭》: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 美矣,未尽善也。 • 《论语 雍也》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 善:仁、义。美:礼、乐。
《易传》文学观
• • • • • 1,象与物的关系 易象——意象 易象:(1)观物取象 《文心雕龙》: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2)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 宜,是故谓之象。 •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 老子“象”:物象 • 易象之象:符号
《易》学与《文心雕龙》
• 《文心雕龙》不仅是按《周易》数理来组 织全书,而且,它的风格理论体系,也是 按照《周易》数理建立起来的。
庄子创造论
• 《逍遥游》: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 无名。 • 擢[zhuó]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 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 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 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 有其巧矣。
《庄子 外篇 马蹄》
•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 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 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 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 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 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 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 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 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 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 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中国古代文论(提纲)

中国古代文论(提纲)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文论的作用、功能:一面,文学和非文学的不同(文学的本质);另一面,文学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对具体文本的批评(批评的实践)。

批评的理论与标准(原则与方法)。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是广义的文学观念,文学兼有“文章”、“文献”、“博学”多重含义。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与今人基本相同。

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

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

更进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文”与“笔”两类;2、文学观念复古期也分为两个阶段:隋唐五代为第一期,宋(主要是北宋)为第二期。

第一期尤其是唐人,批评六朝的“浮靡”文风,取消“文”、“笔”之分,反对骈俪,看轻讲藻饰、音节而言之无物的文章,以“笔”为“文”,重在内容,主张文以明道,标榜他们所作是以古圣贤为法的“古文”。

所以态度是复古的。

唐人主张明道,其实还是偏于文;到了北宋道学家那里,才完全重道轻文,主张文以载道,为道而作文,不是以“笔”为“文”,简直是以“学”为“文”。

所以到第二期又取消了汉代“学(文学)”与“文(文章)”的分别,“文章”和“博学”又合而为一了。

这两个时期为文学观念复古期。

3、完成期分三个时期:第一期,南宋元金,是“明而未融”的时期。

第二期,明代,学风偏于文,批评偏于纯艺术,被指斥为“空疏不学”。

第三期,清代,学风与明代相反,不是偏胜,而是集大成。

清代学术的特殊在于,没有自己一代的特点,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

如文学上,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称,清人没有此外的特殊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

《中国古代文论》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读书笔记(古代批评史)第一先秦时期:(一)先秦“诗言志”的提出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关于“诗言志”之“志”,“五四”以后在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分歧。

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作者的志向怀抱的(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的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包括着3种含意:①记事的,如《诗经》中的商《颂》及周《颂》;②记诵的;③由于早期的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的。

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与诗》)。

一般出填空或者问答题,问答主要是联系后世来说。

(二)孔子《论语》是先秦文论重点。

主要应该掌握:1.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出“思无邪”说;“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但是注意,对于“思无邪”的解释,各家不一,一般不会出题。

2.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其实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作业要求一、根据以下题目写三篇小论文,每篇1000字以上。

1、孔子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孔子的文学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之中。

此书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集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极为丰富、精深,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包括文学思想史)上有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一、孔子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一)、孔子评诗、乐的标准:思无邪诗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好诗?孔子从文学的社会功能出发,在他对《诗三百》的总评中提出了好诗的标准,即《论语·为政》中提出的“思无邪”: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的“思无邪”标准主要是针对内容而言,诗的内容应符合孔子或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以“思无邪”为根本要求,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情感表达的要求,孔子对音乐的观念,就是倡雅乐、放郑声。

这种合乎“礼”的标准很明显带有时代统治思想的烙印。

(二)、孔子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孔子论文学艺术社会功能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文的社会功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意志”。

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察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 1001 1211100123王亚超一、皎然的诗歌理论。

大唐宏肆的国土气韵,祖先谢灵运的山水遗风,南方温润内敛的水土灵气,种种因素极度优越而又相遇地恰到好处。

于是,茶香萦绕的千里山峦之间,便走出了皎然。

皎然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僧人,更是一位茶者。

他走过大唐的天南海北,春夏秋冬,无论邂逅新友还是重逢故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即使和平与战争,都不能改变他一如既往地淡然,他让动乱中的陆羽找到了家,成为了陆羽的长辈、导师、笃友、兄弟。

我多少次想象,在昏黄的油灯下,皎然是如何与陆羽谈茶论道,如何一步步指导陆羽将《茶经》献给世人。

他走过河流,走过芒川,走过心灵圣地,他以心写诗,以心做论。

最后,他一声不吭,独自一人走进了历史。

留给后世的净是敬佩和感叹。

皎然的诗人和僧人气质使他对于诗歌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

1、“意境”说皎然诗歌多为赠答作别,山水游赏之作,他以心交友,一边游山玩水,一边与朋友品茶论道,那么,他所强调的“意”与“境”的关系也就不难理解,山水的自然清灵与茶道的高雅纯香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这些外物的“境”触发了诗人的内“意”,而后者又凭借前者来描绘抒发,即“诗情缘境发”。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取境”便成为了皎然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皎然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逸,则一首具体便逸。

”正为此意,皎然信佛,这与他所追求的佛境是相通的。

2、“取境”说皎然先摆出了论诗高下的标准,然而他又提出:想达到这种“诗情缘境发”的地步是不容易的。

有时“取境”易,那么诗歌创作自然是“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反之便会“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我认为皎然在这里强调的是“取境”的成功与否需要外境与诗人的内境所契合,外境触发内情,即所谓灵感的顿生。

内情感于外境而发又不拘泥于外物。

“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皎然认为的“取境”成诗的高手。

3、具有“意境”的作品的审美品格皎然前面所讲的是诗歌创作的过程,是文本与作者,文本与世界的关系,而后皎然又提出了这种具有意境的作品完成后所具有的特殊审美品格,即在意、境契合的基础上,具有超出表层文字、形象的审美内涵,能激发读者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谈起中国古代文学,你首先肯定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先秦诸子散文。

是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文学给后人以史诗般气魄,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文学繁荣的背后当然缺少不了文学理论发展的支撑。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始终交织着两条线: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

一明一暗,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学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和文学创作史一样,文论发展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

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文学本身还没有自觉的认识。

但这时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思想自然包括了对文学的观点。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孔子从文学的社会作用出发,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孟子提出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荀子提出了创作的原则:明道、征圣、宗经。

道家以审美为中心,着重探讨文学自身规律。

儒、道两家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

此外,墨子主张文学要“尚质”、“尚用”,提出了“言有三表”的写作原则;法家则反对文学,韩非子说:“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两汉是古代文论发展的演进期。

上总结先秦,开始认识到“文学”与“学术”的区别。

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刘歆《七略》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
开来。

批评方面,集中对《诗经》、屈原、汉赋研究,《毛诗序》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汉末,王充打破经学的禁锢,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理论。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论的自觉期。

人们对文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学逐渐从儒学中独立出来。

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的兴起、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文论的进步奠定了客观的基础。

因此产生了《典论》、《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响当当的专著。

唐宋是古代文论的发展期。

唐代文论表现为诗论和文论共同发展。

唐初,陈子昂首倡复古革新,标举“汉魏风骨”。

中唐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韩愈力主古文运动,成为两面鲜明的旗帜。

晚唐司空图总结了唐朝诗创的经验,继承皎然,对诗歌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著名的“韵味说”。

宋代文论比唐代更丰富多样,产生了词论和戏曲理论,出现了评论诗歌的新样式:诗话、词话。

李清照卓越地区分了诗词之别,提出词“别是一家”。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对建安以来诗歌作了系统的论述。

明清是古代文论的成熟期。

明前后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口号以对抗“台阁体”。

通俗文学理论如戏曲、小说理论空前发展,涌现了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等追求个性解放的文论家。

清代文论显出了集大成的气象。

金圣叹、李渔提出了系统的小说理论和戏曲理论。

诗论中有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反对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

文论中有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词论中有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大都注重对艺术美学方面的探讨。

与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相对应,文学理论的样式也很丰富,有文论、诗论、词论、戏曲理论、小说理论。

无疑,诗文理论是一直垄断文论发展的“正统”力量。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论、唐宋的诗词理论、明清的戏曲小说理论是古代文论发展的三大丰碑。

先秦时期的文论尚处于萌芽状态,还不能说是属于哪一范畴。

汉司马迁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启韩愈“不平则鸣”说,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

曹丕以更大的气魄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及“文以气为主”“文本同而末异”“诗赋欲丽”的论点。

陆机用赋的形式写成了文论史上第一篇关于创作的专论《文赋》,提出作文之由一是有感于物,一是有赖于学,论述了艺术形象的作用和特征,提到了灵感,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标志古代文学理论的成熟,规模宏大而自成体系,是文论史上第一座高峰。

唐宋古文运动则是第二座高峰。

“八大家”文学成就高,理论上也有贡献。

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打着“文以载道”的旗号,有力打击了律赋和骈文。

明清文论是古代文论的终结。

以何景明、王世贞为首的前后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格调,讲法度,与“台阁体”对抗。

李贽提出“童心说”,公安三袁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复古,追求个性解放,重视自然本色。

清代桐城派是古代文论最后一轮夕阳,理论贡献代替不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衰落。

诗论方面。

“诗言志”是古代诗论的开山纲领,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毛诗序》继承“诗言志”提出“吟咏性情”又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强调诗歌为政治礼教服务,提出了诗歌“六义”。

钟嵘《诗品》提出了著名的“滋
味”说,反对声病,反对做诗用典,主张“直寻”,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说诗歌创作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

唐宋是古代诗论的黄金时期。

初唐陈子昂首倡复古革新。

杜甫所著《戏为六绝句》被誉为“千古操斛之准绳也”。

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司空图重视文学审美特征,继承皎然,提出了“韵味”说,引领严羽的“妙悟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

欧阳修承韩愈“不平则鸣”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观点,《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的先河。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始祖,主张学习前人法度,借鉴代替创造。

金代元好问著《论诗绝句三十首》点评苏黄宋诗。

晚清袁枚提出“性灵说”是古代诗论最后的挽歌,他提出“诗有工拙,而无今古”,批判沈德潜“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

词别是一家,但在文论史上也仅有李清照《论词》一花绽放。

她说词是与娱乐和音乐结合产生的,所以强调婉约为词之正宗,反对苏轼豪放词风,提出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的词论主张。

在被视为正统的“诗文理论”日渐衰落时,代而兴起的是通俗文学理论——小说理论和戏曲理论。

以汤显祖为代表的言情派与以沈景为代表的格律派之争是我国戏曲史上出现的第一次流派之争。

前者重剧情,后者重曲律。

汤显祖反对“按字摸声”提出了“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的命题,强调独创精神。

李渔著《闲情偶寄》系统地提出了戏曲创作的理论,明确“结构第一”的主张,把“立主脑”作为构思最重要的一环,论述了创新精神,重视语言的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突破了“首重音律”的传统观念。

“梨园共赏吴音”,新兴地方戏曲被严加禁止。

焦循著《花部农谭》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社会作用等方面肯定花部。

明清小说贡献了四大名著和多部奇书,但那时研究小说的人却不多。

唯有金圣叹提出了系统的小说理论,著《读第五才子书法》论述了“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之别,提出艺术虚构是小说创作的重要原则,重视典型形象的塑造和语言个性化。

就古代文论内容而言,可分为性质论、创作论、发展论、批评论等。

当然,创作论是最主要的部分。

各方面都不乏经典的论述与论著。

在众多理论家有全面地论述文学的,又有从某个方面深入研究的。

2005年7月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