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激励-波特尔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海底捞为例)[仅供参考]
波特-劳勒总和激励模型

总结分析
通过对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进一步了解,员 工工作最怕就是没有激情,不管组织还是企业, 提高和保持员工有一定的归属感和事业心就成了 内部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正确的员工激励就 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点,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 不同的激励策略中又有各种激励方式,对知识型 员工真正有效地激励方法是从员工的特点出发, 进行各种激励方式的有效选择及其组合。只有这 样才能更为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做到人尽其 才,人尽其位
(2)工作条件。选好人才后,还必须要为其发挥才 干创造必要的条件,配备必要的资源。
(3)角色感知。为了让职工做出优异的绩效,作为 管理者必须要帮助职工充分了解该角色、该岗位 或者该项任务对他的具体要求,也就是说,让职 工充分地把握好岗位的目的和要求。
BACK
激励价值
对报酬的 公平感
个人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
波特-劳勒总和激励模型
By:何汝玲(10031031) 何荣辉(10031030)
目录
什么是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的内容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因素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图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理论的意义 总结分析
什么是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
這是美國行為科學家愛德華·勞勒和萊 曼·波特提出的一種激勵理論。波特-劳勒 综合激励模型以期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更 为完备的激励的模式,较好的说明了整个 激励过程。
BACK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的内容
涉及努力、绩效、能力、环境、认识、奖酬、公 平感和满足等多个变量,认为人们的努力取决于 报酬的价值和取得报酬的概率
报酬的取得取决于完成工作的绩效 工作绩效的取得取决于努力,同时要受对所要工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型—课件

企业整体激励方案
详细描述
某企业在波特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型指导下,实施了一套整体的激励方案。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提 供充分的资源与支持,以及奖励与绩效挂钩,该企业成功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整 体业绩。
案例二:某团队的激励策略
总结词
团队激励策略
详细描述
某团队在波特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型框架内,制定了一套针对性的激励策略。通过明确团队目标、强化团队成员 间的协作、提供发展机会以及公平的奖励机制,该团队在项目执行中展现了高昂的士气和卓越的绩效。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 型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背景
定义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型是一 种描述员工工作动机和绩效关系 的理论模型,它强调了员工内在 和外在激励的相互作用。
背景
该模型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 心理学家波特和劳勒提出的,基 于对员工激励和工作绩效的长期 研究。
模型的重要性
理解员工动机
REPORTING
在组织中的应用
提升员工绩效
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和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 而提高整体绩效。
增强组织凝聚力
激励过程模型有助于组织建立公正、公平的文化氛围,增强员工对 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
激励过程模型能够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推动组织不断适应市场变 化和发展。
建立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
确保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提高员工 对评估结果的认同度。
综合运用激励手段
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满足员工多层次 的需求。
制定长期激励计划
通过制定长期激励计划,确保激励效果的可 持续性。
PART 05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 型的案例研究
综合激励理论模型

综合激励模型简介这是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和莱曼·波特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爱德华·劳勒在美国的布朗大学获学土学位,在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任教,以后在密歇根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和社会研究所组织行为室主任。
他还是西雅图的巴特勒纪念研究所人类事务所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
莱曼·波特也是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十一年,并在耶鲁大学管理科学系任访问教授一年。
以后,他在加州大学管理研究院任院长和管理及心理学教授。
波特一劳勒斯望激励理论是他们在1968年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来的。
模型如下图所示:综合激励模型的特点1、“激励”导致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的程度;2、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具体地讲,“角色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将自己的努力指向正确的方向,抓住了自己的主要职责或任务;3、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
当职工看到他们的奖励与成绩关联性很差时,奖励将不能成为提高绩效的刺激物;4、奖惩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的报偿是否公正。
如果他认为符合公平原则,当然会感到满意,否则就会感到不满。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满意将导致进一步的努力。
1967年,波特和劳勒还在他们合作的《成绩对工作满足的影响》一文中表示了成绩对满足影响的一种理论模式:波特(Porter)和劳勒(Lawler)的“综合激励模式”,认为激励是外部刺激诱因,个体內在因素,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的相互作用统一过程。
不同类型的激励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该模式不仅说明了激励模式的各个因素,特別是它将內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结合在一起,并在传统的报酬与满足感之间引进了“公平的报酬”这个中间变量,揭开了员工在获得奖酬后仍然不感到满足的原因。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个人要求发展的内在愿 望
相当于马斯洛的尊重需 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个人基本物质生 存条件的需要
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需 要和安全需要
维持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需要
相当于马斯洛的安全 需要和社交需要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2.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观点
1 生存需要是先天具有的。而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则是通过后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3.自我决定理论
行为
非自我决定
动机
去动机
外在动机
自我决定 内在动机
调节类型 无调节
外部调节 内摄调节 认同调节 整合调节
内在调节
因果感知轨迹 非个人的 相关调节过程 无意向
无评价
外部的 依从 外部奖惩
较外部的 自我控制 自我卷入
较内部的 个性化 意识评价
内部的 自我整合
内部的 兴趣 内在满足感
教授洛克和他的同事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根据对8个国家、88个企业的4000多位工作者进行 调查研究后总结出来的。洛克在他的试验中发现大多数的激励因素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 工作动机的,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重视并设置合理的目标是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的 一种重要方法。
内容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 的“诱因”,是激励人们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达到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 激励,是完成工作的最直接的动机,也是提高激励水平的重要过程。成长、成就和责 任感的需要都要通过目标的达成来满足。
• 波特尔和劳勒的综 合激励模式
• 迪尔的综合激励模式
6.激励的应用实践
• 激励的应用原则
• 激励的方法
一、认识“激励”
1.激励的概念 观点
波特和劳勒激励模式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是波特与劳勒在 1968年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 来的。 他们以期望理论为基础,导出了更完备的 激励模式,该理论建立在期望理论、公平 理论、强化理论、双因素理论和需要层次 理论的基础上,较好地说明了整个激励过 程。
爱德华劳勒 爱德华 劳勒
莱曼波特 莱曼 波特
2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双因理论、需要理论
察觉的努力 和获得奖励 的概率
4
案例分析:农村人口流动
奖励的 价值 完成特定 任务的能力 内在的 激励 满意 外在的 激励 觉察的 公平奖励
努力
达到 绩效 对所需完成 任务的了解 程度
察觉的努力 和获得奖励 的概率
5
结论 (P246)
1、努力来自于报酬、奖励的价值,以及个人 认为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受到奖励的概率。 2、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 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 3、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 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 精神的、物质的奖励 4、奖励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受激励 者认为获得的饱尝是否公平。 5、满意将导致进一步的努力。
6
7
奖励的 价值 完成特定 任务的能力 内在的 激励 激励 外在的 激励 满意 觉察的 公平奖励
努力
达到 绩效 对所需完成 任务的了解 程度
察觉的努力 和获得奖励 的概率
3
强化理论 波特-劳勒激励模式
奖励的 价值 完成特定 任务的能力 力
达到 绩效 对所需完成 任务的了解 程度
第五章 激励-波特尔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海底捞为例)[仅供参考]
![第五章 激励-波特尔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海底捞为例)[仅供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cf71042e55270722192ef7ab.png)
第五章激励第一部分:本章概要1.1 重点概念1.激励(motivation):在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实现目标的意愿,并促使其付出努力行为的整个过程。
2.需求层次理论(needs hierarchy theory):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可以大致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它们是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形成和发展的。
3.ERG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分别是生存的需要(Existence)、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的需要(Growth)。
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4.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从外在需要、内在需要的区分及两者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起着不同作用的角度,探讨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
5.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个体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一种期望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的个体来说所具有的吸引力。
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M)=目标价值(V)×期望值(E)6.公平理论(justice theory):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7.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喜欢感到自己对事物具有控制力,若人们感到以前有兴趣的工作变成一种义务而不是自主选择的活动,这样激励程度就降低了。
8.目标设置理论:是从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来对行为动机进行研究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
9.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综合激励理论

综合激励模型简介这是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和莱曼·波特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爱德华·劳勒在美国的布朗大学获学土学位,在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任教,以后在密歇根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和社会研究所组织行为室主任。
他还是西雅图的巴特勒纪念研究所人类事务所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
莱曼·波特也是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十一年,并在耶鲁大学管理科学系任访问教授一年。
以后,他在加州大学管理研究院任院长和管理及心理学教授。
波特一劳勒斯望激励理论是他们在1968年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来的。
模型如下图所示:综合激励模型的特点1、“激励”导致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的程度;2、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具体地讲,“角色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将自己的努力指向正确的方向,抓住了自己的主要职责或任务;3、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
当职工看到他们的奖励与成绩关联性很差时,奖励将不能成为提高绩效的刺激物;4、奖惩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的报偿是否公正。
如果他认为符合公平原则,当然会感到满意,否则就会感到不满。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满意将导致进一步的努力。
1967年,波特和劳勒还在他们合作的《成绩对工作满足的影响》一文中表示了成绩对满足影响的一种理论模式:波特(Porter)和劳勒(Lawler)的“综合激励模式”,认为激励是外部刺激诱因,个体內在因素,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的相互作用统一过程。
不同类型的激励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该模式不仅说明了激励模式的各个因素,特別是它将內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结合在一起,并在传统的报酬与满足感之间引进了“公平的报酬”这个中间变量,揭开了员工在获得奖酬后仍然不感到满足的原因。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五章激励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激励模式] 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 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 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 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 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 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
即:M = V×E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弗鲁姆
激励理论在组织中的应用
工作轮换
工作轮换是指通过调动员工到新的 岗位来增加员工工作的任务数目而 不增加责任和复杂程度。
工作再设计
工作丰富化
工作丰富化是指在工作权责上的拓展, 即垂直的工作加载。管理者可以通过 组合工作、建构自然工作单位、纵向 拓展工作和拓宽反馈渠道等方式使员 工工作丰富化。
工作扩大化
激励的基本过程
马斯洛需求理论
内容型激 励理论
麦克利兰需要理论
奥尔德弗ERG理论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一般关注个体的需要类型,试图探讨通过满足个体的哪些需要可以激励他们的工作动 力。
马斯洛需求理论
对自我实现或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的需要。
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 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的 需要。如成就、地位和晋升机会等
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的改善,能够 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 热情,提高生产效率; 但即使激励因素未得到 改善,也不会因此使员 工感到不满意
“满意”的对立面 是“没有满意”。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例如
四种工作模型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过程型激 励理论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与内容型激励理论相比,过程型激励理论偏重于关注个体的思想和认知过程,更注重探讨为什么 人会受到激励。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这是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和莱曼·波特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爱德华·劳勒在美国的布朗大学获学土学位,在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任教,以后在密歇根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和社会研究所组织行为室主任。
他还是西雅图的巴特勒纪念研究所人类事务所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
莱曼·波特也是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十一年,并在耶鲁大学管理科学系任访问教授一年。
以后,他在加州大学管理研究院任院长和管理及心理学教授。
波特一劳勒斯望激励理论是他们在1968年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来的。
这模型的特点是:1.“激励”导致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的程度;2.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具体地讲,“角色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将自己的努力指向正确的方向,抓住了自己的主要职责或任务;3.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
当职工看到他们的奖励与成绩关联性很差时,奖励将不能成为提高绩效的刺激物;4.奖惩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的报偿是否公正。
如果他认为符合公平原则,当然会感到满意,否则就会感到不满。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满意将导致进一步的努力。
1967年,波特和劳勒还在他们合作的《成绩对工作满足的影响》一文中表示了成绩对满足影响的一种理论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内容是,一个人在作出了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
一是外在报酬,包括工资、地位、提升、安全感等。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外在报酬往往满足的是一些低层次的需要。
由于一个人的成绩,特别是非定量化的成绩往往难于精确衡量,而工资、地位、提升等报酬的取得也包含多种因素的考虑,不完全取决于个人成绩,所以在图中用了一条曲折的线把成绩与外在报酬联系起来,表示二者并非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激励第一部分:本章概要1.1 重点概念1.激励(motivation):在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实现目标的意愿,并促使其付出努力行为的整个过程。
2.需求层次理论(needs hierarchy theory):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可以大致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它们是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形成和发展的。
3.ERG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分别是生存的需要(Existence)、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的需要(Growth)。
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4.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从外在需要、内在需要的区分及两者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起着不同作用的角度,探讨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
5.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个体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一种期望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的个体来说所具有的吸引力。
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M)=目标价值(V)×期望值(E)6.公平理论(justice theory):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7.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喜欢感到自己对事物具有控制力,若人们感到以前有兴趣的工作变成一种义务而不是自主选择的活动,这样激励程度就降低了。
8.目标设置理论:是从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来对行为动机进行研究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
9.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本身就会采取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这种行为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1.2 关键知识点1.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五种需要。
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地,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2. ERG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奥尔德弗认为生存需要是先天具有的。
而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则是通过后天学习才形成的;②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这三种需要不是按照严格的由低到高的次序发展,可以越级发展;③各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的越少,则人们对这种需要越是渴望得到满足;④当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渴望向高层次发展,这一点与马斯洛基本相同;⑤对较高层次的需要不能满足,人们就会转而追求较低层次的需要。
如有人在事业上或没有追求或受到挫折,就会更加注重追求物质享受,这一点与马斯洛有很大区别。
奥尔德弗称之为“受挫——回归”的发展方向。
3.双因素理论基本观点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而根据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因此,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
保健因素处理的不好会引发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的好可预防和消除这种不满。
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激励因素的改善往往能够给员工的行为带来推动力,产生工作的满足感,激发出工作的热情,从而能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做出最好地成绩。
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了著名的“三种需要理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①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②权力需要(Need for Power):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③归属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5.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期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一种期望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的个体来说所具有的吸引力。
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M)=目标价值(V)×期望值(E)激励力量(Motivation)是指产生行为动机的强度,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个体潜力的强度。
当激励力量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才能让个体把愿望转化成动机,从而产生行为。
目标价值(Valence)也称效价,是指个体对某种结果的效用价值的判断,即某种目标、结果对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和重要程度的评价。
效价越大,吸引力越强,个体的积极性也就越高。
期望值(Expectancy)是指个体对通过自己努力达成某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的一种预期和判断。
期望值是个体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越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最佳动机的条件是:他认为他的努力极可能导致很好的表现;很好的表现极可能导致一定的成果;这个成果带来的奖励对他有积极的吸引力。
6.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另一种比较是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
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
7.目标设置理论的基本观点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
达到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是完成工作的最直接的动机,也是提高激励水平的重要过程。
成长、成就和责任感的需要都要通过目标的达成来满足。
目标设置模式由三部分组成:(1)指向目标的努力;(2)绩效。
由指向目标的努力、组织支持和个人能力、特点组成。
当人们的指向目标的努力甚多时,绩效必然高于平常。
(3)满意度。
即完成预期目标后,必须通过一定的内在奖励和外在奖励才能让人满意。
8.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
他认为人类(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本身就会采取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这种行为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运用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效果,从而引导和控制、改造其行为,更好地为组织目标服务。
利用强化的手段改造行为,一般有四种方式:(1)正强化:指在期望的行为发生后提供令人快乐的结果,即对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
但应注意,正强化不等同于奖励。
(2)负强化:在所期待的行为出现后,终止或撤销某种不愉快的刺激(如批评,处分等),从而使其改变后的行为再现和增加。
(3)消退: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使其自然消退;二是对原来用正强化建立起来的、认为是好的行为,由于疏忽或情况改变,不再给予正强化,使其出现的可能性下降,最终完全消失。
(4)惩罚:产生于一些行为之后而出现的一个令人不愉快或不如意的事件,并使这种行为在以后尽可能少发生的时刻。
9.波特尔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这一模式是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它表明先有激励,激励导致努力,努力导致绩效,绩效导致满足。
综合激励模式认为激励过程是外部刺激、个体内部条件、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的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
包括了四个主要变量:努力的程度、工作绩效、奖酬、满足。
10.激励的应用原则:(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2)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原则(3)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原则(4)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原则11.激励方法(1)目标激励(2)行政激励(3)工作激励(4)典型激励(5)荣誉激励(6)危机激励(7)持股激励(8)组织文化激励2.2 案例分析参考一、案例简介海底捞从路边麻辣烫摊子发展到现在的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它的服务很多时候让第一次来消费的顾客瞠目结舌,海底捞对员工创造性的激发和激励做的很好,同时在员工物质福利方面投入较大,正向激励更多。
海底捞内部有一本定期出版的“红宝书”,员工主动为顾客服务的事迹都会体现在上面,在每一间海底捞的办公室里,墙上都会贴着一张“金点子排行榜”,这就是海底捞思想火花的来源,员工的创意一旦被采纳,就会以发明者的名义来命名。
海底捞有一个传统,就是将员工奖金中的部分直接寄给他们的父母亲人,在海底捞还非常注重员工的公平感。
海底捞证明了中国企业一样可以创造出令人羡慕的高昂士气、充满激情的员工团队和出色的业绩,二、案例分析要点:1、可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强化理论来分析海底捞对员工激励措施(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生理、安全、交往的需要也是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
生理和安全需要:海底捞包吃包住,住宿均为正规小区,安保到家,距离工作地点在20分钟之内,还有专人进行保洁,帮洗衣服,为已婚的员工配备单独住房等。
其次是交往需求,海底捞服务人员均来自农村,互相推荐,人员差异度低,乡土情深。
(2)马斯洛层次理论的较高层次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
尊重需求:在海底捞,各级经理享有200万元以下的财务处决权,一般员工就可以有打折、换菜甚至免单的权力,只需事后口头说明即可。
公司放手让他们享有一定的权力,既体现出对他们的信任,也是一种尊重自我实现需求:定期出版的“红宝书”上面收录员工主动为顾客服务的事迹,使这些事迹在公司内传播,对员工服务顾客有很大的正向作用;“金点子排行榜”促使员工积极动脑,创新服务,更有机会以名字命名,并支付专利使用费,认可员工的同时,满足了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