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法法典化模式的选择
论我国民法法典化的路径选择

论我国民法法典化的路径选择作者:王志刚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我国要制定民法典应当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现有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国外民法典制定的优秀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文化背景,体现公平正义,推动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典。
关键词民商合一民商分立人格权立法精神中图分类号:DF510 文献标识码:A一、制定我国民法典的立法体例选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和完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
我国民事立法活动取得巨大进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相继颁布施行,为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必须立足于我国现有的民事法律制度,采用汇编和制定相结合的编纂模式,适度的借鉴外国民法典制定的经验,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典。
制定我国的民法典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采取何种立法体例,目前世界各国制定民法典的国家中,法、德、日本等国家采取的是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瑞士、意大利采取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
民商合一是指在私法领域内,只存在民法典以及属于民法范围的债务法,不单独设立商法典,所有的商事规范都被纳入民法的范围,民商分立则在民法典之外另行制定商法典。
那么我国制定民法典应该采取民商分立还是民商合一呢?我认为我国的民法典应当采取民商合一的模式。
因为商法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商法是由中世纪欧洲商人团体的习惯演变而来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商人再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存在,而原来为调整商人关系的商事制度已普遍适用于整个社会。
其次,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法典应当采取民商合一的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民事主体平等,而如果再将商人作为特殊群体,通过制定商法典调整是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
关于我国未来民法典的体系结构,目前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民法法典化的历史论争及当代启示

民法法典化的历史论争及当代启示民法法典化的历史论争及当代启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进化,其中民法法典化的历史论争尤为引人注目。
《民法典》是一部将民法分门别类、系统化编纂的法律文本,被视为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石,也是一部代表当代国家法律进步的象征。
在国家民主法治和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民法法典化成为各国法律制定者和学者研究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角度,分析民法法典化的历史论争及当代启示。
一、历史争论1.欧洲大陆法国家法前所未有的立法精神欧洲主要大陆法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自18世纪以来陆续颁布了《民法典》,将民法体系法律通过立法的方式进行统一,形成了以民法典为基础的法律体系。
在欧洲大陆法系中,法国的《民法典》是最具代表性的。
法国大革命后,根据《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的精神,法国颁布了《民法典》。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法律成果,标志着法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民主法治的时代。
《民法典》是对传统法律的根本性颠覆,它的制订不仅关乎法律领域的进步和发展,也具有政治意义。
《民法典》的编写过程本身也是法制建设的过程,反映了法律发展和变革的进程。
2.英美法系不予置评的普通法与欧洲大陆法系的法典不同,英美法系的普通法没有明确的法典,其法律体系是由司法判例和法律制度共同构成的。
作为英美法系的代表,美国没有以纯法典的形式制定国家民法。
美国国家法是由联邦法律体系和州法律体系构成的,包括常法、立法、合同法、全部泉源法和特定泉源法等内容。
英国也没有明确的民法典,民法体系由各种法律组成,包括民事诉讼法、合同法、商法、欧洲联盟法等。
二、理论争论1.民法法典化的重要性法典将法律规则集中在一起,系统化、分类化地编写成一部学科系统的法律文本。
民法是一种以保护和促进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正和合理为主要目的的法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民法法典不仅可以促进民法的发展和完善,也有助于提高法律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
对我国民法法典化的理论探讨

对我国民法法典化的理论探讨[摘要]文章从我国为民法典的编纂进行的三次努力开篇,继而引出当今在我国民法法典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争议问题,并进行分析。
由此指出我国民法法典化的思路的选择。
文章指出了我国文化与我国民法法典化的关系,提出了在我国民法法典化研究中应重视民族性和本土化。
[关键词]民法法典化;《民法总则》;民事单行法;开放性法律体系一、我国民法典的三次起草(一)第一次民法典起草1954年,根据宪法规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民法起草,至1956年12月完成民法草案。
分为总则、所有权、债、继承四编,共525条,主要参考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标志我国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论对苏联民事立法和理论的继受。
(二)第二次民法典起草1962年,中国开始第二次民法起草。
至1964年7月完成民法草案试拟稿,仅包括三编:总则、财产的所有、财产的流转。
(三)第三次民法典起草1979年11月,在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之下成立民法起草小组,至1982年5月共起草了民法典草案一至四稿。
此后,立法机关决定改采先分别制定民事单行法,待条件具备再制定民法典的立法方针。
二、民法法典化进程中的焦点问题在1998年倡议制定民法典时, 学界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是要不要制定民法典和现在是否有条件制定民法典。
二是制定民法典应采取何种体例, 是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
三是民法典的体系如何构造。
①三、我国民法法典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我国民法法典化的必要性民法典是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基本法,是在民事法律关系领域保障人们权利的基本法,是保障市场交易有序发展的基本法。
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中国的法治化,没有民法典这一基础是无法达成的。
(二)我国民法法典化的可能性1.我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发展为我国民法的法典化提供了客观条件。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同时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和方向也已经制定。
这种经济和民主政治上的长足进步使我国民法法典化有实现的可能。
论我国行政法法典化的模式选择

论我国行政法法典化的模式选择行政法法典化是指将我国现有的行政法规、决定、指示等行政法律规范从零散的文件形式转化为有机整合、系统完备的法典形式,旨在提高我国行政法律规范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用性。
在选择行政法法典化的模式时,可以考虑采取分章节编纂法典、领域立法法典和部门立法法典三种模式。
一、分章节编纂法典是指将现有的行政法规、决定、指示等行政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分类原则重新组织编纂,形成分章节的法典,每一章节代表了一个具体的行政法领域。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整合现有的行政法律规范,使其更加有机、科学、系统,方便行政法律规范的研究和适用。
同时,分章节编纂法典的制定相对简单,可以逐步推进,不会引起太大的法律和制度变革。
二、领域立法法典是指将现有的行政法规、决定、指示等行政法律规范按照行政管理的不同领域重新组织编纂,形成专门的法典。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加精确地落实行政管理的特点和需求,使得有关一些领域的行政法律规范更加专业、权威。
同时,领域立法法典能够加强行政管理各领域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行政法律规范的整体效益。
三、部门立法法典是指将现有的行政法规、决定、指示等行政法律规范按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重新组织编纂,形成专门的法典。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体现行政机关的特点和职能定位,使得行政机关的行政法律规范更加具体、针对性强。
同时,部门立法法典能够加强行政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行政法律规范的一致性和协同效应。
在选择我国行政法法典化的模式时,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综合考量。
目前我国的行政法规比较零散和分散,行政法律规范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提高,因此可以考虑采取分章节编纂法典的模式,逐步整合现有的行政法律规范,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法典。
在制定法典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立法经验和理念,引入一些新的行政法律制度,以适应我国行政管理的现代化需求。
此外,在法典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立法的透明度和参与性,充分听取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完善行政法律规范的修订机制,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三是加强对行政法律规范的宣传和培训,提高行政机关和公民对行政法律规范的认识和遵守意识。
论民法典(民法总则)对商行为之调整——透视法观念、法技术和商行为之特..

【专题研讨】论民法典(民法总则)对商行为之调整———透视法观念、法技术与商行为之特殊性蒋大兴摘 要:现代民法在法观念上要有“整体的社会进化观”,要能回应社会高度商事化、金融化、信息化、全球化,及伦理/诚信沦丧之规制需求。
故,民法典编纂首先应在价值取向上有助于我们回归“好的社会”;其次,要凸显“私法的宪法观”,让法典编纂成为“落实宪法”、体现“公民参与”的私法行动;再次,还要有一定的规则弹性与张力,以更好地实现法律对复杂社会进行“弹性回应”之需求。
在法技术上,编纂与民法典并存的独立商法典是“商法法典化”之最优模式,制定独立的商法通则是“可替代的最优模式”。
因商行为在类型、效力、代理等诸多方面明显不同于民事行为,若仍然坚持“排商”的民法观,将商法视为“民法”而非“私法”的特别法,我们就不能顺利实现对商事关系的有效调整,不能在全社会建立起独立的商法/商事裁判理念,不能维持良善的商法秩序、有效地节省法律实施的成本———若民法典编纂在整体上忽略“商的特别需求”,最终可能会成为一场自负、失败的法典化运动。
关键词:民法 商法 民法典 法典 商行为自豪而非常专横的信心坚信那时代的超验智慧还有它那洞识力量。
———《徒步远足》(excursion)第2卷〔1〕在社会关系全面商化的现代中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之制定(编纂),无法回避商行为是否需予特别考量的问题———诸如商行为是否应当纳入,以及如何纳入其中?从立法论而言,无论是赞成抑或是反对,均需给出较为信服的理由。
此为民法典(民法总则)“继续编纂”的“前置性问题”。
该问题不解决,民法典(民法总则)如何回应商事社会之需求、能够回应哪些需求,以及回应到何种程度等问题,都将无解———一个“负责任的民法典(民法总则)”也就难以出台。
而且,基于现阶段法学知识分工使然,这样的问题很难由民法学者独立完成———“敌人乃是作为人的我们自身的问题。
而敌人会将我们,我们也会将敌人逼进自己的死角”。
中国民法_典_的制定基础_以现代化转型为视角_龙卫球

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基础——以现代化转型为视角龙卫球 *[关键词] 民法典 制定 现代化转型 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02(2013)01-0083-11一、中国民事立法之现代化抉择(一)从2002年民法典制定之议说起2002年12月23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中国民法典草案(审议稿)”进行了“一审”(以下简称民法一审稿),意味着民法典制定正式提上立法日程。
〔1〕此后,促生了多部学者版“民法典建议稿”〔2〕。
然而不久,民事立法又转入了各项单行法的制定模式,除了1998年就已经制定的《合同法》,2007年制定了《物权法》,2009年制定了《侵权责任法》,2010年制定了《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3〕。
按照有关学者的披露,这意味着民法典制定计划实际已被搁置。
〔4〕那么,此种搁置是暂时的,还是彻底的呢?暂时的,那么意味着在将来逐个单行法全部出台后还会对民事立法予以系统化、法典化;而如果是彻底的,那么意味着我们的民事立法从此可能会依单行法的分解式样态而定。
学者对此存在不同看法,也产生了不同意见。
〔5〕 * 龙卫球(1968—),男,江西吉水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该审议稿计1 200余条,分9编。
第一编总则,第二编物权法,第三编合同法,第四编人格权法,第五编婚姻法,第六编收养法,第七编继承法,第八编侵权责任法,第九编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
总则、物权法、人格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五编,是在现有法律基础上重新起草的,其他部分则属于既有相关法律的汇编。
〔2〕 例如,江平教授提出开放型模式,梁慧星教授主张德国模式,王利明教授主张中国特色发展,徐国栋教授提出“新人文主义”为基础的“绿色民法典”体例。
参见江平:《制定一部开放型中国民法典》,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1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王利明: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潘德克顿体系对中国民法典模式选择的启示

潘德克顿体系对中国民法典模式选择的启⽰2019-06-27【摘要】民法典的制定⼯作在我国已有数年之久,但⾄今仍未⾯世。
这也反映了民法典的制定是⼀项极其复杂与庞⼤的⼯程。
民法体系的庞杂和民法精神的深邃曾让德国民法家有⼀个世纪的困惑,他们前后经历了⼀个世纪的探索,才制定出了《德国民法典》。
所以对于我国民法典⾄今尚未⾯世,我们也应该持有⼀种理性的看待态度。
【关键词】潘德克顿体系;民法典⼀、我国民法典⽴法模式观点之争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已经进⼊了⼀个草案制定的阶段,到⽬前为⽌,已经有了官⽅的草案,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草案。
但最终民法典会以怎样的形式⾯世,我们⾄今也⽆法预测。
这也是本⽂再探讨我国民法典⽴法模式选择的⼀点现实意义。
对于我国民法典的体系选择学界⼀直曾有不同的观点。
(1)采⽤编纂模式或者潘德克吞⽴法模式我国⼤多数学者都持有这⼀种观点。
这⼀种模式即是按照⼀定的逻辑结构将相关的规则、制度加以整合,形成具有逻辑层次性和体系性的法典。
(2)采取汇编模式。
这⼀思路的特点是,在制定民法典时,不必要追求逻辑性和体系性,各部分相互独⽴,相互构成松散式、邦联式的关系。
对于这两种⽴法思路,梁慧星教授认为,其差异在于其根源在于采抑或⼤陆法系或英美法系⽴法形态的问题。
梁慧星教授认为,“⼤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不仅仅是成⽂法与判例法的区别,更主要的是是否注重法律的逻辑性和体系性的问题。
”⼆、我国民法典模式对潘德克顿体系的借鉴必要性分析潘德克吞体系⾃创⽴之今天在⼤陆法系国家的发展,⼀直保持着旺盛的法律⽣命⼒,笔者认为在于两点,⼀是其概念化、逻辑化和体系化特质所具有的判例法所⽆法⽐拟的优点,⼆是它能够以⼀种开放的体系吸收其他因素以致于能够适应不同⼟壤。
所以,⽆论我国民法典体系未来的体系模式是采⽤潘德可吞模式或者说是汇编体系范式,或者学界有学者提出的现实主义路线,对潘德克吞体系的借鉴也是必要的,原因有⼆:(⼀)从我国的历史传统来看,也应该继续维持潘德克吞体系在民法典制定中的作⽤。
【精品文档】民法法典化的价值、模式与学理-推荐word版 (6页)

【精品文档】民法法典化的价值、模式与学理-推荐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民法法典化的价值、模式与学理民法法典化的价值、模式与学理民法法典化的价值、模式与学理民法法典化的价值、模式与学理【内容提要】文章首先回答中国为什么需要民法典,民法典的价值理性和形式理性为其提供了存在上的正当性;其次探讨了中国民法法典化的模式,指出应以德国五编制为基础;最后提出了中国民法法典化的学术条件,成熟的学理研究是法典化的理论背景;同时作者还指出,民法典作为塑造世俗生活的根本规范,其功能极其有限,我们不应寄予民法典过大的希望。
一、序自那次法律改革以降,整整一个世纪的光阴已然逝去,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人正怀着无限热情呼唤着民法典的诞生。
回顾中国历史,最初的法律移植乃出于民族强大的希冀。
这一移植西法的过程至今已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雨沧桑。
由西而来的近代法律,起初出于被迫,今天在现代化的引诱下变为自愿。
在全球现代化甚嚣尘上的今天,无论我们给出什么样的理由来解释中国人对民法典的想象与渴望,其本质处仍然没有逃离现代化编织的普遍主义的功利罗网。
无论如何,我们是已经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中了,中国人需要一部民法典,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私法建设,无疑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事业。
合同法已经出台,物权法初稿也已拟定,民法的法典化似已露出一线曙光。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要成就一部中国人自己的民法典,有赖于我们透彻领悟民法典的价值意义和形式意义,有赖于我们对民法的原则、概念、结构体系及相应理论的把握,有赖于繁荣而成熟的学理背景。
只有当我们对上述诸问题有了深彻的理解与把握,一部富于生命力的民法典才成为可能。
尽管近二十年的学术努力使我们对概念法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可是,我仍然认为我们尚未摸透概念法学的深奥学理,其精神更未被我们充分理解。
中国民法法典化的方法论略探

中国民法法典化的方法论略探摘要在中国民法法典化呼声高涨的今天,要理性对待民法法典化问题,在制定之初就要注重方法论的正确选择。
本文简略探讨了中国民法法典化过程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民法典的非神话化、本土化、适用化和分步化。
关键词民法法典化方法论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0-013-02法典化是大陆法系的传统理念;英美法系则拒绝法典化,坚持经验主义及判例法传统。
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我国民法走向法典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民法的法典化本无可厚非,但在法典化过程中要尽量趋利避害,注重方法论的选择。
笔者针对当下民法典制定中出现的不同声音,就民法法典化战略选择层面的基本性方法问题略作探讨一二。
一、民法典的非神话化近几年来订立民法典的呼声大有超越理性的趋势,甚至有的将民法法典化推向神坛,似乎制定成文法和法典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经之路、必备之本、必有之基,仿佛一旦如此,法治便水到渠成。
然而,把法典化之于法治的作用如此神化并形成与此理论相对应的立法方式和司法体制可能是法学幼稚的表现,也是司法落后的自证。
我们抛开法典化本身存在的凝滞、断裂①等负面效应和法典化与生俱有的潜在技术性缺陷不说,如果法治就是订立成文法这么简单,那么我国早就应当是个法治国家了。
成文法的增多也并没有成功有效地让我国法院做到法治应有的正义司法,我国法院还存在自身的非法治问题,法官腐败案件层出不穷,远远超过许多发达国家;行政机关干涉司法审判,以权代法的屡杜不绝;普通百姓司法正义感普遍缺失,通过非法治渠道来寻求司法正义的比例仍居高不下,信访案件异常发达。
行政体系中权大于法,人情大于法,关系大于法的情况还很多,立法机关法理上的最高权力实际上无法履行;公权制约失衡,权力滥用、权力寻租、权力腐败甚嚣尘上;私权保障不力,公民权利肆意践踏,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并不断升级。
法律条文和字数是日复一日的增多,对应的是我国法治进程进展缓慢的法治发展的实际情况证明,法典化与法治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通过制定成文法典的形式来实现法治国家似乎成效有限。
从中国实际出发看民法法典化的利弊

等等 , 与 之相 结 合 的 启蒙 运 动 坚 守 的两 大 信条 : 相 信 物 质 的宇 宙 中 存 在 自然 法则 , 万 事 万物 都 要 受 到 自然 法 则 的 支配 , 人 类社 会 自然 也 不例 外 , 相 信 人 类 的过 去 充 满 黑暗 和 愚 昧 , 但 人 类 的 未 来一 片 光 明, 人 类的 进步 是 人类 发 展 的觇 律 。这 样 的思 想反 映 到法 学 领域 即 人 类可 以为 人 人平 等 、天 呲 人 权 等一 系 列 世 间最 为 美 好 的规 则 通 过合 理 、 明确 、全 面 的法 律 川 J 耍永 久地 确定 下 来 , 并 为未 来 设计 出 最 美 好 的蓝 图 。法 国大 革 命 推 删了 旧的 政权 , 废 除了 封建 剥 削和 等 级制度 , 将 个 人 权 利 的保 障推 j K 【 家 顶点 , 放 在 整 个 社 会生 活 最 为 崇 高 的地 位 上 , 在 这样 的 思想 础 卜 产生的 Ⅸ 法 国民 法典 》 “ 代 表 了一 种 关于 人 、法 律 和政 府 的 想方 式 , 因其 强 调 财产 私 有 、契 约 自 由…而 履 行着 可谓 完法性 的功 能” , 我 们 之所 以将 之 称 为 “ 人 民 的圣 经 ” , 是 因为 它将 革命 所 取得 的 民主 确 定下 来 , 并将 人 民所 享 有 的私 权 和 私权 保护 方 式 以尽 可 能通 俗 的方 式 向 民众 所 表 达 了 , 此 后 所谓 “ 权 利” 就牢 牢 地握 在 了 民众 手 中 , 而不 只 是学 说上 的美
广角 I Wi d e I : : : l n g t e
从 中国实际 出发看 民法法典化 的利弊
阳帆 华 中 师范 大 学 湖 北 武 汉 4 3 0 0 7 9
潘德克吞立法模式的当代价值与我国民法典的模式选择

第27卷第5期河北法学V ol.27,N o .52009年5月Hebei Law ScienceM ay ,2009编者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民主政治的推行,作为确立和维护这一制度模式的民商事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也日益受到重视,我国迎来了民商事立法的繁荣时期。
围绕各种民商事法律制度的构建,尤其是我国民法典的编纂,立法和司法机关、法学界以及社会各界均表达出了良好的愿望,但同时亦呈现出诸多的观点分歧。
分歧的缘由自有多种,其中最为根本者,则在于对我国民商事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蕴未必形成一致的观念态度。
当一种法律制度的建立缺乏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作为导向和支持时,就会陷入迷茫;对制度本身的评价也会失去价值尺度。
对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近现代意义的法律文化传统,尤其是私法文化传统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
因此,对民法哲学、民法文化的研究就更具有根本性意义。
这组论文,是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科的同仁们受《河北法学》编辑的委托,运用哲学、文化学、伦理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涉及民事立法模式、自然人人格、民事能力、国家所有权、侵权法归责原则和婚姻家庭法等领域的法律问题的尝试性研究成果。
刊发这组论文,旨在抛砖引玉。
潘德克吞立法模式的当代价值与我国民法典的模式选择李少伟收稿日期:200920320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民法文化与中国民法法典化研究”(06XFX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李少伟(19612),男,陕西凤翔人,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商法学、私法文化。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710063)摘 要:潘德克吞立法模式为《德国民法典》所首创,并为大陆法系许多国家民法典制定所效仿。
潘德克吞立法模式之所以被众多国家所效仿,是因为其概念化、逻辑化和体系化的优势可以补充大陆法系民法在司法实践中的不足。
潘德克吞体系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其价值。
我国在未来民法典的制定中应顺应传统,借鉴并采取潘德克吞立法模式。
知识产权民法典化立法模式探讨

知识产权民法典化立法模式探讨作者:田华吴红燕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9年第04期摘要:我国知识产权的立法模式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日趋集中的历史演变过程,应将其纳入民法典,明确规定其权利体系、管理机构的科学设置、协调知识产权与其他权利的关系,不仅能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有利于民法典的体系化建设。
关键词:立法模式;知识产权立法;民法典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必须建立适应知识产权特点的立法机制,立法模式的确定是该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如是,才能及时有效回应知识产权领域诸多具体问题。
一、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现状分析(1)《民法总则》规定过于简陋,单行法保护有先天缺陷。
《民法总则》对于知识产权仅有概括性规定,知识产权单行法仅对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这三类我们称为狭义知识产权的权利进行了规范,大量的知识产品法律规定比较分散,对其保护欠缺明确的法律依据。
例如:商业秘密的保护,散见于相关法律中,尚无《商业秘密保护法》;域名的保护,是通过一系列办法的规定来解决争议;地理标志的保护,或作为证明商标、集体商标,规定在《商标法》或作为专门产品标志,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以明确,这些规定体系比较零散,其存在漏洞与冲突显而易见。
此外狭义知识产权中的一些特殊问题,例如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由于其存在不同于普通作品的法律特征,迄今为止我们仍未从法律层面建立保护规则。
(2)知识产权立法表述中的时代烙印,行政管理色彩浓厚。
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基本法都制定于上个世纪,近些年虽进行过几次重大修改,但一定程度上打下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
以《商标法》为代表,其立法目的为第一条:“为了加强商标管理”,并把商标权表述为“商标专用权”,使人误认商标权是国家的,商标权人只是被准予使用者。
专利称“授权”,也容易被误认为是国家给的财产。
从权利属性来分析,工业产权毫无疑问属于私利的范畴,但出于平衡的考虑,为避免发生权利冲突,根据法律,需要通过政府的法定程序对个人财产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予以确认、登记和公示。
【推荐下载】关于民法法典化模式的选择

关于民法法典化模式的选择民法法典化模式的选择,立法者采纳了体系化单行立法模式,并以制定松散式完整民法典为目标。
这种趋向值得肯定。
民法法典化就意味着必须面对是否制定民法典和制定何种类型民法典的争议,祖国大陆在这方面的争论十分激烈。
法典化只是手段,我们必须明确法典作为法律的意义、法典的应有功能和价值要求,而这也是选择法典化模式的指导思想。
在选择法典化模式时应斟酌民法的继受性、国内研究水平、立法者与法官的素质等因素。
具体而言,民法的法典化模式共有四种可供选择的立法方案,每种都各有其优缺点。
目前制定民法典的时机并不成熟。
就现状所表露出来的立法方向而言,立法者采纳了体系化单行立法模式,并以制定松散式完整民法典为目标。
这种趋向值得肯定。
民法是规范人民一般社会生活的法律,是一个社会的最基本规范之一。
为使人民能够明了民法立法者的规范内容并加以遵守,就有必要以简单的文字叙述这些规范内容,而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将规范的内容以法典的形式呈现出来,即将民法法典化。
一般情形,民法典一词都是指称包括大部分民法规范内容的完整民法典,因而民法法典化在狭义上仅指制定完整民法典。
然而依文义,民法法典化一词并不等于制定一部完整的民法典,将民法成文法化,也在民法法典化的文义范围内。
因此,制定各种单行法也是法典化的一种选择, 这也可以称为广义的民法法典化。
本文题目的民法法典化一词即采后者。
必须强调的是,民法的有无与有无民法典无关,因为法典只是法律的一种形式,没有民法典并不表示就无民法的存在;民法典的有无也与一国民法学的研究水平无直接关联。
祖国大陆在经历几十年的民法典起草波折和准备后,在2002 年12 月提交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 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以下简称官方草案), 是祖国大陆在1949 年后的第四次民法起草,而且是1979 年改革开放后许多民事单行法②的施行经验、法院的判决、学者的见解的结晶。
民商法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法制建设的基础,重要性可想而知。
民法典解构及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理性选择:适度法典化——以比较法为视角

作者: 张小军
作者机构: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出版物刊名: 理论月刊
页码: 85-8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民法典解构;原因;民事立法;适度法典化
摘要:十九世纪以来,编纂民法典一直是大陆法系国家实现法治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但是,进入二十世纪,解构民法典成为大陆法系国家新的潮流。
本文以比较法的视角,论述了大陆法系国家解构民法典的表现,剖析了形成这一现象的若干原因。
指出,当代中国的民事立法应该以大陆法系国家解构法典化为启示,不应该再片面追求制定一部大而全的民法典,而应该采取"适度法典化"的策略。
论我国行政法法典化的模式选择

论我国行政法法典化的模式选择
陈梦妮;李学敏
【期刊名称】《争议解决》
【年(卷),期】2024(10)1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掀起了学界对行政法典化的讨论热潮,为行政法法典的发展打开了学习的大门。
通过对域外行政法法典化的观察来看,行政法典的法典化模式主要有三种。
我国行政法法典化的路径选择主要分为“行政法全部法典化”、“行政程序法典化”与“行政法总则法典化”。
在对三种法典化模式进行思考对比后,可以得出行政法总则法典化的模式是我国行政法法典化路径的最优选择。
行政法总则法典化既具有体系化功能与可行性,且能够满足法典化下维护法的稳定性与保持法律体系动态性的需求。
【总页数】5页(P638-642)
【作者】陈梦妮;李学敏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
【相关文献】
1.论我国私人承担行政任务的行政法规范模式选择——基于德国主观主义模式与法国客观主义模式的比较
2.行政法的法典化及其模式选择
3.论我国行政法法典化的意义与路径
——以民法典编纂为参照4.论我国行政法法典化的路径选择——基于埃利希的法典化理论5.论我国行政法法典化的本土构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中国民法典制定路径与模式的思考

关于中国民法典制定路径与模式的思考
韩尚明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我国民法典的编纂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制定一部具有内在合理性、外在逻辑性的科学体系的民法典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在综合分析比较《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的基础上,论述了实现民法法典化体系化的路径.在民法法典化的过程中,我国应借鉴德国潘德克顿法学的民法典模式,厘清民法典与民事单行法之间的关系,在保持民法典主体地位的同时为未来特殊民事领域单行法预留一定的空间,形成一部体系完备、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中国民法典.【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韩尚明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
【相关文献】
1.中国民法典制定的冷思考--从《法国民法典》看我国民法典的制定 [J], 韩桂君
2.制定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争论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民法典制定研讨会讨论问题辑要及评论(二) [J], 杨立新
3.制定中国民法典财产继承编的思考与建议 [J], 龙翼飞
4.关于制定中国民法典的几点思考 [J], 周祺
5.制定中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思考与建议 [J], 李静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法法典化模式的选择关键词: 民法法典化/法典化模式/选择因素/单行法/完整民法典内容提要: 民法法典化就意味着必须面对是否制定民法典和制定何种类型民法典的争议,祖国大陆在这方面的争论十分激烈。
法典化只是手段,我们必须明确法典作为法律的意义、法典的应有功能和价值要求,而这也是选择法典化模式的指导思想。
在选择法典化模式时应斟酌民法的继受性、国内研究水平、立法者与法官的素质等因素。
具体而言,民法的法典化模式共有四种可供选择的立法方案,每种都各有其优缺点。
目前制定民法典的时机并不成熟。
就现状所表露出来的立法方向而言,立法者采纳了体系化单行立法模式,并以制定松散式完整民法典为目标。
这种趋向值得肯定。
民法是规范人民一般社会生活的法律,是一个社会的最基本规范之一。
为使人民能够明了民法立法者的规范内容并加以遵守,就有必要以简单的文字叙述这些规范内容,而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将规范的内容以法典的形式呈现出来,即将民法法典化。
一般情形,民法典一词都是指称包括大部分民法规范内容的完整民法典,因而民法法典化在狭义上仅指制定完整民法典。
然而依文义,民法法典化一词并不等于制定一部完整的民法典,将民法成文法化,也在民法法典化的文义范围内。
因此,制定各种单行法也是法典化的一种选择,这也可以称为广义的民法法典化。
本文题目的“民法法典化”一词即采后者。
必须强调的是,民法的有无与有无民法典无关,因为法典只是法律的一种形式,没有民法典并不表示就无民法的存在;民法典的有无也与一国民法学的研究水平无直接关联。
祖国大陆在经历几十年的民法典起草波折和准备后,在2002年12月提交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以下简称“官方草案”),是祖国大陆在1949年后的第四次民法起草,而且是1979年改革开放后许多民事单行法②的施行经验、法院的判决、学者的见解的结晶。
民商法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法制建设的基础,重要性可想而知。
此次民法典起草,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法律论辩最为热烈的议题。
最能代表祖国大陆此次民法典起草的立法方向的草案有三,即“官方草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梁慧星研究员领衔起草的草案和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教授领衔起草的草案。
③“官方草案”似乎是整合现行民事单行法、两份学者主持起草的草案和民法起草工作小组的九位成员意见做成的,呈现出对各种民法法典化意见的取舍。
如果依民法起草工作小组议定的计划,在2010年前完成中国民法典编纂,则此次祖国大陆民法法典化的选择会在2010年前作出。
在祖国大陆立法机关作出选择前,探讨民法法典化的选择就显得非常有意义,这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动机之所在。
一、民法是否法典化的争议此次民法典起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四次民法典起草。
从前三次民法典起草都半途而废,就知道对是否制定民法典并非没有争议,即使要制定民法典,对制定何种类型民法典,也有不同意见。
笔者将在下文分别简要叙述是否制定民法典和制定何种类型民法典的各种意见,并加以评析。
(一)是否制定民法典1.正反意见叙述以前的三次民法典起草都半途而废,主要原因是有人反对制定民法典。
本次民法典起草,也一直有人持反对态度。
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何全国人大常委会迟迟不通过民法典,也没有将民法典的起草工作纳入近期的立法规划,而是优先起草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的做法了。
④反对现在制定民法典的学者认为,制定民法典有两个基础:一个是学者关于民法文化和理论的积累,另一个是审判实务的积累,而民法学界尚无足够的学术积累以制定反映中国现实的民法典。
⑤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民法典的制定纳入立法规划后,这些学者即主张如要制定民法典,就应制定开放型、松散式的民法典,⑥使其他法律渊源可以用来补充民法典。
主张制定民法典的学者则认为,改革开放后制定了二十几部重要的民事法律,在实践上已经初步确立了中国民法典制定的基础,而为了进一步健全民法,制定民法典势在必行。
⑦2.评析民法典的功能有三,即行为规范、权利告示书、裁判规范,⑧而前者是后两者的前提。
因此,制定一部民法典供人民遵守而人民又都遵守这部民法典将符合国家的最大利益,也是制定民法典的最终功能。
但这必须基于两个前提:一是人民懂这部民法,二是这部民法确实是部好法。
就前者而言,则这部民法必须是中国的民法,而非外国的民法,只有人民的知识经验所能理解的法典,人民才会懂,懂了才知如何遵守。
就后者而言,这部民法必须能够全面调整人民间的权利义务,使人民愿意遵守,遵守的结果会真的对国家有利,这就必须仰赖立法者的智慧,还必须具有前瞻性,否则立法时虽对国家整体有利,但若因环境变迁而变成恶法的话,则不立也罢。
由上述可见,祖国大陆此时是否应该制定完整民法典就不是必然的肯定命题了。
然而人民只有知法才能守法并进而保障个人的权利,代表民意的立法机关就会制定相关的成文法典,使人民易于了解并加以遵守。
因此,完全的判例(不成文)法在现代国家大概是不可能的。
⑨现代国家都在进行不同方式的法典化。
因此,本文第四部分所介绍的各种民法法典化的选择都应纳入考虑的范围,而松散式、开放式民法典当然也是民法法典化的一种选择。
传统的比较法研究通常将世界主要法系区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前述的争辩都与此相关。
然而,此种区别其实意义不大。
[10]所谓的英美法系并非没有成文法典,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872年就已经制定了民法典,[11]只是法院通常仍以判例为裁判依据。
不过,英美法系的法典通常是不完整的,而由各种单行法编纂而成。
所以说,开放型、松散式的民法典确实和英美诸国的民法法典化的类型相似。
笔者认为讨论民法法典化时应超越此种藩篱,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制定民法典并作出中国在比较法上的贡献。
•[12](二)制定何种类型民法典1.不同意见叙述我国台湾地区目前的“民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祖国大陆的许多学者也以此作为学习民法的重要基础,加上台湾地区一些学者的鼓吹,认为中国既然在20世纪初继受了德国法,目前也就已经没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
因此,台湾地区“民法”所仿效的德国民法,也就成为许多学者所认为应该仿效的对象。
[13]反对仿效德国民法的学者认为,中国制定民法典必须突破德国的模式,要制定一部自己的民法典,为世界的法制进步和法律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而非复制德国民法。
复制德国民法是学者对整个民法无所作为的表现,而且也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4]无论是否仿效德国法,都可能是制定体系化的完整民法典,使法律解释适用的空间受到相当限制。
因此,就有学者主张制定开放型、松散式的民法,[15]使其他法律渊源可以用来补充民法典。
2.评析就是否仿效德国法而言,显然目前的共识是不仿效德国法,而是多元仿效各国立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92年的《荷兰民法典》和1991年新颁布的《魁北克民法典》就是融合德国法、法国法和英美法的结晶。
笔者认为此方向十分正确,模仿他国立法只是手段,目的是满足国家社会所需。
姑且不论德国国情与祖国大陆不同,制定于一个世纪前的德国民法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所需(当然德国民法也在修正)也值得怀疑。
更何况模仿的对象也应选择最好的,目前主掌世界政治经济的国家是美国。
美国法制虽然未必都符合祖国大陆的需求,但成就一个超极强国的法制,就比较法而言,并无忽视的道理。
祖国大陆目前受美国影响最大,但是祖国大陆整个民法学界对美国法制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许多学者常常忽视其存在。
如果祖国大陆法学界的法学研究方法已成熟,倒也不需仰赖比较法,但是目前却是移植外国法居多。
而既然要移植就应移植最好的。
因此,在不确定美国法制没有比较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花时间去研究,然后再决定如何移植也不迟。
治本之道则是重视法学研究方法,重视本土研究,使我们制定的民法真正成为中国的民法,则许多争议都将消弭于无形。
二、法典化的中心思想在叙述民法是否法典化的争议后,有必要探讨法典化的中心思想。
作为法典化的指导方针,不能为法典化而法典化,法典化是有目的的。
决定是否法典化和如何法典化,都不能偏离法典化的中心思想,否则将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
(一)法典只是法律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否法典化,我们都必须有一个基本概念,即法典只是法律的一种形式,在解释适用民事法律时不能被民法典所束缚,除了参考特别法外,也可以参酌法理而跳脱法典的文义进行解释。
也就是说,要解放思想,不受法典文字所限,才不会造成法律僵化;法典化容易使法律僵化,这也正是法典化的缺点。
具备此一基本概念,即可避免法典化带来的法典僵化的缺点。
例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757条规定:“物权,除本法或其他法律有规定外,不得创设。
”而1997年“台再字”第97号判决认为:“按物权之新种类或新内容,倘未违反物权之直接支配与保护绝对性,并能以公示方法确保交易安全者,即可认为与物权法定主义存在之宗旨无违。
”依此号判决意旨,如能确保交易安全即可以创设物权的新种类或新内容,事实上即等于放弃物权法定原则而采取了物权自由原则。
此一解释显然与文义不合。
但解释适用民事法律,本来就可以类推适用或目的性限缩,而不受文义拘束;可以针对个案依法理修正或补充法典的规定,而不必完全受到法典文义的束缚,(二)功能决定法典化的概念法律是社会生活规范,法律有规范、诱导人们行为的功能。
诱导人们的行为利己利人利国家就成为法律解释适用的主要任务,而法典所呈现的法律概念也必须达到规范的功能。
这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
创设法律概念不能偏离规范目的,不能创设无规范功能的法律概念;•[16]或任凭法学者的喜好,任意移植他国法律概念,而偏离本国人民的法律感情; [17]也不能为了法典看起来美观,而勉强创造中看不中用的法典形式[18]与法律概念。
法律文字配合逻辑推演,比探求法律整体规范功能或规范意旨显得较为容易,这造成有些学者在起草法典文字或解释适用法律时,只是展现外语能力,玩弄文字游戏,而忽略了法律概念所蕴含的功能对解释适用法律的指导意义。
因此,如果要法典化,就必须以规范功能来决定法典化的法律概念。
(三)建立简约又能符合个案正义的法律法典的文字依一定顺序编排法律原理原则,比冗长的判决书文字较为精简又适于查阅,较容易使人学习、了解,而学习、了解法律的全貌后才知道如何遵循;法官以法典为依据作为裁判的规范,也比归纳无数判决先例的见解较为省事,更方便审判工作,减少习法用法的成本。
因此,使庞杂的民法变得较为简约有条理,减少习法用法的成本,就是法典化的最大功能。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平正义建立在每个个案的公平正义之上。
如果无法使个案符合公平正义,也就没有公平正义的国家社会可言了。
而民事案件千变万化,为求每个个案的公平正义,法典文字又必须就各种不同类型的事实分别规范,这又将使法典文字变得十分冗长而无法简约。